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746|回复: 4

[传道法师]中观思想的实践(上)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3-28 08: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传道法师]中观思想的实践(上)
中观思想的实践(上)
1991年7月4日讲于高雄佛教堂「中观思想研习营」
主讲:释传道 纪录:谢芳珠
壹、前言
  各位法师,各位学员,大家早安!这一次原本安排了学有专精的蓝吉富老师与江灿腾老师,先就史学的观点,来为大家介绍中观思想是如何产生、如何集大成,又如何流布世界各国,以及该思想对台湾佛教的影响。但唯恐一开始就谈学术理论,大家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第一堂课就由我先来为大家介绍「中观思想的实践」。  
众所皆知,佛教的经典委实多不胜计,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典,往往教许多人闻而却步。释尊就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个人因为找不到水喝,于是一路寻来,逢人便问,好不容易寻到了恒河边,他却不喝水,只是兀自瞪着滚滚的河水发楞。旁人问他,既已寻得了水源,为什么不喝呢?岂知他竟回答说:「这么大的一条河,我怎喝得完呢?」诸位想想:可有人因为口渴,就将整条河流的水全都喝完的?  
佛法虽然既深且广,但是专门研究,仍属专业人员的治学范畴。犹如法律,我们通常只需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即可;若谈到专精,则是律师、法官的职责。所以大家毋须对佛法心存畏惧,如果你需要的只是一瓢水,那么,仅取一瓢饮,可矣!切莫因为看到医院里的药太多,而宁愿自己病死也不服药,那就太不划算了!家师开证上人早上也谈到:佛教的道理浅者见浅,深者见深;若是看不来、学不来,只想念念佛、求个心安,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有学问的底子,不作研究以正知见,或只从事于研究而无信仰,则未免可惜!
贰、原始佛教的特质──缘起、空、中道  
所谓原始佛教,是指释迦牟尼佛从成道说法至其灭后,教团尚未分裂为部派佛教之时。这段期间的佛陀教法,代表性经典为四《阿含》,而以缘起中道为其特质。首先,我们来介绍在佛教之前,古印度对现实世间的一切现象推因究缘,所产生的几种不同理论:  
1. 尊佑论:认为人生的一切遭遇,均是神或造物主的意旨,人类不具任何力量,所以一切荣耀归于神,一切的罪过归于自己。这是否定自己的努力,而将得失成败的责任,推给渺不可知的神意。佛教彻底否定这外来的主宰,更不赞同藉由对于神的祝祷或咒术、祭祀,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结果。  
2. 宿命论:这种思想对我们中国的影响很大,该论主张现生的一切,皆由前世的业力所决定,半点都由不得人。虽然佛教也说前世的善恶心行,会影响今生的苦乐果报,但更肯定现世的努力助缘与行为的价值。试想:一切若都是命中注定的,那有「读书命」的人,是不是不必念书,自然就识字了呢?  
3. 苦行论:印度当时有一些苦行外道,自苦其身而求出离世间,认为只要今生多吃些苦,来世便得享受福乐。殊不知无意义的苦行,不但与幸福的因果无涉,对于解脱生死轮回而言,尤其一点关系都扯不上。以上三种,皆为非因计因的邪因论。  
4. 无因论:又名偶然论,认为事情的好坏全凭运气,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持此论者,亦是道德无用论的奉行者。既然一切全属偶然,那又何必接受世间的舆论或道德约束呢?这与一般「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的观念相违,故而信仰者并不多。  
除了以上四论以外,中国从古至今,另有根深柢固的「祖承论」:主张一个人的际遇好坏,全靠父母、长辈的庇荫而来,如《易经》上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行善之人不是自己得到善报,而是由他的子孙获得善果;同理,父母造了恶业,他们本身也不必亲受恶报,是由后代子孙来承受。这种理论不但与逻辑不符,也不切事实,我们由尧生丹朱、鼓瞍生舜,即可得到反证。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之所以如此,必有其所以如此的因缘法则,如佛在《杂阿含经》卷二?五三经说道:「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这是著名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教示。说明生死流转的苦果,是由杂染的心念、身语行为(因缘)所集成。还灭解脱的圣果,是由离染的清净心、行(因缘)所证灭的。一般人往往仅凭自己的臆测推断,而不喜深入探究事情真正的原因,所以每与事实相去甚远。比如说有个人心地善良,人缘也不错,但是开起车来,却不遵守交通规则,可想而知其结果必然不是撞了人,就是被撞。如果不去追究事件真实的原因,大概只会怨天尤人,责怪老天爷没眼睛,为什么待人那么好,还会出车祸? 
一、缘起
缘起──乃佛教不共于其他宗教的特质所在,所谓「缘起法」,其定义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换句话说,即「缘此故彼起」──由于此因、缘存在,故彼果存在;由于此因、缘生起,故有彼果的生起。这说明了世间的一切事物,皆是相依相缘的存在与生起;这因、果相互依待的存在、生起法则,即名为「缘起」。凡是缘起的,必由众多的条件因素所组成,也就必然要受到这些条件因素所局限与左右。或可说某些因缘和合在一起,必然会产生某种现象;而这些条件因素一旦改变,这种现象也会随之改变,这是兼具必然性与普遍性的一种自然法则。  
不但有情是缘起的,器世间亦复如是,包括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矿物之间,都是相依互存的关系。但在文明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本身的自我感不断地获得扩充,甚至发展为神创论,来合理化自己的主宰地位。既然一切是神创造的,那身为神之子民的人类,自然拥有生杀予夺大权,于是人类开始大肆捕杀其他动物;甚至对于植物,也认为是属于我们的管辖范围,于是水源保护区的原始森林被大量地砍伐,终于使得生态失去了平衡,而人类也逃不过大自然反扑的惩罚!这既不是上帝在生气,也不是神明在惩罚,更不是命中注定或偶然,而是我们应该承受的因缘果报。但是多数人并不理会这些,反而在那歌颂「人定胜天」,这都是人类无知的自我过度膨胀所致。  
释尊由于正觉了缘起法,所以一举否定了印度旧有的一元论──认为有一独存、不变、主宰的自我在造业、轮回;也否定了在我以外,有一独存、不变、主宰的主体(神),而以非自作、非他作的中道缘起,来说明生死业感的流转相续、还灭解脱。有情的一切活动,从心理上来看,是不断在生、住、异、灭的变化过程;从生理及物理方面来看,也莫不如此,故说「诸行无常」。正因为是缘起无常的,所以笨的人不会永远笨,只要找出笨的因缘与不笨的因缘,两者替换一下就好了;而聪明的人也不会永远聪明,如果自恃着这点聪明才智,便不再进修新知,终究还是会落伍而被淘汰的。佛弟子因为透视缘起无我谛理,所以在行业的价值上更进一步确认是:自力创造非他力,机会均等非特殊,前途光明非绝望,善恶有报非怀疑。(注)因此会为自己的言行彻底的负责,决不逃避宽贷! 
二、空
既然世间的一切,皆仗因托缘,依于关系而存在、而生灭,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有、自成、自体存在可得。所以圣龙树的《中论》〈观四谛品〉说:「众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又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故而凡是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  
然而,学者要明空(无自性),必依有(缘起)以明空(无自性)。依学佛的程序,应该先学「有」,然后趣证「空」。即对于缘起、因果、事理的「有」,必先有一番精确的认识,「有」此缘起正见,在行为上,以信、戒、闻、施等善行作方便,来替代偏极邪行(不是什么都不做),才能于戒、定、慧的熏修中,「照见五蕴皆空」,从具体的五蕴(身心)法相上,去显示其空无自性,离执无染而趣证涅槃──贪、瞋、痴等烦恼永灭。  
《杂阿含》三四七经,佛告诉盗法的须深说:「先知法住(缘起因果事理),后知涅槃(触证空寂)。」《十二门论》也说到:要修中观,一定要先正确了解「有」与「空」的义涵。「有、是缘起有;空、是自性空。」有,是存在;空,是不存在的意思。换句话说:「存在,是缘起的存在,不是自性的存在;不存在,是自性的不存在,不是缘起的不存在。」因此,若主张「自性有」是错误的,「缘起有」是正确的;「缘起空」是谬见,「自性空」是正见。印顺导师在《性空学探源》说:「所以无论是理解、是事行,从有以达空,是必然的过程。……先有通达缘起法相的法住智,然后才证得涅槃智,这是必然不可超越的次第;超越了就有流弊。」圣龙树恳切地告诫我们:「信戒无基,忆取一空,便成邪空。」能不慎乎! 
三、中道
缘起即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别戏论而内证于寂灭。既然缘起即空的假名安立,可用以洗除人类自性的倒乱错觉;又为什么再说「中道」呢?因为凡夫通常不是执有,便是执空,落入相待的边见。佛法所以讲「中」,不是折衷,而是怕凡夫把「空」曲解成什么都没有,或误认为与不空相待的「空」,才以「中」来彰显它。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引言〉中说得精确:  
缘起无自性而即空,如标月指,豁破有无二边的戏论分别而寂灭,所以空即是「中道」。中道依空而开显,空依缘起而成立。依缘起无自性明空,无自性即是缘起;从空无自性中洞达缘起,就是正见了缘起的中道。所以,缘起、空、中道,在佛的巧便说明上,虽有三语的不同,而三者的内容,都不外用以显明事物的本性。  
圣龙树在《回诤论》中,既明白地说到三者的同一(「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在《中论》〈观四谛品〉,也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缘起、空、中道的同一,为信解佛法所应当先有的正确认识。中观学,也就是对此佛陀根本教法,予以深入而严密的阐发者。龙树把握了这个(缘起、空、中道这三者的同一),窥见了佛陀自觉以及为众生说法的根本心髓;惟有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说。……  
龙树学,当然是发扬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论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论》来说,不名此为空而名之为中。可知龙树揭示缘起、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两边的中道为宗极。在《中论》里,每品称之为观,如〈观因缘品〉,乃至〈观邪见品〉等。观就是观察,正确的观察缘起、空、中道,从论证的观察,到体证的现观。所以后来都称龙树学系为中观派,或中观宗,称中观的学者为中观师。(待续)  
注:详见印顺导师着《佛法概论》〈关于有情流转的业力〉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6 14: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僧伽吒法门 南无僧伽吒法门 南无僧伽吒法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6 14: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僧伽吒法门 南无僧伽吒法门 南无僧伽吒法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9 18: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僧伽吒法门 南无僧伽吒法门 南无僧伽吒法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4-19 14: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僧伽吒法门 南无僧伽吒法门 南无僧伽吒法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20 07:09 , Processed in 0.0387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