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944|回复: 0

学佛者应有的态度

[复制链接]
智慧金刚 发表于 2009-2-5 10: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正信正见

  为佛弟子,不但要正信,还要正见。所谓正信,便是理信、智信。令人信仰,合乎真理,透过理智,然后启信,谓之正信。否则便是邪信,亦即是迷信。然理信与邪信,智信与迷信的分野,可从信仰之动机,以及所信仰的对象而判断。人信仰宗教的动机,如果是为寻求真理,了解人生,非为趋吉避凶,而是要理解人因何会有吉凶?非为勤求富贵,弃舍贫穷,而是要研究人因何有富贵与贫穷?非为追求物欲的享受与满足,而是要发掘智慧,为了重建精神文明,便是正信;否则,便是迷信。动机不正的人,即使是在拜佛,也是迷信。

  什么样的人才是“信佛”?依教奉行的人才是真正信佛。三皈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五戒、十善,都做到了,才是真佛弟子。

  无私无求

  《红楼梦》里,贾家败亡的时候,原先那些巴结、趋炎附势的人,一个都看不见了。只有刘姥姥省吃俭用,还带著一点钱、衣服来照顾他们,这是有道义之人。这些人现在说是没有文化水平,没有念过书的乡下老实人,但懂得道义。

  我们要认识清楚,特别在社会上稍有名声、地位、德望,会遇到这些情况。如果你的心不平不公,周边的人就是你将来失败的因素。这是古今中外都不能避免的,只有真正有智慧、有学问的人能看得出来。佛跟我们讲八苦里有“怨憎会”,有些冤家对头都是很亲近的人,都是等著机会来报复。用什么方法能将“怨憎会”解除?公正、平等、廉明、廉洁,完全用智慧去观察,用智慧来处理。

  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这是大福,无量无边的福报。断恶修善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机会,佛法讲缘分。机会稍纵即逝,掌握不住,再遇到不容易。

  人的信仰,有了正确的动机,还要充份理解所信仰的对象,如果仅凭一时之高兴,或情感的冲动,而盲从附和,人云亦云,何止迷信,徒劳无益,堕落邪道,实在不幸。然则,学佛的人,岂可不慎?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生于人间,长于人间,觉悟成佛都在人间。既有历史可考证,还有圣迹可寻觅。绝不是信徒幻想出来的人物。当日释尊,彻底觉悟人生真谛,宇宙原理之后,即本其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精神,将自己所觉悟之真理,及发掘真理的经验与方法,告诉世人,目的令世人和自己一样,理解真理,认识人生,觉悟成佛。故先哲梁启超说:“佛教的信仰,是理信而非迷信,是入世而非厌世,是兼善而非独善。”

  随缘安住得大自在

  饮食愈简单,对身体愈好,生活随缘,绝不攀缘,别人供养他的东西都拿出来供众,自己没有丝毫享受。已经养成一种生活习惯。所以,一切都随缘,就得大自在。一切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

  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是每个正信佛弟子必须遵循的正途。不然,舍此正途而不由,反而利欲熏心,谤诸圣贤,自称活佛,自谓有福。殊不知高级洋房,名贵汽车,钻石,光亮皮鞋,仅人间有限有漏之福。所以,我说学佛的人,先决条件,就是正信正见。

  二、深信因果

  学佛的人,具备正信正见外,还要深信因果,任何人和事,皆不能超越因果范围,即使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亦不外说明一切诸法的因果原理。所谓因果原理,是指宇宙万有,莫不各有其原因及结果。例如:以天时论,日月绕须弥为因,人间分昼夜是果;寒冷为因,霜雪为果。以人事论,求学为因,知识为果;勤俭为因,富裕为果;骄奢为因,贫穷为果;善恶为因,苦乐为果。就科学言,物理则冷热为因,缩涨为果;化学则一氧二氢为因,成水为果;在数学则以乘除为因,积商为果;在医学,则内伤外感为因,疾病为果。以此类推,一切事的成败兴衰,一切人的富贵贫贱,无一不是由因感果。因之与果,如影随形,丝毫不爽。

  又善恶因果,通于三世。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亦可以说是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例如:今生修善或作恶,未必即生受报;而今生之祸福苦乐,亦非一定由今生所作业因所感。根据三世因果之理,人生际遇多半由于宿世业因所感;而今生所作,又能为将来引生结果之因。所以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世有善人终生坎坷,此皆宿世恶业所感,与今生作善无关;而今生之善因,仍能招感来生善果。反之,世有恶人,竟然大富大贵,此亦是夙世善因,今熟所致;今生虽作恶多端,但由于宿世善因不可没,故受善报;而今生所作恶因,仍招未来恶报。

  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其意思不同。不落因果不是没有因果,过去造的恶不受恶报;不昧就是明了我受的果报,清楚知道这个果报,是过去什么业因感得的。《高僧传》说到安世高大师,曾经两次来到中国,在广州还命债,这就是不昧因果。因为他前世误杀了众生,这一世故意找到前世被他杀的人,跟他在一起,也被他误杀,这个因果就结了。他为我们示现,他有这样的神通道力,他可以避免,但是他不避免。因为这一生免了,来生也避不了,生生世世欠著,总得要还清,所谓“欠命的还命,欠钱的还钱”。

  人与人之间,你想占别人的便宜,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你这一生占便宜,来生要还人家,真正看清楚了,没有占便宜,也没有吃亏的。今生你的钱财被人骗去,不要难过,你现在没有神通、昧因果,不晓得这个前因后果。它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过去世骗他,他今生骗我,这个帐欢欢喜喜结了;一种是我过去生中没有骗他,但是他今生来骗我,这也没有关系,来生他会还我。这有什么好忧愁的!你生活在这个世间,快快乐乐、欢欢喜喜,没有吃亏,也没有上当,也占不到任何便宜。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果通三世,要明白这个道理。

  六祖大师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学佛的人,明乎此理,面对逆境,自可释然,不致怨天尤人,或怀疑因果不昧之理。“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但因的种子虽不亡,然助长种子的缘仍然可以改变。

  例如:一粒种子的生长,必须凭借水土阳光,人工肥料,拔草灌慨,种种助缘。种子是因,水土等是助缘。种有优劣,缘有好坏;种优助缘又好,便是好因好缘,成果必好。若然好因遇坏缘,结果自然不同。反之,种子虽劣,若得良缘相助,结果亦不坏。最忌坏因又遇坏缘,则结果实在不堪设想。同样道理,人今生的善恶与勤懈,固然可以作为未来感果的亲因,然亦可以影响现在由宿业所感的果报。。

  三、精勤修学

  学佛的人,信仰三宝,亲近善知识,获得正信正见,深信因果之后,应当继之以实践,勤修佛道,以谋求解行并进。否则,能解不能行,如人说食数宝,徒有虚名,枉受信施。无常一到,果报难逃,能不谨慎,自我警惕?然修行的起点,便是持戒。因为戒,是诸佛的本源,是行菩萨道的根本,亦是超凡入圣,进取菩提的基地。佛告阿难,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当以戒为师。可见戒之于佛弟子,何等的重要!

  有人说:“我们常常用可贵的眼睛在看周遭的垃圾,捡别人的垃圾放在自己的内心里,捡久了以后,整个内心像垃圾筒一样发臭,而阻碍了自己与清净大海众菩萨的相会。”

  至于在家学佛的人,亦应该将所知所学的佛法,付之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得学佛的利益,从实践中,显出学佛的精神。虽然,在家佛弟子,为照顾家庭,未能彻底自我牺牲,广行菩萨道,但最低限度,应严守五戒,力行十善,以奠定做人基础。然后,早晚定时修习佛法,诵经礼佛,或参禅念佛。只要持之以恒,必然得益。我认为在家学佛,理解未深,用心不专,戒行未净,最好是念佛,即使喜欢参禅,亦要禅净兼修。不然,定境现前,不知邪正,妄想执著,即为魔所乘,十分危险。若能禅净双修,凭佛力加被,魔不能侵。临命终时,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免受轮回之苦,何乐而不为呢?

  福德的培植

  褔德的内容,虽然包括世出世间各种不同的福,但其中最殊胜的,该是佛道无上的福,可惜世人不懂得追求佛道之福;反而贪恋世间短暂的名利财富;在日常生活中,谁不喜爱金钱、地位、健康、寿命,平安与快乐?谁不渴望五福临门?可惜追求幸福人,却不知道如何去修福,种福和惜福。既不耕耘,何来收获?所以佛陀劝导我们,如要享福,就要努力修福,还要种福,惜福,不断散播幸福的种子,然后才有幸福的收获。

  何谓修福?修福,是指我们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以及修学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大乘法门,所得的福报。因为我们受持五戒,不杀生而仁慈爱物,固然是修福,不偷盗而义利群众亦是修福,不邪淫而礼节是修福,不妄语而守信用也是修福,不饮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处世做事,自他兼利,当然是在修福。而身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修福;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是口修福;心不贪、不嗔、不痴,是心修福。若能运用清净的身心,实践六度万行,自觉觉他,利已利人,更是修福。

  进入佛门,礼佛念佛,可以灭罪生福;诵经拜忏,也可以灭罪生福;布施财物,供养三宝,更是修福,而且积福。或在佛门执役服劳,清洁佛殿,修理僧房,拔草浇花,扫地洗地,无一不是在修福、积福。可是很多人都不懂修福,来到佛门,除了烧香求佛保祐,多多赐福外,不是希望住持特别招待,就是贪取佛门一点东西带回去,供给家人共享,以为这样,就可以合家老少平安。殊不知仅此一念贪心,已经犯了侵损常住的罪过而不自觉。结果,求福反而损福,实在可惜。原因是佛门的东西,属于十方常住物,不但在家佛弟子不可以侵犯,否则,便犯了偷盗罪中最重的罪,若不忏悔,必堕恶道。  

  何谓种福?种是种植,例如农夫,将植物种子,种在田地上,经过一番耕耘,必有一定的收获。同样,种福就是把幸福的种子,播种在福田中,加以努力灌溉,自然开幸福的花,结幸福的果。甚么是幸福的种子?福田又是甚么?答案是:“布施”就是幸福种子;“三宝”就是福田。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种在三宝福田中,生生世世,必定福报随身。因为布施是众善之门,六度之首,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福报,皆从布施中来。

  布施的种类很多,用自己的财物与众人分享,是财布施;用知识技能教导他人,或演讲佛法,教化众生,是法布施;见义勇为,保障他人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无畏施。

  用友善亲切的眼睛看人,用敬爱的态度,注视父母师长,是好眼布施。态度恳切,微笑对人,是容颜布施。赞叹三宝,歌颂父母,善言教化众生,鼓励他人向上,劝导他人学佛,都是言辞布施。在佛门尽点义务,或对父母师长执役服务,或无条件帮助别人,是身行布施。见人困苦,心生怜悯;见人布施,心生欢喜;见人学佛,赞叹随喜;见父母师长,恭敬尊重,是心意布施。敬老尊贤,舟车让坐,居家让床,是床座布施。建造佛寺,供佛安僧,或以私人房舍,供给父母师长居住,是房舍布施。

  修理佛寺、佛塔、佛经、佛像是布施;在佛前燃灯、烧香、献花是布施;以花果树木,供养佛门是布施;清理佛殿,整理僧房是布施;在佛门种花拔草,清除杂物是布施;吸尘扫地,煮斋供众是布施;讲经,弘法也是布施。总之,在佛教团体,或在公众场所,尽一切义务都是布施。只要我们发心,随时随地,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力,体力,智力,财力,物力实行布施。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播种在福田中,再灌以慈悲水,就会开幸福的花,结幸福的果,就是种福。

  甚么是福田?在梵网经中,佛说福田有八种:一佛,二圣人,三得戒和尚,四阿阇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但归纳而言,不出三种。佛、圣人、僧众,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戒和尚、阿阇梨、以及父母是报恩福田,又名恩田。病人、残障人士,以及贫苦群众,是贫穷福田,又名悲田。我们用尊重恭敬的心,布施供养佛、僧、及一切圣人,是在功德福田种福。用孝顺报恩的心,布施供养父母师长,是在报恩福田种福。用悲悯同情的心,布施病人,救济贫苦大众,协助残障人士,是在贫穷福田种福。无论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种福,都应该用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尊敬心而行布施。

  如何惜福?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与布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护,不可随便浪费已经拥有的福报,还要不断播种,继续努力,以免福尽还堕。俗语所谓:“有福不可享尽”。可惜现代人,大都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己之不足,嫉妒他人的成就。或贪慕虚荣,讲究排场,挥金如土,不知节约。今日用尽,明日求人,求不得时,则生怨恨。甚至为了财富的占有,不惜谋害亲人,杀害父母兄弟子女,何止损福、折福,简直是罪大恶极。

  所以,我们除了修福、种福、惜福之外,还要修慧。因为有智慧,才懂得运用金钱来修福,种福,更懂得惜福,这就是佛者应有的态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4 04:03 , Processed in 0.0458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