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826|回复: 1

济群法师:辨中边论述义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5-12 19: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边论述义 - 济群法师
辨中边论述义
   《辨中边论》三卷,是弥勒五大论典之一。此书包含颂文与长行两个部分。颂文为弥勒菩萨造。长行是世亲尊者释。在汉地翻译了两次:一是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真谛三藏在临川译出。名为《中边分别论》;一是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五月,玄奘三藏在玉华宫译。奘公在翻译《辨中边论》之后,又从论中取出颂文单行流通,名曰《辨中边论颂》。此外在西藏也有译本,日本山口益博士曾撰汉藏对照《辨中边论》,以资比较研究。
  ?此论就颂文而言,最初和最后的颂文(即归敬颂、结颂)都是世亲所作。论中第二颂是弥勒菩萨作的总序,叙述此论由辨相品、辨障品、辨真实品、辨修对治品、辨修分位品、辨修得果品、辨无上乘品的七品组成。又论中倒数第二颂同是弥勒所作,说明何以名此论为《辨中边》的缘由,除掉前后数颂,中间有一百十一颂,分为七品,其内容大体如下:
  ?第一辨相品:相即三相,此品阐明三相差别有无,显示唯识中道实相之理。全品内容大分为二:前十二颂以虚妄分别(依他起相)为核心,施设三相(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说明三相何有何无,虚妄分别与三相的关系,虚妄分别相证入无相的方便,虚妄分别识的差别,虚妄分别识的生起,以及虚妄分别识所显现的十二缘起生死杂染相。后十一颂辨远离虚妄分别所显的空性圆成实相。由空性相,空性异名,空性二种差别,以及成立空性差别的四门组成。是研究初期瑜伽大乘不共法的重要资料。
  ?第二辨障品:说障的种类差别。论中列举了三乘行者发心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有能障声闻入涅槃及菩萨成就佛果的具分等五障,能障厌离身见、违境不能弃舍的爱恚等九障,能障善等十法生起的无加行等三十障,能障三十七觉分的不善巧等七种障,能障十度的富贵自在等十障,能障十地的不染无知等十种障,最后以烦恼障、所知障二种摄诸障尽。长行又以广大等十一种障概括诸障。唯识家通常说到障,只说二障,或依十一地说十一种障,这里却从三乘境行果施设种种障,令人大开视野,在实践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障真实品:依三性观察诸法,辨真实相,说十种真实:一、根本真实,三自性。二、相真实,于三自性相如实了知,远离增益损减二边之见。三、无倒真实,依三性辨苦、空、无常、无我,如实观察,显真实相。四、因果真实,依三性辨四谛因果,显其真实。五、粗细真实,依三性显二谛真实。六、极成真实,依三性辨世间极成真实和道理极成真实。七、净行真实,依圆成实性辨净所行二种真实。八、摄受真实,依三性辨五法真实。九、差别真实,依三性辨七真如。十、善巧真实,依三性辨蕴等十种。于此十法方便善巧,便能破除由蕴等十法所起的十种我见。最后归纳真实为二类:根本真实为能显真实,余九真实为所显真实。佛法的修证是以正见为首,正见者,见真实相也。如何认识诸法真实相呢?本论告诉了我们从三性中去观察。
   第四辨修对治品:辨三乘行者修习的基本法门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论中说明了这些法门的安立及修习。又从三个方面:一、声闻独觉以自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菩萨以自他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二、声闻独觉于身等境以无常等行相思维而修对治,菩萨于身等境以无所得行相思维而修对治;三、声闻独觉修念住等但为身等速得离系,菩萨修念住则不为身等速得离系,但为证得无住涅槃。由此显示了三乘行者虽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但实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第五辨修分位品:说明三乘行者发心修行过程中所经过的位次,论中根据修治差别分十八位:一、因位,二、入位,三、加行位,四、果位,五、有所作位,六、无所作位,七、殊胜位,八、有上位,九、无上位,十、胜解行位,十一、证入位,十二、出离位,十三、受记位,十四、辨说位,十五、灌顶位,十六、证得位,十七、胜利位,十八、成所作位。此十八位又以净位、净不净位、净位的三种摄之,最后归纳为堪能等十位。在佛法中,说到修证位次,一般都是大小乘分开来说,以显示声闻乘与菩萨乘的不同,而本论却三乘综合说明,反映了初期瑜伽大乘的特色。
   第六辨修得果品:辨世出世间果报。先总说五果: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离系果。再依修道过程略说余果差别十种:后后果、最初果、数习果、究竟果、随顺果、障灭果、离系果、殊胜果、有上果、无上果。这十种果也是通约三乘修证而论的。
   第七辨无上乘品:从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的三个方面显大乘殊胜。正行无上有六种(最胜正行、作意正行、随法正行、离二边正行、差别正行、无差别正行),所缘无上辨十二种(安立施设所缘、法界所缘、所立所缘、能立所缘、任持所缘、印持所缘、内持所缘、通达所缘、增广所缘、分证所缘、等运所缘、最胜所缘),修证无上总有十种(种姓修证、信解修证、发心修证、正行修证、入离生修证、成熟有情修证、净土修证、得不退地授记修证、佛地修证、示现菩提修证)。写到这里,使我联想到唯识家的另外一部论典《摄大乘论》,这部论由十种殊胜构成的,也是反映大乘殊胜于小乘。为什么唯识师们要做如此的强调呢?我想可能因为瑜伽唯识思想是建立在三乘共法的基础上,得它又有自身的特色,为了使学者们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初期唯识的经典中,总要显示大乘的殊胜。
   《辨中边论》作为初期瑜伽论典,它首先关心的是诸法真实相,即空有问题,所以欧阳渐居士在《瑜伽师地论叙》中,称此论以中道为宗。诸法的空有是大乘佛教讨论的核心,大乘般若经典以一切法无自性空及缘起假有,展示了自己的观点。瑜伽经论又怎么认为呢?《瑜伽师地论》立二种自性:一、假说自性,二、离言自性。假说自性是世间共了的色、香、声涅槃等一切法,依世俗说是有的,、但没有言说所诠表那样的自性,于假言自性的一切法,离实有及非有所显的,就是离言自性,这是真实有的。如以假说自性为真实自性那是妄执,如说没有真实的离言自性,则是恶趣空了。假说自性是空,离言自性是有,这就近乎二谛立教了。(注1)
  ?本论则依三性有无显示唯识中道,如论中说: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注2)
   这是唯识家著名的中道偈。“虚妄分别有”,是说依他起的能取所取分别相是有的;“于此二都无”,二指二取执,即遍计所执的我法相是空的;“此中唯有空”,空是空性,即圆成实相,透过依他起相所显。这是真实有的;“于彼亦有此”,即于二空性中亦有虚妄分别。第二颂是对前颂内容的总结,在一切法中,由是空性(圆成实相)、虚妄分别(依他起相),故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二执性(遍计所执),故说非不空。有者,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由依他起相的虚妄分别识,尽管在胜义中非真实有,但在客观上还不能说没有,因为有情依虚妄分别识起烦恼造业,流转生死,修行者只有灭去此妄识才能解脱;圆成实相更是法尔如是,真实不虚。无者,即遍计所执相,此相但是有情主观错误妄执,其实没有,如实认识了三性的有无,就是妙契中道。
  ?同论《真实义品》又用三性全面考察诸法,显真实义,如辨无倒真实中:
  ?论曰:无常三者:一无性无常,谓遍计所执,此常无故;二生灭无常,谓依他起,有起灭故;三垢净无常,谓圆成实,位转变故。苦三种者:一所取苦,谓遍计所执,是补特伽罗执所取故;二事相苦,谓依他起,三苦相故;三和合苦,谓圆成实,苦相合故。空有三者:一无性空,谓遍计所执,此无理趣可说为有,由此非有说为空故;二异性空,谓依他起,如妄所执不如是有,非一切性皆无故;三自性空,谓圆成实,二空所显为自性故。(注3)
   本论对于二谛、四谛、七真如、四种真实、五法等,也象辨无倒真实一样,一一都用三性考察,说明了三性贯穿一切佛法,一切法都可以用三性观察,显真实义。
  ?其次要谈的是诸法唯识。在唯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一能变和三能变的两个阶段:一能变唯以一切种子心识为能变体,如《解深密经》建立一切种子心识为根本:一方面现起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另一方面,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注4)弥勒的另一部论典《大乘庄严经论颂》和无著的《摄大乘论》,基本上都是这种思想,从一本识转起色心诸法,奠定了初期的唯识思想体系;三能变是见于世亲论典《唯识三十论》,论中以阿赖耶识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显示了八识都是能变(注5),是唯识学成熟时期的思想。
   一能变与三能变反映了唯识学在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思想特色,但这两种思想我们却可以在《辨中边论》中同看到,真谛译《中边分别论》颂文曰:“尘根我及识,本识似生彼”。这内容与玄奘译的:“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还大体相近,可是二家所译长行释文则大不一样了。真谛译的长行论文说:
   似尘者,谓本识显现相似色等。似根者,谓识似五根于自他相续中显现,似我者,谓意识与我见无明等相应故,似识者,谓六种识。本识者,阿赖耶识。生似彼者,谓似尘等四物。
   这是一本识为因,现起所取的根尘相识,及能取的我识和前六识的见识。是一本识为能变的一能变思想。
   再看看玄奘译世亲所造论文,论曰:
   变似义者,谓色等诸境性现。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互相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者,谓余六识了相粗故。……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注7)
   对于这段论文,我们再结合一下慈恩的《辨中边论述记》来理解,意思就很清楚了。“似义”“似有情”是本识所变所缘境,“似我”的末那所变所缘境,这显然是三能变思想,与《成唯识论》是同一路子的。
   ?关于《辨中边论》注释,从现有资料可以了解到的,最早有安慧为世亲的《辨中边论》作过复注,西藏大藏经中有该注的全译,法国的烈维教授在尼泊尔发现了《安慧释疏》的梵文断片,此疏烈维教授委托日本的山口益博士校订,一九三四年刊行,是了解《辨中边论》及安慧思想的重要资料。其次是真谛译出《中边分别论》后,自撰论疏三卷,反映了真谛所理解的瑜伽唯识思想。
   在汉地,此论注释最著名的是慈恩的《辨中边论述记》,“述记”二字说明此书是慈恩亲承玄奘所述而记的,並非自身著作,其内容多半是奘公从印度听闻得来的,不乏重要见解,另外《述记》在解释颂文、释文之时,屡屡驳斥真谛译的《中边分别论》之说,以显唯识正宗思想。近代有太虚大师《辨中边论颂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学习本论的入门方便。
   ?注:
   ?(1)《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卷三十六
   ?(2)《辨中边论、相品》卷上(大正藏三十一、四六四中)。
   ?(3)《辨中边论、辨真实品》卷中(大正藏三十一、四六九中)。
   ?(4)《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卷一。
   ?(5)《唯识三十颂》(大正藏三十一、六0-六十一页)
   ?(6)《中边分别论》(大正藏三十一、四五一中)
   ?(7)《辨中边论》卷上(大正藏三十一、四六四下)





chzy 发表于 2015-10-6 16: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3 13:32 , Processed in 0.0710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