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972|回复: 0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14)

[复制链接]
人/佛/魔 发表于 2011-6-25 11: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烦恼自息
提要:
  ■ 光学不修不能了生死
  ■ 念诵能起熟练作用
  ■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烦恼自息
  ■ 修观的人,能在念诵中随文入观
  ■ 要知佛理,就要听法,不达理,法也难起作用
  ■ 念诵能使身心舒畅
  ■ 不懂法义,法上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能海上师讲:“念诵、修观、达理,此三者为修任何仪轨所不可少,念诵既熟,其用乃兴。”
光学不修不能了生死
“念诵、修观、达理,此三者为修任何仪轨所不可少。”修仪轨就是修法,学了那么多法应该怎么修呢?学跟修两个都不可少。学了就要修,修了才有成就。光学不修,也能成就,不过不能了生死,只能成一个佛学专家,现在的名堂叫什么硕士、博士,那么死了仍然叫硕士、博士,来世再学佛,仍然拿个硕士、博士。我看,经书里也没有这个名堂,经书里只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么取个初果不好吗?成就阿罗汉果更好。不管你什么士,你不修,不能了生死。修要怎么修?首先学了以后不要忘记,而且要把它记熟的话,那就必须要重复,不重复是记不住的,好比学校里的背书,你不重复的读是背不出来的。
念诵能起熟练作用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功到自然成,里边的种子成熟了,随时随刻都能起作用。如果你念诵唸熟了,在念诵上就能起熟练的作用。如果平时念诵唸得好,不大打妄想,背熟了,到那时候,哪怕不看书,只要心能够定得下去,开头一转,一直会转下去,也不大会打妄想。所以如何培养自己,训练自己,或者如何去训练学生,都要有套科学的做法。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烦恼自息
念诵熟了,还起一个作用,当仪轨里的法句跳出来的时候,烦恼自会息下去,头脑清醒,而且带来了法喜充满。所以念诵是很重要的,八大成就中就有一个叫念诵成就。
修观的人,能在念诵中随文入观
第二个修观,修观的人在念诵时可随文入观,这就把念诵跟禅定合在一起,合二为一了,这种方法是非常善巧的。但要想在念诵上达到随文入观,你必须要在念诵和禅定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否则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念诵时的随文入观,内容既丰富又复杂,而学修禅定却可以从简单的基础观修起,比较容易入手。但不管修什么观,全是一个方便、一座桥梁、是利用的工具,真正的目的,是随着这样子修,心就磨细了,心就定下去了。那么在生活中,随便你遇到一个什么境,你照样能够作观。当然在念诵中,也就能够做到随文入观,随着经文而进入了观想的境界。
要知佛理,就要听法,不达理,法也难起作用
第三个达理,达理就要听法,佛理要懂,法义要明白。佛最反对一知半解,乃至于一懂都不懂,这很容易发生错见,很容易把修行搞错。如果不达理的话,法也很难起作用。
念诵能使身心舒畅
你光是唸,唸熟了,它也能起个作用,会养成你念诵的习惯。一个喜欢念诵的人,他觉得念诵后人就心情舒畅,全身舒服,如果有一天忽然不唸了,或者忙,忘记唸了,往往自我感觉,这一天会有说不出原因的不舒服,忽然想起来了,哦,我今天没念诵,马上去念诵,又恢复了念诵后的舒适和安定,这就是养成了念诵的习气。
不懂法义,法上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当然这种习气是好的习气,能够引生身心方面良好的反应,促使身心发生变化。可是不懂法义,法上的极其殊胜的意义和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了,这是非常可惜的的事。
歌调美化,是修行的障碍
提要:
  ■ 佛教的念诵是不追求好听的
  ■ 音调的美化,是修行的障碍
  ■ 动听的音声和语言,会带有迷惑性
  ■ 佛教不作虚伪的赞美
  ■ 琴棋书画进了佛门,使佛教变了颜色
  ■ 学佛法,是为了建立法幢,广度众生
  ■ 修饰名词美,不是好现象
   
佛教的念诵是不追求好听的
就好比,不懂佛法又特别喜欢唸佛的人,唸佛以后,也会觉得身心很舒畅。不过以前人的舒畅,跟现在人的舒畅,可能略有不同。以前人的舒畅,它很单纯,很纯洁,通过唸的声波,就能发生身心上的舒畅。再加上以前的人,追求比较少,世俗的烦恼比较轻,所以,这种舒畅应该说是念诵的效果。如今的人喜欢唸佛,可能也达到了心情的舒畅,可是其中加进去了一个东西,我看是不太好,就是追求唸起来好听,以好听来达到心情舒畅,这就与社会上人喜欢唱歌差不多。同样是念诵,由于唸的方式不同,作用就不同了。而佛教的念诵是不追求好听的,不应该有任何的艺术加工。
音调的美化,是修行的障碍
佛教最反对世间上的娱乐,包括歌舞伎乐,也反对以世俗的爱美来包装自己,不管是男的、女的,说话音声不要求好听,尤其是女的,要逐渐脱离女性故意做作的音调。女性姿态比较多,声音变化比较多,在修行的路上这些都是障碍,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大爱道比丘尼经》,里边讲得很清楚。
动听的音声和语言,会带有迷惑性
男性,也要避免追求种种美观动听的音声言语,乃至于不能说绮语,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虽然你能够把人家说得心花怒放,可是这里边带有迷惑性。讲智慧的语言,也能说得人家心花怒放,何必一定要说一些奉承的话?
佛教不作虚伪的赞美
像外国人,有时候也很虚伪,看见一个人,不管他心里欢喜不欢喜,即使对这个人有意见,他仍然会说,“看见你很高兴。”外国人还有一种习惯,不管你美不美,总是赞叹你很美,实在赞叹不出来,他就会说你名字很美。
琴棋书画进了佛门,使佛教变了颜色
佛教反对修饰名词美,名词也不能取得很美。严格地说起来,一切世俗的琴棋书画对出家人来说都是禁止的,可是由于佛教传到中国后,儒教的士大夫阶级,因为他们好学,也进入了佛门,结果把那些诗书琴画全都搬进了佛门,表示他在佛门里也是个清雅之士,这样就使佛教逐渐变了颜色。
学佛法,是为了建立法幢,广度众生
我们看过一部录象,名叫《走进佛门》,录像镜头放出来,在采访佛学院时,拍的人问佛学院的学生:“毕业以后,你的理想是什么?”有个佛学院里的学生回答——他是一个年轻的和尚,“毕业后,我喜欢搞一个清净的地方,每天做做诗,画画画,弹弹琴”,又去成都铁像寺的尼众佛学院,也问同样的问题,回答是说,“我要主持法幢,弘法利生,广度众生。”回答就不一样,因为她们受的影响不一样。
修饰名词美,不是好现象
修饰名词美,这不是好现象,修行人没这个必要。举一个名片的例子,现在佛门里的名片上头衔很多,因为排不下,只好用两层叠起来。用得着吗?我从前也印过名片,但我觉得名片毫无意义,我也懒得送。从前有人给我印了名片,金黄色的,头衔是九华山佛学院副教务长,今天时过境迁,放着有什么用?真的烧成灰,也没有一个鬼会来拿,听说隆莲法师过去从不印名片,人家问她,她就用笔写,后来年纪老了,我发现她写字时手会发抖,弟子们就劝她印张名片,方便一点,但她名片上只有两个字:“隆莲”,什么也没有了。

念诵、修观、达理三者作用微妙
提要:
  ■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点好
  ■ 人心粗了,就样样变粗了
  ■ 享受声音的美会起贪执心,念诵是为了修行,不必求好听
  ■ 眼睛要看丑,唸咒不能像唱歌
  ■ 讽诵经咒,不能世俗化
  ■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 念诵、修观、达理三者作用微妙
   
佛教不追求名利,修行人“土”一点好
佛教不追求名利,一切的庄严全供养佛菩萨,自身呢,不管是名字也好,穿衣也好,要朴素,在家人要越朴素越好,出家人要遵守佛制。前两天,有人跟我说,她上次回去探亲,有人就说她,“你现在怎么不打扮了,变成‘阿土’了?”我笑笑说,“今天我穿的这双布鞋,一是轻便,二是舒服,还有一个你知道是什么?”她想不出,我说:“还有一个叫‘阿土’。”修行人嘛阿土好啊,你把一个“洋”字改为“士”字很困难,土字改为士字很简单,“士”即三士道,阿土转为修行人,很容易,洋派转为修行人就很难,因为他洋的瘾还没有过透。
人心粗了,就样样变粗了
现在中国出现了很多金发女郎,可她们不是真金,是假金。你把头发染成金色,也不见得会有一个白马王子来喜欢你(笑)。有的头发一根一根像铁丝那样,我也不知道他擦了些什么东西。头发是细柔的好,男同志的头发硬得像鸡毛那样,有什么好看?婴儿的头发很细柔。人心粗了,就样样变粗了。
享受声音的美会起贪执心,念诵是为了修行,不必求好听
话再说回来,修行不要求美,不要求时髦。念诵也是这样,不要求好听,念诵是念诵,唱歌是唱歌,两码事。唱歌为了享受,念诵是为了修行。人根据自己的爱好,想的好,但是事实往往不是那样,可是他就转不过来,这叫自得其乐,自我陶醉。我来问问你们,我这个老师讲课就是那样土里土气,假如我有一天,穿了笔挺的西装,打了血血红的领结,头发虽然没几根,也擦了油(众笑)。你们喜欢哪一种?(下答:“两个都喜欢。”)啊!你这个心理好像做新娘子那样(众笑),因为新郎个个穿西装的。念诵是为修行而念诵的,去享受声音的美,你会产生贪心,会产生执着。
眼睛要看丑,唸咒不能像唱歌
我们眼睛看人,如来说过,要看丑的人,看病人,看老人,如来不主张我们去看年少英俊的,打扮漂亮的。但众生有个习气偏偏喜欢看,因此投合众生习气的东西,众生就特别相应,特别喜欢,所以现在海外,唸佛唸咒都变音乐化了。磁带里的大悲咒,完全在唱歌。把释迦佛的传统的佛教,进行了艺术加工,搞得面目全非,这到底是有功还是有过,好好要考虑考虑。
讽诵经咒,不能世俗化
如今佛门大都在为钱做经忏,噪声实在太大。修行人要避免噪声,听多听久了要发神经病的,这是外国科学家说的。一天到晚咪里嘛拉,咚咚咣,还拉开喉咙唱得起劲,我是什么也听不懂,好不容易听懂了一句。一听,连唸一声观世音菩萨圣号,都像唱京戏、唱越剧那样,嗯啊嗯啊的,除了能拿到红包包以外,还能享受像唱戏那样的情调。社会上的人都是这样,他觉得唱得好听,他自己就会学着唱,即使他不是一个演员,也没有业余剧团,也没有行头,戏装。他也拉开喉咙唱几句,叫清唱,靠这样来获取歌舞伎乐中的快乐,我看佛门里靠拉开喉咙来高兴高兴,这也离开修行太远喽。我年轻时候听到的唱唸,跟现在不一样,那是非常和雅的,现在的唱唸听起来,不是京戏的调,就是黄梅戏的调,或者是越剧的调,统称小调,这样就变成世俗化了。
佛教不要走向世俗化
有人说现代的佛教,也在向两极分化,一个是走向世俗化,一个是走向研究佛法的道理。像你们来到佛学苑学习,是喜欢研究佛法的真理,拉开喉咙唱几句什么戏调,那就是世俗化了。
念诵、修观、达理三者作用微妙
修仪轨时,会越修越欢喜,越唸越轻松,心就逐渐安定下去了,这是靠什么力量?就是靠念诵、修观、达理。咱们好好地照仪轨的音声去唸,加上随文入观,能够起法义的作用。而且这种身心上的舒畅,就像会渗入到你全身细胞里一样,作用极其微妙。
身口意无倒,不能不及,也不过分,始名般若
提要:
  ■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
  ■ “般若无体”,从空缘起
  ■ “显之于事”,恰到好处,即是般若
  ■ 身口意无倒,不能不及,也不过分,始名般若
  ■ 威仪也要恰到好处,太死板了,也就没生气了
  ■ 说话的内容、速度、语调也要做到恰到好处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初修念诵的人,虽然唸得慢,为了不唸错,他会很认真地唸,因此容易止住妄想,可是要真正做到随文入观,还是要靠唸熟了才起作用。
 
   能海上师讲:“身口意三业,清净无倒,始名般若。般若无体,显之于事,亦犹电流无形,发之于灯。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般若无体”,从空缘起
怎么知道今天有电没电,电又看不见,一开灯,灯光亮了,就说今天有电,灯光不亮,就没电,所以电虽然看不见,你可以看灯光,般若智慧也是这样。“般若无体,显之于事。”法无定法,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法,这就是说明了一切法体性空。既然空了,就没有体。一切有都是缘生的,一切缘生的有也会分散,所以缘生的体就是空,空就是会变,不是固定不变的。般若智慧就是讲,一切法缘生,一切法体性空。缘生的体就是空,所以般若无体,成佛也是成一个空的圆满。
“显之于事”,恰到好处,即是般若
“般若无体,显之于事。”般若无体怎么看得到?“显之于事”,般若会表现在我们做的事情上,你这件事情做得非常恰到好处,没有什么漏洞,也不多也不少,刚刚好,这就是表现了般若智慧。
所以般若智慧是一个圆满的境界,你做事,不论小事还是大事,能做到圆满,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大事能体现般若,小事也能体现般若。
身口意无倒,不能不及,也不过分,始名般若
一个人的组成部分就是身口意,一个修行人能够修到身无倒转,口无倒转,意无倒转,这就是般若智慧。无倒转是根据什么标准?要以释迦佛说的法为标准。众生是颠倒,把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这才叫无倒。要把颠倒的东西转正,转偏了也不行,转过头了也不行,往那边倒不行,往这边倒也不行,要刚刚好,恰到好处,才叫般若,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分。
威仪也要恰到好处,太死板了,也就没生气了
我们没有威仪不行,但威仪也不是死板板的。例如听法,趴在桌子上,一只耳朵休息,一只耳朵听,眼睛闭起来,闭目养神,这就没有威仪。假如说法的人,坐笔直,眼睛不动,脸也不动,只是嘴巴动,这也死板得太过分了。我以前总被人家说闲话,说我这个老师讲起法来不庄严,说得我有时候心里有点砰砰跳,后来我看到好几位法师讲法时,表情动作也很自然,讲起话来也挺风趣的,就没有人说他闲话。记得有一次听法师讲,他要去开会,被看门的人挡住了,他就说,“你不让我进去,我就唸倒霉咒,让你倒霉!”就呜呜噜噜地唸了起来(众笑),可把看门的吓坏了,“别念了,别念了。”就让他进去了。学威仪也要恰到好处。
说话的内容、速度、语调也要做到恰到好处
口呢,说话也要恰到好处。有许多话,你说得太过分了,也不好,说得不够也不好,加了一些不妥当的话,更不好。这三年来,我一直说要训练口才,到现在还没开始,难怪我的学生有些当了老师,在语言方面有很多地方不恰当。有一次我听他讲课,他的“口头禅”特别多,“你们知道了吗?”“你们懂了吗?”但又不需要人家回答,这就不必要嘛。还有讲经说法,不要20个“啊”,“这个这个”,要改掉。还有的人,说话太慢了,“今天是一个……”(众笑)听得人肚肠都痒了了。还有的太快,“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们……”(众笑)。还有的快到把二字都连在一起了,“今天天冷,要穿‘苗’,你的‘苗’怎么破了?……”什么叫“苗”?他把“棉袄”连在一起成了“苗”。有的说话不连贯,断断续续。还有的说话没有标点,咕噜噜一口气滚下去。有的速度太快,从前有个天津来的,跟我说句话,我都来不及听清楚,他咕噜噜一转,没了。我说:“你刚才说啥?”他咕噜噜一转,又没了。
说话应该训练,有时要像小河的水静静地流,有时要像黄河之水一泄千里,想昏沉的一下子就醒了(众笑)。听得高兴了,活跃了,免得他太激动,再小河的水静静地流,今天且不谈这些技巧,只是启发一下,例如我常先不讲这个问题的中心,因为一讲你们不好懂,我就绕圈子,把这个中心包围起来,再一圈一圈收紧,收到最后自然就能显示出题目的中心来,人们就容易懂。有时候你想要知道底下一句,我又故意拐弯了,为了要听底下一句,那你就集中精力等吧。可是这一套太灵活了,要掌握好也不容易。
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提要:
  ■ 说话要随顺法义,不说世俗贪爱话
  ■ 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 观察、思维,才能细心、巧妙
  ■ 听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说话要随顺法义,不说世俗贪爱话
但是最要紧说话不要颠倒,要随顺法义说。不能宣扬世俗情调,例如不能说,“这个女孩子虽然不漂亮,但是漂亮的也有啊。”当然说明问题可以,但不能宣扬,要多讲观身不净。一个出家人更不能说:“哪有你们女孩子的衣服漂亮啊?”,“现在啥个时候了,还讲戒吗?”,“戒可以改变改变了。”也不能说:“末法时期啰,正法行不通了,应该用末法来度众生。”也不能说:“我到社会上去赚一大笔钱有什么不好呢?我可以修供养呀。”赚钱就是求利,为名为利全堕落。
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从前我曾对学生训话说:“你知道不知道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今天有饭就吃,明天没饭就饿死!考虑什么!”有的学生总是动脑筋去赚一笔钱来供养,只要你修行,用不着你供养,你来了,我供养你。听过我训话的人,都会信心坚固。说句笑话,你真的没饭吃要饿死的时候,你也成就了,因为你什么世俗心都没有了,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心中只有法上的觉悟。这是讲的意。
所以最要紧的,身口意无倒,不能离开佛法一步,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能做到这样,你才能显出般若智慧来。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平时生活里,你所做的事情恰到好处,这就是智慧的相貌,就是“慧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有的人不教也会,因为他看看就会了,想想就能做得很好。你不教,他也做得挺好。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媳妇,婆家很富有,客厅有红木茶几。茶几,她在娘家时从未见过。她叫不出名字来,怎么办?她到厨房里抓一把烧火的砻糠,放在茶几上,老爷出来看到了,就说,“谁把砻糠放在茶几上?”哦,她懂了,这叫“茶几”。
观察、思维,才能细心、巧妙
随时随刻细心观察,细心思考,巧妙地处理一切问题,这种人都是有智慧的。有的人呢,教了东忘了西,想出来的事情,没头没脑的。比如,这杯药冷了,该怎么办?(下答:去热)去热一热。但是有的人不这么想,“再冲点开水(众笑)”,再冲点开水嘛,药的浓度小了,作用就小了,说句笑话,喝下去小便也多了。
听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折纸,有的人不教,也折得一点不斜,有的人教了多少次,折起来还是歪了一点。有一年在苏州,学生们都热心地帮忙折油印材料,等我去看的时候,不好,全部报废,因为油墨都给擦糊涂了,他们把纸对折齐整后,再用手指一抹,去压平它,纸上的油墨擦在手上,手上的油墨擦在纸上,字都看不清楚了。还要我去教他们,我用一张白纸覆在面上,再用手指抹压就很干净。可见有些人听法听得久了,做起事情来还是没头没脑的,就是因为听了法不思不修,那怎么出智慧?所以说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19 20:10 , Processed in 0.0482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