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3581|回复: 3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复制链接]
光明 发表于 2009-10-12 08: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真正修道人,他心贯注在道上,世间什么事情他不关心,他没有时间去过问,是非人我他统统都不晓得,他心专注在功夫上,这是一个真正的修道人。
正如六祖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不见他人过?因为他只戒自己不戒别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别人守戒,别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与自己不相干。自己守戒,每个人自己都守戒,这就“戒和同修”,佛法是这样要求人的。‘身和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口和无诤’,没有争论。‘意和同悦’,每个人都欢欢喜喜,法喜充满。‘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你真的有定有慧,表现在外面、在行为上,自自然然的就“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见到一切人的过失,不会说。   实在是不见别人过失。像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晓得,为什么不见世间过?观法如化,哪来的过!没有过,也没有功;没有恶,也没有善;心境是平等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分别执着,哪来的善恶、是非、真假,统统都没有。一切善恶是非真假,是你们世间人在虚妄分别;修道人再不搞这个东西,根本就见不到了,他当然不会说别人过失,不讥他过。
我也见到有一些持戒很严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觉得很了不起,常常听到他批评“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气得气呼呼的。我就想到他永远不会得定,为什么?常常生烦恼,看到这个破戒,那个不持戒,他就生烦恼了,他心就不平,心不清净,他怎么能得定?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境界清净,别人清净不清净,一概都不理会,他心清净,他就得定。他不晓得这个道理,天天看到别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因为见世间过是什么?就是前面所讲的他六根着外面的境界相,着相!着色声香味触法,里面生贪嗔痴欲诸想,他才见到。否则的话,他怎么见到?自己照顾自己都来不及,哪里还能有时间去管别人?
六祖给我们说破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而我们今天是专门看世间过,不见自己过是专见别人过,这在菩提道上没有指望,念佛都不能往生,一定要晓得。
这就是说明佛眼睛里头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眼里头看一切诸佛都是凡夫。所以你要是真正想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境界,不要问别人;你修行,你觉得你有没有证得菩萨果位?你看看这一切众生是不是菩萨?如果全都是菩萨,你自己明白你已经是菩萨了。如果哪一天睁着眼睛一看,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诸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如果你修行,修了不少年了,看看众生还是凡夫,那你一定是凡夫,不必问人。你知道你自己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如果眼睛一看全世界的人个个都是好人,你是好人;如果你看到他都是坏人,自己是坏人,这是真理。
  你看六祖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还看到世间这些过失,那不是修道人,一点功夫也没有,凡夫一个。为什么说看一切世间人都是善人?所有一切万法都是自心变现的。我们的心好了,变现的境界全是好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礼敬诸佛。但是一切众生里面的确有顺法性的,有违背法性的。顺法性的我们称之为善,不顺法性的我们称之为恶;善我们赞叹,恶不赞叹,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一点之外,没有丝毫差别。善人是佛,恶人也是佛;那个行善我们赞叹,造恶不赞叹,但是恭敬心是完全一样的。
正如同六祖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没有过?过太多了,什么叫不见?不是你眼睛没看见,不是耳朵没听见。眼也见,耳也听,眼见耳听为何不见?心清净,没有放在心上,这个见和就同解了,同诸佛菩萨,不是叫你同一切人。同诸佛菩萨,同真心法性,叫你在这里同。不是叫众生在妄想上同、在分别执着上同,那个同不了的,那是妄。我们要跟真同,跟真心同,跟本性同,这就同了。只要这个一同,下面五个就迎刃而解,一丝毫的困难都没有了。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自己过失,不见别人过失,这个人开悟了,再能把自己的过失修正过来,这叫真修行,这就是忏除业障,这是自己修行基本的态度。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都是不知道修忏悔法。忏悔是大小乘行门里面的总纲领。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持戒修行的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所犯的种种过失,假如他要真的不见,他不就变成白痴。那为什么叫不见?见如不见,绝不放在心上,是这个意思。修行人总比不修行人聪明,怎么可能修成白痴?哪有这种道理。见如不见,不放在心上,这叫不见世间过。大师后头又说得很明白:“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你要见到别人的过失,你把别人过失放在心上,挂在口上,常常说这个过失、说那个过失,大师说你“自非却是左”,左是下降,你已经堕落、已经下降。在中国过去讲,右面是升,左面是下降。我们上讲台,从右面升,从左面下降,左你就下来了,就这个意思。又说:“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他做的不是,我不跟他一样,我不非,我不错;我如果也要跟他一样,自己戒律再严,还要批评别人、瞧不起别人,说别人过失,我自己就有过失。这个六祖说得好,真正是提醒我们,我们自己要修行,成就功德,要真正忏除业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怎么行。
    为什么有些人持戒能得定,有些人持戒不能得定?这个里面就是如法跟不如法。如法的修学,有功;不如法的修学,没有功。这一点诸位同修,无论在家、出家都要明白,一定要守法。守法才相应,不守法就不相应,那哪里叫功夫?六祖惠能大师教人,特别教持戒的人,一再的嘱咐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就有功夫了。我戒律持得很好,看到别人不持戒,生轻慢心,瞧不起他,自己贡高我慢。持戒,持戒后面得的什么结果?得的贡高我慢。人家持戒是得定,从定开慧;他持戒,持出贡高我慢来了,这成什么话,这哪里是功夫?
  但是那个持戒好不好?是好事情。那个持戒是福德,他修了三界、六道里面有漏福报。我跟诸位同修说,我不说人天福报,我说六道里的有漏福报,为什么?不见得他的福报在人间享,这个我们要懂。他要是得不到人身,他得畜生身、得饿鬼身都享福。
     我们在历史记载里面都晓得,舜的父母、舜的兄弟是极端的不善,甚至于时时刻刻要致他于死地,可是在舜的眼睛当中,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就是诸佛如来,纯善无恶。这个观念怎么产生的?无分别心里头产生的,他没有分别,纯孝之心,纯孝就是纯是善心、纯是爱心、纯是服务的心。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就是这个意思。
  一切众生有没有过失?没有,确实没有过失。你要认为他有过失,我们自己看错了,看走眼。所以你要真有智慧去观察,他哪有过失?他的那些行为,不是随顺法性,就是随顺烦恼,法性跟烦恼是一不是二。在经上大家常念,“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一念觉,烦恼就是菩提;一念迷,菩提就成了烦恼。他是觉、是迷,是示现给我看的,是帮助我、成就我来的,他有什么过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在这个道上去行,这是真正的菩萨道。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是我们讲的随缘,能随缘了。耳顺的意思,也就是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唯有不见世间过才耳顺;还见世间过失,你这个耳怎么顺法?你看人家修行这个功夫境界,怎么向上提升的?“
   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今天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天天看到别人的过失;眼睛看别人过失,耳朵听别人过失,嘴里头说别人过失,这叫造业!天天不断在造业,念佛还想往生,这不可能的事情!
    诸佛菩萨所以从凡夫修成佛菩萨,没有别的,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我们要求自己,自然就得到回报,回报决定不能求;“我对你好,你一定对我好”,不可以存这个心。我对你好是应该的,你至于怎么对我,绝不放在心上,这样才能成就,这样才真正像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的道业才能增长。
   《十善业道经》里面,佛教菩萨,给龙王说的,就是给我们大家说的:“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我们看到这一句,很动人,非常受感动。一切世间苦,就是十法界。什么法?“昼夜常念善法”,我们心善;“思惟善法”,我们思想善;“观察善法”,我们行为善。又勉励我们,务必要令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都是基本的教诲,我们从这个地方奠定基础。如果我们生活在顺境,所接触的都是善知识、都是善人,这个不难。必须在逆境恶缘:逆境,生活的环境不好;恶缘,所遭遇的都不是善人,都是来给我们找麻烦,毁谤我们,嫉妒我们,伤害我们,侮辱我们;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怎么办?常念众生善!记住,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在逆增上缘里面提升了自己境界,那也是善知识,都是帮助我们提升,我们怎么可以埋怨别人?恶缘里面,诸位要晓得,他本来不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怎么会恶?中国古时候教学,《三字经》头一句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人”是泛指一切人,性本来都是善的,他为什么变成不善?偶尔迷惑了。为什么以不善的行为对我?他误会了。决定不可以怪人,圣人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凡夫念念都是别人错,我对;圣人念念别人对,我不对。别人毁谤我,他为什么要毁谤我?是我做得不好;他为什么要侮辱我?是我做得不够好。时时刻刻回过头来,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决定不可以说别人不对、别人有过失,那我们永远没有自新的机会,我们到哪里去修?
   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句话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蕅益大师教导我们,“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他们两个说的话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换句话说,一切人、一切物没有一个不是清净平等,没有善恶,没有邪正,没有是非,没有好恶。善恶、邪正、是非、好恶从哪里来?是我们自己不善的心起来的,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于外面境缘不相干。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几个人认识事实真相?唯有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的人,彻底忏悔了,真的回头了。纵然看到别人过失,也合掌令欢喜,决不敢轻易批评,说不定那是菩萨示现的,我们怎么知道?肉眼凡夫,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太多太多。道场里面古德常讲龙蛇混杂,道场里面确实有凡夫,但是也有圣人示现在其中,你知道哪个是圣?你知道哪个是佛?哪个是菩萨?那我们怎么对待?我们把每一个人都看作是诸佛菩萨,一律平等的恭敬,一律平等的供养,我们就没有过失。这是真正忏悔,真正回头,他的行持决定是这个样子。回过头来的人,他的思想变了,行为当然也变了。思想刚才说,他的根本善,心善,念头善,所以他的言行一定是善。
    但是这个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在‘谤法与无信’。这一句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了它。我们信佛,真信了吗?这常常说,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这一万个念佛的人,真的能往生也不过三、五个。你要问什么原因?不信!那三、五个往生的,他为什么能往生?他信,他不谤法,难。我们说是非、说长短,批评道场、批评四众(四众是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常常在一块聊天,不知不觉的就是是非长短,这叫谤法。几个不谤法的?有!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问她什么都不知道,那个人不谤法。所以往往他们修行能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为什么?她不谤法,她真信。我们有意无意当中都在谤法,不知道、不觉得,还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六祖常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六根接触的都是世间过失,牢牢记在心里,时时刻刻在评论。诸位要晓得,这对于往生是很大的障碍。还有这种念头,还有这种行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这两句,实在是真正提醒我们。《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之人,若还常见世间种种过失,可见其妄心并未消除;换言之,“能所”没有舍离。果然“能所”亡了,所见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古人所谓“十字街头不见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即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个时候,世间与出世间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若想知道自己所修之道,是真或是假?只须问自己,对待别人过失是见或不见,即能考验。果然确实不见一切众生过失,自己则有相当好的境界。若自己还见一切众生常犯过失,则不是众生有过失,而是自己的烦恼心所与境界相应,所以,是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众生的过失。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天天念佛,天天修行,还天天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功夫怎么可能会得力?才修一点,口业就全漏光了。修的没有漏的多,所以你一生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六祖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人如果能够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你的道业有成就;道业不能成就的人恰恰相反,只见别人过,不见自己过,这个人无论他怎样勇猛精进,都不能成就,根本上犯了错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都是别人的不对,我没有什么不对,这正是自己的大过失。看到别人的好处、善处,我们要向他学习;看到别人的不善处,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有,赶紧改正过来。于是,“世间的善人、不善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不善人造的不善事,他是来教我的,让我反省的,未必他做的真不善”,我们常常用这种心态来学习,这一生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不是难事,难在我们自己不知道怎么样修学,我们学错了。所以决定不可以恼害众生,要成就自己圆满的性德,对于真正不善的人,要用真诚至善去感化他。
    修到能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作善作恶,清不清楚?清楚。如果不清楚,你不是变成白痴?白痴不是佛菩萨。怎么又清楚又平等?我们再用一个比喻说,譬如镜子,镜子照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的人,好丑都在里头,它并不是没有好丑,确实有好丑、有善恶,统统都有,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是平等的。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心地清净平等,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那个现的相不平等是他的事情,他的心不平等现的相不平等,我心平等在我心里头统统平等,这才与一真、与如来比较靠近一点,这是功夫,这是真正修行。大家要记住,真正修行并不是每天拜几百拜,每天念几千声佛,每天念几卷经,不是!那叫装模作样,那不管事。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学佛要转心、要变境界,要在这上做真实的功夫,这一定要懂得。所以才晓得,到自己功德圆满的时候,什么圆满?一个恶念都没有了;不但恶念没有了,善念也没有了,心才清净。清净心中本无此物,真假、是非、邪正、善恶什么都没有了,干干净净,从这个性德里面现出来的报身叫圆满报身。那个报身是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也是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它不是从外头来的,依正庄严都是本来具足。
     所以六祖惠能大师教人,如何能保全功德,不离般若波罗蜜,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的功德就保全了。譬如持戒,我们出家人来讲,持戒精严,持戒非常严格,这很好!可是看到不持戒的人,心里面就不舒服,这个人不持戒,这个人破戒,心里面就有一点瞧不起他,动这一念心,你持戒是福德,没有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一天到晚看到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也不是,你还能得定吗?你心还能清净吗?虽然自己戒律持得很好;因戒生定,他因戒不能得定。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看到别人不持戒、破戒,他生烦恼。所以他那个戒不能得定,不能得定就是持戒没有功德,只有福德。他持的戒清净,来生生人天福报,身相端正,相貌长得好是戒清净,是得福报,他得福报。所以真正要想成就功德,戒律成就功德,自己持戒不管别人持不持戒,别人持不持戒与我不相干;不但不管别人持不持戒,而且要把别人都当作佛菩萨看待。普贤行愿里面讲的,礼敬诸佛。他为什么不要持戒?人家身心清净,已经达到圆满;我是凡夫,我心不清净要学戒律。人家心已经清净,他是佛、他是菩萨、他是示现的,像济公活佛一样,他示现的。我们不能跟他比,我们把他当佛菩萨看待,自己的功德成就了,自己的功德保全了。这些道理、这些事相、方法,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我们也读到也听说,但是就是做不到;一遇到现行,心里面烦恼又生起来了。这就叫做业障,这就叫没智慧,离开般若了。所以一念嗔心起,菩提种子,菩提是觉悟,觉悟的种子没有了,又迷了。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个什么?许多人念《华严经》,对善财童子羡慕得不得了,他的命好,遇到那么多善知识,我一生一个也没有遇到。其实,善知识一天到晚围在你的周边,你不认识。善财童子认得,除了自己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你要不相信,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讲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就是善财童子。我们今天看这个人有毛病,那个事又不顺眼,你到哪里找善知识?你到哪里找佛菩萨?所以必须要晓得,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我们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要离开相看性,都是诸佛菩萨。要是对于一切现象都不执着,你看他的生活、看他的一切所作所为,统统增长智慧,哪里不是道场?所以《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生活之间。《金刚经》跟我们讲出总原则、总纲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再展开,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间,看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无实无虚,教我们过一个正常的生活,正常生活是三昧、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诸佛菩萨的生活是正常的享受。我们今天有苦乐忧喜舍,不正常!离开苦乐忧喜舍,那个生活是正常的。
  所以要晓得,“处处皆是道场,事事增长菩提”,增长菩提是增长智慧。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想到惠能大师当年见五祖忍和尚,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看到好羡慕。我们心里面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读到这里晓得,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无实无虚,所以他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看到一切人皆是善人。必须要知道境随心转,我们是佛心,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你要问,我什么时候成佛?你到哪一天看到大地众生个个都是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要是看到这一切众生都是恶众生,你自己本身就是恶众生。为什么?相随心转。你心善,一切境界都善。我善,他明明恶嘛!你再仔细观察,他不恶,把自己的烦恼心所、恶心所降伏住,你再看,他就不恶了。你能够在恶法里头看到善,染法里面看到净,为什么?染净不二,善恶也不二,一如,法法皆如!我们今天做不到,没入这个境界,不知道一切法无实无虚;换句话说,不晓得一切法的真相,迷在这个里面。所以念念增长烦恼,不生智慧,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语业有这四大类的过失,所以佛在《无量寿经》,把这个放在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戒学人说得更彻底—“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那是最彻底的。真正修道人自己改过自新都来不及了,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了,那里还有心思看别人过失?诸位要晓得,看别人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你自己没有过失,你怎么会看到别人过失,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这一段讲到戒律,真正要想学戒,学《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奠立坚定的信心,深信因果。修行的方法在《感应篇》、在《阴骘文》,了凡先生的功过格,就是依《感应篇》编的。《感应篇》的实践,我们今天讲《感应篇》的落实,就是功过格。所以这个地方的结语很好—“非戒不能修心行故”,这句话重要!
     从什么地方入门?从礼敬入门。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存真诚的恭敬心?有没有如理如法的一个态度,过去所讲的礼节,今天我们所说,应当具备良好的态度。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要真干,以真诚的心、恭敬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许有很多同修说:“我很想做,但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看到这个人到处都是毛病,不值得我恭敬,这话有没有说错?这听起来没错!实际上错了。错在哪里?错在你处处见世间过。你为什么会见到世间的过失?普贤菩萨为什么见不到?难道普贤菩萨没有我们聪明,我们看到人一身毛病,普贤菩萨都没有看出来?普贤菩萨比我们看得清楚,比我们看得明白,然而普贤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人家高明在此地,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禅宗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句话跟普贤行愿相应。不见不是没有看见,没有看见,你的眼睛有问题;见了之后,不要去计较它,处处想到别人好的一面,不要去计较别人错误的一面。错误是正常现象;他要不错误,他就成佛了,他就不是凡夫了;他是凡夫一定会犯过失,这是正常现象。既然是正常现象,何必挂在心上,何必计较?所以不见是不计较,决定不放在心上。
    六祖惠能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那个范围大,“世间”不是指人,一切人事物里头都没有过。齐居士给你讲故事,出家人住在那个道场,她说半夜一点、两点鬼出现,青面獠牙吓死人,鬼有没有过?没有过。鬼出来吓我,为什么不吓别人?一定我有过,他没有过。我们能够这样想法,改过自新,这些鬼都变成护法神了,他护持你,他不会把你赶下山。会把你赶下山,什么原因?你有过不肯改,所以你被鬼赶下山。赶下山,还不知道反省,还不晓得回头,那你这一生就没指望,你决定还是搞轮回,决定还是要堕落。知过要改!看到别人的过就是自己的过失,“我哪里有过失?别人都不好”,那就是你自己的过失;自己没有过失,决定看不出别人有过失。
    世法、佛法都从谦虚里头得益。《易经》谦卦里面所讲的“满招损,谦受益”,世法、佛法都一样。只有真诚恭敬谦虚的人,他能够得到。骄傲就是满足了,佛菩萨给他东西装不进去,他是满的。像个杯子,你要问人要水喝,你这个杯子是满的,装满东西水倒不进去。空虚的,那人家的东西就送给你了。人决定不能自满,必须要知道任何人都有长处,有我们做不到的,你能从这方面想,你恭敬心就生起来了。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德能,你看人家的长处,每个人都值得我尊敬;你要看人家的短处,自己贡高我慢心就生起来了。所以惠能大师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所见到的世间人,个个都有长处,礼敬诸佛的心油然而生,只见自己的过失,所以他的烦恼能够分分断,这才能做到真精进。
    所以要记住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那不仅仅是教禅宗的,《坛经》是大乘佛法的原理原则,不管修哪个法门都能得受用。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一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一个断情伪、去爱恶的好方法。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六祖所以能在一生当中成就。我们今天的毛病是,不见自己过,只见别人过,所以你怎么用功,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磕三千个大头,还是搞六道轮回,还是堕三恶道。这是什么原因?我常讲的,你口善,你的身善,口念佛口善,身拜佛身善,你的念头不善,你的心不善,你的心、意还有爱恶、情伪,所以你不能往生!
    普贤的十愿合起来就是“孝敬”,圆满的孝敬。称赞,与性德、与善,与社会大众有利益的称赞;与社会大众没有利益,与自性不相应的,他不说话,决定没有毁谤。这就是《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说他的心多好!心里头没有一个恶念,只有善念,没有恶念,这个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你们同学见过许哲居士(注:现居新加坡,今年109岁),李木源居士问她:你对于一切人好人、坏人怎么看法?她那个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她看到好的,记在心里面向他学习;看到坏的,她说:我就像看到马路上走来走去的人一样,没有放在心上。你们在马路上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有没有把他记在心上?没有放在心上,过眼云烟,不落印象。她看到坏人坏事心里头不落印象,只落善的,只落好的,所以她一生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完全是善好的,决定没有丑恶。这是在我们的现前,人家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去检讨。
法界度母 发表于 2009-10-12 11: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什么叫不见?不是你眼睛没看见,不是耳朵没听见。眼也见,耳也听,眼见耳听为何不见?心清净,没有放在心上,这个见和就同解了,同诸佛菩萨,同真心法性,

见自己过失,不见别人过失,这个人开悟了,再能把自己的过失修正过来,这叫真修行,这就是忏除业障,这是自己修行基本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智慧金刚 发表于 2009-10-12 20: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心静 发表于 2011-10-29 16: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3 23:23 , Processed in 0.0698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