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4697|回复: 6

禅修的心安住 作者:创古仁波切

[复制链接]
光明 发表于 2009-9-12 08: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旦行者学会正确的坐姿并将身安置好之后,接下来,就要学习如何将心安置好。禅修的主要品质和行者与上师的关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行者首先要视上师为一切诸佛、传承上师及传承持有者的本质,上师是所有这一切究竟本质的总摄

在禅修时,行者观想自己的上师化现金刚总持佛或金刚持(藏名多杰羌)的外相,坐在头顶上或面前的虚空中——观想金刚总持佛在头顶或在面前的虚空中并没有任何差别

行者观修他是所有上师的本质的总摄,并现金刚总持佛的外相。行者专一不二地观想他,并向他祈请,最后,观想他化光融入行者的自身。经由上师与自身融合为一的观修,行者同时获得佛法连续不断的传承加持力及成就的种子。

完成以上的观修之后,我们将心安住在一种完全没有任何造作的状态之中。

首先,我们不要刻意去回顾过去的事,不去想昨天、上个月或去年做了这样的或那样的事,也不去回忆年轻时的光景,不去想:[哦!这个人说了那个]或[我一直有这种感受]或[我遇见了这种事],不要去理会我们的记忆及过去的一切往事。

所以,当坐下来要禅修时,我们只要想着:[现在,我要禅修了。]同时,断然地决定不追随念头及回忆。

       我们也不去思考未来。许多人在听到这项指示时会感到有些忧虑不安,并且会问道:[如果我不去思考未来,我将很难做任何计划并执行我想做的事。]

事实上我们的修法有两个阶段:禅修及禅修后。

不回想及不做计划的这些指示,只是针对实际在禅修的阶段而已。所以,我们要想:[我将建造一栋房子]或[我将要写一封信]这一类的事,应是在禅修后的阶段,才是处理这些念头的时候;如果我们在禅修时充满这类的念头,这些念头的显现及所造成的干扰,将会使我们无法尝到禅定的滋味并开展禅修的能力。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回想过去及计划未来的明显层次。但是,这些问题还有比较微细的层次。

[不去回忆]表示不去玩味或沉迷于刚刚生起的念头,或思考禅修当中前一刻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去想;[噢,我刚刚想到这个]或[这个想法刚刚出现],然后开始沉思这些事情。我们只是让心非常地放松,不论什么念头、观念或想法出现了,都不著意去思考或分析它们。

在计划未来较微细的层次方面,我们不期望禅修时会有某种觉受,并且想道:[现在我在禅修,这种觉受将会出现。]同样地,我们让心非常地放松,对禅修没有任何计划、期望或著意;纵使是在当下的时刻,也不去想:[现在我在禅修,而我现在却有一个念头……]等等。

  

我们不追随及沉浸于心中生起的念头的理由是,如果我们去注意它们,我们就会因为[啊!我现在在想这个]、[这个念头现在产生了][啊!是的,这个念头很好]……等等的念头而卷入追踪念头的无止尽过程,这种不停地记录所发生的一切过程,将会不断地持续下去,我们将会陷入不断地观察心动向的洪流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完全不去理会念头、完全不去注意它们的理由。

  思考未来的微细层次也是不好的,太努力地想达到某种禅修的境界并没有什么好处;[噢,我现在想到这个,但是它应该是那样的],或是[噢,我现在正禅修得很好,我必须让这种状态继续下去],或是[这样不好,我必须调整它,让它比较像那样]……

等等的想法都没有什么用处。佛陀说过,如果行者过于努力、过于急切地想造作禅修的状态,实际上会分散专注力,并且使心纷扰不安。专注力分散时,我们就绝对无法开展心的定境。

例如,如果我们不断地搅动泥水,它永远都不会变得清澈;唯有不去动它,它自然会变得清澈。我们无法藉由搅动或其他的动作而得到清澈的水,必须让它自由安定下来。

有句引文说:

  若我们不去搅乱水,它是清澈的;
  若我们不去造作心,它是安适的。

心的经验是由许多刹那相续而成的,一个刹那随顺着另一个刹那,就像一条念珠一样。

心识的活动是不同的经验一个接一个地相续而成的,在这些刹那中,念头可能生起也可能不生起。

在禅修中,当我们非常明确地将心安住在当下的那一刹那,不把它和过去或未来的那一刹那相混淆,存在的就只是当下的清新,我们必须放下[这是这样或那样的念头],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或许会认为,这将会造成一种心的虚无状态,其实并不会如此。但是,如果能够安住在那种清新的觉受之中,我们终将会得到极大的明觉。

所以,安住在第一个刹那的清新觉受中,然后不经任何分析及不做任何分别地继续安住于第二个刹那的清新觉受中,并继续如此下去;若能够继续放松及清新地安住在现在的刹那中,极大的平静自然会在心中生起。

如果我们很紧绷,或是在想:[噢,我现在有了这个念头,我必须改变它]或[我正在禅修],那么,我们就不是在放松的禅修之中。最重要的是放松地安住于当下的清新之中。

在放松的同时,我们要非常注意保持觉知与觉性。这表示我们要如同一位非常出色的间谍一样,对情况有非常明朗及机警的觉知与觉性;一位出色的间谍凡事都了然于胸——即使在写信,对欲行之事亦时刻在心。

同样地,一位行者在住于当下的清新时,同时也拥有这种放松但是极为机警的觉性。

  禅修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修持安住于定境的两种特质:觉性与觉知。

当禅修的情况很宁适时,我们不会被念头的多少所困扰,能够放松自如地住在当下的清新之中。如果有许多的念头及纷扰生起,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觉知这种情况,并生起相当的觉性。

由于心的这种不可思议的觉醒及敏锐性,念头终究会平息,心的明性也会增长。

所以,当这许许多多的念头因为内在的觉性及觉知而平息,心也变得很宁适时,我们就可以把这种觉性及敏锐性减低,变得比较放松。但是,放松并不表示随念头而去,否则那就和不做禅修没什么两样;

放松表示舒适地安住在当下这一刹那的清新之中。

  刚开始时,我们只做短的禅修,放松地住于当下的清新之中,同时试著保持相当的警觉性。然而,这种警觉性并不表示我们一看到念头就想说:[啊,有这些念头是不好的事情。]而是说心的明性没有间断,一直在那儿。

依照这种方式禅修,我们会愈来愈接近心本具的明性。

[止]——使心定静的禅修方式——的修持可以[借重支持物]或[不借重支持物]。[借重支持物]表示把注意力集中在佛像、气息或某一种观想上,是比较容易的禅修方法。但是,行者必须渐渐地开展不借重支持物的专注力。在[止]的修持中,[不借重支持物]表示让心不专注于任何事物而直接安住。通常,修持[止]的这种方法,主要是把注意力放在当下任何情况的清新觉受上。


禅修的两种主在障碍是昏沉及亢奋。

昏沉是禅修的状态变得非常沉重、不清、混浊、呆滞,有时候行者会昏昏欲睡,并感到很沉重及缺乏明性,这就是禅修的第一种障碍。

第二种障碍是亢奋(或掉举),亦即行者的心太过于兴奋,有太多过去的念头,或是思绪不断且极为强烈,以致于心无法收摄。
 
   
 比较详细地讨论起来,禅修有六种困难或障碍。第一是欲求过多。当行者在想:[啊,我想要快乐,我一定要快乐。我要去娱乐自己,我要去看这个或那个特定的节目]时,第一种障碍就产生了。或者,行者觉得自己应当是某种情况,或觉得深深被某种事物所吸引,这种情形本身不见得是禅修的障碍;但是,当它变得非常强烈,以致于行者的心一再地被它所盘据时,它就会妨碍禅修。例如,我们在想:[我想要拥有一栋很漂亮的房子],然后不断地在想像那栋房子的样子,以及是如何建造的……等等。
  
      
第二种障碍是具有嗔恚心。嗔恚心就是想要伤害别人、设想如何反击伤害自己的人、想说一些真正使人受挫的话……等等。这些念头不一定是禅修的障碍,但是当它们变得顽强,且心时常被它所牵引,使得行者的禅修因而变得不稳定时,那么它就成为一种障碍。
  
      
显然,这些障碍是行者必须由内净除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每一座禅修开始时,我们都要先念诵<噶举传承祈请文>。祈请文中说道:[厌离轮回是禅修之足。][厌离]的藏文是[贤洛(克)],意思是[转身离弃贪欲]或[弃欲求及贪欲于不顾]。如果行者想要奠定禅修的基础,那么,他就必须离弃盘占自心的贪欲。
  
      
有些人一听到[贤洛(克)](通常带有对轮回的厌恶感)这个观念时,就以为佛教徒必须穿著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简单的食物、住在破烂的屋子里,并选择到穷乡僻壤之地生活。事实上,身为佛教徒并不意味著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食物……等等。

这意味没有强烈的贪欲及[我真的必须拥有那样东西,没有它我就活不下去]、[我有权利拥有它,没有它的生活是不合理的]的想法。这也表示没有[这对我太重要了,我不能把它给别人,因为它对我的意义太大了]的想法。当欲望如此强烈时,它便成为修行的一种障碍。

[贤洛(克)]或[厌离轮回]的原义是[离弃贪欲],它的意思是摆脱那些欲望和执著,因为它们是使我们放不下、离不开的障碍。佛陀说过:若没有贪欲,拥有千层的大屋也没有什么不对;
  
  
若持有贪欲,纵使是对一间破旧的小泥屋的执著也必须放弃。
若没有贪欲,拥有千两的黄金也没有什么不对;


若持有贪欲,纵使是对一文不值的东西的执著也必须放弃。


所以,重点不在于外物本身或它们的价值,而是我们对这些外物的贪执及态度。

  
      
第三种禅修的障碍是昏沉;行者的心不清明或沉浊。第四种禅修的障碍是昏昏入睡;行者因为昏沉变得很严重而睡着了。第五种障碍是亢奋或掉举;行者因为念头的刺激力量而过于兴奋。第六种障碍是追悔;行者对已经发生的某件事情感到很遗憾,因而在禅修当中不断地追想这件事。
  
      
这些障碍时而会在禅修中出现。当它们突然出现时,行者首先要辨认它们到底是何种障碍,然后下定决心不要被它们所支配而离弃禅修。继续禅修可以使行者超越这些障碍。

例如,当行者对过去的某件事感到很悲伤或遗憾时,他在禅修中辨认出这种感觉的生起,因此想道:[啊,是的,今天我深深被这项遗憾所困扰,我必须以禅定的修持来克服它。]行者利用禅修来帮助自己摆脱这种不必要的追憾。如果行者怀著嗔恨,行者必须想:[是的,今天我有很多的嗔恨,我必须以禅修来超越嗔恨心,我要利用禅修帮助自己平息嗔恨心。]如果行者感觉到某一件事情有非常强烈的贪恋及执著,那时候他就想说:[今天我将要以禅修来去除这项障碍。]以这样的方式来对治障碍禅修的烦恼,可以使行者逐渐减低这些烦恼对禅修的影响。
  
        
以上是禅修的六种主要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昏沉及亢奋。行者可以利用观想的方法来克服这两种最主要的障碍。

当行者觉得非常昏沉、钝滞、混浊及沉重时,可以思惟佛陀的功德、三宝、三摩地和禅定的特质……等等;也可以观想自己心中有一个白色的光点,光点往上移到头顶,并停留在头顶一会儿——这可以帮助驱除昏沉。当问题在于亢奋时,行者必须把心放和缓一些。


行者可以思考轮回的一切过患和痛苦,以及烦恼障所造成的一切问题;行者也可以观想自己的心中有一个黑点,这个黑点缓缓地降落在禅坐垫中。这两种技巧可以帮助行者克服昏沉及亢奋问题。
  
        
当我们开始学禅修时,做许多次短的禅修比做少数几次长的禅修要好。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试著很专注、很清新地禅修一小段时间,然后就停下来,休息一下以后,再做另一座短的禅修。

每一座禅修都很短、很敏锐、很清明,每一次的经验都很愉快。如果我们一座禅修的时间太久,会变得疲惫,禅修所导致的疲惫,对禅修能力的开展并没有什么帮助及益处,这就是初学禅修要做短的修持理由之一。

此外,禅修的愉快经验使我们很想再度禅修。如果我们体认到,禅坐一会儿便能得到清明及明晰感的益处,那么,我们就会想要一再地禅坐,并使它更趋完美。一旦我们养成禅修的习惯,我们就可以开始逐渐地延长每一座禅修的时间,因而增加明性的觉受。

当我们领略到禅定的滋味,并开始了解禅定到底是什么时,我们就必须增长及开展那种禅定的境界。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开展它,从一个程度的定静提升到更高一个程度的定静。有三件事情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将烦恼融入修行中、将快乐与哀伤融入修行中、将疾病融入修行中。
  
      
[将烦恼融入修行中]就是把贪执、嗔恚、愚痴、傲慢、嫉妒等烦恼转化为善念及功德。其中,嗔恚或嗔怒是最强而有力的烦恼。当我们认为情况令人无法忍受时,我们觉得想要发脾气、打人或对人怒吼。

当我们受到嗔怒的影响时,应该试著直观嗔怒,并且在嗔怒一生起时便试著去发掘它到底在何处:[这个嗔怒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从哪里涌冒出来的?此时此刻,这个嗔怒在什么地方?它到哪里去了?]如果我们直接面对它,我们无法真正握住它或抓到它。

我们觉得很愤怒,但是当我们去寻找它时,我们却找不到它在哪里。如果我们试著停留在这种无存在性、无法触摸(及会晤)嗔怒本身的领域之内,我们的嗔怒应该就会减低一些。

藉由学习停留在嗔怒无所起、无所住、无所去的无存在性境界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逐渐能够将嗔怒的力量自生活完全铲除了。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贪欲、傲慢、嫉妒及其他所有的烦恼。每当我们去寻找烦恼的存在时,我们只能找到空性,并且经由努力地试著发掘它的本质而直接体认到这种空性。在经乘的方法中,行者对空性的了解主要来自推论及研究、调查的过程而开展的,依据的是逻辑、线索及精密的思考。

最后,他根据诸如我们之前所谈论到的长短问题的探究方式,得到[烦恼是空性的]的结论。经乘的行者透过这类的练习而使空性显现。
  
      
金刚乘的方法则比较活泼、直接及实际。例如,当嗔怒升起时,嗔怒确实在那儿,当时,它非常强而有力。与其去分析及剖思它,不如直接面对它,并试图发现:[你在哪里?你从哪里来的?]行者不去思考它而直接观照它,结果,他只找到空性,而且很自然地体认到嗔怒的空性。

这种处理情绪及烦恼的方式,往往记述于大成就者的证道歌(梵文[多哈dohas])中。这些证道歌叙述嗔怒能够变得多么强烈及尖锐,同时也告诉行者如何利用嗔怒来了解空性;因为当行者直观这种强烈及尖锐的嗔怒时,他自然会经验到空性。
  
        
金刚乘直接体认的方式及经乘推论的方式,第三世噶玛巴让冏多杰在《大手印祈请文》里都有所叙述:
  
        
事物之真相无法诉诸于存在
  
        
所以,他说烦恼或甚至心本身都不存在。当我们去寻找他们,它们永远都无法找到它们的存在。接著,他又说:
  
        
纵使佛陀亦无法见到任何事物之真实存在性。
  
        
所以,这并不是存在或不存在的问题,因为纵使佛陀也看不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说它是完全虚无的或不存在,因为所有的这一切事物构成轮回(不清净层面)及涅盘(清净层面)的基础。我们是在轮回或涅盘之中取决于我们的心。因此,在这个祈请文的下一句里,他说道:
  
        
这并不是不存在,因为轮回及涅盘的基础存在于其中。
  
        
我们或许会认为,事物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那岂不是有些矛盾吗?不,这并没有矛盾,因为事物是介于其中的,是轮回及涅盘的融合,既不是存在的极端,也不是完全虚无的另一极端。所以,下一句是:


这并不是矛盾。这是融合,是中观。

  
        
祈请文的最后一句是:
  
        
愿超越任何极端之悟境——偏在之本质,一切事物之本质——能彰显。
  
        
超越任何极端表示超越[四种极端]或[四种偏见]及[八种知识障碍。当我们开始谈论不存在及非不存在时,或许会显得有些奇怪,因为这并不容易理解。但是,就实际的修持而言,当我们开始禅修时,这些文字的全部意义会开始显示出来,因为当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时,这些文字的真谛及意义就会变得很清晰。其实,开始定静及内证力就是观见事物的如如真相。


有时候,我们的禅修进行得很好,因此我们会想道:[啊,我现在真的得到要领了,我终于成为一位真的很好的禅修者、一位很好的修行者了。]有时候,禅修进行得很差,我们就想说:[唉,没有希望了。

我已经完全失去禅修的技巧了。]这两种态度都只是心的投射而已。不论我们觉得自己禅修得很好或很差,事物的究竟本质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它永远都保持不变。


我们不要被禅修觉受的[好]或[坏]所支配,只要继续禅修下去。不论我们的觉受如何,我们都依然继续下去。
  
        
结语
  
        
我极力劝请大家,将了解这些法教所累积的功德,毫无私心地悉数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圆满的证悟。
法界金刚 发表于 2009-9-13 08: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光明度母 发表于 2009-9-14 10: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持戒度母 发表于 2010-4-7 12: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ydz 发表于 2010-5-21 08: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0-6-11 20: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心静 发表于 2013-9-15 08: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21 05:52 , Processed in 0.0356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