[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么我们再举一个例,就是无著菩萨,他入慈心、修慈心定,想见弥勒菩萨。修了几次都修不成功,都灰心下山。最后第三次下山,他路上看到一个母狗,生了个脓疮,很臭。那么印度人都会这种医术了,就是说那些脓疮的医疗的方法呢是用嘴把那个脓吸出来,吸出来,吸完了之后,然后敷一点药,大概疮就会好。那么这个无着43#60:27菩萨呢,他修慈心定的,看你众生有苦,当然是要救了,但是这个众生却是个母狗,赖狗。这个疮臭,脓血满身了,臭得不得了。那么他怎么办呢?不去管他吧,你慈心在哪里呢?你去管管他么实在是臭不可闻。那么还是硬了头皮去给它治了,就把它脓血呢把它吸,一吸的话,一飙飙出来 ,简直要呕了,那个极难受。但是有慈心,再继续,再吸。慢慢地臭味就减少了,最后成甘露味了。再一看,哪里是赖皮狗,就是弥勒菩萨。那就是说,我们没有慈心,就看不到弥勒菩萨的。我们没有一个清净的心呢,就看不到菩萨,看不到佛。佛菩萨在我们面前也是认不到的。
那么这个公案接着下去呢,就是无著菩萨看到弥勒菩萨呢很高兴了。他就那么多年,要修定就是要见弥勒菩萨,好不容易在路上见到了,他很高兴就背他到庙里去了。他就背起走。一路上,看的人就看,各人不同了,有的人说:“唉,真奇怪,这个出家人背个老太婆走了。”他们看成弥勒菩萨是老太婆。为什么?弥勒菩萨是慈悲,那个一般老的女人是悲心大一点。他看的是老太婆。再有的人看见个赖皮狗,无著菩萨,一个出家人背个赖皮狗在马路上走干啥了,奇怪了。这个就是说,众生的业报不同,看到的也不同。那么这是我们就算佛菩萨在眼前,我们也认不到的。
我们再讲个公案,这个公案是苏东坡的。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很要好了。那么几次都是佛印禅师的聪明,他是禅师嘛,都是苏东坡是败的。有一次呢,苏东坡在佛印禅师一起的时候,他坐禅定的样子。坐了,他就问佛印禅师,他说:“你看我像个什么?”佛印禅师说:“像一尊佛,坐在那里很庄严。”结果苏东坡很高兴。佛印禅师也坐在旁边了,佛印禅师很胖,他在旁边坐。他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你像一堆牛屎。”苏东坡很高兴,因为这一次胜了。“佛印禅师说我是佛,我说他是个牛屎。那确实我过去败了很多次,这一次胜利了。”回到家里很高兴,讲给他妹妹听。妹妹听了,“糟了,你全部失败了。”为什么?佛印禅师以佛的眼光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虽然那个样子在家人,坐得很不好。但他佛的眼光里看你,你还是佛。但是你呢,就是凡夫眼光,一堆臭牛屎的眼光看,佛也当臭牛屎了。
那就是说,无著菩萨没有见了弥勒的时候就看一个癞皮狗。这是凡夫眼光看。那你把佛印禅师说他是一堆牛屎,他也不说话,他就是笑你,你是个知见很差,你看出来的东西都是脏东西,那就你心很脏了。以清净的心看,一切东西都是清净的。他看你是佛,他就是说他的境界很高。而你呢,以很脏的心态来看东西,再好的东西还是脏的,说他是一堆牛屎,那你本身就是一堆牛屎,你心就是比牛屎还脏的东西。那就是说苏东坡又败掉了。
那就是说,这个话就是说,我们眼光看问题呢,就是看你心清不清净了。有烦恼心呢,有心不干净的,佛也看得不干净的。如果你的心干净的呢,那真的佛来你就知道他是真的佛了。但是我们凡夫哪有那么高的层次呢?是见不到的。那么在见不到之下,对一些菩萨示现的,你尽可谨慎一点,不要随便地造罪,也不要随便地轻忽。这是我们有的僧团里边一定要注意这个事情。
好,今天时间到了。
第四十四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十恶业道的轻重的方面。那么今天我们要接下去。
(二)由所依门故力大
所依门。它是,具力门里边,一共四个,。第一是福田门。力量大的三宝、师长,师长同等的,还有父母等,他们面前做的事情,好的得大福报;那么不好的呢,获大罪。这是因为对方的重大的田门:福田、恩田。那么今天我们说所依门,所依门就是自己的。自己的方面有各种不同的。那么里边重要的是说,在家、出家了,有戒、无戒了,那么还有有智慧、没有智慧了,这个造的罪,或者培的福,大小就不一样。
由所依门故力大者。谓如铁丸小亦沈水,即彼成器虽大上浮,说智不智所作罪恶,而有轻重。
“由所依门故力大者”,这个造的业,力量极大,由所依门来分别。那么他现在先讲一个比喻,“谓如铁丸小亦沈水,即彼成器虽大上浮,说智不智所作罪恶,而有轻重”,那么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就像一个铁打个器,就像打一个船,虽然很大,也很重,但是不但是不沉下去,能够浮,还能载东西到彼岸去。那么没有智慧的呢,就像一个铁的小丸子,它虽然很小,但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方便,它还是要沉下去的。那么这个里边,就是有智慧、没有智慧,同样造的罪,有的可以感得很轻的果,有的很重的果。
此因相者,《涅槃经》说,诸愚痴者,如蝇粘涕不能脱离,虽于小罪不能脱离。由无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过,虽先有善为恶染污。故应现受异熟之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
“此因相者,《涅槃经》说,诸愚痴者,如蝇粘涕不能脱离,虽于小罪不能脱离。由无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过,虽先有善为恶染污。故应现受异熟之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那么《涅槃经》里有这个话,就是说,愚痴的,就是那些没有智慧的,他们就像个苍蝇,沾了鼻涕上边就是飞不开了。鼻涕是很小一点东西,但是它们愚痴,粘住之后,它就粘住了,就飞不走了。那么愚痴的人同样,虽然罪很小,但是他也不能够脱离恶果。那什么原因?这个智慧,就是说没有悔心,造了恶之后不知改悔,“不能善行”,不能行善。再嘛还要“覆藏过”,造了罪,还要覆藏,不肯发露。那么虽先有善,过去虽然造过善行,但是为现在的恶太大了,染污了,这个善业就是力量也不大了。所以说,本来现前这辈子,要受的异熟,很轻的异熟果的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可以变成功极重的、下一辈子的地狱的因。
那么这里我们就说,有人就提一个问题了。就是说:“异熟果现辈子有没有的?”那么这个问题呢,就是我们参照了《集论》,它的注解《杂集论》,它里边就是说,有些顺现受业。,就是这个业造了之后,现世受报的,它的异熟果就在现世能成熟。那么顺生受业呢,那就是无间业了,它是下一辈子马上成受报的。还有一个顺后受业,它异熟果呢,在第二辈以后,就是下一辈之后,再第三辈开始受报的。那么这都是异熟因感的异熟果。有现世受的,也有第二世受的,也有第三世以后受的。这里边呢,有些差别,这个文很好,我们也摘下来了,那么可以作一个参考,可以抄下来。那么这个就证明了,现世造的业,现世受异熟报,是有的。我们以前的一般想,异熟都是隔世了,不一定,现世受异熟报是有的。
那么这里就是说,本来现世受的异熟报的很小的异熟的因,但是因为愚痴痴,没有改悔的心,不能行善,“由覆藏过”,做了坏事还要覆藏,那么不肯发露了。那么虽然过去造过的善行,但是为后来的恶染污了,这个善的力量就减小了。那么是由这些愚痴的行为呢,把现在本来受轻轻的异熟果的因,就扩大成下一辈子受地狱的因。那么就是说,本来这一辈子害一个小病,或者碰到一些不好的违缘就能够解除的,就是消掉了,这个业就消掉了,但是因为愚痴,没有悔心,不能行善,覆藏过,那么为后来的恶染污了,把过去的善因都染污掉了。这样子可以变小的业扩大到下一世到地狱里去受。那么这个就是划不来了,这么愚痴嘛。如果我们能够有改悔的心,能够积极行善,能够勇于发露,那么过去的善呢,不要给现在的恶所染污掉,那么这个现在轻轻地受了异熟就解决问题了,恶趣就不会去了。正因为他不能这样子做,那么这个,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了,他就把这个小的异熟因,改成重大的恶趣的异熟的因了。这个很可惜,就是愚痴了。
又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恼。
“又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恼”,这就是说,本来这个罪很小,但是你不善巧呢,就变了很大的罪。这里说,你一把盐,一掬盐不多了,但是你摆在大水里边,盐的味道根本尝不到。那么很好了,加一点盐好吃了,一个菜没盐不好吃的。但是你摆在一点点水里边,那么这个水就咸得不能吃了。那就是说,虽然小的过失,你不能够有这个善的心呢,那就成了极大的罪了。再说欠他一文钱,一文钱是很小了,但是你一文欠了之后,不能还他。那么利上加利,越滚越多,成了一个后来就还不起了,就给人家逼债了,“逼缚受诸苦恼”,那么本来就欠很少了,因为你没有智慧,利上加利滚的就成了高利贷,成了一个很大的债了,那就是没有智慧的原因了。那么小的罪要受大苦恼。
又说五相,虽是当感现轻异熟,能令熟于那落迦中,谓重愚痴,善根微薄,恶业尤重,不起追悔,先无善行。
“又说五相,虽是当感现轻异熟,能令熟于那落迦中”,那么就前面说的,本来现在受极轻的异熟报的那些很轻的业因呢,可以感到将来到地狱去受重苦的。有五个原因,五个相,那么哪五个相呢?“谓重愚痴”,就是说,重大的愚痴,没有正知正见了;“善根微薄”,他的善根太少了;“恶业尤重”,造的罪太大了;“不起追悔”,没有悔改的心;“先无善行”,过去不造善。那么这些条件加起来,是可以使那些本来很轻微的感重大的罪。
故说轻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护后过,不藏诸恶,勤修善法,诸恶对治。若不修此妄矜为智,由轻蔑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
“故说轻微是指智者”,那么我们说重的罪可以轻受的,有智慧的人就可以这样做了。就像前面的,虽然铁很重,但是打成一个船之后,它不但不沉下去,还能够载东西过去。那么有智慧的人,受罪就轻微了。他怎么能够轻微呢?“能悔前失”,前面做的坏事,能够追悔,知道不对。“防护后过”,前面做过了,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做了。那么“不藏诸恶”,能勇于发露。这是很重要的,你要把罪能够把它减小,最重要的要发露,发露之后才能忏悔,没有发露的话忏不了。那么海公上师经常说这个话,他说,猫,它大便之后,总要弄很多灰把它盖起,那么盖起之后呢,就越盖越盖臭了。如果你不盖,在太阳下边,风一吹,一天好了,这个臭味就没有了。我们在五台山住的时候,我们是在冬天快到之前,山上到处找牛屎,我们说牛屙的屎不是很臭吗?但是它太阳晒干了,不臭,我们烧炕,烧什么,都用牛屎烧。它的力量呢,就是说火力不大,但是时间可以经久地烧下去,很长的时间维持下去。那么这个,北方是当个很好的燃料的。那就是说不要覆藏,不覆藏呢,它这个恶就慢慢地减轻了,也可以使这个罪也减轻。那么“勤修善法”,那么,恶不做,发露之后,臭气弄掉了,那么要勤修善法,好的东西要多做了。“诸恶对治”,那么那些恶呢,要想一些对治法,忏悔法等等,把它除掉。
假使说这一些好的东西不修,智者的该做的那些,“能悔前失,防护后过,不藏诸恶,勤修善法,诸恶对治”,这些不做,这些不做,“若不修此妄矜为智,由轻蔑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假使这些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而自己妄自夸大,认为自己是智者。那么又不在乎,既然我是智者,就大的罪可以减轻,对那些造罪就不在乎了,就“由轻蔑门”,他就是说认为这些罪造了没有关系,“知而故行”,去做了,自以为自己是智者,可以减轻的。这样子的人“是为尤重”,这样子明知故行,又不是智者,那么你犯的罪更重。这个是智者呢不要自己称自己了。要确实有智者的功能功德才能够做智者。你没有做到智者的那些事情,你自以为是智者了,那么就不在乎造罪去了,这个罪不但不轻,更重。
《宝蕴经》亦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宝蕴经》亦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这里这一段呢,是指那个所依身,在家出家的分别了。那么我们说,在家跟出家的差别在哪里?发心的不同,持戒的不同。在家在五欲里边,出家是出离的。那么出家的菩萨呢,还有发菩提心的。那么他做的事情呢,以戒律而行的,那就是清净的。那么这样子呢,他造的福当然大了。如果一般普通的在家人,又不是佛弟子,一心是五欲,那个烦恼染污的,他的所求的也是现世的福报。那么这样的人呢,当然造的福不大了。所以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把他们都领入大乘,以轮王的位置的福报,“各以灯烛”,每一个有情都以灯烛,量等大海,这个灯烛的器,我们的灯跟大海一样大的灯,他的灯柱跟须弥山那么大,来供养佛塔,又是数字又那么多,他的福报呢,“不及出家菩萨”,出家的菩萨当然也是发菩提心的了,这个,在家的也是发菩提心的了,“皆入大乘”,都是大乘的在家菩萨,但是出家的菩萨,他点一个小小的灯,“涂以油脂”,油也不多,供在塔面前,他的福德呢,前面的福德不如后者的百分之一,什么原因?这个身份不同嘛。
此中意乐,谓菩提心及其福田俱无差别,然所供物,殊异极大,是所依力,极为明显。
“此中意乐,谓菩提心”,都是菩提心,出家菩萨,菩提心,在家的,他也皆入大乘,也是菩提心,一样的。“福田俱无差别”,供的都是佛塔,也是同样的。那么菩提心同样,供的对象佛塔也同样,为什么他的福报就差得那么多呢?“然所供物,殊异极大”,一个供了一个小灯,一个供了无量无数的大灯,而感的福报,反而供小灯的大,什么原因?“是所依力”,所依的身,这个力量极为明显。一个所依的是出家身,一个依的是在家身。那么这个里边,我们强调的,出家不是头剃了,穿一个袈裟就是出家身了,要有出家的功德,将才说的,出家人是远离五欲的,你持戒清净的,大乘的出家菩萨依菩提心的。那么这样子呢,比在家的,专门在五欲里边的,求世间福报的,当然要大得多了。所以说,所依的身因为是出家的,那么这个培福的力量也就不可比了。
由是道理,则无律仪与有律仪,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时,显然后后,较于前前,进趣优胜。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由是道理,则无律仪与有律仪,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时,显然后后,较于前前,进趣优胜”,同样的道理,一个是说出家在家了,一个是说有戒无戒了。没有戒的跟有戒的比,当然是有戒的功德大。那么“同是有中”,都是有戒的里边,“具一具二具三”,有一条戒的,两条戒的,三条戒的,那当然后边的比前面的多。他“具一具二具三”,它是作个比喻了,那么实际上呢,五戒、八戒、十戒和二百五十戒呢,他不是一二三的比例了。那么“修行道时,显然后后”,具戒的,戒多的比戒少的力量要大,要优胜。有戒的比没有戒的要优胜,就是后边的要超过前面的。
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亦极明显。
“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亦极明显”,同样是在家的,你修布施、持戒等等,那么你假使受了八关斋戒,或者五戒的,而这样子修的,跟没有五戒八戒修的善根,同样做的事情,力量大小就悬殊,这个也很明显的。就是看你有没有戒了,戒的多少了:只有五戒的,不如八戒的;没有戒的,那也不如五戒的了。
《制罚犯戒经》说,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亦是由其所依门中,罪恶力大。
“《制罚犯戒经》说”,有一本经叫《制罚犯戒经》,。“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亦是由其所依门中,罪恶力大”,同样,具戒的人培福力量是极大,但是他要犯戒,罪也极大。有一个比较,假使说世间上很多的人,他十个不善都犯,都做了,而且时间很长,一百岁(一百年),这一百年里面边,“恒无间缺”,不断地、没有间缺地造那些恶的事情。“所集众恶”,把那些恶加起来,跟哪个比?跟一个比丘,他“毁犯尸罗”,犯了戒了,“仙幢着身”,披么披的袈裟,但是对尸罗有毁犯。他只要一天一夜,“受用信施”,一天一夜,吃施主的饭,施主的床铺卧具,用了之后,只有一天一夜,他所造的罪,比世间很多人十不善道全部做完了,一百岁,从无间缺地造那么多罪,比起来,还是比丘的罪大。因为他是比丘身,犯了戒了,去“受用信施”,这个力量就大。你培福,力量也大,你犯了戒了,这个信施难消,不好好地修行,反而犯戒,那个罪也极大。
《分辨阿笈摩》亦云:「宁吞热铁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通说犯戒及缓学处。
所以说,这个“《分辨阿笈摩》亦云”,这一个戒经了,它说,“宁吞热铁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宁可吃那个地狱一样的烧烫红的铁丸子,这个铁丸子呢,在里边,它这个猛焰、火焰极可畏的这个样子的铁丸子,宁可吃这个,而不以犯戒的身来受用国人(就是说施主)的供的东西,供的饮食了。这个犯戒呢,“通说犯戒及缓学处”,不一定犯,对于学处,放逸、马虎也在里头。那就是说受了戒之后,不好好地持戒,不认真地持戒,也同样的受的罪也极大。那么犯了戒呢,那更不可说了。这个比较起来,吞热铁丸的苦还不如犯戒之后,将来下地狱的苦还要厉害。所以说,“宁吞热铁丸”,而不敢以这个犯戒身受用国人的饮食。那么这里,宗大师特别强调,这里说的犯戒,不但是犯了戒,而且包括“缓学处”,对于学处放逸、懈怠、不严谨地持。
敦巴仁波卿云:「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现见实尔。
“敦巴仁波卿云:‘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你依持戒,依正法这里指持戒。依戒,你受了戒之后,不如法地持,所起的罪,比那个十不善业,我们前面说过的业道,这两个比起来呢:那是十不善业道是极小了,而这个不依戒持作的罪极重。所以这个依身,我们出家的身,固然培福,也培得极大,但是造罪也造极大。就看你是培福还是造罪。既然出了家了,尤其是受了大戒的人,那一定要如法行持,不要犯戒了。犯了戒之后,那你罪就无量无边。有一句俗语,大家经常听到的:“地狱门前僧道多”,为什么?就是不肯持戒,那就是地狱门前,到地狱去了。在家的他造一些罪,可能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你以出家的受了戒的身,造一点点小罪,那就比他们要重得多。这就是说,依身,出家的、在家的,有戒的、没有戒的,造罪极大,培福也极大。就看自己决择了,既然是出了家,既然受了很多戒,那就要依法行持。不要出了家之后,持了很多戒,又犯了很多。那这个罪呢,比在家人还重得多。这是所依门。25:13
(三) 由事物门故力大者
由事物门故力大者。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养佛中正行供养,较诸财施财物供养,最为超胜。此是一例,余皆应知。
那么下边“由事物门”,东西了,“故力大者”,这么,什么东西呢?他比个喻,布布施。“施有情中正法布布施,供养佛中正行供养,较诸财施财物供养,最为超胜”,那么以布布施来作个比喻了。布布施有情,那么有财布布施、法布布施等等,那么正法布布施,如法地以正法,不是非正法,相似法,不是那些。以正法布布施呢,这个功德最大。因为什么?正法,他们得到了,以正法而行能成佛。你供养他财了,仅仅是解决现当前的问题,无畏施虽然是很好,把他从苦难之中救出来,但是还是不能成佛。正法布布施,使他慢慢地可以解脱、成佛。所以这个正法中布布施最大。那么同样,供养里边,供养佛里边呢,正行供养,就是前面所说的如法修行供养了,这是最大,比一切财施,财物供养还要大得多。这是一例,那么这是以布布施作例,其余的呢,照此类推了。
(四)由意乐门故力大
由意乐门故力大者。
第四个,意乐门,就是发的心,可以产生极大的力量的。
《宝蕴经》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
“《宝蕴经》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这也是较量福德。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每一个人都建佛塔,塔的大小呢,跟须弥山那么大。“于此诸塔”,经过“微尘沙数”的劫的时间,就是以微尘数沙那么多的时间的劫,供养一切可以供养的东西,全部供养,来承事供养,那么这个福报当然极大了。但是假使有个菩萨,“不离一切智心”,一切智心就是成佛的心了,他是以求成佛的心,仅仅乎散一个华,“其福极多”,这个福报比前面的大,因为发心不一样,前面的供养他如果发心不是为求成佛度众生,为了世间福报,或者求人天福报,或者是求声闻缘觉的福报,那就不可比了,他是要求成佛的。
如是由其攀缘所得,若有胜劣,及缘自他利益事等意乐差别。
所以说下边是结论了:“如是由其攀缘所得,若有胜劣”,“攀缘所得”就是你希望得到的了,“不离一切智心”,他所希望得到的是成佛,这是最殊胜,成佛的目的是度众生。那么你的攀缘所得,像声闻缘觉的,那就劣了,如果说你是攀缘人天福报的,那就更差了。所以说,你发愿要所得到的,攀缘所得的,有胜有劣,那么胜的当然福报大,劣的福报就小。“及缘自他利益事等意乐差别”,那么你发愿成佛的,要利一切众生的,福报就大。你发愿要成自己的人天福报,只利自己的,那么当然是福报不大了。如果又是声闻缘觉的,他也是不广利众生的,这个福报也就不太大的。所以说,看你攀缘所得:要求的是胜,求的是劣;看你做的事情利他的、还是利益自己的意乐心的差别。这个里边福报大小,就由此而判。
此复由其强盛、微弱、恒促等门,应当了知。
“此复由其强盛、微弱、恒促等门,应当了知”,那么在这个里边,这个意乐心很强的,力量大;意乐心微弱的,缓缓的,那就力量小;意乐心是恒、经久不退的,那就是力量大;意乐心是促、暂时的,那就力量就不大。这些都是有关系的,应当了知。
又于恶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其力则大,其中复以瞋力为大。
“又于恶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其力则大,其中复以瞋力为大”,假使恶行当中,就是说在做坏事了,你做的时候烦恼心极盛、极强,而且恒长,时间很长,那么这个做坏事的力量就大。烦恼里边,尤其是瞋恨心的力量更大,最大。
《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
《入行论》里边说,“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这个《入行论》里边说,一千劫,时间很长了,所集的布施、供养佛(善逝)等等。所有的布施供养这些福报,这些的善行,只要你起一个瞋恚心,全部就摧坏了。就是焚烧功德林,功德林这个树林,哪怕你是原始森林,几千年的,只要一把火好了,一个瞋恚心,全部摧坏。那就是说,这个瞋心不能起。有人就告诉我,他说他瞋心很厉害,心里尽是想发脾气,那么你赶快把它压制下去,这个一起来的话,那就是一切功德都烧掉了,这个很可惜了。
此复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萨较前尤重。
“此复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萨较前尤重”,那么你瞋恨心,瞋一般的人、有情,当然是罪很大了。如果你瞋同是修行的人,同梵行的,那么这个罪更大了。如果瞋菩萨,那么更大了。
《三摩地王经》云:「若互相瞋恚,非戒闻能救,非定非兰若,施供佛能救。。」
“《三摩地王经》”里边说,“若互相瞋恚,非戒闻能救,非定非兰若,施供佛能救”,它里边就是说,同修的人,同梵行的人,假使互相瞋恚的话,那么你持戒不能救这个罪;多闻也不能救这个罪;修禅定也不能救这个罪;兰若,你修闭关、住茅棚也救不了;你布施供养佛,也救不了。就是说尽管你修那么多的善行,你要是瞋恚,互相瞋恚同梵行的话,这个罪,这些是都救不了的。那么就不要做,一做就无可救。
《入行论》中亦云:「如此胜子施主所,设若有发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
“《入行论》中亦云:‘如此胜子施主所,设若有发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对那些胜子(最胜的子就是菩萨,菩萨是佛的子,佛是最殊胜的),这个胜子,他是救一切众生的,是一切众生的施主。对这样子菩萨的施主的这个地方呢,你假使起了一个不好的暴恶心(就是瞋恨心了),那么佛(就是能仁)说,“如恶心数”,你起几个恶心,那么就地狱里边住几个劫。你起一个恶心,在地狱里住一劫;起两个恶心,两劫;如果说起一百个恶心的话,地狱里间要住一百劫。那就是说这个果报极大。所以对菩萨里边绝对不能起瞋心。
那么这个话呢,对我们是很有警惕的。我们同修的、同梵行里边,千万不要斗争,不要起瞋恨心。这个有没有?可能很多吧?那么你们自己要检查了,这样子对你们有什么好处?自己害自己了,地狱里边。如果说对方是菩萨示现的,那么你就是要地狱里去就那么多的劫,这划不来。你不如不要起瞋心,不要去斗争,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学法学了那么多,听经听了那么多,一点事还忍不下来,要起瞋恨心,要起不和合的心,那你经学了干啥嘛?没有用了成了一个没有用了,出家也徒然了,为什么出家呢?出了家之后,反而去造了这些事情,前面想一想看,比在家造的罪更大,何苦啊?赶快地要提高警惕了,不能再随随便便下去了。
寅三 此等之果
(一)异熟果
第三其果分三。异熟果者,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
“第三其果分三”,那么十个业道呢,它的果三种。第一种是异熟果,“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依事”,就是说你对象是三宝、上师、父母或者是一般的人,或者是畜生,或者是虫蚊虫蚂蚁。那么你的业道的轻重,分上中下三品。还有依“三毒”,贪瞋痴。猛利的上品的三毒,跟中品的、下品的,那么所造的业,也分上中下三品。那么各有三个三,各有三种了。
《本地分》说,此中上品杀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饿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
“《本地分》说,此中”,那么根据〈《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来说,上品的杀生,“等十”就是杀盗淫妄,这个十个业道,“一一能感生那落迦”,就是上品的十业道,就是感地狱的果;中品的十个业道,都能感饿鬼的苦;那么下品的,感旁生的苦。那么十个业道是不能造的,造了之后都是三恶道的。上品的地狱;中品的饿鬼;下品的是旁生。
《十地经》说,中下二果与此相违。
“《十地经》说,中下二果与此相违”,《十地经》(《华严经》),它说“中下二果”呢,跟这里的《本地分》,恰恰相反。他说,中品的感旁生,下品的感饿鬼。那么阿昂旺堪布他的说法呢,《本地分》说的是大多数而言说的,那么《十地经》说的是少分而言的,所以没有违背的。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的看法呢也是另外一种看法,还有一种看法就是说,饿鬼里边那个极苦的,那么就是少数的了,那个比旁生还要苦。那么旁生里边有些很有福报的,像象王带璎珞了,这些国王养的那些大象,装饰得很好,生活也极优,吃得也很好的。就像我们说,海外的狗待遇极好的。我们到澳大利亚去,狗吃的是罐筒。狗在家里边,算家庭的成员之一的,你出去的时候,还有狗旅馆。这个东西狗极优待,不能打狗,打狗要犯法的。这个里边这些旁生的福报就大了,那么比饿鬼要大,所以说旁生里边有个别的福报大于饿鬼的,饿鬼里边有个别的比旁生的还要苦的。那么这个《十地经》里边就说,中品的是旁生,下品的是饿鬼。这是说中间有一部份是这样的,这么这两种都没有违背。
(二) 等流果
等流果者。谓出恶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贪瞋痴三,上品猛利。
第二种是等流果。“谓出恶趣,次生人中”,那么第一个异熟果了,当然了十恶业道都是三恶道去的了。那么等流果呢,出了恶趣之后,恶趣的苦受完了,生到人间来之后。那么“如其次第”,根据这个十业道的次第,第一个杀生的,“寿量短促”,偷盗的“资财匮乏”,凡是杀生的,寿命不会长的,多病的。那么偷盗的呢,穷的、没有钱的。邪淫的呢,“妻不贞良”,他的女人、妻子不规矩的,偷奸夫的。那么妄语的呢,“多遭诽谤”,。离间语的呢,“亲友乖离”,亲戚朋友都跟你和不拢。那么粗恶语的呢,“闻违意声”,听到的声音都是不可意的,因为你爱骂人嘛,你听到的声音也是刺心的话。那么绮语的呢,“言不威肃”,。说的话没有威信,人家看不起你。“贪瞋痴三,上品猛利”,那么后三个业道感的等流果呢,就是说,贪心、瞋心、痴心特别得地厉害。这是出了恶道之后所感的等流果。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谛者品》及《十地经》中,于其一一说二二果,谓「设生人中,一寿量短促,多诸疾病, 二资财匮乏,与他共财, 三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四多遭诽谤,受他欺诳,五眷属不和,眷属鄙恶,六闻违意声,语成斗端,七语不尊严,或非堪受,无定辩才 ,。八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寻求无利或不求利,九损害于他,或遭他害,十见解恶鄙,谄诳为性。」
“《谛者品》及《十地经》”里边呢,对每一个业道呢说了两个果,每一个说两个。所以说“一一说二二果”,那么它的说法呢,就是详细一点了,“设生人中,寿量短促多诸疾病”,那就是更详细了。杀生的,到恶趣出来之后,在人间受生了,应当是好了嘛,但是等流果还没有完,“寿量短促”,不长寿,那么多病这是。那么我们就知道了,很多人病了,那个怎么对治了?杀生多,这个就是根据这个。就是过去杀生太多了,多病,那就放生,再不要杀了,再么再加个忏悔了。
第二种偷盗的,“资财匮乏,与他共财”,“资财匮乏”,没有钱,即使有的话,不是自己所有,大家共的,你做不了主的。
那么邪淫的呢,“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那么眷属,家里的人,不调不合或者不可信,大家互相猜忌,不是一条心的。第二种,“妻有匹偶”,这个妻子不贤良,外边是还有对象的。那么这是邪淫的等流果了。
妄语的呢,“多遭诽谤受他欺诳”,因为你爱说妄语,谤他,结果你自己就受谤了。而且受骗,人家要妄语,你要骗人么人家骗你,这个是报应。
那么离间语的呢,“眷属不和,眷属鄙恶”,眷属不和,离间语嘛,你把人家离间了,你自己的眷属也不合,也互相离,各有一条心,多为自己,互相猜忌。那么“眷属鄙恶”就是说好说是非,就会说些是非,都不是很贤良的。
那么说粗恶语的,“闻违意声,语成斗端”,听到的声音都不顺意的,即使人家不是骂你,你听了也像骂你一样。这个很可能的,这些骂人多的人,人家也无意识的话,他认为你在骂我。这就是自己骂人,把自己的眼光去看人家的话,都成了骂人的话了。所以听到的话呢,尤其那是等流果,确实真的是违意的了。人家的声音,都不顺意的,使心难受的。那么要么不说话,说了话就“斗端”,斗争的端,说了话之后就要闹成斗争的,那就是粗恶语了。
最后是绮语呢,“语不尊严,或非堪受,无定辩才”,说的话不尊严,人家没有威信了。或者“非堪受”,人家不听你,说了人家不要听的。自己也没有辩才,说服不了人家。
八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寻求无利或不求利,九损害于他,或遭他害,十见解恶鄙,谄诳为性。」
“贪欲重大”,贪欲重大,这是后三业道了,那么等流果呢,贪欲大的,等流果贪欲更大。“不知喜足”,大欲不知足。那么“寻求无利或不求利”,你要去求了,结果求到……,这是无利,你从有利地方不求,没有利的呢,到处求,结果得不到利。所以说“寻求无利或不求利”,这又是一种,前面是“贪欲重大,不知喜足”了。那么瞋恚大的,“损害于他,或遭他害”,要么就是害他,要么他害你。这是瞋恚的等流果。那么邪见呢,“见解恶鄙,谄诳为性”,因为你是知见不正,很鄙恶,这是错的了,很鄙贱的。那么既然知见不正呢,讨好人家了,谄诳为性了。那么这些就是十恶业道的等流果。
诸先尊长说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说者,是领受等流果。
“诸先尊长说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说者,是领受等流果”,那么一些过去的大德说。我们这里说的呢,是领受等流果。等流果里边分两种,一种是领受等流果,受报的等流果。还有一种造作等流果,就是说爱杀的,这辈子也爱杀。爱偷的,这辈子也是爱偷。爱邪淫的,这辈子也欢喜邪淫。那么欢喜粗恶语的等等,也是,这辈子也欢喜骂人。那么就是过去的等流下来的。那么这种等流果,叫造作等流果。前面说的报的那个等流果呢,就是说邪淫的,妻不贤良了,这些是领受的等流果。所以等流果有两种,一种是造作的,一种是领受的。领受的,受报的;造作的呢,心态等流下来的。
那么我们说,有些人生下来就爱偷东西的,那就是过去的等流果,偷惯的。有些人生下来,好色的,邪淫的等流果。有些人生下来爱杀的、心很暴恶的,那是粗恶语很多的,那就是过去的瞋恨心造成的杀,跟粗恶语等等很厉害等流下来的。这个我们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就赶快改,不改的话,再造十恶业道,又下恶道;恶道出来之后又是等流果,这样子恶性循环,完不了了。什么时候解脱呢,解脱不了了;什么时候脱苦,脱苦之期也没有了。所以说能够检查自己的心态,缺点在哪里,赶快要补救,如果任之放之的话,以后恶道就等在那里了,登记簿登记好了,要去的。这个是客观的规律性,也不是哪个主观地叫你去,你自己要去,佛也救你不了了。佛说了那么多的经,叫你不要做,你不听,这么哪个救呢?没有办法救了。
(三)增上果
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
“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增上果,这里有个名字叫“主上果”,这个不大听到的,但是我们知道,就是增上果。那么我们说三个果了:一个是异熟果,一个是等流果,还有一个就是增上果了。增上果,十恶业道感什么增上果呢?
谓由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于消变,生长疾病。
“谓由杀生,能感外器”,异熟果,是我们的依身,就是这个报身。增上果呢,器世界的事情。所以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异熟果是我们受报的依身,增上果呢受报的环境了,这是器世间的事情。
那么增上果里边说,杀生的人,感到的“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皆消变,生长疾病”,杀生多的人,他以后生的地方,这个器世界呢,受的饮食也好、药也好、果也好,都是光泽很少,就是不好看。那么“势力”,力量不够,假使说……,现在我们现实就很多药,过去治病一吃就好的,现在不行了,吃了多了还没有什么效,就是增上果。“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他的异熟也好,他的威势也好,这是指那些饮食、药果了,它们力量都很小,难于消受,吃下去要么消化不了,要么说,反而多病。
那么现在我们现实的,也感到这个了。本来说我们说人参很养人的,但现在的人参呢,人工培养的,看起来很好看,但是力量是微乎其微的。那么还有很多的药,同样的,过去因为都是天然生长的了,采起来之后治疗的效果很好。现在都是人工培养,用什么催长的这些化学的用品去促它成长的,那就是效果不大。再一个水果,我们看看现在的水果,看起来很大,味道很差。为什么?加激素什么打出来的,卖钱嘛,很大、很好看,钱好多卖些,结果呢,不好吃的。那就是说,增上果不好了。
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
“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那么因为这个药、果、饮食没有营养了,治疗的效果也不好,也难消化,也多吃了还是反而生病。那么因为这个缘故呢,很多的有情他就寿命还没有到,就是中夭,就跑掉了。这是杀生的增上果。
不与取者,谓众果鮮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果多干枯及全无果。
“不与取者,谓众果鮮少”,也是感的器世间的果实,鮮少,你要偷人家的,结果你感的果就很少。“果不滋长”,或者长不出来,“果多变坏”,即使长出来了,坏掉了,“果不贞实”,结的果不贞实,表面上看看是个果,里边是不实在的,就是质量不好的。“多无雨泽”,或者没有雨水,即使有雨水,太多了,“雨多淋涝”,要么没有雨,要么就是不断地下雨。那么“果多干枯”,没有雨水么果都干掉了。雨水太多了也长不出来,就是没有果了,“及全无果”,一点果也没有。那是不与取感的增上果,就是外器世间东西都很少了,长也长不出来。这个跟自己的不与取有关系的。
欲邪行者,谓多便秽,泥粪不净,臭恶迫迮,不可爱乐。
“欲邪行者,谓多便秽”,邪淫是脏的事情,那么你感的器世间呢,到处是臭的东西,便味很多。“泥粪不净”,不净的东西到处都是,“臭恶迫迮”,到处臭东西摆得很近,逃不开。那么我们这里的橡胶厂,到处摆,也是不是好事情,大家总是过去有这个因在里边了。,才感到这个橡胶厂,臭的东西,不卫生的,到处散布。“不可爱乐”,那么这是邪淫的。
虚妄语者,谓农作行船,事业边际,不甚滋息,不相谐偶,多相欺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虚妄语的,“谓农作行船,事业边际,不甚滋息,不相谐偶,多相欺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因为你骗人了,骗人是假话了,那么你结果感的增上果呢,种田也好,行船也好,所作什么事情,一切的事情,“事业边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不甚滋息”,得不到什么利息,就是得不到多少利益,赚不到钱了。那么不但是赚不到钱,互相地不协调,互相地欺诳,那么多那些恐怖、恐惧的事情,很多。那就是虚妄语的增上果。
离间语者,谓其地处丘坑间隔险阻难行,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离间语者,谓其地”,因为你离间他,那么你感的增上果呢,处的这个环境,会“地处丘坑间隔”,地不平坦,中间很多丘、山、坑,把你隔住,往来不方便。“险阻难行”,这个路很险,阻难,阻碍,不好走,难行。这个离间嘛,你要离间人家,结果你也是感的增上果也是这个中间打不开,就隔离开来了,很难行。走的路,坑坑、间隔,很危险的一些阻碍,不好走。“饶诸怖畏恐惧因缘”,也是很多怖畏恐惧的因缘,这个几个“语四”里边都有这些同样的果,都是很多恐怖的、恐惧的因缘。
粗恶语者,谓其地所多诸株杌,刺石砾瓦,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流泉涌,干地卤田,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粗恶语的增上果,“谓其地所多诸株杌,刺石砾瓦,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流泉涌,干地卤田,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那么就是说粗恶语的人,他地也不好,都是高高低低的阻碍,长的那些小树,刺的石头、瓦砾,这些都是,地方“枯槁无润”,没有水份的,没有池沼,没有河流,没有泉涌,这是要连下去的。池也没有、湖也没有、田也没有,都是干干的。那么“干地卤田”,都是长不出庄稼的。“丘陵坑险”,这是地,都是这样子的地。因为这些这样子,“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诸绮语者,谓诸果树不结果实,非时结实,时不结实,未熟似熟,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可乐极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诸绮语者,谓诸果树不结果实”,绮语么无义之语。那就是说,虽然有果树,长不出果子来。或者该结果的时候不结,不结果的时候结了,结了那个果当然不好,一点点大不好吃的。时不结果,非时结果了。挨到时间的时候又不结果。它还没有成熟,表面上是熟了,摘下来不好吃的。“根不坚牢,势不久停”,这个树的根又不牢,它的长的势也不长,一下儿就没有了。“园林池沼,可乐极少”,园林、池沼这些地方,本来是游览的地方,不可爱乐,而反而多一些怖畏、恐惧的因缘。这就是语四个业道的增上果。
贪欲心者,谓一切盛事,经历一一年时月日,渐渐衰微唯减无增。
那么下边是意三业道了。“贪欲心者,谓一切盛事,经历一一年时月日,渐渐衰微唯减无增”,贪心大,想求多,结果反而不行。感的增上果,就是好的事情,“盛事”,好事情呢,一年一年,一时一时,一月一月只有减没有增的,渐渐地衰微,时间不久,慢慢地衰败下去了,只有减没有增的。就是贪心的增上果。
瞋恚心者,谓多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狮子虎等,蟒蛇蝮蝎,蚰蜒百足,毒暴药叉诸恶贼等。
瞋恨心的增上果,“谓多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狮子虎等,蟒蛇蝮蝎,蚰蜒百足,毒暴药叉诸恶贼等”,那么瞋恨心——害人了,那就是感的增上果也是不好。要么是多疫疠,多病。或者各式各样灾横,水灾火灾等扰恼,或者怨敌惊怖,或者狮子虎狼,或者蟒蛇、蝮蝎(大的蝎子),或者蚰蜒,蚰蜒是一种很细的、跟线一样的虫,它钻进了耳朵里去要吃脑筋的,那还是很危险的。百足,蜈蚣之类的。那么或者暴恶的药叉。或者恶的这些贼,这些土匪之类的。那么这是瞋恚心所感的增上果。
诸邪见者,谓器世间,所有第一胜妙生源悉皆隐没,诸不净物乍似清净,诸苦恼物乍似安乐,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归依所。
邪见的,“诸邪见者,谓器世间,所有第一胜妙生源悉皆隐没”,本来世间上有很多好的“生源”,就是宝藏了,金矿、银矿、珍珠宝贝之类的,都没有了。因为邪见呢,这些殊胜的东西都隐没了。“诸不净物乍似清净”,本来是不干净的,看起来好象清净,结果你跑过去呢,很不净。“诸苦恼物乍似安乐”,表面上看得很好的,但是你拿过去,这拿过来呢,使人家很苦恼的。这是邪见的报,因为你邪见是不正的,那个苦恼的当了安乐的,结果苦恼东西,你看起来像个安乐的,不净的你看看像清净的。
“非安居所”,这个地方、所感的地方不净,不能作我们学修佛法的清净的安居之处――“非安居所”。
“非救护所”,因为你邪见,邪见呢这个就不可救了,我们要求救,三宝救我们,主要是法。佛救我们,以正法救我们,施以正法的手把我们救出来,并不是说把我们身上的罪洗掉,就把我们从泥坑里拨出来,这是不可能的。就告诉我们正法,然后教我们依法修行,就能脱离一切苦。但是他邪见了,他正法他不接受了,不可救护。那么你所以说,在这个地方、这个器世界呢,他是没有救护的了,正法不接受你怎么救呢,救不了的。
“非归依所”,那归依的环境也没有。归依要正信,你取邪见就反对三宝的,那求个归依也求不到了。这个我们也强调一下。在我们现在,能闻法的、能修行的、能持戒的,如果这个处所你不要,跑掉了,那么你以后碰到的环境,就是听不到法的、持不了戒的、不能修行的。这个很可怕的,不要掉以轻心了,起个烦恼心,“叭”一记就跑掉了。自以为得计,好象我是很清高,我跑掉了。但是你想想后果,以后逢不到正法,碰不到三宝,不得归依,甚至归依处都没有了,那时候才苦恼。所以说,在如法的道场不想住,要走的,都见不正,这是邪见。邪见的后果,伊个器世界呢,“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归依所”,这是自己感的。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所以我们学法要把这些好好地看,我们要求什么果,那就是向哪一边争取。如果说我们想到“非安居所”去,“非救护所”去,“非归依所”去,那你起邪见了,那你自己自讨苦吃了。所以说邪见不一定是拔无因果了,那是最厉害的,当然断善根的了。你有一些跟正法不符的见,本身也是邪见。这个邪见你不对治的话,你将来受的苦,自己造的。这个因果很微细,你看不到,但是《广论》讲了,你该要留心一下。你说你跑掉了,你没听到。没听到,等于说前面有个火坑,你没有看到,你说我不会掉下去的。你闭了眼睛没有看到,掉下去,一样烧死的。那么有悲心的,应当对他们做一个劝护,劝阻他们不要再一味孤行了。这样下去,对己不利,对正法也不利。
那么我们学法干什么呢?就是要净化我们的身心。这个身心无始以来烦恼是充满的,一味的烦恼,跟了烦恼而行,那不叫修行。修行就是净化身心,重点还是净化心,我们的心态要把它净化,怎么净化呢?反其道而行之,把烦恼的心扭过来,向了正法行,这才是修行。修了行了之后,头也剃了,袈裟也披了,还是跟了烦恼行,这修什么行呢?那么“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值得警惕的。
今天时间到了。
第四十五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一次我们讲了,十恶业道的三个果。一个是异熟果,那么分成三品:上品的,最厉害的,那么下地狱的。中品的十个呢,都是感饿鬼的。下品的这个十种呢,都是感旁生的。
那么等流果,里边分两种:一种是造作的等流果;一种是领受的等流果。那么领受等流果,就是造了这个善恶业之后,所感到的、所领受的一些。假使说,杀生的就寿量短促;偷盗的就财产匮乏。那么这是领受方面的。造作的呢,杀生的他就是瞋心更大,越来越大;贪心的,贪心越来越大;那么邪见的,邪见也辗转更深。那么这是造作的。
另外增上果,增上果是器世界的,异熟果属于正报,增上果是依报。。那么增上果呢,就是说,在这个杀生的,感的器世间饮食什么东西,都是不好,药的效果也差了,多病,因此不到寿命的量他就中夭。这是杀生的增上果。不与取的,那么一切所种出的果实都很少,不增长,容易变坏,不贞实,要么是没有雨,、要么是太多的雨,要么干燥,要么长不出来。邪淫的,因为这是不净行了,所以感到的器世间都是很脏,“泥粪不净,臭恶迫迮,不可爱乐”。虚妄语的都不实在了,不管你种庄稼也好,做船事业也好,什么事业都是赚不到利。那么人呢,人际之间都是不协调,互相欺诈。离间语感到的器世间呢,就是说这个地方坑坑洼洼的,隔开了,不好走路,险阻难行,一些恐怖的事情很多。粗恶语的,那么这个地上也粗恶,诸恶很多,刺的石头、砾瓦等等,没有湖沼,那些水都没有,干巴巴的这个丘陵、坑炕,这些险恶的道路。那么绮语的,绮语的他说的都无义之语了,那么他感到的器世间呢,长的果树,不结果实,该结果实的时候不结,不该结的时候么又结。还没熟么看起来熟了,采下来不能吃;这个果实不坚固,它自己稍微碰一下就掉下来了。那么这个就是说还没有长好,就掉下来了。林园池沼,不可爱乐,而多那些恐怖、恐惧的事情。
贪心大的,一切好的事情,只有减不会多。瞋恚心大的,感到的器世间都是疾病、疫疠、灾横、扰恼等等,怨家、敌人,这些恐怖,狮子虎狼,蟒蛇蝮蝎,蚰蜒百足,都是害人的东西。毒暴的药叉、恶贼等等,这是粗暴的事情。邪见的,器世间一切宝源都隐没了,不净的东西,看起来像清净,实际上一看呢是不干净的。苦恼的东西,表面上看是安乐,但是一享受是苦恼万分,不能安居修行,没有救护,那么也不能有归依的环境。这是十恶业道的三种果。
丑二 白业果
思惟白业果分二:一、白业,二、果。今初
下边是思惟白业果,那是十善业道了。分两科,一个是白业,一个是它感的果。那么先说白业。这个就略说了。
寅一 白业
《本地分》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
“《本地分》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这是身的三个恶了。“起过患欲解”,那么它就是说,对这个身三的恶业呢,起过患的欲解。就是说对它有什么过患,做了这个事情有什么坏处,受什么报,这样的欲解,“起胜善心”,起殊胜的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这个方便呢,把这个坏事,把它息下去,“及于彼静息究竟”,那么把它完全息掉了,静息究竟了。那么这是对于那些不好的呢,反过来,起过患的欲解,起胜的善心,对它们要起静息的方便,最后“静息究竟”。这些身业如此,“语四意三”,也同样。
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
那么其中的差别呢,“谓云语业及云意业,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下边就是怎么配合呢?他就是作一个样子给人家看。
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者,谓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
他说,假使说,第一个,恶业道是杀生了,这里呢十善业道,远离杀生。那么远离杀生的事呢,也是对他有情了,对他有情不杀。意乐呢,就是说看到过患,杀生有什么坏处,杀生把人家的命断了,使他受苦,同时自己也感的报,异熟报、增上果、等流果都不好。那么看它的过患,“起远离欲”,起远离的欲解,就不要做这些事情。
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究竟者,谓正静息圆满身业。以此道理,余亦应知。
“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那个不好的加行呢,做那些杀害的事情了。这个十善业道的加行呢,对那些杀害的事情,把它息下去,做这个行动。那么究竟呢,“正静息圆满身业”,那么把这个杀生的事情,全部息下去了,这是究竟。“以此道理,余亦应知”,那么身业的杀生如此,其他的九个业道,也同样,配上去就行了,根据前面的十恶业道的去配,这个自己就配得来了,所以不详细讲了。
寅二 果
果中有三:异熟者,谓由软中上品善业,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那么下边是讲果了,它也有三个果:一个是异熟果,还有等流果、增上果了。那么异熟果,“谓由软中上品善业”,善业里边也分软中上――就是下中上了。那么下品的善业,“感生人中”,下品的是生人,欲界的人。那么中品的呢,欲界的天。上品的善业呢,上二界的:色界、无色界天上。那么这就是说,它的异熟果呢,最下的人中,中等的欲界天,上品的色、无色界的天。
诸等流果,及增上果,违于不善,如理应知。
“诸等流果,及增上果,违于不善,如理应知”。,那么前面的十不善业的等流果、增上果反过来,那就是这个十善业道的等流果跟增上果。那么这个道理很容易懂了,他就不多说了。
《十地经》说,以此十种,怖畏生死,离诸悲心,由随顺他言教修习,办声闻果。
“《十地经》”里边说,“以此十种,怖畏生死,离诸悲心,由随顺他言教修习,办声闻果。”,那么《十地经》里边说,把这个十个善业道,假使说,你再加上“怖畏生死”,厌离生死了,那么,但是悲心没有,“随顺他言教修习”,听他的教授教诫来修行的――就是声闻了,那么他们办的果,得到的果呢:声闻果。罗汉的初二三四果了。那么这是第一种。
又诸无悲,不依止他,欲自觉悟,善修缘起,办独胜果。
第二种呢,以十善业道来修,也悲心也不够,但是不靠他,自己觉悟的,修什么呢?修缘起。那么他将来感的果呢,独觉的果。在佛不出世的时候,自己观察十二因缘而开悟的,这是缘觉。他的基础也是十善业道。
若心广大,具足悲心,善权方便,广发宏愿,终不弃舍一切有情,于极广大诸佛智慧,缘虑修习,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由善修习此一切种,则能成办一切佛法。
第三种,“若心广大,具足悲心,善权方便,广发宏愿,终不弃舍一切有情,于极广大诸佛智慧,缘虑修习,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由善修习此一切种,则能成办一切佛法。”,那么最后呢,就是说,“心广大”,缘法界一切有情,具足大悲心,他有“善权方便,广发宏愿,终不弃舍一切有情”,一切有情里边一个也不舍弃。“于极广大诸佛智慧,缘虑修习”,就是要修佛最大的智慧,要“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这个我们学过《摄大乘论》就知道,菩萨十地,十个波罗蜜多,都要圆满。那么由于善巧地修习了这一些功德呢,“则能成办一切佛法”,可以成佛了。那就是说,这个十善业道,有漏的说,下11:52品的感人中,中品地感欲界天,上品的感受色无色界天。无漏的,以此为基础,可以成办声闻、缘觉,乃至成佛。那么都靠的十善业道,这是最根本的基础。
如是二聚十种业道,及彼诸果,凡余教典,未明说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摄决择分》意趣而说。
“如是二聚十种业道,及彼诸果,凡余教典,未明说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摄决择分》意趣而说。”,那么我们这里《广论》里边所讲的两句,就是十善业道、十恶业道,这两种,及它们的果,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凡是其他的经书里边没有讲明的,那么这里呢,这个没有说清楚的,这里依据的都是根据《瑜珈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摄抉择分》,它的意思来说的。那么就是这里边讲得最清楚,《瑜伽师地论》讲得最清楚了,其他地方没有说明的,那么这个地方讲得清楚,我们就引《瑜珈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摄抉择分》的里边讲的意趣,把它引来。
丑三 业余差别
第三显示业余差别中,引满差别者,引乐趣业是诸善法,引恶趣业是诸不善。诸能满者,则无决定。
“第三显示业余差别”,那么业,还有其他各式各样业了,各种差别的业,那么这里讲业果的时候,还是要附带地讲一下。
那么第一个呢,“引满差别”,一种是引业,一种是满业,这个两个不一样。“引乐趣业是诸善法,引恶趣业是诸不善。诸能满者,则无决定”。那么引业呢,就是说,在过去犯的叫“总报业”,满业呢,过去犯的叫“别报业”。那就是说,引业呢,是引我们到哪一趣去的,假使说到人趣去的,那么是善业了;引我们到饿鬼道去的,那是恶业。就是说这个业,引我们在五趣里边,哪一趣去投生的,这叫引业,总的报。那么是善法呢,引我们到人天去了。造人的善业呢,引到人趣。那么造天的善业呢,引到天趣。当然了,造了恶业,下品的恶业,就到畜生趣。那么中品的饿鬼道,饿鬼趣。上品的恶业呢,就到地狱趣了。那么这是善不善二业,引向善恶二趣。那么到了善恶二趣之后,他里边所感的报,这是别报业了,“诸能满者,则无决定”,能满的,那不一定是善业就是善的,在善的里边也有是恶业的。它是不决定的。
于乐趣中,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是不善作。
“于乐趣中”,假使你说在人间,是乐趣了、善趣了,但是“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是不善作”。,总的善业是引人趣的,这引业是善的,但是说,满业不一定都是善的。,里边也有掺一些恶业。那么生了人间之后,他就是“断肢”,四肢不全;“关节”,关节不全;“残根”,或者是聋的、哑的;“颜貌丑陋”,长得不好看。那么阿修罗,这是福报很大了,但是长得很丑,因为是瞋恨心特别大了。那么人间也有短寿的,也有多病的,也有很穷没有财的。虽然趣是善趣,但是里边受的报并不很理想,他里边就是也有不善的满业,那么就在人间受一些苦。
于诸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
“于诸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那么旁生趣,跟这个饿鬼趣,那是恶趣了。但是满业里边却是也有善的。那么旁生里边受的享受极好的,这个我们就说过的,澳大利亚的狗是有很高的权力的。它们是规定是家庭成员之一,不能虐待的,不能打的。那么它出门的时候,专门有狗的旅馆。平时吃的东西呢,牛奶、罐筒头,吃得很好,比我们一般的人,穷一点的吃得还要好。那么旁生趣有福报,象王带璎珞,那就更不要说了。饿鬼里边有多财鬼,城隍了,那些大力鬼神了,他享受得也很好。那么他虽然是恶趣,但是他的满业是善的。所以他的享受还是“富乐极圆满”,也有,旁生跟饿鬼里边都有。所以说满业里边有善的。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因为这样子,他是不定,可以有四料简了。
谓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满善所圆满及由不善圆满二类,于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满不善圆满及由善法圆满二类。
“谓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满善所圆满及由不善圆满二类”,那么这个四句,就是下边分了。善的所引,就是引业是善的,满业呢,有善的来圆满,也有不善的圆满的,两种。善的圆满,生了人天,享受很好,又是身体也极强壮,长得又端正。那么不圆满的,“残肢关节,颜貌丑陋,短寿多疾”。这就是善趣里边有圆满的满业、不善的满业两种。
“于诸能引不善引中”,那么不善的引业,到恶趣去的,也有两种。“有由能满不善圆满”,他的满业也是不善的,“及由善法圆满二类”。满业却是很圆满的。那么不善圆满的,那就是那些饿鬼、地狱受的迫害的,没有东西吃的,几百年吃不到一口口水的。那些畜生,生活很苦,长大了就给人家杀了吃的。
那么记得我们以前看了个报导,叫什么鸡,它是生下来不见天日,在黑暗之中养,它拼命吃,长得很胖,两个星期就长大了。长大之后第一次见天日了,把它拿出来,就去杀去了,装了罐筒去了。那么这是极苦的畜生了,引业不好,满业也不好。那么以这样子呢,分了四种。
《集论》云:「应知善不善业,是能牵引及能圆满,于善恶趣受生之业,能牵引者谓能引异熟,能圆满者谓既生已,能令领纳爱与非爱。」
“《集论》云:「应知善不善业,是能牵引及能圆满,于善恶趣受生之业,能牵引者谓能引异熟,能圆满者谓既生已,能令领纳爱与非爱。」”,那么《集论》里边引一句话,就是讲这个引业跟满业的。我们应当知道,善业、不善业有两种。一种是能牵引的引业,一种能圆满的满业。那么在善恶趣受生的业呢,能牵引的,能引出善恶趣的异熟果的,这就是能引业。那么圆满的叫什么呢?就是说投生以后,领纳这一趣里边的爱、非爱的果的,那么这是满业。在人天里边生了,享受的好不好,这是满业的关系了。生人天趣,那是善的,善的引业。那么这个引业跟满业它有不同的。
《俱舍论》云:「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
《俱舍论》里边又说,“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俱舍论》的说法,引业呢,一个引业只能引一个生。假使说,你造一个好的善业,一个善业,它引你到人天去,到人间投生。那么一个引业,投一生。满业就很多,不一定是一个。
谓由一业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众多共引一生,诸能满中,则有众多。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谓由一业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一个引业,只能引一生,不能引很多的业。就是这一次投生了,那么下一辈子这个业就没有了,势力就消失了。“亦非众多共引一生”,也不是很多的引业,共同协力来引一个生。但是满业里边呢,却有很多,一个生里边很多的业,属于各式各样的满业,有的好的,有的坏的,各式各样都有,“则有众多”,那么《俱舍》是这么说。
《集论》则说:颇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一生。又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多生。颇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一生。亦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多生。
《集论》里边有一点不同。“《集论》则说:颇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一生”,有些业,很多,有些很多的业呢,是一个业牵一生,跟《俱舍》相同的。但是还有个别的诸业,“唯由一业牵引多生”,一个业可以引出很多的生来,也有。也“颇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一生”,也有这一些22:18业呢,很多的业只引一生的,也有。“亦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多生”,这四个情况都会有。《俱舍》只说强调了一种,那实际上,根据这个《集论》呢,这个四种都会有的。
《释》中说云:「有由一剎那业,唯能长养一世异熟种子,及由彼业而能长养多世异熟种子;有由多剎那业,唯能数数长养一世种子,及由众多互相观待,而能数数长养展转多生种子。」
“《释》中说云”,《集论》释里边又这么说,“有由一剎那业,唯能长养一世异熟种子,及由彼业而能长养多世异熟种子;有由多剎那业,唯能数数长养一世种子,及由众多互相观待,而能数数长养展转多生种子。”,这个《释》就是解说《集论》的前面那句话的。那么什么叫“一业牵一生”,“一业牵多生”呢?他就是说,一剎那的造的业,就一个业了,它只能长养一世的异熟种子,那么牵引一生了。“及由彼业而能长养多世异熟种子”,一剎那的业,一个引业,它长养一世的异熟种子,引一生,但是也可以长养多世的异熟种子,那么就是牵引多生。“有由多剎那业”,那就是很多的引业了,“唯能数数长养一世种子”,这多剎那业呢,总括合拢来只长养一世的异熟种子,只牵引一生的。也有由众多的剎那,你的业呢,它们互相观待、互相配合,能够数数长养多生的种子,那么牵引多生的异熟果了。这一种情况都会有。这是《集论》说的,就是比《俱舍论》要宽一些。那么这个两个说法都引在里边。
定不定受业者,如《本地分》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
“定不定受业者”,那么业的分别里边还有一种呢,定不定的。一种是定受的――定业,一种不定受的呢――不定业。这里边又是分别两种。“如《本地分》云”,这个先引《瑜伽师地论》的,“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什么叫顺定受呢?就是说决定要受的。这个业“谓故思已”,“故思”就是说你有心地要做这个业,无意的当然不算了。无意的业力量很轻的。“故思”,就是故意,专门有心,要起这个心、念头。那么做了之后还要增长的。有“作”,还要增长。“顺不定受业”,不定受的呢,“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单单是“作”,没有“增长”。那么什么叫“作”?什么叫“增长”呢?下边要说。
作与增长所有差别者,即前论云:「云何作业,谓若思业或思惟已身语所起。」
“作与增长所有差别者,即前论云”,这个《瑜伽师地论》里,它就解释了,“云何作业,谓若思业或思惟已身语所起。”,“作业”呢,就是说思业,这是意业了。前面我们业道讲过了,贪瞋邪见的意业呢,它就是思心所造作的。或者思已业,思已业就是说思惟之后,发动身语的,那么动身思了、发语思了,这个身语业就发动了。那么这就是说身口意三业呢,单单是造作,没有增长的,这是这种。
又云:「增长业者,除十种业,谓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害,十对治所损,除此十种业所余诸业。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
那么什么叫增长呢?“除十种业”,把这个下面所说的十种的业,除开以外,其余的业,就叫增长业。那么这十种除开的,都叫增长业。这个十种呢,就叫不增长的业了。哪十种呢?
“梦所作”,梦里边做的事情,这个力量不强的。这不叫增长业,就是一般的造作业,比一般的业还要轻了,梦里做的,这是力量微弱的。
“无知所作”,不知道,不是安心的。这个无知就是,你不理解,不懂,做错了的。
“无故思所作”,不是安心做的,也是不是增长业。
“不利不数所作”,不是很猛利的,不是经常做的,那么这也不叫增长业。
那么反过来了,不是梦中做的,醒了做的,增长业;有知做的,懂了这个事情去做的。那么无知做,小孩子做事情,他无知,造些罪当然轻了,不增长。但是有知,年纪大了,知道这是坏事还去做,那是有知。“不故思做”,无意的,这是不增长的、轻的。有意去做的,那是增长。不是猛利的,不是经常做的,轻的。是猛利的心,经常去做的,那是增长的。
“狂乱所作”,神经病的时候,吃醉的时候,做的事情,他是意志昏迷了,不增长。那你清醒的时候做的,那就是增长的。
“失念所作”,失念,失去正念的时候,这个时候做的,不是有意刻念做的,那就是轻的,不增长的,那反过来就是增长的。
“非乐欲所作”,不是欢喜作的,勉勉强强去做的,这是不增长的。反过来你欢喜、愿意去做的,那就是增长的。
“自性无记”,那无记的事情,当然不增长的。
“悔所损害”,做了这个事情之后,心里非常追悔,那么以追悔的心把这个业,就把它力量减弱了,这个也不叫增长业。
那么第十个,“对治所损”。,假使说,你造了个业,你就修对治法,修对治法呢,这个业受了对治的影响,业就势力就减小了,那么这个也叫是不增长业。反之,你是作了业,又不追悔,又不对治,那么这就是增长业了。所以说这十个讲出来呢,讲的是非增长业。那么除了这个十个以外,那就是,造的业就是增长业了。那么所谓不增长的业,就是说的这十种了。那么这就是说,增长业、不增长业呢,他是把十种业提出来,是非增长业。反过来这十种呢,增长业。这是《瑜珈伽师地论》的说法。
《摄决择分》亦说四句:一作杀生而非增长,谓无识别所作,梦中所作,非故思作,自无乐欲他逼令作,若有暂作,续即发起猛利追悔及厌患心,恳责厌离,正受律仪,令彼薄弱,未与异熟,便起世间所有离欲,损彼种子及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
那么下边,《摄决择分》里边,也是《瑜珈伽师地论》里的也说,补充的,也有四句:“一作杀生而非增长,谓无识别所作,梦中所作,非故思作,自无乐欲他逼令作,若有暂作,续即发起猛利追悔及厌患心,恳责厌离,正受律仪,令彼薄弱,未与异熟,便起世间所有离欲,损彼种子及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这个就是说,假使做杀生业来说,不增长的,那么有几种呢?“谓无识别所作”,搞不清楚做的;梦中做的,不是安心做的;自己不想做的,他叫他、逼了他做的;或者暂时做了一下,马上就起一个猛利的追悔的心的,即厌离心的,虽然做了,暂时做了一下,跟到就起追悔心,厌离心的,那么恳责厌离,自己发了恳切的心,责备自己,不要做了,厌离这些事情;或者正受律仪,做了坏事之后,受戒了,受戒了,五戒、八戒了,那就不杀、不盗、不淫、不(与)取了,把他的这个造业的力量薄弱了,减弱了;或者异熟果还没出来,他就修那些世间的离欲,就是修世间的禅定了,把它的种子损坏了;或者还没起异熟果的时候,就起出离的出离道,无漏道,把种子、这些种子永远断掉的,那么把它种子都害掉了,这个是不增长的,这些业就不增长了。
二增长而非作者,为害生故,于长夜中,数随寻伺,然未杀生。
那么第二种,“增长而非作”。前面是不增长,那么而这个呢,“增长”,但是没有“作”。就作是没有,但是有增长,这不是很奇怪吗?这个就是说,“为害生故,于长夜中,数随寻伺,然未杀生”,他想杀一个人,或者杀一个东西,经常不断地在想,该怎么杀,该怎么用什么方法等等。但是还没杀,这时候作又是没有作,但是增长业是有的,因为他长夜不断地来思维惟、考虑这个问题,这个增长业有。
三作而增长者,谓除前二句一切杀生。四非作非增长者,谓除前三。
第三种,有作有增长,那么就是一般性的增长业了。除了前面两句,一切杀业。第一句就是作而不增长,第二句是增长而不作,第三句呢,是又作又增长,第四句呢,既非作又不增长。那么前面三个除开。那就是非作非增长的。那么这是四料简了。
从不与取乃至绮语,随其所应,如杀应知。
“从不与取乃至绮语,随其所应,如杀应知。”,那么身三口四是一样的。杀生的说了,不与取的乃至口四的绮语,它们这个四句料简同样配好了。
于意三中,无第二句,于初句中,亦无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那么意三情况有不同,意三“无第二句”,第二句是什么?第二句就是说“增长而非作”,那么这没有。“增长而非作”没有,因为意业呢,决定是作了,不作的没有。身三口四,可以不作,但是增长。意业里边,本来是只要决定了就是作了,所以说第二句是没有的。“于初句中,亦无不思而作,他逼令作”,既然你自己的思想,那么没有考虑就作了,他逼你作,那不会有的。所以说,意三业道里边,这个第二句没有,第三句里边少两个。“不思而作,他逼令作”。那么这是增长业、非增长业的,根据《瑜伽师地论》的。
我们在笔记里边好象把《俱舍》的讲了一下。那么《俱舍》里边呢,有一些可以补充的,我们可以把它拿来参考一下。
《俱舍论颂疏》卷十八『论:“如契经说,有二种业,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何因说业名增长耶?由五种因。何等为五?颂曰:由审思圆满,无恶作对治,有伴异熟故,此业名增长。
《俱舍论颂疏》卷十八释曰:此有五因。由审思者,第一因也。此由字通下两句。审思造业,业名增长,率尔思作,但名造作也。由圆满者,第二因也。于十业道,或由一业便堕恶趣,或一业不堕,由二业方堕,乃至或九不堕,由十业方堕恶趣。齐堕恶趣,名为圆满。此圆满业名增长也,未圆满时但名造作。由无恶作对治者,第三因也。造恶不追悔名无恶作也,造恶不忏洗名无对治也,此名增长。若能追悔及能忏洗,但名造作。由有伴者,第四因也。谓作不善,以不善为助伴,名增长也。无不善助伴,但名造作。由有异熟者,第五因也。谓造恶业定感异熟,名增长也。不招异熟,但名造作。善翻上应知。”
《俱舍》里边十八卷,增长业有一个颂:“由审思圆满,无恶作对治,有伴异熟故,此业名增长。”增长业有五种。一是“审思”,经过郑重的考虑的;“圆满”的;没有“恶作对治”,就没有追悔的;“有伴”,不是单个的。有“异熟”果的。这五种叫增长。
《俱舍论颂疏》卷十八“此有五因。由审思者,第一因也”,那么“审思业”就是经过成熟地考虑的,这个业呢叫增长业。“率尔思作”,暂时突然子、偶尔这么做一下的,这是不是增长的,但是叫造作业。
“由圆满者,第二因”,“于十业道,或由一业便堕恶趣,或一业不堕”,或者一个业造了之后不堕恶趣,“由二业方堕”,乃至九个还没有堕,到十个全部做了才堕。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堕恶趣的有造一个业堕的,有造两个业堕的,乃至造十个业才堕的。那么什么叫“圆满”呢?你只要堕恶趣好了,不管你一个业也好,两个业也好,乃至十个业也好,达到堕恶趣的那个分量了,这个业叫圆满了,这个圆满呢就是增长业了,不是造作业。没有圆满的时候,就是不堕恶趣的业,叫造作业。
那么第三种呢,没有“恶作对治”,是造了罪了,不追悔,叫没有恶作对治,一般的有一点善心的,做了坏事之后,他就非常之后悔。那么我们以前一个居士,他受了五戒,他就是很好了,但是他的工作经常要应酬,到这个酒吧间那里去,他就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当时他感到很后悔,就写信来忏悔,那么这样子做呢,就是造作业是有的,当然了,他还没犯根本戒,那么他是圆满的增长业是没有,因为他痛切地追悔,感到很羞耻、不该这么做的。那么“造恶不忏洗”,叫无对治,造了坏事了,还感到很光荣,感到自己很能干,那么这样子的人呢,没有对治了,那就是增长业。假使能够追悔,能够忏悔的,那么这个业不叫增长业,仅仅是造作业。
“有伴”的第四种,做一个不善业,以其它的不善业来共同一起做的,增长业。没有其他的不善业作伴的,单个的,叫造作业。
有异熟果的,是增长业。“谓造恶业定感异熟,名增长也”,这个恶业决定感异熟果的,那么就是说够了十恶业道的,管你上品、下品、中品,总是有异熟果的,这是增长业。不造异熟果,这单叫造作业。
那么这是《俱舍》里边的,这个可以两种对照一下参考。
决定受中,依受果时分三。
下边“决定受中”,(那个你抄了没有,集论的抄了没有,没有,你去拿吧,我桌子有一个纸,白的纸,夹在里边)一种是决定要受的,一种是不决定受的。那么是两种,前面说过了。那么里边决定要受的,里边又分三个,就是说受果的时候分三个:有的是现世受的,有的是第二生受的,有的是第三世以后才受的,那么分三种。那么前面说的,定不定受业呢两种,就是说过世以后,有增长,有作有增长的,决定要受;那么过世以后,就是起这个心要造业之后,单是造作业,没有增长业的就不定受。那么不定受的讲完了,定受也讲过了,但是不定受呢就不一定受了,定受的什么时候受?这个问题呢下边要继续地探讨一下了。那么定受的有现世受的,也有后世受的,也有后后世受的,分三种。
其中现法受者,谓即彼果现法成熟。
“其中现法受者,谓即彼果现法成熟。”,这个果现世成熟的,那么叫现法受。
《本地分》说此复有八。若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其身,财物诸有,造作不善,于现法受。
“《本地分》说此复有八。若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其身,财物诸有,造作不善,于现法受。”,这个里边,《本地分》说了八个。八个里边,一个善一个恶,对起的,那么四大类,一共有四类。那么第一个类就是说增上的顾恋,就是贪着了,增上顾恋的意乐,贪着什么?他的身、财,那些所有的东西,而以这样的意乐心贪着他的身财,造作不善业,那么现法受。这是不好的一方面说。
若由增上不顾意乐,不顾彼等,作诸善法。
“若有增上不顾意乐”,不起贪着那些意乐心,不贪着他的身,不贪着他的财,这样子的造的善法,那么这也是现法受。那么这是现法受两种,善的、恶的。
如是若于诸有情所,增上损恼,增上慈悲。
第二类种,“若于诸有情所,增上损恼,增上慈悲”,由有情的方面,对方是有情,以增上的、特别强盛的、厉害的损恼他,或者特别大的慈悲对待他,那么这个业决定是现法受。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又于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于此所,增上净信,胜解意乐。又于父母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乐,所作不善,于现法受。若由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于现法受。顺生受者,谓于二世当受其果。顺后受者,谓于三世以后成熟。
第三种,“于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损害,及于此所,增上净信,胜解意乐”,对于福田恩田,三宝、上师、师长、父母等等,增上的瞋憎害,以极厉害的、猛利的瞋憎害,害他,那么这是恶业,现法受。那么反过来,于这个三宝尊重父母之前,增上的净信,对三宝净信、胜解,这种意乐心,发的造的善业,也是现法受。这是三宝,父母在下边。43:43
在父母,第四类,父母或者尊重,长辈了,这是世间的师长等等,“等恩造之所”,“恩”,对我们有恩的,“造”是培养我们的,这些父母养育我们、教导我们,师长培养我们的学问技术。那么这些恩田里边,增上品的“酷暴、背恩”,残酷的暴恶,背弃恩的这个意乐,做的不善业,现法受。那么反过来,增上的报恩的意乐,所做的善法,也是现法受。所以说在父母、师长之前,世间上的,只要是大大的做的善事或者恶事,都是现报的。这个大家心细一点去看,就会看出来。我们以前古代的二十四孝,讲的是极大的孝顺,都是现法受。那么现代你去看一看,对父母、有恩的师长,这辈子太过分的残暴地对待的,现法要受的,要报的,后辈子决定不好。那么这些就是说,关于现法受的。
第二个,顺生受呢,就是说第二世受的,就是这一辈子过了之后,下一辈子马上,无间就要受的。那么顺后受呢,第二辈子之后,第三世以后哪一辈子都可以,受报的。那么这个就是说受报的情况,有三种了。决定受的,就是定业有三种。
『《杂集论》卷八:“顺现法受业者,若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谓从慈定起已,于彼造作若损若益,必得现异熟。如从慈定起,从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起,亦尔。又于佛为上首僧中造善恶业,必得现异熟。又有余猛利意乐加行所行善不善业,亦得现异熟。” 《杂集论》卷八:”
那么这里我们要参考一个《集论》的文。上一次我们讲异熟果,有感现法受的异熟因,感现世的异熟果,这个有没有?一般的看法,异熟果异世而熟,都要隔一世的,那么现法有没有异熟的?
在一百三十三页第五行,就是说:“故应现受异熟之因”,现世要受异熟果的那个因,那么现世受异熟果有没有?那么我们根据《集论》里边,就是有这个事情,所以说我们把它引下来,那么《集论》的注解,安慧菩萨的注解,就叫作《杂集论》,那么《杂集论》是更广一些,我们把《杂集论》的原文摘下来了,第八卷:“顺现法受”,那就是跟这个配套的。“顺现法受”,就是这一辈子要受的。“若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这个业报在现法中,他造一个业,就在现世,他异熟果要成熟的,就是感现世的异熟,那么是哪一些呢?“谓从慈定起已”,从慈心定出定以后,“于彼造作若损若益”,对于这个出了慈心定的人,对他造一些业,或者是损害他的,或者利益的,不管大小,“必得现异熟”,决定感现世的异熟果。因为这个出了慈心定的人,他的悲心极大,慈心极大,你对他起一点点好的、坏的业,都要感异熟果。
“如从慈定起,从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起亦尔”,慈心定出定之人,你给他造损的、益的业,现法、现世必定受异熟果。那么同样,无诤定,就是《金刚经》的无诤三昧了,无诤定、灭尽定,还有的预流果、阿罗汉果,这个他们起来,得果么从定中得了,从定出来的,这些人对他造一些损坏,或者利益呢,都是感现法果的。无诤定,无诤这个力量极大,都是一切法无诤了。灭尽定,这个定也一般是要三果以上才能入的,跟涅槃差不多的。预流果,他把见道所断的烦恼,八十八使,一百零八个都断完的,见惑八十八使断完的。那么就是阿罗汉果呢,把修道所断的九九八十一品断完的,这都是功德极大的人,那么他们从得果的定出来之后,对他起一点点损益,都要感现世的异熟果。
另外“以佛为上首僧中造善恶业,必得现异熟。”,以佛为上首的,以佛为带头的那个僧团,你造的恶业善业,决定现世得异熟果。“又有余猛利意乐加行所行善不善业,必得异熟果”,另外还有一些猛利的意乐心,猛利的加行,所做的善不善业呢,也有感现世的异熟果的。那就是说现世异熟果是有的。那么这是一种特殊的福田,或者特别的猛利的意乐加行感的果呢会感异熟,现世的异熟。
“《杂集论》卷八:“顺生受业者,若业于无间生中异熟成熟。无间生者,即次此生,谓五无间业等,能得生异熟。……复有所余善不善业,于无间生异熟熟者,一切皆名顺生受业。”
又云:“若业于此生造,从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生受业。” 《杂集论》卷八:”
“顺生受业”呢,“若业于无间生”,无间生就是说这一辈子过了,中间没有隔一世,下一世跟这个没间隔的,就是挨到那一世,这个异熟成就。这一世造了业,无间,第二辈子异熟果成就的,叫顺生受业。什么叫无间生呢?“即次此生”受业的,就是挨了这一生受业报的,一般说五无间罪的业了,是无间的,这一辈子造了,下一辈子马上就无间道无间地狱去的,这是无间。“复有所作余善不善业”,那么其它一些比较厉害的善不善业,只要是中间不间开,这辈子过了,下辈子马上就受报(异熟报)的,都叫顺生受业。
“《杂集论》卷八:“顺后受业者,若业于无间生后异熟成熟。于此业中,从初熟位,建立顺现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异熟。若业于此生造,即从此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现法受业。若业于此生造,从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生受业,若业于此生造,度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后受业。』 《杂集论》卷八:”
那么还有一种叫“顺后受业”,“若业于无间生后异熟成熟”,无间生以后,就第二辈子以后,第三辈子开始,异熟果成熟的,都叫顺后受业。
那么这是顺后受业,顺生受业,顺现受业的三个,给你补充一下。同时呢,也前面的现法有异熟果的,道理也就补充了。那么还有一个名字的,就是说顺现受业,不一定是说现法异熟成熟了,它可以连下下去,第二世、第三世等流下去的,只要第一辈子受的是现世的,都叫顺现受业。这么这个我们也把它摘下来了。“于此业中,从初熟位,建立顺现法受等名”,我们说顺现法受、顺生法受、顺后法受的名字呢,就是看异熟果,或者是不了一世的,第一次的异熟果成熟,在现世的,叫顺现法受。在第二世的,叫顺生法受。第三世的,叫顺后受了。那么“不唯受此一位异熟”,不一定说,这是现世受了一次,叫顺现受业了,“若业于此生造,即从此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现法受业”。,它这个业可能是不了一世,他造了这个业之后,这辈子开始异熟成就了,那么下一辈子也成熟,再下一辈子也连续几世的,那么这些业都叫顺现法受。虽然他第二、第三世也受了,但第一次受是现法,那么这个业就叫顺现法受。“若业于此生造,从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生受业”,这个业现世造了,第二辈子异熟成熟的,也可以第三、第四都是等流下去的,那么这个业呢都叫顺生受业。因为他第一次初成熟的在第二世,叫顺生受业。那么同样,“若业于此生造,度无间生已”,就是第二世过了之后,“已去,异熟成熟”,不管你几辈的异熟,都叫顺后受业。
那么这个名字讲一下有好处,那么就是说顺现法受的业呢,不仅仅是一世的,也可以等流到第二第三世连续下去也有的。但是它都叫顺现法受,因为第一次是顺现法受的。这个我们补充一下有好处。那么这里三种受的业呢,讲完了,下边。
这个我们还有一个要补充的,这个《俱舍》里边的材料很多,我们就是这个顺现受业里边,顺现受业就是现辈子受了,但是也有一种当下就受的。当下受的当然也叫是顺现受业了。那么我们这里大家可能也抄了吧?叫现法受的,现法受业。
“《瑜伽师地论》卷九:“与现法果者,有二因缘。善不善业与现法果,一由欲解故,二由事故。应知欲解复有八种:一有顾欲解,二无顾欲解,三损恼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净信欲解,七弃恩欲解,八知恩欲解。有顾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顾恋其身,顾恋财物,顾恋诸有,造不善业。无顾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顾其身,不顾财物,不顾诸有,造作善业。损恼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损恼欲解,造不善业。慈悲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业。憎害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业。净信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等,以增上品净信欲解,造作善业。弃恩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所,及随一种恩造之处,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诳欲解,酷暴欲解,造不善业。知恩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欲解,报恩欲解,所作善业。《瑜伽师地论》卷九 ”
现法受的里边,《瑜伽师地论》第九卷,“与现法果者,有二因缘”,就是说现法,当时就产生果的,两种因缘,“善不善业与现法果,一由欲解故,二由事故”,那么两个因缘,一个是欲解,一个是事。
那么什么叫欲解呢?“复有八种”,“有顾欲解”,“无顾欲解”,也就是说上面说的,有贪着的、顾恋的欲解,不贪的欲解,“损恼欲解”,“慈悲欲解”,“憎害欲解”,“净信欲解”,“弃恩欲解”,“知恩欲解”,这就是我们《广论》里引的,这是一样的,我们就不广讲了。
什么叫有顾欲解造不善业呢?“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顾恋其身,顾恋财物”,那就是一模一样的,“恋着诸有”,那么我们念一下也好,把这个广论的文呢,更仔细地可以分析一下。它是顾恋“其身”、“财物”、“诸有”,是三个东西。顾恋他的身,顾恋他的财物,也顾恋他的一切有的东西,而造不善业的,这是一种,现法受。
那么好的一种呢,无顾恋欲解,所造的善业,受现法果,“谓如有一以增上欲解”,欲解么他心里要做的了,我们以前抄过的欲解的注解,这个欲解“不顾其身”,不贪着他的身,不贪着他的财物,也不贪这他的诸有,而造作善业的。这是第二种了。
“损恼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损恼欲解,造不善业”,那么就是一样的。
“慈悲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业”。
“瞋害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从尊重”,上师,师尊之前,这是三宝里边的。“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作不善业”,那么是现法受了。
“净信欲解,所造一切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等,以增上品净信欲解,造作善业”,这个反一反,这是第七种。
“弃恩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所,及随一种恩造之处”,对自己有恩的,培养自己的这些人,“以增上背恩欲解,欺诳欲解,暴恶欲解,造不善业”,那么这个我们就可把《广论》的文呢更仔细地分析了,那么这是有背恩的欲解,欺诳的欲解,暴恶的欲解,三种,造不善业,现法受。
“知恩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等,以增上品的知恩欲解,报恩欲解,所作善业”。
那么这个八种,四对,现法受的,是《广论》里边引《瑜伽师地论》的原文,可以作一个参考。(那么我们现在……,俱舍论也有)
《瑜伽师地论》卷九:“由事故者,若不善业,于五无间,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现法果者。五无间业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僧,五于如来所恶心出血。无间业同分者,谓如有一于阿罗汉尼,及于母所,行秽染行。打最后有菩萨。或于天庙衢路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或于寄托得极委重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或于有苦贫穷困乏无依无怙,为作归依,施无畏已,后返加害,或复逼恼。或劫夺僧门。或破坏灵庙。如是等业名无间同分。
若诸善业,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母无正信,劝进开化,安置建置于具信中。如无正信于具信中,如是犯戒于具戒中,悭吝于具舍中,恶慧于具慧中亦尔。如母,父亦尔。或于起慈定者,供养承事。如于起慈定者,如是于起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供养承事亦尔。又亲于佛所,供养承事。如于佛所如是,于学无学僧所亦尔。若即于此尊重事中,与上相违,由损害因缘,起不善业,受现法果。” ”
这里还有,这是说欲解,第二个“由事故者”,那么欲解是说完了,他说两个因缘现法受,那么欲解是讲了,八种欲解。
那么由事分别怎么样子是现法受呢?“若不善业,于五无间,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现法果者”,那么五无间业,跟五无间相同的里边造的业,也要受现法果的。什么叫五无间呢?害母、害父、害阿罗汉、破僧,于佛恶心出血,这些事情你去做了,要受现法果。“彼同分”,“无间业同分”是什么呢?“谓如有一于阿罗汉尼”,比丘尼――成了阿罗汉的比丘尼,或者他的母亲那里,行不净行的,那就是五无间的同分。“打最后有菩萨”, 最后有菩萨就是说这辈子要成佛的菩萨,打他,那杀是杀不了的。“或于天庙衢路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弄这种不好的那些杀羊那些邪的祭祀法,使它流行不绝的。“或于寄托得极委重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自己的亲友里边,绝对相信自己的,相信的,或者自己同心的、比较要好的耆老、长辈,这些人里边损害欺诳。“或于有苦贫穷困乏无依无护,为作归依,施无畏已”,对于有孤苦贫穷的人,无依无靠的人,你给他作依靠了,但是反而去加害他,或者逼恼他。或者劫夺僧伽的财物。或者破坏塔庙等等业都是无间同分。
“若诸善业”,善业,“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母无正信,劝进开化,安置建置于具信中”,那么这个大家可以参考了,母亲不信佛的,没有正信的,你好好开导她,劝化她,使她能够具信、归依,真正地成佛教徒,这个现法得果的。“如无正信于具信中,如是犯戒于具戒中,悭吝于具舍中,恶慧于具慧中亦尔”,那么没有信的安置在具信中,犯戒的使她安置于受戒的具戒中,悭吝的使她能够布施,有恶慧的能(使)她具正慧,这样子做的话,同样得现法果。“如母”,母亲这边这样子做,现法果。“父亦尔”,对父亲这么做,同样感现法果。或有于慈心定起来的人,供养承事的,也是现法果。那么“于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这个定起来出定之后,供养承事的,也同样得现法果。“于佛所供养承事”,也得现法果。在有学无学的僧里边供养承事,也得现法果。“若即于此尊重事中,与上相违,由损害因缘,起不善业,受现法果”。起善业对这些起现法果;假使对这些人起不善业呢,也得现法果。这就是说能够得现法果的,有那么多。这是《瑜伽师地论》的,“由欲解故”,还有就是“由事故”两种。这里引的是“欲解”,“事故”没有引下来。这个现法受果的。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么《俱舍论》里边,“于佛上首僧,及灭定无诤,慈见修道出,损益业即受”。,这个一样的,同样以佛为上首的僧,灭尽定起的,无诤定起的,慈心定起的,见道就是预流果起的,修道圆满的阿罗汉果,这些造善恶业呢,马上就要受的,那么这个是现世受果的。那么另外《俱舍论》还有一个,这个不晓得我们抄了没有?
“《俱舍论颂疏》卷十五 :“由田意殊胜,及定招异熟,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释曰:由田意殊胜者,一由田胜,二由意胜。由田胜者,闻有苾刍,在僧众中作女人语,便变为女。由意胜者,闻有黄门,救脱于牛黄门事故,转为丈夫。此等传闻,其类非一。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者,此显报定,时不定业,谓阿罗汉人随在何地,离此地染,名得永离地业。此永离地业,圣未离染时,于此地中造善恶业,及离染位所修善业,此等诸业于异熟定,时不定者,此业必能招现法果,谓于此地更不受生,故招现果。若于此地有生后定业,彼必定无永离染义,必于生后,受异熟果。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由永离染故,更不受异熟。 ”
《俱舍论》有一个,“由田意殊胜,及定招异熟,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决定能现法感果的,还有一些。那么这个颂呢,(我们晓得抄了没有?也抄了。解释抄了没有?在哪里?我这里没有)这个也可以,这个也可以参考一下,都是现世感果的。“由田意殊胜者”,“田胜”、“意胜”两个,什么叫“田胜”?他说打个比喻,一个比丘在僧众中装女人说话,那么就变了女人了,那么他是比丘,田胜,但是你要在大众中做那些女人说话的事情,装了女人的声音说话,虽然这个事情不大,但是你本身是比丘就不能这么做,当下就变女人了。
那么“由意胜者,闻有黄门,救脱于牛黄门事故,转为丈夫”,“意胜”,他的发心殊胜。这个公案是这样子的。有一个国王,有一天打仗去了,打仗去么他的国家管理就嘱咐他弟弟,叫他代管。那么他的弟弟很聪明,他预料到一些事情要发生的。国王要走出发之前呢,他就答应了:“给代管可以。”他就供养给国王一个很好看的盒子,那么他就宫殿里去管事去了。后来国王打胜了,回来了。人家就造他的谣,说他的弟弟在王宫里边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国王很气了。那么很气么要杀他弟弟了。结果弟弟就说“请你把这个盒子(我供养你的盒子)打开一看。”国王就打开一看呢,他弟弟早预料这个事情要发生的,他自己把男根已经取下来了,摆在盒子里边,那么就表示他清白的,不会做坏事的。那么国王很感动,就把他养起来了,一切很优越待遇。那么他弟弟感到自己做了黄门,很不好了。有一次看到五百条牛要赶起走,他就问他:“你这些牛干什么去的?”他们说阉去的,就是去根的,那么他想到黄门很苦了,他就把五百条牛呢赎下来,就救下来,不要阉了。结果他就感报呢,当下就感到丈夫身。这些果是现报了,这是他的发心殊胜。
“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永离地业”就是说假使你得了初禅了,欲界就离开了,“定招现法果者”,这个事情呢,报是定的,时间却不一定。“谓阿罗汉人随在何地,离此地染”,阿罗汉人随在哪一个地,假使你欲界得了色界定了,那么这个欲界的染污就离掉了,永离地业。“此永离地业,圣未离染时,于此地中造善恶业,及离染位所修善业。此等诸业”,这个时候,“于此地中造善恶业,及离染位所修善业,此等诸业”,异熟是定的,时间不定的,这个业呢必招现法果,“谓于此地,更不受生,故招现果”,就是说,假使说你得了初禅了,欲界再不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在这个欲界造的业――善恶业,或者他造的那些、离染以后造的善业,本来欲界受的,但是你下一辈子欲界不来了,那么必定要现世受了,因为你现世不受的话,下一辈子他不来了欲界,不还果就不来了,那么就这一辈子一定要受,所以说也是现法受的。
“若于此地有生后定业,彼必定无永离染义,必于生后,受异熟果。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由永离染故,更不受异熟。”,这个有“生后定业”,就是第二辈子的或第三辈子定业,假使有这个生后受业呢,他必定不会离染了,他这里还要来嘛。那么这个假使异熟是都不定的,那么是离染是以后再也不受异熟了,他不定么就不受了。这些我们是参考一下,关于这个定不定业的问题,现法受的问题,它资料是比较多的。
时间过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第四十六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一次我们讲了业果的问题,业有定受的业,还有不定受的业。那么定受的业,在《瑜珈伽师地论》里边讲,除开十种以外的,都是增长业,定受的。那么单是造作,而不增长的,那就是不定业。那么就这是一种。
另外我们补充了《俱舍》的,定受、不定受的。上一次我们补充了一个资料,就是因为上一次时间到了,匆匆忙忙就没有念,那么我们笔记上抄的有,就是用这个颂,“由田意殊胜,及定招异熟,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决定这一辈子要受的。那么一种是田殊胜,对的境殊胜;一种意殊胜,那么他的发心殊胜。
另外一个,就是说“得永离地业”,“永离地业”,它就指的是阿罗汉果跟不还果。证到不还果呢,欲界是不来了,欲界的这个地呢,他的染污已经断完了,下一辈子再不来欲界了。那么得了阿罗汉果的呢,三界的业都断完了,三界的染污,就是烦恼,断完了,那么再下一辈子呢,三界就不来了。
那么这两种呢,随哪一种。以不还果作喻的话,假使说他这一辈子不还果得到了,那么欲界的染污已经断完了,下一次再也不生欲界了。那么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断这个染污的时候,造的善恶业,因为那个时候染污还没断,恶业也有,善业也有。那么断了染以后所造的善业,恶业是没有了,染污断掉了,只有善业了,这个都是欲界造的业。那么这些业呢,假使说异熟果是定的,果是决定要受的,时间不决定的,那么他决定是现法受,现法果。他就是说因为果决定要受的,时间还不决定,下一辈子他也不来了,那么在欲界的时候,当下就要受了。那么这就是“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就是这个。那么文我们还是看一下, 。
《俱舍论颂疏》卷十五:“谓于此地更不受生,故招现果。若于此地有生后定业,彼必定无永离染义,必于生后,受异熟果。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由永离染故,更不受异熟。”
“谓于此地更不受生,故招现果”,因为这个地他下一世不来了,现在不受的话,就没有时间受了,所以现法就要受。“若于此地有生后定业,彼必定无永离染义”,那么假使说,他“生”就是无间第二生,“后”就是第三生以后,还有定业的。那么他还要来的,那他必定不叫“永离染义”,是不会有的,“必于生后,受异熟果”,那么这个呢,他“生”生就是下一辈子,或者“后”,第三辈子以后,受异熟果。这是没有永离地业了,永离地业他是不来了。不来了么,就一定要现法受了。
另外一种,“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这是说,异熟果定的,一定要受的,时间不定的,那么就现世就受了。假使说异熟果也不定,时间也不定的呢,那么这些在离了染之后,他就不受了,异熟果也不受了。那么这是说,这个现法受的业。
《俱舍论颂疏》卷十五:“从此第六,明业即受。论云:何田起业定即受耶?颂曰:「于佛上首僧,及灭定无诤,慈见修道出,损益业即受。」释曰:于佛上首僧者,佛于僧中最为上首,名上首僧。佛虽非声闻僧,而是圣僧摄也。及灭定无诤者,此下有五。一从灭定出,谓此定中得心寂静,以无心故,极似涅槃,故初出此定是胜上依身。二从无诤定出,谓此定中,止他烦恼,谓缘无量有情为境,故初出此定无量胜功德,熏身相续转。慈见修道出者,三从慈定出,谓此定中缘无量有情为境,增上安乐意乐随逐,故初出此定无量胜功德,熏身相续转。四从见道出,谓此见道,永断见惑,故初出定时净身续起。五从修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修惑,得阿罗汉,故出此道时,净身相续起。此上五种,取初出定,名功德田,若行损益,其业即受。” ”
另外下一个颂呢,跟我们前面讲《瑜珈伽师地论》的是差不多的。他说,这个业呢,不但是现法要受,当下要受的,很快就要受的。那么这些什么业呢?“论云:‘何田起业,定即受耶?’”在哪一些田,就是对象了,造业一定要受的。“颂曰:‘于佛上首僧,及灭定无诤,慈见修道出,损益业即受’。”,那么就是说,以佛为上首的僧团,以这个僧团里边,造好的业或者恶的业,那么决定马上就要受的。“释曰:‘于佛上首僧者,佛于僧中最为上首,名上首僧。佛虽非声闻僧,而是圣僧摄也。’”,佛也属于僧中,他不是声闻,但是圣僧,他是证果证道的。那么这个“佛上首僧”,以佛最高的僧,他也是僧,就是佛面前,你造了善恶业,决定马上就要受。那么这个是很现前的了,不要说是佛面前,就是佛像面前,造的恶业太大了,也是现受的。那么一些破佛像的,这些人呢,仔细去了解一下呢,都是现法受的。
“灭定无诤者”,下边呢有五种人,他们面前造了善恶业,也决定当下就要受。“一从灭定出,谓此定中得心寂静,以无心故,极似涅槃(故)”,灭尽定,三果以上才能入的,这个定里边心极寂静,第六、第七识都灭掉了,这个心静得来跟没有心一样,这个跟涅槃极其相近,那么从这个定出来的时候,这个殊胜的依身,就是他入定的这个身体呢,你在他身上造善恶业,那么当下就要受。
第二种呢“无诤定出”,“谓此定中,止他烦恼,谓缘无量有情为境(故)”,对一切有情都不起烦恼,那么这样的定非常殊胜。那么才从这个定出来,无量的殊胜的功德,身上还相续在转。那么这样的人,你对他造了善恶业呢,当下就要受。
那么另外,“慈见修道出者”,就是从慈心定出,这个慈心定,“谓此定中,缘无量有情为境,增上安乐意乐随逐,故初出此定无量胜功德,熏身相续转”,那么这个慈心定,缘无量的有情为它的所缘的境,那么增上殊胜的安乐,要布施给他了,这个意乐心随着这个定而转的,那么这个定呢,初出这个定的时候,还有无量殊胜的功德在他身上生起的,就是还没有息掉的。那么才从这样子定出来的人,你于他造了善恶业,也是要当下要受报的。
那么第四种,“从见道出,谓此见道,永断见惑,故初出定时净身续起”,见道是迷理的烦恼,八十八使断完了,就是说我们烦恼有两种,一种对道理不清楚的,一种对事上有迷惑的。那么见道的时候,对道理不清楚的烦恼,总的有八十八使,全部断完了。那就是说“千年暗室一灯照破”了,就是这个禅宗境界了,全部看清楚了,道理都……,没有再看不清楚的道理没有了。那么这个功德就非常殊胜了。从这个见道出定的时候,他的身体非常清净,那么这样的身体你造了善恶业,当下受报。
那么第五个从修道出,修道以后“永断修惑,得阿罗汉”,那么见道是断八十八使(见惑),还有修道所断的惑,就是迷事的惑还有八十一品,这个在阿罗汉的时候断完了。那么这个阿罗汉才断完所有的修道烦恼的时候,出定的时候,这个身体非常清净,那么在这样的身体上造善恶业呢,当下受报。这是比现法还要快,当下要受的。
“此上五种,取初出定,名功德田”,这五种,这前面几种呢,除了“佛上首僧”,当然这是永远如此了,不管出定不出定都一样,其他的灭尽定,无诤定,慈心定,见道,修道,这是说才初出定的人,这五种初出定呢他的功德特别殊胜,在他们身上造善恶业呢,马上就要受报的。那么这就是说现法受里边,有一种是决定现世受的,还有一种呢马上就要受的,当然也是现世了,这些都属于现法受里边的。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么把《俱舍》的补充一下,大家可以更广泛的了解。下边我们就接下去了。
于相续中,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谓诸重业即先成熟。
“于相续中,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谓诸重业即先成熟。”,那么我们一个人,相续就是我们的身心,他有很多造的业,善的业有,不善的业也有,他哪一个业最早成熟呢,就是最早受报呢?那么说“诸重业即先成熟”,哪些业重的先受报,先成熟。
轻重若等,于临终时何者现前,彼即先熟。
假使说造的业轻重一样,那么该有重的么那么重的先受了,假使没有特别重的,都差不多的,“轻重若等,于临终时何者现前,彼即先熟。”,那么临终的时候,哪一个业现前了,碰上那个机缘了,那么这个业就先受,这是说轻重是同等的。
若此亦等,则何增上多串习者。若此复等,则先所作,彼即先熟。
那么假使说“若此亦等”,临终的时候都现出来了,怎么办呢?“则何增上多串习者”,那一些都是轻重一样,临终时也都现了,那么看里边哪个是最串习,就是做得最多的,那么这个业呢就先受报。假使说这个又相等,每一个业都是做得差不多的串习,就是都是经常做的。那么“则先所做,彼即先熟”,哪一个业先做,它个业就先受报,先熟。那么这个里边呢就是说业报哪一个先成熟,先受果的话,有这些,假使说差不多的话呢,由这些简别。那么这个话呢根据《俱舍》的释论里边一个颂,根据这个证明我们说的话是跟它是一样的。
如《俱舍释》所引颂云:「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如《俱舍释》所引颂云”,他引一个颂,“‘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这个意思跟前面一样的,我们造的业哪一个先成熟呢?于生死的时候根据最重的那个就先成熟了。假使轻重是相等的,“近”,临终的时候现的,那么就先成熟。假使临终的时候同时现前的,哪个串习得最久的先成熟。假使说串习的时间也是同样的,那么哪一个先做作先成熟,“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这个里边就说前面的先成熟,后面的后成熟了,前面先做作的么先成熟。那么这个颂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长行的意思是一样的。
好,这个就是说我们造的业,哪一个先感果,先成熟,那么就根据这个原则。
壬二 思别业果
第二思惟别者,谓由远离十种不善,虽定能获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圆具德相,能修种智,胜所依者,修道进程,非余能比,故应成办如此所依。
那么下边呢,“第二思惟别者”,另外一种业,别业,“谓由远离十种不善,虽定能获善妙所依”,我们离开十种不善业道,那么感到殊胜的所依身。所依么,就我们的身心了。
“然若成一圆具德相,能修种智,胜所依者,修道进程序,非余能比,故应成办如此所依。”,那么离开十不善业道感的殊妙的身心,这个我们的身体,固然是很好了,但是你假使想成功一个圆满具足德相的,能够修习种智――佛的智慧的,胜所依身――就是这一辈子要能够修行成佛的那个身体呢,那么“修道进程”――就在修道里边过程当中,这个要成佛的修道过程中的,“非余能比”,那么不是其它的依身能比的,这是要殊胜的所依身了。“故应成办如此所依”,所以说应该成办一种这样子的依身,那么这种依身是特别殊胜的。
此中分三:一、异熟功德,二、异熟果报,三、异熟因缘。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么里边就分了三个来讲:一个是异熟的“功德”,这样子的所依的身,他的异熟果的功德;第二个异熟的“果报”;一个么异熟的“因缘”。一个果,一个因。前面这个呢是功德,有这个功德才能成办修行一切种智的、修道的所需要的。那么他的功德有多少呢?分八个来说。
癸一 异熟功德
初中分八:一寿量圆满者,谓宿能引牵引长寿,如其所引,长寿久住。
“初中分八:一寿量圆满者,谓宿能引牵引长寿,如其所引,长寿久住。”,那么第一个是寿量圆满,我们要成一个殊胜的成佛的事情,那么寿量不能中夭了,中夭了就完成不了嘛。那么还要广度众生了,一定要寿量圆满。那么这样子呢宿能引的引业,引出一个长寿的一个果。“如其所引”,根据宿业所引的一些长寿果,能够长寿久住,这是第一个。
二形色圆满者,谓由形色显色善故,颜容殊妙,根无阙故,众所乐见,横竖称故,形量端严。
“二形色圆满者,谓由形色显色善故,颜容殊妙,根无阙故,众所乐见,横竖称故,形量端严。”,那么要成佛的身,菩萨身,那就是说一定要庄严,否则的话,人家看了就不生起这个爱乐的心,看了就不欢喜,。那么“形色显色”。,形色,他的形量。,显色,他的皮肤的颜色,都要善妙。“颜容殊妙”,他的相呢是非常殊妙的。“根”呢不能缺,圆满的。大家看了生欢喜,“众所乐见”。“横竖称故”,横的跟竖的“称”,就是说我们手伸出来,跟头到脚这个长度应当是一样的,一般人大概都差不多的,那么这个形量是端严的,这是需要这样子外相要端严。
三族姓圆满者,谓生世间,恭敬称扬,诸高贵种。
第三,“族姓圆满者,谓生世间,恭敬称扬,诸高贵种。”,就是种族生在尊贵的家属里边,像印度那个时候四姓呢,要是婆罗门种、剎帝利种是高贵的,其余那两种呢,一般是平民跟下贱种呢,那就不殊胜了。
四自在圆满者,谓大财位,有亲友等广大朋翼,具大僚属。
第四,“自在圆满”,他有自在力,也是圆满的。“谓大财位,有亲友等广大朋翼,具大僚属”,他钱很多,亲戚朋友都很多,要做什么事情,都自在能成就。“僚属”,就是他部下也很多。
五信言圆满者,谓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语于他无欺,堪为信委,于其一切诤讼断证,堪为量故。
第五,“五信言圆满”,他有威信,威信很大,大家相信他,说的话人家肯听从。“谓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语于他无欺,堪为信委,于其一切诤讼断证,堪为量故”,这个一切有情对他说的话,“信奉”,信受奉行,他说什么话都相信,并且肯照他做。因为什么原因呢?他所做的事情,他说的话从来是不欺骗人家的,“于他无欺,堪为委信委”,是可以相信的,他说的话可以信的,做的事情也靠得住的。那么一切世间上“诤讼”、或者“断证”,就是要打官司、诉讼的时候要判断一个事情作证明呢,“堪为量故”,他说的话可以成一个量,就是靠得住的话,大家都信得过的。
六大势名称者,有大名称,有大美誉,谓于惠施,具足勇健精进等德,由此因缘,为诸大众所供养处。
第六,“大势名称者”,那么他在这个世间上呢“有大名称,有大美誉”,名誉很好,大家都认为这是了不得的人。那么为什么有大名称,有美誉呢?“谓于惠施,具足勇健精进等德,由此因缘,为诸大众所供养处”。,那么他对布施那些好事呢,做的时候“具足勇健”,他是尽力而做,精进,非常之努力,不懈怠,这样子这些功德。那么因为这个缘故,大众都对他非常恭敬,是大众的供养处,大家愿意供养他的。
七丈夫性者,谓成就男根。
那么第七呢,“丈夫性者,谓成就男根。”,有男性,男性呢是做事情有威猛,有毅力,不像女性忧愁不断,做事情没有勇气,看到困难就要退,那么要成就男性。
八大力具足者,谓由宿业力,为性少病,或全无病,于现法缘,起大勇悍。
第八,“八大力具足者,谓由宿业力,为性少病,或全无病,于现法缘,起大勇悍。”,那么第八种呢,他力量非常大,“大力具足”,因为过去的造的业,都是善业了,“为性少病”,这辈子就天然地没有什么病或者一点病也没有,或者病不多,稍稍有病或者全整个的没有病。那么因为身体好没有病呢,“于现法缘,起大勇悍”,对一切事情做极大的勇猛精进地去干。有病了就干不动了,他没有病,或者是少病,心里也没顾虑,所以说一切事情干起来呢,具大勇悍,极大的勇气去干去。
此复第一谓住乐趣,第二谓身,生为第三,财位僚属为四,第五谓为世间量则,第六谓彼所有名称,七谓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谓于诸所应作,势力具足。
“此复第一”,这个八个里边呢,把它作个标题呢,第一个是“住乐趣”,长寿。第二呢是“身”,身是身量圆满嘛。第三呢是“生”,生在高贵的族姓里边。那么第四个“财位僚属”,他的财大,有大财富,有很大的僚属,手下有很多人帮他办事情,有大势力。那么第五种“世间量则”,世间人都相信他,说的话都可以做一个量,大家都以他的话为准则的。第六种呢他的“名称”,他就是做的好事多了,大家都赞誉、称赞他,有美誉。第七呢,成“一切功德之器”,要做一切功德,男身为最好,女身不是说不能成大的功德,但是女身要成大功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一般的女性呢,就是我们看到这个《大爱道比丘尼经》呢,里边列了八十四个态,八十四个女相的态,都是烦恼心重的表现,那么就成不了功德大事。“第八谓于诸所应作,势力具足”,要做什么事情有大势力,具足的大势力,勇悍的能做,就是过去业,很少病,或者是没有病,那么一切事情都能有具大势力而成办。这是异熟的功德,那么这个异熟的功德呢当然从异熟报来的了,皆是果报23:52,果报么当然也从八个来说。
癸二 异熟果报
异熟果报分八:初者依自他利,能于长时,积集增长,无量善根。
“异熟果报分八:初者依自他利,能于长时,积集增长,无量善根。”根据自利他利,来长时间的、很长的时间,可以积集增长无量的善根。因为寿命长,可以长时间的积集善根。如果寿命不长的话,才搞了一点善根就跑掉了,那就搞不成了。所以说,正因为长寿久住呢,你自利也好、他利也好,能够长时地积集无量的善根。
第二者谓诸大众暂见欢喜,咸共归仰,凡所发言,无不听用。
“第二者谓诸大众暂见欢喜,咸共归仰,凡所发言,无不听用。”因为他长得端正,相好,大家看了之后,只要一看,这样子一见的话都生欢喜心,“咸共归仰”,都归信他,尊仰他。他所说的话呢,没有人不听的。这个我们在抗战胜利的时候,定公上师才从四川的成都跑到上海来后。那时候呢是住在觉园(待较)里边,海公上师要造一个龙兴塔,来化缘。那么派他来上海来化缘的。那么他在上海住在那里呢,他因为那时候年轻了,长得非常之端正,人家本来去捐款的呢,一看了他之后呢就生起极大的信心,那么后来就推崇他出来宏法了。那么就把上海的一个班禅大师纪念堂呢,就想办法,就让给他来宏法。那时候原来的纪念堂的一个喇嘛呢,他也对这个宏法事业随喜,他自觉地就住在后边那个房间里,那一套房里去了,把前面那个就让出来。因为大家需要嘛,这个互相地促成这个事业。所以上海道场宏法呢,因缘也是从他的这个身相开始的。
第三者谓所劝教,无违敬用。
那么地点第三,“谓所劝教,无违敬用”,因为他的族姓圆满,他所说的、劝人家的教(教授教诫)呢大家相信他,不违背他,很敬重,信用他的话。
第四者谓以布施摄诸有情,令其成熟。
“第四者谓以布施摄诸有情,令其成熟。”,这是资财圆满了。他因为有大财富,可以用布施来摄受一切有情,使他们成熟。这个布施当然包括得宽了,财施、法施、无畏施都在里头。那么最初的是财施了,我们要使有情相信他的话,第一个就是要财施,使他满足,然后呢再以法味毕竟而安立之,这个《药师经》也有。所以第一步,众生呢,他是需要这个程序的。先以财施布施他;慢慢地把他摄受,最后成熟他。
第五者谓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有情,速令成熟。
“第五者谓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有情,速令成熟。”,那四摄了。第五就是说信言圆满,里边呢爱语、利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个四个。第四个是“布施”,那么第五个呢,“爱语利行同事”,这三个来摄有情,使他们快点成熟。
第六者谓由营助一切事业,布施恩德,为报恩故,速受劝教。
“第六者谓由营助一切事业,布施恩德,为报恩故,速受劝教。”,第六大势名称,因为他做一切事情,帮助众生做成功一切事业,他就对大家有恩,“布施恩德”,这个布施、恩布施给大家,那么众生为了报他的恩呢,就很容易听他的话。我们现实的就知道,如果一个病人去看医生,医生把他的病看好了,有恩嘛。他报他恩就是医生劝他什么,他都听。那么有些信佛的医生劝他信佛他就信佛,归依了。那这就是说你对他有恩呢,他对你就听话。如果你对他没有恩,经常要剥削他,要损恼他,那么你想他听你话,不可能的。这个我们自己假使要摄受有情,你要对他有恩。没有恩,你要他听你话,做不到。那么这是第六。
第七者谓为一切胜功德器,欲乐勤勇,堪为一切事业之器,智慧广博,堪为思择所知之器。
“第七者谓为一切胜功德器,欲乐勤勇,堪为一切事业之器,智慧广博,堪为思择所知之器。”那么就是男性了,成就男性一切殊胜的功德,就靠这个器,这个身体,能够成功。那么“欲乐勤勇”,男子有一种奋发的力量,勤勇的力量,他发的心也发得高大,那么一切事业容易成就。我们就看了,现实地也看到,一个女的叫她住持正法,都是没有力量的,好容易凑上去了,又掉下来了,实在没办法。男的呢他就是有这个勤勇的心,什么困难来了,他能顶了困难上而不退。这个就是,要有这个勇气才行,没有这个勇气的话,什么事情都搞不成的,做生意也要失败的,不要说搞佛法的事情。那么另外呢“智慧广博,堪为思择所知之器”,智慧宽、非常广博,那么所知一切事情了,也就是一切学问,一切事情了,能够明辨、思择。因为智慧广博,一切事情都能够考虑清楚了,。那没有智慧什么事情都不知道,糊里糊涂,一问三不知,那就没用的。所以说他要是“智慧广博,堪为思择所知之器”的话,也得要男性,那么这是男性有这么好处。
又于大众都无所畏。又与一切有情同行,言论受用,或住屏处皆无嫌碍。
“又于大众都无所畏。又与一切有情同行,言论受用,或住屏处皆无嫌碍。”,在大众之中无所畏,这要男性。我们看打仗的时候,面对敌人的刀枪敢冲的是男的,女的就不敢的。那么当然个别女的也有了,总的来说是男的。那么在处于大众无所畏惧的。“又与一切有情同行”,在一切有情跟他同行,“言论受用”,这个时候能起作用的——男性。“或住屏处皆无嫌碍”,跟他们同时一起跟他们说话,跟他们受用或者同时吃饭等等,或者一个人住在没有人的地方,都没有讥嫌。女的跟人家住在一起,就有讥嫌。女的如果住在屏处,更有讥嫌,那么男性就有这个好处。
第八者谓于自他利,皆无厌倦,勇猛坚固,能得慧力,速发神通。
“第八者谓于自他利,皆无厌倦,勇猛坚固,能得慧力,速发神通。”,它就是说要做的事情,势力具足。那么对自利也好,对他利也好,都能够没有厌疲,没有厌倦。不是说开头是兴致很大,搞了一阵子没有什么成绩,退掉了,再劝也劝不进去,那就没办法了。那么他能够没有厌倦,“勇猛坚固”。,不但是勇猛而且坚固不退。这样子的人呢,才能得到“慧力”,智慧才能开,也会得“神通”。如果对一切自他利益要厌倦的,也不勇猛的,也不坚固的,那么要得慧,要得神通,不可能。
那么有前面那个八种功德的异熟果报呢,就是这样子八个。那么要得到这样子的功德的果报,因是什么呢?异熟因,下面就要讲,这个因上下手了。
癸三 异熟因缘
异熟因分八:初者谓于有情,不加伤害,及正依止不害意乐。
“异熟因分八”,也分八种,“初者谓于有情,不加伤害,及正依止不害意乐。”那么你要得长寿,那靠什么呢?一切有情不要伤害它。那么“及正依止”,如法的依止不害的意乐,就是心也不要有这个害的意乐心,也不要有。事上不要做伤害的事情,心也依止不害的意乐心。
又云:「善放将杀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众生,则当得长寿。承事诸病人,善施诸医药,不以磈杖等,害众生无病。」
“又云”,这个引书上的话了,“善放将杀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众生,则当得长寿。”,将杀的众生,假使我们说到菜场里边,看见那些要杀的众生:鸡、鸭子之类,什么麻雀了,你把它放掉。“善放”就是不是乱放了,抢来放了,或偷来放了,这个不好,“善放”,如法的把它买下来,放掉它。“如此是利其命”,这样子使它命保住了,你对它命有利了。“遮止害众生”,那么一切害众生的事情遮止,人家要害众生了,你叫他不要害。“则当得长寿”,这样子做的话决定感的果报呢长寿。那么前面说的长寿的好处、功德,那么哪里来呢?就这么来的。
“承事诸病人”,下边说无病了,长寿经常害病也不好,那么既长寿又没有病,那这个事情就做得多了。那下边说“承事诸病人”,有病的人你去照顾他,“善施诸医药”,那么他没有医、没有药,你布施他。“不以磈杖等,害众生无病”,再不要去拿石头、棒,去打众生。我们说有人打狗,这个果报也不太好。那个磈、杖害众生的话,将来感多病。虽然你没有杀掉他了,不一定短寿呢,但是多病。那么这样做的话,就是感的果报呢无病。那就是说承事病人,善施医药,不要去磈杖害众生的话,那么你感的果报就是无病的。如果多病的,你从这一方面下手嘛,这个就是要做这些事情,再把过去的做不好的忏悔,那么决定可以感到无病的果报。
第二者谓能惠施灯等光明,鲜净衣物。
“第二者谓能惠施灯等光明,鲜净衣物。”,第二就是说,行色端严了,那么你就是要该因上怎么做呢?要“慧惠施灯等光明”,就是说布施光明。人在黑暗里边,做事不方便,看不清楚,你布施光明,感的果报,身上就有光彩了。那么鲜净的衣服,把干净的衣服布施人家。
又云:「由依止无瞋,施庄严妙色,说无嫉姤果,当感妙同分。」
“又云:‘由依止无瞋’”,那么这个很重要的,不要瞋。依止无瞋的心,“施庄严妙色”,庄严的妙色么就是衣服、光明等等了。“‘说无嫉姤果,当感妙同分’”,那么说不要嫉姤,这个嫉姤有什么不好的果报。没有嫉姤呢,将来感……,照前面说,依无瞋的心,布施庄严的妙色,说那些没有嫉姤的好处、果报,那么你将来感的报呢,“妙同分”,你的身呢就长得非常端正了,殊妙。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这里我们就要知道,瞋,瞋恨心强的人他就是长得极丑的,不要说下辈子,当下你发脾气的时候,你的脸就比你高兴的时候就要丑得多了。阿修罗为什么最丑?阿修罗,男的阿修罗最丑,就是因为他瞋心特别大而长得最丑,那么这里就是说要无瞋了。
第三者谓摧伏慢心,于尊长等,勤礼拜等,于他恭敬,犹如仆使。
第三种,第三种是种姓圆满,生高贵人家了。“谓摧服伏慢心,于尊长等,勤礼拜等,于他恭敬,犹如仆使”,你要使人家恭敬你,你就要恭敬人家。你如果我慢贡高,看不起人家,人家……决定感的果报也是被人家看不起。所以说你生了高贵的人家里,大家对你非常恭敬的话,他的因就是说,自己没有慢心,“摧伏慢心”,自己的慢心要摧服伏。对尊长师长之类的长辈的要恭敬地礼拜,对人家恭敬,“犹如仆使”,就像他的佣人一样,听他的招呼做事情。看起来好象很卑鄙,实际上你这样做的话,将来就感到人家恭敬你。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人家决定不听你的话的。这个是因果,法尔如此。
第四者谓于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施,设未来乞,亦行利益,又于苦恼及功德田,乏资具所,应往供施。
“第四者谓于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施,设未来乞,亦行利益,又于苦恼及功德田,乏资具所,应往供施。”,第四种就是说有自在,有大财位,有很多人帮你的忙。那么这个因是什么?就是说人家来跟你要衣或者要吃的东西,你有的就要布施他。“设未来乞”,即使他没有来乞,那么看到他确实饿了,没有衣服了,你也可以拿给他,利益他。那么“又于苦恼及功德田”,苦恼就是穷困的人,功德田就是说三宝地方。如果“乏资具所”,还有那些没有东西的人,匮乏资具的地方呢,“应往供施”,你要亲自去供养三宝,布施那些穷人。
第五者谓修远离语四不善。
第五种是信言圆满,那么你要“修远离语四不善”,就是说你能够因上断除妄语、离间语、恶口、绮语,这个语的四个不善断除的话,远离。那么你感的果报呢,就是说信言圆满,一切有情都听你的话。
第六者谓发宏愿,于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供养三宝,供养父母,声闻独觉,亲教轨范,及诸尊长。
那幺第六,“谓发宏愿,于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供养三宝,供养父母,声闻独觉,亲教轨范,及诸尊长。”第六种就是说,有大势名称了,那么你因上该怎么做呢?就是发大的愿,宏愿就是成佛的大愿,就在自身中摄受将来要成佛种种的功德,都要把他摄受起来。那么哪些呢?要供养三宝,供养父母,供养声闻、缘觉,供养亲教(就是和尚)、轨范师(就是阿奢阇黎),及诸尊长(那些师长之类的)都要好好供养。发大愿。这些功德都要摄持。
第七者谓乐丈夫所有功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乐女身者,遮止欲乐;将失男根,令得脱免。
第七,那么就是得男身了,。得男身怎么得?“谓乐丈夫所有功德”,对丈夫的,男性的一切功德,有爱乐心。“厌妇女身”,对妇女身不要生欢喜心,要厌恶。“深见过患”,女身的过患能够深深的看到,那么你就不会堕女身了。你平时贪着女身的,下辈子就要失去男身的。那么你是做人的话,做个妇女。如果做不到人呢,做个母狗、母鸡,那就糟糕了。“乐女身者,遮止欲乐”,有些人他欢喜女身的,你就要遮止乐欲,你说:“这个不好,将来果报不好的。”遮止他的乐欲,不要去,叫他不要去欢喜女身。那么“将失男根,令得脱免”,有些男根要失掉的,那么你想办法使他免除这些。那就是我们以前讲的了,有五百个牛要去阉的,那么你想办法把它们买下来,使它们避免这个痛苦,那么这个对自己有利。那个当场就是恢复男根了。那么这个就是说异熟果呢决定得男身了。这些事情做了得男身。
另外,就是说女身,包括这个对女身“深见过患”,固然身上的那些过患要知道,心的过患也要知道。那就是说妇女的,女的八十四态不要去做,。你如果说你心里边对这个八十四态很感兴趣的话,那你自己就往女身中钻去了,男身就得不到了。
第八者谓他不能作,自当代作,若共能办,则当伴助,惠施饮食。
那么这样子,第八,“谓他不能作”,他有大势力能承办一切事情了,那就因地上呢他不能做,“自当代作”。,人家做不了的事情,你帮他做。“若共能办,则当伴助”,假使说他不是一点也不能做,他一个人不够,两个人帮了他一起能做的,共能办的,那么你帮他忙,一起做。“惠施饮食”,给他布施饮食,这样子做呢,将来自己感到有大势力,能成办一切事情。
如是八因,若具三缘,能感最胜诸异熟果。
“如此八因”,这是八个因了,感到八个好果的因,。那么这个里边这个八个因。,如果再加三个缘呢,那你决定能够最胜的异熟果,那就是成佛的异熟果。这个异熟果的依身可以得到,就是说这里还要增上三个缘,这是宗大师特别对那些要现世成佛的人说这些话。
于其三缘,心清净中,待自有二,谓修彼因所有众善,将用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
“于其三缘”,三个缘,一、“心清静中”,心清净,第一个是心要清净了,心清净里边,“待自有二”,从自己方面说有两种。“谓修彼因所有众善,将用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那么我们因上修的一些善法、功德,不要求果报、异熟报,而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要成佛。这样子无上菩提就是说跟空性相应的,不要求现世的异熟报,那就是说第一个对自己要这么做,这个才清净了。第二个,“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那么修的时候,有纯厚的意,就是说极诚重的心,来修的这些善因呢,他力量极猛利的,这个势力极猛利地修。不要说回向了空性了,这法是假的,马马乎乎了。他一个是不希异熟报,但是非常诚重,猛利地去做。我们人就是有两种的极端了,要么就是说求报,就拼命干。要么就叫我不要求报,就马马乎乎地干。这就不好,他这里呢不求报,而要具势力地猛利地去干。这个两边都沾到了。
待他有二,谓见同法者,上中下座,远离嫉姤,比较轻毁,勤修随喜。设若不能如此而行,亦应日日,多次观择所应行事。
那么对他的方面说呢两个。“见同法者”,同修行的人,“上中下座”,同修行的人有上中下座,“远离嫉姤”,对上座,或者是超过自己的,不要嫉姤,不要妒忌。“比较”,同等的,不要比较,比较就是说跟他争了,去争上下了。对下的,不如自己的,不要“轻毁”,不要看不起他,轻毁他。那么这样子呢,这样子“勤修随喜”,人家有什么好处都要随喜,这是对他方面这么说。
“设若不能如此而行,亦应日日,多次观择所应行事”。,假使说前面那个做不到,那么最起码天天要观察、抉择自己做的事情。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看看、对照人家的,比比自己的,要借鉴人家的好处呢,抬高自己了,不要是马马乎乎、随随便便地做。这是心的清净呢,对自己方面说两种,对他方面说有也是两种。
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谓于长时无间殷重,观待他者,谓未受行,赞美令受,已受行者,赞美令喜,恒无间作,不弃舍作。
那么第二是,“加行清净”,“观待自者”,也是对自己方面呢,“谓于长时无间殷重”,那么加行,自己方面怎么说呢?要“长时无间”,做加行的时候,时间非常长,不间断地殷重地去做。不要说做一儿,休息了,退掉了,这些也不行,马马乎乎也不行。
对他一方面说的呢,“谓未受行,赞美令受,已受行者,赞美令喜,恒无间作,不弃舍作”,对他方面的,他们要受行,还没做的,赞叹这个事情叫他受,去做。已经受行的,已经在行了,那么“赞美令喜”:“啊,你做的好!”赞叹他,使他高兴。“恒无间作”,这些事情呢,无间地做,不停地做,不弃舍做,不要放弃。看到人家有点过失就不干了,这个不要。“无间”,不弃舍地要去做,这是对他那方面说。那么这个心清净,加行清净。下边又加一个“田清净”。
田清净者,谓由彼二意乐加行,能与众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此等是如《菩萨地》说,以释补满而为宣说。
“谓由彼二意乐加行,能与众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这是宗大师加的了。由前面的心清净(就是意乐清净)、加行清净,得两种合起来呢,能够产生很多的好的果报――微妙的果,等于一个妙的、殊胜的田一样。田是好的田、肥田,下了种就长果实了。那么你心清净、加行清净的话,那也可以产生很多的微妙的善的果报了,这个乐的果报,跟田一样。
“此等是如《菩萨地》说,以释补满而为宣说”,这个呢是根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的,那么就是说心清净、加行清净根据《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说的。“以释补满”,这里呢,它里边没有田,这个“我”加一个田,更圆满。那么就最后来一个田清净。那么是宗大师把这个田清静加进去之后,使《菩萨地》说的话更圆满。那么这是把这个异熟果功德的因跟那个果都讲完了。
壬三 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第三思已进止道理中分二:一、总示,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今初
下边就是“思已进止道理中分二”,那么第一,“总示”,第二,“四力净修道理”,就忏悔的事情,做错的该怎么做,好的该怎么做?
癸一 总示
如《入行论》云:「苦从不善生,如何定脱此,我昼夜恒时,理应思惟此。」
第一科“总示”。“如《入行论》云:「苦从不善生,如何定脱此,我昼夜恒时,理应思惟此。」”,那就是说考虑苦乐的问题了,那么我们都不想受苦,那么要考虑如何解脱这个苦恼了。苦从不善生的,这个从业果上决定的,一切不善的业产生的果报决定是苦。那么你怎样子能够解脱这个苦恼呢?“我日夜恒时”,我们昼夜常常地要、应当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人不想受苦嘛,那么你如何解脱苦恼呢?应当要考虑这个问题了。
又云:「能仁说胜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
又说,“能仁说胜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佛说的胜解,对异熟果,业果生起一定的不疑的信解。那么这个胜解心呢,“一切善品本”,一切善法,根本就是对业果起决定的信解,不动不摇的。“又此之根本”,那么这个信解它从何而来呢?它的根本是什么呢?“恒修异熟果”,那你经常要修业果了,业果修好了之后才能产生这个胜解,不动不疑的信解。这个信解有了之后,一切善法就能生起来,如果你对因果都不相信,你说你能生起善法,就靠不住了。你因果不相信的话,都会抽空子做坏事,你何必做好事呢?“做好事不一定得好报,做坏事也不一定得苦报。”那人都是欢喜钻空子,做坏事去了,所以说一定要有胜解,业果的决定信,这是一切善法的根本。那么这个信解从何而来呢?要修异熟果了,把异熟果的道理要把它肯定下来,经常要去思惟。
谓既了知黑白业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应数修习,以此是为极不现事,极难获得决定解故。
“谓既了知黑白业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应数修习,以此是为极不现事,极难获得决定解故。”,那么前面我们讲的黑白业果了,讲了很多,知道了。但是知道了够不够呢?不是说知道了就算了,便止住,到此为止了,不行。“应数修习”,要好好地去思惟,修习它,“以此为极不现事”,这个业果的道理很玄妙,“不现事”,就是拿不到的,看不清楚,看不到的。那么不现实的,就非常困难要得到决定的定解,如果我们看得到的呢,摆在前面,可以实验室做实验的,那么做两个实验就决定了,不会怀疑了。但这个做不了实验的,因果通三世的,这是非常微细的,那么你要得到决定的胜解,决定的不动的信解呢,那是很难,一定要好好地修了。
此复如《三摩地王经》云:「设月星处皆堕落,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可变余相,然尊不说非谛语。」
“此复如《三摩地王经》云:「设月星处皆堕落,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可变余相,然尊不说非谛语。」”,这就是说佛的话是不会错的,那么佛经里讲的因果呢,也决定不错的。它说太阳、月亮、星,这些东西呢可以掉下来。那么大山、聚落、地可以坏掉,地震了,山崩了,都可以坏掉。虚空变相,虚空无相的就这么个东西,它也可以变相。那就是说即使虚空变了相了,而佛说的话不会假的。即使世间上有那些变化,甚至于虚空不会变的也可以变的话,产生这些,而佛的话呢却是决定不疑。佛是不说非谛语,不真实的话佛不会说的,就是说佛说的话,我们应当绝对地相信。
于如来语,应修深忍,若未于此获得真实决定信解,任于何法,悉不能得,胜者所爱,决定信解。
“于如来语,应修深忍”,佛说的话应当修深深地认可,“若未于此获得真实决定信解,任于何法,悉不能得,胜者所爱,决定信解”,他是说对佛说的话都不能够产生真实的决定的信解的话,那么对什么法都不能得到胜者所爱的(胜者是佛了)、所欢喜的决定的信解。那些邪的那些胜解那可以,因为跟烦恼相应了,可能你会得到。但是胜者所爱的真实的,跟远离烦恼清净的那些胜解呢,却是不容易得到的。你佛的话都不相信的话,你把业果的那些道理,空性道理,你说产生决定信解的话,那就是非常困难了。
如有一类,说于空性,已获决定,然于业果无决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颠倒了解空性。
“如有一类”,他下边举个例。假使说有一类人,“说于空性,已获决定,然于业果无决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颠倒了解空性”,那么有的人他就是说,对佛的话不能真实了解的,举个例,有一些人他说他空性的已经得了决定了,就是决定胜解不会动摇了,完全知道了,了解了,而对业果呢还不大相信,没有决定信。“不慎重者”,不重视它,对业果不但是没有决定信,甚至于对它马马乎乎,不当一回事的。那么这样的人呢,“是乃颠倒了解空性”,你说你空性了解了,绝对是颠倒的,对业果都不相信,没有决定信,而且不慎重的,那你怎么会得了解空性呢?
这个我们在《三主要道》里边是讲了很多了,我们《上师供》里边一个颂也是,就是把它的纲要就提出来了。“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这是空性;“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业果是一点也不错的。这两个你配合起来才是了解空性。如果你只知道“一切法自性空”,而不知道业果,“业果是是随便的,可以不讲因果的”——那你空性根本不了解。
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
“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解空性呢,就是见了缘起了,见了缘起的本性、自性就是空性,是对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这是对业果发生决定的胜解,不会错的,“如如不虚误”,这个对解空性是助伴,不可离开的。解了空性对业果不发生定解的,那绝对是错的。
[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续-《●[智敏上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么龙树菩萨解空性他也说这个话,要“先得法住智”,把一切业果的搞清楚了, “后得涅槃智”,最后呢才能够得到空性的智慧。业果都搞不清楚,怎么会得空性呢?得了空性之后就推翻业果了,那这个断灭空,前面说的,错的那些空。那么你说像这一类人呢,经常人家会搞不清楚,会上当的,他自以为了解空性了。
即彼经云:「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电,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
“即彼经云:”,那么就是那个《三摩地王经》了,“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焰电”,“幻”,水泡;“阳焰焰”,就是那个沙漠里的阳焰,看起来像水一样的;“电”很快了。一切法跟水中的月一样,等于幻、变把戏一样,水泡一样,阳焰一样,电一样,这是说都是没有自性的,无常变化的,这是讲的法无我。
“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那么有情来说,从此死往他,这一辈死了,生到他一辈去,中间一个意生身,意生就是意生身,就是中有了,这也不可得,也没有自性的,这是补特伽罗无我。法也是没有我的,补特伽罗没有我的,这是空性了。
“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但是一切法空,补特伽罗也空,但是作的业,作用是不空的,这缘起的因果是“如如不虚误的”,所作的业,总不会失掉的。“如其黑白”,黑业、不善业感苦果。白业,成乐果,成熟,决定不错的。这种“理趣门贤妙”,这样子的道理非常玄妙了,很难见,“佛行境”,佛能够证到这个道理。但是这个道理对我们来说极微妙,极难看到。那就是说要相信佛说的了,我们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的,经常要搞错的。
是故应于缘起二业,及诸因果发生定解,一切昼夜观察三门,断截恶趣。
“是故应于缘起二业,及诸因果发生定解,一切昼夜观察三门,断截恶趣。”,那么既然如此呢,就是说业总不失的,不管你怎么一切法空好了,补特伽罗也空,法也空,但是业果是不会失的。这就是说真的了解空性是这样子的。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应当对缘起里边的黑白二业及诸因果,它产生的因、它的果,要产生定解。就是前面说的业果的道理呢,要产生定解。一切昼夜恒时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断截恶趣”,不要做不善业,不要往恶趣去,把恶趣的门关住,这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们讲业果呢,就是说不要受苦嘛。不受苦的话,该怎么做呢?就是根据业果的道理,昼夜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不要做坏事,不要起坏念头,那么你把恶趣的门先堵住再说,那就恶趣的苦就不会受了。不要说一切法空了,这个业都是空的,那就随便乱做,那就是很糟糕的。
那么我们这里呢又说一个,我们以前在学法相的一个同学,他当时也很用功了,也学的很好。后来我到五台山去了,他自己在看书了,因为那个老师圆寂了,自己看《藏经》。后来他就说他《藏经》里边找到一个成佛的捷径,非常快的,这个是过去的大德都没发现,他发现了,了不得。什么呢?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是什么?一切法空么,你这个道理知道么你就什么都是空的了,持戒也是多余的了,你上五台山也是多余的了。他本来是吃素的,因为我们当时一起学的时候,吃素了,持五戒的,后来呢据人家告诉我,吃素也不吃了,五戒也不持了。他是绍兴人了,经常去看绍兴戏去了,自在了,一切法空了,无所谓的。后来有一次他害病了,害重病了,害怕要死了。那么还有一个同学就说:“一切法空嘛,你不要害怕嘛。”“哎哟,不行了。”他就忏悔了。这个到那个时候空不了了。到后来又好了,又一切法空来了,哎呀,没有办法。
那么这个就是说把佛的空错解了,因果都搞错了,这是最危险的,断见。这里我们要真正要把佛的这个缘起性空搞清楚的话呢,就是说对缘起的二业,一定要对它的因果产生定解,昼夜要观察自己三门,不要起恶业,要断截这个恶趣的门。
若不先善因果差别,纵少知法,然将三门放逸转者,唯是开启诸恶趣门。
“若不先善因果差别,纵少知法,然将三门放逸转者,唯是开启诸恶趣门。”,那么这里就针对那些佛学家了,你假使不善巧地知道因果的差别,仅仅是知道一些法,了解了就算数了,因果的差别,造恶业感苦果,什么善业感什么的乐果,这些差别微细的,你不去好好的去分辨它,大概知道:“啊,这个因果,什么东西,都是自性空。”那么懂么懂了一点,就是法么也学了一点了,稍微懂了一点。但是不深入,没有数数修习,不尊重,不当一回事。那么这样子呢,“三门放逸转者”,他的三门,身口意,随随便便,不好好地去昼夜观察,随它放逸去转。这样的人“唯是开启诸恶趣门”,自己往恶趣里钻了。你学了佛法,本来是可以超脱恶趣的,结果你自己把恶趣门开了。也就是帕绷喀大师说的,学了很多法,目的不纯,动机不纯,都成了恶趣因。单是了解一下算了;或者是为了将来是宏法利生,收拿红包了,名利双收了。这样的目的去学法的呢,都是恶趣门、恶趣的因了。
《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由一种法,能断生诸险恶恶趣,颠倒堕落。一法云何,谓于诸善法观察思择,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诸昼夜。」若能如是观相续者,诸先觉云,此因果时,校对正法,全不符顺,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
“《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由一种法,能断生诸险恶恶趣,颠倒堕落。一法云何,谓于诸善法观察思择,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诸昼夜。」若能如是观相续者,诸先觉云,此因果时,校对正法,全不符顺,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那么用一个《海问经》,里边说,那么佛对龙王说,诸菩萨有一种法呢能够断除生在险恶的恶趣里边的,一个法能够断生到恶趣去,险恶的恶趣去,可以不颠倒堕落,这个法是什么呢?“谓于善法观察思择,作如是念”,就是说对一切善法,好好地去观察、去思惟,就是怎么想呢?“我今若何度此昼夜?”我现在日日夜夜该怎么做,就是要好好修善法了,不要修恶法了。这样子呢你就是可以断了生恶趣去了。如果你不这样去做的话,放逸三门,放逸的话呢,就是开启恶趣门了。
“若能如是观相续者”,就是说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身心是不是跟善法相应?跟善法相应的,那恶趣不会去的,一切恶趣可以断除。就会“断生诸险恶恶趣”,如果善法不相应的话,那就危险了。所以说能如是观察相续,这样子观察自己的身心,“诸先觉”,那些祖师就那么说,“此因果时,校对正法”,我们观察我们自己,对正法来校对、对比的时候,看到的因果自己对法不顺的话,“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那是我们搞错了,我们做错了,不能解脱的。
校对业果,是观顺否,若以法校自相续时,全无符顺,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为智者。
“校对业果,是观顺否,若以法校自相续时,全无符顺,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为智者。”,我们对业果,这个法就是讲的业果的法了,来比较自己的身心。看我们做的是不是顺了那个业果做的?假使以法校对自己的身心的时候,一点也不顺,就是反了因果来做了,那么这个能够了解了呢,才是智者。我们的一般呢就是糊里糊涂,做错了还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做对了,那就是愚蠢了。能够看到自己做错了,那就会改嘛,这是智者。所以说经常要把这个法来对比自己,校对正法。这个业果的道理跟自己的身心做的,是不是符合的?如果做的对业果道理不符合的,都做了不善业的,那赶快要改,把它止住了。
《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为智者。」
“《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为智者」。”,愚蠢的人,他自己知道他是愚痴了,就是说做错了,那么这个就叫智者了。有的人他发现自己烦恼很重,很难受,那这个你进步了。过去你烦恼重还不知道,认为自己很对,那么你现在知道这个不对了,那就改了。当然改了要下大气力了,你无始以来习气那么重,要把它改过来,不下功夫,哪改得过来呢?功夫怎么下?佛有方法嘛,你照佛的方法做,就能改过来。所以说愚,过去做错了,愚痴的人能够知道自己错了,这个就是智者,进步了。
若校法时,与法乖反,犹如负尸,自妄希为法者、智者、净者极顶,是为下愚。
“若校法时,与法乖反,犹如负尸,自妄希为法者、智者、净者极顶,是为下愚。”,假使你跟法比较的时候,发现自己跟法乖反,不合了,做的跟因果的道理违背了,那么你自己等于说背了个尸体,还自己以为自己是一个如法的人,是个有智慧的人,是干净的人。背了个尸体,人家说你个傻瓜嘛,背尸体跑去干啥嘛?你自以为如法,还以为有智慧,还以为是干净,尸体是不干净的。那么你这样的人呢,绝对的下愚,最笨的人了。
这个时间到了,这个很重要,我们回去好好地看一下。
第四十七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一次我们讲到,要得到这个圆满的、能够修一切种智的,那要需要有八种的圆满功德:一个是寿量圆满;一个是形色圆满;还有一个族姓圆满,生在高贵的家里;一个自在圆满,有大财位,还有很多的亲友、僚属;再是信言圆满,说的话人家相信;那么第六呢,大势名称,大众所恭敬的;第七呢,丈夫性,男性具足;第八呢,大力具足,做事情能够勇猛地成就,为性少病,或者没有病。
那么要得到这个圆满地的功德呢,要说异熟果了。那么他的因是什么?因,第一个,要长寿,能够久住,多修善法的。那就是要对一切有情不要伤害。他的意乐也不要伤害的意乐,就是待众生要慈心。那么杀害众生呢,就不能感长寿了,应当不要杀害众生;同时呢,要无病的话,善施医药,不要以磈杖等恼害众生。
那么第二个,布施灯等等这些光明的,干净的清净的衣服等等,可以得到殊妙的色相。
第三个,要得到族姓圆满,高贵的姓圆满呢,就要谦下,不要有慢心。对尊长要恭敬礼拜,对人家恭敬就像他的仆使一样的。这样子感到高贵的族姓。
第四个,得大财位。对于布施的,都愿意布施他。要求乞的都愿意布施;没有求的,也给他作利益;对于苦恼的众生,功德的田,那些要跑过去,亲自去供养、布施。
第五个,就是说,他的信言圆满了,说的话人家相信。那就是要语的四个不善的业:妄语、恶口、离间、绮语这些要离开,不要做那些四个口的不善的业。
第六个,能够得到大势名称的。那就是说要多发宏愿,摄持一切的将来成佛的功德,供养三宝供养父母、声闻缘觉等等。
第七个,要有丈夫身。那么自己对丈夫身的功德要爱乐心,要厌恶妇女身,深见过患。女身的过患能够深深地见到。对于爱乐女身的人,遮止他这个乐欲;要将失男根的有情,使他免脱。
那么第八个,有大力具足。那就是说要尽量地帮人家做事情,人家不能做的,代做。假使他能做,力不够的,协助他,共同做。那么这样子呢,能够感到前面说的八种的异熟功德。那就是堪能修习一切成佛之道呢,有这样的身才能堪能。
那么在这个里边我们要加三个缘。这是宗大师说,再加上三个缘呢,能够感到最殊胜的异熟果,就是堪能修习一切种智的所依的身体。那么在前面的这个八个功德之中:
第一个缘呢,要心要清净。那么这个心清净对自己说,有两种。“修彼因所有众善”,修了前面的异熟因,这些功德,不是要求感到异熟果,而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空性相应的菩提。那么不求这个自己的福报了。第二呢,要纯厚的意乐。修行那些前面的异熟因呢,要极大的猛力的势力来修。那么这是对自己说心清净有两种。对他,对其他有情说呢,也有两种。“见同法者”,共同修习的人,“上中下座”,对于胜过自己的,远离妒嫉心,对自己相等的,不要跟他比较竞争,对于那些差的,不要看他不起。那么他们所有的功德呢要随喜。假使不能这样做,那么第二个了就是说,不能这样做的话呢,要天天多观察人家做的东西,来向他们学习。自己做不来,人家有好的地方呢,要跟他学习。那么这是对待他的有两种。
加行里边,对待自己的要长时地、没有间断地、殷重地去修这个加行。对于他人的方面说的,人家没有受行的,这些你要赞叹他叫他受。已经受的赞叹他,叫他做了这样做呢,令他高兴,而且要恒长地无间地做,不要弃舍。那么这个两个,出《瑜伽师地论》的。
宗大师又加一个田清净。因为这两种意乐加行的,做到之后呢,可以产生很多的微妙的果。这个果呢,等于是种了田里边产生的这个果实一样,所以说加个田清净。那么这个是补充加上去的。
那么这个之后呢,“思已进止道理”。,那么我们行持的时候,哪些该进的,哪些该止的,不要做的,哪些进的该要做的。这里又分两科:一个是总的说;一个是四力净修,以四种力量来把自己做的罪恶消灭。
那么从总的来说呢,先是说《入行论》里边引一句话:一切苦从不善的法生的。那么要脱苦的话,我们该天天要思惟了,如何不要做,那些不善法不要做了。又这么说:一切善法的根本呢,就是对业果的胜解。能够对业果起了决定的胜解,那么你一切善法就从这里生。而这个业果的胜解呢,它的根子从哪里来呢?要修异熟果。就是说,对黑白业的异熟果,经常要去观察、思惟,使他能够产生定解。那么这个异熟果修习呢,因为不是很现实的,比较抽象的,那么要不容易得到决定胜解,所以说要努力去修。
《三摩地王经》他引了一段话,它说:月亮星都可以掉下来;山、聚落、地可以坏掉,就是地震之类了;虚空也可以变一个样子。虚空本来也没有相的,怎么变呢?那就是说,充其量,即使虚空变相的话,佛说的话不会错的。佛从来不说不真实的话,不会的。那就是说佛说的话决定可信,应当信下去。即使很难、很微细的道理,也不要产生怀疑。于佛的话应当深深地相信、认可。那么假使说这个话(佛的话)还不能得到决定胜解的话,那么你修习什么其他的胜解都得不到了。因为根本的你要对佛要有信心嘛。
下边又是提了空性的问题。假使说有的人,他自己说空性已经决定得到了,但是业果没有信心,甚至于很不重视。那么这个解空性呢,照宗大师的看法,是根本错的,颠倒的。真正解空性的人,对缘起的事情决定是生起一定信解的。这两个是助伴、不能脱离的。 在《三主要道》里边,就是说,越是对空性了解的人,对业果越是能够更明确,不会错一点点因果。那么你要看这个人,是不是证了空性的,或者理解空性的?就看他做事情的时候,对业果重不重视?如果绝对重视业果的,就像宗大师一样,对一切微细的戒也不放松的,那是决定对空性呢,是比较深刻地理解或者证到的。如果说对业果马马虎虎的,那你所说的证空性,假的、颠倒的、不真实的。这个里边可以检验。
那么下边又引一段经,一切法都是水中之月,等于是如幻、如泡、阳焰、如电一样,那就是无常无我的,那么这是法的无我了。“死已往他世”,有情的意生身(中阴身)也是无有自性,这是补特伽罗无我。这是说一切法是没有自性,补特伽罗也没有自性,但是我们造的业是不是就没有了呢?这个业的作用却是有的。这是因果跟空性是相辅相成的。不是说空了这个,因果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