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3163|回复: 0

泰·锡度仁波切:菩提心的实修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9-7 14: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心的实修 - 泰·锡度仁波切
菩提心的实修
菩提心的实修--第十二世太锡度仁波切
菩提心的发展分两个阶段,修相对的菩提心与修究竟的菩提心。
相对菩提心的修行
(一)预备阶段
  我们所修的任何禅观,都是帮助我们直接体验佛性的方法。修行这些方法,我们终将抵达能现证佛性实相的地步,但欲达此地步,必须先行禅修,禅修的第一步是学习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持心令其专注一物,继续不断。
  要想看清某物,必须先集中目光。要想看清水中之影,我们不可碰水,而应让水保持平静。欲见自心之性,或宇宙本质,我们必须先学如何处理心,令心安定。开始时,会有很多由杂念引起的障碍和骚扰。若无定心安心之法,我们就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此即为何要修止观。在此预备阶段所要修的止观,是利用自己呼吸的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
  首先我们坐在舒适的垫子上,任念来去,既不阻念生起,也不随念流转。在任念来去,置之不理的情形下,我们专注呼吸。先放松身心和呼吸,令其进人自然状态,这样经过几分钟再开始数息,一、二、三、四,一直数到二十一为止。然後祈祷,念礼敬三宝文和四无量观。
(二)修行的主体——施受观
  修心法中,相对菩提心的修行是以施受(tong--len)观为主体。开始时,施受观的对象是今生在感情上与我们最亲密者,然後再把对象扩及一切众生。
今生在感情上与我们最亲密的人是我们的母亲,所以我们先观想母亲站在我们的面前。呼气时我们要想自己所有之乐及乐因悉施予母,吸气时我们要想母亲所有之苦及苦因全归於己。如是而修,直到我们觉得能将自己所有之乐都给母亲,并能心甘情愿承受母亲所受之苦为止,然後就要再进一步,修得更深。此时要献给母亲的是,从现起直到获得超越苦乐的大解脱为止,我们将会遇到的每一种乐;而母亲的每一种苦,连「我」这个苦根也包括在内,我们都承担起来。
  一旦我们有了愿意为母奉献一切的感觉,我们即将此一修法扩及其他对我们重要的人,如朋友、兄弟、姊妹等。然後依次扩及对我们虽不那么重要,但令我们起好感的朋友和熟人、扩及陌生人、扩及敌人、扩及深恶痛绝的敌人,最後扩及一切众生。这样,先从最容易的修法对象著手,逐渐扩及最困难的修法对象。
  此外,当我们在谈话或祷告中说「我要利他」时,其意绝不只是帮一下忙就算了。它的意思是你要像药之於病那样利益他们;要像道路一样,无论晴雨,帮助他们去到他们所要去的地方;要像食物一样,给他们营养;要像桥梁一样,帮助他们过河等等,为了帮助他人,我们要什么都肯做,同时还要像药、路、食、桥一样;不期望任何报酬。
(三)终结
  在修相对的菩提心这一阶段,我们要於日常生活中发展平等心,公平的待人接物。色、声、香、味、触等都会影响我们,我们尝到美味时会产生愉快的感觉,我们摸到软物时也会产生愉快的感觉,我们五官的感受不是愉快,就是不愉快,或是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中性。通常,有了愉快的感觉,就有贪恋随之而起。有了不愉快的感觉,厌恶之心,有时甚至嗔恨之心,便油然而生。有了中性的感觉,接著来的则是一种无明。我们要先从最容易修的那些五官反应开始,然後逐渐扩及一切。
  谈到这里,再说明一下六道的情形,可以帮助你们了解。身为人,我们内具所有六道的感觉。我们生活中的快感是天道的感觉,嫉妒是阿修罗道的感觉,欲求快乐是人道的感觉,愚蠢无知是畜生道的感觉,悭吝是饿鬼道的感觉,嗔恨是地狱道的感觉。
  於修行的时间之外,即在世俗的生活之中,所有六道的感觉都会显现:如对喜欢的生贪求心,对不喜欢的生厌恶心等等。当我们看出一过程发生时,我们要尽力发展平等舍心,先从最容易做到的开始,逐渐增加难度,直到能对任何情况都一视同仁。

究竟菩提心的修行
(一)预备阶段
  此预备阶段与修相对菩提心时的预备修行类似。我们先皈依和发菩提心,然後诵七支祈祷文。所谓七支是(普贤十愿中的七愿):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普皆迥向。诵毕,同样依次修止观(数息)和施受观。
(二)修行的主体
  在此段修行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是观外相不实。先从我们周遭可见、可觉的事物开始,运用中道和般若波罗蜜所持的见解去领悟,此诸事物皆无独立实体,致能视其如梦。一旦能视此诸事物如梦,即可推而广之,将此看法扩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终至整个的宇宙。
  第二步是观内心非有。先从最简单的层面开始,先尽力寻求「我」和「我所」的意义。若有人问我:「你是谁?」我们当然会推托自己的姓名告诉他们。但我们若认真的对自身从外到内层层深究,直到於心的话,我们绝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指著说:「这是我。」
  然而,我们既肯定有「我」,且又发现「我」不属有形之物,於是乃向时空中求。可是「我」不在过去,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我」不在未来,因为未来尚未到来。那么是否在现在呢?现在是极其短暂的时间,不是本年、本月、本周、本日,这一小时、这一分钟,甚至不是这一秒钟。现在远较上述各种时间为短,因为它必须是最小的时间单位。然而,无论我们所定的时间单位有多小;其中也必含有先後,否则这些单位就不能连在一起构成连续的时间了。
  一个时间单位若含有先後,能分解为现在、过去、未来,则此时间单位就不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凭藉常识或数学,都可作如是的分析,使我们推论出没有最小的时间单位。若无最小的时间单位,又怎能有那些理应由较小的时间单位复合而成之较大的时间单位呢?如是分析时间与空间,我们即可发现其空无之性。我们虽在时间、空间或现象方面,找不到实存者,但心仍在。这样,我们就发现心是超越时空与现象者;我们的寻求使我们得见佛性,我们必须做到这一点。
  第三步修法是指示我们如何与宇宙的本质合一,亦即如何与那完全不可思议的所有现象之性合一。我们先学视一切事物如梦幻,此可对治固执世间为独立实存者的邪见。然後我们探究一切事物的空性,此可对治我见。这两种修法都是对治之法,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从对治之法中解脱出来。
  如果事物如梦,一切皆空,而心仍在那里有思有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的描述心呢?用藏文来说是「sNang SZin. gSai.Ba. gS, a1.SZin. sTong. Pa」,意即有我们能明察之相,此明察之相即是空。此空不断、无碍、遍在。因此,安住於心的本质之道,就是任心自在,让心安住於其本性,不予增减;不对心念有所期望,也不视心念为禅观的障碍。无须抑制心念,也无须助长心念令其膨胀成白日梦。我们只须生活於当下之时。於佛性中,念得解脱。
  观修究竟菩提心就像观修大手印一样。清净的心境住於如实的层面。於此清净的心境中,念会生起,打扰我们,但我们把念压回去就是把心压回去。我们也许找不到心,其实心不外念,念之於心犹如波之於水。因此,我们不要跟随著念,也不要抑制念,而要专注现前。
  小乘、大乘和密乘都说初修禅观者,每次修行时间应短,次数应多。当修行功力加深,每次修行时间即可加长。所以开始时我们修十分钟,休息五分钟,再修十分钟,如是修行下去,功力自会加深。
(三)终结
  我们若只观现前,虽为深观,但不能产生圆满的大乘之果,因为修必须有悲为助。所以在观修究竟菩提心之後,我们应依大乘法将观修之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并发菩萨誓愿;就像观修之前一样,我们行皈依礼、发菩提心、诵七支祈祷文。
(四)修行之後
  观修时所生之觉受,必须在该次修行之後,亦即两次修行之间,继续保持,保持之道是:
  如幻瑜伽士
  以其解幻智
  对待幻世间
例如,我们若在修密法时依此准则而行,那就是修所谓的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意即在每次观想佛像之後,我们继续保持在观想中的身、语、意,令其於日常生活中依旧现前,对现前的本尊(属身)、咒语(属语)和深慧的品性(属意),深怀如金刚般的信任感。如是延伸修行至日常生活之中,名为过三金刚的生活。
每次修後,无论做什么,无论是谈话、吃饭、享乐或受苦,我们都要尽力保持在修行究竟菩提心时所达到的解悟程度。
  修前项第二要点时,我们的坐姿要正,背要直,依上述之法修完相对菩提心舆究竟菩提心的每一阶段,尽可能修得清清楚楚。修止观时,手放膝上,呼吸放松,纯任自然。诵皈依、发菩提心和功德回向三种祈祷文时,合掌当胸,指端略为分开。在寻“我”的阶段,要放松心情去做,不要有痛苦或紧张的感觉。当我们只是坐著任念来去时,我们要视念如水中连串而起之泡,一过即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6 05:32 , Processed in 0.0409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