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747|回复: 1

佛教教育是一种社会理道德教育(二)

[复制链接]
厚朴居士 发表于 2009-9-2 20: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教育是一种社会理道德教育(二)
佛教戒杀放生伦理道德教育
  在佛教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认为世界之所以变得战争不断,天灾、人祸变得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众生杀业太重。今天你杀了他,明天他又杀了你,这样冤冤相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大家本来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和乎环境,  一时间变成战火绵绵的杀戮;本来一片祥和、平静的家园,一夜间变成屠杀生灵的屠宰场。佛教讲:『欲知世间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意思是说:世间之所以有战争,就是人们平时杀生太多,众生共同的杀业所感;因此,佛教七主张『戒杀放生』的慈悲精神。
    在当今社会,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自己的物质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餐桌的食物,更加应有尽有;俗话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凡是有生命的人们没有不吃的。更加残忍的是有的动物居然用来『活吃』,吃的方法也是花样繁多,致使一些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和国家的珍稀动物濒于绝迹,甚至绝种,人们只能从动物园或科教书上看到,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如:《戒杀放生文》所说:『一举箸则万钱,  一染指则千命』。人们为了自己一时的口福,而杀害其他生命,使得地球生态失去平衡,环境也不断恶化,种种怪病由此而生,严重的危及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这一切归根而言,皆是人们自作自受、自食其果。那能愿得他人半点,一切皆是众生共业所感。所以,在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上而言,要使世界和平共处、人们身体安康、百姓安居乐业。那就首先要提倡『戒杀放生』的伦理道德思想。
    如果能够『不杀生』者,不仅对于修行者有很大帮助,就是对于一般世俗之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很大利益。如:《戒杀放生文》中所列事例:
  『一活蚁也,沙弥易短命为长寿,书生易卑名为上第。  一放龟也,毛宝以临危而脱难,孔愉以微职而封侯。屈师纵鲤于元村,寿增一纪;随侯济蛇于齐野,珠报干金。拯已溺之蝇,酒匠之死刑免矣;舍将烹之鳖,厨婢之笃疾瘳焉。贸死命于屠家,张提刑魂超天界,易余生于钓艇,李景文毒解丹砂。孙良嗣解缯缴之危,卜葬而羽虫交助;潘县令设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号。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曹溪守猎人之纲,道播神州。雀解衔环报恩,狐能临井授术。乃至残躯得命,垂白壁而闻经;难地求生,现黄衣而入梦。』
    《戒杀放生文》中所举事例,只是自古以来『戒杀』所得之功德的部分而已。从以上事例,可以说明了『戒杀』,不仅只是为了修行者而言,而是对于所有人类都是有很大关系。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最注重对生灵的护持,古人从小教育子女要有慈善、仁爱之心。 『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传统美德的佳话。从而说明,佛教的这种『戒杀放生』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人类今天战争不断,极不安定的社会现象而言,对促进人们共同关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佛教『清规戒律』的伦理道德教育
    在佛教经论中,除了教理和教义之外,还有抑恶扬善的佛教戒律,就体现出佛教对人生善恶道德的要求。如:五戒、十善等。佛教〈戒律〉二字是梵语的译意,  『戒』梵语尸罗,意思是清凉、道德、
规矩之意,具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律』梵语毗尼,意思是调伏、善治、化度之意。具有调伏诸恶的作用。所以,佛教的〈清规戒律〉就是佛教伦理道德的主要体现。
    佛教的戒律种类细分很多。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但是,五戒是无论在家、还是出家的共同戒规。凡是佛教信徒,皆要受持和遵守此五戒十善。如果,将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相比较,  二者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就是修身养性、治家、齐国、平天下,是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佛教的五戒所主张的伦理思想,也是教育人们净化身心、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如: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而佛教讲: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即是智。而佛教与儒家最大不同者,就是儒家主张『孝』是奉养父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3教主张剃除须发,远离父母、辞亲出家。所以,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看来佛教是为『不孝』,既然是为不孝何有伦理道德可言。而其实佛教不仅非常重视『孝道』,而且还主张『大孝』。其实儒家所说奉养父母那只是『小孝』,只能给父母肉体上的暂时安慰,不能解决生死根本问题,而佛教主张「辞亲小家」是引导父母信仰三宝,修行佛法出离生死之苦,这是一种舍小家而入大家,舍小孝而敬大孝。
   从佛教的『清规戒律』。我们不仅看到了对于『孝道』的伦理道德思想。而且,我们还应当认识到佛教的自律、自觉的伦理道德观;佛教戒律的作用,虽然与我们世间法的法规一样,对人们的所作所为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使得人们对哪些事应该作,哪些事不个应当作。起到一定的约束力,对社会起到止恶扬善的伦理道德规范。如果,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每侗人部能像佛教徒白觉遵守戒律一样,遵守国家法律,对我们的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片和平、安定的景象;比如:人们最熟悉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这一著名关于佛教『清规戒律』的偈颂,是佛教戒规的通戒,也是佛教戒律精神的总的概括。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涉及世间法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对恶行进行制止,而对善行要加以赞扬的伦理规范。这就无形中从自身作起,而影响和教育他人,作一个有益于众生和社会的人,这也是一种人类伦理道德思想的教育。
  佛教『知恩报恩』的伦理道德教育   
  人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可谁又能不受金钱的诱惑呢?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明人们做任何事,总是为自已有利益,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为
了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人们开始重视『道德教育』,而佛教的伦理道德,正好能够填补社会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使得社会道德教育更加完善和有效。
    佛教主张『知恩报恩』的伦理道德观。在佛教认为:每个人在一生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受他人的帮助,  一切众生对我们皆有恩,我们应当报—切众生之恩;父母养育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有教导之恩, 三宝指引我们出离生死,有解脱之恩,国土支持我们居住,有安居之恩,农民耕种粮食,为我们吃,工人织布给我们穿,乃至一切众生皆在无时无刻为我们的生存和工作辛勤劳动和服务。所以,我们要报众生恩。如《心地观经》云: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  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土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  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如果,人们都能在内心时刻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那就不会有五逆不孝、杀害父母等人间悲剧;如果,人们都能够在内心时刻想到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给了我们生存的幸福环境,那就不会再有人们为了自己利益,破坏社会环境生态平衡;如果,人们能够时刻想到自已的知识和文化老师教授的。那人们就应当重视丈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有恩不报非君子』等,举不胜举的佳句,可人们却因为一己之利,而将做人的根本全部忘记。这就是我们人类伦理道德教育的悲哀。而佛教主张『知恩报恩』的伦理道德思想,正好弥补社会当前伦理道德严重缺泛的不良现象。只有人们共同存有一颗真诚『知恩报恩』之心,每个人想到回报社会、同报人类,就会抵制社会上贪得无厌的罪恶现象。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团结和谐、互帮互助。我们生存的世界才会呈现出和平安定、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注:这篇文章(厚朴居士)录入自<世界佛教论坛>理净法师专刊,希望善友能喜欢。)(续二完)
gydz 发表于 2014-1-19 08: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0-31 10:15 , Processed in 0.0311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