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694|回复: 2

编号007-b/133–序分六种证信序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9-21 20: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

编号007-b/133–序分 六种证信序
我在外面讲经也遇到过这个情形。他要来求皈依,我问他,你有没有皈依过?“哦,我已经皈依某法师、某法师,皈依好几个,我现在再皈依法师。”我说:那好了,你既然皈依,皈依三宝,那统统皈依了,用不着再来了,你已经皈依得太多了。这就是连皈依的意义都不懂,实在讲的说,“贪”,心目里头没有善法。他只记得几个法师,那几个法师就好好地去保佑他,好好地加持他,为什么呢?他得不到佛菩萨的保佑,也得不到护法神的护持,完全就靠那几个法师了。这是可悲哀的事情,这是说我们样样一定要如法啊,要明理啊。
第四呢,我们讲“德大”。什么才叫“大德”呢?一乘功德了,才叫做“大德”。佛在大经里面讲了: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啊。所以,佛在“四依法”里面,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那个意思就是说,皈依佛法僧,皈依法宝的时候,要皈依了义法。了义法是一乘佛法,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是:发大愿,修大行,经大时,成大德,那么这个叫“大阿罗汉”。这个“皆是大阿罗汉”,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皆”就是指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经文有省略,五个人省掉了,记个整数,一千二百五十人。那么这些呢,都是大阿罗汉。如果说这些人都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萨,能讲得通,为什么呢?下面十二句叹德里面,确确实实是法云地菩萨的境界。请看经文: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佛子”是泛指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都可以称作佛子。但在大乘经里面,那是指发菩提心、求菩萨道的,这样的三宝弟子,才是大乘的佛子。经论里面有解释说,佛子的意思,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讲席里面也常提到,古人所讲,我们肉身得之于父母,我们的生命得之于父母,父母有生育之恩。生我们、养育我们,所以父母的恩德非常地大。除了生命之外,我们还有慧命,智慧之命,慧命啊,得之于老师啊。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样的。佛的学生称之为佛子啊,学生有“子”之意。为什么呢?我们的慧命是得之于老师,从老师教诲当中而生的。所以学生有“子”这个意思在。
那么这些大阿罗汉,他们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啊,这是真正的佛弟子。看了这句经文,我们也许会联想到: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佛子,大概也是非要现个声闻身,内秘菩萨行不可啦?诸位要晓得,关键那个顶重要的,是在“内秘菩萨行”,外现什么样的身相不一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无论现什么样的身相,那都是真佛弟子,都是真正的佛子,这个道理要懂。你在家现居土身,或者女居士身,内里面确确实实是菩萨行,菩萨心、菩萨行,无论什么样的身份,你还是直正的佛子。
“住持”这两个字不是说住持一个寺庙,如果要是住持寺庙,那个麻烦就大了。你看这个经在祇园精舍讲,一个寺庙之内有一个住持,一千二百五十人个个都要当住持 ,那不都打架去了?因此这两个字不是说的住持寺庙,而是住持的法门啊。“住”是“安住”的意思,“持”是“认持”的意思,认持随缘。随缘当中而保持正法,随缘当中保持着正念,这叫做“住持”。“住”也是说的住在大觉之中,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不迷”就叫做“住”,“不失”就叫做“持”。
在大经里面,我们也看到这个“佛住”。佛,内是住在性空,外是持大悲。表现在外面,一片慈悲,内里面是清净平等,这是诸佛的住持。菩萨是佛子,菩萨学佛,所以,内,我们也要像佛一样,住在平等慈悲上、平等清净心上。表现在外面,大慈大悲啊。这个叫“持”啊,不要把大慈大悲失掉了。
古德就“三德秘藏”来说也非常好。住,住在三德秘藏之家,这个意思是从教义上讲的,也非常好。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我们要安住在这个善法里面,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个叫真正学佛,学大乘佛法。法身是什么?法身就是性空,就是平等、清净;般若是观照的智慧;解脱是身心大自在。这是“佛住”啊!我们应当要学啊。
“持”是指什么?“持”是讲的护持,护持诸法,诸佛的正法。首先护自己的法,然后再护一切众生之法。将自己之法、将诸佛之法,开发一切众生心中的正法,这叫做护持佛法啊。这两个字做到了,这两个字是最基本的,才能够产生底下一句的功效:
【善超诸有。】
“诸有”是指三界,三有、二十五有。什么叫“善超”呢?“超”是超越。我们之所以无德超越,是因为我们有见思烦恼,心不得自在啊。超越了,把这些见思烦恼都摆脱掉了,得大自在。三界,生死的业缘都断尽了,这个叫做超越三界了。
二乘人求出三界,他们在观念当中,把这个三界看作牢狱一样啊,一定要超出!所以证得阿罗汉果,证得偏真涅槃,再要叫他到三界来,他不干了,他不肯来了,这叫“超越”。菩萨呢,也超越了,但是那个相不一样。菩萨不离三界,即三界而超三界,这才叫“善超”啊。小乘阿罗汉超了,不善啊;大乘菩萨,善,那实在是妙极了。大乘菩萨在三界之中,给诸位说,既不造业也不受报,这就叫超越了。那么佛菩萨天天弘法利生,焉有不造业?!一开口,不管你说的是善与恶,那都是造了口业啊;心里一动念头,意地造的业;身体有动作,身造了业了。怎么能说佛菩萨不造业呢?
这个地方诸位要晓得,有心就有业,无心就无业。我们凡夫一切的造作,有心,有什么心呢?有许许多多的心,这个事情很麻烦啊。你看我们通常讲的“八识”,八个心,与“八识”相应的心所,还有五十一个心。这个都是笼统啊、纲领上讲的啊,不要以为:哦!只有八识五十一心所啊,不止啊!你读读《瑜伽师地论》,天神菩萨怕我们初学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把这个《瑜伽师地论》里面六百六十法归纳起来,归纳成百法了。
所以凡夫啊,心太多啦,烦恼无尽啊,没有办法超越三有啊。菩萨呢,菩萨没有心,我们念佛就是希望把那个一切心,把它念掉。我们求什么?一心不乱!“事一心”的时候,有“一心”在;“理一心”,给诸位说,那“一心”都不在。如果有个“一心”在,是“事一心”;“一心”也没有了,就叫做“理一心”。这个时候叫“善超”啊。
在“事一心”里面,给诸位说,就超越三有了,但是不善;要到“理一心”,才善,它能够在一切事相当中不染不着。佛在《金刚经》里面教诫这些弘法利生的弟子,叫大家要守住一个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当中,用教学是要接近大众的,是不离相的,离开大众,当然就没有办法教了。你要度众生,一定要跟众生接近。跟众生接近的时候,记住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叫“善超”啊。能够“善超”,所以才有底下两句的赞叹: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这个地方的“国土”是指“凡圣同居土”,是指十方诸佛世界、一切诸佛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我们能够在这里与这些凡夫众相处,和他们交往,为的什么呢?为了接引那些大众,为了度脱那些大众。
那么我们要想度众生,首先要成就自已的威仪。威仪指什么呢?指身相必须要求相好,举止要求合乎礼法。“成就”两个字,如果拿《戒经》里面来讲呢,就是指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靡不成就。儒家的教学,要成为一代的宗师,它也要求“仪礼三千”啊。可见,威仪是世出世间所尊重的。“威”是讲威德,有威德,众生对你尽心尊重;有“仪”,可以给众生做榜样。不但有言教,而且有身教,自己在生活行为上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
那么“能于”两个字与前面“善超”相应,这就说明二乘人“不能”。为什么呢?他对于三界觉得太苦了,太恐怖了,他好不容易离开三界,现在叫他再回到三界里头来,他不干了。大乘菩萨能够做得到,也显示出这一些菩萨们都是安住在楞严大定之中,他们的智慧德能真正是:体,充法界;作用,遍恒河沙。所以才能够做到“动容中道皆威仪”啊。(注:“何有威仪之事。今显住斯大定。体充法界。用遍河沙。故能动容中道。不舍威仪。所谓不起寂灭定。而现诸威仪也。” ---《楞严经宝镜疏》)
我们总结一句来说:内,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不动的,也就是常住在寂灭定。我说“寂灭定”,诸位要想到《仁王经》里面所讲的,就是“寂灭忍”。“寂灭忍”是什么境界呢?法云地的菩萨是下品的寂灭忍,等觉菩萨是上品寂灭忍。那么换句话讲,法云地以上的菩萨,心地啊,是清净寂灭,外面呢,具足一切威仪。这个地方“具足一切威仪”,要晓得,在《楞严》后头讲得很清楚,随心应量。如果示现的出家人身份,就是出家人威仪。出家人里头,有大乘、有小乘,不一样,威仪也不相同。同样是大乘佛法,宗门跟教下不相同,个个都具足威仪。我们要明理,不要执着,不要在里头起分别。
你比如说,在我们民国初年,这些大德们直正都是有成就的。我学佛很晚,到台湾来才学佛,大陆上这些大法师都没有亲近过。但是听别人老居士、老法师们常讲。虚云老和尚,一生都是修苦行的。那个衣服啊,一个洞一个洞补了十多处,这个大概是真的,为什么呢?我们没见到老法师啊,看到照片。你看这个年谱里头那些照片,确确实实都补了很多洞。修苦行的。
这个太虚大师跟圆瑛法师啊,他们穿着很考究的。不但说破的衣服他不穿啦,稍微脏一点的衣服他都不穿。我们现在出家人里面穿的都是染色衣啊,灰色的衣服啊。圆瑛法师,这个小褂做的是白色的,干干净净。在台湾白圣老法师这一个系统,都是圆瑛老法师这一派的。圆瑛老法师穿着很讲究,不但这个裁缝的样子要裁得好的时候,质料也讲究。给诸位说,各种这个接引的方法都不一样,所以“成就威仪”不要把它看呆了,它都有它的道理。
本来这个袈裟是染色的。袈裟,我们搭的衣,五衣、七衣、二十五条衣,这都叫袈裟。袈裟梵语就是染色,不是正色。那么诸位现在能常常看到的,法师或者是上堂,或者主持这个法会、讲经,穿的是黄海青,红的袈裟,那个红色已经不是袈裟了。“袈裟”的意思是染色啊,那个不是袈裟啊。
为什么要这个式样呢?随心应量啊。不是法师自已要打扮得那么庄严啊,不是的!为了接引众生。那个法师要穿得破破烂烂的,在这个讲台上,人家一看到,哼,这个穷和尚他有什么学问啊,算了算了,不要听他胡扯什么。掉头而去啦,他就不来了。穿着很庄严,一看,这个和尚还不错,他不想听经,走到门口啊,他也站在那里听一会。所以这是为了接引众生的。所以在教下,讲经的法师接众呢,那么对于仪表、穿着,跟宗门不一样。宗门禅和子是苦行,衣服是染得是肮肮脏脏的,那是那一个法门,教下是另外一个法门,你不能说这个如法,那个不如法。所以这个“成就威仪”,“成就”两个字范围非常地广大,尤其是菩萨,菩萨是具足各种不同的身份。
你看看《华严经》里面,五十三位善知识,那就是代表五十三位菩萨: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有男女老少,有各行各业。他是什么样的身份,就要具足什么样的威仪,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引哪一类的众生,所以是活活泼泼的啊,而不是死的啊。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您才晓得那个大乘的戒律,才晓得怎么个用法,才不至于死在那个戒条文字里头。它是活的,因为菩萨戒是出家在家共同受持的。
后来有人说,梵网戒是出家人受的菩萨戒,璎珞戒是在家人受的菩萨戒。实在讲的时候,经文里头没有这个拣别,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居士所受的菩萨戒通通是梵网戒。 所以我受戒的时候,海会寺第一次传戒,在家菩萨戒就是用的梵网戒。那么还有那些老居士在大陆上受的在家戒律,他们也是受的梵网戒。所以说菩萨戒既然通四众(在家、出家四众弟子所受持),四众弟子身份不一样,行业不相同,所以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怎样配合我们自已的生活,怎样契合于我们自已的事业。
那么这个如果要会呢,必须要读《华严经》,因为《华严经》有榜样。你看现在我们所讲到的“遍行外道”,那是示现一个外道的身份,他行的是菩萨戒。前面一章我们刚刚念过,“不动优婆夷”,那是在家的女居士,你看看人家怎么样受持菩萨戒。再前面我们念过的“大光王”,那是以国王的身份,是从政的,从政治这个身份,他怎样去行菩萨戒。戒是一样的,你看看,每一种不同的身份的人,他怎样去做,他怎样去受持。所以不是死的,不是呆呆板板的,这个是千千万万要记住的。
明了这个道理,晓得修行的方法,才真正是自在圆融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啊。那么这个地方讲“成就威仪”,是表现在外面啊。本经啊,这是赞叹这些大比丘们,赞叹他们,我们从赞叹他们引申的意思,在家菩萨的时候也要成就威仪,要【能于国土,成就威仪】,因为这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普度众生。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9-27 19: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10-2 15: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4 00:10 , Processed in 0.0443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