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973|回复: 1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二集)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1-16 10: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空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十二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12
  这个地方经上讲的「十二如来」,注解里面举《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别号。在四十九面第三行:
  「大弥陀经云,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个十二如来,《无量寿经》注解里面都说得很详细。十二如来都称之为光,底下我们这一段也有注解,这个注得简单,都称之为光。在《弥陀经》里面,世尊为我们解释阿弥陀佛,他只举两个名号,「无量寿、无量光」,以这两个名号。阿弥陀这三个字是梵语,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这个无量范围就太广了,说之不尽。此地是用十二个名称来说,也就是把无量归纳为十二个意思,《弥陀经》里面归纳成两个意思。所以,每个名号里面都含许多的意思在里面。这显示弥陀性德不可思议,同时也显出我们众生的本性、本能不可思议,因为弥陀的性德跟我们众生的本性是一不是二。我们看此地这个注解,接著看:
  「无量者,实智照理,无限量故」,这是解释无量光。无量寿跟无量光这两个名号都是从本体上建立的,都是说真如本性的性体。本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所以称之为无量寿,它的大用是光明遍照,所以称为无量光。这是真实的智慧,般若智慧是实智,照理,理就是理体,就是真如本性。如果实智要不照理的话,我们怎么能够证得真如本性?你怎么会证得?智慧现前就证得了。但是证得的时候,理跟智是一不是二,这是真正的证得。如果把理跟智分作两桩事情,那叫解悟,不是证悟;证悟必定照自己的本体,像蜡烛一样,蜡烛点燃了还照自己。我们真正智慧现前了,对自己明了了,自性明白了,所以这是照理、照本体。性体没有限量,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本体变现出来的。你看它能变的无量无边,所变的本体当然是无量无边,如果能变的有限,怎么所变会无量无边?所以能所也是不二的,能变跟所变不二。这是能现与所现不二,能证的是智,所证的是理。《般若心经》里面说「无智亦无得」,得是什么?得就是理,就是理体,智就是般若的智照。到这个时候,能照之智、所照之理这两个原来是一个东西;如果是两个东西,那就是有智、有得了,它是一个。一个,你说智也不行,说得也不行,无智亦无得,这是佛法修证最高的境界。凡是有能有所都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一,所谓是不二法门。
  十二光如来,第一句是讲本体,其余的十一句是讲它的德用,讲它从体起用。「无边者,权智照事,无边际故。」这就是权智,事就是事相,十法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这是事。事叫权智,权是有分别、有言说;换句话说,是可以说的,因为这里头可以分别,也可以执著,随顺一切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前面一个实智这是不随顺众生的,这是真实的,所以实智。实智就是般若,《般若经》里面讲的「般若无知」,那就是实智。实智无知,权智是无所不知,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从般若无知而现前的。我们今天智慧透不出来就是因为有知,我们自己很以为了不起,我们知道的东西很多,这就坏了。《楞严》上说得好,在第四卷,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这一切众生的根本无明从哪里来的?佛真是一句话道破了。你无明从哪里来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就是我有智慧,我有聪明,这就是无明的根本,佛一句话给我们道破。每个人都觉得他很聪明,每个人都觉得他很有智慧,每个人都有他的意见,天下大乱。为什么?彼此不能相容。什么时候天下太平?每个人知见都没有了,天下太平。你们诸位好好去想想这个道理。
  所以佛教给我们僧团,大家在一块修行,怎样才能做到见和同解?这是僧团基本的条件,就是每个人把你的知见放掉、舍掉,这就平等了。这高明,太高明!不是说你那个见解错误了,要听我的,不是这样;佛是讲大家把所有的见解统统舍掉,我们都没有见解,天下太平。见和同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真理,建立在真实慧上。真实慧是无知无见,就是《般若经》里面最后的「无智亦无得」,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权智是怎么回事情?权智是接引众生的,是度众生的,众生有疑难来问你,这一问,随时就答覆,这个答覆是权智。刚才讲了,随众生之分别而分别,随众生之执著而执著。菩萨自己有没有执著?没有执著;自己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知见。
  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他老人家一生没有说法,谁要说佛说法那叫谤佛。为什么佛没有说法?佛无知无见。你要问,佛这个事情你什么看法?佛没有看法;佛这个事情你怎么想法?佛没有想法。他没有想法,也没有看法,他也没有见解,他的心是平静的,这是真智慧。只要你有一个看法、想法,这心是动的,动是妄心,不是真心。佛菩萨的心永远是清净的,这就是无量的意思。所以说真正要恢复到我们自性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一定要先恢复自己的清净心,决定不被外面境界所转。由此可知,这个十二光,这一句是根本,下面都是起作用。
  无边是照事,对於万事万法你没有不知道的。这个知道是不是故意去知道的?不是的,不是有意的;如果有意的,这是攀缘,你心就不清净了,清净心当中自然照见。这个东西你根本没有学过的,人家一问你就明了,你就能解答。像六祖大师,心到清净了,证得无量光,真的证得无量光了,他就起无边光的作用。他没有听过的经,人家把那个经念一段给他听,他就能讲解给别人听。你会念,你不懂得意思;他一听,那个意思完全明了,他就可以讲给你听,讲得叫你开悟。这就是他自己本身无知,他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我们今天把这个东西恰恰搞颠倒了,无所不知是我自己的自受用,认为别人都无知,只有我才有知,别人无知,恰恰弄颠倒了。所以经上常讲,众生这是颠倒错乱,就颠倒在这个地方。
  「无碍者,慈光与乐,无障碍故。」无碍是通达而没有障碍,菩萨是以大慈大悲,慈是给众生乐,悲是救众生的苦,这是从与乐这一方面讲。佛没有障碍,他的智慧、神通、能力具足,除非众生不愿意接受,那就没法子了。如果一切众生只要他乐意接受佛的教诲,佛必定可以帮助他离苦得乐,必定可以帮助他了生死出三界。佛真有能力、有方法,你不信、你不听,那就没有办法了。这个娑婆世界众生是不好度,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讲得很清楚,「刚强难化」。几句话不好听,掉头而去,我不跟你往来了,这行吗?所以一个真正善知识找不到学生。必须要对他很客气,对他很恭敬,对他讲好听的话,那有什么用处,害死他了。说个两句不好听的,他就跑掉了,所以这是福薄,没福。
  你看看《禅林宝训》,《禅林宝训》是我们中国古代,等於说是老师教学生参学一本最好的记录,内容像杂志一样,都是讲这些参学的事迹。从前学人,就是做学生的人,为了求道,遇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有些善知识没福报,吃没得吃,穿没得穿,住破破烂烂的庙,到那里简直就受罪。他认为这个人有道,再大的苦头他也甘心情愿受,他不肯离去,为什么?他是为求道而来的。善知识教诫再严厉,他也不肯离去,他要学成,教学不严厉教不出来的。有很多同学说我教人不严格,我为什么要严格?我对你恭恭敬敬、客客气气,我趴在地上给你磕头。为什么?你根本就不够资格做学生!不够资格做学生,我对你客气,跟你交个朋友,不要结冤仇。真正是学生,那就一点都不客气了。
  李老师教学就是如此,真正是学生有打有骂,你天天听经,跟他做学生,他并不认为你是他的学生,他对你很客气,绝对不会责备你一句话的。为什么?就守一个原则,不可以教的,我跟你做朋友,我不跟你结恶缘。为什么?我要骂了、打了你,你有怨恨在心。真正是学生,你打他、骂他,他生感恩之心,感激之心,那不一样,那不相同;换句话说,我学佛一直到今天,还没有遇到一个学生,没遇到一个。所遇到都是同参道友,都是朋友。甚至於说,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怎么敢把你们当学生看待?不敢!往后善知识就更难求了,为什么?现在讲民主。我在小的时候,我记得好像是我念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大概是三年级的时候,记事记得很清楚了。也是小孩顽皮,跟同学打架,被老师处分。处分回去的时候眼睛都哭肿了,所以家里人问为什么?说老师处分。到第二天,我父亲买了很多礼物去跟老师道谢。我看到那个样子,以后被老师处分回家决定不说。现在学生如果被老师处分,好,第二天到派出所、法院去告状,你想想看,心态完全不一样!
  在从前家里小孩被老师处分,家长感谢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诲。现在要是挨了打、挨了骂那不得了,马上告状,甚至於那个老师都被学校解聘。所以现在做老师的谁敢教学生,不敢认真教,反正将来有没有出息是你自己的事情,於老师也不相干。在从前不一样,从前老师对学生真的是负责任,真是「教不严,师之惰」,那真正是教诲。所以,现在师道没有了,佛门也是如此,这是我们很痛心的一桩事情。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如来这些大菩萨们,他们的确有智慧、有德能,现在也不会出现在世间了,为什么?这个时代找不到学生,没有人肯跟他学。现在这个世间学佛是玩玩、消遣,李老师讲的话很不好听,玩弄佛教,哪里是学佛,玩弄佛教。过去李老师常常很感慨的跟我们说,那怎么会有成就?这是慈与乐,无碍的意思。
  「无对者,悲光拔苦,无敌对故。」对是敌对,实在讲这是仁慈,我们中国儒家讲的「仁者无敌」,敌就是敌对的。什么样的人叫仁慈的人?你一生当中没有冤家、没有对头,你就做到了仁慈,仁者无敌,这孔老夫子说的。佛与菩萨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怎么会跟众生做冤家、做对头?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学了佛,也在佛菩萨面前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人我讨厌他,你想想看,你这个愿马上就发生冲突了;那个人我恨他,这怎么可以?不可以,决定不可以的。那你就有了冤家、有了对头,冤家宜解不宜结,不可以与人结冤仇。结下冤仇,一世比一世要加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我们要警觉的。所以,今天我们自己智慧、能力不够,我们度不了人,这没有关系,我度不了,我不跟他结冤仇。有这个缘分,我能度他,就是我能帮助他,我尽心尽力帮助他;帮不了忙,不结冤仇。如果我们本著这个心态,普遍的传遍这一个社会,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心态,这个社会是安和乐利。大家都有一个心态,不与人结冤仇,这个社会祥和康乐,决定不会有暴力。所以这『悲光拔苦,无敌对故』。
  「炎王者,光音应化,得自在故。」第五尊炎王佛是说的应化佛,这是举的比喻,王是自在的意思,炎是光明,火焰,就是光明自在。所以它解释里头讲光音应化,就是应身、化身,得自在故。这个意思正是《普门品》里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诸位要晓得,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貌。我们现在塑的佛像,塑的佛像不一样,有些人就说了,你们拜释迦牟尼佛,我看这个庙里的释迦牟尼佛跟那个庙里释迦牟尼佛不一样,到底哪个是真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原来长得什么样子?三千年前那个时候也没有照片,也没有塑个模型,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这经典上有,他的学生们天天看到佛,有一个时候在一起就谈论到,你看佛长什么样子、什么颜色?有人说佛是金色的,有人说佛面孔是黄色的,有人说佛面孔是黑色的,每个人看都不一样。
  佛到底长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随各人心转,佛没有定相!这是对的。因为佛是自在身,我们现在这个身有个定相,我们是业报身,不自在;如果我们像佛的自在,我们面貌形相随著众生的心转,就没有定相。诸佛菩萨相貌随著众生心转。因此,造像只要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照这个标准造就行了,就没有错了。所以,我们中国人塑的佛像,一看就是中国人;日本人塑的佛像,一看那就是日本人;泰国人塑的释迦牟尼佛像,下巴尖尖的就是泰国人。他在哪个地方就是现那个地方人的像,这个才亲切。所以我在美国弘法,告诉那些美国人,佛教没有到美国去。他们就呆了,佛教为什么没到美国来?我说你什么时候看到佛菩萨像像你们美国人,没有看到过。我们中国的佛像运过去,日本的佛像运过去,泰国的佛像运过去,没有美国人自己塑造的佛像。所以,他们那个佛教还早!这叫应化身。
  「清净者,离垢清净,发光明故。」这是讲的如如佛,也就是讲的法身佛。清净离垢,垢是烦恼、是染污的代名词,离开一切烦恼,离开一切染污,你的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就是法身。发光明故,实智、权智统统从清净心里面发出来的。所以,佛法与世间其他的宗教不一样,佛法与世间一切学术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就是佛法求清净心,这点不一样。任何宗教里面都没有说求清净心的,世间一切学术也没有讲求清净心的,佛法讲的清净是真清净,一个妄念都不生,这是真正清净!
  第七尊是「欢喜者,令他受用,生大喜故」。这要是配《华严》十佛,就是功德佛,他受用身;换句话说,现出这个身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接引一切众生入佛门,协助已经入门的这些同修增长善根,对於已经增长善根的那些人,帮助他圆成佛道,这都叫做他受用身。众生得佛的帮助,当然生大欢喜,所以称为欢喜光佛。
  第八尊就是智慧佛。「智慧者,以大智慧,破诸惑故。」惑是说的无明,通常佛法里面讲六道轮回的理论,最简单扼要的说法是起惑、造业、受报,叫惑业苦。惑是迷惑,不迷惑的人他不会造业,迷惑才会造业。你造了业,业后面一定结果,善业结善果,恶业就得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任何一个人也没有办法逃得过的。由此可知,要究竟了断业报必须要断惑,那是从根本上断,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真正解决。断惑要智慧,禅定可以伏惑,不能断惑,这是诸位要记住的,再深的禅定都是伏惑,石头压草,不能断根,一定要开智慧。智慧一开,迷惑就没有了,不是把它控制住,压在那里,不是的,根本就化掉了,把这些迷惑统统化成智慧。这是说的自受用的报身,佛的报身有始无终,不仅仅破见思惑、破尘沙惑,连无明惑都破尽。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不求智慧,智慧到哪里求?智慧从清净心上求。实在说起来,智慧没法子求的,唯一能够修的就是清净心,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智慧,你信心清净,实相就现前了。那个实相就是真实智,实智、权智统统现前,所以关键是在清净心上。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1-16 10: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十二集)

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十二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12》

摘自《净空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第九尊是不断光佛。「不断者,常光不断绝故。」佛有常光、有放光,常光是平常,不会中断的,放光是有特别因缘,所以它有断。你看佛常常眉间放光,面门放光,掌心放光,胸中卍字放光,每一个地方放光都代表特殊的意义。譬如讲眉间放光,这代表中道,两个眉的当中,诸位常常看大乘经论,或者看注疏里面都有说明。常光,佛整个身体都放光,像释迦牟尼佛常光八旬,这是讲常光;我们常常看画的佛像,佛像头上画一道圆光,那是常光。实际上除了顶上有圆光,身上也有光,这叫常光。常光大小不一定,实在说这不是从佛身边说的,是从众生福有厚薄,如果这个世界众生福报大,佛放的光明就大;这个世界众生福薄,佛放的光就小。由此可知,常光大小与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成正比例,这不是佛的事情,是众生这边的事情。
  第十尊叫难思光佛。「难思者,本光不思议故。」譬如我们刚才讲佛的常光,实在讲本光,除了特别放的光,其余统统都是本光,不可思议!他能够随心应量,《楞严》上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有没有心?佛没有心;像磬一样,磬没有心,我们敲重,它就响得大,响的声音就长;我们轻轻敲它一下,它响的声音小,声音就比较短。佛放光,佛的光明显露出来也是如此。所以,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常光就不可思议,那个光就大了。为什么阿弥陀佛常光那么大?西方世界的那些众生福报太大,每个人心都清净、心都平等、心都慈悲,感得佛无量的光明,所以说无量寿、无量光。由此可知,不是佛不平等,不是佛偏心,佛是真正平等,真正慈悲,随心应量,随众生的心,不是随他自己。
  「无称者,涌百宝光,不可称故。」无称,实在讲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我们没有办法称量,没有法子赞叹。佛光实在是太殊胜、太奇妙了,光明里面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没有法子赞叹。最后一尊,「超日月者,放一切光,超日月故」。超是超过,我们在这个世间,日月的光明是最大了,这是用比喻,比喻佛的光明超过了日月之光。大家把经本翻过来,这十二如来都有个光字,「俱名光者,因中念本觉佛,发明心光,果上成妙觉佛,现起身光故」,这就是佛名号后面为什么都有个光。本觉佛是谁?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我们今天发心念阿弥陀佛,这个能念的心就是始觉,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觉。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是这样给我们说的,所以念佛的功德利益的殊胜也是没有法子说。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者」,它这个里面也是有表法的意思,这是说两个意思。「一约能念」,能念的人,「表行者」,行者就是修行这个法门的人,当然就是修行念佛法门的这个人。「十二时中,於自性佛,净念相继,打成一片」,此地这个十二时,十二如来就代表十二时,十二时拿现在讲就是一昼夜。我们现在讲的时叫小时,为什么?现在用的时间单位是西方的,西方的时间单位比我们中国时要小。我们中国过去用的时辰的单位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昼夜十二个时辰,我们中国过去一个时辰等於现在两个小时,所以我们称它做小时。我们中国自己用的时间单位用了几千年,从夏商周开始一直用到满清末年,都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用这个。民国年间才废止了,改用采取西洋的,跟世界各国统一,采取西洋的,所以才称之为小时。
  这个地方讲的十二时,是讲我们中国子丑寅卯那个时辰,十二时就是现在二十四小时,念佛不中断,十二如来表这个意思,人家一天到晚念佛没有间断的。这样说起来,那他不睡觉,这不睡觉行吗?我们现在把睡觉看得很严重,而不知道睡眠是烦恼。睡眠是五盖之一,盖是什么?把我本性盖覆住了,烦恼的代名词。不要说这些菩萨,给诸位说,色界天人就没有睡眠,财、色、名、食、睡统统没有,欲界天人淡薄,色界天人统统没有了,色界天财色名食睡都没有了,这五欲,欲没有了才到色界。所以你就晓得,最起码的,初禅天就没有睡眠,也没有饮食了。我们现在把饮食看得很重要,睡眠看得很重要,初禅天就不要饮食,就不要睡眠。
  天人福报大,我们今天为这衣食之累,好辛苦!到了天上,人就不受衣食之累了。欲界天他虽然还有饮食,他饮食自然的,他想穿什么衣服,衣服在身上了,不要去买料子,不要去裁缝,天衣无缝,不要缝的,一动念头衣服在身上了。想吃什么,东西现前了,不要去耕种,不要去料理,不要,一切是化生的。色界天根本就没有,都不需要了,他也不要吃,他也不要睡眠,禅悦为食。所以他们一天二十四小时念佛不间断,他一点也不在乎。我们现在困难,念累了就睡一觉,睡醒了赶紧再念,这还可以,勉强也能讲得通。睡眠希望愈少愈好,睡眠是昏沉,愈少愈好。这是讲的二十四小时念佛,净念相继,打成一片。
  「不得弹指顷,念世间五欲,则无量性光,自然发明也。」这个地方标准很高,不得一弹指,一弹指多久!一弹指之间这么短的时间,我还想到世间财色名食睡,那就错了,不可以,你自性的光明才能往外透。我们念佛,为什么自性光明透不出来?念几声佛又要想想五欲六尘,再念几声又要想一段。实在讲,想五欲六尘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所以念了一辈子,光也透不出来,这个道理要懂,要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4 11:23 , Processed in 0.0331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