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861|回复: 3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一集)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3-7 14: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1
  【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在贵林演说《金刚经》。在佛经之中,部头最大的就是般若 部。佛说《般若 经》,在说法四十九年之中,世尊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 。由此可知,般若 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当年前后一共有十六会,中文译本《大般若 经》有六百卷,听说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由此可知,这样大部的经典,读诵已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正因此,世尊在第九会由博而约,特别宣说《金刚般若 》,这部经在中国前后有七种译本,流通最广的就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将来我们在经本里面会读到,总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用现代人的看法,这不算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不到六千字。不但般若 的精华、般若 的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得到这一卷,可以说整个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这一卷经是般若 的纲要,般若 是一切佛法的总纲,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通达一切佛法,然后才真正可以说通达《金刚般若 》。为什么?古人有个比喻,「因网乃得纲」,这个比喻是说打鱼的鱼网,总纲就是网的头,因网你才能够抓到纲领。可是网与纲,关系非常密切,实实在在分不开;换句话说,必须要对《金刚般若 》义趣深解,而后一切佛法才能够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为什么?「纲举则目张故」,这是说明它是互为因缘,就是佛法的纲要与整个佛法的关系。这一卷经既然是整个佛法的纲领,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它义理的深广、条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
  本经确确实实是少文,文字很少,而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在唐朝时候,禅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师极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通不绝无过此经,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於《金刚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这就是古德的提倡。由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看到,由於经典流通得广,读诵的人多,我们国家的国民得佛护念加持,这也是必然的事实。
  这一次我们采取的经本是江味农居士校正本,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一些不一样,在此地我必须向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江居士一生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他根据敦煌石室的写经及古大德注疏十几种,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的来校对,这样才订正全经的经文,可以说现代我们所看到各种《金刚经》的本子,这个本子是最好的版本。诸位可以参考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校勘记,我们这一次印送诸位的本子,后面都附校勘记。看了之后,你就晓得他这个本子跟一般本子不一样的地方。过去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讲经教学,都采用江味农居士的校正本。我过去跟随李老师学习,《金刚经》也讲过好几遍。晚近在各个地方专弘净土,所以这个经大概总有十几、二十年没有讲了。但是在二十年前曾经讲过几遍,也是依据江居士的校正本。
  江味农居士,我们顺便在此地跟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他出生在民国前四十年,说中国年代大家概念比较模糊,我们说公元,他出生在公元一八七二年。他的祖籍是江苏江宁,江宁距离南京很近,在南京附近,因为他的祖父在湖北作官,所以全家就迁移到湖北去了。很小的时候,他跟他的祖父,祖父每天读诵《金刚经》,所以他从小就读《金刚经》读得很熟。於是一直到他一生,一生每天读《金刚经》都没有缺失过,再忙的时间他都要把经读一遍。光绪二十八年,就是一九0二年,他三十岁中了举人,在那个时候是功名,他中了举人,虽然中举人之后就可以作官,他对於官场兴趣不浓厚,也就是对於功名相当的淡薄。在这个时候他的夫人过世了,这个对他学佛也是一个增上缘,他感到世间无常,对於学佛就更认真、更努力了。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正式皈依佛门,依止禅宗大德微军和尚为老师,受菩萨戒,这是他在一九一八年的时候。同时亲近谛闲老法师,这是天台宗一代的大德,听老法师讲《圆觉经》,他每天听讲都写笔记,写了之后第二天就送给老法师看,请老法师给他印证,以后这个书就出来了,叫亲闻记。这个书流通得很广,想必有不少同修见过,《圆觉经亲闻记》就是江味农居士写的。同一年他又接受教育部的邀请,替教育部整理校对在敦煌石窟里面发现的写经,唐朝时候人写经一共有八千多卷,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来整理校对,这对他等於说是深入经藏是一个大好的机缘。
  民国十年,就是一九二一年,在前一年他办了一个「佛经流通处」,印经流通佛法,从事於弘法利生的事业。一九二一年他请谛闲老法师讲《大乘止观》,也是每一堂都写笔记,他是很用心而且费了很长的时间把笔记整理出来,请谛闲老法师校正过,这就是现在诸位看到的《大乘止观述记》。虽然是谛闲老法师讲的,老法师很客气,里面很多重要的发挥几乎都是江味农居士他的心得,他的领悟、体会,所以谛闲老法师讲:「这个不应该用我的名字,用你的名字才对。」学生当然一切都归功於老师,实际上《大乘止观述记》是他写的。一九三○年,他将《大乘止观述记》讲了一遍,差不多讲了一年多才讲圆满。
  民国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七月,在上海省心莲社讲《金刚经》,可以说老居士在晚年完全成熟了,契入境界了,我们佛门里面讲的信、解、行、证,他真正的证入金刚三昧。讲这个经,因为他晚年体弱多病,一个星期讲两次,从一九三四年七月到第二年的九月,这部经讲圆满。他说《金刚经》,确确实实有许多地方是古大德注疏里面我们没有见到的,真的是有独到的见解,有超越古人之处。譬如在经的一开端,他告诉我们,世尊往往说一切重要的大乘经典,都以放光现瑞来发起。像我们过去在此地讲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发起的因缘非常希有殊胜。唯独《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是整个大藏经的精要,而发起在穿衣吃饭,入舍卫大城乞食,这样发起的,这个用意非常之深。世尊表演给我们看,至高无上的佛法,究竟圆满的智慧,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生活。换句话说,江居士为我们点破,学佛学什么?佛菩萨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凡夫很可怜,一天到晚生活在妄想、烦恼之中,苦不堪言。我们要学佛,如何把我们从妄想、烦恼的生活里面突破,也要获得像诸佛如来、像大菩萨一样,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这一会也不要辜负江居士给我们的启示,当然更不能辜负诸佛菩萨的加持,希望在这一会当中,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是他说经善巧之处。
  通行本《金刚经》,前后两周的问答,经文上都作「云何应住」。在一般的本子多半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后十六分是后半部,诸位仔细看经文你就晓得。江居士根据敦煌的写经,根据唐朝以前的古注来校对,发现前后句子不一样,四个字完全相同,组合不相同,前半部是「应云何住」,后半部是「云何应住」,意思不一样。句子字一颠倒,意思完全不相同。他为我们说明,前面问「应云何住」,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哪里?这个意思是这样的,口气是这样的,应该住在什么地方?这是问「发菩提心要怎样安住,才能够叫心神集中,不至於分散」,明明是为初发大心人所说的。而后半部是讲「云何应住」,「云何」是为什么要这样住?这个意思当然不一样,意思确实是不相同。这个是问,前面世尊解释得很多,教我们离一切相发菩提心,於是乎不能没有这一问,既然说要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菩提心为什么单独它应住呢?如果要是不住,菩提心也没有了。所以后面这一问,发菩提心那个人是不是住在发菩提心上?疑问在这个地方。佛是不许我们住,那发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那就不发心,那就没得发。究竟是怎样降伏其心,问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这是为已经发心、已经修行的人而说的。像这样深入发明,古大德注疏没有见过,他对於《金刚经》的妙义,发挥得精彩、透彻,像这样的地方很多很多,这是我们在《讲义》里面能看到的,他的《讲义》写得非常详细。介绍的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传记」里面,在《讲义》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八日往生,他往生的时候,自己告诉大众,金光遍照,佛来接引,这是决定往生的。他看到佛,看到佛光,最后的遗言,劝导大众修持以普贤行愿为最要。江居士一生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 ,行在弥陀」,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这位大德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在家学佛成就最殊胜的,是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金刚经》真正用功夫大概有四十多年,小时候会念不懂意思那个不算,到他真正下功夫研究,四十年的时间,将《金刚经》整理一个完善的本子。他的功德不在夏莲居之下,夏莲居为我们整理一个《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以十几种版本来校勘,订正一个最好的、最完整的《金刚经》本子。这都说明我们这一代学佛的人有福报,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大德来给我们选择版本。这是前面简单介绍的话,底下请看《讲义》。
  《金刚经讲义》很长,现代的人喜欢简单,怕麻烦。这一次讲经,我们的《讲义》也印了三千册,恐怕《讲义》大家不愿意读,分量太大,於是我用一点时间,把《讲义》里面精彩的部分节录下来,写了节要,《金刚经讲义节要》,里面的内容都是江居士所说的。《节要》的分量大概还不到《讲义》的十分之一。这个书现在在台湾印,大概到月底,到下个月打佛七的时候,书那个团他们会带来,再赠送给诸位同修。现在是先把卷一卷二印出来,但是这一个月不知道能不能讲得完。这一次同修们要求希望详细讲,详细讲这个节要,至少我看要三个月到四个月的时间。这一次讲一个月,下一次来我们再继续讲,采取这个方法。
  请看纲要,纲要就是一般经里面的玄义,江居士也是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先说纲要。
  【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 为本。】
  这是说明般若 部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所占的地位,它的重要性。我们学佛、我们听经,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来听经?首先要把我们的目标、方向搞清楚,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学佛,有一些人是为升官发财、平安长寿,为这些;为这些学佛,得到的利益太少太少。实际上要是为这个目标,不学佛也能够得到。学佛,经上讲自度度他,什么叫「度」?度是个比喻,像过河,从这个岸我们坐小船度到那一边。这个「度」跟三点水的「渡」是一个意思。我们这边这个岸,是生死、是轮回、是烦恼,我们要从这个岸度到诸佛菩萨永远没有生死、没有轮回、得真正自在快乐的彼岸,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要不把目的订在了生死、超越轮回,我们这一生学佛就一定空过,那才叫真可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清楚的。
  诸位同修今天能够在讲堂坐上两个钟点,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过,在《金刚经》里面也讲过,不是凡人,不是普通人,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都是善根福德无比深厚,你才能欢欢喜喜在这里坐上两个小时。你要不相信,外头马路上走的人,你叫他来坐,看他坐得住、坐不住?他坐五分钟,他就要跑了,他就坐不住了。我们要问,既然无量劫来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地步?还当一个苦恼众生呢?这不能不问问自己。那就是生生世世学佛,都没有下定决心要了生死、要出三界,没下这个决心。由此可知,无论你修哪一个法门,无论你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得再好,要是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都不能算成就。为什么说不能算成就?想想我们现在这个状况就明了了。我们无量劫供养诸佛如来,岂不是生生世世在修行吗?修成这个样子,所以说不能算是有成就。但是要想在一生当中有成就,一定要求生净土。江味农居士自己虽然是一生研究《金刚经》,讲解《金刚经》,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
  去年我们佛七圆满,这边有一位同修,台湾也有两位同修,他们来找我,希望我把《金刚经》能再讲一遍。我听了之后,我觉得也好,什么原因?我这么多年专讲净土,不想再讲别的经,都放下了。为什么这一次又把《金刚经》提出来?这是看到许许多多念佛的同修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第一个是看不破,第二是放不下,虽然念佛,怕不能往生,又空过了这一生。想想《金刚经》不错,《金刚经》讲一遍,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真的看破放下,自然就老实念佛了,所以我们讲《金刚经》目的在此地。这个目的要搞清楚,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老实念佛。要晓得,自度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凡夫我们只当这一生,来生要作菩萨,决定不作凡夫,这才叫做自度。
  自度,我们也要帮助别人,自度度他一定要修六度,本经特别侧重在六度,把六度变成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六度是菩萨行。佛法的殊胜处,就在自己本位上,就在自己本身的行业之中,就修六度万行,就修菩萨道,就成佛了。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菩萨行,都是菩萨道,《金刚经》为我们说出理论、方法。而《华严经》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我们一般也称为《四十华严》,这里面最著名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尊佛,那五十三个善知识是佛,《金刚经》里面称「诸佛如来」,那是诸佛。他们所示现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本行,没有改行,都在自己平常生活环境之中,他就懂得怎样修六度万行,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普贤行,一生圆满成就。《金刚经》讲的是理论、方法,《四十华严》是诸佛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把它表演出来,《金刚般若 》跟《华严》是一不是二,所以理论、方法的要领在这个经上。世尊一开端,他不用放光现瑞来发起,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看看诸佛菩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以般若 为主,换句话说,就是佛教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那就是佛,那就成了菩萨。
  【般若 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般若 是智慧,里面含无量义,这是真实的无量。般若 之体是空、是寂。空不当作「无」讲,为什么叫它做空?因为它没有形相,我们眼睛看不见;它没有音声,我们耳朵听不见;它不是形体,我们摸不到,不但摸不到,我们起心动念去想也想不到;它有,它不是没有,它真有,所以就用空字来形容它,说它的体是空。寂就是定的意思、清净的意思,丝毫都不染,一尘不染。不但里面没有「我」,也没有「法」,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本来无一物就是「我、法」两边都离开了。离就是不执著,也就是《金刚经》里不住的意思,应无所住,不住的意思。遣是放下、舍弃。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3-7 14: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1》

摘自《净空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情执尽空,「情」是起心动念,贪瞋痴那就是很严重的情执。微细的情是动念,起心动念是微细的情;贪瞋痴,太粗了,太粗浅了。「执」是执著。这两个字,实际上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情是妄想,执就是执著。可见得情执就是妄想跟执著。妄想执著去掉,自性就恢复,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所以,为什么要把情执放下,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变成凡夫,在生死轮回受这样的苦,就是情执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没搞清楚,不知道它是什么事情,其实情执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这个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情执也是虚妄,不是真的。但是你把假的当作真的,坚固的执著,这个亏吃大了。
  得无所得,佛得无所得,菩萨得无所得。试问问,我们有没有得?我们还是得无所得,你自己以为有得,错了!那才真正叫情执,迷惑颠倒。得无所得是真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觉悟。
  底下这两句说得很好,「生知」,生是众生,众生的知见,众生以为「诸法缘生」,这也是佛常讲的,佛不讲众生也发现了。现在西方很多科学家发现一切法是缘生的,他们将一切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分成粒子,晓得这个东西是因缘生法。他不叫因缘,但是跟佛法因缘讲的是一个意思,他懂得。但是「未见本性」。近代的科学家比上一代要进步很多,譬如近代的科学家晓得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的现象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是「场」。场是什么?中国人翻作「场」,是能量集中而产生的一个现象,也有科学家说这是一切物相波动的现象。这些说法,跟我们佛法相当接近。佛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物质现象从哪里来的?《唯识》经论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发展为十法界依正庄严。物质是从无而有的,换句话说,「有」是从「空」里面变现出来的,它的体是空寂的,所以「有」不是真有,有叫幻有,在佛法里面叫妙有,不是真的有这个东西。科学家虽然讲到「场」,讲到波动,还没有见性,还是凡夫知见。凡夫「逐相而转,迷而不觉」,这就苦,所以他没有办法超越轮回,这个轮回的界限很难突破。
  佛知道,佛知「缘生性空」,他见性了。他知道一切现象,缘生的现象,体是空的,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有即非有」,有跟非有是一不是二。《心经》上常讲「色即是空」,色是色相、是物质,它就是空。不是说色等於空,不是的,本身就是空。
  「当体即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个话很难懂。你要是真正懂得,那你就很自在,就很快乐,你好多烦恼都没有了。我们没有法子,还用比喻来说,《金刚经》最后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举这个比喻教我们观想。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两个人睡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梦,同床异梦,两个人没有做一样的梦。当你作梦的时候,如果你是学佛的,学佛学久了,佛法的印象比较深刻,在梦中忽然想到,我现在在作梦,梦里面那些现象,问问是不是当体即空?确实。拿《心经》上的话,「色即是空」,梦即是空,空即是梦,空跟梦是一不是二,你从这里去体会,真的。常常这样子想、这样观察,然后再看看我们现前这个花花世界,一切众生,就跟作梦没有两样,一样的。
  一切万法,当体即空,有即非有。有跟非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在佛法里最难明了的,就是把色跟空看作两桩事情,两个怎么合都合不来,不晓得它根本就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金刚经》里面发挥这个道理的经文很多很多,所以要晓得当体即空。当体即空,你就不迷,你就不会随著境界去转。换句话说,不会受外面环境的诱惑。因为外面境界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就不会受它欺骗,不会为它所转。换句话说,不会去为它做牛、做马、做奴才。世间人真是可怜,佛看到,「可怜悯者」,都在那里作梦,在梦中造业,苦不堪言。佛跟众生,对於宇宙人生真相觉悟不一样,所以众生在迷,佛觉悟。
  【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三乘。】
  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迷来的,迷了这就有六道。为什么会有六道?迷有浅深不一样,迷得浅一点是天人,天上还有天,天有二十八层,迷得轻的在天,迷得重的就往下堕落,最重的就是地狱,六道里面都是迷。觉悟也有究竟、不究竟,换句话说,觉悟功夫也有浅深不一样。究竟圆满觉悟的,那是佛,少分觉悟的是声闻、缘觉、菩萨;觉悟一乘比一乘高,不圆满,所以觉悟有三乘。这就说明十法界是怎么来的,佛常讲十法界是依迷悟浅深不相同,而说三乘六道,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
  【本经纲要:遣除妄想执著,念佛净心之枢要。】
  本经的目的非常显明,是帮助我们破妄想、去执著。这就是前面讲的情执,情执要是破除,念佛就不难,功夫就很容易得力。我们常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都不难达到。底下我们解释这两句,列一个简单的表解。
  【无始无明】
  什么叫无明?无明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完全不明了,这叫无明。诸位要知道,宇宙人生真相我们本来是明了的,现在不明了了,现在就无明了。我想一定有同修会起疑问,本来我们明了,为什么会不明了?几时我们不明了的?现在我们依照佛法来修行,把无明破了,我们又恢复明了,恢复明了之后,会不会哪一天又不明了?总有人会有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佛法里面,叫做根本大问,可见得不是小问题,根本的大问。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富楼那尊者就提出这个问题。他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众生本来都是佛,既然成佛,本来是佛,为什么会迷了当凡夫?几时迷的?现在修行成佛之后,将来会不会再迷,会不会再当凡夫?就是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在此地不解答,诸位要想明了,在《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答覆,你看看他老人家怎么解释的,你去好好的读那一段经文,看看会不会开悟。开悟,那你就成佛了。
  无明无始,无始这两个字非常妙,无始不是说很久很久以前,说不出时间,这个话不能这样说,怎么会说不出?这个无始就是没有开始。你要不相信,我问你一个很浅显的问题,你能不能答得出来,「你晚上作梦,你是几点、几分、几秒开始作梦的」?这是很近的问题,你连这个问题都答不出来,那就不要问了。梦也是无始,为什么?心里头本来没有梦,梦哪有开始!有始有终,它就真有这个事情。既然当体即空,你怎么能说它是个事实?无始,彻底就是假的,它根本就没有这个事实,哪来有开始?有始有终是真的,真有其事,那才叫有始有终。无始的深义,就像一个圆一样。一个圆,你说哪个地方是起点?从哪里开始?圆没有开始。因此破无明就不难,无明真有开始、真有结束的话,那我们怎能破得了,那修行还能有成就吗?正因为它无始,所以只要你心清净,不再执著,不再去想它,无明就断了,就没有了。
  无明里面有两个现象: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著。这就是刚才我举的《华严经》上,「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是什么?分别心。执著是我执跟法执,执著可以分为这两大类。一个是执著这个身是我,执著能思惟、能想像,思想见解是我,《金刚经》上讲的「我见、我相」,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这里生的。我执演变就是烦恼障。法执是认为、以为,都是误会,误以为所有一切法也是真正存在,不知道一切法也是当体即空。不晓得!於是就变成所知障,所知是你应该知道的,本来知道的,现在不知道了。现在这个障碍障住,就不知道了,这叫所知障。有这两种执著,这就成了六道轮回。
  底下,「惑、业、苦」就是轮回的现象。两种障这是迷惑,迷惑就造业,造业就有果报。苦就是果报,六道轮回是果报。受果报的时候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再受报,这就是轮回的现象。从这个现象里面,诸位要知道,我们来生会不会比这一生更好?你们想想会不会?愈迷愈深,造业愈造愈重,所以后来的果报是愈来愈苦。六道里头住不得,太苦了!一世不如一世,这是事实。所以觉悟的人、明白的人,要下定决心,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
  妄想,这是分别心,能变境界,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从心想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真正能够体会,佛教导我们的方法,自然就相信了,不会怀疑了。为什么?从心想生,想佛就变成佛,就是佛法界。所以佛教我们念佛,念佛是什么?把这个观念转变。我们现在的念头是在念三恶道,念三恶道将来的果报是地狱、饿鬼、畜生,苦不堪言!假如我们现在念头转一转,我们念佛,念佛将来就作佛,念菩萨就作菩萨,念什么就变什么境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连作梦都如此,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那个情执很深的话,晚上它也会作梦,梦境现前,这个证明佛讲的没错。我们现在每天晚上作梦都梦不到佛,什么原因?佛这个念头太淡薄,这个印象不够深刻。晚上作梦都梦妖魔鬼怪,这说明妖魔鬼怪那个观念太深刻了。为什么?眼睛所看的都是妖魔鬼怪,你看电视,电视是妖魔鬼怪,报纸、杂志全是妖魔鬼怪,所以晚上作梦就是乱七八糟的。能够把佛所讲的东西,在生活当中体验、证实,然后才知道佛讲的方法正确,只要我们一心专念,能变境界。
  【情执我见,实为爱根。】
  这句话要牢牢的记住。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爱不重不入轮回,入到轮回,爱很重,不是好事情,一定要觉悟。
  【爱根不除,心何由净。】
  贪、瞋、痴、慢都是从爱里面生的,这个根要是不拔掉,你的心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就不能生净土。我们念佛,念佛为什么?要你清净心。《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经题上给我们标示出修行的总纲领是「清净、平等、觉」。而我们的功夫就在清净上,心净则佛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靠清净心,清净心就变清净佛土,是这么个道理。如果心不清净,口里面念阿弥陀佛,没用!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里头还有贪瞋痴慢,古人讲得很好,你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一点都不错!所以我们念佛就是要恢复清净心,用佛这一念,把我们九法界那个念头都把它转变成佛的念头,这才叫念佛人。
  【般若 是自性本具正智。】
  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般若 是佛法的精华,我们不能把它看作太深太玄,好像高不可攀,那你就把它看错了,是我们自性,自性就是自心,自己的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是什么?就是佛在经上常常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梵文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真心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学佛首先要知道这个事实,我们学佛没有别的,恢复自己本性而已。「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法华经》上说「入佛知见」,就是这个意思。唯有自性里面真正智慧现前,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了,这叫「照见」。可见它不是分别见,不是妄想见,它是照见。像明镜、像镜子照物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我们看第二页:
  【老实念佛,则能一心不乱。若不断世间一切染缘,攀缘不息,何能老实。】
  老实可贵,老实很不容易!由此可知,我们从无量劫来,虽然多劫长时供佛修行,可惜从来没有老实过,所以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如果老实早就成就,早就出了三界。没出得了三界,不老实!为什么不老实?攀缘,这是常讲的放不下。这样也贪,那样也爱,这就坏了,坏在这里。又想要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金银财宝又不肯放下,那怎么行?这才搞到这个地步。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没有别的,老实,老实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放下?因为身心世界都是因缘所生,都不是真的,正是经上所说「当体即空」。所以佛教给我们放下是正确的,放下是真实智慧;不肯放下还有贪恋,这就是情执,这就是迷惑。本经大主意就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这是般若 的总纲领,我们介绍到此地。
  底下请看经题,本经的经题,「金刚般若 波罗蜜」这七个字是别题,后面「经」字是通题。经题七个字可以分为三段。金刚是第一段,是比喻。金刚是物名,金中之精,就是金中的精华,金中最精之物,称之为「金刚」。「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这是先说明这个物质,它的名字叫「金刚」,因为在一切物质里面,它最坚固、最锋利,一切物不能够破坏它,它能破坏一切物,它比其他的五金都要坚固。
  「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这是希有之宝物,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已经见不到,许许多多的宝藏我们都见不到了。为什么见不到?众生福薄。一切众生福报大的时候,这些许许多多的珍宝都自然出现。实在讲,这也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环境,随著正报福报的大小;福报大的自然七宝现前,福报没有了,七宝就不见了,就隐没了。这都是心转境界,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些原理是真实的。
  因此世尊用这个来比喻般若 智慧,「喻般若 正智,能破烦恼重障」,这是取它坚利、锋利,能破烦恼。「彻见一切凡情妄相」,这是比喻它的光明,能够照破无明。「照破无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完全见到了。所以用金刚来做比喻,金刚的特性是「坚固、锋利、光明」,三个特性比喻般若 。
  「般若 」是梵语,这是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智慧。我们不把它翻成智慧,还用般若 ,这在从前翻译体例里面,叫做「尊重不翻」,对这个名词尊重,所以用音译,再加以解释。「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佛与大菩萨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他们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种能力就叫做「般若 正智」。
  「就理体曰觉性」,般若 之体就是觉性,觉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本能就有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又名实相般若 」,实是真实,决定不是虚妄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 是真实的,般若 不是虚妄的;这种能力是真实的,一切现象是虚妄的。这都是讲它的本体,讲它的理体。「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 」。有体就有用,实在说我们在净宗法门里面来讲,它的体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就是照见。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我们现在的心是被污染,佛常说「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从事上讲是讲我们生活环境,从理上讲就是讲我们的心。浊是污染,五种严重的污染。因为严重的污染,所以这个心起作用就起恶念,起贪瞋痴这些恶念。因为有恶念,才会有错误的行为,才会有苦报。我们现在的话叫「恶性循环」,轮回不息的原因。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观照般若 」,观照般若 是实相般若 的起用。
  「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 」,这个要晓得,体跟用是一不是二。清净心是体,清净心起作用是照见,体跟用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的,学般若 ,学大乘,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3-7 14: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一集)

续-《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1》

摘自《净空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众生在迷,自己心性里面虽然本来具足、本有,但是不知道!人人的心都清净,哪个人的心不清净?真心都清净,不清净的是妄心,假的不是真的。我们都有一个真心,真心被迷了。虽有,不知道。在不在?在。佛告诉我们,佛讲得很清楚,佛说我们眼睛看外面的色相,耳朵听音声,第一念是真心。我们眼看耳听,第一念是真的,真心。为什么?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能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没有看见。看见,清清楚楚,没有执著、没有分别,真心。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起分别,这是花,这是红的、这是黄的,这很美,我很爱它。完了!这就完了,堕落在妄想、分别里面去了,这就迷了。诸佛菩萨有本事保持第一念,不堕在第二念,他们的本事,他们用真心。我们怎么样?第一个念是真心,二念、三念就完了,就变成妄心。妄心作主,真心不管事,不起作用,这叫凡夫。能够保持第一念,就是佛与大菩萨,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佛把这个事实真相、这个道理跟我们说清楚,后人把佛的话记录下来就变成文字。佛当年说法那是般若 ,那是言说,现在记录下来成文字,就叫「文字般若 」。所以文字是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真相。虽然说三种,诸位要晓得,一而三,三而一。
  【梵语波罗蜜:义为彼岸到。】
  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跟我们中文文法恰恰相反,我们中国人讲「到彼岸」,他说彼岸到,我们依原文的意思来翻,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盘彼岸。】
  这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涅盘是不生不灭,也就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讲的永生,以后再也没有生死,这叫涅盘彼岸。涅盘也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灭的是什么?灭的是念头。诸位要晓得,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念头,念头是生灭,前面念头灭了,后面念头生了。有生灭就有生死,就有轮回。涅盘的意思,没有生灭的念头了,心真正达到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真心完全现前,妄心没有了。妄心没有了,给诸位说,生死轮回就没有了,这个现象就没有了,所以叫「了生死、出轮回」。这是把这个道理为我们说出来,只要你心里头生灭的念头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生死就没有了。轮回生死都没有了,诸位想想看,你还会有什么老、病?当然没有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了,这些完全是真实的事实。
  【波罗蜜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
  这一句梵文里头含的意思很多,它有到家,到彼岸、也有到家。到家是功夫做到圆满,我们称到家了。像这几天我来了,看到这边许许多多名书法家写了很多字,字写得很好,「某人这个字写得到家,功夫到家了」,印度人叫「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家了。画画的功夫,画到最好就是到家了。你会炒菜,炒菜炒得功夫好,色香味具足,也叫波罗蜜,到家了,功夫到家了。它有究竟圆满的意思,称为波罗蜜。
  【梵语涅盘:义为不生不灭,所谓本自不生,今亦不灭。又翻圆寂。】
  这是解释前面讲「达涅盘彼岸」。实在讲,涅盘有不生不灭的意思,不生不灭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不生不灭。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涅盘就是死了。如果涅盘就是死了,不要修,每个人最后一定要入般涅盘的,所以不是这个意思。涅盘就是真正证得不生不灭,证得清净心现前,就叫证得涅盘。所以涅盘跟死完全不相干,死了不是涅盘,死了就麻烦大了!死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不可以死,死了就不得了,就麻烦大了!决定不能死。学佛,我们就是要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证得不生不死,真的是了断生死,就是要证得不生不灭。这是翻圆寂。
  【因见思烦恼,而有分段生死。因尘沙无明,而有变易生死。】
  佛法里常讲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分段」,分段就是一段、一段的。粗的现象,像我们现在这个一生、一世,这是一个大的阶段。小的阶段,一年比一年老,一年是一个阶段。再细分,一月是一个阶段。再分,一天是一个阶段。你每天晚上睡一觉,等於死了一次,昨天再也不会回来,永远消失了。诸位想想,你要是头脑再清楚一点,再明白一点,刹那、刹那就是一段一段。人不是一天一天的老,不是,是刹那、刹那在老,这叫真正觉悟,真正明了了。刹那、刹那,这是分段。「变易」是变化,变化,从幼到少,从少到壮、到老、到死,变化,这是很明显的变化。微细的变化在心里,心里面变化。如果我们冷静一点,细心一点,也不难觉察到,迷悟的变化,情识的变化,贪瞋痴慢烦恼的变化,无量无边!那是变易生死。在佛法里面讲变易生死,主要的意思是超凡入圣,他的境界不断在改变。菩萨,刚刚证得初信位,初信到二信是一个变化,二信到三信是一个变化。就好像我们在学校念书,我们从一年级到二年级,这是一个变化,一年变到二年,二年变到三年;小学变到中学,中学变到大学,这叫变易。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就是五十一次的变易,这叫做变易生死。
变易跟分段不一样,分段里面有烦恼,变易里头是破无明,一个是从烦恼障来的,一个是从所知障来的。因为有两种障,所以叫两种生死。尘沙无明跟见思烦恼,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两种生死都断了,这叫圆寂、叫圆满、叫清净寂灭。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zy 发表于 2015-4-11 11: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发帖辛苦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20 07:11 , Processed in 0.0413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