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3886|回复: 7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九章大乘经之序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9-11 20: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

第一节 部派佛教所传
 第一项 本生?甚希有法?譬喻?因缘?方广
  从佛法到大乘佛法,从声闻三藏到大乘藏,在演进过程中,有些中介性质的圣典。这些圣典,有的属于部派佛教,却流露出大乘的特征;有的属于原始大乘。这些圣典,可说是大乘佛教的序曲。

  部派佛教的圣典,「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如「本生」ja^taka,「甚希有法」 adbhuta-dharma,「譬喻」apada^na,「因缘」nida^na,「方广」vaipulya,其中一部分,就是大乘的胎藏、萌芽。「本生」:经中举印度民族的先贤德业,而说「即是我也」。律中从当前的事缘,说到过去生中早已如此,再归结说:过去的某某,就是现在的某人。律中所说的「本生」,通于佛及弟子,是或善或恶的(1)。早期的「本生」,已编入原始的经律。部 [P534] 派分化以后,「本生」不断的发展,着重于释尊的前生,传出了更多的菩萨因行。叙述的形式,采取律家的三段式(当前事缘,过去情形,归结到现在)。如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小部』(一0)『本生』,共五四七则;吴康僧会译出的『六度集经』;西晋竺法护所译的『生经』;传为支谦所译,僧伽斯那Sam!ghasena所集的『菩萨本缘经』等。这些「本生」,多数是部派时代所传出的。「甚希有法」:编入『阿含经』的,是赞说三宝的希有胜德。在部派的发展中,重于如来的希有功德。如『大智度论』说:「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2)。『大般涅槃经』举如来初生,自行七步;猕猴奉蜜等(3)。『长阿含经』的『游行经』等,已着重表扬佛的神力希有。释尊诞生的奇迹,是各部派所大同的,出于佛传,约与涅槃时的神力希有等同时。「譬喻」:梵语阿波陀那,本为光辉的伟大行业。如铜鍱部所传的『小部』(一三)『譬喻』,全部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都是圣者光辉的行为。『佛譬喻』中说:「三十波罗蜜满」(4)。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有「菩萨阿波陀那」,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二到一五,共四卷,佛说往昔生中,求无上正觉的广大因行。文有二大段:先是长行,从顶生王Ma^ndha^tr!起,到陶轮师止。次是偈颂,与『小部』的『佛譬喻』相当(5)。在佛法通俗化中,引阿波陀那为例来证明,所以「譬喻」成为「与世间相似柔软浅语」(6),而带有举例的比喻意味。「因缘」:是制戒的因缘,说法的因缘,本来也是 [P535] 不限于佛的。但制戒与说法,释尊是根本,所以在部派佛教中,从释尊的成佛、说法、制戒,向前叙述到佛的诞生、出家、修行,或更前的叙述佛的发心、修行、授记,成为「因缘」中最重要的部分。「本生」、「甚希有法」、「譬喻」、「因缘」,都是事迹的传说。起初都不限于佛,而在部派佛教时代,都着重于佛。在流传中,这四部的事迹,是可以相通的。如佛的传记是「因缘」,也称为「譬喻」──「本起」(7):如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出的『修行本起经』;支谦所译的『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聂道真所译的『异出菩萨本起经』。其中的希奇事,就是「甚希有法」。如追叙过去,归结到现在,就成为「本生」。关于释尊这部分事迹,是悠久、广大而希有的。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所传出来的,无疑是启发大乘,孕育大乘佛法的重要因素。

  「方广」:「九分教」之一的「方广」,从「记说」vya^karan!a的发展而来。「记说」的体裁,是问答、分别;内容是「所证、所生」,深秘而不显了的事理。佛法是解脱的宗教,在解脱宗教中,有太多的深秘而不显了的事理,要有明显决了的说明。「记说」就是「对于深秘隐密的事理,所作明显决了(无疑)的说明」。如佛与弟子证得的「记说」,甚深法义(主要是缘起、寂灭)的「记说」,三世业报的「记说」,未来与过去佛的「记说」。这不是「世论」,不是学问、辩论,而是肯定的表达深秘的事理,使听者当下断疑,转迷启悟的。充满宗教感化力的「记说」,在信众心目中,富有神秘感,如适应一般宗教的「诸天记说」,或说了而「一千世界 [P536] 震动」(8)。在文体上,「记说」的问答与分别,还很简略,等到文段长起来,成为广问答与广分别,就别立为「方广」,而「记说」渐被用于「众生九道中受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9),更进而专重于菩萨的授记作佛了。广问答与广分别,体裁与风格略有不同,所以部派佛教中,传出了「毗陀罗」vedalla,译为「有明」)与「毗佛略」vaipulya,译为「方广」)──二类。广问答的「毗陀罗」,是法义的问答集,性质是说明的、了解的,学风与阿毗达磨(abhidharma)相近。「毗佛略」是广分别体,阐述种种甚深的法义,破斥、超越世间的种种妄执,归结于甚深寂灭的智证。然广问答体,在汉译经中,也归结于寂灭,如『法乐比丘尼经』说:「君欲问无穷事,然君问事,不能得穷我边也。涅槃者,无对也」(10)。『杂阿含经』也说:「摩诃拘絺罗!汝何为逐!汝终不能究竟诸论,得其边际。若圣弟子断除无明而生明,何须更求」(11)!广问答也是广分别那样的,从分别到无分别,引向深广无际,超越绝对的证境。(所以一般但立「方广」一分)。这是充满宗教意味,富有感化力的,以智证寂灭为究极的圣典(12)。这样的圣典,初期的多被编入『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部派佛教所传出的,如法藏部Dharmaguptaka 的『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说:

   「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 [P537]

  「杂藏」,是「经藏」以外的。法藏部说「杂藏」中有「方等经」,也就是说,在「四阿含经」以外,别有「方等(即「方广」)经」的存在。『毗尼母经』说:「从修妒路乃至优婆提舍,如是诸经与杂藏相应者,总为杂藏」(13)。『毗尼母经』所说,与『四分律』相近,「杂藏」中也是别有「方广」部类的。四阿含经以外的「方广」,虽不能确切的知道是什么,但性质与「九分教」中的「方广」相同,是可以确定的。『四分律』说:「有比丘诵六十种经,如梵动经」(14) 。说一切有部与之相当的,『十诵律』举「多识多知诸大经』十八种(15);『根有律』举『幻网』等「大经」(16)。这些都是被称为「方广」的,所以『四分律』所说「六十种经」,可能有些是没有编入「阿含经」的「方广」。又『增壹阿含经』卷一「序」(大正二?五五0上──下)说:

  「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诸法甚深论空理,难明难了不可观。……彼有牢信不狐疑,集此诸法为一分。……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

  『增壹阿含经』「序」,在说明了结集三藏,经藏分为四部分以后,又作了如上的说明。「集此诸法为一分」──「杂藏」,就是菩萨发心,六度,甚深空义等;「方等大乘」就在这「杂藏」中。经序所说,与『四分律』、『毗尼母经』所说相同。总之,部派佛教中的某些部派,「杂藏」中是有「方等经」的。『论事』一七?一八?二三章中,提到说大空宗Maha^sun~n~ata^va^din [P538] 的方广部Vetulyaka,应该是属于大众部系的。称为「方广」、「大空」,正与龙树 Na^ga^rjuna论所说:「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17)相合。部派佛教中,有(阿含以外的)称为「方广」的圣典,有以「方广」为名的部派。大 乘经兴起,多数称为「方广」(或译「方等」)、「大方广」(或译「大方等」),与部派佛教的「方广经」、「方广部」,有不容怀疑的密切关系。大乘方广经的传布,主要是继承这「决了深秘事理」的「方广」而来。

  
注【66-001】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五九──五六一)。
注【66-002】『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八上)。
注【66-003】『大般涅槃经』卷一五(大正一二?四五二上)。
注【66-004】『小部』『譬喻』(南传二六?一)。
注【66-005】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0四──六0五)。
注【66-006】『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中)。
注【66-007】『长阿含经』(一)『大本经』,经文自说为「大因缘」。「本起」与「因缘」相通,随各部派的取意而别。
注【66-008】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二四──五三三)。 [P539]
注【66-009】『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六下──三0七上)。
注【66-010】『中阿含经』卷五八『法乐比丘尼经』(大正一?七九0上)。
注【66-011】『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五中)。此经又编为『中阿含经』的『大拘絺罗经』,『中部』的『正见经』。
注【66-012】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七三──五八四)。
注【66-013】『毗尼母经』卷四(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注【66-014】『四分律』卷三七(大正二二?八三三中)。
注【66-015】『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
注【66-01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七(大正二三?六六二上)。
注【66-017】『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一上──中)。

  

 第二项 三藏以外的部派圣典
  经二大结集所集成的部类,是佛教界公认的。此后一再分化,成立种种部派。凡经一次分化,都各自对圣典作一番审定与改编。经、律的彼此差别,代表了部派间的实质对立。部派分立后,圣典还在不断的传诵、集出,但没有编入固有的经、律中去,因为经、律已凝定而被(自部所)公认了。没有编入「经」、「律」、(「论」)──三藏的,就属于「杂藏」或「小部」。这 [P540] 类圣典,现在依据可以考见的,说到一部分。如『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六下)说:

   「舍头罗经、胎经、谏王、本生、辟支佛因缘,如是八万四千法藏,尊者阿难从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语过」!

  『入大乘论』说到的这几部,是声闻学者(某些部派)所承认是佛说的,却不属于三藏。其中,1.『舍头(谏)罗经』:在汉译大藏(『大正藏』「密教部」四)中,有吴支谦与竺律炎共译的『摩登伽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的『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或名『虎耳意经』)一卷,是同一部类的别诵本。摩登伽女Ma^tan%ga^以咒术惑乱阿难A^nanda的故事,『大毗婆沙论』也曾经说到(1)。现有安世高译的『佛说摩邓女经』一卷,东晋失译的『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一卷」『大正藏』「经集部」一),就是摩登伽女惑乱阿难的因缘。『舍头罗经』S/ardu^lakarn!a$vada^na ,是在摩登伽女惑乱阿难的事缘上,说过去生事,阐述种族平等外,编入咒语、二十八宿、占卜星宿、时分长短等。据『十诵律』说:「阿兰若比丘……应善知道径,善知日数,善知夜,善知夜分,善知星宿;读诵星宿经」。近聚落住比丘,也要知道这些(2)。『星宿经』是世俗的星宿历数,比丘们为了实用而学习,终于集成『舍头罗经』。这可能是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诵本;或是同在北方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咒藏」的一部。2. 『胎经』:在大藏经中,有二部:『佛为阿难说处胎经』,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译,编入 [P541] 『大宝积经』第十三会。唐义净所译的『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二卷,编入『大宝积经』第十四会。这二部的主体相同,说明胎儿的生长过程,并「四种入胎」的差别。义净所译的,与难陀Nanda「贪欲譬喻」相结合,并说难陀过去生中的因缘,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一──一二)所说相同。3.『谏王』:大藏经有刘宋沮渠京声所译的『佛说谏王经』,一卷。异译本有唐玄奘译的『如来示教胜军王经』;赵宋施护译的『佛说胜军王所问经』(『大正藏』编入「经集部」一)。4.『本生』:即各部派所传的『本生』谈。5.『辟支佛因缘』:传说的辟支佛因缘,出三藏以外而是佛所说的,藏经中(『大正藏』「本缘部」下)有传说为支谦所译的:『撰集百缘经』(第三卷)「授辟支佛品第三」;所说的辟支佛因缘,共十事。又有秦失译的『辟支佛因缘论』二卷,都是「昔从先师相传闻」(3),展转传说而来的。

  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中,发现有『集法经』、『筏第遮经』、『正法灭经』。『集法经』如『阿毗达磨显宗论』卷一﹙大正二九?七七八中──下)说:

   「又见集法契经中言:于我法中,当有异说。……诸如是等差别诤论,各述所执,数越多千。师弟相承,度百千众,为诸道俗解说称扬。我佛法中,于未来世,当有如是诤论不同。为利为名,恶说恶受,不证法实,颠倒显示」。

  这是部派纷争极盛的时代,作为佛的预记而编入『集法经』中。这是说一切有部的『集法经 [P542] 』;现存『结集三藏及杂藏传』,『迦叶结经』(编入『大正藏』「史传部」一);『大智度论』所说的『集法经』(4),都属于这一类,依原始五百结集的传说,而更为增广的编集。『筏第遮经』:是天神授与的(5)。『正法灭经』,『大正藏』「史传部」,有失译的『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长行;西晋失译的『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百二十章』──偈颂。这两部是同本异译,叙述末世比丘的衰乱,导致拘睒弥的法灭,策励比丘们精进修行。这是佛使迦旃延ka^tya^yani^putra 说的,「如佛所说」(6)。说一切有部的『正法灭经』,可能就是这一部。藏经中还有失译的『法灭尽经』一卷;竺法护所译的『当来变经』一卷(『大正藏』编入「涅槃部」),也是同性质的经典,但这两部已是大乘部类。『法灭尽经』更说到:「首楞严(三昧)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7)。这些,都由于末世(西元前后)的政治混乱,僧伽衰敝,忧虑法灭,而用来策励比丘们精进的。「末法」思想,由此而增强起来。

  『瑜伽师地论』中,抉择声闻的伽陀,有「胜义伽陀」、「意趣义伽陀」、「体义伽陀」三类(8)。「意趣义伽陀」五一颂,是大梵天王请问而佛说的(9)。这部伽陀集,不知道名称,也没有相同的译本。「胜义伽陀」中,「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先亦非后」颂(10),依『成唯识论』说,出于『解脱经』(11)。这部『解脱经』,是不在三藏以内的。『瑜伽师地论』所引声闻伽陀,是说一切有部,或持经者所诵的。 [P543]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9-11 20: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南传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的巴利语Pa^li圣典,一般看作原始佛教圣典,其实有些部类的集成,也是很迟的。如『小部』的『譬喻』,分四部,『佛譬喻』共七七偈。首先问譬喻多少,三十波罗蜜,归依(一──二颂)。次叙述「诸佛国」土的庄严清净(三──一七)。佛与辟支佛、诸弟子,在佛国中受用法乐(一八──三0)。再举佛土的庄严──花香、池莲、鸟音、灯光、舞伎(三一──四二);诸天来问生天的善业,修种种的天供养;倾听法音,得到果证(四三──六八)。十波罗蜜满足,得无上的觉悟(六九──七二)。末了举「诸佛教」,而归结于三宝的不可思议(七三──七七颂)。从初问「佛譬喻有几」,「三十波罗蜜满」,及末后举十波罗蜜来说,『佛譬喻』的初形,是以佛的往昔修行为主的,但现存的『佛譬喻』,却成为清净佛土的庄严。『小部』的『佛种姓』,是释迦佛往昔的史传。序分名『宝珠经行处品』:佛以宝珠化作空中的经行处,诸天云集,五百比丘也来了。宝珠经行处的化现,为了说明释尊的广大功德──「四阿僧祇」以来,决意志求佛道,修行十波罗蜜的场所。这与『佛譬喻』的佛土庄严,意趣相同。『佛譬喻』的「诸佛土」,如『华严经』的佛土庄严;『佛种姓』的化作空中经行处,如『大集经』的空中化作「宝坊」一样。依觉音Buddhaghos!a的『长部注』 Suman%galavila^sini^说:长部师Di^ghabha^n!aka所传的『小部』,是没有『譬喻』与『佛种姓』的(12)。可见这二部是后起的,与大乘思想相呼应的作品。 [P544]

  此外,如『舍利弗问经』,是大众部Maha^sa^m!ghika的,说到了文殊师利Man~jus/ri^ (13)。『入大乘论』说:「僧祇中说:青眼如来等,为化菩萨故,在光音天,与诸声闻众,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住」(14)。这又是大众部的另一圣典。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a^ruci所译的『正法念处经』,七0卷,是说一切有部与正量部Sam!mati^ya所推重的。经中的天鸟,都说法警觉天众;「鹅王菩萨」、「鹅王善时菩萨」为诸天说法(15),更类似大乘经说。『法住经』,『入大乘论』曾提到他的内容:「尊者宾头卢,尊者罗!7亩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16),住世而护持佛法。唐玄奘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是依据『法住经』的。依所说的内容,与锡兰佛教,容认大乘的部派有关(17)。

  依上来(二项)所说,可见部派佛教中,出三藏以外的部类,而集出又迟一些的,着实不少。这些,或是大乘(佛菩萨)思想的孕育者,或是与大乘思潮相契应的,或已有了大乘的特征。那些保持声闻圣典形式的,也是融摄了当时的世俗学术,如天文历数(如『舍头罗经』),胎儿生育过程(如『处胎经』),国王治道(如『谏王经』),与部分大乘经的通俗、普及的倾向相合。现在依据的资料,虽是不完整的,但倾向于大乘的机运,已隐约的显露出来。这不是某一部派,而是佛教界的共同倾向,所以说:大乘佛法的兴起,代表了那个时代佛教界的共同心声。

  
注【67-00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大正二七?九0中)。 [P545]
注【67-002】『十诵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一九下──四二0上)。
注【67-003】『辟支佛因缘论』卷上(大正三二?四七三中)。
注【67-004】『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六七上)。
注【67-005】『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五(大正二九?四一六中)。
注【67-006】『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大正四八?七上)。
注【67-007】『法灭尽经』(大正一二?一一一九中)。
注【67-008】『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三上)。
注【67-009】『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五下──三六七上)。
注【67-010】『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四上)。
注【67-011】『成唯识论』卷五(大正三一?二四下)。
注【67-012】Suman%galavila^sini^(I. P. 15)。
注【67-013】『舍利弗问经』(大正二四?九0二下)。
注【67-014】『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六上)。
注【67-015】『正法念处经』卷四六(大正一七?二七一上)。又卷五二(大正一七?三0六中)。
注【67-016】『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九中)。
注【67-017】本项,依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不断传出的部派佛教圣典」,略为补充而成。 [P546]

 第三项 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
  「声闻」s/ra^vaka,是「多闻圣弟子」,从佛听闻声教而修证的,所以称为声闻,与「弟子」的意义相近。佛与声闻,是师与弟子的关系。佛在成佛以前,经长期的修行,称为「菩萨」bodhisattva,菩萨是立志求菩提的众生。在声闻与菩萨间,有称为「独觉」的圣者。这三类行人,合称为「三乘」,这是部派佛教所公认的。Pratyeka-buddha,音译为辟支迦佛、辟支佛,译义为「独觉」(或译作「各佛」),是各自独悟的意思。或梵音小异,读为Prati^tyaka-buddha ,译义为「缘觉」。佛教有「独觉」一类,与大迦叶Maha^ka^s/yapa是不无关系的,如『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0一下)说:

   「世尊告摩诃迦叶言: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粪扫衣重,我衣轻好。汝今可住僧中,着居士坏色轻衣!迦叶白佛言:世尊!我已长夜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长夜习粪扫衣、乞食,赞叹)粪扫衣、乞食」(1)。

  迦叶年纪老大了,释尊觉得不用着粗重的粪扫衣,住阿兰若。劝他回到僧伽中来,着轻好一些的居士施衣。但大迦叶拒绝了佛的好意,因为「长夜」以来,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习惯了,「云何可舍」!此经,在『增壹阿含经』卷五(大正二?五七0中)这样说: [P547] 「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

  依经说,住阿兰若等头陀行,是辟支佛所行的。上面曾说到,释尊出家修行,以及初期的佛弟子,都是住阿兰若,着粪扫衣,常乞食的。这是当时一般沙门的生活方式。释尊「依法摄僧」,重视僧伽的集体生活;采取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使更多的人能依法修证。所以释尊劝大迦叶住到僧伽中来,不妨着居士施衣,正是释尊建立僧伽的精意所在。大迦叶习惯了当时一般的沙门生活,独住阿兰若处,不愿意住在僧中,暗示了大迦叶与释尊在精神上的差距。大迦叶是相当自豪的,特别是发起主持了结集大会,成为(佛涅槃后的)佛教权威,所以有佛请迦叶坐,分迦叶半座,受佛粪扫衣,是世尊法子,成就六神通(有佛那样的广大胜妙功德)(2);在佛弟子中,迦叶是不同于一般弟子的。『增壹阿含经』称大迦叶所行的,是「辟支佛所行」。除生活方式外,辟支佛的特性,大迦叶的确是具备的。一、无师自悟:「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因为释尊出世成佛,所以才现弟子身,而其实是自己能觉证的。二、不说法教化:佛劝大迦叶为大众说法,迦叶不愿意说:「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若说法者,当有比丘不忍不喜」(3)。三、现神通:如『分别功德论』说:「夫辟支佛法,不说法教化,专以神足感动,三昧变现。大迦 [P548] 叶虽复罗汉取证,本识犹存」(4)。大迦叶的风格,就是辟支佛的风格,这是『杂阿含经』所暗示,『增壹阿含经』与『分别功德论』所明说的。『杂阿含经』的「记说」部分,一般分为「如来记说」与「弟子记说」,或「佛品」与「声闻品」。而『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分为「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如来乘相应语」(5)。这是将「如来记说」中,有关摩诃迦叶的十一经,别立为独觉乘的相应教(6)。大迦叶与辟支佛──独觉有关,在北方是被公认了的。

  辟支佛」的名称,在佛教中是不太迟的。『中部』(一一六) 『仙吞经』,与『增壹阿含经』「力品」第七经相当,说到:王舍城Ra^jagr!ha五山中,惟有Isigili ──仙人山,名称是从来不变的。山中常有五百辟支佛住;并说辟支佛的名字(7)。『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 七二三中)说偈:

   「诸佛未出时,此处贤圣居;自悟辟支佛,恒居此山中。此名仙人山,辟支佛所居;仙人及罗汉,终无空缺时」。

  仙人山,与波罗奈Va^ra^n!asi^的仙人堕处R!s!ipatana一样,在释尊成佛以前,就是隐遁仙人们的住处。传说的古代仙人,也就是印度旧有的沙门。古佛、古胜者、古仙人,是印度一般所公认的,所以耆那教Jaina立二十三胜者,佛教有七佛(南传二十四佛,与耆那教更相近);十大仙人、五百仙人,也为佛教所传说。传说中的古仙人,就是住仙人山或仙人堕处(或 [P549] 译「仙人住处」)的。仙人的生活方式,与释尊弟子们的初期生活,没有太多的差别。释尊重视律制的集体生活,僧伽中心的佛教发展起来,成为声闻(出家)弟子的行仪。僧伽中心的声闻行,与大迦叶所代表的阿兰若头陀行,显然的不同。大迦叶的风格,与无师自悟的古仙人相近,渐被认为辟支佛一流。

  声闻、辟支佛、佛(菩萨)──三乘圣者,都有传说的事迹。佛的事迹,如诞生以来,及末后的『涅槃譬喻』;过去生中修行的事迹,就是「本生」与「譬喻」。声闻弟子的宿世因缘,如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大正藏』「本缘部」下)。佛弟子自说本起,共二九人。这一譬喻集,与『根有律药事』所说:佛与五百弟子,在阿耨达池Anavatapta 自说本起因缘相当;弟子自说的,共三十五人。『僧祇律』也说到『阿耨达池经』(8)。这是早期的『长老譬喻』;现存『小部』『譬喻』中的『长老譬喻』,共五四七人,是后来大大的补写了。由于佛世不可能有辟支佛,辟支根性的大迦叶,也成为佛的声闻弟子,所以佛世没有辟支佛因缘。但过去世中辟支佛的因缘,传出的也不少,如传说为支谦所译的『撰集百缘经』,第三『授记辟支佛品』。『增壹阿含经』也有爱念辟支佛、善目辟支佛等事缘(9)。大众部所传,『杂藏』中有「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10)。既有三乘圣者的事缘,也应有三乘法门。声闻弟子是闻佛声教而修证的,所传的教法,如『阿含经』,内容非常丰富。辟支佛呢?『僧祇律』说到『 [P550] 缘觉经』(11)。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小部』『譬喻』中,有『辟支佛譬喻』,共五八偈,是佛为阿难A^nanda说的。然依体裁,这是不能称为譬喻的。自九偈到四九偈──四一偈,实与『经集』『蛇品』的『犀角经』大体相合,每偈都以「应如犀角独游行」为结。说一切有部所传,名为『麟(角喻)颂』(12)。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大事」,也有类似的一二偈(13)。这里虽有共传的古偈在内,但起初是可通于佛及声闻弟子的。如一一?一二偈,与『中阿含经』『长寿王本起经』,『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四分律』 『拘睒弥犍度』偈相同(14),只是犀角与象的不同而已。在三乘的传说中,取古传的『犀角经』,附以说明辟支佛的偈颂,编为『辟支佛譬喻』。总之,辟支佛也有『缘觉经』与辟支佛偈了。如来往昔修菩萨行,也应该有菩萨法门,这就是「菩萨藏」。『四分律』立『杂藏』,『杂藏』中有本『生经』、『方等经』(15)。依真谛Parama$rtha所传,法藏(护)部Dharmaguptaka立五藏:「四、咒藏;五、菩萨本因即名菩萨藏」(16)。这是将有关菩萨的『本生』等,从『杂藏』中分离出来,独立为菩萨藏。菩萨本生等,大众部Maha^sa^m!ghika也是编入『杂藏』的。依『分别功德论』,也别立为「菩萨藏」了(17)。但这是释迦菩萨历劫修行的事缘,以此为(后人可以修学的)菩萨法门,当然是不能满足的。到底过去佛为菩萨说些什么?有什么菩萨法门流传下来?于是铜鍱部立『佛譬喻』,有清净「诸佛国」说(18);说出世部「大事」,有「十地」说(19);法藏部等, [P551] 有「百八法明门」说(20)。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传说:「佛一时与慈氏菩萨论世俗谛,舍利子等诸大声闻,莫能解了」(21)。声闻弟子可以不知不解,但不能说没有。于是声闻藏、辟支佛藏以外的菩萨藏,大大流传起来。这不是少数人的事,是佛教界普遍的希求。所以大乘经出现,虽有人反对,而不断的传出,数量竟是那么庞大!这正是适应时机需要的最好说明。菩萨藏 ──大乘经的出现,对当时的佛教界来说,真是势所必至,理所当然!

  
注【68-001】『相应部』「迦叶相应」(南传一三?二九七)。
注【68-002】『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0二中──三0三下)。『相应部』「迦叶相应」,缺佛请迦叶坐与分半座事(南传一三?三一七──三二四)。
注【68-003】『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00下──三0一上)。『相应部』「迦叶相应」(南传一三?二九九── 三0八) 。
注【68-004】『分别功德论』卷上(大正二五?三0下)。
注【68-005】『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
注【68-006】『大正藏』编号一一三六──一一四四;九0五?九0六经。『相应部』「迦叶相应」。
注【68-007】『中部』(一一六)『仙吞经』(南传一一下?六六──七二)。『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七二三上 ──下)。
注【68-008】『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大正四?一九0上──二0二上)。『摩诃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 [P552] 上)。
注【68-009】『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七二七上──中、七二四上)。
注【68-010】『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68-011】『摩诃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注【68-01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68-013】水野弘元『经集』『犀角经』注(南传二四?二五)。
注【68-014】『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南传一一下?一九五)。『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九0七)。『四分律』卷四三(大正二二?八八二下)。 『中阿含经』卷一七『长寿王本起经』(大正一?五二五下)。
注【68-015】『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68-016】『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注【68-017】『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注【68-018】『小部』『譬喻』(南传二六?一──一0)。
注【68-019】『大事」十地,如山田龙城『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所引(二六八)。
注【68-020】『佛本行集经』卷六(大正三?六八0下──六八二中)。『方广大庄严经』卷一(大正三?五四四中──五四五上)。『普曜经』卷一,误作「八百」(大正三?四八七上──下)。
注【68-02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一(大正二七?七七二上)。 [P553]

第二节 大乘佛教所传
 第一项 原始大乘与最古大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9-11 20: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九章大乘经之序

续-《●[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在大乘经出现中,那些大乘经最先出现?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提出了「最古的大乘经」。以原始『般若经』与『阿!B粊佛国经』,及『般舟三昧经』与『大阿弥陀经』为二系,即般若法门与东方阿!B粊净土,西方阿弥陀净土与念佛的般舟三昧。次从古译大乘经中,所见的大乘经,推定为「先行大乘」。如『大阿弥陀经』所说的『道智大经』、『六波罗蜜经』;『遗曰摩尼宝经」所说的『六波罗蜜经』、『菩萨藏经』、『佛诸品』;其他古译经所说的『三品经』、『菩萨藏经』、『六波罗蜜经』。所以,『道智大经』、『六波罗蜜经』、『菩萨藏经』、『三品经』、『诸佛品』,是比较早出的大乘经(1)。博士的意见,着重于译出的先后。所说的二系及先行大乘,大体上是这样说的。

  静谷正雄所著『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分「原始大乘」与「初期大乘」。举『大阿弥陀经』,『阿!B粊佛国经』,『舍利弗悔过经』,『阿难四事经』,『月明菩萨经』,『龙施女经』,『七女经』,『老女人经』,『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梵志女首意经』,『佛说心明经』 [P554] ,『太子和(私?)休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十三部为「原始大乘经」。他以为:「本书分小品(般若)以前的原始大乘,小品(般若)以后的初期大乘」(2);也就是:「初期大乘佛教,(有)未受般若思想影响的原始大乘,般若以后的初期大乘二阶段」(3)。这二阶段的时代,推定为(4):

图片
           │  原始大乘              │ 初期大乘
   ────┼────────────┼────────────
   萌芽期  │  纪元前一00──一    │ 纪元后五0──一00
   发达期  │  纪元后一──一00    │ 纪元后一00──二五0

  「原始大乘」是未受般若思想影响的,所以「原始大乘」的教义,是(5):

  「原始大乘的教义,详细分别来说,以成佛为理想,四无量心,实践六波罗蜜。重誓愿,阿弥陀佛等他方佛的信仰。重佛塔供养,说若干三昧,安立菩萨阶位,礼佛忏悔法等」。

  重视塔寺与信愿的大乘,是一般的通俗的信行大乘;以此为原始,以法行的智证大乘为后起,是我们所不敢苟同的。在「初期大乘」中,列有『如来兴显经』,『大哀经』,似乎也没有考虑到「初期大乘」与「后期大乘」的区别。

  关于大乘经出现的先后,有几点是应该注意的。一、「法」是在先的;无论是信仰,行仪,修行方法,深义的证悟;传说的、传布的、传授的,都是先有「法」的存在,孕育成熟而集出来 [P555] 的。一种信仰,仪制,修行的教授,不是凭个人编写而有,总是比经典的集出为早的。二、『华严』、『般若』、『涅槃』、『大集』、『法华』等大经,固然有先集出的,续集的,补充的,或重新组合等过程,不能以一概全而说古说今。就是不太长的经典,也可能有过变化、补充的;这大体可依经文的体裁,或前后关联而论证出来。三、大乘佛经的出现,是多方面的。以人来说,重信的,重智的,重悲的;重理想的,不忘现实的;住阿兰若的,住寺院的;阐扬深义的,通俗教化的;出家的,在家的;重法的,重律的:因各人所重不同,领受佛法也就差别。在大乘佛教孕育成熟而涌现时,这也是「百川竞注」,从不同的立场而倾向于大乘,化合于大乘,成为大乘佛教的一个侧面。而这又相互影响,相互对立,相互融摄,而形成大乘佛教的全体。如忽略这些,任何考据、推论,都不可能表达「初期大乘佛教」成立的全貌。

  在佛教的发展中,是从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但在大乘兴起后,部派佛教所有的教典或传说,也可能受影响,染上大乘色彩,或改化为大乘的经典。如『四分律比丘戒本』说:「我今说戒经,所说诸功德,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6)。『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也说:「我已说戒经,众僧长净[布萨]竟,福利诸有情,皆共成佛道」(7)。发愿回向,众生同成佛道,是大乘的立场。声闻部派的『戒本』,怎么会回向佛道呢?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旧律──『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说:「惭愧得具足,能得无为道,已说戒经竟,僧一心布萨」(8)。『 [P556] 十诵律』本,是愿大众得无为(涅槃)道的;其他部派的戒本,也是这样。可见『四分律』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是受到大乘的影响而有所修改了!又如尸利掘多S/ri^gupta,或音译「申日」,义译为「德护」等)请佛应供,设火坑毒饭来害佛的故事,『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增壹阿含经』,南传的『法句义释』,都说到这件事(9),这是部派佛教固有的传说。现存汉译经中,如晋竺法护所译『月光菩萨经』,传为竺法护译的『申日经』,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所译『申日儿本经』(10),叙事虽大致相同,却多了「申日」子月光 Candraprabha^,月光劝父──申日,切不可害佛。经说月光「慈悲愍世,……欲度众生」;「先世宿命,……志在大乘」;「过(去)世宿命学佛道」(11),是菩萨模样,但经义还是部派的旧传说。到了隋那连提耶舍Narendrayas/as所译『德护长者经』(12),赞月光童子菩萨的种种功德,已成为大乘经。月光童子菩萨末世护法的传说,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很大。传为支谦所译的『月明菩萨经』,说到「申日有子,字栴罗法(汉言月明),有清洁之行」(13)。不说申日害佛事,专为月光童子说菩萨行,也是大乘经,与高齐那连提耶舍所译的『月灯三昧经』有关(14),但『月灯三昧经』连篇偈颂,文字极为繁衍。申日及月光童子的传说,是在大乘开展中,部派旧传说的大乘化。受大乘影响而演化的例子,不在少数,如竺法护所译的『心明经』,梵志妇饭汁施佛,佛为梵志说尼拘陀树子的譬喻,故事见『根有律药事』(15)。『律』说:佛为梵志妇受辟支佛记,梵 [P557] 志闻佛说四谛而悟入。『心明经』说:「解深妙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影、响、野马,却三十劫当得作佛」;梵志也因佛说四谛而得悟(16),这是部派所传故事而大乘化的一例。如支谦所译的『老女人经』(异译有宋失译的『老母经』,求那跋陀罗所译『老母女六英经』):佛为老母说深法──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这位老女人,是佛过去生中的生母;为授记──往生阿弥陀佛国,将来成佛(17)。老女人是佛过去的生母,也出于『根有律药事』,但老母是闻四谛法,得预流果(18)。又如支谦所译的『七女经』:佛因婆罗门的七位女儿,说到过去迦叶Ka^s/yapa佛时,机惟尼王的七女事,为七女授记作佛(19)。七女事,与南传『本生』、『长老尼譬喻』所说相关 (20)。七女是Kiki(梵语Kr!kin)王女,Kiki王是迦叶佛的护持供养者。部派所传,七女是今七大比丘尼(阿罗汉)的夙世事,而『七女经』的七女,转化为发菩提心,将来成佛了。这类篇幅不太长的经典,是在大乘开展中,部派所传故事的大乘化,不是大乘佛教的先声。本书所要注意的,是部派佛教内容的大乘倾向,引发大乘,大乘佛法开展的历程。

  
注【69-001】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九八──一三三)。
注【69-002】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九六)。
注【69-003】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九三)。
注【69-004】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七四)。 [P558]
注【69-005】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八)。
注【69-006】『四分律比丘戒本』(大正二二?一0二三上)。
注【69-007】『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大正二四?五0八上)。
注【69-008】『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大正二三?四七九上)。
注【69-009】『十诵律』卷六一(大正二三?四六四中──下)。『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七?八(大正二四 ?四四三中──四四五中)。『增壹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七七三下──七七五中)。『法句释』,见『印度佛教固有名词辞典』(六二一)。
注【69-010】『月光童子经』(大正一四?八一五上以下)。『申日经』(大正一四?八一七下以下)。『申日儿本经』(大正一四?八一九下以下)。
注【69-011】『月光童子经』(大正一四?八一六上)。『申日经』(大正一四?八一八中)。 『申日儿本经』(大正一四 ?八一九下)。
注【69-012】『德护长者经』(大正一四?八四0中以下)。
注【69-013】『月光菩萨经』(大正三?四一一上)。注说「汉言」,本经可能不是支谦译的。『申日经』也说:「申日有子,名栴罗法(汉言月光)」(大正一四?八一八中),可能与『月明菩萨经』,出于同一人所译。
注【69-014】『月灯三昧经』卷八(大正一五?五九九下──六00下)。
注【69-01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八(大正二四?三六上──三七上)。 [P559]
注【69-016】『心明经』(大正一四?九四二下)。
注【69-017】『老女人经』(大正一四?九一一下──九一二中) 。
注【69-01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0(大正二四?四四中)。
注【69-019】『七女经』(大正一四?九0七下──九0九中)。
注【69-020】『小部』『本生』(南传三九?二六五)。『小部』『长老尼譬喻』(南传二七?四0五──四四六)。  

 第二项 六度集──重慈悲
  初期大乘经中所见的,被称为「先行大乘」的,试为分别的检讨。

  『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说到『六波罗蜜经』。『遗曰摩尼宝经』及异译本,在「乐求经法」中,都有『六波罗蜜」。『佛说太子和(私?)休经』,与异译『佛说太子刷护经』,也说到『六波罗蜜经』。『月灯三昧经』说到「六波罗蜜」,梵本作S!at!pa^ramita^-sam!gi^ti 。sam!gi^ti,一般译作「结集」或「集」,所以是『六波罗蜜集』。这确是古代流行,早于大乘经,而被看作大乘经的圣典。在汉译的经典中,吴康僧会(西元二五一年)译出的『六度集』,或名『六度集经』,与大乘经所见的『六波罗蜜经』、『六波罗蜜集』相合。这部经,共八卷,以六度分类:布施度无极二十六事,持戒度无极十五事,忍辱度无极十三事,精进度无极十九事 [P560] ,禅度无极九事,明度无极九事,合共九十一事。然禅度初说(七四),「禅度无极者云何」一事,是禅度的解说(1);如除去这一事,全集实为九十事。所说的菩萨六度大行,都出于「本生」,惟有禅度所说,体例有些不合。如(七五──七六)「昔者比丘」下,是比丘们修禅的一般情形,却以「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作结(2)。(七七──七九)三事,是释尊成佛以前的入禅故事。(八0)事,出于『长阿含经』的『游行经』(3),也是释尊的现生事。(八一)是『般若经』常悲(常啼Sada^prarudita)菩萨事;但说「众佑自说为菩萨时,名曰常悲」(4),作为释尊的「本生」,与『般若经』不合。(八二)事是释尊的「本生」。禅度的体例,与其他五度不同,又加入『般若经』常啼菩萨的求法故事。『六度集经』以外,『出三藏记集』「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当时有本可据的『本行六波罗蜜经』一卷(5);又『六波罗蜜经』一卷,『六度六十行经』一卷(6),极可能是『六度集经』同性质的圣典。『六度六十行经』,应该是六十事的译本。六度,本从「本生」的内容分类而来。选择部分的「本生」谈,随类编集,称为『六度集』。或作『应六波罗蜜经』(7),应是相应sam!yukta,正是随类纂集的意思。这虽是部派佛教所传的,但是菩萨修行的模范,受到佛教界的尊重(古代每用为通俗教化的材料)。大乘菩萨道,依此而开展出来(在流传中,受到大乘佛教的影响)。

  六度,是从释尊菩萨时代的大行而类集所成的,所以充满人间的现实意味。禅度而属于「本 [P561] 生」的,仅有(八二)一事,可见菩萨道是不重禅定的。依『六度集经』对六度的解说,可见菩萨道是重于悲行的,如『六度集经』(8)说:

   「布施度无极者,厥则云何?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贤成度,护济众生。………布施众生,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车马舟舆,众宝名珍,妻子、国土,索即惠之」。 「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众生所以有亡国、破家、危身、灭族,生有斯患,死有三(恶)道之辜,皆由不能怀忍行慈,使其然矣。菩萨觉之,即自誓曰:吾宁就汤火之酷,菹醢之患,终不恚毒加于众生。……自觉之后,世世行慈」。 「精进度无极者,厥则云何?精存道奥,进之无怠。……若夫济众生之路,前有汤火之难,刃毒之害,投躬危命,喜济众艰」。

  布施,忍辱,精进,充满了对众生的悲心悲行。布施度利济众生(并不重供养三宝),共二十六事,占全经百分之二十九,可见悲济众生的重要!大乘经说:「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说明了悲济在菩萨道中的地位。最足以表现大乘慈悲精神的,是释尊。释尊「本生」的重于悲济,如『六度集经』所说。释尊立愿在秽土成佛,所以从净土来听法的,都赞叹释尊的慈悲,在秽土修行的功德。如『持世经』说:「我常长夜庄严如是愿,如是精进忍辱行:为苦恼众生 [P562] 无救护者,无依止者,多堕恶道者,我于尔时(在五浊恶世)当成佛道,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 (9)。在秽土修行,在秽土成佛度众生,如释尊那样,正是悲增上菩萨的楷模!

  
注【70-001】『六度集经』卷七(大正三?三九上──中)。
注【70-002】『六度集经』卷七(大正三?三九下──四一上)。
注【70-003】『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一九上──下)。
注【70-004】『六度集经』卷七(大正三?四三上)。
注【70-005】『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二九下)。
注【70-006】『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六中)。
注【70-007】『大宝积经』卷七七『富楼那会』(大正一一?四四一中)。
注【70-008】『六度集经』卷一(大正三?一上)。又卷五(大正三?二四上──中)。又卷六(大正三?三二上)。
注【70-009】『持世经』卷一(大正一四?六四四下)。

  

 第三项 道智大经──重智慧
  阿弥陀Amita^bha佛在西方净土中,为大众宣讲『六波罗蜜经』、『道智大经』,是『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简称『大阿弥陀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的。这二部经的译者,学者间虽有异说,但总是与支娄迦谶Lokaraks!a及支谦有关的。在『大阿弥 [P563] 陀经』中,有『道智大经』的名字,可见『道智大经』的传出,是比『大阿弥陀经』更早的。但在汉译的藏经中,没有『道智大经』,所以『道智大经』的部类与性质,不容易论定。『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以为「道智」的原语,明显的是「悟的智慧」(1),这大概是不会错的。这是「先行大乘」,属于智慧的古典,有探究的必要。经的名称──『道智大经』,富有传统的古典意味。在『中部』中,有『毗陀罗大经』、『毗陀罗小经』;『空大经』、『空小经』(汉译为『大空经』、『小空经』);『苦蕴大经』、『苦蕴小经』;『牛角娑罗林大经』、『牛角娑罗林小经』等。如有两部经,是同一地区,或所说的内容相近,就分别为「大经」与「小经」。依古代的习惯用法,从『道智大经』的名称,可以推见还有『道智小经』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9-11 20: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九章大乘经之序

续-《●[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道智的「道」,依古代译语,或是ma^rga,这是道路(方法)的道。或是bodhi──「菩提」的意译。译菩提为道,所以译菩提心为「道意」,译得菩提为「得道」等。然古译的「道」,至少还有另一原语,如支谶所译『道行般若波罗蜜经』、『道行品』的「道」。『道行品』的各种译本的译语如下:

图片
『道行品』────『道行般若波罗蜜经』
『行品』─────『大明度经』
『道行品』────『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
[P564]   

『初品』─────『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妙行品』────『大般若经第四分』
『了知行相品』──『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行品』─────『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道行品』,『小品般若经』作『初品』,可说没有将品名译出。其他的各本,分为二类:一、『行品』。二、『道行品』、『妙行品』、『了知行相品』为一类;在「行」上,还有「道」、「妙」、「了知」一词。『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与『大般若经』第四分,及梵本『八千颂般若』──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相当。『八千颂般若』第一品,作 sarva^karajn~a^ta carya^ parivarta,应译为『一切相智(性)行品』。这可见『了知行相品』的「了知」,是「一切(相)智」的对译。「一切智」sarvajn~a^,是部派佛教固有的术语(2),孳生流演而分为四名:「一切智」,「一切相智」sarva^ka^rajn~ata^,「一切种智」sarvatha^jn~a^na ,「一切智智」sarvajn~a^na,这四名可说是同一内容。这是圣者的究竟智;『大毗婆沙论』的正义,是佛智(3)。『大般若经』后分,虽以一切智为声闻、辟支佛智(4),但在『道行般若经』──「小品」中,菩萨修学般若,是以「萨婆若」(一切智)、「萨婆若智」(一切智智)为理想的。「一切(相)智」与无上菩提的内容相同,所以支谶所译『道行般若经』,就译『 [P565] 一切(相)智行品』为『道行品』了。支谶,正是说到『道智大经』的『大阿弥陀经』的译者(5) 。

  进一步说,原始『般若经』的名称,可能是:「一切(相)智」是全经的总名;行(或「相」)是对其他而立的品名。因为「一切智」与「行」,是有区别而可以分离的。如『般若经』的释论──『现观庄严论』,是印度晚期的作品。传说该论依古本八千颂本,分全论(也就是全经)为八章),第一章名sarva^ka^rajn~ata^「一切相智性」),包括了『道行品』全部在内,没有说「行」。现存二万五千颂梵本Pan~cavim!s/atisa^ha^srika^prajn~a^pa^ramita^,与『大般若经』第二分相当,分二十四品,初品名Sarva^ka^rajn~ata^dhika^rah! Subhu^ti Parivartah!,虽只包括一小部分,还是先标「一切「相)智」。所以「一切(相)智」是全经的名称,「行」是对后而立的品名。如上列『道行般若经』系的各本,有的但说『行品』。而「大品」(『大般若经』前三分)系的各本,也有『行品』,如唐译初分(一0)『般若行相品』;二分(九)『行相品』;『放光般若经』(九)『行品』;『光赞经』(九)『行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0)『相行品』;「行」都指其中的一部分。『道行般若经』从『道行品』得名;『道行品』实为『一切相智行品』的古译。「道」是「一切(相)智」,与「行」是有区别的。支谶译「一切(相)智」为「道」,那末在他所译的『大阿弥陀经』中,说到『道智大经』,推断为「一切(相) [P566] 智经』,是原始『般若经』──『道行品』部分,是极有可能了。

  『道行品』是『道行般若经』的原始部分,古代是先出而流传的,名为『道行经』。『出三藏记集』载:『道行经一卷。右一部,凡一卷,汉桓帝时天竺沙门竺朔佛赍胡本至中夏,到灵帝时,于洛阳译出」(6)。这一卷本的『道行经』,就是『道行般若经』的『道行品』。道「安公为之注」,现附在『大明度经』卷一。!3鼍芳光运博士,对『般若经』各种异本,作详密的对比检讨,论断为:『道行般若经』──「小品般若」先出;『道行经』中『道行品』(一部分),是原始的『般若经』(7)。『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没有注意在『大阿弥陀经』成立以前,已有重智的『道智大经』;也不重视近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道行般若经』的先后集出,『道行品』最先出的事实。竟以『小品般若经』为初期大乘,不是原始大乘,也就是迟于『大阿弥陀经』。该书所说原始大乘与初期大乘的区别(8),有些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现在且依该书所举的理由,来检讨『道行品』(古『道行经』)是否属于后起的。

  1.原始般若──『道行(品)经』,没有佛塔信仰,没有批评佛塔信仰,也没有说「经卷供养」。这是般若法门,在深智悟入的原始阶段,还没有开展为摄化大众的法门。 2.『道行品』说到了「摩诃衍」──大乘maha^ya^na,但这是后起的,增补的(如下一章说),不能因此而论证『道行经』为迟于『大阿弥陀经』的。 [P567] 3.「空」s//u^nya、「无生法忍」anutpattika-dharma-ks!a^nti,是『小品般若经』所说的。但在『道行品』中,说「不可得」、「如虚空」a^ka^s/a,而没有说「空」。说一切法「无所生」、「无生」,没有说「无生法忍」。 4.「僧那僧涅」──「弘誓庄严」sanna^ha-sannaddha,早见于部派佛教『大事』所说;『道行品』说到「僧那僧涅」,不能证明为迟出。 5.「回向」parin!a^ma,『道行品』没有说。 6.「法师」dharma-bha^n!aka,『道行品』没有说,那是重在深修,而还没有用作普化人间的方便,与没有说「经卷供养」一样。 7.「声闻」s/ra^vaka,是『小品般若经』所说的,但『道行品』也说「阿罗汉法」,与『大阿弥陀经』一致。 8.「六波罗蜜」是部派佛教所成立的。在六波罗蜜中,菩萨特重于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 ,说一切有部的大德法救Dharmatra^ta,已经这样说了(9)。一般通俗的教化,泛说六度;利根深智的,阐扬般若。这那里能用六度与般若度,来分别经典成立的先后? 9.『道行(品)经』,没有说「发菩提心」,而说「心不当念是菩萨」(10)。其他的译本,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作「不念是菩萨心」(11);『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作「其心不当自念我是 [P568] 菩萨(12);『大般若经』第五分作「不执着是菩萨心」(13);『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作「不应生心我如是学」(14)。这都是「不自念是菩萨」,「不自念是菩萨心」的意思。说「菩萨心」而没有说「菩提心」,与『大阿弥陀经』一致,『大明度经』作「不当念是我知道意」(15);『大般若经』第四分作「菩提心」(16),那是受到了『般若经』后来的影响。『道行品』的原本,显然是「菩萨心」。

  依上来的分辨,可见『般若经』的原始部分──『道行(品)经』,虽重在智证,与重信的不同,多了「僧那僧涅」、「如虚空喻」,但在术语上,至少与『大阿弥陀经』同样的早出。何况『道行(品)经』还可能就是『道智大经』呢?所以,『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泛说『小品般若经』为初期大乘,不是原始大乘,论断是不免轻率了的!初期大乘的西方净土说,不一定如某些祖师、学者所说的。阿弥陀佛成就庄严的净土,用为摄化的方便;环境优异,来生者容易成就──不退菩提。然要得解脱,成就佛道,如说但凭信愿,不用深慧,那是非佛法的!岂不见阿弥陀佛在净土中,宣说『道智大经』?小本『阿弥陀经』,也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法音宣流吗?

  
注【71-001】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二一)。
注【71-002】『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九(大正二八?七九五下──七九六上)。『阿毗达磨大毗娑沙论』卷一五(大 [P569] 正二七?七四上) 。
注【71-00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大正二七?七四上)。
注【71-00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五中)。
注【71-005】一般作此说,然我以为支谶所译的,是称为『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那本『大阿弥陀经』。
注【71-006】『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注【71-007】!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五五九──六五六)。
注【71-008】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七──四九、六0──六四)。
注【71-00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三(大正二七?七八0上)。
注【71-010】『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注【71-01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71-012】『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一(大正八?五0八下)。
注【71-01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上)。
注【71-014】『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八?五八七中)。
注【71-015】『大明度经』卷一(大正八?四七八下)。
注【71-01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三下)。 [P570]

 第四项 三品经──重仰信
  佛法根源于释尊的正觉,所以佛法是以觉悟为核心、根本的。从「佛法」而发展到「大乘佛法」,代表法性深悟的,最先出现的是『道智大经』──「原始般若」。依「佛涅槃后对佛的永恒怀念」为原动力,引发佛与菩萨圣德的崇敬。释尊的菩萨大行,依「本生」而集成的,是『六度集经』,显示了菩萨的悲行。对于佛的信敬向往,开展出现在十方有佛、有国土的信仰,这是重信的。这个世界有佛出世,而我们却没有生在佛世;十方佛现在,而我们(不能生在净土)又见不到佛。「生不见佛」,在向往仰信中,直觉得自己的罪业深重,所以「十方佛现在」的信仰,与忏悔罪业说有关。『大正藏』「经集部」一,『千佛因缘经』以下,近三十部经,说「佛名」而都说到灭罪。念佛礼佛而忏除业障的,首先出现于佛教界的,是『三品经』,代表原始重信的法门。

  汉安玄所译的『法镜经』说:「昼三夜亦三,以诵三品经事;一切前世所施行恶,以自首悔,改往修来」(1)。『法镜经』的异译,竺法护所译『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也说『三品经』(2) 。『大宝积经』(一九)『郁伽长者会』,作「修行三分,诵三分法」(3)。西藏译的『郁伽长者会』,作『三蕴法门』(4)。此外,竺法护所译的『离垢施女经』,作诵习「三品诸佛经典」;「 [P571] 昼夜奉行三品法」(5)。异译本,瞿昙般若流支Prajn~a^ruci译的『得无垢女经』,作「三聚法门」(6)。『大宝积经』(三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作「三阴经」(7)。依藏译,可见『三品经』的原名,是『三蕴法门』tri-skandhaka-dharmaparya^ya,『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推定为「先行大乘」经(8)。『三品经』的内容,是「忏悔」、「随喜」、「劝请」。与『三品经』内容相当的,现存有:

图片
『舍利弗悔过经』     一卷    汉安世高译?
『菩萨藏经』         一卷    梁僧伽婆罗译
『大乘三聚忏悔经』   一卷    隋阇那崛多共笈多等译
『圣大乘灭业障经』           西藏智友等译

  汉译的三部经,『大正藏』编入「律部」三。『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大意说:『舍利弗悔过经』,是三品法门的初型,分「忏悔」、「随喜」、「劝请」── 三聚,没有说「理忏」,论断为成立于『小品般若经』以前。其他三部,分「忏悔」及「三聚」 ──「随喜功德聚」、「劝请功德聚」,「回向功德聚」;「忏悔」中说罪业随心,空不可得的「理忏」:是受到了『小品般若经』的影响(9)。现存的『舍利弗悔过经』,是以忏悔业障为主的,而不限于「忏悔」。后三部,分作二部分:「具足当净一切诸法诸障碍业,当得值遇一切善法 [P572] 成就具足」(10);也就是分为灭除业障──止恶,成就善法──生善。在分类的意义上,当然是后出的更为完善。

  『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引竺法护所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我悔一切过,劝助(随喜的旧译)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及异译『大宝积经』(四二)『弥勒菩萨所问会』,也没有说到「劝请」,所以推论为:在三品行以前,有「忏悔」、「随喜」二品行的可能(11)。这一推论,是非常正确的!其实,在二品行以前,还有原始的「忏悔行」阶段。

  『舍利弗悔过经』发端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欲求佛道,若前世为恶,当何用悔之乎」(12)?求成佛道,但为罪业所障碍,不容易成就,所以请说忏悔业障法门。这一说经的主要因缘,其他三部经是完全相同的。『舍利弗悔过经』末后说:「其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千岁,不如持悔过经,昼夜各三过读一日,其得福胜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百倍千倍万倍亿倍」(13) 。现存的『舍利弗悔过经』,虽已编入「随喜」、「劝请」,而末了的校量功德,还只说『悔过经』,与最初起问相呼应。如将「随喜」、「劝请」部分略去,不是始终一贯的悔过法门吗?『菩萨藏经』说:「此经名灭业障碍,汝当受持!亦名菩萨藏,汝当受持!亦名断一切疑,如是受持」(14)!虽说了三个经名,但「灭业障碍」(与「悔过」相同)是主名;其他的「菩萨藏」、「断一切众生疑」,是一部分大乘经的通称,如『富楼那经』、『华手经』等(15)。西藏所译的,直 [P573] 称为『大乘灭业障经』,所以,「忏悔业障」,是这部经的原始根本部分。

  这部经──「忏悔业障」成立的前提,是十方诸佛现在的信仰;业障极其深重而可以忏悔的信仰。佛法中,「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在僧伽中,只是忏悔现在所违犯的,以免障碍圣道的修行。忏悔是心生悔意,承认错误,接受僧伽的处分(一般称为「作法忏」)。如说:「沙门释子有灭罪法。……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16),这是通于在家众的灭罪法。「修善以灭除」,就是善业力大了,善业成熟感果而恶业不受报了。所以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后来演变为忏悔无始以来的「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法门,是原始佛法所没有的。而大乘的忏悔法,却是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恶业。业──罪业,经律师(论师)的论究,业力是愈来愈重了!现有『犯戒罪报轻重经』说:「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天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17)。一念悔心就可以悔除的「众学戒」,竟然罪恶重到这样!罪业深重,可以使人反省悔改;但业力过重,也会使人失望,失去向上修道的勇气。一般说,业有「定业」与「不定业」。但说一切有部的譬喻师说:「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18);大乘忏悔法,五无间等定业,是可以悔除的,与譬喻师的思想相通。

  出家众的忏悔,一向在僧伽中推行。在家弟子应怎样忏悔呢?在家弟子受八关斋戒的,依『增壹阿含经』,是在四部众中,由教授师教他忏悔。忏悔的词句,如十恶业,依贪瞋痴造,或由 [P574] 豪族、恶知识而造。不识佛、不识法,造破僧等逆罪(19),与『舍利弗悔过经』的前部分相合。在出家众为首的四部众中,还是部派佛教传统。『法镜经』(大正一二?一八下)说:

   「居家修道者,……时世无佛,无见经者,不与圣众相遭遇,是以当稽首十方诸佛。……… 诵三品经事,一切前世所施行恶,以自首悔,改往修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9-11 20: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九章大乘经之序

续-《●[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忏悔,是要向佛及(圣)僧前举行的。但释尊已涅槃了,塔寺的舍利或像设,只是象征而已。佛入涅槃,是究竟寂灭,是不再顾问什么的。『法镜经』所说的「时世无佛」、「不与圣众(僧)相遭遇」,正说明了忏悔的缺乏佛与圣僧的证明。在一般「四部众」中举行,对某些人是不能满足的(特别是不满僧制的)。在业力极重,可以忏悔而需要忏悔的要求下,十方诸佛现在的信仰,使忏悔开展出新的方式。『舍利弗悔过经』说:「所以从十方诸佛求哀者何?佛能洞视彻听,不敢于佛前欺;某等有过恶,不敢覆藏」(20)。现在十方诸佛,虽是没有看见的,但在信心中,与神教信仰的神,同样是存在的。比之涅槃了的佛。仅有舍利、形像,要具体得多。于是向塔寺、僧众(四部众)求忏悔的,转向十方诸佛礼拜忏悔了。

  向十方佛礼拜「忏悔」,是原始部分。加上「随喜」,就成为二品行了。在佛法中,「随喜」是通于善恶的,如说:「手自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见人杀生心随欢喜。……如铁枪投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反之,「不杀生,教人不杀,口常赞叹不杀功德,见不杀者 [P575] 心随欢喜。……如铁鉾钻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21)。「随喜」,是对别人所作的而起同情心;是从身口的行为而推究到内心。『舍利弗悔过经』在说明随喜后,接着说:「某等诸所得福,皆布施天下十方人民、父母;蜎飞蠕动之类,两足之类,四足之类,多足之类,皆令得佛福德」 (22)。以自己的福德,布施一切众生,「皆令得佛」。依经下文所说:「所得福德,皆集聚合会,以持好心施与天下十方」(23);「布施」就是「持好心施与」,为回向parin!a^ma的古译。『舍利弗悔过经』,随喜与回向相连,是以随喜福德回向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随喜与回向相关联,与『小品般若经』相同。所以忏悔、随喜(回向)二品行的成立,约与『小品般若经』「佐助品」、「回向品」成立的时代相近。虽然『舍利弗悔过经』是通俗的事相的行法,『小品般若经』是深智的「无相随回」,然随喜与迥向相关联,正是那个时代的意见。这一行法,与深智的般若法门相联合,也与重信的忏罪法门相联合。『弥勒菩萨所问经』,虽传出迟一些,却保存了二品行的古义。

  劝请──请佛住世,请佛转*轮,从梵天王请转*轮,阿难不请佛住世而佛入涅槃的传说而来。劝请而成为大乘行者的行法,可能是由于:西元前后,北方的政局混乱,佛法也不免受到些破坏。于是末法思想,法灭的思想兴起了。佛弟子对此土佛法失去了信心,信仰与护法的热诚,转而寄望于他方世界的现在诸佛,希望他方的佛法兴盛,普利众生(自己也愿意到他方去)。劝 [P576] 请十方诸佛,佛法长存,与忏悔、随喜相合而成为三品修行。到这时,「灭业障法门」,被称为「三聚法门」了。这三品修行,都是礼拜十方诸佛的,日三时、夜三时──六时修行的。灭除业障,本来是为了求佛道。但那时,大乘初兴,是三乘共学的,所以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罗汉道者,欲求辟支佛道者,欲求佛道者,欲知去来之事者,常……叉手礼拜十方,自在所向,当悔过言……」(24)。忏悔是三乘共学的,而随喜、回向,或随喜、劝请然后说回向,只是为了佛道。回向都是在末后的,所以形成了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四法行。在安玄(西元一六八──一八八)所译的『法镜经』中,已说到『三品经』,可见西元二世纪初,『三品经』 ──「三聚法门」已经成立了。这是大乘法中,最通俗最一般的行法,许多大乘经都说到这样的行法。但说到原始的、先行的大乘,那是礼拜十方诸佛的「忏悔(灭业障)法门」。这一部分,比『阿弥陀佛经』等都要早些,约与『道智大经』的时代相近。

  
注【72-001】『法镜经』(大正一二?一八下)。
注【72-002】『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大正一二?二六下)。
注【72-003】『大宝积经』(一九)『郁伽长者会』(大正一一?四七五下)。
注【72-004】『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经』卷二三(二六五)。
注【72-005】『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 [P577]
注【72-006】『得无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一0五上)。
注【72-007】『大宝积经』(三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大正一一?五六二中)。
注【72-008】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二四──一二七)。但以『私呵昧经』所说的『三箧经』为『三品经』,似乎不确!
注【72-009】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一一八──一三二)。
注【72-010】『大乘三聚忏悔经』(大正二四?一0九五中)。
注【72-011】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一三七──一三八)。
注【72-012】『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上)。
注【72-013】『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一中)。
注【72-014】『菩萨藏经』(大正二四?一0八九下)。
注【72-015】『大宝积经』(一七)『富楼那会』(大正一一?四五0上)。『华手经』卷一0(大正一六?二0八下)。
注【72-01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九(大正二七?五一一上)。
注【72-017】『犯戒罪报轻重经』(大正二四?九一0中)。又『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大正二四?九七二中)。
注【72-018】『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大正二七?五九三中)。
注【72-019】『增壹阿含经』卷一六(大正二?六二五中)。
注【72-020】『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中)。 [P578]
注【72-021】『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七五下)。『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下?二七0──二七一)。
注【72-022】『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下──一0九一上)。
注【72-023】『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一上)。
注【72-024】『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上)。

第五项 佛本起经
  『佛本起经』,是与『六度集经』一样,出于部派佛教,而为「大乘佛法」的前奏,所以也附在这里来说。『大智度论』说:

   「广经者,名摩诃衍,所谓般若波罗蜜经,六波罗蜜经,华手经,法华经,佛本起因缘经 ……」。 「本起经,断一切众生疑经,华手经,法华经,……六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皆名摩诃衍」(1)。

  『智度论』所列举的大乘经,『六波罗蜜经』以外,提到了『本起经』或『佛本起因缘经』。「本起」是阿波陀那──譬喻;「因缘」是nida^na的义译。「本起」与「因缘」,本来是十二分教的二分,但在北方,「本起」(譬喻)与「因缘」,相互关涉,可以通称,所以『大智度 [P579] 论』,就称之为『佛本起因缘经』。这里所说的「佛本起因缘」,是佛的「本起因缘」,也就是佛传,但只是佛传的一部分。属于佛传的,汉译有很多不同的本子,如:

图片
『修行本起经』                     二卷    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
『太子瑞应本起经』                 二卷    吴支谦译
『异出菩萨本起经』                 一卷    晋聂道真译
『中本起经』                       二卷    汉昙果共康孟详译
『过去现在因果经』                 四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佛说普曜经』                     八卷    晋竺法护译
『方广大庄严经』                   一二卷  唐地婆诃罗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前九卷  唐义净译
『众许摩诃帝经』                   一三卷  赵宋法贤译
『佛本行集经』                     六0卷  隋阇那崛多译



  这些佛传,前四部都称为「本起」。此外,还有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梵本『大事』Maha^vastu-avada^na,与铜鍱部Ta^mras/a^t!i^ya『小部』的『因缘谈』nida^nakatha^ 。据『佛本行集经』末说:「当何名此经?答曰:摩诃僧祇师名为大事;萨婆多师名此经 [P580] 为大庄严;迦叶维师名为佛往因缘;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师名为毗尼藏根本」 (2)。尼沙塞Mahi^s/a^saka──化地部的佛传,是名为『毗尼藏根本』的;「根本」是依处,也有「因缘」的意义。梵本「大事」开端说:「(佛教)中国圣大众部中,说出世部所诵毗尼大事」。大众部Maha^sa^m!ghika中说出世部的佛传,名为『大事』,与『佛本行集经』所说相合。『毗尼大事』,与化地部的『毗尼藏根本』,都说明了佛传与「毗尼」vinaya──「律藏」的关系;佛传是依「律藏」所说,补充而单独编集出来的。有关释尊成佛、度众出家的事迹,「律藏」中说到的有二处:一、『铜鍱律』的『大品』「大犍度」,『五分律』的「受戒法」,『四分律』的「受戒犍度」,从如来(或从种族、诞生、出家、修行)成佛说起,到度舍利弗 S/a^riputra等出家止,为成立「十众受具」制的因缘(3)。二、『铜鍱律』的『小品』「破僧犍度」,『四分律』与『五分律』的「破僧违谏戒」,说到释尊回迦毗罗Kapilavastu,度释种提婆达多Devadatta等出家,这是「破僧」的因缘(4)。叙述释尊的成佛、度众出家,是为了说明成立僧伽,或破坏僧伽的因缘,所以称为「因缘」、「本起」的佛传,都只说到化度舍利弗等,或化度释种就结束了。依据这一点去考察,如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前九卷,与『众许摩诃帝经』,是同本异译。这是根本说一切有部Mu^lasarva^stiva^din的佛传,叙述到化度释种为止(接着就说破僧)。依『佛本行集经』说:萨婆多Sarva^stiva^din [P581] ──说一切有部的佛传,是名为『大庄严』的。『佛说普曜经』与『方广大庄严经』,是同本异译,虽已大乘化了,但所叙佛传,直从菩萨在兜率天「四事观察」说起,到化度释种为止,与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佛传,还是一致的。『中本起经』(约西元二00──二二0年译)上卷,从定光佛(然灯Di^pam!kara)授记起,回迦毗罗度释种止;五比丘中有十力迦叶Das/abalaka^s/yapa ,与『十诵律』相同,这是说一切有部初期的佛传。二、『过去现在因果经』(西元四五0顷译),从然灯佛授记起,到度舍利弗、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大迦叶Maha^ka^s/yapa 止。又『异出菩萨本起经』(西元三00顷译),『太子瑞应本起经』,也从然灯佛授记说起,到化三迦叶止。『五分律』说:「如瑞应本起中说」(5);现存的『太子瑞应本起经』,可能是化地部的佛传。『佛本行集经』说:「迦叶维师名为佛往因缘」与『过去(现在)因果经』,也可能是同名异译。这几部佛传,都说到度舍利弗等而止。在律藏中,接着就是成立「十众受具」,所以这几部都是成立僧制的因缘。渊源于「律藏」的佛传,本只是建僧因缘,破僧因缘,但佛传当然也可以作为其他的因缘。如竺大力与康孟详共译的『修行本起经』,从然灯佛授记起,到化二贾客止,这可说是「转*轮」的因缘。铜鍱部『小部』的『本生』前,有『因缘谈』:从然灯佛授记,到菩萨天寿将尽,为「远因缘」。从兜率降生到成佛,为「次远因缘」。从七七日受用法乐,到祇园精舍Jetavana$na^thapin!d!adasya$ra^ma的建立,是「近因缘」:这 [P582] 是说『本生』的因缘(6)。如『中本起经』,下注「次名四部僧始起」。全部说到三月食马麦而止;依「律藏」,这是「制戒」的因缘。如『佛本行集经』,当然是属于法藏部Dharmaguptaka 的佛传,但成立比较迟,受到说一切有部的影响,也以化度释种为止,与『四分律』的古说不合。『大事』也分为三编:初从然灯佛授记,到护明Jyotipa^la菩萨受记;次从生兜率天,到菩提树下成佛;后从初转*轮,到化度诸比丘止(7),与『佛本行集经』相近。总之,现存的佛传,称为「大事」、「因缘」(本起)、「本行」、「大庄严」,都只说到初期化度诸比丘的事迹;这是为了说明建僧、破僧、说法、制戒、说本生的因缘而叙述出来的。

  渊源于「律藏」的各部佛传──『本起经』,可说继承了『长阿含经』的意趣,极力宣扬释尊的崇高伟大,传有太多的「甚希有法」。如从右!6虎出生;生下来向四方各行七步,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都表显了释尊超越常人的特性。姑不论这些引起一般信仰的部分,就是修行上,也有了原始佛教──「经」、「律」、(「论」)藏所没有的新内容,如『修行本起经』(8) 说:

   「便逮清净不起法忍」。 「于九十一劫,修道德,学佛意,行六度无极。……累劫勤苦,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 。 [P583] 「廓然大悟,得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无所畏」。

  「不起法忍」,是无生法忍。「学佛意」,是发菩提心。「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十地」是菩萨修学的历程。「一生补处」,是生在兜率天,再一生就要成佛了。「佛十八法」,是十八佛不共法。这些,都是「三藏」所没有的新内容。『太子瑞应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缺「佛十八法」),都是这样说的。在『佛本行集经』,『佛说普曜经』,『方广大庄严经』中,说到菩萨在兜率天上,为天子们说「百八法明门」,依『方广大庄严经』卷一(大正三?五四四中──五四五上)所说,列举如下:

图片
信?净心?喜?爱乐
身戒?语戒?意戒
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慈?悲?喜?舍
无常?苦?无我?寂灭
惭?愧?谛?实
法行?三归?知所作?解所作
自知?知众生?知法?知时
[P584]   

破坏憍慢?无障碍心?不恨?胜解
不净观?不瞋?无痴
求法?乐法?多闻?方便
遍知名色?拔除因见?断贪瞋
妙巧?界性平等?不取?无生忍
[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菩提心?大意乐?增上意乐?方便正行
六波罗蜜?方便善巧?四摄事
成熟众生?受持正法
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奢摩他?毗钵舍那
无碍解?抉择?陀罗尼?辩才
顺法忍?无生法忍?不退转地?诸地增进?灌顶

  上来列举的,意义都很明白。只有「妙巧」等四句,意思是:「妙巧」是蕴善巧,遍知苦;「界性平等」,是断一切集;「不取」,是六处不取着,修行正道;「无生忍」是证入寂灭:这四句是约四谛(也是蕴、界、处、灭)说的。「诸地增进」,别译作「从一地至一地」,就是「 [P585] 十地」。在这百八法门中,「菩提心」以前,是共三乘法;以下是独菩萨法。百八法门中,说到了「菩提心」、「六波罗蜜」、「方便善巧」、「无生法忍」、「陀罗尼」、「诸地」、「灌顶」;『大事』说到了「十地」。这些大乘重要的内容,都出现于佛传中,无怪乎『大智度论』要以『佛本起经』为大乘经了!比较的说,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的佛传,虽极力表彰佛的伟大,但还少些大乘的气息。然说一切有部说四波罗蜜(9),铜鍱部说十波罗蜜圆满而成佛(10),波罗蜜的项目,部派间虽多少不同,而波罗蜜为成佛的因行,已成为一切部派共同的信仰。

  『佛本起因缘』──佛传,是依于「律藏」,经补充而集成的。『六度集』与『佛本起』,成为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的中介。这是部派佛教所集出,却含有新的内容。在『佛本起』中,释尊过去世,为然灯佛所授记,当来成释迦牟尼佛S/a^kyamuni。这是各部「律藏」所没有的,『四分律』却例外(11)。说一切有部,也有然灯佛授记的传说(是一切部派所公认的),却没有编入「三藏」,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大正二七?九一六中)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9-11 20: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九章大乘经之序

续-《●[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然灯佛本事,当云何通?……答: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所说,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

  然灯佛授记,是传说(属于「杂藏」),是不必尽然的。与说一切有部有关的佛传,如『众许摩诃帝经』、『佛说普曜经』等,也就没有编入然灯佛授记的事。然在大众部,分别说系 [P586] Vibhajyava^din中,然灯佛授记,对于释尊的历劫修行,是一关键性大事。因为确认然灯佛授记时,菩萨「得无生法忍」,然后「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12);大菩萨的神通示现,普度众生,都有了理论的根据。菩萨的种种本生,分别前后,才有发心、修行,不退转(得无生忍)、菩萨最后身的行位安立;有「从一地至一地」的「十地」说的成立(13)。如「陀罗尼」,『大智度论』说:「声闻法中何以无是陀罗尼名,但大乘(法)中有」(14)?可见声闻三藏,是没有陀罗尼的,可说陀罗尼是独菩萨法。然『智度论』又说:「阿毗昙法,陀罗尼义如是」(15)。可见部派佛教中,也有说陀罗尼的,并且以阿毗昙的法门分别,分别陀罗尼。属于法藏部的『佛本行集经』,的确已说到陀罗尼了。佛传,可能经过再补充,但这是部派佛教,主要是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的新内容,引发了「大乘佛法」的开展。

  
注【73-001】『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八上)。又卷四六(大正二五?三九四中)。
注【73-002】『佛本行集经』卷六0(大正三?九三二上)。
注【73-003】『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一──七九)。『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一六(大正二二?一0一上──一一0下)。『四分律』卷三一──三三(大正二二?七七九上──七九九中)。
注【73-004】『铜鍱律』『小品』(南传四?二七八──二八三)。『四分律』卷四(大正二二?五九0中──五九一下)。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大正二二?一六下──一七中)。 [P587]
注【73-005】『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二下)。
注【73-006】『小部』『本生』(南传二八?一──二0四)。
注【73-007】『望月佛教大辞典』所述(四七五一中──四七五二中)。
注【73-008】『修行本起经』卷上(大正三?四六二中、四六三上)。又卷下(大正三?四七一下──四七二上)。
注【73-009】y『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二上)。
注【73-010】『小部』『本生』(南传二八?九五──一00) 。
注【73-011】『四分律』卷三一(大正二二?七八二上──七八五下)。
注【73-012】『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 。
注【73-013】『普曜经』卷一(大正三?四八七下),译作「从住至住法门,至阿惟颜」(灌顶),所说与「十住」说相合。
注【73-014】『大智度论』卷二八(大正二五?二六九中)。
注【73-015】『大智度论』卷五(大正二五?九五下)。  

 第六项 菩萨藏经与佛诸品
  如上文所说的,『六波罗蜜经』,『道智大经』,『三品经』以外,还有『菩萨藏经』,也见于『离垢施女经』、『遗曰摩尼宝经』、『月灯三昧经』等(1)。『菩萨藏』,的确是先行的大 [P588] 乘,法藏部Dharmaguptaka已立「菩萨本因即名菩萨藏」(2);大众部Maha^sa^m!ghika也立「菩萨藏」,如『分别功德论』所说(3)。依法藏部,「菩萨藏」是菩萨的本因──「本生」之类;依『分别功德论』,「菩萨藏」中是有「方等大乘」的。部派佛教的「菩萨藏」,是有关菩萨事的总集。在大乘经中,「菩萨藏」是一分大乘经的通称;然依『遗曰摩尼宝经』等,「菩萨藏」也是一部经的别名,但部类无法确定。在汉译的大乘经中,称为『菩萨藏经』的,有:

图片
『菩萨藏经』             一卷      梁僧伽婆罗译
『菩萨藏经』             三卷      秦鸠摩罗什译
『大菩萨藏经』           二0卷    唐玄奘译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四0卷    赵宋法护等译

  这四部经中,僧伽婆罗Sam!ghavarman所译的『菩萨藏经』,是『大乘三聚忏悔经』的异译。依『离垢施女经』,「菩萨藏」与「三品法」并列。而僧伽婆罗译本,以『三品法门』为『菩萨藏经』,是通称的「菩萨藏」,而不是一部的专称,与别有『菩萨藏经』不合。鸠摩罗什 Kuma^raji^va所译的『菩萨藏经』,就是编入『大宝积经』(一七)的『富楼那会』。经说持戒、头陀、忍辱、精进、智慧;智慧中说一切法空,明多闻求法的重要。这是初期大乘经,不是「先行大乘」。后二部,是同本异译。这部『大菩萨藏经』,第一「开化长者品」,说明出家的 [P589] 解脱法门。从第二品以下,是『密迹金刚力士经』、『陀罗尼自在王经』、『无尽意经』、『诸法无行经』等编集所成,这是可以比对而知的。这是后期大乘的纂集,所以部帙庞大,与初期大乘经所说的『菩萨藏经』,当然是不同了。总之,初期所传的『菩萨藏经』,还不能确切的知道是那一部。

  『遗曰摩尼宝经』说:「六波罗蜜,及菩萨毗罗(藏)经,及佛诸品」(4)。「佛诸品」,异译都缺。或以为:「佛诸品」是「佛语品」的误写。然『离垢施女经』说:「诵习三品诸佛经』 (5)。『大智度论』说:「菩萨礼佛有三品」(6)。「三品法」是与十方诸佛有关的,所以「佛诸品」,可能为「诸佛三品经」的旧译。

  原始的先行的大乘经,依上来的研考,主要为:重悲的『六度集经』;重智的『道智大经』 ──「原始般若」;重信的『三品经』──礼十方诸佛的「忏悔法门」。在大乘机运成熟声中,分头传出,奏起了大乘的序曲,一步步的进入「大乘佛法」的时代。

  
注【74-001】『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遗曰摩尼宝经』(大正一二?一八九下)。『月灯三昧经』卷七(大正一五?五九八上)。
注【74-002】『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注【74-003】『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P590]
注【74-004】『遗曰摩尼宝经』(大正一二?一八九下)。
注【74-005】『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
注【74-006】『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  [P5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9-14 18: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9-14 18: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3 23:00 , Processed in 0.0393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