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3107|回复: 6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22 12: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6-47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六卷A面
  能够息生死之流,这个生死有深有浅,浅的就是二乘的,深的就是大乘的。那么把一切烦恼澈底的净化,绝对没有一点点错误。所以,
  【“乐解脱者,唯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
  真正好乐解脱的,唯一的善巧微妙,这个法能够清净一切罪恶。外道所讲的教法不一样,跟它相违背,办不到这一点,这个是两者的差别。然后呢引证,
  【“如殊胜赞云:‘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
  为什么要找这个?为什么要皈依世尊的教法,因为他有前面说的,由安乐道得安乐故。所以对说法狮所讲的这个教法─皈依,那么照著这个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解决问题。
  【“赞应赞亦云:‘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
  那么下面又说这个,佛所讲的清净的应趣,杂染的应遮,趣就是我们应该照著去做的,杂染应该遮止不做的,那个如理相应的这一种,“应趣应遮”,正是我们世尊所说的,其他的世间的所余大师跟他相违,这个是两者的差别。
  【“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
  那么这一个,就是世尊所说的教法,纯显真如,完完全全一点都不错的,显出真如,真如就是实相,正确无误的。“彼”,彼就是外道,他们这个错误的,欺诳法。这个就是世尊跟其他外道教法的差别,除了这个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真正的差别就这里。
  【“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
  这个很容易懂。所以佛法完全是妙善的,其他的因为染污,所以是障碍的,那么两者的差别就在这里。他们那些东西因为染污的;染污的辗转的增上,这个佛呢是清净的,是辗转的超胜,两者的差别就是这么一点。
  【“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那么同样的,当然佛、法如此,僧就是依法而行的,就对了。下面
  【“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分二,”】
  前面是告诉我们归依,那么现在归依了以后,现在我们既然归依了,归依了应该做些什么呀?最后说归依已,所学,“学”有次第的,那个次第,分两部分,
  【“一、摄分中出,二、教授中出”】
  摄分就是相宗所传,无著、世亲两位大师,两位菩萨教授。摄分就是相宗,那么教授就是性宗,龙树,胜天两位所传下来。
  【“今初,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亲近善士者,”】
  第一个四聚就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现在我们一个一个看下去。
  【“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观见是已而正亲近,”】
  那么我们归依了以后,正式开始学的时候,有这样的几个次第。正式修学佛法,第一个是亲近善知识。由于前面这样的一步一步上来,那么那时候我们了解,说这个善知识一切功德依处,一切功德都从这个上面来的。因为我们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当然要去亲近。我们一开头的时候也说亲近善知识,到这个地方又说亲近善知识,两个有什么不同?这个就可以比较一下。一开始的时候就提一个纲领,现在顺著这个纲领,一步一步的次第下来。那个内涵却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在那里呢?我们已经了解,说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要修行,要修行一定要现在,而且马上要修,因为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然后呢正式开始修的时候又告诉我们这个无常的道理,然后呢由于无常死了以后,说两道当中到哪里去。由于这些原因,所以你就找到皈依处。找到皈依处那个时候就皈依了。皈依他真正的原因,就是说你要跳出来;要跳出来嘛,要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要跟著他去学。既然要照著去学的话,当然你所学的这个清净依止的这个谁啊?这个就是善知识。真的这个次序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对那个善知识,就会产生不同的内心上头的认识。所以这个道理,这个地方说一下,就是我们正修的时候就要了解。照著这个次第你一步一步的深入的话,那么那个时候,你会产生不同的内心上的相应的一种状态。前面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说修行第一步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不亲近有什么过患。然后应该如何亲近,善知识应该什么行相,弟子什么行相,乃至于最后没有说清楚的,又总括起来说一下。现在了解了道理,你重新把那个道理再运用到这个里边去的话,马上对于前面所说,亲近善知识这一个修行的方法,有了一个具体内涵,有了一个可以行持的次第,有了一个下脚之处,这个道理就能够一一的如法行持。你能如法行持,这个好处,马上就得到。继续,
  【“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师故。”】
  说,你为什么要归依佛?因为这佛是指示你这一条道路的这个大师,所谓大师的话,那是圆满无误的,那么你跟著这一个去做,随顺此之正行,佛不一定眼前我们找得到,那么找跟佛相应的,那就是什么?指示我们这一个圆满道路的老师,这个就是善知识。善知识为什么要亲近他,就是要懂得这个道理,然后如法行持。所以说,
  【“听闻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说,法教诸契经等,”】
  这个是听闻,那么跟了善知识以后,然后呢随其所应,就是换句语说跟我们相应的这个层次,如理如量,如其次第的来听闻修学,佛说的、佛弟子所说的若经若论等等,以及种种祖师的语录,跟这个正法相应的种种听完了以后,
  【“及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由归依法,于教证法应当现证,此即是彼随顺行故,”】
  那么怎么是如理作意呢?那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然后呢你照著这个道理这样去作意。作意就是提起我们的脑筋来,在这上面去思惟观察。你能够这样去的话,那么照著这样的话,能净我们烦恼,这个是法的特质。前面已经说过了,法的特质是什么?清净染污相的,染污是烦恼,现在呢这个正对治是能净息烦恼,这个才是真正的法,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修学的。现在我们有幸亲近善知识,能够听到正确无误的,就应该照著他去做。你照著他去做的话,那个时候你能够净息你的烦恼,那个时候你才去做,这个时候净息多少你就净除多少杂染,清除多少罪障,增长多少功德,得到多少法财,得到多少法喜,这个才是修行。这个我们要了解的,现在前面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前方便,做的基础。基础,这个都须要的。可是假定你认不清楚的话,你把那个前方便以为就是的话,那个就害了,这个我们千真万确要了解。所以常常说,小学那是一个前方便;如果说更进一步,小学之前还有一个前方便的幼稚园。所以先进幼稚园,他只是吸引你,让你生一点欢喜,觉得离开了爸爸妈妈,欢喜到学校里,然后到小学里,然后到中学。你千万不要说我要学的东西,幼稚园就是对了,那你就完了。你就总不能到那个时候学了小猫跳小狗叫,来来来去去去,跑得去到社会上去赚钱吧!你这个东西怎么能赚钱?那是开玩笑,所以说我们修学佛法也是如此,千万注意。所以现在刚刚跑到庙宇里边来,学到一点规矩,会念一点经咒,那个是前方便,千万不要拿这个东西就以为对了,去衡量别人等等。学到了正法都不能衡量别人,何况这个东西?这是我们应该了解。但是反过来说,你千万说,这个不是、不对,那又错了。因为你必定要从这个上面一步一步上来,所以这个概念也应清楚,前面已经说过,这里顺便一提。特别是说,如理思惟的是思惟些什么?说法,法的特质是什么?能净息烦恼,能净息烦恼的法,那个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摆在脑筋里想了。我之所以提刚才这个话,为什么要提?因为平常你把握不住。脑筋里面一天到晚转这种事情的话,脑筋里既然为这些事情不相应的摆在脑筋里,你能思惟法吗?赶快把那个以前那个垃圾把它撤出去,能够垃圾撤出去呢,那个干净东西才能装得进来,这才是我们真正须要的。说“由归依法”,因为你这样的做的话,这个是真正归依。于是呢“于教证法应当现证”,由教而证,教是告诉你怎么做,懂得了怎么做,然后照著去做的话呢,能够证,现在这个就是“随顺行故”,如理的思惟,就随顺著这样去做的,你能够这样的做的话,弄熟了你就可以去真正修行,所以最后的,真正修行了,叫
  【“法随法行者,”】
  对了,这个法,唉,你能够跟他相应。
  【“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经过了前面亲近善如识,他正确完整的知道,你从这地方听闻,如理思惟,然后呢修行,对了。
  【“由归依僧,于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其随顺行,谓应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
  那么这个是最后归依僧,归依僧的话呢,说这个我们要修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伴,那么共同的伴这个随顺行,就是我们眼前的那些人。眼前那些人,你帮我忙,我帮你忙,共同扶持,我有错,靠你来规劝,靠你看见了告诉我。这样,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了解,昨天已经说过了,是的你看见了别人的不对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要规劝。可是心里状态完全不一样,这个只要自己内心检查一下就很清楚,如果说那个时候心里面就忍不住人家的那一些做法,他觉得不对,那个时候自己已经错了,那第一件事情净化自己。你做对了发现人家不对,那个时候委曲婉转说,某人啊,你错了,然后呢轻轻巧巧的告诉别人,这个才对,这是眼前一例。当然真正的僧,不仅仅是如此,这个我们要了解的,真正的僧的特质,在另外讲到的时候,会详细的说。眼前这个状态,只是就我们目前生活当中所发现的,应该了解=,么去运用这个法,来产生共同和合与法相应的增上的功德,这个是我们大家要学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四聚中,”】
  也分四部分,第一个是
  【“诸根不掉者,”
  掉是什么?就是散乱,这个特别是跟贪相应的散乱。平常我们散乱,有一种散乱就是昏沉糊里糊涂的,有一种东想西想,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想这个想这个,那就是特别的掉相。平常我们说有攀缘心,这个攀缘心就是特别的掉相。往往这个东西非常厉害,我们自己绝大部份人根本就感觉不到,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情。所以正式修行,实实在在的前面要经过很长一段时候的努力听闻思惟,那时才懂得那个掉相。否则你这掉相都不懂的话,自以为修行的话,那真是开玩笑。现在我们下面看,
  【“谓根于境放散之后,意亦随逐,于境掉动,深见过患,令意厌舍。”】
  这个掉的特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六根对这个六境放散,然后呢这个心意就跟著去了。所以这个于境掉动,这个叫做掉。对于这一个状态,对于自己的内心随时跟著境界转的这个状态,有了认识了,而且认识深深的见到,这个东西有大祸害。你必定要了解这个有祸害,那个时候你才生得起厌离心来。所以这是第一个我们应该学的。说起来很简单,大家不要说做、做不到,认得它都不容易。为了使大家正确的认识我再说一遍,当那个境界现起的时候,你这个心跟著他跑掉了。想一想看对不对?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要说好吃的东西,跟它跑掉了。然后呢他来骂你,你发脾气了,那平常的时候我们所以常常情况,我们上早晚殿,这个人法器敲得快一点,这个人法器敲得慢一点,或者这个人弄错了,你心里面怎么想?所以很早以前我曾经说过,有个同学跑得去,叽哩呱啦乱敲了,我真感谢。我心里面觉得他敲错了,然后呢我第二念就感觉,好差啊!我心里面自己稳不住,就被他跟著他跑掉了,大家懂得这个意思吗?那我已经错的,你们请问有这个心吗?你看见了这家伙怎么这么搞的,然后你愈来愈忍不住、愈来愈忍不住,恨不得爬上去帮他,乃至于有人就,居然中问跑进去、插进去叭叭叭叭帮他做了,这个还觉得自己对,请问对吗?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感觉到高兴,好欢喜好高兴,我一点都没责备你们,我要告诉你们,我真正在这个地方的,因为我自己有这个错误,我今天发现了错误,而看见大家同学的善根,这么好的能够肯学,所以我从心里面告诉,我在这个地方把我自己痛苦的经验规劝你们。真正想学佛,就从这个地方学起。第一个,自己觉得不对,我心里面又掉动了,然后呢稳住。真实修行的人,所以的的确确的,天塌下来他就是不动,然后进一步去帮助别人,那个时候委曲婉转的,这个才是,我这是随便一提。要想稳住还要很多条件,“深见过患”,两句话说起来是很容易,我这地方指出那个行相来。现在目前对于真正的过患还没指出来,所以我并不要求大家马上去改,我只是说指出来,碰见这情况以后,尽量的不要跟他转。你能不跟他转,已经很好了,不要说不跟他转,照这个情况,这种心理上行相生起来的时候,你能认得他的话,现在你就对了,哦,这个是我们所学,的的确确有他的很多的层次在这里头。目前起来了,你就认得他。不对不对,不是他不对,是我自己出了毛病。他是不对,但是我现在修学佛法,请问修谁?修我还是修他?修我嘛!你要帮他,要帮他是你自己做对了你才能帮他。所以真正第一件事情还是我,他错结果责任还在我,必然到这个结果的,对不对?所以眼前我们修学第一件事情就要认得这个。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好了,及格了已经,已经及格了。后面他会告诉我们,他过患在什么地方,然后呢还要告诉我们如何去对治,每一个地方有他完整的教授在,你了解了这个,厌离心生起来了。所以既然在下面,我们先不谈,这个地方只是告诉我们,修学的次第,第一个。第二呢?
  【“受学学处者,”】
  而后呢,认得他的错,然后呢我们正规的要怎么改,要有改的方法。所以我们真实归依了以后,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学习什么?这个才是我们要学的。
  【“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
  这个学处,狭义的来说,指戒,广义的来说,指三藏十二部无不是这个。是,从他的行持来说是戒,但是你要了解这个戒,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在经论上面,所以经律论三者,是一体的三个面,是正式的归依了。进一步就要学,有了这一个正确的了解了你才能够照著去学、改过,这个是对自己来说。进一步要
  【“悲愍有情者,”】
  要利他。但这个里边还有个特点,为什么要悲愍有情?
  【“谓佛圣教,由悲差别,故归依此。于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22 12: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

续-《●[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6-47卷》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么这个是悲愍。佛法的真正的,佛的圣教的真正的差别,在有没有这个。佛说的圣教,或者说五乘共法,或者是三乘共法,而佛真正说的圣教,他主要的不讲世间,世俗的这个染污的,要跳出这个。要跳出这个来说的话,只有三乘: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或者更分得简明一点,自利的小乘,要利他的大乘,差别在那里?就在悲,而本论真正引导我们的确是大乘,实际上整个佛说的也就是这个,因为唯在这个才彻底圆满,所以在法华上面,最后开权显实,说得清楚。佛出世只有一个目的,虽然只有一个目的,却偏偏有不同的,那么差别在那里呢?就在这个上面,所以既然是你了解了这一点,开始走的第一步,就应该从这上面认识起,所以我们正式学了以后,进一步要悲愍有情,所以“于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在这个地方我们还谈不到把他们救出来,但是至少应该同情怜愍,不要损恼他们,这是我们现在做得到的。我们现在不要动不动拿法来衡量别人,这个是伤害别人。所以有人说,这个时候好像现在这个地方做人情。是!人情不是佛法,但是佛法却不离开人情,这点我们要了解;人情不是佛法,这是没错,但是佛法不离开人情,所以大家在这个地方,我们重新去想一想。前次说过的这个公案,有人偷了人家的羊,然后呢做儿子的人跑得去证,说我父亲偷了羊了。这个世间的人来看,这个对,圣人看起来不对。圣人怎么说?孔老夫子怎么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真正的直道是这样的,世间的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佛?所以佛引导我们,也是用种种的委曲婉转的方便法门,这个我们应该了解。不过对这一点,损害两个字我们不必讲很深的道理,我们回过头来,人家拿这个道理来指责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心服情愿的接受?对不起,我想我们很少人做得到。既然我们做不到的话,我们也不要拿这个大道理去卡人家,这是谈到这里,我们顺便一提。总是第一件事情,我们先想办法同情别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为什么?他愚痴,好可怜。你想到他的愚痴而这样做的话,你这个可怜的心就升起来了。说实在的话,我们现在看见很多这种动物,总觉得这好可怜,然后呢你看见他得到了个人身,还这么愚痴,说起来比那个动物更可怜。你一旦那个怜愍心生起来的话,刚才这种情况就容易解决了。一方面眼前的问题是解决了,一方面你的同情的怜愍心生起来了,你跟法就相应了。这有这么多的好处,你自利有了,然后呢团体也和睦了,然后你要帮助别人,那时候人家就容易接受了,这是第三点。最后,
  【“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者,谓应日日供养三宝。”】
  然后呢,最后时时,这个时时,一切时对三宝勤修供养。那么下面这个很容易懂,眼前我们能做得到的供养,就是把我们眼前所了解的能够做多少算多少。从我们醒过来开始,一直到晚上睡觉为止,处理常住的一切事情,以及修行等等,尽我们的力量便罢,第一个要检查,说我这个观念正确与否?是我、还是跟法相应的?这个重要。你能够一检查,然后把我拿掉,跟法相应,这一天哪,大概就错不到那理去了,然后呢这个念头时时提起来,这一天就没白过。关于这个前面所说的,就是说归依了以后,我们应该这样学的。
  说到这里,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再看一下,回过头去,翻到九十八页,九十八页这个科判。这个科判,“第二习近后世安乐方便分二”,就是由前面这一步一步过来了以后,我们了解了,说这一生很快的要死,死了以后不晓得要到那里去。这样,然后我们想到那里去自己做不了主,由业作主,业作主是堕落,堕落又是这样可怕,所以趁现在我们可以修的时候,找到正确的方法。这个方法,使得我们得到安乐的,那么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努力修习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六卷B面
  那么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努力修习的。这个里面分两部份,第一个归依,第二个归依以后怎么办?然后呢第一个归依当中分四部份,我们重新来温习一下。“由依何事为归依因”,大家记得吗?为什么原因你要归依的,两个原因。那么由于这样的怕苦,第一个原因。由于怕苦而要求出苦,找归投之处,那个时候要想归依,这个归依的对象必然要有什么条件,所以说,第二“由于彼故所归之境”,自然必然的找到这样的一个对象。是的,那么你怎么个归依法,这个里边又告诉我们这个,下面一个个。然后归依以后,他为什么能够做你的归依?你为什么要归依他?他为什么得道?原来是他是经过的如法行持,他也告诉你,你呀既然归依我,应该怎么做法。所以说,“既归依已所学”,学的内容,现在我们刚才已经说了,“既归依已所学”分成两部份,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到壹佰零陆页,这个地方上面所讲的这是摄分中出,第一部份。第二呢?“教授中出”现在我们讲这个教授当中。换句话说,我们正式归依了以后,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这个。所以说归依不是说,念了一下就算。归依当下本身,有归依相应的心量,归依完了以后,我们就应该学做这些事情。所以当你心里面一心归投依靠的,如果我们用这个方法用在净土法门,这个叫正行,完了以后剩下来其它要学的就是助行。我刚才说的,所谓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等等,那就是下面整个的本论告诉我们的,都在下头,那时还有一大堆,这个地方只是提个大纲。同样的第二个所谓诸根不掉,然后呢受学学处、悲愍有情、于三宝恒修供养,这个大纲仔细的内容都在下头。现在我们听了这个大纲,已经觉得这么欢喜、这么好,认得以前的错误,晓得以后该怎么办,真是欢喜!然后呢我们认真的学下去,自然而然你学多少就能够认识多少;认识多少照著去做就能够改善多少;能改善多少的话,罪障就净除多少,资粮就集聚多少。你能够因地上面这样努力的话,自然将来美满的果等著你。所以真正修学佛法的人从这地方下去。我们要羡慕别人,要从这个地方羡慕起,你这样的羡慕就对了,必然得到结果;否则的话,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我们这个地方,把第二教授这个题目看一看,今天就看一下题目。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别学,二、共学。”】
  一个是别学,一个是共学,我们看下面别学学些什么,共学学些什么。
  【“初中分二,一、遮止应学,二、修行应学。”】
  别学是个别的有一些地方应该遮止的,有一些地方应该去行持的。那么这个应该遮止的是些什么,我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一下。就是说归依了三宝以后,只有归依佛不再归依其它的;归依法以后只有归依正法相应的;归依僧以后只有这个其它的不归依,换句话说其它的不归依,这是应遮止的部份。这个应遮止的部份对我们很重要、很重要。在没有讲正文之前,我这个地方随便提一下,为什么要遮止,这个原因说一说,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目前凡夫之所以为凡夫的原因是为什么?因里这个心识的本相就是杂染,它就是像猴子一样,跑到那里,就呯!抓到那里,跑到那里就抓到那里。你碰见什么环境,看到什么东西,心就跟他相应,这样。而且这个不是由于你能够做得了主的,这个概念我们要清楚。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广告,这个做广告的时候中间,广告商一定买一个节目,这个节目的内容很美,然后呢中间插一个广告进来,等到插到这个广告你心里就讨厌它,所以在你理智上面你排斥它,妙了!正因为你有一个排斥的概念,那个广告的概念就落在你脑筋里。那一天你想到那件事情,你就想到有这么一件事情,对不对?所以你不要以为你有力量去排斥,不管什么你只要一看它落在你影子,将来就会发生功效,你将来就会被它牵著走,这非常重要。所以修学的环境对刚开始的人,是绝端重要。所以为什么我们讲善知识,善知识不单单只是上面带我们的,共同相处的,这个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了解这个道理以后,才可以谈得到为什么要遮。归依以后,那么,然后呢,这个已经讲了“摄分中出”,今天讲教授中出。教授中出,现在我们看,说分成别学、共学。那么这个别学里边分成功两部分,一个是应该遮止的,那些不应该做的;第二应该做的,应该修行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我们看文。
  【“如涅槃经云:‘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这个就是引经上面的,说归依了三宝以后这个叫正近事,亲近承事三宝,渐渐的渐渐的近了。这平常我们就说优婆塞、优婆夷,通常我们说居士,居家学佛之士。这个分别从什么地方开始?说归依三宝那个时候,如果是归依了三宝以后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这个你归依了三宝,皈依了佛宝,就再不可以归依其它的任何乃至于天神。前面说的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是这个色界第六天,摩醯首罗天,这个摩醯首罗天有两个:一个是外道天,一个是内道天,这个指是外道天。换句话说三界之内,无色界没有色的看不见,是最高的那个神,尚且都不归依何况其它的?这个是归依了佛宝以后,归依法以后呢?要离杀害心,前面已经说过其它的我们不要归依,还有尤其是伤害别人,损害别人不要。归依僧,不要再共其他的外道,一起共住。下面解释。
  【“此说有三,谓不归余天,于诸有情舍离损害,与诸外道不应共住。”】
  不再跟那外道共住,共住是大家在一起生活,这个时候会互相有影响的。昨天我已经简单的说过,你在一块的话,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当中就沾染上了,不管你欢喜他也好、不欢喜他也好,乃至于像广告,那广告来的时候,你就是讨厌它,这个影响落在你的识田当中,它有一天会产生功效的。我们很多人的习惯,可以说极大部分人的习惯,都是从小的时候就跟著父母,这个家庭不知不觉之中就养成了,沾染上了,以后一辈子就是这个,这是为什么我们接近的环境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凡夫,所以我们必定要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很多修行人他要修行,要去关起门来自己去修的,真是!他如果说已经达到相当成就的条件,一心学定,是的应该。但是达到这个,何等的不容易,普普通通的人,混身心都是无知,都是杂染,你在这地方一关的话,注定你,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一定要在这个好的环境当中,去慢慢的薰陶,改善自己,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现在继续下去。
  【“其中初者谓于世间,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况诸鬼趣山神龙等。”】
  归依了佛以后这个佛是唯一的大师,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余的一切都不再是我们应该归依的。不要说世间的龙鬼山神等等,就是大自在遍入天,那就是色界顶尚且不是。现在我们世间的那个鬼都是统摄于阎罗王,然后呢统摄于玉皇大帝,那个都是欲界第二天,比起色界的这个顶摩醯首罗那差得不晓得多少。色界的那个顶的那个天王,尚且我们都不归依,何况是归依这些,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不过呢,下面有一个说明。
  【“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若于彼等,请其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当中所凭借的所依赖的是三宝,而不再归投凭借那些,这个是指这一点而言。假定说在这个条件之下,我们生活在世间,彼此之间还要互相依赖,平常我们生活当中,你要吃的、穿的、用的,大家互相这样的,那这个没关系,乃至于生病要看医生等等那个没关系。不过假定世间的那些概念跟佛法告诉我们的,彼此有不同、有冲突的时候,那个时候取舍的标准一定根据三宝,这个才是重要的。那么第一个归依佛宝以后。
  【“第二谓于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情,悉应远离。”】
  第二个呢,要远离杀害损恼心,不管他是人、畜牲。或者你打他或者伤害他种种的,乃至于单单令它帮助你负重,它实在载不动,你勉强这个都不可以。这个意乐就是你的心里的加行,就是你的行为都不要再去伤害。
  【“第三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22 12: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

续-《●[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6-47卷》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所以僧就是我们共住的人,他凡是不信三宝然后他要毁谤三宝的凡是这些,我们都不要再他共住。昨天我曾经提出一个问题说:我们常常说我们这个佛法那都是很公平的,然后呢很理智的。结果说外道的话呢?他有种种的什么不如法的地方,这样,结果在归依的时候,却我们跟外道一样,我们也是只归依我们的大师,归依我们的教法,然后呢归依这个修行的僧宝,不可以再归依别人;外道也是这个样,那么他们就说,那你比他强些什么?大家想过没有。昨天有一个同修跑得来提这一个问题,然后他因为如法的思惟,结果我相信他晚上得到了很大的欢喜,你只要能够肯这样的如法的认真思惟观察的话,他立刻有它相应的很多好处在,不晓得其他的同修有没有认真的想过。那么今天我在这地方告诉你们。是,在行表上面看起来,是的,外道也是讲你归依了我不要再归依别的了,我是唯一的真神,唯一的主宰,其他的都不可以。那么我们佛法也是这个样,从表面上面去看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从实质上面如果你去深一层的观察的话,那就有很不一样的结果。世间一般的人通常我们大别为两类,有一类人说这一种人理性比较强,理智一点;有一种人就是感情比较重。那感情重的人,他这种情的跟你好,就好的卿卿我我,他也根本辨别不出是好是坏,反正跟你好嘛,总归跟著你来,就这样。这两类人,有一个绝大的不一样。所谓理智一型的人,他做一件事情,做一个决定的时候,都经过的理智的抉择,看清楚了事情的真相,然后这样去做。那么所谓感情型的人就不是,今天欢喜了就跟你,等一下不欢喜明天就跟你翻脸,就这样。所以他一天到晚在反反覆覆这种状态当中,自己也不晓得到底做些什么,我想我们世间都可以体会得到的,当这个感情很好的时候,你跟他两个人,他觉得就是他所需要的一切,通常我们常见那个青年的男女当中,就有这种状态,海誓山盟,好像什么都拆不开的样子;明天不高兴的时候,大家打得个天翻地覆,这种状态,所以这种都是不合道理的。可是如果经过理智抉择了以后,严正的抉择采取这件事情的话,那这个是确定是如此。所以就世间来说他也可以分两类,你同样的说就是这样,但是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差别在什么地方?一个是透过理智抉择的,这的的确确如理如法正确的。所以正规的来说世间任何一件事情做起来,你只要找对了正确的,当然这个是正确的,唯有这一条路正确的,最后一定找正确的路上去走。那么现在我们在这个三界之内,要想找一个正确的路子,也必然是如此。所以前面同样的理由,你为了见到世间的苦,要想从这个苦、痛苦当中逃脱出来,所以你要找真实的归投之处。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可能有两种作法。一种呢就是感情的,碰到什么,就碰到什么了就沾上去,那个时候不一定保险。尽管说的时候好的很,但是不一定保险,另外一个呢?不是。经过你理智的抉择,的的确确如理如法的说这条路是能够帮你解决,而唯有这条路,请问你还能变吗?如果你一变,你就整个的你的目标就失去。这两个当中是不是有绝大的差别?而且这两个的量质,不是拿宗教的标准去衡量,拿世间的理智来衡量的,大家了解不了解这一点?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假定你是用宗教的概念去衡量,那说起来,对不起,那以佛法来说,我可不信你这一套,你说自己的好,平常我们卖瓜的都说瓜好,人人都是如此,你信你的教,我可不信你,那没有用。现在我不是用宗教,就世间共同的量质,你承认不承认这个道理?承认,承认的话那我现在跟你比比看,我这个抉择是这样的,你呢?他两个一比,对不起,两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了解不了解?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必然应该分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在佛教当中,你真正进入去以后,下面的做法就不一样了。别的宗教进去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信是能入之门,这个信是能入之门是共同的,信了以后,然后你进去的时候你一定要理智的抉择。所以说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到后来,尤其是禅宗,他说了一个真精彩的话,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前面告诉你要信,后面要叫你疑,这个好像矛盾,实际上说起来不矛盾,因为前面你对这个事情的真相还没有认识之前,他要说明白,那个时候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了,启发你的信心。等到你真正有了信心,然后你要真实的一步一步深入,要把那个根底彻底的认识验证的时候,那个时候就要克服重重难关。在每个过程当中,你必定要切身深入去体验。有很多不是说人家讲,人云亦云,那个没有用的。所以跑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是,你应该每个地方啊如理如量的去深入。那个时候就透过你理智的观察,当然那个时候,你应该有很多问题,有关键的问题。然后透过你自己这样的深入的钻研,抉择的最后的结果。不但是禅宗,普遍的佛法里面的说这样,佛说不因为我讲的你就信得过,要你自己验证了才算。这个从小乘一直到大乘都是这样。外道就不是了,你信,你信我就是这样,你这不可以不信,如果说你要问什么问题的话,他会说:啊!对不起,你这个著了魔了,魔来了,就这样。反正他不跟你讲道理,到后面这里边这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这是我们要正确认识的。详细的那么在这地方不深谈,所以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对这个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是应遮止的。
  【“三种修行应学者,”】
  那么应该主动的我们做些什么?
  【“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
  同样的三样东西修,应该主要做的对分佛法僧,现在佛己经涅槃了,目前唯一留在世间的就是佛像。这个佛像不管是雕塑的或者画的,不管是好、不管是坏,画的容或有好坏,那个是做的那个技术人员的差别,佛像本身绝对是好的,我们应该要这样的认识。所以不管他是雕塑的、是画的,画的好是不好,我们绝对不要随便的讥毁,乃至于把这佛像随便放在不恭敬的地方,或者押当等等,这个绝对不是个财产。这个,凡是对它不恭敬,轻、“轻”是对什么?就是你心里面没有对它恭敬的时候,那个时候就轻!不是说你根本瞧不起它,不是这个意思;你不看重它,这个都应该断除。应该怎么辨呢?应该任何情况之下,这个是敬田,这是我们最恭敬的,就像大师,就像佛一样。这个话好像大家都会说,但是大家都做不到。现在这个地方我特别要提醒一下,不是我们马上要做到,至少有一点我们要认识。认识什么?认识连他这个概念我们都没有。大家想想看,说我们真的能够把佛像等等看成像佛那样吗?你们有没有人说我做得到,我有;假如有的,我请他举手,有没有?反过来说你们的的确确说我的确没有,没有的请举手。不错,还有很多同修,这个倒是的确的,实际上平常我们的的确确,这个心理上面,这个认识还没有,这一点很重要。
  我现在随便举个例子,我倒不是说要怎样,我就处处地方点醒我们大家,当你认识了这个情况,我们就有机会改善了。我们每天都要至少上两堂功课,早晚课。我们跑到大殿佛堂的时候,什么心情马上就感觉得出来,那个地方是佛。假定说这一点我们有了这个认识的话,你那时候就会说一进去,马上感觉到,到了佛跟前了。不要小看这个,在我们本论一开头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几件事情,说我们修学佛法的时候,“断三过,具六想”,具六想当中第一个是什么想?!我们自己在病当中,什么病?无明大病,粗的地方,就是贪嗔痴。由于这个而造业,然后轮转生死之苦,现在救我们的佛。佛是无所不在,那么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就是我们的业障碍,那么怎样才能够净除它,就是要自己至诚恭敬去忏悔;要想忏悔等等,还必需要先认得自己的错,所以说我在三毒当中。假定说我们平常有了这个认识,心里上再这个念头的话,你提起来,一跑到那个佛堂当中,马上现起来,是,我现在看见的是,不是佛,是佛像。为什么看见的佛像?就是我业力所感的,就是我的惑业、现在所集的果。看到那个时候,内心上面就升起无比的惭愧,那个惭愧的另外一方面,那恭敬心就起来了。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说要恭敬就恭敬不起来,原因是什么?因为根本对这个概念没有。或者是虽然有了以后,你没有如理的去思惟。假定你这个概念,能够真正认识了就如理的思惟,你常常这样的话,你跑到什么地方,也许在平常的时候,尽管说“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也许我生不起来,因为这个的确凡夫这烦恼很重,可是跑到佛堂里面去的时候,那时庄严的气氛,应该能够提醒你,那个感受得上。所以有了这个标准,你衡量一下我们就晓得,现在自己的心境状态。目前对我们最重要的,我们要认识我们错在那里,你认得他错在那里以后,然后呢我们就有改善的机会了。这一点,现在是最重要的一点,所以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认识我们自己的心相,然后这样的向上。假定说关于这一点,你真正的提起来了以后,那个好处是无穷无尽。你们自己去想,我简单的告诉你们一下,当你这个心情生起来以后,你礼敬三宝是不是就起来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七卷A面
  我简单的告诉你们一下,当你这个心情生起来了以后,你礼敬三宝是不是就起来
  了?起来了。然后呢这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你是不是在随烦恼当中?不随烦恼。然后呢常随佛学,广修供养,然后呢心里面这个时候跟法相应。总之,你随便去想、随便去观察的话,十大愿王中至少五、六样东西都具足了,这样好啊!想想看,所以这些地方,没有第二个办法,别人可以指出来告诉你,得不得受用,完全看你自己能不能如理观察思惟。你只要一个念头转过来,如理观察思惟,那个念头就是在尽除罪障,集聚资粮的时候。这是上面所说的,下面又引菩萨的论。
  【“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
  不管那个造佛像的这个技巧好也好、坏也好,巧是善巧,拙是差劲,至于说做的是木造的、泥塑的、金银的、乃至画的不管,真正有智慧修学的人都应该好好的供养这个佛像。
  【“分辨阿笈摩说,劫毗罗,摩纳婆,由于学无学僧众,说十八种,异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异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
  下面是两个故事,我念一遍,然后讲一讲。
  【“杂事中说,拘留孙大师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今令树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后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挂于塔上,其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
  这是两个故事,那么这两个故事,这个在佛经上面出的,这两个故事我以前听说过,但是我自己没有看到。另外同样的这是我看见的,我把它说一下。这个都出在贤愚因缘经上面。贤愚因缘经上面有一趟,那个波斯匿王有一点事情,然后带了个大军,从佛的祗桓精舍走过,那个时候祗桓精舍里边有一个比丘在那读诵,然后声音的美妙,不得了的美妙。凡是走过去的人听见了以后,都被那声音吸引了,乃至于那个马、象,那个军队用的乘载的工具,马、象,听见了以后也被这个美妙的声音陶醉了,停在那边都不动了。那个波斯匿王在后边,说那些人怎么走走不动了,问说“干什么?”,说不知道。然后跑上去问,一听那声音也不动了,就这样。这一听原来听见那个声音,还是奇怪,是什么一回事情?哦!那是祗桓精舍里边,有这么一个出家的比丘,这声音美妙,他也听了美妙的不得了。每一个人都被他吸引住了,大家都忘记了他们去干什么去。他们这次去的是干什么呢?去捉鸯鸠摩罗,鸯鸠摩罗就是指鬘杀人,那个公案这里不谈,那就弯到佛的精舍。说佛陀啊,既然有这么美妙的声音,从来闻所未闻,希望能见一见这个人,愿意供养十万块钱。世尊就说:“供养十万块钱,你如果想见的话,最好你那个钱先供养了以后再看,等到你看完了以后,你就不再想供养了。”波斯匿王说:“不会的,不会的。”这样。大家都说这个人的声音这么个美妙。后来就把那个人请出来了,结果一请出来,这个人长得丑陋,大家每一个人看见了心里直发呕,叫他拿一个钱都不愿意,固然大家心里头懊悔的不得了,那又问了:“说佛陀,怎么可能这声音之美美成这个样,那个长相之丑,那实在是叫人人看见了饭都吐出来。”那么佛陀就告诉他说:“以前九十一劫以前,迦叶佛时候,那时候一个人,迦叶佛、迦叶世尊涅槃了,迦叶世尊就是以贤劫第三佛,我们释迦世尊是贤劫第四尊佛,那是人寿二万岁的时候,那么这个国王为迦叶世尊造塔。他准备造一个大塔,很大、很大的一个大塔,但是那个很大的大塔不知怎么办是好?后来感动了这个龙王,那么这个龙王就来帮忙他。那个龙王帮忙他、告诉他,那个周围那个城,东门里边那个水,你只要拿出来就变成琉璃,南面那个城的水拿出来变成黄金,西门的变成功白银,北门的拿出来变成白玉,所以那是七宝塔庄严的不得了,所以大家很认真的去做。这个当中每一面派一个大臣去监督这个事情。有一个大臣监工,他马马虎虎没有弄好,然后呢这个国王看了没弄好,就把他呵斥;呵斥了以后,他就埋怨,“造这么个大的塔”,这样埋怨了几下,然后呢埋怨了几下,这个他心里面就这么觉得很不高兴的这样子,这么个大塔造的这么困难,这种味道。就好像平常叫我们做麻烦的事情,他心里面厌恶,嫌他这个味道,国王走了。国王走了以后,他还是认真的做,造好了。造好了以后,他看见这个塔这么好,他就自己造了一个小金铃,挂在塔上面,就这么一个因缘,从此以后九十一劫以来,他生生世世就长了那个丑八怪,丑的不堪,他因为厌恶,厌恶这个东西,因为你一厌恶心里面就这样,心貌就现出来,然后他造了一个金铃挂在那个塔上,那个塔声音美妙的不得了,他就是这个因缘,一直到这一世,遇见释迦世尊。所以对这佛像一点点的轻微的就会产生这样的异熟的果报,你心里面起一念的这个不对的,你就得到这个,然后他还是忏悔,那完了以后,他还是挂一个金铃。如果不忏悔的话,那一定要堕落的,这是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22 12: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

续-《●[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6-47卷》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另外的呢?还是同样的一个因缘,有一天我们释迦世尊带了个弟子出去,经过那个城外,跑过去的时候,那个外面有一群人在打鱼,那个打鱼那个网有大小的,最大的大网大得很,要五百个人来拖那个大网,结果那一天网到一个大鱼,那个大鱼大的不得了,那个五百个人拖都拖不动,大家喊呀,叫人家帮忙。正好旁边有耕田的人,就一个来两个来,就找了五百条牛然后来荷,五百个人、五百条牛,把那条大鱼就把它拖上来。拖上来以后,发现那条大鱼生各式各样的头、怪头,大家觉得奇怪,是从来没有过的,那么那些人大家在那儿嗡嗡,那么上千个人在那个地方大家就看,佛正好带著那个弟子从那边走过,大家觉得好玩也去看去了。那么佛当然晓得这件事情,就叫阿难说,阿难你去看看,那些人干什么跑到那里?都跑到那边河边去了,结果一看,原来看见那河里边捉出来这么一条大鱼,那叽叽喳喳那个鱼还会叫,那么跑的来告诉那个世尊。世尊看见了以后,他自己也就笑了一笑。然后阿难就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情?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一种怪鱼吧!世尊就跑过去,说好好好,我带你过去,然后就跑到那个河边,跑到那个河边以后,他就对著这个鱼就喊,你是迦毗黎吗?很慎重的问了它,你是迦毗黎吗?那个鱼说:“是”。你是迦毗黎吗?那说:“是”。很慎重的问了它三遍。然后呢第三遍。说以前叫你骂出家人的那些人现在在那里?在阿鼻地狱。那个鱼就是在流眼泪,大家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原来在以前那个迦叶佛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一个外道,有一个婆罗门,那个婆罗门有一个儿子,长得非常聪明、非常清秀。在婆罗门当中,是绝顶聪明的一个人。他虽然是婆罗门当中、绝顶聪明,可是他父亲就给他说:“我们是婆罗门种姓很了不起,但是那些沙门婆罗门,那个沙门就是跟迦叶世尊那些出家人,你千千万万对他们敬而远之,这些人你碰不得,就这样,你要恭敬他。”那么他因为他父亲的遗命,所以他始终对他很恭敬。后来他父亲死了,他父亲死了以后,那么这个母亲,印度人的习惯也是以男性为主的。他母亲就问,说儿子啊!你是这地方最聪明的人,当然父母都以子女为荣耀,他说是的。但是我对那些和尚弄他不过。为什么啊?他说:“我讲的他们都懂,他们讲的有很多我都不懂。”那么这样的话,你为什么不跟他学呢?跟他学要做和尚才行!我是个婆罗门怎么可以?这样你假装个和尚跟他学会了不就行了吗?那好,那他心里不大愿意,但他母亲的命令,他们都是有他们的各个宗教不同的习惯,你别看婆罗门,婆罗门还是有他婆罗门的很好的规矩的,也是非常讲孝顺。那么他母亲一再要他这样去做,那也没办法。他就假装的要去出家,跑到那个出家人当中。结果因为他很聪明,学了没多久样样都学会了,他想现在都学会了,他母亲要叫他学了就回去了。回去了母亲很高兴,儿子现在这一下你可行了吧!他说还是不行。她说,为什么你去学了还是不行呢?他说这个不是讲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我是会了,这个修证可不行。只讲道理,我是讲的过,讲修证的事情的话,对不起,那我也是一样。想了半天,修证可不行,那怎么办呢?要去修证的话,那岂不是你要完完全全的改变那个婆罗门,要跟那和尚。他母亲跟他怎么说?这样,你如果下次碰见那种情况弄不过,你根本不要跟他谈,你骂他,你是个畜生,你是个象,你是个狗,你是个牛,你懂得什么?因为那个沙门绝对不会跟你争,不,那个沙门就是出家人,佛弟子绝对不会跟你争的。那么他实在不愿意,他母亲逼著他这样去做,他也没办法。然后呢以后碰见这种情况,看见那个出家人,他就叽哩呱啦这样骂。从此以后,九十一劫一直堕这个大鱼,然后呢身上就是他骂过的那个头,一个个都在这个上面,痛苦不堪。然后他的母亲呢?叫他的,一直在阿鼻地狱。所以当时大家听了以后,就感觉到心里面很难过,就问世尊他什么时候可以透脱出来?世尊说:“贤劫千佛一一出世,我见不到她有机会能够透脱出来。”对他这么轻毁就会产生这么严重的果报。这两个公案。那么上面这两个那个是大同小异的,当然有各式各样类似的人,这一点我们从这一个地方要千万注意。凡是碰见这个真正可尊敬,尤其是我们皈依了以后;刚才说那个公案当中婆罗门,他还没有皈依哦!外道;不管他是外道、内道,他本身就是一个大福田、大功德田。这个大福田当中,你造一点少少的损益的业,损就是伤害,益就是供养,就会感得无量无边的后面的异熟果报。
  【“故于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
  所以对于佛像,绝对不可说这个这个,绝不可以批评。
  【“于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
  那么同样的对于佛像,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要批评,还有别人如果造的话,我们一样的,反正不管任何理由,现在我们常常有一种情况,固然我们坏的不可以,好的,往往我们是坏的嘛固然要批评。好的还要批评。为什么?他不是批评这个佛像,人与人之间的嫉妒。人家造了一个好的佛像,这有什么了不起?你嫉妒是嫉妒这个人,结果呢对不起,你伤害了,伤害了自己,像这种地方,要特别注意。下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祖师行持的榜样。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大瑜伽师,奉曼殊像,于觉○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与购取。”】
  阿底峡尊者的这个侍者,就是大瑜伽师;人家有拿来一个文殊师利菩萨的圣像。那么他就问他的老师,说这个像,你看好不好?假定好的话,正好有一个人供了四钱的金子,拿来买它。尊者怎么说?
  【“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师工是中等,”】
  看见没有?这个文殊师利菩萨至尊,文殊师利菩萨虽然示现菩萨身,他早就成了佛了,他这个身体哪有不善的?绝对是无上的世尊!但是做这个工像的技术那是中等。说完了以后,
  【“说已置顶,”】
  摆在头顶上面,这是对我们最恭敬的方式,这样。所以这个印度人当初的习惯,拿到了恭敬的三宝东西,他一定拿在顶上放一放。我现在也是,看见随便一个什么三宝的任何一样东西,佛像固然是放在顶上,拿到了一个经本子放在顶上,所以我现在捧经的时候,捧著高高的,不是随便是拿了书拧著这么甩啊甩啊,这个不可以,你拿得高高的,这样。然后那个经本子,绝对不是说睡觉了躺在那里,丢在床上这绝不可以,放的地方,每一个地方都这样。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所以
  【“于一切像,悉如是行。”】
  这个对于佛宝,法宝同样的。下面
  【“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
  那么关于法宝也是这样,那怕只有四句。他说的四句,实际上哪怕一个佛字,哪怕一个法字,哪怕一个僧字,任何情况之下,不要不恭敬。然后呢平常的时候,我们随便处理任何事情,等如法宝,这个经卷等等。这个地方只指有形的,实际上呢我们对于无形的也应该如此。所以我跟大家说对于这个平常的时候,这个讲经说法千万不要轻视。这个千万注意,心里面总怀著一个很恭敬,你可以自己说,我现在正在忙我自己的,我也是跟法相应的,所以我可以不去。但是不要轻视,这个自己要分的很清楚。
  【“传说慬哦瓦善知识,凡见有持经典来者,合掌起立,后不能起,殷勤合掌。”】
  在传说当中,慬哦瓦,慬哦瓦就是敦巴尊者的三个新子之一。凡是看见任何人拿了经典走过来,他一看见马上站起来,合个掌,这么个恭敬法。以后老了,站不动了,但是还是一看见就马上恭敬合掌。
  【“又说觉○至哦日时,有一咒师不从闻法,大依怙尊,见一记录,以齿污秽,沾其经书,深生不忍,说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师生信,遂从闻法。”】
  那个都是大善知识的行持。那个阿底峡尊者刚刚从印度进入西藏,那个西藏最西北边陲,那叫哦日。刚去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学密法的一个法师,自己觉得蛮了不起,也没有去,这样去听从他闻法。那么有一天,他看见阿底峡尊者的时候,那阿底峡尊者正在翻一个传记之类的。翻那个传记的时候,看见传记上面有一点那个齿痕,总是那个口水或是什么的沾在上面,他一看见了以后,心里面觉得这不可以、不可以啊!平常我们翻书,常常舐一点口水来翻翻书,这个不要。这个习惯一养成,我们翻书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恶习惯。有很多人舐舐口水,那个口水是非常脏的,万万不可以。有很多人翻书,那个指甲嘎的一来。这样有很多人,随便一来。翻开了书,随便一折,这都不可以。凡是你碰见这个都是法宝,以最恭敬的方式。那么阿底峡尊者就看见了这个,一看见就晓得这个人一点没恭敬心,心里想这个不可以,这个不可以啊!他深生怜愍以及起了恭敬。这个地方说明什么一件事情?说明他阿底峡尊者仅管以这样的大尊者,可是平常心里面敬法的情况。所以这个真正修行的祖师,他毕竟是个修行人,他一看晓得,,他是很了不起的人,于是就听从他闻法。所以平常我们在这地方讲经说法也好,自己心里面跟法了不相应,那个的的确确这是差的远,差的很远。以前在这个地方,我们只听人家的故事。
  我刚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自己也可以衡量一下,我们心里恭敬不恭敬,如果你真的衡量的时候,经过这样衡量,那个时候,你才认得我们自己心里的心相。那么在这种状态之下,你去听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话,也就容易相应了。否则的话,我们听他那个,听的时候蛮好,听过了以后,你心里面就觉得风马牛不相干,这样。如果说你们能够进一层仔细去观察一下,那个心情就会不一样的。所以平常的时候,处处地方注意,以前容或不知道,以后晓得了,总要养成习惯。不是说等到你进佛堂,进佛堂来不及了,进佛堂因为你的心里面是什么?是染污,很强烈的染污心在这地方,跑进去还是这个样,这个习性很厉害。必定是你听完了以后,马上心里就提起来,把刚才这个道理,提起来观察一下,说我心里面是怎么个状态呢?然后呢你经常观察思惟;因为你经常观察思惟,所以你跑到相应的地方,或者进佛堂,或者翻开经本,那时候你会认得你自己的心相。认得了自己的心相。一对比之下,然后你再一看那个公案,那个时候你就可以衡量的出来,修行人他在任何情况之下,他就有很不一样的自然的修行相应的这种行为。所以举手投足之间,自然不一样,这个差别就在这里。否则的话,始终我们只是嘴巴上讲讲是有的,实际上的内容是戏论。
  其实这个事情,不仅仅是佛法耶,世间也是如此。所以人家说行家有没有,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这是一句俗话。你真的识货的人,一动,随便一来,他晓得是真是假。我们现在修学佛法也是一样。你只要了解了,照著去做,那个时候,你很容易能够办别的出来。你有了这个情况,然后你在现在这个情况之下,你才有机会找到,这个师父是善知识,要不然我们始终在外面空转。现在不是没有善知识,你怎么认得他?问题在这里。下面看。
  【“霞惹○亦云,我等于法任何玩耍,无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师者,是坏慧因,”】
  这个话,这个祖师告诉我们说,先说下面的,要了解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一切都从忏悔业障,集聚资粮来。我们所以差的话,就是资粮一点都没有,业障很重。那么要想做这个,怎么做法呢?忏悔就是以前错了,集聚一定要从恭敬对方开始,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的。现在假定你说你不能恭敬的话,这个是什么?不但是不是集聚,而且是破坏。修学佛学最主要的慧,所以你对法跟法师不恭敬,是坏慧的因。你种了这个因,将来一定感的愚痴的果报,所以现在我们痴痴呆呆,就是已经感了这个果,你还不努力,还有什么希望?而实际上我们努力吗?不努力。什么状态呢?“于法任何玩耍,无所不作”。就把它随随便便有课可听,就听一听。那个课还逼著才来听,如果不逼的话,最好在那睡大觉,你怎么可能修佛法?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他下面又说。
  【“现在愚蒙,如此已足,”】
  像我们这样的愚痴已经太多啦,假定我们再不努力的话,你还能做什么?只有一条路。我们所以现在爬不上去,就是这个恶业太重,所以真正重要的,实在要好好的努力,这一点是的的确确。就眼前最近我在这地方,一方面看见有几位同学,还是大家懒懒散散,很可惜、很遗憾。但是大部分非常努力,我看了非常赞叹,非常欢喜。
  【“莫更作集愚痴之因,”】
  这是教斥我们千万不要再造、再集这愚痴的因!这愚痴的因就是什么?轻视、不恭敬。
  【“若愚过此,更有何能。”】
  如果我们再愚笨、再差一点,我们还能做什么呀?现在我们已经感觉的辛苦万分了对不对?已经感觉得爬不上去了,明明佛在这个地方,坐在这个佛堂里边,我们看见就是木头,我们看见就是张纸,那就是我们的愚痴。明明这是最恭敬的大敬田,最大的大功德田,我们有了这个田,就没有办法在这个田里面增长一点东西。可是至少我们现在还觉得看得见,而且我们还有机会去承事,所以一定趁这个机会好好努力、好好努力!所以这句话,若更愚痴的话,那时候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七卷B面
  更愚痴的话,那时候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一旦堕落的话,那一下去是不晓得什么时候再出来,这个是对于法宝。第三:
  【“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
  看看哦!对僧伽出家众,昨天我们说了,僧有四种。真实僧或者是胜道沙门,这个是证果的,下面这几个呢?好像不是,乃至于这最后的哑佯、无惭愧僧等等。但他这个地方说了什么?跟上面的不一样,我们念那个功德的时候,念那个真实僧、胜义僧、现在这地方就告诉我们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就是说:只要他今天那个形相是个沙门,对于这个形相你不可以骂、不可以毁,这点注意哦!所以地藏十轮经上面;一再告诉我们,尽管他是污道沙门,尽管他是哑佯僧,尽管他是无惭愧僧,对不起,比至于人世间的转轮圣王,乃至于天地超胜不晓得多少倍,这个比喻就像那个金子做的一个钵盂,尽管那个钵盂今天脏,吐弃了脏东西,但是金子本身是金子,那个土器你做得再美,那个土就是土,这两个不一样。所以这个沙门相是很珍贵,我们千千万万不要毁骂。
  【“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
  我们要恭敬。
  【“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
  同样的道理,前面对于佛宝我们说了二个公案,实际上对于法宝、僧宝是一样的。刚才说感得这个十八异类大鱼,感得百头那个迦毗黎公案,他实际上不是骂的这个佛,他是骂的那些出家人。所以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我们要恭敬,我们要绝对要恭敬。
  【“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憍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22 12: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

续-《●[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6-47卷》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说我们现在希求好乐功德,所以离家出家,林薮那就是寂静之处,这个就是草木丛生的地方,通常我们袓师说水边林下,不是在闹市区当中,这修行人到的地方。换句话说:因为我们要求寂静之乐,所以,出了家离开这个热闹愦闹的地方,那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一心自己如法修行,净除自己罪障都来不及,你看人家干什么?看人家完全错了,所以绝不应该看别人的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一方面不看别人的过失,一方面不要自己贡高我慢,我行、我强,这个不可以,你一生这个憍慢心,那什么毛病都来了。此憍是诸放逸本,这个憍慢之心、自私之心是放逸的根本,烦恼都跟著这上面来的。实际上呢烦恼的根本就是个我,我的行相就是憍慢,就这样。这个憍慢就是把他看低,把自己看高,一来不行,所以永不应轻劣苾刍,再差、再差的苾刍你不要去轻视他!你如果说不能做到这点,轻视的话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如果你对他一个轻视的心的话,对不起,一劫你都不能,这个罪障有这么大、有这么严重的罪障。我们现在,出是出了家了,或者是没有出家,修学佛法了,这个也膲不起,那个也膲不起,那我们到那一年啊!所以从现在开始了解了以后,赶快好好的忏悔,第一件事情,这样的我们有机会。看下面祖师的行持的准则。
  【“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
  那个敦巴尊者以及大瑜伽师,就是阿底峡尊者的两个最亲近的大弟子,他们在马路上只看见黄布,黄布是什么意思?就是那袈裟的颜色,他因为这个是清净幢相,清净幢相的颜色就是这样的,所以一看到那个,乃至于黄颜色,他就想到这个僧宝的清净幢相,马上拿出来,然后呢弄弄干净放在干净的地方,他这样的恭敬法。那块黄布现在做了袈裟,披在身上是人我们还去轻视他,所以我们不成功。这是我们应该了解应该照著这样去随分随力的学习的。
  【“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果。’”】
  你自己能够这样恭敬,那么人家也这么恭敬你,经上面这么告诉我们。当你能够圆满的达到了,你就是佛;反过来说,那个一切的痛苦就解除,所以我们正规修行应该从这个地方去观察,然后呢如理如量的随分随力的行持。这个是别学,三样东西应该遮止,三样东西应该努力的学习。别小看这个三样东西,如果我们现在能够真正如理如量去做的话,有不得了的好处。这个道理说起来是简单极了,然后你真正去行持的话,这个里边学问大得不得了。所以古人都是什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去做了以后,那个时候你才会体会到,这个东西完全要做的。现在我们平常说来说去毛病在这个上头,就是这个业障非常的重。这个业障分两方面,一个呢就是自己的见解,总觉自己的见解碍在这个地方,一个呢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习惯。所以这两样东西很厉害的障在那个地方。目前我们最重要的,就要首先要认得这个东西,然后呢怎么样去对治他。而要想把他净治也好,要想他增长功德也好,最重要的就是从这个恭敬三宝开始,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功德都从这个地方增长。所以像我们眼前,我们看得见的很多同修,都是各人有各人自己善根。但是呢往往就没有顾全到那个前题,或者偏在某一方面,就是这样。譬如说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我们每一个人来了以后,一定房间马上布置一个好好的地方,供一个佛像,然后呢要找这个什么上香、上水弄半天。房间里要弄的,但是跑到大殿就不管,这个很有意思。你到底是供佛还是供你自己?很清楚很明白的,你看得出来。然后呢自己修行很重视,常住的事情不管;你一个人很照顾,僧伽团体不管。佛告诉我们的什么?“僧伽”要你归依的三宝,三宝当中僧伽很明白,“众”如法和合之众,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尊敬归依之处!但是他为什么自己房间里?那就是他自己是有一点善根,可是他那个善根因地当中就弄错了、做错了,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所以我们早晨一开始敲鼓的时候,刚开始以前我还不懂,现在愈想愈有道理。敲那个鼓,公事办、公事办,公事办了办私事,当时我想这个东西好像世间的事情嘛,现在了解了,这个法则是通于共世、出世的,世间的事情办完了,都是世间共同好,佛法里面办了以后那个时候真正大家好。所以在这个地方我提到这一点,从这个简单的量质衡量衡量自己,你如果能够把这个三宝的地方,能够如理如量恭敬做到的话,眼前本身就净除了很多障碍,集聚了很多功德,将来你就能够感得你在一个正法的团体当中进去的,修学佛法你不要愁没有善知识,这是我们眼前最起码的地方,应该注意到的。上面是讲这个别学,这个别学的话就是分开来各别各别的,分佛宝应该怎么样,法宝应该怎样,僧宝应该怎么样,分开来讲。那么共学呢?那个就是不分佛法僧,不分佛法僧那共同的,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共不共,这个地方指的共不共。所以
  【“共学分六,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归依者。”】
  这个共学分成上面,随念三宝的功德,那三宝整个的,那么然后呢因为你念的这个的功德的话,心里面自然而然的数数归依。
  【“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并其功德。”】
  第一个。
  【“第二随念大恩恒勤供养,”】
  经常思念三宝对我们的无比的恩德,为什么对我们有种种恩呢?因为他有功德,我们供养他结果好处是我们的,你跟他学结果好处是我们的,实际上,衪I三宝一直在教化我们,所有的世出世间一切好处,都从这个地方来的。你只要念到他的恩,自然而然你的恭敬心就生起来了,很多地方都好。然后你不去念的时候心里念些什么?可怜!“烦恼”,因为你没有如理如法的念,然后你就随著烦恼,然后呢你在那里辗转轮回;更糟糕的我们自己还觉得很有道理,总觉得自己有道理,那是错上加错,所以这个是我们应该去怎么照著他告诉我们去念,念三宝的恩,这个里边说
  【“嚼啖之先亦当供养者。”】
  乃至于你任何情况之下,喝一口水、吃一口饭,吃随便什么东西,拿起来了,吃的先供养,供养三宝的。处处地方想到我们为什么能够得到,尤其是我们现为佛弟子,深深了解世出世间,一切的好处总由三宝来。既然从三宝得来的话,所以拿到这东西,我们第一想他的来源,所以饮水思源,古人尚且如此说,这个一丝一缕当思来处不易,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当然更应该超过世间。世间的人只晓得来处不易,不晓得来的源处那里,我们现在不但了解到来处不易,而且了解这个根本因从三宝来的,所以我们说既然来的,我们要感谢供养。
  【“如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
  经上面老是告诉我们,
  【“此是以获饮食为喻,随自所有一切乐善,悉应了知是三宝恩。”】
  这个我们应该了解的,这是随便举一个饮食,所以其他的一切好处,也晓得这个都是三宝的恩。
  【“由报恩德意乐供养,”】
  这个分两部份,一个供养的事就是我们的行为,还有第二个供养的意乐,我们供养的时候应该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供养。
  【“初中有十,”】
  供养的方式一共有十点,这个容易懂,我们把他念一遍就可以。第一个
  【“供养身者,谓亲供养真佛色身。供养塔者,谓供为佛所建塔等。”】
  现在我们的寺庙什么等等。真正的塔就是我们的寺庙,我们现在的塔是藏的骨灰,那个不对。因为这个是什么呢?就是佛涅槃了以后,火烧剩下来的骨,或者是他的像,他的这些都是叫塔,这个才是真正的塔。那我们现在只看他的一点,说烧了骨灰,骨灰还不是佛的,当然同样的你只是讲塔,不过佛经里边的,以及我们现在脑筋当中,三宝当中的佛塔那就是这个塔寺。
  【“现前供养者,谓前二事,现自根前而设供养。”】
  就是前面东西,或者佛的色身,或者在塔庙当中。
  【“不现前供养者,谓佛佛塔非现在前,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设供养。”】
  这是不现前供养。
  【“又若于佛般涅槃后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数等,亦非现供,”】
  佛涅槃以后我们造了佛像,然后呢寺院,这个都不是前供养。
  【“若供此二随一之时,作如是念而供养者,谓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眼前供养此二,亦即供养其余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十方无边佛塔。”】
  那么不管是眼前供养不眼前供养,供养的时候我们这样的意念观想而去供养,说这个法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眼前供养这个佛跟塔就等于供养十方三世一切的无边。
  【“此是俱供现不现前。”】
  等于现不现,乃至于十方三世都供了,这样的供养方法功德最大,所以引论上面:
  【“论说初者,获广大福,第二较前获大大福,等三较前获最大福,”】
  这一点看一看!我们总觉得最好遇见佛,这最好,这是眼前供养;结果他告诉我们,“初者”是的!眼前供养是得到绝大的福报,但是第二还要大,非眼前还要大,然后呢第三是更大!所以我们不要说现在佛不眼前了;不是,现在不是佛不眼前,佛不管他眼前不眼前,你去供的话,眼前一种福,不眼前是更大,第三种更大。那么为什么我们得不到?就是我们能供者的心是不是真的相应。我们跑到那个庙堂里面去,今天轮到我香灯,叫我烧一根香,委委曲曲的在那个地方做,你怎么能得到功德呢?你那个不获罪已经是逃不了,你那心里面完全是个轻慢心所以也有很多人做早晚课,真是苦恼的不得了,如果今天那个大和尚不在那里,最好跑的去跑掉了才好,这种心情。所以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个每一个地方自己要观察自己的心,所以前面一再说,你观察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很明白,不要说我现在愚痴,你现在这么愚痴你还不恭敬,你等到那一年去?正因为你现在很差,所以赶快这个地方努力,慢慢地就转变过来了。他下面道理也是,然后呢祖师的榜样,都在这个地方,祖师榜样都在这里。
  【“故于一佛,或佛像等,修供养时,应忆法性无所差别,先当遣意供养一切,极为切要。”】
  所以哪怕供一个佛,或者佛像,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先忆念那个法性,然后呢说法性是偏一切处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下面说:极为切要,这个很重要,那么说到这里停一下。说来说去总之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把所指的道理认识,这个道理所指的内涵是什么,换句话说:指的就是我们的心里的行相,看看我们的心里行相,是不是的的确确很恭敬。尽管我们眼前做不到,说观想的像普贤菩萨,乃至于眼前观想都观想不出来,没关系,可是你那个心里面的确想,我在至诚恭敬的,我虽然看不见,佛就是看得见的。所以这个止观上面告诉我们很清楚,那个大乘止观上面也说,佛经上面也这么说,就像瞎子一样,在明眼人前面这个瞎子虽然看不见明眼人,但是那个明眼人可以看得见;我们是看不见佛,佛看得见我们,你心念一动就看见了,鬼神都看得见。这一点我们了解以后,你自然而然去做的时候你心里至诚恭敬的,你能够这样去做,慢慢慢慢的,因为你做了不断不断的练习,经过练习你就能力增长了。现在我们毛病就是现在不行,不行停在那里,永远停在那里。结果呢?停在那里,你单单停在那里不退还好,那世间的染污却是滚滚而来,这个是他要认识的地方。下面。
  【“自作供养者,谓非由于懈怠懒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
  什么是自作供养呢?就是不要说,现在我们啦自己作了,不是的,不是这个,不单单是你的身口在那儿做,还要你的心,自己不自懈怠,懈怠要注意哦!懈怠就是你心里边没有这个精进相应的,没有如理如法的推著自己去做的话,这个叫懈怠。别人逼著你去做,你的心里面委委曲曲的做,这个是懈怠。虽然你自己做了,功德是有的,好可惜!我们都是这样,时间也是白白浪费了,精力也是白白浪费了,然后呢得到的功德却是很少,乃至于往往还得到很多的罪过,这最可惜的一件事情。那个时候你只要能够转变,有了这个正知见,同样的你还是做那么多事情,就会有绝不一样的果报。而且很多这种情况,眼前就会得到,所以空下来,尤其你们聊天,不如说找那些真正用功的,你问问他看。在座的好几位同学谈论了以后,他亲自体验到,是欢喜快乐,不是一定在那地方打了一个佛七,然后呢怎么样,就是我们听了法,如理思惟观察,照著去做的,跑到厨房也好,打扫厕所也好,自然而然那个心里面跟著法相应的那个法喜生起来了,然后呢这个是眼前的,而这个真正的将来的异熟果报,那是不得了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在这个地方鼓励大家,好好的在这个地方努力学,你了解了去做得来,那这的确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前面一再告诉我们,“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你好好的听闻,然后懂得了,照著去做,不要花太大的努力,生死轮回就跳出来了。何至于像现在我们弄了个半天,就是你没跟他相应,然后呢苦苦恼恼坐在这个地方,你勉勉强强的白天还是去做那个事情,像机器一样,那像畜生一样被鞭著,这个不算。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不是由于懈怠、懒惰、放逸,这种力量,乃至于也不叫,自己去做,这个情况。所以这个地方他从文字上面看就说单单自己不要叫别人,实际上呢就是自己去做,你这个心情也应该注意到。再下面。
  【“教他供养者,谓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苦薄福,无力供养,若教此供,当获安乐,”】
  这是教他供,这个教他供注意哦!他自己有,他也晓得供养的功德,但是呢他看见人家更差,他愿意把那个功德让给别人,不是自己小气不愿意;自己舍不得教别人供,这个不算,这个我们要了解的,他每一个地方的关键。
  【“由悲愍心,唯教他供。”】
  所以这个时候,所以教他供的,因为悲愍别人,明明看见这个好机会让给别人,就像一笔好生意,明明晓得,看见他太穷了,好了让给你做,这样的心情。
  【“又亦劝他共供养者,谓自他俱共同供养,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同样的,第一个自己供养最小,你以悲愍心让给别人,结果还比他更大,这个了解,这是以悲愍心明晓得这样去做,第三呢自他一起做是更大。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看见,说你供养佛,亲自佛眼前供养,功德还不如我们现在事后供养,经论上面说得清清楚楚。我们现在往往说我们不在佛世,可惜啊!不在佛世,你如法做的话,得到的福德不亚于佛世,还超过佛世,这样好!同样供养,同样的道理,也许我们觉得我自己没钱,你能够真正的如理的教别人供养的这功德,还比你自己还要好。那千真万确的这种道理都在这上头,如果说你能够鼓励自他共同供养的话是更好。
  【“财敬供养者,谓供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坐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薰香末香涂香华鬘伎乐及诸灯烛,敬问礼拜,奉迎合掌,唱种种赞,五支遍礼,右旋围绕,又供田等无尽奉施,又供摩尼耳环臂钏,诸庄严具,下至供养诸小鸣铃,散诸珍奇,缠宝缕线,供养诸佛,或佛塔庙。”】
  这个就是财敬供养。这两个字注意哦!财而恭敬,这个就是外财,供的时候是恭敬,恭恭敬敬的,你这个不管是什么各式各样的,以恭敬心去供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22 12: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

续-《●[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6-47卷》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广大供养者,谓以如是利养恭敬常时供养,”】
  什么是广大呢?像上面说的恒长恭敬心去供养。
  【“此复有七,”】
  分七方面,谓所供的财物,供的东西多而好,眼前供养非眼前恭养,自作以及教他,至心欢喜,心里面供的时候是非常欢善,还有“猛利胜解而为供养”,这个猛利通于至心欢喜,胜解三样,就是说:你供的时候要有胜解心,这个胜解心是什么?就是你确定了解你为什么要供,以及恭敬的时候你那个心情感恩恭敬,确定晓得这是无上的福田,无上的功德田,无上的恩德田,你至诚恭敬的去供养他,以这一种至诚的欢喜的这样。眼前我们无处不是,如果你了解了这个地方就是塔庙,供这个功德超过供佛。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哪怕是上一香一华,哪怕扫一个地,哪怕处理一点事情,你看见地上脏了,你能够把它扫一下,你看到那个东西了把它拿掉,这样,都产生无边广大的果报。这是我们真不了解,真可惜啊!除了这个以外,
  【“复将此善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一定得到绝大的果报,还要把它回向,那个是广大供养。
  【“非染污供养者,谓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漫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杂染供养,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
  那么什么是非染污?这个虽然你供养了,如果你心里边轻蔑,如果是放逸,如果懈怠,这种情况去教别人,你虽然有钱,拿去!拿去供供佛啦,这个不行。当然这个是教别人,实际上呢?就是你轻蔑心,这个本身就是最主要的重点在这个地方的也就是,心里面没有恭敬心,马马虎虎、含含糊糊,就是这种状态。所以要自己亲手去供养,要殷重殷切的供养,不散漫心,然后呢供的时候不以贪等杂染,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就是这个状态,跑的去供一个佛,菩萨啊!我供你三斤香蕉,然后我这个香蕉等下年丰收,这样。这个要注意,我们处处地方干什么?要回向无上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28 16: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花经 南无妙法莲花经 南无妙法莲花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28 09:52 , Processed in 0.0404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