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148|回复: 4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7-22 13: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人生八苦是个现象,是个果报,根子在烦恼里,
得乐是得禅定的乐
提要:
■ 如果不修禅定,也能达到般若智慧的波罗蜜,那六波罗蜜岂不成五波罗蜜了
■ 不要单方面照自己喜欢的去修,要照释迦佛教导去修,那么你这个好跟
释迦佛的好,性质才一样
■ 赞己毁他必然会产生傲慢,受戒不学戒不持戒,犯了戒品位也高,
要得到圆满的智慧,必须以定发慧
■ 修行的成就是要证果成道,关键还在禅定里
■ 人生八苦是个现象,是个果报,根子在烦恼里,得乐是得禅定的乐
如果不修禅定,也能达到般若智慧的波罗蜜,
那六波罗蜜岂不成五波罗蜜了
拿六波罗蜜来说,般若波罗蜜是在前面五个波罗蜜的基础上出生的,第五个就是禅定波罗蜜。假如你自作主张改变了,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得好,就是不肯修禅定,说我这样子照样能达到般若波罗蜜的圆满,那么六度岂不变成五度了?成佛是照佛法去修成佛的,你离开释迦佛的教导一步,你就不可能成就,就好比邪教*轮说:释迦佛不是最伟大的。他认为自己比佛还要伟大,那他只能成就一个他的大,不可能成佛。所以说,离开了佛法,随便你说的怎么好,那是你的好,而不是佛教的好。
不要单方面照自己喜欢的去修,要照释迦佛教导去修,
那么你这个好跟释迦佛的好,性质才一样
同样道理,持戒持得好,可是不修禅定,这是戒持得好,而不是戒定慧的好。有些人说得很巧妙:只要戒持得好,戒里就有定就有慧。那么释迦佛何必还要你修定?何必讲四十九年法?每个人都有种习气,喜欢朝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去讲,可是你这样讲到后来还是你的好,而不是释迦佛的好。要照释迦佛的道理讲,依照释迦佛的教导去修,那么你这个好跟释迦佛的好性质才一样。
赞己毁他必然会产生傲慢,受戒不学戒不持戒,犯了戒品位也高,
要得到圆满的智慧,必须以定发慧
宗派分家以后,都讲自己这宗派好,难免就带着贬抑别的宗派的思想。我们到底是凡夫众生,这样一搞必然会产生傲慢。明明是不圆满的,可是他不说自己不圆满的一面,只说自己好的方面,以此来吸引人。结果大家都变成只要自己这一个法,其他法都不要。释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以及度众生的善巧方便,全归纳在戒定慧里,已经够方便的了,可是这些人连戒定慧都不想搞全。
如今戒还经常有人提提,其实那些去受戒的人,是真的在受戒,还是举行一个仪式?受了戒有没有在学戒持戒?说起来,一受戒,身份就提高了,沙弥成比丘,沙弥尼成比丘尼,可是你不持戒,犯戒的品位也高了,下品犯戒变成中品犯戒、上品犯戒。但至少还有人提到戒吧!禅定就没人提了,说起来,“我又不是禅宗,我怎么学禅定?”禅宗可以不学,因为它是一个宗派,戒定慧里的定学你不能不学。以戒生定,以定发慧,这是修行的总纲,成就的关键是在定里,戒是为修定打基础的,目的是为了依戒生定;成佛要智慧圆满,你要得到圆满的智慧,必须以定发慧。
修行的成就是要证果成道,关键还在禅定里
作为修行人,修行的目的是想成就,成就是证果成道、证果,从初果开始,一直证到四果阿罗汉,了脱生死到彼岸;成道,成的是菩提大道,也就是成佛,这叫成就呀。真正的成就,你必须戒定慧圆满才能成就,成就的关键还在禅定里。你不修禅定,你能成就吗?
人生八苦是个现象,是个果报,
根子在烦恼里,得乐是得禅定的乐
我们信佛总的来说是为了离苦得乐,离是离烦恼的苦,所谓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再加一个行苦。人生八苦只是一个现象,一个果报,根子是在烦恼里。你有烦恼,你是离不开人生八苦的。有烦恼必有生死流转,有烦恼必有八种苦。你即使生天也不外乎这几种苦,所以要离苦就必须要断烦恼,根子没有了,八苦的花也开不出来。得乐呢?是得禅定的乐。
这里面的道理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有烦恼,你不可能得定的;如果你得定了,你在得定的时刻,你是没有烦恼的。这才是我们修行的路子,也是我们修行人的快乐。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外道得的禅乐,仍是有苦之乐,
佛教得的禅乐是烦恼断后的寂静之乐
提要:
■ 外道的定,以及修道成仙的观点,是不可能达到究竟圆满的
■ 一种是人天道的果报,一种是出离道到彼岸的果报,一种是菩提大道
成佛的果报,这三种也是路同果不同
■ 外道得禅乐就迷,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难的
■ 外道得的禅乐,仍是有苦之乐,佛教得的禅乐是烦恼断后的寂静之乐
外道的定,以及修道成仙的观点,
是不可能达到究竟圆满的
这儿讲禅乐,这是对我们佛教的修行人讲的。拿禅定来说,印度古时候的外道也修四禅八定,至于现在民间的气功、打坐、巫婆神汉之类,都不值一提。古时候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也有修出神通的,可是性质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叫路同果不同。最最主要的一点,他们不断烦恼,即使中国民间修道求仙想打开南天门的人,讲什么要断七情六欲,但他仍然离不开升天求快乐的欲。他们这种观点和做法,是不可能达到究竟圆满的。
一种是人天道的果报,一种是出离道到彼岸的果报,
一种是菩提大道成佛的果报,这三种也是路同果不同
打个比方,佛门里的佛弟子都信佛,大家虽然是走在同一条路上,可也是路同果不同,因为每个人脑子里的观点不一样。一种人只是求福报,在佛门供养三宝,可是他不肯断烦恼,又不想听法,结果福报大了就生天,可是不可能证阿罗汉果。一种人不想再流转生死,他只发小乘心,只要证阿罗汉果,就达到目的了。还有一种人是发菩提心,他要成就佛道,要获得大觉大乐。成佛就是成的大觉,成佛的快乐称为大乐,所以菩提大道又叫大乐道。观点不同,路是同的:一种路只走了三分之一,他就不肯往前走了;一种走了三分之二,也不往前走了;最后一种人一直走到如来老家,结果也不同,一种是人天道的果报;一种是出离道到彼岸的果报;最后一种是菩提大道成佛的果报。
我这么分析,就说明白为什么路相同果不同,就因为发心不同。一个是只肯走短路;一个愿意走长一点;一个愿意走到底,行程不同,所以果报也不同。
外道得禅乐就迷,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难的
修禅定,不管你修外道定,还是照佛的教导去修,都会有快乐。如果外道修禅定得不到快乐,他也不会这么迷啊。迷在外道里的人,因为他确实拿到好处了,确实得到快乐了。一得到快乐他就迷掉了,他认为这就是好,这样就能达到彻底究竟。即使有善知识想纠正一下他的路线,把他拖出来,也很难拖得动他,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难的。
外道得的禅乐,仍是有苦之乐,
佛教得的禅乐是烦恼断后的寂静之乐
外道修禅定的快乐,跟我们佛教禅定的快乐也有区别。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讲外道不彻底究竟,佛教的道路彻底究竟。你光是喊个口号,这么笼统地讲个题目,人家还是搞不懂,那他对你的信心也起不来。尤其是现在人的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你讲不清楚,他对你的讲法就生不起信心。所以越到末法时期,法越要讲清楚,要细细地讲,广大地讲,要讲到别人口服心服,这样佛法才能存在下去。现在有一种很不恰当的说法:末法时期越简单越好。这就促使佛法很快消亡。
在禅乐上内道外道也有区别,简单的说,外道求得禅乐,是为了享受这个快乐,所以这种乐里边包含着贪烦恼,也就是说,外道的禅乐还停留在有苦之乐里。而我们佛教修的禅乐,是寂静的乐,这个性质就不一样了。烦恼断尽才叫寂静,烦恼一起来,满脑子的烦恼念头,心里还能够寂静吗?所以烦恼一活动,寂静就破坏了,只有把烦恼灭下去,寂静才能恢复。就好比病菌一活动,人的健康就破坏了,只有把病菌灭掉,人才慢慢恢复健康。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去掉了烦恼的波动,那种快乐极其清净,极其殊胜;
法喜的喜,也是心安静下去产生的喜
提要:
■ 寂静的乐在禅定里,禅定的定乐是在戒定慧的圆满里
■ 心不动就叫寂静,喜欢哄热闹的人说到底仍是喜欢寂静
■ 喜欢热闹都是受了五欲的诱惑,那可不是修行人应该走的路
■ 由菩提心而发欢喜心,这跟迷于五欲而喜欢热闹的性质就不同,
但也不要随境飘动
■ 寂静是众生的天性,修行人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染污了
■ 去掉了烦恼的波动,那种快乐极其清净,极其殊胜;法喜的喜,
也是心安静下去产生的喜
寂静的乐在禅定里,
禅定的定乐是在戒定慧的圆满里
你要想得到寂静的快乐,你必须在禅定中求,离开了禅定是不可能圆满的。如果可以圆满,佛何必说戒定慧啊?你说可以圆满,这是你说的圆满,而不是佛说的圆满。人的嘴巴最容易说错话、造口业。佛弟子应该要依教奉行,说话也要根据佛的原则说。
心不动就叫寂静,
喜欢哄热闹的人说到底仍是喜欢寂静
真正的寂静是在心里,心不动就叫寂静,心里寂静就是快乐。有人说,太寂寞了,怎么叫快乐?有人特别喜欢哄热闹,一到热闹的地方,东看西看,跟人打打招呼,哈哈笑笑,他认为热闹是快乐。如果热闹真是快乐,晚上你要睡觉了,人家热闹得不得了,你开始也兴奋,慢慢慢慢晚上睡不着了,你到底还快乐不快乐?睡不着的人很苦的啦。你就会说,“烦死了,你们别这么闹好不好?”你还是喜欢寂静。
喜欢热闹都是受了五欲的诱惑,
那可不是修行人应该走的路
为什么有人喜欢热闹?因为心里有贪欲:贪世间的色声香味触。喜欢色声香味触里的热闹,实际上你是以贪色声香味触为乐,那可不是修行人应该走的路。贪热闹的人都是受了五欲的诱惑,因为受了迷惑所以贪热闹。
由菩提心而发欢喜心,
性质就不同,但也不要随境飘动
但是另一面,假如你看见今天来听法的人多,心里发欢喜心,这就两样了。来的人是来听法呀,又不是来搓麻将,跳迪斯科,你欢喜大家来听法,这是菩提心啊,这跟迷于五欲而喜欢热闹的性质就不同了。即使如此,你也要保持心里的寂静,可以欢喜,但不要随境飘动。初来听法的人差不多都是世俗上的人,世俗气很厉害,进了佛门还人声嘈杂,嘻嘻哈哈,你心就不能投入进去,你只能停留在你菩提心的欢喜上,而不受他们影响。如果你也跟他们一起投进世俗的欢喜里,那又不对了。寂静的快乐,这是实在的;不寂静的快乐,那是被色声香味触迷惑,起了贪欲烦恼的快乐,这是不实在的呢,你假如掉进去,后面的苦果就无穷。
寂静是众生的天性,
修行人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染污了
唸佛的人都喜欢在佛堂里唸佛,因为佛堂里没有开电视、放音乐唱片,很寂静。假如唸佛的人喜欢在最热闹的马路上,边看看街景边唸佛,就再也唸不好了。社会上的人,有时候也喜欢到寺院里去住两天,因为在外面烦死了,到寺院里住住心可以安静安静,也是喜欢寂静啊。听说日本新盖的房子,全有一个小间叫“禅室”,社会上这样纷动、热恼,心里可烦了,一回家马上到禅室里修修禅定,所以喜欢寂静是众生的天性。喜欢在色声香味触里热闹的人,全被色声香味触的灰尘染污了。
去掉了烦恼的波动,那种快乐极其清净,极其殊胜;
法喜的喜,也是心安静下去产生的喜
远离了色声香味触,去掉了烦恼的波动,那种快乐极其清净、极其殊胜。佛法里所有的快乐都属于寂静的快乐,我们常讲法喜充满,这个喜也是听法以后心里安静下去产生的喜,也是寂静的快乐。
我们办的杂志,经常要去邮寄,听邮局里的人说:他们有时候心里烦,看看我们的杂志,烦恼就下去了。所以现在人都喜欢看我们杂志,因为起作用,看了就有效果。你们福鼎,看我们杂志的人也在增多,你们发菩提心的话,可以把我们的杂志送给亲戚朋友,能带给众生极大利益,至少能够消除他烦恼吧!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不要把佛门变成世俗污染的地方,
环境寂静心寂静,心安就容易入定
提要:
■ 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条寂静的路,所以称“寂静正法”
■ 佛门不寂静是路线错误,这样下去寺院会变成游乐场所
■ 要保持环境的安静,说话不要大声,远离热闹,走寂静的路
■ 弘法教育众生要起效果,出现不寂静也没人管,那岂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 寂静称宝,法寂静称法宝,僧寂静称僧宝
■ 不要把佛门变成世俗污染的地方,环境寂静心寂静,心安就容易入定
■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二禅是“定生喜乐定”,初禅二禅产生的喜乐
都是寂静的喜乐
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条寂静的路,
所以称“寂静正法”
凡是佛法里讲到的喜乐,我们修行人希望得到的喜乐,全是寂静的乐。你们每天唸的经里有一句话:寂静正法我顶礼,使你趋向寂静,使你去掉烦恼、远离色声香味触,远离欲恶不善法的就是正法。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条寂静的路,所以叫寂静正法。法是非常宝贵的,所以称法宝,因此我对法宝要恭敬要顶礼。你得到了寂静的快乐,这个乐就能使心定下去,就能使你得定。
佛门不寂静是路线错误,
这样下去寺院会变成游乐场所
现在还可以看到一点古时候传下来的修行的痕迹,虽然这个地方根本就不寂静,哪怕作为一个装饰,作为一个书法。“寂静”这两个字还看得到。由此可见,佛门必须寂静,如果佛门不寂静,这是路线错误,这样下去,寺院会变成游乐场所。
要保持好环境的安静,
说话不要大声,远离热闹,走寂静的路
我们要使心寂静,也离不开要使环境寂静,因为我们的个体跟周围的环境是统一的,除非你修行已经达到大成就了。一般像我们这样的修行,环境的吵吵闹闹,必然会影响我们心里不能寂静,所以你们要保持好这儿的环境寂静,连说话都不能大声,那样你口业也容易清净。凡是吵架,都是大声吵,别说吵架,心里怄气,喉咙就响了。
你们出门也要尽量到比较安静的地方去,我年轻时喜欢走路,总算现在年老了,身体还抵得住。上海的淮海路很热闹,淮海路旁边有一条长乐路,没什么车子,走的人也少。一般人都喜欢走热闹的马路,看看街景也舒服,我就喜欢走长乐路,修行人就应该这样。
弘法教育众生要起效果,出现不寂静也
没人管,那岂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如果这个寺院经常讲经说法,可是你一进去里面闹得很不寂静,我看这个寺院也有问题。如果照佛陀的教导来教育,这个地方应该寂静。即使有初来的人,也是少数,常来的人也会跟他们打招呼,“寺院里要寂静,声音不要响。”他们一听也就改正了。弘扬佛法要起效果,出现不寂静也没人管,那岂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寂静称宝,法寂静称法宝,僧寂静称僧宝
还有一种,寺院从不讲经说法,尽是赶经忏,还装了话筒,吵得人家一进去就烦死了。是三宝的地方,就应该是很寂静的,除了讲法以外基本上没什么声音;法本身就是寂静正法;僧众哪有说闲话的?都是寂静的,寂静称宝。如果这个地方一点不寂静了,宝在哪里啊?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7-22 13: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还有的寺院,出家人只做个早晚功课,其他时间都不修行。而游客特别多,变成一个旅游场所,那些游客最多去烧香抽签。寺院内有树有花,又有石凳石台,那就坐下来打扑克牌吧,佛门的寂静和清净都被破坏了。等游客都走了,山门关起来了,树林里只有鸟的叫声了,也不一定寂静,因为寮房里都在胡扯。你去了这种地方,你心里的清净和寂静就破坏了。
不要把佛门变成世俗污染的地方,
环境寂静心寂静,心安就容易入定
在佛门里搞世俗法,把佛门变成世俗污染的地方,不但要背极大的罪过,你自身的成就、佛门的清净、正法的住世,也全被破坏了。
所以首先要通过环境的寂静,然后你要心里用功,要保持心里的寂静,非但不要起烦恼,而且还要经常止住妄念。如果你不这么做,你每天修行修点啥呀?通过环境的寂静,心就慢慢寂静下去了,你得到寂静的快乐,就容易心安,心安就容易入定。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二禅是“定生喜乐定”,
初禅二禅产生的喜乐都是寂静的喜乐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离开了欲恶不善法的干扰,你心就寂静下去了,这个喜乐也是寂静的喜乐。二禅,定生喜乐定,前一个定是指初禅离生喜乐定的定。初禅的定你拿到了,在定中产生喜乐,那就是定生喜乐的定。所以前面一个定是一个初禅的定,后面一个定是指二禅的定。初禅的定所产生的喜乐也是寂静的喜乐,二禅的定所产生的喜乐也是寂静的喜乐。包括三禅、四禅,整个的禅定,都是寂静的喜乐。今天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世人对凡夫的乐追求执著,
所以走上一条流转生死的路
提要:
■ 世人对凡夫的乐追求执著,所以走上一条流转生死的路
■ 修行难,难在内心有烦恼种子引生了对外境的迷惑
■ 魔王追求天乐,魔子魔孙追求人间的乐,都是五欲的乐
■ 假如人追求的快乐冲破了道德的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 佛教不追求天上的快乐,不能用凡夫观点来解说净土极乐
世人对凡夫的乐追求执著,
所以走上一条流转生死的路
我们天乐、禅乐、涅槃乐已经讲了好几天了。天乐是凡夫追求的乐,为什么凡夫不能了生死?因为他们对凡夫的乐,迷惑得很,执着得很。追求快乐是每个众生的天性,世间人这种天性,就是流转生死的习性,为什么称为天性?因为他无始以来生死流转已经养成牢固的习气了,今世一生下来就带有这种爱好,好像成了与生俱来的习性,这种习性又促使我们继续流转生死。而修行人呢?他要了脱生死,他在努力消除这种习性。所以说世间跟出世间是两条路线,它们是对立的。世俗人也有佛性,修行人也有佛性,佛性是相同的,因此世间上人的觉悟跟修行人的觉悟,有的方面表现是相同的,可是走的路线就两样了,一个是走生死流转的路,一个是走了脱生死的路。
修行难,难在内心有烦恼种子
引生了对外境的迷惑
为什么修行难?为什么在生死苦海里不容易跳出来?都是由于内心的烦恼种子引生了对外面种种境的迷惑,而去追求五欲享受的快乐。一般来说,人世间上层的人觉悟会高一点,追求也高尚一点,可是他们仍然在迷茫之中。比如科学家研究到最后,往往就研究不下去了,因为他的觉悟有限,这时候他们很容易去信宗教。由此可见,宗教很容易被上层阶级所接受。人世间把宗教看成是思想的升华,可是信宗教的人最多升到天上,即使他们比普通人清高一点,仍然是在流转生死的范围里,因为他们贪图凡夫的快乐。
魔王追求天乐,
魔子魔孙追求人间的乐,都是五欲的乐
凡夫的快乐,跟五欲享受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五欲,凡夫就感到不快乐。魔王波旬虽然在天宫里,魔子魔孙却是在人间,他们都在追求五欲的快乐,魔王波旬是追求天上的快乐,魔子魔孙低级一点,是追求人间的快乐,不管怎么说,都是追求五欲的快乐。
假如人追求的快乐
冲破了道德的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女孩子为什么爱美?因为她以美为快乐,哪怕这个美是假的,她也快乐。比如女的都喜欢化妆,一化妆就美了,其实这个美是假的。所以凡夫追求的快乐,是没有原则的,这就形成了凡夫的心态、凡夫的习气、凡夫的观念、凡夫的痛苦和凡夫的生死流转。如果有觉悟的人在教育众生,提高众生的觉悟,那这个快乐还比较清净一点。要不然的话,就会像现在世俗人那样五欲泛滥,道德下降,使人世间追求的快乐越来越低级,越来越庸俗,越来越肮脏。哪怕世间上文化水平、生活水平在提高,科学在发展,可假如人追求的快乐冲破了道德的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佛教不追求天上的快乐,
不能用凡夫观点来解说净土极乐
我们佛教不主张追求天上的快乐,从一点来看,佛教跟宗教就不同。如今佛门里边对“极乐”这两个字普遍是从凡夫观点来解说的,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唸佛的人目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至于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快乐?他们就不明白了,因为他们不学佛法。尤其是近一百年来,由于某些人极力宣扬,不要多听佛法,今天有的更提出来,只要一句样样不要。不懂佛法当然只能从世俗眼光来理解,以为就是极其快乐。那它跟天上有什么区别?仅仅是两个地方罢了。好比说,美国也快乐,英国也快乐,还不都是世间的快乐?仅仅两个地方。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培福要跟修行结合起来,才是正路
提要:
■ 学佛法才不会把方向搞错,不能根据表面现象,要根据内在的实质
■ 断烦恼后的乐,才是极乐,净土不可凭想象去描绘
■ 培福要跟修行结合起来,才是正路
■ 结婚是愚蠢的表现,不爱就没有爱别离苦了
■ 诵经与禅定是释迦佛的教导,天天忙鬼,容易与鬼道相应
学佛法才不会把方向搞错,
不能根据表面现象,要根据内在的实质
由于这样的错误观念、错误心态,即使将来死后能到快乐的地方去,也是天上不是净土。因为你连极乐的性质都没有搞清楚,一看到快乐的地方就认为不错,到底是天上还是净土也不知道,只要快乐你就往里跑,把伪劣商品、冒牌货,全当成是真货,因为你搞不清楚,什么都不明白嘛。而我们学佛法的人就知道什么是极乐,知道了方向才不会搞错啊。
古时候有个调皮的学生,知道老师喜欢吃糯米团子,他去跟老师捣乱,把糯米团子做成狗屎那样,老师觉得真好吃。有一天他就把狗屎拿出来,老师一看,照样吃得高兴,他不知道性质不一样了。不能根据表面现象,要根据内在的性质,也就是实质。
断烦恼后的乐,才是极乐,
净土不可凭想象去描绘
净土的快乐是断烦恼后的快乐,并不是五欲享受的快乐。如果你不断烦恼,即使你到了极乐世界,也没有你的极乐,有烦恼必有苦,这是佛法的真理怎么能推翻呢?即使你烦恼没有断尽也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根据你的程度,所以有九品往生,什么程度?好的方面说,叫觉悟程度,从不好的方面说,叫烦恼程度。只有靠你修行的力量,你才能到净土,心净则土净嘛。培福培得好,福气大,可是你不断烦恼,心不净,你最容易去的地方就是天上。
比如有本书说他的神到极乐世界去游过,懂法的人一看,他描写的境界根本就不像极乐世界,或许是天上。听说当年九华山烧了好几百本。但是写书的人说他到了极乐世界又回来了。你即使是上品上生花开见佛,你还要听法呢,你肯回来吗?他或许把天上当成极乐世界了。
培福要跟修行结合起来,才是正路
如果你不懂佛法,不照佛法去修,你得到的快乐是来自你的福报!能培福这很好,培福要跟修行结合起来,这才是正路。如果你不修行,光是培福,你这是培人天福报,将来得到果报无非是人天乘的快乐。在人间嘛做老板,福气再大就生天,可是一样有生老病死,每分每秒钟都有烦恼的苦。
结婚是愚蠢的表现,不爱就没有爱别离苦了
有人问,爱别离苦怎么解决?很好解决,你不爱就没有爱别离苦了。同样的,你不求也就没有求不得苦,就好比你不结婚就没有离婚的苦。
外国人说结婚是恋爱的坟墓,一结婚就进到坟墓里去了,这个日子还好过吗?所以说结婚是愚蠢的表现。那么世间人为什么还要结婚呢?因为爱有快乐,所以受迷惑啊。有爱的快乐必有爱别离的痛苦,爱的快乐只是刹那之间,而爱别离的苦几十年都难忘,有的老太太说到几十年前的苦还会掉眼泪。
诵经与禅定是释迦佛的教导,
天天忙鬼,容易与鬼道相应
凡夫追求的是人天的乐,修行人应该是追求禅定的快乐。释迦佛说过: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我们汉地的出家人去东南亚感到不好理解:这儿的出家人怎么不忙的?相反的,东南亚国家出家人看我们中国的出家人也不好理解:你们怎么这么忙?真正说起来佛弟子只干两件事情,一个就是念诵,包括听法,这是学习;一个就是禅定,这是实践,其他都是不应该忙的。
东南亚国家,人们称为原始佛教,出家人每天就干这两件事情,不是念经就是禅定。也不煮饭的,他们是托钵的,而且每天只托一次。中国的寺院里,厨房煮饭要煮三次,怪不得这么忙呢,有的还种菜呢,有的带了一大批的居士,忙着朝山,还有忙着来做经忏佛事,那就更忙了。在十年动乱里,因为要劳动改造,出家人要养猪,这是没办法。现在猪不养了,去养鬼,寺庙放牌位,我们这里就不准放牌位。心里老是想着鬼,将来养成了习气,容易走鬼道,因为相应。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常学菩萨行,养成菩萨习气,
就不会被业力所牵
提要:
■ 常学菩萨行,养成菩萨习气,就不会被业力所牵
■ 欲乐狭隘自私,必有痛苦
■ 禅乐包括了人世间所有的快乐,也超过人世间的快乐
■ 人世间想求得快乐,前过程就是紧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本身就是苦多
乐少
■ 既想保留青春,却又让自己老得快,修行人不干愚痴事,断爱是总路线
常学菩萨行,养成菩萨习气,就不会被业力所牵
比如说,你这一辈子是狗脾气,死了就容易投狗胎,这是业力所牵,业力表现出来就是脾气。狗最最突出的脾气,无论什么狗都是一样,一有吃的东西它马上叼了就跑,不准别的狗来抢。所以你们有东西不肯布施供养,躲在房里一个人吃,这就是在培养狗脾气。我们要多跟菩萨打交道,这个习气你培养成功了,你容易行菩萨道,容易成佛啊。这是路线问题,路线一错,你就完了。
欲乐狭隘自私,必有痛苦
说到底诵跟禅还是为了入定,所以我们修行人应该要得到禅乐。禅乐就是定乐,禅乐的快乐比五欲的快乐不知要超过多少倍,没办法形容的。五欲的快乐里有痛苦,因为五欲本身就是烦恼;禅乐的快乐里没有痛苦。
而且五欲的快乐有限度的,非常狭隘。比如你的爱好跟他的爱好就不同,四川人喜欢吃辣的,宁波人就喜欢吃咸的臭的,上海人受了点影响,但是上海人臭的只吃臭豆腐,宁波人臭的吃的可多了。有时候你喜欢吃的东西别人闻到这个味道就想吐。六道众生都贪五欲的快乐,全是狭隘的,彼此不相通。人的大便拉在马桶里,马上就要冲掉,嫌它臭;狗闻到了,它要爬到马桶里去,吃不到,闻闻也舒服,你说相通吗?
禅乐包括了人世间所有的快乐,
也超过人世间的快乐
只有一种快乐,广大无比,而且没有烦恼没有痛苦,那就是禅乐。禅乐包括了人世间所有的快乐。人为什么会感觉到舒服?归纳起来还不是心理作用、生理作用?血液畅通、神经放松,人就感到舒服。禅定的快乐主要也是这两样,一修禅定全身就放松了,神经也放松了,血液也畅通了。同样是快乐,禅定的快乐超过人世间的快乐,
人世间想求得快乐,前过程就是紧张,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本身就是苦多乐少
而且人世间的快乐有恶劣的后果,所以世间人都活不长的,而修禅定的人都是长寿的。我们细细分析一下,人世间想求得快乐,它必须通过一个前过程,否则他拿不到的,这个前过程就是紧张。他每次紧张慢慢就养成习气了,人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还能长寿吗?
比如上班的人星期天可以放松放松,这必须要经过六天的紧张,才能获得一天放松的快乐。现在都喜欢旅游,就算旅游是一种放松吧,你不紧张你能挣到这笔旅游的钱吗?所以世间人在追求快乐的时候,同时也在减短自己的寿命,这值得吗?生命的时光最宝贵,以生命的时光去换取钱多、家里的东西全是高级的,好像挺享受,其实这不是有智慧的人肯干的事情。
既想保留青春,却又让自己老得快,
修行人不干愚痴事,断爱是总路线
很容易看到的一个事实,人一结婚,尤其是女孩子老得就快。女性的烦恼特别重,都喜欢保留自己的青春,吃补品,喜欢化妆,无非是想去迷惑人吧?要保留青春你就别结婚了吧,一面想保留青春,一面又结婚生孩子老得快,矛盾不矛盾呢?所以佛叫我们断爱,这是修行的总路线,走在这条路线上,利益无穷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离开贪求,就是离开世间上的种种痛苦,
从离欲得到喜乐,即易入定
提要:
■ 诵与禅都是在止妄念、观法义,都是为了入定,路线是一致的
■ 禅乐心无波动,能见水底鱼,能看清楚问题所在
■ 得禅乐就不起还俗心,犯戒所得的乐是下地狱的乐
■ 修行人贪五欲就是在制造废品,苦仍然会报复在你身上
■ 离开贪求,就是离开世间上的种种痛苦,从离欲得到喜乐,即易入定
诵与禅都是在止妄念、观法义,
都是为了入定,路线是一致的
修行是为了成就,成就都在禅定里。不懂修行的人认为念诵跟禅定有矛盾,懂修行的人就没有矛盾,因为念诵也是在止住妄念,在按照法义去观想,你这么去做,慢慢心就定下去了,所以念诵就是粗的禅定;禅定里做的观想是照法义去观的,这是细的念诵。因此原则是一样,路线也是一条,都是为了要入定。
禅乐心无波动,能见水底鱼,能看清楚问题所在
我们天天修定,有时候真舒服啊,有的老同学跟我提意见:修定最好修三个小时,他在禅定中舒服得不想起来。但还要照顾新同学,新同学修定最好只修十分钟,因为他腿子痛。为什么老同学不大想起来呢?因为得到禅乐了。
禅定的乐实在难以描写,世间上一切的快乐都是波动的,而禅乐是不波动的,是定下去的。就好像一个水面有波,一个水面没有波,水面有波就看不清楚;水面没有波,就能一直看到水底,连水底里有几根草都看得清楚,所以修行人看问题看得清楚。
得禅乐就不起还俗心,犯戒所得的乐是下地狱的乐
现在有的修行人看问题也不清楚,因为他不修禅定。清定上师讲过,为什么现在年轻出家人还俗的多?原因就是他不修禅定,出家以后没有得到快乐。细细地分析起来,也有三类,一类修行没有得到快乐,他想还俗;一类觉得还俗没有面子,只好保持原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一类,除非是国王大臣看他太不像样了,逼使他还俗,否则他还不想还俗呢。他也得到了快乐,这可不是修行的快乐,拿现在来说,这是红包包的快乐,有了钱还有打手机的快乐,一打一个小时,也不知道打给谁的,最后还说“祝你晚安,bye-bye”,还有卡啦OK的快乐。更糟糕的是明的不娶老婆,暗地里养女人,这些都是下地狱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7-22 13: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

续-《●[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0~69)》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修行人贪五欲就是在制造废品,苦仍然会报复在你身上
你假如得到禅乐了,叫你不修行也办不到。如果你是出家人,你得到禅乐了,你也根本不动还俗的脑筋。其实每个众生佛性都圆满,全可以得到世间上所有的快乐,根本用不着花钱买的。快乐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众生这么苦,就是受到干扰了。内心受贪瞋痴的干扰,外界受色声香味触的干扰,养成习气了,不这么样反而不舒服。结果这种干扰也就变成了假名的快乐,最后痛苦还是转到自己身上。
我年轻时看过一部苏联电影,叫《废品的报复》,这个工人在厂里做服装,不负责任,他钉的扣子也不结实,出产的都是废品。他穿的裤子,也是自己厂里生产的,就是他自己钉的纽扣。结果他礼拜天去看女朋友,忽然“噗”一下子,背带的纽扣掉了,裤子掉下来了,只得拎着裤子走路,尴尬得不得了,女朋友在旁边笑,这就是废品的报复。修行人贪五欲就是在制造废品,贪的时候舒服,过后五欲的苦仍然报复在你身上。
离开贪求,就是离开世间上的种种痛苦,从离欲得到喜乐,即易入定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这个喜乐是从离来。离开世间上的贪求就是离开世间上的种种痛苦,因为你的贪求都是从烦恼出发,经过烦恼的路线,最后达到烦恼的结果,贪欲本身就是烦恼,有烦恼必有痛苦。要快乐就必须要断烦恼。从离欲得到喜乐,由喜乐而得定,这是初禅定。修行的总路线就是修离欲,贪欲是生死法,离欲是出离法。你能放得下欲,你就离得开苦,放不下就是离不开。随着你的离开也会产生喜乐,这个时候你虽然没有得定,你已经走在定的路线上了。就好比你们老同学,今天虽然没有得定,可是你们修禅定的喜乐无穷啊,你们已经走在得定的路上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明白了教理,按佛法去修行,
心念的微波平静了,就得定了

提要:
■ 八定加上未到地定,共称九次第定
■ 明白了教理,按佛法去修行,虽未得定,但已上路
■ 心念的微波平静了,就得定了
■ 离欲的人不要再走回头路,偶而调剂一下是为了止你的贪欲
八定加上未到地定,共称九次第定
四禅八定再加你现在走在路上的定,称为九次第定。走在得定的路上也叫定,不过你还没有得到定,所以叫未到地定。就好比我们佛性圆满也叫佛,叫未来佛,因为我们路子不错,都是走在成佛的路上。必须要照佛的教导,那么由喜乐而入定,这才叫初禅离生喜乐定。你自己搞一套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今天千万不要自己起烦恼破坏自己入定的基础。
明白了教理,按佛法去修行,
虽未得定,但已上路
我们今天虽然还没有得定,但是已经走在定的道路上,拿到了未到地定。假如不通过我给你们阐明,你们往往会把佛法的修行看得很玄虚,因为你们没有搞清楚嘛,仅仅知道几个名相。从前有人写了这么厚的一本书,也有讲到禅定,我看了半天实在看不懂,他根本没有说清楚怎么去修禅定,仅仅是把古时候修行有成就的人的话抄上去。那么看起来修行很难啊,修行很高啊,当然成佛就更高不可攀了,这都是不明理,明白了道理,你就知道虽然你现在拿不到,将来决定拿到,因为你上了路嘛。
有时候我们虽然自我感觉修得非常好,往往以为是入定了,却没有入定;你以为没入定,这几秒钟你就在定里。为什么你搞不清楚?因为你只有感受,却不明理。佛法就是教证二法,教就是佛法的理论,这是非常重要的,证是成就。应该是先有教,然后再有证。所以应该明白你在修禅定的时候,有禅乐出生,虽然不能完全灭掉妄想,也基本能够止得住,也能够跳出昏沉,这时你虽然没有入定,也已经进入了未到地定。
心念的微波平静了,就得定了,
修行人追求的快乐就是禅乐。初禅的快乐就是离生喜乐,初禅是由离产生了喜乐,由喜乐而进入定。那么未到地定跟初禅定区别在哪里?未到地定的境界就好比水面上还有微波,也许这个波细得你眼睛都看不见,可还是有波,至少你还有细妄想细昏沉。得定了那个境界跟前面就不一样了,那是心平静如水、一动不动的,就看你多少定力了。你即使得到几秒钟的定,你也有体会的。头只要稍微动一动,即使你前面已经得定了,这时也已经出定了,不过人没有起来罢了。
离欲的人不要再走回头路,
偶而调剂一下是为了止你的贪欲
所以咱们今天修行,应该说也很辛苦的,当然这个辛苦里有舒服,但舒服里也有辛苦啊。既然是辛苦得来的东西,那就要珍惜,不要破坏。也就是说既然离欲了,不要再走回头路。有时候难免会有点回潮,但是方向要坚定,回潮的时候,不要忘了你的方向,不要一直回下去,要马上转过来。
有时候老同学跟我说:“老师,这些青年组还是孩子,你拿点巧克力出来吧。”我说好,那么吃过了就算了,不要今天给你吃一点,让你高兴高兴,明天又想吃巧克力了,那就糟糕了。这就好比吃药,我们有时分点供品吃,止你的贪欲,吃饭也是吃药,是治你的饥饿病,病好了就别再吃药了。所以修行路上的人一定要警惕,一定要坚持,要勇往直前,偶然调剂一下,这是治病用的。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6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9

起烦恼,前功尽弃,懈怠,很难发觉,
所以要修精进波罗密
提要:
■ 上桥为求法,过桥是彼岸,奉劝桥上人,莫堕爱河中
■ 由初禅定的喜乐,进入二禅定,所以二禅称定生喜乐定
■ 入定难,就因为生活扰乱太多
■ 修行人浪费的时间可能比烦恼的时间多得多
■ 起烦恼,前功尽弃,懈怠,很难发觉,所以要修精进波罗密
■ 如今修行人只凭自己爱好修,也就成了爱好上的精进
上桥为求法,过桥是彼岸,
奉劝桥上人,莫堕爱河中
我有几句话挺不错的,自己欣赏欣赏也蛮快乐,“清凉本无桥,缘起桥方成,上桥为求法,过桥是彼岸。奉劝桥上人”,你们都是桥上人,“莫堕爱河中”,爱就是贪爱五欲。有人说我已经跟男朋友女朋友一刀两断了——还不够,整个五欲的贪都要断掉。不是叫你不吃饭,是不要贪吃,要断掉贪心。
由初禅定的喜乐,进入二禅定,
所以二禅称定生喜乐定
二禅的喜乐是在初禅的基础上提高的,当然比初禅还要殊胜。由初禅进入二禅,所以二禅定生喜乐定,第一个定是指初禅的定,从初禅的定产生了喜乐——这是从定中产生的喜乐,那么你就进入了二禅定,所以二禅也是从喜乐进去的。
二禅比初禅殊胜在什么地方?你对于贪瞋痴基本上不追求了,即使你烦恼还没有消灭尽,但是它不大活动了,至少自己有点控制能力。就好比水面上的鱼沉到了水底,但是不等于没有鱼,你真的要烦恼断尽,那要证了阿罗汉果了。二禅定是不是随时随刻都在定中啊?随时随刻都在定中,那是大成就的人,释迦佛是大成就,所以释迦佛无时无刻不在定中,连说话走路也全在定里。我们说的得到初禅定,是指你入定时的境界,二禅也是如此,只是说你在入二禅的这段时间里,你的境界就是二禅定。
入定难,就因为生活扰乱太多
既然我们做不到一天24小时全在定里,你没有入定的时候总要培养入定的条件啊,至少不要破坏。比如说你入定只有两分钟,你在平时的生活里,经常扰乱自己定的状态,心不安定,扰乱了十六个小时,那样可惜不可惜?修行难就难在这里,自己不尊重自己,自己不爱惜自己的成就,经常对自己破坏。
修行人浪费的时间可能比烦恼的时间多得多
有人说主要是烦恼在破坏,其实还包括你的浪费时间。细细地分析,你浪费的时间可能比你烦恼时间要多得多。一个人不可能从早到晚一直发脾气,也不可能从早到晚好吃的东西不停地吃,那么留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在浪费!即使进了佛门,走上修行的路,大量的时间也在浪费啊。自己从来没有去想过,反正大家打坐我就打坐,大家念经我也念经,其实你生活中有大量的时间全在浪费,所以修行会慢。
起烦恼,前功尽弃;懈怠,
很难发觉,所以要修精进波罗密
起烦恼是破坏,一破坏,前功尽弃,佛经上说“一念瞋恚意,焚烧功德林”。别说跟人家吵架,你就是心里动一个瞋恨心,你过去所培植的功德全会烧光,有这么厉害! 起烦恼有时候自己还能发觉,浪费时间,就很难发觉,好像活着总是这样了,浪费时间比起烦恼还要可怕。所以佛一再提出来,要修精进波罗蜜。
如今修行人只凭自己爱好修,
也就成了爱好上的精进
有人对精进理解得不深,他只是精进他喜欢的。唸佛法门的人喜欢唸佛,学法相的喜欢《俱舍论》、喜欢唯识,禅宗喜欢打坐,密宗喜欢修四加行,磕起大头来一个接一个,都认为自己修的最最重要。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而不是修行的全面。末法时期很多人即使在修行,也在搞片面。你没有平等的心,没有全面的目光,没有照释迦佛全面的指导去做,这就是末法现象。所以精进也要全面,并不是你爱好什么,就努力地修什么。有需要修的,你却不肯修,那只能叫爱好上的精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7-31 20: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8-8 07: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金刚萨埵菩萨 南无金刚萨埵菩萨 南无金刚萨埵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3 14:54 , Processed in 0.0393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