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847|回复: 1

佛教如何看罪福(二)

[复制链接]
厚朴居士 发表于 2009-10-9 2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如何看罪福(二)



       世人皆明白“罪”是一种苦果,作恶者一定能得恶报。而修善者一定有善报。因此,人们认为“福”是快乐应该取,而不应该舍弃。但正因为凡夫是颠倒之妄心,不能认识到事物的实相本性,而祗看到一面,不能看到另一面。断有则住无,破俗则著真,破无常则执常,破有则住空等等。舍—而存二,皆在二连不能趣向中道。  


                                  依空舍福
      
    世人皆明白“罪”是一种苦果,作恶者一定能得恶报。而修善者一定有善报。因此,人们认为“福”是快乐应该取,而不应该舍弃。但正因为凡夫是颠倒之妄心,不能认识到事物的实相本性,而祗看到一面,不能看到另一面。断有则住无,破俗则著真,破无常则执常,破有则住空等等。舍—而存二,皆在二连不能趣向中道。
   
    慧能大师曰:“不思恶、不思善,则为上座之本来面目。”即是说:“若要明心见性,识心达本,见佛本源。必须两边皆舍之,入中道实相观,证到平等性智,即是见佛性。如果悟空,而住空,舍罪而求福,仍然是邪见。即所谓中道正观者,即是无所得观,无所得观者,即是平等性智。无有善恶之分别心,说空不住空,涉有不著有,破空不住有,破有不住空,无有取舍之心。如《百论经》卷三云:“舍者非取舍之舍,舍名心不著,以生两取故名两舍,两取之病若除,则无所舍。”因此,“舍”不是取其“舍其”之舍,有取心有舍心的“舍”。而是指心无所著,即不著取,也不著舍,即不著空也不著有,即不著生死也不著涅磐,即不著罪也不著福。这种无所住之心,名为真“舍”。
   
    但是,作为一个修行者而言,则不同凡夫之见。有好有坏、有罪可舍、有福可取,应该说罪福平等。唯然,在日常生活中有丑有美、有善有恶,但此善恶皆是有为之法、是无常法。“福”虽然能止恶,使人修善成就道业,但“福”仍然是由修所得,非常不变的实有之法、  一个修行五戒十善者,则能得人天福报。但天人的寿命八万大劫过后,还堕五道而轮转,尽管一个人家有财万贯、美女如云,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如果福尽时,会有三灾八难,将一切财宝损之一空。一无所有。只有罪业随身,轮回而受报。就是说:不被三灾八难所害,但人的寿命总是有限的。
 
   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是长生不死的,有生必有死,当你大限到时,一切都不能带走,只有罪业随身,招感三途恶道。因此,说“福”不是永久之乐,福尽时,还是苦。如《百论经》中说:“罪报是住苦,故不应起罪,福报是灭苦,故不应著福。”又说:“福有二时,成两舍义,福报生时乐,故依之舍罪。福报灭时苦,故依空舍福。”这裹即是说:“当人们认识到正在受罪报时是苦。如:囚犯、病人、穷人等受苦时认识到自己在受苦。因此,佛陀指示:今生之苦报是前生之恶业所感苦果,令人们应从今起广修善法,布施供善来遮罪。所以说依福可以舍罪,但布施供养所修之善法,而得的福报非常福,当福尽时,会成为苦。如:人的钱财被贼所盗时,会怨恨、烦悯等种种痛苦。因此,佛经奉劝人们将福报亦看作是空,如梦如幻,应该依此空去舍福,若不著于福时,则亦无此苦恼。这些苦,皆是有所求而有。因为,有所求则有得、有失,有得失即有苦,当无所得时,亦无苦。比如:你帮助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对你的回报,如果得不到时,便会有怨恨和苦恼。如果,你是无私的奉献,不图回报。如同施舍给街头的乞丐,是出于善良和怜悯,并不图别人的回报。因此,也就没有什么苦恼可言。因为,你施舍时本来就无所求,而是—种无私的慈悲心所致。正因为无所求。所以也就不会有苦恼。如果,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都能这样不住于有所求,哪裹还会有怨恨、後悔、报仇等等,不平事所致的烦恼和痛苦。如果,你常常以付出必须要得到更多的回报之心态做事。那必定会是一种等待和失望的痛苦。
 
   古老的传统习惯养儿为了防老。如果,孩子长大,不孝养父母会感到失望和痛苦。可是,如果我们学佛之人以佛教的因果来看事情就会不一样。
 
   佛经云:“无缘不成夫妻,无冤不成父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成为父子皆是前生业冤所致,都是互相偿还债务,当业债还清时,自然各奔前程,谁也不会欠谁的,还有什么可言。用西方人的观念说:“养儿育女不能仅仅看成是为了养老送终,而应当看作是对社会的一种义务。如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如同子女,可老师并不因为学生不报师恩而痛苦;这就是做老师的只有无私的奉献而无所求,而做父母的有所求,因此有所求即有痛苦和烦恼。当然做子女的也同样应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是人的本性。如果,不孝养父母,那同动物有何区别。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一切看作是一种对治法门,为止悲而修福,当恶止时,福亦应舍,一切法皆是因缘所成,即无所得亦无所失。如能如此看待生活,则不会为得不到或不能永远为已有而感到苦恼和失忘。
  
    既然如此,以上皆巳说明“福”非常法故应舍去。所以,《百论经》云:“福灭时苦,福报灭时离所乐,事生大忧患。”如佛说:“乐受生时乐,住时乐,灭时苦,是故应舍福。”论又云:“于福莫畏者,助道应行故。”即是说明,为何修福而又舍福。修福者是为帮助成就道业而修福。因为,造罪业之人,不知道修道,唯以修福引导而转向修道,当恶止善行时,则不应再著于福。因为,佛说:“福报是生灭法,当福灭时会有忧悲苦恼,唯在生时住时乐。既然是苦,即应该舍之。如此说当你认识到福灭时为苦,便不会再去执著享福为乐,发心求道出离生死,远离罪福二边。即是依空舍福。
                       (厚朴居士选自《世界佛教论坛》理净法师的文章)
fhjhyu 发表于 2014-3-30 15: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7 07:59 , Processed in 0.0419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