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3349|回复: 8

千手千眼观音观修法讲授

[复制链接]
光明 发表于 2009-11-4 15: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识仁波切  讲授导言(部分) 传法有几种方式,经典传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念着传一下,藏文叫“隆”。得到这种传承后,即使在未来世,由于自己听过这些经典的传承,也可以全部回忆起来,这就是一个殊胜处。所以这个念诵传承就叫传经。一种就是解说传承,也分有很多种,一个是按照文字的字面含义做解释,很简单,但这种文字解释也有传承,并不是可以随便传的。再有一种是**,就是以主要的文字为纲,把整个法的法义做深广的解释,所以也叫**或者法解。
有的既顾到文字的解释也稍微带一点法义的解释,传经就是指的这个。密宗有些本尊没经过传授根本不能念,经过传经以后才可以念。特别是无上密本尊,很严格,必须经过灌顶后才能看书和念修仪轨,但是下三密则没这么严格,特别是度母法和观音法,这是普渡众生之法,所以比较开放。当然,即使是下三部密,最好也是先得到灌顶,如果得不到灌顶可以先得到随许法,随许是三密随许,要传三密随许的话也要有一定的传法仪轨。
有些本尊佛的法只有随许法没有灌顶法,有的有灌顶也有随许。比如护法这一类只有随许法没有灌顶法,灌顶和随许有严格区别的。像观音这个法既有随许法也有灌顶法,度母也是同样的。赞巴拉等只有随许法没有灌顶法。
随许和灌顶必须得到传承。这次我来的时候没有准备给大家灌顶或者随许,因为传授灌顶和随许需要准备好多法器等东西,这次我什么也没带,所以现在我只能把这个观音仪轨传一下。仪轨传了之后就可以念,等以后条件成熟的时候,再找一个适当的机会给大家传授灌顶或随许。
之所以要把观音仪轨译为汉文,是因为观音法在藏地是家喻户晓之法,在藏区,一个小孩生下以后,两三岁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念六字真言,没有一个人不会念六字真言。因为观音法是最普及的法,也是最常修的法。有的人说,藏族人能在海拔那么高的高原上生活,是和观音的加持分不开的。还有的人研究说,藏区的人眼睛普遍都很好,极少患有眼疾配戴眼镜者,也是由于观音法明目的功效。还有人研究说,藏区六七十岁的人牙齿好还能吃肉,身体很强壮,和修这个观音法也有关系。不管怎么说,观音法是非常殊胜的,在藏区修观音法的奇迹也很多。
在历史上,观音法传承中有一位印度女祖师,据说她的牙齿换了10次,也有的说是18次,这只是说法不同,一般是认为换了10次。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牙齿可以支撑六七十年左右,如果换了10次,那么这位女祖师就活了将近六七百年。在现在,我们见证过的念六字真言以后生出牙齿的有很多,去年我亲自见到一位老年人,念了大概有三亿遍六字真言,完成三亿遍六字真言以后,他又重新生出新的牙齿了。七八十岁重新生出牙齿的情况,一般是比较罕见的。
在藏地,大家修观音法一般都会下决心念够一个亿,对现在人来说,念诵一亿遍六字真言并不难,年轻人可能会觉得难一些,因为要工作,不能专门修,但退休的人要下决心,大概五六年就可以完成。我有一个兰州的弟子,原先是一所学校的副教授,退休后开始念诵六字真言,现在已经念了有三年了。他是以每天五万遍左右的速度来念,如果以后能每天坚持五万,这样大概有五六年就完成一亿遍了。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
藏地念诵六字真言一般有两种念法,一种是平时念,不固定每天念多少,而是不断地念。这样大概有二十或者三十年左右就可以完成一个亿,这样的也很多。还有一种就是前面说的每天固定五万,这样五六年左右可以完成一亿遍。在青海有一个现在仍然在世的女人,她在出生的时候就没有眼睛,是先天性盲人。生下以后,就教她念六字真言,念了大概有二十年左右,就可以看到东西了。当然不是眼睛来看,而是用慧眼看。虽然眼睛没有了,但是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不但背水、打柴等家务事没有丝毫困难,而且只要他人一去到她家里,她就会知道为什么去,要问什么事情,凡是找她预测的人,不需要说一句话,她会自动说出来者意图并进行预测。这个奇迹,现在也一直被世人所传颂。
在汉地来说,观音也与汉族人有着比较深的缘分,大家都知道观音,甚至在山上都塑有观音像,还有南海观音等。但从藏传佛教严格来说,南海观音并不是观音,而是度母,因为度母是女相,而观音是男相。但汉族人大都习惯了观音是女相的说法,因此在汉族人心目中,观音都是女相的。实际上,观音既不是男相也不是女相,他是一种法性,化现为男相也行,女相也可,根据度化众生的根基及习惯的不同而有不同化相。但从化身的角度来说,度母是观音心中化现出来的,是观音的化身。但在密法中,是有一位观音是女相的,叫如意神观音,除此之外,其余的观音都是男相。千手观音就是化现的男相。
观音是佛的慈悲的化身,千手观音的来源还有一段故事,他为什么成了千手观音呢?他在上师阿弥陀佛前发心的时候,对阿弥陀佛说:“如果度不完众生,就让我粉身碎骨。”他发了这样宏大的菩提心后,开始度众事业。不晓得过了多少年,当观音觉得众生应该度化的差不多,从普陀净土观看自己度众成果的时候,竟然发现众生并没有因为他的救度而减少,顿时气馁,他想,我当时发心要度化所有众生,现在看来我是完不成了。当他这样一想的时候,整个身体应验了自己的誓言,而溃烂成千瓣粉末、粉身碎骨了。这时候他在心里虔诚的祈请他的上师,阿弥陀佛就出现在空中,对他作法加持,烂掉的千瓣身体就变成了千手观音。我们之所以叫慈悲观音,是因为观音就是代表诸佛的慈悲,他的一千只手,每一只手都代表一个度众的手段,一千只手心有一千只眼睛,时刻注视着众生。当然,成佛以后,每一个毛孔都可以是眼睛,可以看到众生的痛苦,也可以听到众生的声音,这种六根互用的功能,每一尊佛都有,但是观音突出地表现了这方面的含义,所以每一只手心都有一只眼睛,这就叫千手观音。
另外,观音法相对来说比较好修,容易修,适合所有人修持。但无上密法则不同,它是高层次的人修的,思想上有执着的人不能修,即使修也难以成功。法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不适宜修无上密法,是因为他的根器还不到。如果还有各种偏见,就更不用说了,不但修不成,而且会造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修观音法就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在密法还没有完全普及的汉地,很多人对密法不了解,还有各种偏见,甚至还有人诽谤,无上密法不但对这些人没有好处,还会让他造孽。对于佛教徒而言,有一个不会犯下谤法恶业的诀窍,那就是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法门,就不要诽谤,因为我们不可能了解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以一种思想和心态看待,认为这个是正确的,那个是不正确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从佛法上来说,这都是自己的错觉。还处于众生身份的时候,哪有什么正确的观念呢?有时候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都是错误的,这都是世俗心造成的,当世俗心消除了以后,可能就没有这个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看法了,但这是高层次的问题,我们也没办法知道。
学无上密法需要好的根基,这个根基是非常重要的。在藏地,除了苯教的原始信仰外,没有什么固有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文化上没有太多的偏见和世俗束缚。当密教最初传到藏族地区和蒙族地区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密法是非常殊胜的,都认为非常好,没有人认为密法是错误的,没有这种看法,文化上也没有那么多的偏见。但在汉地就不行,因为已经形成了一种顽固的文化观念,这种执见就把自己挡得死死的,一步也迈不开,所以说与密法的缘分就比较差。比如在度母法仪轨中描述的度母,都是半裸体的形象,这些都是有其象征意义的,但这在汉地来说,就有人以其顽固传统思想的偏见,认为这个不道德,有这种思想的怎么修啊?干脆没法修持的,这个是他们世俗心理造成的。
佛传法的时候,根据众生的层次和根基传授相应的教法,针对小乘根基的人就传授小乘教法,对大乘根基的人就传授大乘教法,对最上根的人就传授密法。在小乘教中,先让其接受小乘戒律,从道德上规范自己不作恶,主要让他们从外部的言行上来注意和改变。到大乘法的时候,虽然为了度小乘人也受这个小乘戒,但在戒律上加了很多利众的成份,所以大乘教就讲述性空,注重观念的转化,甚至很多在小乘教认为不合法的东西,在大乘教里面就会变成合法。比如在乘教中不杀生,小乘认为佛教徒绝对不能杀生,但是大乘教就没有这么绝对了,是否可以杀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有益于众生,可以诛杀恶人。如果杀一个坏人对十个人有益或者一百个人有益的话,就可以杀。这也是利众的一种方法。

摘自多识仁波切著作《甘露宝瓶——藏密本尊仪轨讲授


chzy 发表于 2012-3-19 10: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aokong777 发表于 2012-3-20 11: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ydz 发表于 2012-11-21 16: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zy 发表于 2013-2-6 12: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心修法 发表于 2013-10-14 08: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zz1 发表于 2014-6-26 11: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心静 发表于 2014-8-22 12: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fcl 发表于 2015-4-5 10: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20 05:51 , Processed in 0.0203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