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795|回复: 1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解心——心要法门讲记一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0-26 10: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一、心的本然面
一、心的本然面
今天要向各位介绍《心要法门》。希望大家能藉此真正抓到佛法的重点。
唐朝顺宗皇帝曾经问清凉国师说:“佛法那么浩瀚,内容那么广博,我们要从哪里下手,才能够抓到佛法的重心”怎样修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时清凉国师在皇帝面前讲出了一段话,我们称之为《心要法门》,它的全名是《清凉国师答顺宗皇帝心要法门》。我们将以一年的时间来跟各位介绍这段内容,在开讲之前先跟各位谈什么叫做“心”。
有些人的生活是在嘴里而不是在心里,喜欢到处搬弄是非,到处表现他不可思议的业力。譬如道场中有些人脚踏两条船,在各个道场中传播是非,似乎非如此不足以获得自己的名利地位,这种果报拔舌地狱绝对跑不了。例如:“我跟你讲他们那个道场有什么秘密……”这就是没有抓到“心要”,只是抓到“嘴要”而已。这种业力自己要去克服,否则没办法修学心要法门。这是很极端的例子,在这儿讲是很不恰当的,可是这种情况对于一个真正要修学的人来讲,却也是很好的对治教材。但若是当事者这种心境不改,那么也就没办法学了。
大家来到这里就要能肯定,不要光只是听,光听是没有用的。“心要”这法门是要你从心里头去改造你自己。一年多来在此修学,告诉诸位一定要破除自我,但却到处都是自我的焰帜高张。
这个“心要”首先要讲的就是“心正”,也就是心要正,心要怎么正?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先把“心”建设完成,按照以往的定义来讲,也就是先调整观念。当观念调整正确以后,行为就会正确。观念不正确,行为再怎么讲也不会正确。
要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包括说和做,但是这种行为是从思想观念里所展现出来的,你的话和你的行为是你思想观念的终端表现。所以当你谈一件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就很明显地确定了你的观念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常告诉各位这些或那些不要谈,其实就已经提醒你,你的观念不对了,而你却还坚持这个一定得说、那个一定要谈,这就是你还固执着不对的观念,是不是这样?你留意了否?
昨天跟各位讲“对”与“不对”是对立法,我们不要有对立法的观念,因为对立法的观念对我们修行来讲是很大的障碍。也许你会转过来说:对!那我就不再用对立法。要知道当你决定不用对立法的时候,还是一种对立,你是拿不对立和对立来相对立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光是谈语言文字是没有用的,这是从你的观念里显现出来的那个层面,但你却不知道,所以很多人生活在痛苦的深渊里不能自拔,关键就在此。
有一次,同修当中有一位先生,他跟我提到他太太常常生病。我问她怎么生病呢?这位先生说她其实没什么病,就是跟其中一个孩子处不来,只要惹火了她,她就大发脾气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然后就像歇斯底里般地生病了,接着救护车把她送到医院去急救,几天之后好转就回来了。然后过几天她又发作了,又送医院去了,十几年来几乎都是这样过日子。先生觉得很痛苦,所以就到处参访明师,希望把病治好。我问他太太:“你觉得这样痛不痛苦?”她笑一笑说:“没有啊!”
各位,当她本人不觉得这是件痛苦的事时,你要叫她病好,她会好吗?不会好!因为她并不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她绝不会改。同样的,你对自己的缺点清楚不清楚?你若是不知道有那个缺点存在的话,你会改吗?不会的!你若是不知道自己的我执很重,你会不会去改变?不会的!所以不要以为我们对自己很了解,其实我们对自己一点也不了解,而佛法要我们觉悟就是要觉悟这一点。
因为我们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所以才叫迷惑颠倒。我们的眼睛都是长来看别人的,从来不会看自己,所以我们都会检讨别人,而不会检讨自己,看到别人犯错、失败,原因我们都很清楚,而我们自己犯错、失败,原因在哪里呢?只有一种原因,都是别人不对,而不是我不对!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没有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心要法门》就是要我们自己检讨自己,而不是要去检讨别人。
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很难见到像“心要法门”这么殊胜、完美的法门,它不管是在文章上或义理上都非常的究竟,在文学上的美更是登峰造极之作。在义理方面非常的穷尽,它不像《心经》,光只是“破”,它还有“立”;不只讲单方面,更是双方并举,这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它双举而不是单破,破、立并举,在这个地方各位司以认真地去修学。
“心要”两个字就是心地的一个重点,以心地作为我们的枢要。换句话说,就是以心为钥匙、为关键的一个法门。“心”是什么?心跟脑筋不一样,当然这个心也不是《唯识论》所讲的“心”或“心王”,它很抽象,你现在把它当“心”或“心王”也好,但是绝不要跟“脑筋”混在一起。我们要以现在的语言来说明,而不要以古代的语言来诠释。所以《唯识论》怎么讲的,我们暂时不要考虑,若是混在一起,就无法下定义了。
因此,简单地说,“心要”的“心”跟我们所讲的脑筋不一样,以心为钥匙来修行的法门,跟以脑筋为钥匙来修行的法门不一样。脑筋就是世间所讲的聪明才智,世间的教育是要我们“记东西”,记得愈多反应就愈快,就表示这个人聪明、能干,很会处理事情。我们若说这是业力的一种,很多人会不服气。因为你用的是脑筋,脑筋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假如用脑筋过度,到老了之后就会产生痴呆症。
什么人用脑筋最多?忧愁的人用脑筋最多,郁卒的人也是,一个人受到委屈却又吐不出来时,它在脑中一直转,转得很快,人会苍老得非常快,有否留意到?一个人很认真工作,像大学教授脑筋也用得很多,但是很少听到大学教授有精神分裂症或精神衰弱症,而什么人会有呢?事业不顺利。或者太太被先生、婆婆欺负,那个媳妇就会很快精神崩溃、分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在极度的压抑之下没法纾解,看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其实她脑筋转得好快,那时候她内心里波涛起伏,但是一直没办法找到答案,这样子她就会苍老得很快,这些都是高度使用脑筋的结果。
现在要讲的是心理的运作,学佛告诉我们一个正常、觉悟、成道的人,他应该用“心”而不是用“脑筋”。一个凡夫是用脑筋而不会用心,所以叫凡夫。举个例子:我们现代人讲脑筋是在头壳里面,可是我告诉你,你在运用思考的那个部分不是头壳里面的,它是一种自我的寄生处,那个自我,我执就寄生在脑筋这个地方,那么脑筋就会怎样呢?自我为了表现出他自己,所以脑筋会想办法来迎合他。自我会询问脑筋你要怎么做?脑筋会说我的志愿就是要当总统、董事长……,所以有人虽然只有五万块钱,他也要开公司当董事长,逢人就说我是董事长,其实那叫大头病。
什么叫做大头病?乃是脑筋在起作用,满足自我的一种虚荣心。自我想要成为某一号人物,所以脑筋就这样开始去运作了。这样讲起来好像很简单,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他运用的范围相当广,有好多人很能干、很精进、很聪明,可是在社会上失败了,他没有社会上的福报,所以一时入佛门来,在佛门里他也表现他的自我,想要表现他的才华,因为在社会上需要自己的成本,在佛门里他不需要自己的成本,靠着寺庙就可以争到一个会长、总干事、干部,然后他又开始要表现他的那一套。所以你会发现佛门里为什么是非特别多,争端特别多,这都是自我在起作用。
今天我们学佛若还是一直存着这样的心态,那就没有办法成就。很多人喜欢跨用两个法门、三个法门。当这个法门修到某个程度,遇到瓶颈无法突破时,他就会另谋他就。譬如念佛念到某个层次,突然起疑:“这有用吗?真的能往生吗?还是诵经比较好。”一诵经,猛然发现这个义理这么多,真是法喜充满,但是诵经诵到一半,“如是我闻……”又开始打妄想了,打到“信受奉行”,只好重头来过;然后又开始打坐了,坐了一阵子发觉也不对了,又从头开始持咒。这样子一年、两年……,修了十年差不多变成了万能博士,成为佛教界的老油条,说你什么都不会,你又样样都通,说你会嘛!你又只会讲,其它都不会,为什么?因为你到了某个水准就停住了,这就是脑筋的特色。
所以我告诉你们要在一门上面深入,若是遇到瓶颈退两步,养精蓄锐再冲过去,那你就会突破了。否则始终都是从头开始,要懂得那是脑筋的缺点。用心就不是这样,用心就是来到这儿没法子突破,退两步可能是去旅游一下,也可能是给自己放假几天,什么功课都不做,等再回来的时候准备好,结界五十三天,“々ㄛ”一声,马上就突破了,另一番境界就出来了,那个时候你会发现结界的力量有多大!
修行就是要这样子,可惜你不用心,而是用头脑,所以就一直在那边转,因此要先把脑筋和心的差别给弄清楚。要知道脑筋还有一个特色,它讲起来都很有道理,这也是最害人的地方,脑筋讲话不会讲没道理的话,但是“心”却不是这样。心的运作很正常,它带领我们的生命、生活步入我们生命的洪流里,使我们成为水流当中的水滴,而不是一叶扁舟。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训练身的“心”,带领我们自己进入生命的洪流里,跟河流交融成一体,那时候绝对不会翻覆,“心”就是训练我们这样的。
我们试着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各位千万不要以为跟佛法没关系,佛法里十大愿王讲“恒顺众生”,你有没有办法恒顺?只有水和水相交融时,才会发现那才是完全恒顺。当你还是一片落叶时,它只是被水带着走,偶尔叶子也会漂到岸上来,那还不能叫做恒顺。但你若是水的话,你只有跟着水流,最终到达大海。
不只是这个样子,水跟着水流的时候还有很多现象,我们的自我遇到未来不可知的境界时,脑筋会产生恐惧,但是心会怎么办呢?以河流来讲,它带着我们走,假如自我遇到沙漠,会产生恐惧,但是河流进入沙漠会消失掉。“心”可以使我消失掉,自我不可能使我们消失掉,所以在这个地方自我就开始反抗,生命的沙漠就是死亡,自我的作用一定会拒绝死亡,于是开始挣扎,一挣扎三恶道就会来临。但是当你不用脑筋,你的生命是活在心的本体里面,它随着水流进入沙漠时,它也就消失了,也就出三界了。
“心要法门”在哪里?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可是我们做不到,所以当一个境界来临的时候,用脑筋的人马上起反应,因为他会恐惧,用心的人则无所谓,境界来就随它来吧!管他是头破或血流,你能不能接受?
举个例子:华严五祖宗密大师曾因宰相李吉甫的事,被抓到朝廷的刑部去判刑,大师跟皇帝说:“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将要死了,可是我又不能不救他,总不能把他送来给你杀吧!现在你既然认为我有罪该死,那就请执刑吧!”大师就如我们所说的从容就义等着死。皇帝一想要出家的和尚绑一个人来让我杀,这实在太不慈悲了,所以也就特赦了大师。
大家是不是也有这种胆识?这就是生命在“心”的洪流里,它使人遇到境界时不会恐慌。宗密大师当时的心境有谁能感受到呢?他当时的心境就是因缘到这里,色身你可以处死,但生命却是不能动的,虽然色身会被杀死,但我的生命与天地合流。所以“死”对修行人来讲并不可怕,可是对凡夫而言却很可怕,因为死的境界对脑筋来讲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凡夫对死会产生恐惧,自我是依靠着色身的,色身一旦毁了,自我怎么办呢?
可是真正的生命不是依靠色身,这就是心的作用,我们学“心要法门”就要能感受到心的本然面目,不要在这个地方再用脑筋去思考。所以“心要法门”用脑筋绝对是想不通的,今天要学这个法门,若还要以过去的老旧方法来体会这一层意义,你就完全弄错了,因为它的重点是超过脑筋的,不是用脑筋的思考所能成就的,你能不能体会这一层?而佛法要我们觉悟的就是这一点,要我们不再使用脑筋来生活,而改过来使用心。心是我们的生命,心指导我们的生活,心成就我们人生的种种境界和历练,大家能不能这样去感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多生累劫以来都被脑筋戏弄着,现在我们修学就是要出离、突破,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这不是谈佛教概论,也不是初浅的几个故事可以交待完毕的。当然这一篇文章也可以念一念,翻译一下,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讲完,但是要把甚深的法义提出来让各位去感受,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第一层的意义。
接着要告诉各位心要法门所讲的这个心,是“性起法界”的心,脑筋是“缘起法界”的心,可以这样来区分,这是理论上的结构,我想这样的区别会比较容易了解。
在讲华严宗哲学的时候,跟各位谈到“性起门”与“缘起门”。“缘起门”里有“染缘起”与“净缘起”,染缘起与净缘起我们叫缘起法界。在缘起法界里,因为迷惑颠倒,以致起惑造业受种种苦,这就是用脑筋,这时候的心叫做脑筋的心,它是在缘起法界里用的。而“心要法门”的心是指在性起法界里,这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缘起法界里面的心,就如《地藏经》里所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在性起法界的实相念佛中,我们则说:“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无非普贤大行。”
你是在性起法界里面讲性起法界,或是在缘起法界里面讲缘起法界,这两个定义不同,否则你会发现佛法讲的很多地方都矛盾,如“人人都有佛性”又“我业障好深重”、“一切是空的”,又“去此十万亿佛国土,有极乐世界”,到底是有佛性呢?或是业障深重?极乐世界是空的或是有的?我告诉你极乐世界若是空的,你去了也是白去;极乐世界若是实心的,你去了也进不去,那怎么办呢?因为你对教义不了解,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矛盾的情况。而我们如何在此融会贯通呢?
在这里必须先把这两个层次给区分出来,也就是说,你是在缘起法界或是在性起法界?若是在缘起法界带着一种炫耀好胜的心,则你的起心动念统统是业、统统是罪,那就会造成刚才所说的,喜欢搬弄是非。但若你是在性起法界里,因为心不贪染,没有名利心,没有是非成败得失的计较心,当然也就不会去搬弄是非,那时所讲的,是针对境界现前、对于众生需要的一种教育。
接着要跟各位谈的重要的观念,你可以运用得很广,那就是“社会年龄”和“心灵年龄”。在社会学或生理学上有这两种年龄,一个是生理年龄,一个是社会年龄。生理年龄是指你几岁了?你多大了?有些小孩长得人高马大,但仍旧是孩子气的个性,这就是生理年龄已长大,心理却还没有完全成熟。而心理的成熟就叫社会年龄。有些人虽然年纪轻,但是社会工作经验丰富,很能干,这叫社会年龄成熟。有些人虽然四五十岁了,做起事情来跟十五六岁的小孩子差不多,毛毛躁躁没有远见,这就是社会年龄不成熟。
以这样的相对情况来谈,今天学佛人当中就有很多人社会年龄很成熟、很能干,但是他的心灵很幼稚,而大家都以他在社会年龄上的成就来类推他在佛法上的成就,告诉各位这是天下最愚痴的人。他在社会上有成就是不能否认,但这是社会年龄的成熟,他的心灵年龄并没有成就。有好多人在社会上有了成就之后,踏入佛门就挟着社会上的成就要指挥佛门中的事务,这是最愚痴的事。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0-26 10: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解心——心要法门讲记一

续-《●[海云继梦法师文集]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一、心的本然面》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举一些社会上的例子:有好些人在社会上有了成就之后就娶了小老婆,或是事业飞黄腾达,但在家里见到老婆却会像小猫般躲到角落里,这个老公的社会年龄可能有一百分,心灵年龄却可能只有零分,因为他不懂得尊重太太。各位想想看是不是真的有这种情况?有些人事业成功以后反而要跟老婆分手了。
我们在学佛当中也看到很多例子,像周利盘陀伽就是一个心灵极度成熟而社会年龄很不成熟的人。因为社会年龄不成熟,所以人家说他笨,教他畚箕就忘了扫把,教他扫把就忘了畚箕,可是后来他证了阿罗汉。证了阿罗汉之后他扫把畚箕就记得起来吗?小见得。现代人证阿罗汉之后不见得会开车子、会游泳,因为游冰、开车是社会年龄,而证阿罗汉是心灵年龄,两者不见得同步。
学佛是要开发各位的心灵年龄,使你成熟一点,不要那么幼稚。你的心灵若真的成熟,那生活就不会觉得空虚,生命也不会觉得无奈,不会怀疑自己现在究竟是在干什么?各位在这儿能否深深的感受到,心要法门要你学的是什么?或只是说:心啊心!心顾好就好,把它擦亮就好。你要怎么擦亮啊!你的心灵年龄若仍是那么低,那最好不要擦了,因为擦了也是白擦。
说人人都有佛性,是指人人的心灵年龄都可以成熟,而这心灵年龄的成熟不受社会年龄的影响,社会年龄一百分或是零分都可以成就阿罗汉,心灵年龄都可以成长,都可以得到一百分,所以各位若都要用脑筋的话,你只能成就社会年龄,你若不会用心的话,心灵年龄就永远不能成就。
学佛、学法要懂得自己究竟是在学什么?绝对不要学错,绝大部分的人就在这地方踏入歧途,自己不知道在学什么?我们现在分了几个层次把心要法门的“心要”两字用现代语言向各位表达了,不知道诸位是否很清楚?以往你学佛不知道是用脑筋或头脑?那些都无所谓,现在你要发展的是“心”、“心要”、“心地”这个部分;“心”要如何把它发展出来,这叫“法门”;法是“方法”,门是“下手处”。学佛要成佛,下手处的方法就在于心地,在于你能不能掌握到心的关键。
这儿讲心要法门的法门有两层意义:一个是学佛的主要下手处在心要;一个是要掌握心要下手处的方法在哪里?我们要掌握我们的心不是那么容易,各位想想看,今天在这里讲,大家都在这里听,可是各位有没有感受到人在这里坐而心有没有在这里?是不是心里在想着家里的事?不要以为心灵好掌握,要掌握这个心的下手处在哪里?这个是法门的第一个定义。
第二个要学佛就要从心要这个地方下手,所以基本上我们有两个工作要做:第一你要掌握到你的心。若是掌握不到就没有办法掌握心要法门;若能掌握到才能掌握到自己的心要,然后从心要下手去成就你的佛法成就。几乎每一个人在小时候也就是在五六岁以前,我们生活在“心”的范围里,现在则不然,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已被污染了,那个纯真纯洁的心境逐渐消失了,我们开始发展出以脑筋生活的社会年龄来。我们会发现孩子很聪明,老师一教就会,或是不用读就能考一百分,父母孩子皆很高兴,而且每一次都是糖果、金钱的奖赏,在孩子心目中建立了只要自己考一百分,每次都会有奖赏的观念,渐渐的,纯真生命的本来面目被父母给弄消失了。
个人本来是一块宝,是很正常的人,现在我们都已是不正常的人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像我们这样子不正常的行为叫做颠倒。现在学佛就是要你不颠倒,不颠倒也就是正常。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就是成为一个正常的人,而不是成佛就头上有光圈,走路离地三寸。
佛是在人间成就的,他由不正常的人变成正常的人,由不正常的生活变成正常的生活;由不正常的人生,变成正常的人生,把我们不正常的生命变成正常的生命,这就是学佛的目的。而什么叫正常?你掌握得到吗?譬如有人穿着海青在街上走,这成什么体统?但你若问他为什么?他一定会说很忙,急着从某佛堂赶到某某佛堂。这叫愈学愈怪,不是学得变正常。所以一个学佛人要能够掌握住学佛的目标还真不容易!不要以为“心要法门”四个字连小学生都会写,重要的是不光只是在文字上转,而要从实际生活上去感受它。若能感受到那全都是你的,感受到一分你就得一分的利益,感受二分你就得二分的利益;若都没感受,那也是你自己的事。
前言的部分我们讲得仔细一点,理论的建设等以后讲完再做总体的说明,因为一开始就讲理论的话恐怕太深。这个法门你若要听就必须有耐性,听了以后未来这几个月你就要常常去反复思索,否则下个月再来你会以为我讲的还是那一套。其实我再讲你还是感受不到,听的只是语言文字而已,希望透过语言和文字,能够达到内心的改造目标,这样子才有意义。
它是核心思想,应该不会很难才是,因为这是我们本来都具有的,就如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不要看轻自己,但是一定要知道,假如自己脑筋的识性太强,那最好不要听这堂课,否则听了之后会很难过,你会以为每一节课师父都在骂你,那就是你的识性太发达,脑筋太强化了,希望能把这个部分减弱一点,如此才能捉住修学的要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27 14:09 , Processed in 0.0424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