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897|回复: 2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8)

[复制链接]
人/佛/魔 发表于 2011-6-20 15: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末法众生烦恼重,文殊菩萨方便多
  因为文殊菩萨大智慧,有种种众多的、特殊的善巧方便。既然如此,末法时期有人弘扬禅宗也好,念佛也好,都好,咱们也应该好好发心,弘扬文殊法,这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大家知道,一个人病轻,剂量要轻一点,药不用太多;如果病重呢,剂量要加重,否则治不好这个病的;如果病多、复杂呢,还要多种多样的药用上去。医生从来也不会说,病重的人用轻药,病轻的人用重药,没这个话!那不要害人了吗?现在大家都说末法时期众生烦恼重,业障重,毛病多,重病用轻药,岂不颠倒了吗?所以念佛是好事情,但那是指用功的方法,不等于不要听法,不要深入经藏,不要断烦恼,不要其它种种的修行方法,那就不对了。可现在人就是这么说的,一传十,十传百,弄得大家都不要法了。
朝山未见境界,也许是无所求吧
  听说有人朝普陀山见到观世音菩萨了。我朝普陀山,没有见到观世音菩萨,我朝峨嵋山,两次到金顶也没有看到佛光,一次是天下雨,一次是陪着朋友上去,上面冰天雪地,只好下来。为什么不上第三次?我第三次为谁去啊?说你可以去祈求见到境界么,我不去。前两次都是为了度众生啊。上五台山没有见到文殊菩萨,连个智慧灯也没有见到。那是54年的事,在五台山广济茅篷住下来,听能海上师讲经,那时我才25岁。24个人,其中有几个是像我这样年轻人,人称小菩萨,很讨人欢喜。有一次咱们年轻人在路上走,遇到两个比丘尼,咱们就恭敬合掌,她们高兴得把给我们吃的东西包好了从地上滚过来,挺有趣。后来才明白:比丘尼不能亲手给男居士或者比丘东西,比丘也不能亲手接比丘尼、女居士的东西,因为出家人男女不能相碰的。有时候就把东西放在桌子上,路上没有桌子,只好地上滚过来。在朝台时到了西台,有两位比丘尼很慈悲,半夜起来拜智慧灯,拜了很久,果然智慧灯出现了,开始一盏两盏,后来越来越多,大家都起来了,旁边的人唯独没叫我。说句笑话,可能我平时没有陪他们玩,所以我一点也不知道昨晚拜出智慧灯。我朝过四大名山却都没有见到什么境界,也许是由于我无所求吧!
末法时期修行怎么修
  听说很多年前有人朝五台山,傍晚走到山坳坳里,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寺,很庄严,里边都是穿黄衣的比丘,似乎很忙,他走进去问:“师父啊,末法时期修行怎么修啊?”那位师父说:“门口写着,你自己去看嘛。”他退出来看门口果然有几个字,他不认得,就把它描下来,回到原来住的寺里,跟人们一说,人们不信,说这个地方荒山,不可能有这么一个庙的,他说:“我又不说假话,那门上的几个字,我还描下来。”明天再去看,果然是荒山,描下来的这个几个字问人,人都不识,有人说:“你还是到清凉桥去问能海上师,他老人家一定认识。”到清凉桥那里,能海上师一看,就是文殊心咒五个字。所以每个法门佛菩萨都护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显示教导末法时期的众生要修五字真言。我52年在上海,有个老太太,连五个字都念不好,清定上师就叫她念一个字,结果念了三个月,开智慧了,原来请去的经书,再看全认得,全会念,这就是修文殊法的善巧方便。还有护法,护法的善巧方便很多啊,能促使你增长信心,促使你快快成就。
法力不足烦恼难去掉
本次提要:
  ■ 法力不足烦恼难去掉
  ■ 学佛法不难,只要听得懂
  ■ 能海上师的话简短明了,都是精密摄持
  ■ 佛法能广开,靠你广学多闻
  ■ 念头在法上,就能把妄想排除
  ■ 思维正法,念念无间,久即相应
法力不足烦恼难去掉
“法缘不及,故力微也。”烦恼是病,法是药,药的力量不够,病治不好,法的力量不足,烦恼就难去掉。有人虽发大心,力量用足,但用法不恰当,一天磕五百个头,昏倒在柱子上,头撞出血,用纱布包了起来(众笑)。这不叫法力,叫头力,用头去拼可不是法,证果成道是靠法的力量。你不听法、不思维、不实践,同学之间也不讨论,吃不深吃不透,过一天算一天,这个法力就不足。
 能海上师说:学法贵精密摄持,深印于心,念念无间,久即相应,名诠熟,则能随文入观。
学佛法不难,只要听得懂
“学法贵精密摄持,深印于心。”法太广了,心力也摄持不起来,所以要精密摄持。学科学开头容易,后来就繁杂了,学佛法开头难,越学越容易。凡事开头难,因为你样样都陌生。昨天接到广东来的电话,有位同学这次要来常住,她跟我说:“书我看不懂,别人讲的法我也听不懂,唯有傅老师讲的法,我句句听得懂,所以我一定要来。”不要怕广大,不要怕难学,法听懂了就不难了,天天听,天天听得懂,这有什么难的?难就难在听不懂。不论别人怎么样说,乃至取笑我讲来讲去不过戒定慧,我还是保持我的风格,为你们消除学佛法开头的难。我做老师的帮帮你,一开口就让你懂,那不是更好吗?慢慢学广了,再收,越收越小,精密摄持。
能海上师的话简短明了, 都是精密摄持
今天我没有迟到吧,我在房里抓紧抄写能海上师讲过的话来作为提纲,怕准备少了不够讲,可是今天只讲了提纲上的两三句话。你们听了一个小时的课,摄持起来就是能海上师的两三句话,这就叫精密摄持。以后你们再看到这两句话就懂了,用不着再回忆老师过去怎么讲的,我给你们讲了这么多,还不是抓住这两三句话?所以这两三句话就成了我讲一个小时课的精密摄持。
佛法能广开,靠你广学多闻
由于我年轻时学多学广,所以我就能把上师的两三句话作广大的解说。说这怎么训练出来?训练不出来,功到自然成。就像婆婆急产房里的孙子怎么还没有下来,急也没用,等到你听见“哇哇……”,就下来了,自己会下来的。文殊智慧全是自然出生,学不过是一个桥梁,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开了智慧才是自己的东西。
念头在法上,就能把妄想排除
“学法贵精密摄持。”既然有精密,自然有广大,因为广大,为方便起见,所以摄持起来。“深印于心”,容易在心里深刻记忆。“念念无间”,念头都在法上,没有间断,法的念头不叫妄想。无间断地去思维法义,就能排除妄念,妄念起不来了,就开智慧了。昨天你们的辅导老师跟我说:“老师总是叫我们讨论,还叫我们说呀,想呀,叫我们去想、想、想,那我们不是没时间打妄想了?”
思维正法,念念无间,久即相应
闻思修,思很重要,思维正法,能排除杂念,“念念无间,久即相应,名诠熟,则能随文入观。”名相熟悉了,在这个时候,你就能够随着经文而进入观想。
从广大中缩成叫精密摄持
本次提要:
  ■ 重复才能熟,熟才能深印于心
  ■ 抛弃了全面,就得不到全面的成就
  ■ 一下子去求高,十倒有九个半落空
  ■ 从广大中缩成,叫精密摄持
  ■ 前世有根机,才能一触即发
  ■ 速成毕业不顶事
  ■ 把塔顶放在地上,岂不笑话
  ■ 把经文摄颂,深印于心,不是方便了吗
  ■ 能背出能海上师的话就行了
重复才能熟,熟才能深印于心
为什么要精密摄持?精密摄持是便于深印于心,法义必须要熟,不熟你怎么印得进去?要熟那就必须要重复,重复是很重要的。
抛弃了全面,就得不到全面的成就
有人说现在人比从前人聪明,那是指某一点,并不是全面,从全面的发展看,现在人远远比不上从前人。把十分力量都集中在一点上,当然这一点会突出,哪怕集中八九分,这一点也会突出。修行可不能那么干,修行应该在全面的基础上,然后再集中一点。如果你抛弃了全面,集中于一点,只在这一点上成就,那算什么成就?对初进佛门的人说些似是而非的话,强调他那一点包括全面,说起来挺好听,结果耽误了人家。
一下子去求高,十个倒有九个半落空
我年轻时上海有个地方讲密教,我问去听的人听到些什么,说:“这个法好比牛奶提纯成奶油,奶油再提炼成酥油。”这种话听起来很动人,但你必须要有牛奶啊,没有牛奶,奶油哪里来?没有奶油,酥油哪里来?根子还在牛奶上。这是利用众生追求快高神奇的心态来吸引人往那里跑。所以不懂佛法,一下子去求高,在我看来,十个倒有九个半落空的,除非有特殊根机。
从广大中缩成,叫精密摄持
要精密摄持,首先要有一个广大的基础,原始材料都没有,哪来高级的精密摄持?就算有个别得到殊胜的加持,开了智慧,也不过是小智慧,而且加持作用还离不开前世的根机。佛教不可能无中生有的,都是现实主义。
前世有根机,才能一触即发
如果确实能这样的话,为什么别人得不到,就他得到了?不承认三世因果不叫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文盲,开悟后能讲《金刚经》,如果没有前世的种子,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六祖在前世唸《金刚经》、听《金刚经》,不知多少回了,所以一触即发,这是他的根机啊。
速成毕业不顶事
好比没有小学,没有中学,这个大学顶什么用?以前出现过速成中学,速成大学。如今公司聘人,速成大学毕业的不要,为什么?不顶事。
把塔顶放在地上,岂不笑话
所以精密摄持,必须在广大的基础上。好比建宝塔,宝塔建得高,关键在底下大,越上去越小,假如底下小,上面大,行吗?你去试试,把一个玩具宝塔,宝塔顶放在底下,它安立得起来吗?再说,你不要塔身,只要最高的塔顶,你把塔顶放在地上,它仍然这么矮啊,光是一个顶嘛。别人就要笑话你:怎么宝塔顶不放在宝塔上,却放在地上?佛法是全面的,一抓片面就错,不要把这种脱离实际的最快最高最圆满作宣扬,末法时期不能成就,就是这个毛病。
把经文摄颂,深印于心,不是方便了吗
精密摄持有什么优点呢?基础都已经熟了,不精密摄持,你搞得完吗?拿背诵来说,你不精密摄持,每天从早晨背到晚上,也只能保持你不忘记。所以佛经里长行完了,后面都有颂子,就是把长行里广大的法义归结在颂子里。比如《金刚经》如此广大、深奥,最后归结成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话把《金刚经》的道理,《金刚经》的修法全部说完了,这就是精密摄持。所以不仅仅密教是精密摄持,显教也有精密摄持。一听到《金刚经》里的一个偈,就想起《金刚经》的法义,你把这四句话通过重复,唸得很熟,心里刻得很深,那不是很方便吗?
能背出能海上师的话就行了
如果你越学越广,却不能精密摄持,讲起来就没有系统,所以一定要精密摄持,而且还要重复,不重复怎能背得出来?我把能海上师的话抄在黑板上,怕你们不太懂,再广大地给你们讲,往往能海上师一句话,我要讲一个小时,如果要你把我所有的话都背出来,能背得完吗?那怎么办?你只要把能海上师的话背出来就行了,至于我的解说,你们理解了就可以了。我从前背能海上师讲法的笔记,早晨走出门,全上海绕一圈,一面走一面背,背到家里已经天黑,我一面洗澡一面还在背,连这些要紧的话都来不及背,再背我讲的话,那背得完啊?所以精密摄持是很重要的。
不会观想,谈不上随文入观
本次提要:
  ■ 摄总须知广义,并非懒惰,越少越好
  ■ 把法深印于心,一想就抓起来
  ■ 念念无间,杂念插不进来
  ■ 不会观想,谈不上随文入观
  ■ 不听释迦佛教导,不会有成就
摄总须知广义,并非懒惰,越少越好
如果要把能海上师讲的话再精密摄持,也可以缩成四句一个偈,但有原则,要全都明白,你不明白,岂不是开玩笑吗?譬如有人听说《金刚经》所有的法义就在四句里,心想我何必去听讲《金刚经》?我只要念这四句就圆满了,那你能懂吗?说我有文化,我能懂,要你解说,你说:“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道教讲清净无为,佛教也讲无为,所以道教、佛教本是一家,‘如梦幻泡影’,泡是泡泡,梦是做梦,幻是变幻。”再问你:“《金刚经》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怎么解说?”你说:“我这四句里没有,问我干什么?”岂不笑话?这四句你也该懂啊。“这里边已经圆满了呀,我还要懂别的干什么?”末法时期就是这样,无知、傲慢、好高骛远、追求神奇、懒惰、越少越好。
把法深印于心,一想就抓起来
重复能够深印于心,照标准我们每天要修四座仪轨六次定,因为天天修,重复了,就能深印于心,然后才能起以后的作用,你前面的工作都没有做,以后的作用咋起来?有人听我讲法,就讨厌我讲话重复,重要的话不重复,难道你真能一听就不忘,你有这样根机吗?这个例子以前讲过今天又讲了,也不能说一个例子只能在一个地方用。譬如我编写材料,戴了一副眼镜,现在讲课了,又戴这副眼镜。要知道戴这副眼镜我编材料也合适,现在讲课,戴这副眼镜也恰当啊。一个例子只要放的地方恰当,都可以嘛。有人说我讲法会举例子,会打比方,即使如此,假定有一百个例子,用到后来也要用完的。没例子好举了,过去举过的例子又不让我用,那我还要告假两个月,再到经书里去找例子,况且我重复的例子很难忘记,一想就能抓起来。
念念无间,杂念插不进来
如果你是偶然来随喜听经的,那么随你听一次也可以,听两次也可以。你们将来要讲经说法,想培训成才的话,不重复是不行的,否则你搞不清楚,搞不全面,也记不住啊。只有重复才能熟练,所以说“念念无间,久即相应,名诠熟。”把听来的法义一直放在心里,念念无间,思考法义,不让世俗的念头插进来,妄想杂念插不进来,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修行人必须要通过闻思修,闻了以后,心里思维,思维什么?思维法义,这样才能把法义搞熟。
不会观想,谈不上随文入观
譬如这本《文殊念诵法》,天天要念,念就是复习,心想法义,搞熟了能随文入观,随着经文进入观想。有人只会念经,不会观想,就谈不上随文入观了。你不修观没办法成就,临终一刹那靠什么成就?靠观想。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不作观想,所以极少成就,这也是自己搞的,佛又没有叫你这样做。前几年,我到拉卜楞寺,临别时,请一位懂汉语的喇嘛给我开示,临终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临终最重要的是能观得起来,观得起来就有把握,观不起来没有把握。”
不听释迦佛教导,不会有成就
否则佛为什么叫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修《十六观经》啊?现在修念佛法门的人,哪一个在修《十六观经》?一个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我不相信不听释迦佛的教导会有成就。有人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唐朝、明朝或者什么朝代某某大德说的。”大德没错?他是佛还是人?我从来也没有说过我这个老师没错,我只说佛的法没有错。很多人盲目崇拜,搞个人迷信,树立心中的偶像,即使错了,他也认为不可能错,因为这个偶像倒不下去。碰到这种人,一句话就驳倒他,连阿罗汉都有错,何况你说的大德可能烦恼都没有断尽,难道没有错的地方?阿罗汉没有错,当年佛为什么呵斥不发大心的阿罗汉是“焦芽败种”?就是错了嘛。一个凡夫高高在上,竟有不少人盲目相信他绝对不会错。
只要佛不要教,佛陀成了偶像
提要:
  ■ 不讲标准,不讲实际,度得了众生吗
  ■ 不懂法义,这个法就不存在了
  ■ 愚人的虔诚来自对神秘的信仰
  ■ 只要佛不要教,佛陀成了偶像
  ■ 经都唸不好,还谈什么“随文入观”
  ■ 得少为足,怎能有大成就
不讲标准,不讲实际,度得了众生吗
不讲人的差异,也不讲成就的标准,都能去极乐世界吗?如果说念佛功夫不深,当然去不了;有人到临终不能一心不乱,当然也去不了,那怎能说只要唸就能往生呢?一只手伸出来五个指头还有长短,老师从来不保证学生个个升级。学生回家不做功课,天天打游戏机,你也保证他升级?现在唸佛的人已经不知道修观的必要,认为唸佛不用修观,那么佛叫求生极乐世界的人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多此一举了?
不懂法义,这个法就不存在了
有的法师不讲经,不讲经能称法师吗?法师不讲经,怎么引导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呢?有的以儒教思想来指导佛弟子,大方向就错了。你没有正法的理论哪来正确的实践呢?还有人提出唸经不必求懂,不懂经文怎么随文入观呢?不要懂,不要观,不按佛的教义去做,法的作用就不存在了。
愚人的虔诚来自对神秘的信仰
很多人信佛的虔诚来自对佛教的神秘感。有的老太太唸《心经》特别虔诚,因为她不懂经文,只觉得有神奇的力量。以前有个年轻人捧着一本书来我家,他拉长声音说:“这是经——书——啊,”好像经书有天书那样的神。你跟有些老太太讲《心经》的法义,她会对《心经》不感兴趣,或者说:“《心经》怎么讲没有眼睛,没有耳朵的?不对吧!《心经》是死了以后当钱用的。”愚痴的人听到佛法,他反而不要佛法了,“《心经》讲到后来什么也没有了,那我不是白唸了?”
只要佛不要教,佛就成了偶像
现在人信佛信得很神,神已经神了,佛比神还要神。我宁愿信佛,也不信神。不懂佛的教导,没有佛的教言,怎么叫佛教?法没有了,教也没有了,成了只要佛,不要教。好比一看见老师就高兴,老师坐着从不教书,这个老师也变偶像了,末法时期为什么证果的人极稀少?看看现在现象,能证果成道吗?却不知道这种现象是佛弟子自己搞出来的,佛看到这样子,心里难过。
经都唸不好,还谈什么“随文入观”
怎样“随文入观”?比如念到“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菩萨”时,把文殊菩萨观起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把三皈依的境观起来,自己面前释迦佛,释迦佛前面法宝,释迦佛两侧八大菩萨、十六尊者。真能这么用功去修,成就很快。现在念经的人根本不谈修观,有人唸经有气无力,断断续续,有人开头特别高兴,不久就低沉无声,唸都唸不好,还谈什么随文入观?
得少为足,怎能有大成就
我发愿培养人才,真正要有成就,十年还不够,只有有志气的人,才接受得了这么高的要求。现在末法时期很多人得少为足,你要他来学习,他认为我已学得够多了,这怎么能有大成就呢?




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提要:
  ■ 修定从念诵入手
  ■ 没有干扰叫“静”,思维法义叫“虑”,出声叫“诵”,“念”是心诵
  ■ 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 唱唸不要世俗化
能海上师说: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般若净智自然出生。
修定从念诵入手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修定跟念诵是分不开的,能海上师说“念诵是粗的禅定,禅定是细的念诵”,看你怎么用功了。像现在的念诵叫妄想念诵,禅定叫妄想定,怎么了生死?法法圆融,法法相通,念诵跟禅定也是相通的,比如游泳的人,没有跳下水的时候,先在地上蹦蹦跳跳,这虽与游泳的动作不同,可是四肢活动活动,再下水游泳就灵活了。念诵虽不是禅定,禅定也不是念诵,可是念诵里有禅定,禅定里有念诵,念诵是粗的,禅定是细的,从粗入细,这是最好的方便。
          没有干扰叫“静”,思维法义叫“虑”,
            出声叫“诵”,“念”是心诵
“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这讲的是唸诵,唸到妄想越来越少,全神贯注,没有妄想干扰了,就叫静,唸的时候思维法义叫虑。静虑就是禅定,所以说唸诵里也有禅定。唸到这个程度,“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讽诵是唸出声音来,持是在心里保持。念佛名号唸出声音来,叫诵佛号。念是在心里,佛经里的念,全是指心里念,所以真正的念,不是口里唸,而是心里念。讽呢,我们修仪轨,有举腔,用非常和雅的声音表示赞美,一般不用唱腔,唸就是唸。比如唸“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么唸。为什么要唸得均匀?以便唸起来省力。后来人想出一个办法,敲一下木鱼唸一个字,大家不会乱,其实唸熟了,何必敲木鱼?
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在赞佛时,唱歌调配点音乐,这是开许,平时唸,不必唱。好比老师叫小学生唸课本:“东方红太阳升。”他唱起“东——方——红”的歌来了,老师说:“我叫你唸,不叫你唱。”初进佛门对拈香还不熟悉,听到唱“摩诃萨”,不知要摩几个摩,才听到“诃萨”,偷偷看跪在前面的法师衣服,衣服一动,哦,要起来了。这样的唱念我并不反对,只是有点太花时间,这也带有点风俗。中国古时候唸书人也唸出调来,讲究平平仄仄,这些我可不懂,老先生唸起来还摇头晃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也蛮好听的,我在中学读书时,听语文老师摇着头唸,“乾隆丁亥冬葬三妹于上元之羊山,当时虽绮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他头摇得起劲,我迟到他一点没看见,我偷偷地溜进去(众笑)。明天文殊菩萨圣诞,咱们会供可开许唱一段,为了庆祝佛菩萨圣诞,平时不准唱,为什么?没有必要嘛,修行不能求好听。
唱唸不要世俗化
现在海外唸佛唸咒配西洋音乐,那就世俗化了。以前有个僧伽培训班的学僧,有人听到他在寮房唸佛,开始唸得慢,后来越唸越快,本来唸六个字,最后唸四个字,最后突然高声把每字都拖长:“阿——弥——陀——佛”(众笑),这样像演唱歌曲那样唸佛,总觉得有点离谱了。
虽然讽持经咒、唸仪轨要有一定的腔,但要平和,不要像世间歌曲那样,变化多端,持,就是能拿得起来,能专心地念。(第八讲完 2001.4.25 )

念诵有定的作用
提要:
  ■ 文殊菩萨圣诞要发欢喜心,求加持开智慧
  ■ 念诵有定的作用,修定也有念诵的作用
  ■ 戒定慧三学以定为主,佛全在定中
  ■ 有愿力还要有定力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是要修观
  ■ 十方如来说法一个样,何必等待留学东西方再学法
  ■ 有定就有决定性
  ■ 有定力就不会迷
文殊菩萨圣诞要发欢喜心,求加持开智慧
今天四月初四,文殊菩萨的圣诞,你们从各地远道而来听法,咱们都要发欢喜心,这儿学习修行比较紧张,可能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文殊菩萨生日,要祈求文殊菩萨给我们加持,早开智慧,能够在这一生中有所成就。上午仍然给大家讲文殊法。
念诵有定的作用,修定也有念诵的作用
能海上师说:“修定从念诵入手,是为上法。”不修定,就没有成就。念诵是修定的前方便,在念诵上得到一点定的前相是可能的。比如修禅定的人,在没有出神通前,他会出现一些神通的前相,但是神通的前相不等于神通。修行人要止住妄念,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真正得定还要修好观想。念诵里有定的作用,修定里也有念诵的作用,两者不可分。
戒定慧三学以定为主,佛全在定中
戒定慧三学以定为主,戒是给定铺平道路,打好基础,慧是入定后开的智慧。修行关键就在定上。到了成佛的境界,无所谓出定入定,全在定里。所以离开了定,一辈子空忙,当然也不会完全空忙,你可以种善根,可以培福报,可以多听法得智慧,但那是后得智,并没有开发根本智。
有愿力还要有定力
入定有善巧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念诵。例如唸佛的同学愿生极乐世界,一个是愿力,还有一个就是定力,一定要达到一心不乱,否则不可能成就。如果有人说得那么轻巧,“只要唸就能往生”,这就离开了佛经讲话,佛说“离经一字,就是魔说”。

唯诚与明 发表于 2011-6-21 13: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所有人都能听闻善法,早日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潘相霖 发表于 2011-6-27 16: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21 15:38 , Processed in 0.0362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