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354|回复: 4

[唐思鹏居士]《唐思鹏著作集》序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11 17: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唐思鹏居士]《唐思鹏著作集》序
《唐思鹏著作集》序
   唐思鹏居士,四川巴中市人,早年曾随其父唐仲容老先生受学般若、唯识学。思鹏居士天资聪颖,性情温厚,好学不倦,于德于学,日隆日进,廓然有菩萨济世的大志。
  1990年,由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的举荐和遍能老法师的邀请,唐仲容老先生受聘于四川成都宝光佛学院讲授佛学。是年,思鹏居士偕往协助。父子除了在佛学院教授佛学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问学者讲课。席上谆谆,诲人不倦;座下殷殷,学而不厌。
唐仲容老先生和唐思鹏居士
  1990年以来,思鹏居士从事佛学教学研究工作已有十多年了,于般若学、唯识学等皆有深厚造诣,而尤专唯识学。而他的所教所学颇具古印度佛学特色。这些年来,他对佛教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游学和受教其门下的不乏才俊之士,可谓后起有人。在佛教义学日渐陵夷而亟待复兴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众所周知,通达法义才可以现观谛理;现观只为证义。通达法义能引真比量的善巧抉择;现观谛理能引真现量的无倒亲证,这是修学佛法的通途。未有不深达法义而能起正修者。况且,究竟彻底的通达法义即是究竟彻底的现观正修。由此,佛陀究竟彻底通达法义——能诠所诠的实相,所以称为“无学”及一切智智者。 思鹏居士深谙此理,于教于学,皆循不违。由此,其教则使学生如沐春风,其学则促自己德智俱进。
  1992年,思鹏居士在四川省佛学院任教,而后担任该院教务长之职,同时也在成都昭觉寺佛学院和文殊院青年佛学社教授佛学课程,在四川省佛学院函授部兼函授辅导课程。可谓不辞辛劳,为法忘躯。1999年,惟贤法师和心月法师聘请思鹏居士为重庆佛学院教务长,兼任函授部主任,同时带研究生。2002年底,思鹏居士被调到北京中国佛教协会《法音》编辑部担任责任编辑,负责学术稿件的编审工作;同时被聘执教中国佛学院,主讲唯识和禅学。  
  此次结集出版的著作有:《佛教三字经新注》、《四十二章经新注》、《维摩诘经新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新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新注》、《六祖坛经新注》、《辩中边论疏义》、《唯识三十颂疏义》。其中《佛教三字经新注》是接引初学的佛教知识普及读物,《六祖坛经新注》是研究中国禅宗的重要典籍《六祖坛经》的力作,其它六种都是探讨古印度佛教重要经典的代表作品。        《四十二章经》源于朴素的阿含思想,重在接引学人出离烦恼,解脱生死,虽是适应小乘根器,但同时也是三乘共学的经典。《金刚经》和《心经》则代表了般若思想的精华,其重点在建立大乘殊胜的正行;《维摩诘经》是赞叹大乘、贬抑小乘,以种种善巧直示不二法门及显示菩萨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大乘经典,属大乘契经、希法二分所摄。《六祖坛经》则代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法思想。《辩中边论》、《唯识三十颂》二种,摄在大乘瑜伽唯识学中,属论议一分所摄。只不过前者《辩中边论》是以三自性为根本真实来抉择法相、显示中道的;后者《唯识三十颂》是以阿赖耶识为根本建立大乘甚深缘起的唯识妙理的。
  思鹏居士注释《佛教三字经》,开宗明义,深入浅出;注《四十二章经》,本在三乘共学,不拘小乘;注《维摩诘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囿中观学派一家之见,更援引瑜伽唯识,成显了义;注《六祖坛经》重在发挥惠能说法不离自性、见性开悟不离本心本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下手修行的禅法思想;疏《辩中边论》、《唯识三十颂》,明境、行、果,尤重行门。或有误解唯识只讲教理不关修行者,可以一读而冰释;对于学习教法的人,也不必为迷惘于下手立足之处而彷徨了。
  《佛教三字经》为明代吹万老人所著,作者模仿儒家启蒙读物《三字经》的体例,以三字一句、四句一偈的文法平白直述,将佛教历史、佛教常识及佛学教理介绍给初学,以便记忆和学习。后经印光大师修订,将本书的原文改正了十分之三。据印光大师所述,《佛教三字经》的内容主要是“略叙如来降生成道、说法度生,列祖续佛慧命、随机施教及与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等事迹和佛法教理。世人通过诵习是文,可“知佛经之要义,明祖道之纲宗”。其最终的意义“是在后进之发心造修焉”。可以说这是一本佛教基本知识的普及读物,主要内容是以韵文的形式提挈佛法的纲领要义、辨析佛学的基本原理、介绍佛教的主要宗派等。
  《四十二章经》是我国译辑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汉译佛经。中印文化的交流虽可追溯至秦汉初期,但直到东汉永平年间才真正成熟。根据史书记载:在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一日,明帝夜梦金人,项光如日,飞进皇宫。次日便召集群臣征问梦境。太史傅毅占卜后,回答道:“ 臣听说西域有得道者,人称为‘佛’。《周书异记》亦曾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夜间有五色祥光直贯太微星,当时的太史苏由就上奏昭王:‘西方有大圣人出世,一千年后,其声教将流传此土。’昭王就下令将此事刻于石上永志纪念。因此,由年代来推算,现在应当是圣人教化东来之时。陛下梦见的金人,想必就是佛了。”于 是,明帝派遣博士王遵、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等一行十八人,西行天竺求请佛法。当他们途经大月氏国时,遇见了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尊者,因得知他们是天竺的具德高僧,便传达了汉明帝的心愿。适逢两位尊者也早有弘法度生的悲愿,于是一行人便迎接尊者并以白马驮着佛经、佛像、舍利于永平十年(67)返回洛阳。明帝非常钦敬两位尊者以弘法为职志的精神,特别以国礼接待。翌年在洛阳城西门外建寺供养尊者,为纪此因缘,故特以“白马寺”命名。至于佛像及舍利,则分别供奉于南宫的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这也是中国有佛像的开端。两位尊者有了汉明帝的护持,便着手翻译带来的佛经,并撷取大小乘义理,糅集译出《四十二章经》。其内容简明扼要,章节最长百十来字,最短只有二十几个字,简略地说明了三乘佛法的基本道理,重在说明出离世间而得解脱的真实修行,如止恶修善、发心求证道果、少欲知足乃至远离诸欲、观人生无常等诸要义。其说理浅近、平实易懂,为佛教的入门读物。由于此经简要平实,且富含哲理,很快就为当时的贵胄及士大夫习诵,佛法也随之渐渐深入民间,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
  《维摩诘所说经》为姚秦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所译,属意译本,通称为旧译;另有唐代玄奘三藏法师的直译本,名《说无垢称经》,通称为新译。罗什法师的意译本行文流畅易懂,类似叙事的小说体,仅从其文学价值而言,就被学界称为“开启了明清小说的先河”,更何况其思想价值尤为中国佛教各宗所重。所说不二法门,尤其为禅宗奉为不易的圭臬。玄奘法师的直译本由于完整保存了古印度梵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概念,所以行文较为晦涩艰深,不易为国人的思维习惯所接受,因此在流通上不如旧译那样普遍为人所知,仅为少部分研究者所重。表面看来,似乎是旧译本易懂而新译本难懂,实则不然。虽相对的从文字上讲旧译易读,然而作为义理的载体,在名言概念上就显得不及新译那样精确;在如实悟入法义上,作为所缘的意言境界就显得模糊了一些。而新译虽然似乎在文字上难读, 然而一旦透过了文字关,在义理的受学上由于名言概念准确,反倒非常有益于对法义的正确理解,不至于堕在自见取中。所以唯识一系的学者多重新译的版本,尤其是在佛法的缘起观上始终坚持非本体论的缘起观;而只重旧译版本的学者,在缘起观上其中不乏有混淆于本体论的谬说。当然,这些并非是译者的问题,而是两种译法言传会意各有所重而已。但得言传,自能会意;若只会意,恐落见取。所以欲全面深入研学此经者,宜互相参校。
  关于此经的内容,僧肇法师在《维摩诘所说经?序》中概括地说:“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议之迹也。……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全经共十四品,若依通例区分,第一品为序分,记述法会缘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为正宗分,是一经的主体;末后两品为流通分,劝人依教奉行,修行证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姚秦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所译。本经分上下部分,共五千余言。主要以大乘佛法缘起性空的伟大思想为理论指导,重在建立不取不舍、悲智等运、福慧双修的菩萨正行。如经中言:“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分被称为“大乘正宗分”,是贯通全经乃至全部佛法的主旨,有甚深的密义在其中。
  或问曰:为何要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为何又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答曰:因为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未有一法不从缘生。从缘生故,皆无定性。无定性故,于中种种计度推求实我实法皆属颠倒虚妄,所执实我法等毕竟了无所有。前者诸法从缘生性,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有漏无漏,概莫能外;但属有为,皆从缘生,众生、菩萨乃至于佛,平等无二。后者缘生诸法远离计执实我法性,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有漏无漏,亦莫能外;但属有为,皆属相有性空,即此所显空性亦不离能显缘生诸相而有,故此胜义亦无自性。如是,众生、菩萨乃至于佛,平等无二。
  一切众生不悟如上缘起的道理,非因计因,或计无因,或计邪因等,即使欲求出离,而莫知宗趣;更有造恶求福,欲升反堕,殊可悲悯!同时,一切众生正由不悟如上性空的道理,非真计真,或计无为真,或计邪为真,欲开智慧而反招云翳;甚至精勤修行,反速堕外道窠臼之中,唐捐其功,遗憾弥天;乃至以盲导盲,陷众于暗穴,如佛说“掉松果喻”。
  世间众生不明白缘起的道理,不知世间一切可乐异熟果报皆因利他而生,多为自私执我所蔽,不能成就广大善法;同时又昧于性空的道理,不知缘生诸法但有幻相而无实体,为无明所覆,不得开启广大智慧。由此自私执我,多引烦恼;复由无明,更引二取。由此烦恼业习和二取执著,致使众生永堕生死海中,无有出期。
  圣者正因为深入通达缘起性空的道理,了知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本来无我,以有众生之间共业增上,或顺、或违,从而有饶益业和违损业及二者俱的差别,因此感得了或多苦、或多乐、或多间杂的生死果报——有漏人生宇宙的生起形成。通达此已,便自然生起随顺出世解脱——无漏因果规律的菩提愿行。菩萨深知本来无我,而以一切众生为大我,从而饶益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方能成就广大善法;复以在利益众生中成就菩萨殊胜微妙的所缘境界,方能破除我法二执,而使无漏清净的广大善法圆满。所以要“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同时又“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玄奘三藏大师所译,自古以来流传最广,从帝王贵胄,到士大夫的知识阶层,乃至普通的街坊百姓,处处流传诵习,加上与同观音信仰的融合,所以普遍为人所敬奉。《心经》的思想价值,自古以来一直为诸宗学人共所赞叹。其言简意赅,虽然仅有二百六十个字,然而统摄了六百卷般若教义的精华,由博返约,于诸学人忆持修习有大裨益。民国时期,欧阳竟无和韩清净两位大德皆于《心经》情有独钟——前者有《心经读》,以存微言大义;后者有《心经颂释》,以贻诸来者。当代的唯识学家唐仲容老先生晚年也有《般若心经唯识新悟精义》一书留传于世。
  此经首以“五蕴皆空”显示我法二空为宗;次以有为、无为平等一味为境;复以观世出世间皆如梦幻了无实我、实法为行;复以证受实相、成就清净无为功德(涅槃)和无漏有为功德(菩提)为果;最后以赞叹般若的殊胜功德及希望大众趋向彼岸成就菩提的咒语作结束。
  《六祖坛经》实由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开示、弟子法海等集录而成的一部禅法开示录,也是除佛陀所说的法称经之外,唯一由中国僧人所说、后由弟子们尊称为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六祖坛经》虽有敦煌、惠昕、德异、宗宝四种不同的版本,但一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宗宝本”。
  《六祖坛经》的主要部分在〈般若品〉。禅宗的禅,特别是弘忍以来的东山法门即以般若为其旨归。到了惠能,更把这种思想发展成一种“一超直入”的顿教。他揭示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途径,即是修“般若行”。他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这是指示真如自性的佛性是没有差别的,迷是凡夫,悟是圣人。相同的是佛性,所以凡夫有成佛的可能性;不同的是迷悟,所以有凡圣的差别。若欲消除这种差别,就必须破迷开悟,证见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因此,惠能接着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时说:“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这些都是从“本心、本性”的真如自性上而说的。见真如本性,就 是修般若行。在何处修?“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惠能的禅法思想,一是强调无念、无相、无住。所谓“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二是强调定慧等持。如云:“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三是强调修行就是修心,不在外表的形式上。所谓:“道由心悟,岂在坐耶?”“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四是特别重视在现实生活中修行。如大家熟知的“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以及“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五是自性弥陀、自性净土、自性三宝、自性法门、自性佛道,以及自心烦恼、自心众生、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法无有顿渐、迷悟有迟疾等,这些既是惠能禅法的重要思想,也是惠能禅法的一大特色。
  《辩中边论》又名《离僻彰中论》,本颂慈氏菩萨所造,长行释文世亲菩萨所作。本颂与长行释文合称《辩中边论》。此是慈氏菩萨五论之一,为三时瑜伽唯识学者所专重。本论一共有七品,初〈辩相〉、〈辩障〉二品,建立佛法殊胜正境;其次〈辩真实〉、〈辩修对治〉、〈辩修分位〉三品,建立三乘殊胜正行;再次〈辩得果〉、〈辩无上乘〉二品,建立三乘殊胜正果,而以大乘佛果最极无上。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11 17: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唐思鹏居士]《唐思鹏著作集》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学法修行第一要务端在开启智慧,所谓:“弥不有初,鲜克有终。”因为,唯有智慧能破无明。然此智慧不会无因、非因生起,要依佛说正法方能破迷开悟,若不以圣教法理为闻思所缘,纵然勤修千劫也不能开悟,甚至去道日远;所以,本论首以辩三自性建立中道正理。明中道时,即将发起正勤加行,于何所断、当断,要正了知,如张弓射箭有标的,方不致唐捐其功;所以〈辩障〉一品紧随其后。正加行时,于诸无量真实义谛如实遍知,念念系缘,念念无倒抉择,念念善巧通达,念念智慧增长,如水有源,相续成流,相续不断,渐续渐增,汇成江、河、湖、海;所以〈辩真实品〉次第建立。一切众生为无量烦恼所缠,以诸烦恼所起、所生,各自有因,修彼对治自当善巧并有所针对,无量对治善巧摄在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中;所以〈辩修对治〉次第随后。于修习中,初、中、后位生熟差 别,说有分位,总十八种,得果所需时间、所经位次,皆为因行而成差别,遮非经历长劫难行勤行,图求殊胜道果。所谓荷重任者,其道也远;欲速不达,适成其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求仁得仁而已矣!菩萨畏染因而修净因,凡夫畏苦果而远乐果,是颠倒、不颠倒贤愚差别;所以〈辩修分位〉随后建立。因行圆满,自然获得殊胜道果,清净诸行波罗蜜多,圆满成就无上乘法,有大堪能,有大威德,有大智慧,有大方便,能于十方普坐道场,作师子吼,雷音响彻三千大千世界,引摄度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所以〈辩得果〉、〈辩无上乘〉二品最后建立。总辩五果,显示无上佛乘最极殊胜。
  《唯识三十颂》为世亲菩萨所造,大唐玄奘三藏大师所译,自古以来众所称叹,是唯识学的必读论典。因其匠心独运,睿思善巧,引得后来十大论师竞相作释;后我三藏玄奘大师应其高足窥基法师所请,主护法菩萨义,杂糅其他九家,译成《成唯识论》。此论实是彪炳史册的巨制,修学唯识要义所依的宝典。此颂是世亲菩萨即将舍报之际所造,总六百言,用以阐述大乘法相唯识的深妙理趣。内容以境、行、果三,摄一切法。前二十四颂明唯识之相,建立大乘殊妙甚深极甚深的唯识缘起道理;第二十五颂明唯识之性,显示缘起唯识实性;次四颂随顺唯识缘起道理发起修习,观唯识实性,以明唯识要义的修行分位;最后一颂明转 依果,而又以显示究竟圆满转依的无上佛果为极致。
  此论以甚深缘起和缘起实相为转变世间成出世间的理论依据;以通达、随顺、修习为用功加行;以圆满转得染分识成净分智为究竟的佛果;系统地说明了人们的经验世界、现象世界皆是认识的境界,皆是以阿赖耶识为根本的八识转变而成的。由此精密组织,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而成熟的阿赖耶识缘起学说,并进而论述了三自性、三无性等唯识的核心理论,以及有关唯识学修行实践的一系列次第及方法,从而在《唯识二十颂》反证“唯识无境”义外,正面阐发了 “唯识无境”说。因之,前者又名《摧破邪山论》,后者又名《高建法幢论》。此《唯识三十颂》是古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唯识学派的基本论典,我国的唯识宗即主要依此论典而建立。
  思鹏居士到《法音》编辑部工作后,在工作之余,我们也偶尔得以抽暇聚谈佛法,相交甚契。可谓:思往圣,愿比邻,游目驰怀,念圣教之兴衰,不避一己之所任也。
  近由华文出版社将思鹏居士佛学著作选出八种正式出版,以飨教内同好,同时也有资教外学者、爱好者参阅。因受所嘱,爰为之序。

《法音》2007年第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15 20: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19 21: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19 21: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4 12:35 , Processed in 0.0433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