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519|回复: 3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4 13: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九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9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三面,从注解第二条看起。
  【若为求福德,以修六度,是名贪著。则是自利,而非利生。非大悲心,非无上菩提。故不应也。】
  这是说明佛教菩萨为什么不能够受福德、不能够执著福德的原因。如果菩萨不修福德,那菩萨就不度众生,不能度众生。如果修福还附带著有条件,那就著了相,像前面所说的四相具足,贪瞋痴慢没有断除,那是凡夫不是菩萨。因此佛叫菩萨修福德,而不著福德相,同时决定不能够享受福德,有贪图享受的念头就错了,这个地方就讲得很清楚。凡夫如果要是说修福没有果报,他决定不干,这是凡夫跟菩萨不相同的地方;凡夫只看到眼前的福报,种善因,得善果,他一定要希求善果。菩萨这一句话适应不适应?给诸位说,更适应,不但适应,圆满的适应。我们晓得善果,最大的善果、最圆满的善果是什么?是明心见性,这是究竟圆满的善果。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小善果、小果报,这就把我们究竟圆满的善果障碍掉,不能够得到,不能够现前,这个损失实在讲是太大太大。
  由此可知,还是菩萨的眼光深远,他们的眼光大,看得远、看得真,佛的教诫没有错误。这一段话我们要常常把它放在心上,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凡夫,无量劫来我们的烦恼习气非常深重,一不小心就犯了错误。犯了什么错?又搞自利,这个错误很容易犯,不要认为小错误没有大关系,你要是这个想法你就错了,这个小错误有大障碍。近一点讲,障碍你不能出离轮回,障碍你不能念佛往生;从远大的地方看,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见性成佛,可见得这不是小障碍。什么叫自利?什么叫利生?利生当中决定要把自利的念头断掉,自利的行为断掉,这里面就真正得到自利。诸位要晓得,没有自利的心,没有自利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就是自利。如果有丝毫自利的念头在,自利不能利他,不能利他。必须真正利他才能够自利,你的大悲心、大菩提心才能够发得出来。菩提心一发,就是发心住的菩萨,发心住是圆教初住,可见得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一段我们也就很明显的体会到,是排除我们发大慈悲心、发大菩提心的障碍;要晓得这个心发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东西把它障碍住?现在把这个障碍找出来,原因找出来,只要能够把原因跟障碍消除,大慈悲心、大菩提心自然就发出来。
  【作福德,不著空也,大悲也。】
  这是修福。修福,我们在讲席里面,很具体的说出修三福、修六和、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就像盖大楼一样,从地基一直盖到最高的顶层,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不著空,这是利益一切众生,大慈悲心。
  【不贪著,不著有。】
  可见得佛所教给我们的,确确实实是空有两边不住,这是智慧。般若 智慧怎么修法?就是在修福当中不著相,《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离相离念而修福德」,这就是般若 波罗蜜,这就是福慧双修。福里面有慧,慧里面有福,也就,是
  【悲智具足,空有不著,这也叫中道。】
  可是诸位同修心里面不要印上一个中道,心里头要是印上一个中道,你就又错了。「是名中道」,佛不得已给我们起个名字这叫中道,中道也不能著。「即是应无所住,行於布施。」前面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是这样一个修学法。
  【不著功醇】
  醇,我们一般讲功夫深、功夫到家,已经能够做到自自然然,不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自然而然不起心动念,功夫醇这就是真的不受,决定不会落印象。阿赖耶里面落印象,那是受,你受了;要做到不落印象。古人常常用镜子来做比喻,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早晨起来洗脸要照镜子,晚上睡觉之前也会照照镜子。古大德教给我们,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镜子你照的时候清清楚楚,现的相很明显,它不著相;不但我们离开的时候,镜子里头没有这个相,你们想想看,正在照的时候,这镜子里头何尝有相?常常用这个观想,会开智慧。我们用心要学镜子一样,不但离开的时候没有相,正在照的时候也不著相。绝不可以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一照里面相马上就印上去,那就叫受。不受,镜子不受,照相机的底片受,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故不受亦是一切不受】
  世间五欲六尘不受,佛法受不受?佛法也不受。佛在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不受。无上正等正觉受不受?我们这个经读到此地,佛告诉我们这也不能受,真的是一切不受。
  【一切不受是平等法界】
  平等法界就是心性显露出来。
  【本来一切法无我】
  平等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没有我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受,这个念头没有了。会用功的人,古人所讲的聪明伶俐汉,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常讲的上根利智,经上常讲上根利智,宗门里头说聪明伶俐汉,他就从日常生活当中下手,用真功夫,从根本修。从根本修就是修清净心,修清净心就是一切不受,用这种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当中,用心像镜子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事情做得非常圆满,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上上乘功夫,这不是普通功夫,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所以上根利智的人,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他就能做到。这个道理、事修我们要明了,我们也要认真的学习。如果你会了,受用无穷,一切不受的受用,那是真实的享受,在佛门里面称为三昧,三昧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那是真正的享受。一切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才叫做正受。别人生活在十法界里,生活在六道轮回里,你用这种功夫得力,你是生活在一真法界里,你生活在平等法界里,你生活在清净法界里,那怎么会一样?自然不一样。
  【如是知,如是行。】
  知就是觉悟,要像这样的觉悟,要像这样的修行。
  【便是广修一切法,而行所无事。】
  广修一切法,换句话说,生活还是照常生活,工作还是照常工作,跟过去没有减少一点点,没减少!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为什么会增加?菩萨要精进。精进就是工作量要增加,不会减少。这就是广修一切法。一切法,前面说过,一般讲的境行果,相宗里面讲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一切法!一法里面就是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虽修,因为他一切不受,所以若无其事,行无所事。因为若无其事,所以他不疲不厌,不像一般人做工作,做久了就厌倦,世间人常讲干一行怨一行,他初干的时候还有兴趣,干了几年,老干这个事情,那就埋怨、就讨厌。菩萨干事情不会埋怨,愈干愈欢喜,为什么?因为他一切不受,纯为利生,没有利己,利己就受,没有利己,纯为利生,这个非常非常要紧。
  【久久功醇】
  时间久了,功夫醇了,功夫醇我们一般讲功夫到家,《般若 经》上讲的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功夫到家,就是功醇的意思。
  【则心若虚空】
  这是境界,好境界现前,心不但清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虚空没有界限、没有污染,真心现前。有分别、有妄想、有执著,诸位要知道那是妄心。我们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就不谈了,我们学佛的人什么时候真心现前,自己知道,这个不必请教别人,什么时候到心若虚空的时候,真心现前了。再看底下这一句:
  【虽一切法炽然行之,不厌不倦。】
  一切法,实在讲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生活很繁琐,工作、应酬这里面显示出一切法。炽然行之,很繁琐的事情、拉杂事情一天到晚不中断,一年到头,一生一世,这常说的,没完没了,可是菩萨行不厌不倦,不厌不倦是普贤菩萨,行行愿愿都是无有疲厌。
  【而相忘於无何有,是之谓不受。】
  注解里头把不受的意思,不受的形相,到此地真的为我们说得很透彻、很明了。如果不说得这么详细、这么透彻,我们把经文含糊笼统念过去,如何能得受用?这个经义如果我们真的明了、真的透彻,这一生受用无穷,我们现前就得大自在,现前就得真正的解脱。工作、生活依旧是积极,绝对没有显示消极的状态,没有!生活得更勤俭,生活得更欢喜,生活得更活泼,这是在生活上表现的积极。工作更认真、更努力、更勤奋,大乘佛法哪有消极?这样的经典,这样的经教,给诸位说,实在是希有难逢,不容易听得到。听明白就要干,我们才不辜负释迦牟尼佛,不辜负祖祖相传的教诲。当中这一句话好,「相忘於无何有」,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应酬当中,刚才说了,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那你就快乐,你就会不疲不厌。「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是相忘,相忘於无何有。
  【一心清净,一尘不染。】
  这是效果,这是成就。
  【自然而非强制】
  这是自然的,没有一丝毫勉强在里面;我一定要这样做,佛教这样做,我不做不行,这还有点勉强。有一点勉强好不好?不错了,你的功没有醇,但是这个功要继续不断用下去。我们现在是凡夫,是要勉强一点,前面说过,久久功醇;现在不勉强不行,做不到,一定要勉强自己。而且凡是用功的过来人都很清楚,要常常责备自己、勉励自己才行。为什么?在生活当中,一天到晚老毛病、老习气常常犯,说不受又受了,常常犯。常常犯,常常知道自己犯,给诸位说,这就是觉悟;常常犯,自己习惯成自然,不以为是过失,这个人叫迷惑颠倒,他不觉。能够知道自己常常老毛病犯了,常常怎么又受了?怎么又会起心动念,又有分别执著?不要等现行,不要等造作,念头一生马上就觉悟。业障习气重,一觉,妄念它就息掉,就不会继续增长,这叫做用功。
  我们念佛人,在妄念起来的时候,阿弥陀佛,把念头马上转成阿弥陀佛,恢复到自己的心地清净无染,念佛人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很好、很殊胜。念佛功夫如何能得力,如何能够在短短期间证得念佛三昧?今天经文讲到这个地方,大家一直听下来的,我跟你讲念佛三昧好讲,平常念佛三昧不好讲。用念佛这个方法,念到一切法不受,念到心地清净无染,那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要再深了,那就叫一心不乱。功夫的浅深,完全在不受,在不执著、不受。不执著,一切都能不执著,都能放下,这是事一心不乱;到一切法都不受,是理一心不乱,那个境界高。
  【恒是而非偶然】
  后头两句话好,自然不勉强,没有一丝毫勉强,自自然然不执著,自自然然不受,永恒的不受,不是暂时的。我来打个佛七,我这七天不受,离开佛七场所又受了,那个没用处。所以它不是短时期的,永恒的你就得一心不乱。
  【悲智足,定慧等。】
  足就是圆满的意思,大慈悲跟大智慧圆满,满足了。定慧均等,定慧等就破无明,定慧不等不能破无明;或者是定多慧少、慧多定少,都没有办法,都不能够破无明,不能证法身;破无明、证法身一定要定慧等。他为什么会等?诸位仔细想想,因为他是平等修,所以他容易等。我们一般人是修慧他就不修福,修福他就不修慧,所以他的福慧不等。你看有一些人在佛门里面很拥护,出钱出力,但是听经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就是修福不修慧。有的人比较清苦,你叫他出点钱,他没钱、没有能力,讲经他天天都来,他修慧没修福。一个是修福不修慧,这个明心见性很困难,这不是等。我们今天在《金刚经》学会什么叫等,这个很了不起。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一切不分别、不执著,就等了;你有分别执著,你就不平不等。所以修慧原来就是修福,修福原来就是修慧,福慧是一次修的,不是两次修的,两次修的就不等,一次修的当然等。诸位听了金刚般若 ,要是这一点没有听懂,没有学会,那你一部《金刚经》叫白听。你会用这个功夫,你的成就是金刚三昧,在念佛人是念佛三昧。你用这个理论来修,修成功之后叫金刚般若 三昧。
  【无以名之,名曰得成於忍。】
  这种境界,这境界没名字,如何来显示这个境界?我们现在说,如何与人沟通,来说明这个境界?那先要讲个名词,不得已,实在不得已,叫它做得成於忍。得成於忍也不能执著,这是不得已给它起了个假名。名固然没有离实,所以实至名归,名实一如。通达没有问题,不通达又怕在这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那就错了,这是《般若 经》难讲之处、难懂之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大段,明诸法空相结成法不生。这段文很深、很难体会,所以在讲经文之前,又不能不罗嗦,先把这一段经文的大意做一个介绍,然后读经文就比较容易,这是我们在后半段,往往看到有很深的,意义非常深广的经文,都在经文前面要细细的来介绍。
  【向后经文(从这往后),正是点滴归源之处。】
  源头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点滴归源之处就是佛法里一般所说返本还源、消归自性;我们如何能够回归到自性,懂得回归自性,那就是诸佛如来,菩萨以下都做不到。这个地方我们讲的诸佛如来,诸位一定要记住,诸佛如来的名号,是从圆教初住菩萨起,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才能够点滴归源;换句话说,点点滴滴他都能够跟自性、跟真心相应。像世尊在本经一开端,为我们示现的著衣持钵,他都能够跟自性相应;没有见性的菩萨做不到。他为什么做不到?没有见性的菩萨,他有受,这是刚刚讲过,他在一切法里面有受,他不是不受;见了性才不受,不受就见性。受,这个享受、接受,受有多寡不同,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受比我们轻,比我们少,我们这个受非常的重,非常的繁多,就是样样都放不下。阿罗汉他已经把三界六道放下,三界六道这里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不受;但是他还有受,还有放不下的,是什么?涅槃他受。前面佛教给我们,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他生死不受,涅槃他受,这就不行。唯独明心见性的菩萨,涅槃也不受,生死、涅槃两边都不受,这叫法身大士,《金刚经》上所称的诸佛如来都是讲法身大士。他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没有一念不归源,没有一行不回归自性,这叫法身大士,这叫诸佛如来,跟经上讲的诸法如义、不一不异、无实无虚完全相应,这就是点滴归源之处。
  「故其所含之义」,底下经文里面字字句句的含义,「甚广、甚深、甚细」,字字句句的境界无限的深广,也是无限的微细。「必先加以说明」,这个在没有读经文之前必须要说明,然后我们入了经文才能体会。
  【上来所说,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无住而已。】
  上来,如果从近处讲,就是这部《金刚经》从开端说到此地;从广处讲,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 ,从开端讲到此地,真的是千言万语。世尊二十二年所说的六百卷《大般若 经》,讲的是什么?给诸位说,两个字「无住」而已。前面我们讲不受,不受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不受,二十二年就讲这个。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说了这么多的话?就是因为你不肯不受,你一定要受,才劳累世尊这么辛苦,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一定要把事实真相说清楚:能受、所受俱不可得。你真正明白能受、所受统统不可得,当体即空,你自然肯不受、肯放下。
  【当知欲不住相,必须其心不取。不取,正为破我。】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4 13: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九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我就是我执。不住相,本经所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大类就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相,一切法相总不出这四大类。我们要想离四相,要想不住四相,就是不住一切相,必须其心不取。取是攀缘的意思,心稍稍有一点攀缘,不行!学佛的人,我们一般看很不错、很有修行,世法不攀缘,佛法还攀缘,有些人在想要怎么盖一个道场,有的人在想我们如何去印经流通,做卡带、CD去流通,这不行!心里头有住,都不干净。所以唐朝庞居士告诉我们:好事不如无事。佛又叫我们要做,一切法炽然行之,对的!菩萨行!他虽然做,他心干净,他不染著;我们今天做,心有染著。诸位要晓得,《金刚般若 》是教菩萨,不是教我们的。我们今天听了这个经是学菩萨,做,在做里面学不住、学不受。这就是刚才讲的,我们念念设想都为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为自己,那才行!决定不为自己,别人看不出来,自己清楚。自己是真正在学般若 ,还是拿般若 作幌子来欺骗一切众生,这里面的罪福果报就清清楚楚。如果是真做,恭喜你,纵然不能够明心见性,你也能得三昧正受,这个一定可以得到;如果回向求愿往生净土,你决定得生,果报在这一面。
  如果打著般若 的旗号,装模作样、欺骗众生,将来的果报在阿鼻地狱,这个真的是很清楚、很明白。明眼人对这个世间大富大贵决定不羡慕。为什么?看得很清楚,往前走没几步就是天堂、地狱的叉路口,你看他往哪里去?我说没几步,就是没有几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富大贵的人不知道修真实的福报,这一生享福的时候造作罪业,他迷惑颠倒,他并不知道他造的是罪业,他以为他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他没有智慧,有真正智慧的人不一样。所以天堂、地狱叉路口就在眼前,自己知道走哪一条道路,前途无限的光明,他怎么不自在、他怎么不开悟?所以学佛顶要紧的是不攀缘,这一点非常重要。
  个人的一生自然有因果,我们这个道场,最近这几个月来,《了凡四训》印了好几万册,大家细细去读读,那不就明了了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还愁什么?还要想到明天的生活、明年的生活,我下半辈子的生活,你想那么多干什么?你打妄想!了凡先生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从此以后什么都不想,他心定,他并没有开悟。他是明了人的一生是被命运注定,他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不再打妄想了。我们连这点功夫都没有,一天到晚还在胡思乱想,还在患得患失,不如了凡先生。学了佛之后,应该怎么样?把我们一生生活上的问题,统统交给佛菩萨,由佛菩萨来支配,由佛菩萨来管理,不要再操这个心。什么时候该建一个佛堂,佛菩萨来建,时节因缘到了,这个地方的众生有此必要,佛菩萨就来;无此必要,不来,何必要我们操心?弘法利生,我们做这个有此必要,佛菩萨自然送钱来给你,做得圆圆满满;无此必要,到处化小缘化得好辛苦,做得不圆满,做得叫大家生烦恼,那个不圆满。所以这些事情统统交给佛菩萨,统统交给护法神,你说你有多自在,你有多清净!所以最要紧的,这是我们非常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其心不取」,我们修行真的要在这里下功夫。不取,破我执,破我执的利益太大了。我执破了,一般讲超越六道轮回,证阿罗汉果,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菩萨。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牢不可破,今天能够突破,你就想这个功德利益多大,哪里是世间果报能够相比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不能比。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你也不过是有漏的福报而已,你能够享几世、享几百世富贵而已,你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才晓得不取,《金刚经》末后佛教给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才晓得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不取,正为破我。」
  为的就是这个,破我执。
  【证一如平等之一真法界】
  这就是入了《金刚经》诸佛如来的境界,不但我执破了,法执也破了。四相里头,我相、人相是我执,众生相、寿者相是法执;我见、人见是我执,众生见、寿者见是法执。所以离相离念,我法二执都空了,这个时候证入一如平等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一如法界,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情与无情平等,《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与无情平等,这叫做一真法界。
  【即是常住不动之法身,称为如来者是也。】
  这个境界我们称它作如来。如来是什么意思?就是此地讲的意思,《金刚经》上讲的「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一段就是解释什么叫诸法如义,以及如何你能够修得诸法一如,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证得平等一如,就是证得法身自性,因为自性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法身是一如的,这就是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这个经是教我们成如来的,是教给我们成佛的。
  【总之,全经所说之义,不外「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八个字。】
  这八个字在后面,是全经的总结,结在这八个字上。
  【此诸法空相一大段经义】
  这就是底下一大段的经文,要说明诸法空相。
  【乃是融会全经旨趣而究竟彻底以说之者,所谓点滴归源也。故其所说,更圆更妙。】
  这是《金刚经》后半部的特色,我们在《讲义》第四卷的开端,江居士把前半部、后半部做一个比较,说得很清楚;前半部的经义有浅有深,后半部的经义唯深无浅,这个意思愈说愈深、愈说愈广、愈说愈细,受用当然是不可思议!这一段是融会前面的旨趣,宗旨、趣向,把它结归到自性上,点滴归源。
  【全经皆说无我】
  般若 可以说是自始而终都说这个事实,都说这个道理。
  【至此则说无我原无】
  给你讲无我,无我有没有?无我也没有。
  【无我尚无】
  佛教给我们无住。
  【则无住亦无住】
  你要住在无住上就坏了。你心里面还执著一个无我,还有一个无住,你已经就有住,你住在无住上,这就错了;无住也没有。叫你不取,你就执著有个不取,你还是取,你取了一个不取,你的心还是不清净,不取亦不取。
  【一且不存,哪有二?边尚且没有,哪有中?】
  给你讲中道,是名中道,你不要以为真的有个中道。边都没有,哪来中?
  【虽纷纷万有】
  这是我们讲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摆在我们眼前的非常复杂,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你看到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地区都是乱成一团,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苦不堪言。新加坡是个福地,住在这个地方的人,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无论在精神、物质上,压力很少。我们走过世界许许多多的地区,你到那个地方你会感觉到没有安全感,住在这个地方至少还有安全感。现在社会非常的安定,治安很好,还有一点安全感。可是人他会打妄想,现在新加坡不错有安全感,再过十年、二十年有没有?这又打了很多问号。妄想多,想前想后,想近想远,天天在打妄想,你说这个生活活得多苦。不知道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虽纷纷万有,有即是无。】
  这是事实真相,《金刚经》自始至终也为我们说出,也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念头愈复杂,外面的相就愈复杂,大家果然把心静下来,什么都不想了,给诸位说,天下太平,什么事也没有了。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这么乱?诸位不必念很多书,不必要很大的学问,我们中年人细细回顾一下,三十年前的社会。我们中国讲三十年是一世,世界的世是三个十,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前的人比现代人妄想少,没有现代人想得那么多,想得那么远,想得那么复杂,所以那个时候的社会跟今天社会比较,那个时候的社会安定,动乱少、天灾人祸也少。
  三十年之后,人心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们诸位能知道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被电视、广播害了。从前小孩多天真,什么事都不懂,天真活泼,现在两岁的小孩都胡思乱想,为什么?一天到晚看电视,你才晓得整个世界动乱不安的根源在哪里,在电视。这个东西害死人,可是你们还那么喜欢它,这有什么办法!今天说老实话,讲这个世界,我们地球被污染了,要想搞环保,真正能够把环保做得好的,必须把电视统统消灭掉。你们诸位细细想,对佛法能够说是有深一点的体会,细细想,你就知道我讲的话正确,恢复到人心的正常、平静。佛法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我们今天被电视、广播、大众传播的资讯害了。底下说明它的原因。
  【何以故,本不生故,是之谓如如,是之谓不动,是之谓不取。】
  可见得如如、不动、不取,乃至於前面讲的不受,这个意思的确是甚广、甚深、甚细。我们看到这个经文的字样,只能体会到一点粗浅的意思,极其深微广博的意思,我们体会不到,我们是了解皮毛而已。必须要知道,三心不可得,森罗万象缘起性空,了不可得,然后你才能够体会,佛在这里教给我们,无住、无我、不受的精深博大微妙之义,你才能够体会得到。底下说得好!
  【生心不取,即是取了矣。】
  我不取,不取早已经取了。
  【生心不动,其心早动矣。生心如如,尚何如如之有耶。】
  你全都动心了。从这个地方,诸位多少能够体会一点。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大家、劝勉大家,对人、对事、对物要学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又不废事,就是事相我们还照做,不是说离开人、离开事、离开物,不是的!我们没有离开,天天照样生活,照样工作,修福德。生活、工作、待人是修福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是修智慧。福慧双修,悲智等运,你的成就才是圆满的,才是福慧均等,等就破无明,就证法身。不是教你不做,样样都做,欢欢喜喜的做。
  【生心除我,则我见我相俨然也。】
  这一段的大意,的确非常重要!我们起个念头,要破我执,诸位想想,我执能破得了吗?决定破不了。所以小乘的修学太难,小乘人著相修;大乘比小乘要快多了,大乘懂得离相、不著相。大乘里面的禅又高明了,禅是真实智慧,禅是般若 而不是禅定。诸位要晓得,禅是修般若 ,你以为禅是修禅定,那就错了。为什么它不叫修般若 ,叫修禅?定跟慧是一起,定里头有慧,慧里头有定,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它是这个意思。《六祖坛经》一打开,第一面里面六祖就开示,先把修学的总纲领提出来,教大家「总净心念摩诃般若 波罗蜜多」,把宗旨马上就现出来了。他修的是什么?摩诃般若 波罗蜜。他修的是般若 智慧;摩诃是大,大般若 智慧。
  【此一大段所说,正是极力发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至究竟处。】
  向下这一段经文,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经文要把这个道理跟事相说清楚、说明白。
  【即是引导学人,观照深般若 处。】
  世尊说这一段经的目的在此地,帮助我们,希望我们能用得上这个方法。也就是说,在日用平常当中,能够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像观音菩萨《心经》里面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 波罗蜜多时」,这一段就是教给我们这个方法。会用这个方法,你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果然没错,跟科题上相应。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诸法空相,就是诸法不生,这才能度一切苦厄。见思苦、尘沙苦、无明苦,这三样都断掉,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这一段经文修学的结果。
  【亦即令一切众生,得大自在处。】
  大自在是讲受用,《心经》一开端「观自在」,你会用这个观照的方法,你就自在。宗门里面的观照,功夫也有三等,最初就是用观照,我们要学。什么叫观照?时时刻刻提得起来,佛在经上讲的教训,时时刻刻我们能记住,能够提得起来。照是怎么样?照是比照比照,我的起心动念,我的言语行为,跟佛的教训相应不相应?照就是对照一下,把它拿来对照一下,时时刻刻要对照,一不对照自己就走叉、就走错了,这叫观照。观照功夫成熟就升等,叫照住,到照住的时候就得定,不必像前面时时刻刻拿来对照,不必要了,这个时候心已经平等,也就是说般若 三昧得到了,念佛的人讲念佛三昧得到了,心里面已经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都很微薄,逐渐逐渐淡了,这是照住。功夫再往上提升是「照见」,见是见性,就明心见性,照见,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一切现象,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你看到了,你看到这个真相。看到真相这才了解,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照见了。这是观照功夫的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诸位要晓得,跟我们念佛功夫三个层次完全相同,而且观照跟念佛可以配合。念佛第一个功夫叫功夫成片,念佛人功夫成片跟性宗的观照是一个意思,境界是相同的。净宗的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得念佛三昧;净宗的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自得心开的境界,是理一心的境界,是性宗照见的境界。我们用的名词不相同,用的方法不相同,宗门跟性宗里面他用观照,用这个方法,微密观照,《楞严经》上所说的;而我们净宗就是用一句佛号,《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这个专念,实在讲比观照方便,而它的成就比观照殊胜。观照的功夫不是不好,很好!若不回向求生净土,纵然他到最高的等级照见,诸位想想也不过是圆教初住、二住菩萨,只能到这个地位。可是净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鞞跋致,七地、八地的菩萨,不能比!所以从果上来讲,净宗方法比它容易,条件比它简单,成就比它高得太多太多了。
  即使像江味农居士一生学般若 、研究般若 、弘扬般若 ,他自己还是念佛求生净土。你要问为什么?果报比一比,净土太殊胜。为什么不专修净土经典,去学《金刚经》?《金刚经》对於念佛法门有大帮助,帮助看破、放下;看破、放下说老实话,只要看破一点点,放下一点点,就决定能往生。如果不能看破,不能放下,一天十万声佛号,往生还是靠不住。所以《金刚经》对念佛人帮助太大了,这个道理在此地。近代中国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重新会集《无量寿经》;江味农老居士把《金刚经》的经义讲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古来没有过,真正是空前,可能也绝后。往后再有一个像江味农居士这样的人,恐怕也找不到。这对於我们现代,对於今后修学成就的人来讲,这两个人的贡献不可思议!我们再看底下:
  【若沾一毫攀缘相、名字相、以及心缘相,便无入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4 13: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续-《●[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九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这一句可以说是对我们提出了严重的警告,也是非常强烈的警告。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一开端就告诉我们;他那部书名字叫大乘起信,换句话说,是修学大乘入门的书,学大乘法要从他这一部书学起,第一本教科书。一开端就告诉我们这三桩事情,「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跟此地的意思差不多,相彷佛。这个地方就是没有言说相,它这里有个攀缘相,丝毫不能够有,沾上一点点,大乘你就不得其门而入。念佛人如果沾上一点点就不能往生,不要以为我有信愿行;经上讲信愿行三个条件就能往生,没错!信愿行是方法,这个方法里面要有成绩,你拿不出成绩出来不能往生。成绩是什么?心净则土净。你用信愿行这个方法,是不是修到清净心?果然清净心现前,那当然往生。我们常常在经上,祖师注疏上读过,「一念相应一念佛」,什么叫相应?清净心;换句话说,一念当中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统统没有,那就相应。如果沾上一点点就不相应,那一念就不相应。我们如何从一念相应,渐渐学到念念相应,那你往生就有把握。这个很要紧!千万不要把这三句话等闲视之,那我们就犯了很大的错误。
  攀缘相,攀缘跟随缘要辨别得很清楚。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表演示现的是随缘,没有一丝毫攀缘。攀缘是什么?我想怎么做是攀缘。随缘是恒顺众生,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做得有偏差,我告诉你修正一点,这是随缘。我给你修正,你接受很好,你不接受就算了。你接受是如法、正法,得善果;你不接受,我看你造罪业,你将来得恶报。我的责任不能不告诉你,但是我不能够勉强你一定要接受、一定要不接受,我有这个念头,这就攀缘。接受、不接受是你的事情,善果、恶报也是你的事情,与我毫不相干;这是随缘,这个不是攀缘,攀缘跟随缘很大的差别。我们学佛目的何在?这个的确是个大前提。学佛的人很多,你问问他为什么学佛?他不知道。有很多人没地方去,无聊!无聊来学佛也不错,听经也是消遣,打发时间。这个有什么结果?种一点善根而已,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学佛的目的先要订清楚,好像我们要到哪里去,先要把目标订清楚、方向订清楚,这个就有意义。我们念佛的人,我们的目的是往生,我们的方向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条件是必须把这边完全舍弃掉,所以丝毫攀缘的念头都没有。这个世界舍得干干净净,没有一样是自己的,连我也没有,哪里有我所,这才真的叫干干净净。
  名字相、心缘相;心缘跟攀缘又不一样。心缘,譬如我们刚才讲,前面讲的文,你有个念头不取,这是心缘相;有个念头我心不动,有个念头我也学如如,这是心缘相。也就是我们常讲意念牵挂,你心里头还有牵挂,极其微细的牵挂都是属於心缘相。必须要叫你心里头毫无牵挂,这是不能不离,不能不放下。如果不能放下,如果不能舍弃,这个现象我们自己能够体会得到。我们学佛学了很多年,为什么不开悟?我们平常也很用功,为什么功夫不得力?障碍的根本就在此地,你没有把这个放下,所以听经不开悟,念佛功夫不能成片,道理在此地。
  【行人应先明了理体本来无相】
  行人是修行人。《金刚经》上讲的是总原则、总纲领,这个原则、纲领能够贯穿显密宗教、一切法门,我们念佛都不能够例外,都在它原理原则之中。行人就是泛指修行人,无论你是学哪一宗,学哪一种法门,你应当首先明了理体本来无相。理体是真如本性,是一切现相的本性,是一切事的道理,是一切万物的本体。从性上说、从理上、从体上,没有现相,没有相。
  【所以应不取相】
  应是应当,应该不取相,不取相是正常的,取相就错,取相是不正常。
  【时时处处,皆应观照诸法本来无相之理体。】
  这是教给我们怎么样观照;换句话说,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用功。千万不要以为,我每天念多少卷经,念多少佛号,念多少遍咒语,每天拜多少佛,这没用的!这是形式、样子,无济於事。真正的功夫要在离相离念,这才是真正功夫。这个地方教给我们怎样离相离念;也就是说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观照的功夫。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对人,想一切众生的本性,看到人就想到本性,看到一切万物它的本体,体就是性,性就是体。碰到一些事情,事情很多,从早到晚太多、太繁杂,事有个理。事从哪里来?从理上来的。再想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没错!理本来没有事,性本来没有相,体本来没有物,体性是空寂的,你能够这样子,在人事物里面去观察,在相上就见性。见相就是见性,见事就是见理,见物就是见体,这个叫用功抓到门路,会用功。这个功夫得力,自然就不著相;功夫用醇,你就得三昧。功夫醇就自然而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了,自自然然不会著相,自自然然不会取相;连不取、不著、不受这个念头都没有,这是你学般若 的功夫真正得力。这也有个名词,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可见得这个修学是圆修。圆修一定是建立在圆解的基础上,圆解在哪里?第一句话说,行人应先明了理体本来无相,这是圆解。
  不但外面境界相没有,空的,我们念念思惟那个心相也是空的,也没有,三心不可得。三心是讲我们里面,讲自己,我们能够执著的,能取、能受、能著,那是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换句话说,你能执著、能取、能攀缘、能受,不可得。你所攀缘、所取、所受的,是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内外俱不可得,这是圆解,你真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你真的明白了。现相是什么回事?现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所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给我们生心,而生其心;万法皆空,佛教给我们不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法才圆融、才自在,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就错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6 18: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25 12:20 , Processed in 0.0612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