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954|回复: 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七一卷)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0-1 15: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七一卷)  2002/1/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71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问因德深广,最后四句:
  【一切菩萨神通海,一切菩萨波罗蜜海,一切菩萨地海,一切菩萨智海。】
  『一切菩萨』,这句话非常重要,包括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也包括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所以范围,佛经里面讲境界,无尽的深广;确确实实也包括我们在其中,我们真正是初发心。但是这个初发心还不能够达到《华严经》上讲的初发心的标准,我们还达不到,但也是初发心,所以初发心的层次也是繁多,并不是很单纯。发心就很难得,那就不容易了。现在我们讲一切菩萨的『神通』,神通大小、广狭、浅深差别也是无量无边。《华严经》上习惯说「不可思议」,真的不可思议。
  我们现在有没有神通?首先要了解「神通」两个字的含义,「通」是通达、是明了,「神」这个字是形容词,你对於一切事物通达明了的程度超过一般人,一般人所不及,觉得你的通达明了已经进入神奇的境界,神奇莫测。这是低境界称赞高境界的菩萨,低境界不能说不通,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也能通达一些。我们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六根对於外面六尘境界也有相当程度的明了,这都是通,但是我们通的境界很有限,如果跟实际状况上来说,我们这个能力非常薄弱。譬如眼见,隔一张纸,这一张纸就成了见的障碍,就看不见了;耳,要是给你一点小小的棉花球堵塞,听就受了障碍,由此可知,我们的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
  在前面大众有问佛眼,佛眼、菩萨眼都非常接近。菩萨有天眼,不要说一张纸障碍不住,这一堵墙也障碍不住,见的能力比我们就大的多。我们称这种情形是神通,确确实实是我们做不到的,他能做到。再往上面去,阿罗汉不但有肉眼、天眼,而且还有慧眼,菩萨加上法眼,以眼见色这个能力来说,各个层次的修行人确实不一样。在我们现实社会里面,中国大陆现在称这种人叫特异功能,真有,不少。实实在在说这个能力并不希奇,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的,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具足一切德能,一样也不缺少,能力都是圆满的,见的能力是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统统见到,毫无障碍。这是六种神通里面我们举一条来讲,一条明了,其他五条你就都明白了。
  所以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终极的目标是见性。你若不见性,你自性本具的德能如何恢复?性在哪里?一切时一切处,我们今天讲的时间与空间,时空里面所包罗的万象。性周遍在时空里头,时空是自性的相分,所现的相是「唯心所现」,能现所现是一不是二。古人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里?器就是金。你要问性在哪里?相就是性。相是器,性是金。为什么我们现在见相不见性?我们今天见到一切人、见到一切动物,我们见相,见不到他的佛性;我们见到花草树木、见到山河大地,我们见到它的色相,见不到它的法性,这是什么原因?古大德说得很好,著相了!譬如我现在要金,你家里头样样器具都是金的,金造的,你回答我「我家里没有金」。你的回答并没有错误,因为你不知道金在哪里。我家里有花瓶,花瓶是金的,我这里有茶杯,茶杯也是金的,你问我要金我没有金,茶杯拿给你,他不晓得茶杯就是金,不知道花瓶就是金的,著相不见性。所以佛说我们之所以不能见性,就是著了相,在相上起了妄想分别执著。
  佛给我们讲,你怎样才能见性?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见性了。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已经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没有把妄想放下,他们有能力超越三界六道,不能见性。到什么时候才能见性?妄想放下了。妄想就是无明,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你不把妄想放下不行,放下妄想就见道了。什么道?真如本性。你就见到原来性相是一不是二,你见到了。性能现,相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你在有情众生上见到佛性,你在无情众生上见到法性,你见到能现的体跟所现的相,这个时候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自性本具的能力恢复了,这一般人讲神通广大。见的能力恢复了,不需要用这工具。我在此地讲经,无需要藉任何机械工具,你能看到、你能听到。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距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十万亿个佛国土,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讲经,我们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你六根的能力恢复了。
  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我们学佛是学这个,绝对不是求知识。你要把这个东西当作知识来学,你哪一天能开悟?你哪一天能入境界?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的修学要用真功夫,真功夫就是断烦恼去习气。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总纲领、总原则是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定能帮助我们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慧能破无明烦恼。戒律的精神是什么?对自己来讲,放下万缘就是戒,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对别人来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对自己这是比丘戒、比丘尼戒,完全是自受用的,恢复自己的清净心;对别人是大乘菩萨戒,仁慈博爱。对自己是清净无为,对大众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它是一不是二。为一切众生服务,忙得不亦乐乎是无为,心住无为,身体有为,为一切众生服务。
  像诸佛与法身菩萨应化在九法界,没有休息,天天在教化众生,示相教、言说教没有中断过,这是有为。有为跟无为是一不是二,这个难懂。有为里头是无为,就是他从来也没有起过心动过念,没起心动念过,帮助一切众生,教导他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无为不是不起作用,它起作用;如果无为不起作用,就变成小乘。所以经典上佛讲小乘人堕「无为坑」,他住在无为里头,他不起作用了。大乘菩萨跟他们不一样,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这值得人尊敬。值得人尊敬,他自己受不受尊敬?不受。他如果受,那又堕落了,就变成凡夫。所以契入这个境界,你赞叹他也好,你毁谤他也好,确确实实他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凡夫不行,赞叹他欢喜,毁谤他瞋恨,他那个心被境界所转,神通就没有了。菩萨不被境界所转,所以他的能力圆满的恢复,这叫神通。每一句末后用「海」来比喻。
  『一切菩萨波罗蜜海』,前面有讲「菩萨行海」,这个地方讲「波罗蜜海」,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菩萨行著重在他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波罗蜜这就有限制,著重在波罗蜜,波罗蜜是圆满,行行都达到圆满这叫波罗蜜。起心动念念念圆满,念念波罗蜜;一切言说字字句句圆满,字字句句都是波罗蜜。乃至於现相,色身相好,显示出大圆满。这个圆满的标准是什么?称性,完全与性德相应,这才称波罗蜜。与性德不相应,那你就错了。前一句「一切菩萨行海」,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点了一点,「慈悲喜舍四菩萨行」。波罗蜜如果我们就经教来说,文殊菩萨教导我们的修行十个科目,十波罗蜜。布施,布施要称性,才真正是波罗蜜。平常一般大乘经里面讲,用这个方法把自己的悭贪烦恼习气断掉了,就称为布施波罗蜜,也能讲得通。为什么?悭贪不是性德,自性里头原来没有悭贪,自性里头原来没有自私自利,自性里头原来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大乘佛法的修学,见性就圆满了。真正见性,跟诸位说,前面这四十个问题全都没有了。没有见性的人有这么多问题,这里每一个问题都包括了无量无边的问题,这是所有一切问题归纳理出这四十个纲领。总而言之一句话,要明心见性,我们真正入佛境界,就是本经末后「入法界品」,入法界了。入什么法界?《四十华严》的题目清楚明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一句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不思议境界在哪里?就在现前,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可是入与不入,境界是完全不一样。你不入的时候你是凡夫,你的生活在业力里头,你被业力所转,你不自在;你要是契入之后,你得大自在,你的生活就是佛的生活,游戏神通。你见别人见不到的,你听别人听不到的,你六根的作用,用今天科学的术语来讲,突破了时空的维次。如果我还没有能够突破,你记住你没有见性,见性决定突破。见性之后这个世间是透明的,是无障碍的,这是一切众生的本能。宗门里面常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经教里常常有说「本有家珍」,你家里的珍宝本来有的。修行证果这本有家珍失而复得,失掉现在又得到了,是我自己家里的,自家本有的。
  马鸣菩萨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当然可以恢复,本无当然可以断得干干净净,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断,你有没有这个决心、毅力放下,放下再放下。必须要突破无我这个境界,那就是入《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入这个境界。功夫再进一步,「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我们的本能就恢复了,波罗蜜圆满!刚才讲念念是圆满的,自性!念念是自性。言语字字句句圆满,为什么?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行行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我们被障碍害了,被烦恼障、所知障,被妄想分别执著害惨了。怎么能不觉悟?觉悟之后,「人家为什么对我这么好?」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用佛教的术语「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自性没有过、没有恶,纯净纯善。过与恶是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颠倒,迷里面产生的,悟了就没有了。我们现在讲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非我境界,我是凡夫。
  我们现在在学习、在薰习,天天在薰习。薰习久了有这么一点概念,境界虽然转不过来,慢慢熟了,熟透就转过来了。像植物的果实没有熟透、生硬,味道很不好,熟透了放光、很软,味道甜美。我们今天是生硬,怎么办?长时薰修,古大德教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一定能契入境界。不能够中断,不能够改变,你一定要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选择一个法门之后,决定不能轻易改变。你换一个法门,就换了另外一套方法,要从头薰修起,你说你多苦!不可以改道,一条路走到底就走到了。所以我们选择法门、选择经论,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认真努力修学。我们学布施、供养,布施跟供养事是一样的,心不一样。布施里头具足真诚恭敬,这个布施叫做供养,诚敬心不够那是布施。我再举个比喻给诸位说,我们布施的时候把接受布施的人看作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有苦难的人,我们有能力善心的帮助他,这是布施;如果把这个人真的像对待我们父母、对待佛菩萨一样看待,那是供养。这个心你修的布施是普贤行,你不是普通的菩萨,那是《华严经》上的圆顿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普通菩萨没有这一分诚意。
  如果我们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众生,都保持这样的心态,那我们完全修的是普贤行;纵然这一生不能开悟、不能见性,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品位高。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修普贤行,《无量寿经》展开经本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读这个经,我跟大家讲这个经,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凡是去往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真诚恭敬,真诚到极处!所以我们要不修真诚心,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相应。《无量寿经》这是第一句话,我们常讲先入为主,你说他多重要!希望大家千万不要疏忽。我们的布施、持戒,真诚恭敬心,确确实实像善财童子那种学习的心态:学生只有我一个,我之外的都是佛、都是善知识、都是老师。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始终保持这个态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是我的老师。一切人有言教我,一切物它示相教我。《华严经》这个大众念请,佛的答覆有示相答、言说答,这一品经叫「现相品」,「现相品」是现相答,没有言说,言说在后面,先现相。树木花草都在那里现相,它们都在供养我,我怎么回报它?它们是真诚的供养,为什么?一点私心没有。我们这些凡夫,为什么叫凡夫?有私心、有妄念,它们没有妄念。
  我们在闲暇的时候游览风景,古人常讲怡情悦性,使你的精神爽朗,这是很小很小的得益;最大的利益,是你见色闻声觉悟了。有没有这种人?有,自古以来不多。哪些人?平素要有相当的修养,不定在什么时候,触目闻声豁然开悟。诸位要晓得,这些人心地清净疑情不断,他才开悟;心地清净没有疑情,变成无想定,变成世间的四禅八定,包括阿罗汉的九次第定,他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他没有疑。此地四十句就是疑,疑情,心里有疑并没有问出来,今天有缘见佛,心里面这些疑惑,希望见到佛,佛能够为我开示,来教导我。所以是念请,不是言说。佛家常讲:小疑则有小悟,大疑则有大悟,你没有疑就不会有悟处。这个疑诸位要知道,就是这个问号不求答案,你要求答案是妄想,这叫疑情,不是疑问。
  世尊在此地答覆为什么先示相?现相不言说,现相是你真正能够悟入,恍然明白了。言说不容易,言说有时候你又著了言说相,把你这个悟门堵塞,你开不了悟。所以禅宗的手法跟教下完全不一样,禅宗非常著重现相,教下偏重在言说。佛教化众生这两个方法,於是后来就分成宗门跟教下。禅宗里面他这个修行、这个开悟,要在一切境界里头,心地真诚清净、一念不生,他有疑情在。这个疑情不必这四十句,有个一句两句就行,为什么?一句明白,全都明白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需要太多。《华严经》上列举的那是因为菩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这些菩萨个人疑虑的不一样,把它分类归纳,归并成四十类,是这么个意思。
  疑情是什么?疑情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虑」,禅是印度梵文,翻成中文叫「静虑」,静是一念不生,清净。但是他还是有疑,那个虑就是疑情,所以他那个定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念头都没有是无想定,错了!他有疑情。不是疑问,他没有疑问,他有疑情,也就是说他有不明白的地方,不明白他不著急,他并不想马上求答案,他把它放在那里,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个断掉。所以他有悟处,不定在什么时候,或者是见色,或者是闻声,他会开悟。没有疑情是死定,那个定就变成外道,就不是佛教给你的。所以佛教给你的禅定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叫参禅。参是什么意思?离心意识叫参,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他对於宇宙人生大道理没有明了,他有疑,这是禅。参是对上根人的,中下根不行,中下根是什么?两种毛病,这是禅病,最怕这两种病,一个掉举,一个昏沉。掉举就是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这个你不能得禅定;另外一个昏沉,虽然没有妄念,一坐下去就睡著,精神提不起来,这是禅病。禅病很多种,不外乎这两大类,有这两种现象不适合於静坐。这个方法不适合,换别的方法,要知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修禅定的。念佛是用念阿弥陀佛修禅定,一心不乱就是禅,道理一定要晓得、要明了。
  
  第九句:
  【一切菩萨地海】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0-1 1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七一卷)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七一卷)  2002/1/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71》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地』是地位,狭义的说就是十地,包括等觉,等觉也称为十一地,这是菩萨位次达到最高的,再往上面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广义的来说,从初信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都是地位。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具备些什么条件我们要知道,他的断德,一定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从断烦恼这一层来说,跟小乘须陀洹完全相同,小乘初果须陀洹也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但是智慧完全不同,他已经真正明了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这个小乘四果罗汉都比不上他。但是四果罗汉是把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断尽了,初信位菩萨思惑没断尽,八十一品的思惑没断尽,见惑断尽了,见惑有八十八品。八十八品分为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见就是见解,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换句话说,错误的看法,你完全修正过来,把你错误看法修正过来了。思惑是你错误的想法,错误的想法还没修正过来,但是错误的看法统统修正过来,这是初信位的菩萨。
  如果十信位是小学,初信位是小学一年级。我们现在是在哪个地位?我们没有地位。我们现在是在佛门幼稚园,幼稚园小小班,自己对自己总要清楚、总要明了,虽然是幼稚园小小班,我们也称得上是菩萨,我们是什么菩萨?我们是名字位的菩萨、观行位的菩萨,功夫得力那就是观行位。功夫得力浅深次第,那里头差别又大了。如果也把它分作十个等级,那我们是观行里面的初等,也就是功夫刚刚得力。但是你要晓得,刚刚得力是很脆弱的,禁不起诱惑,禁不起考验。怎么知道?常常退转,我们同学当中都有这个经验,进一步退两步,进进退退,保持不住,这是观行功夫浅的,还不能说得力。如果功夫得力,小风小浪禁得起,大风大浪则未必,小风小浪你能够禁得起,如果念佛幸运的话,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观行功夫真的得力了,上乘的功夫了,讲三辈九品上三品的那个功夫,给诸位说,往生凡圣同居土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没有妨碍,叫生死自在,观行位当中就有这样的好处。观行位已经就开始降伏见烦恼,没有断干净。断干净,你就是圆教初信位菩萨,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娑婆世界那小乘你也是须陀洹,证须陀洹果。入佛门,真正入佛门,佛门一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的地位,为什么?贡高我慢的念头就没有了。哪一个菩萨都比我强,都在我上面,我自己要认真努力,迎头赶上。
  怎么赶法?断烦恼,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修行。离开了生活、离开了跟一切众生接触,你到哪里修?你没地方修了。大乘法的修行确实非常高明,跟小乘不一样。小乘是远离人群,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搭个小茅篷,在那边进修,是容易得清净心。但是这个清净心靠不住,为什么?你要是带他到都市逛一逛,他心又动了,禁不起考验。大乘法在红尘里面不离开人群,在这里面修清净心,很难修,修成了是真的,小乘人功夫跟他相比望尘莫及!大乘著重在看破,小乘著重在放下,放下没有看破,一接触的时候他还是放不下;看破放下,真得放下了,差别在此地。所以大乘要不看破,不如小乘。小乘确实独善其身,大乘的功德在兼善天下,这个功德很大,可是自己要没有清净心,功德就变成福德,这个要知道。福德,这是有漏的福德,到哪里去享很难讲,许多修行人畜生道享福,饿鬼道享福,还是堕落。来生得人身不容易,来生要保住人身,佛讲得很多,五戒十善这一生持得好才能够得人身。
  中国儒家讲的五伦八德,相当於佛法里面讲的五戒十善,伦常道德不离开,来生能得人天身。我们看看今天社会,几个能够保持伦常道德?几个人能够真正去修五戒十善?这不就清楚了。所以,有多少人失掉人身还能得人身?佛常常感叹,失掉人身再得人身,大难大难!不容易。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这一次得人身,要好好利用这个人身往生净土。真正往生净土一定要依教奉行,把所有一切不善从念头上放下,身语意三业不善统统放下。要不放下,念佛不能往生,为什么?西方世界世尊介绍得很清楚,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他不是普通人,上善之人。换句话说,我们的善行善念要达到他的水平,从今而后处事待人没有一个恶念,即使是恶人过去犯的过错,我们再遇到他,「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欢欢喜喜跟他相处,这样才行,你才能往生。你要常常记得「某人过去犯什么过」,常常记在心上,自己吃亏,与他不相干。他如果改过自新,他将来在我之上;我还有这个念头,障碍自己往生。下面一句是「菩萨智海」,你常常记别人过失,你没有智慧;你智慧开了,你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不念旧恶,不憎恶人」,重要!
  所以我们怎样能把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初信位的菩萨,了不起的功德!我们晓得,初信位断证的标准是要断见惑,我们就从见惑最粗的这些相,这五种,第一个身见,身见不是说这个身不要了,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了。因为执著这个身是我,你会有自私自利的念头,那你是凡夫。不再执著身是我,身是什么?身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工具,我把这个身当作服务一切众生工具来看待就对了,念头就转过来了。我要好好的保护这个工具,多为一切人多做一点好事,所以养身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为正法久住。我们要有纯正的目标,然后才能做佛事。佛事是觉悟一切众生的事业,叫做佛事。
  我这一生走的路子,你们同学都很清楚、都很明了,我从事於教学,是教员的身分。佛教是什么?将来这边许许多多本地人跟我们接触的机会愈来愈多,他们都会问「佛教是什么」?我们要有正确的回答: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伦理的教育,是觉悟的教育,就是破迷开悟的教育、离苦得乐的教育,你这样跟人家解释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在这个地方,身分就是教员的身分、职员的身分,教员是弘法,职员是护法。这是一个学校,我们今天用这个名称「学院」,这个名称好,名副其实,我们在这里学、在这里教,教学相长!我的工作每天在这里上四小时课,上课之外我读经念佛,这是我自己本分的事情。我这个工作干了四十四年,这四十四年确实有一些影响力。
  早年好像是在一九八三年,我第一次在洛杉矶讲经,正式讲经的时候是八三年,八二年到洛杉矶去做过一次讲演。讲经的时候有一位居士坐著轮椅,我看他每天一堂课不缺都来听经。以后我认识他了,翁阳春居士,他是个算命的,跟夏景山老居士同学,同一个老师。夏老学看风水,他学算命,一个老师传的。翁居士给我算过,他告诉我:「法师,你这个命里头没有官印」,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在世间法里面要不出家,你命里头不会作主管,出家你也不可能作主持,你命里头没有官印。」我说是的,我说我对这个没有兴趣,我说我一生就想作教员,我不想作校长,我不想担任任何这些职务。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就是这样的,一生从事教学工作。我还有一个好朋友、老同学傅乐成,都已经过世很多年了,台湾大学历史系的指导教授,曾经也是一生教书,读书教书。有一次台南成功大学请他去做文学院院长,他做了一个学期,辞职了,回来告诉我:「简直不是人干的!」教书多清高,做这个职务今天这个人来找你,那个人来拜托你,受不了!干了一个学期,尝了这个滋味,回来说不是人干的。我们这一帮人志趣都在教学,行政业务我们从来没有涉猎过,所以心地比较容易清净。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这里头有乐趣。
  翁居士给我算命,他说:「法师,你的影响力很大」,那个时候我听了都不懂,我说我没有什么影响力,他说:「你命里头影响力很大!」现在我们看出来了,特别是在中国大陆,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在全世界!我把我这一点影响力供养给学院,希望在这个学院所有的同学,无论是弘法、无论是护法,你们好好认真在这里学习。我这一点影响力供养你们,足够你们用的。所以在此地,无论做什么事情,财用上不会缺乏。你们如果好好学,智慧会天天增长,为什么?天天在薰习。我在任何地方,实际上现在就三个地方,香港、新加坡都有摄影棚,我们这都连线的,在香港讲经或者是在新加坡讲经,这边网路上统统都能看到。
  《华严经》讲这么久了,许多同修听已经听出味道出来,这是个好事情!实在讲这部经听多了,你的心量自自然然就拓开,自私自利的念头自自然然就少了,有这个好处。过去起心动念总是为自己想,《华严经》听久了之后,起心动念会替别人著想。佛法重视薰修,这一个方式我们现在尝到味道了,你听这个经,你的境界会不断向上提升。但是我一再勉励同学,根本不能舍弃,根本是持戒念佛。一定要落实《弟子规》跟《沙弥律仪》,这两样东西做不到,你听《华严经》纵然听完了,你所学得的是佛学,你不是学佛。为什么?你有学问智慧开了,好像是开了,其实那是聪明,属於记问之学,你没有德行;换句话说,对於了生死出三界,你没有把握。
  儒家教学,孔老夫子他四门功课头一个是德行;佛家教学,头一个课程是断烦恼,一个道理!如果我不断烦恼去学法门,不能成就,对於你聪明智慧是有一点帮助,对於你德行一点也没有帮助。如果起了副作用,那就变成贡高我慢、目中无人,狂慧!真正有智慧的人,智慧愈高愈谦虚,能力愈高,表现出来的愈是谦卑。你看看孔老夫子,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对於乞丐、对於贫穷无依无靠的人,一丝毫傲慢都没有,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还有一些傲慢的念头,那是烦恼习气,在什么地方磨炼?在人情事理当中去磨炼。尤其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是大乘学人第一个修行的道场,在这个地方成就我们的真实地位。所以一定要努力,把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初信位的菩萨。烦恼虽然没断尽,生凡圣同居土,决定是凡圣同居土里头上辈往生,我们一定要争取。如果有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完全落实了,你再听《华严经》,依《无量寿经》修学,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在上面几土,方便有余土,最高的到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也有九品,我们能生在实报庄严土的下辈下三品,能争取得到。必须有真实的德行,这个东西不能搞假的,我们在一起互相勉励、互相警策。
  有一些在家同修,偶尔到这边来参学的,我们一律平等待遇。他到这边来住十天、住半个月,住二、三个月我们都欢迎,这个缘分不容易,确实古人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更高的地位我们不敢谈,我们先取得第一个地位,初信位,所以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把这个错误的念头也就是错误的见解,一定要转过来。身不是我,身是服务一切众生的工具,我不能够糟蹋这个工具,我要好好的保养这个工具,充分发挥它服务的能力,决定不是为自己。首先把这个念头转过来,破身见;然后再进一步破边见,边见破掉了,心就清净。边是两边,现在世间人所讲的相对,相对就是边见。我跟人相对,有这个见解「我总比别人强一点」,我慢就生起来了。真妄是一对,邪正是一对,长短是一对,大小是一对,这种见解都叫做边见。怎样离开边见?边见是离分别执著,特别是离分别,於一切法里头我们用平等心看待,不起分别,希望一切分别心愈淡愈好,了解事实真相。《楞严》上讲得最好,说到十法界依正庄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边见就不存在了。
  见取见跟戒取见是成见,执著里头生的,我们对於一切法不再执著了,这两种见就没有了。邪见除了上面讲的四大类之外,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都叫邪见。如何能摆脱掉?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佛陀教诲,这五种见逐渐就淡下去了。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实在比小乘高明,比小乘简单容易,不能不做。儒家的《弟子规》、佛门的《沙弥律仪》,这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也是普贤菩萨十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知道世法跟佛法是一法,破坏世间法就是破坏佛法的形象,佛法在世间绝对没有破坏世间法的。佛这个话在经论里面讲得很多,所以对於世间的人情世故,我们不能不尊重,人情事理我们不能不懂,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有道理!第十句:
  【一切菩萨智海】
  『智』是般若智慧,包括权实二智。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彻底通达明了,这是实智。权智是办事,与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接触,处理得非常恰当,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合情合理合法,做得样样圆满,这个智慧叫权智;在佛法里面又叫做「善巧方便」,巧是巧妙,善是恰到好处,做得非常圆满,令一切众生皆大欢喜,这是智慧。权智是智慧的起用,那个作用是没有一定的,要看对什么样的人、对什么样的事、在什么样的时节因缘,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譬如李金友居士他在古晋建了一个高尔夫球场,环境非常优美,我们背后这个景就是他山上的。在他那个山上,每天早晨看云海。我去过两次,每一次大概在那边住一个星期,那是一个非常高级的球场,面积五千英亩。山庄里面的道路有十六公里,他里面建了一个旅馆,招待全世界喜欢打球的朋友,旅馆收费也很可观,每天收费是美金三百元。但是他的山上是完全素食,有很多人给他建议:「你完全素食,有很多人不来了。」他说不来就算了,来一定吃素,整个山不杀生,素食!这一点他做得很成功。
  一个人真正学佛了,明白了,知道修福,提倡素食。他里面雇的这些员工三百多人,多半都是当地的人。照顾当地,让当地人有就业机会,让当地人改善他们自己生活品质,照顾很周到。这些当地人因为他们都住在山上,打猎为生;他把那些猎具统统收买过来,分配他们工作,让他们不要再杀生了。最初上山吃素食他们吃得不习惯,但是李居士一定坚持,在山上决定不能带荤腥。他告诉我,三个月之后他们习惯了,而且欢喜了。为什么?脸上的皱纹没有了,黑斑没有了,这个气色好看了,身体健康了。他们现在做了六年,蔬菜完全自己种植,他请了专家在上面种菜种花,完全没有农药。他告诉我这六年,第一年这些蔬菜百分之九十被虫吃掉,坚决不杀生,念佛给这些众生回向,供养这些众生,这样的心量!到第二年,虫吃一半,给你留一半。现在是第六年,我到他那个很大的菜园去参观,虫吃多少?十分之一。
  这些虫有灵性,你对它好,它对你好,决定不杀害。看到这些小虫在菜叶上吃的时候生欢喜心,我第一次看到之后,他们在菜园里面放音乐供养。这个植物有灵性,它听到欢喜听的音乐的时候,它长得特别好。我劝他放佛号,佛门这个音乐不但它欢喜,而且增长它的灵性。现在他们菜园里放佛号,用五会念佛,那个音调很好听,这些都是属於善巧方便,权智!你看看他在那边不说别的,三百多家素食,带给这个地区健康长寿,带给这个地区不造恶业,他这个山上现在没有人打猎、没有杀生,变成许许多多小动物的避难所。这山上野生动物就很多了,人不伤害它,它也不伤害人,住在山上跟这些动物、植物,一片祥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0-1 16: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七一卷)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七一卷)  2002/1/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71》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李金友居士六年时间做成了,他给我们树立一个模范榜样。绝对不是说这些农作物,如果没有农药农作物就没有收成,不是的!他做给我们看,所以这些杀虫的药、农药没有发明之前,自古至今那些农夫耕作还不是年年丰收吗?菜农以前没有农药、没有化肥,他也年年丰收。可见得人要是杀生,杀哪里能解决问题?那些病害虫愈杀愈多,所以杀生不能解决问题,慈悲才能解决问题,和睦共存共荣,这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一家人!我们要有这个观念,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使我们居住的环境祥和,没有斗争,这才圆满。这是真实智慧,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与一切众生共同相处之中,「一切菩萨智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0-18 17: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花经 南无妙法莲花经 南无妙法莲花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0-18 17: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27 14:18 , Processed in 0.0738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