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367|回复: 0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海云继梦解华严菩萨问明品讲记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22 10: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续-《●[海云继梦法师文集]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总忏又称理忏,亦即针对「全部的」,譬如烧杀掳掠的情况,你可能认为自己不曾当过强盗,既非李自成、张献忠,也非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哪可能做出烧杀掳掠的事?告诉你,以前你可能确实做过贼头,只是现在不知而已。不管如何,我们都从此处做个理上总忏。
前几年美国发生的戴维教派狂热事件,放火把小孩烧掉了。你说:「我才不可能做这种事!」可是那事相现前让你看到,就表示你过去具有此因,否则那个事相不会现前,即便发生了,你也不会知道。现在满街都是色情广告,心性清净的人即便看到了,也只是瞄一眼就过去了,心境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涟漪或污染,但对世间凡夫来说,可能会促使他产生某种行动。
由此可知,因、缘当中的关键,就在我们的定力修为上,而忏悔则是一项主要且重要的工作。过去因怎么形成,我们现在不知,但现在的缘不要让它现前,未来的因也不要种。
当今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忏悔」,此一修法即〈三十七道品〉之第二行品「四正勤」:一、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过去造的恶业要尽量消除,未造的业不造;未造的善要赶快做,已做的善要赶快增长。这种心境就是所谓的忏悔,四正勤即是正确的精进。善恶之间就由此来分辨。
因、缘本身有没有相关连?一定有!但一般人蒙昧不知,故云:「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整个法界里这些都相关,好比「水就湿、火就燥」一样,火一定向干燥之处走,水一定往湿处流,这「干」和「湿」乃是缘,「火」和「水」乃是因。火和水,它干与湿是知道的,但我们为何不知道呢?那是智慧啊!因、缘之间有这样一种状况。
「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境、智也一对。「华严」里面讲十对,这个也是一对。「智」在普贤行愿力里叫作「自证智力」,「境」则是「境缘法力」;自证智力是自己能证的智慧,境缘法力是所证的境界。他的意思是:我的智慧与我所见到的境界,两者应该是一,不是二。现在智慧不知境界,境界不知道智慧,就表示智慧与境界是相对立的。在缘起法界里是这样对立没错,可是在性起法界两者则是合一的。
譬如某些人家里整理得井然有序,你一进屋就感觉很舒适;有的人却从不整理,永远乱七八糟,他的生活习惯停在那个地方,由此便可知这些不同的人境界与智慧到哪里了。那个境界所呈现的,恰好是你智慧的程度,智慧有多高,呈现的境界就有多高。境界、智慧愈高的人,他愈能够清楚自照;境界、智慧愈低的人,他对于本身的低劣毫无所觉。
以「心性」的立场来讲,不管世间人显现的聪明才智有多高,生活环境有多优雅,和天上一比,都属低劣的。就像娑婆世界再好,相对于极乐世界而言,就都不好;极乐世界再好,相对于袈裟幢世界,那就好比娑婆世界看极乐世界一般。有这些比较的情况来看,你会发现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佛法里谈的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标榜的那种聪明才智。
那么,这个智慧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是指我们对生命的感受!生命存在的本然现象若是感受不到,那就谈不上有智慧。世间的聪明才智是博闻强记,反应敏捷,可是佛法的智慧指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感受力。
生命存在的感受,简单定义,即是指「向内观照」的部份。所谓向内观照,并非闭起眼睛然后观想身体的内在,而是指六根接触六尘时,对于生命力的体验何在。重点在这里,千万别被文字相给转了。
一般家庭难免会插上几盆花、挂几幅画,甚至养几只小动物来妆点居家环境,那就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家里愈没这些东西的人,生活定然愈枯燥,而且家庭生活也愈没有人情味。很多人喜欢买八骏图、鱼跃龙门图等,为什么?那是一种生命力的投射。你说拿掉行不行?当然可以。无妨嘛!
有位朋友在家里的一片外墙上,镶嵌了一片透明玻璃,从那儿望出去,就是一幅活的山水画,景致天天变化,他经常坐在那幅活的山水画前品茗赏景。这便是生命力的展现,写书法、泡茶、插花……等亦然,这部份能体会就叫「有智慧」。真正的智慧并非指世事锱铢必计、精明能干的那种聪明才智,这种世智辩聪只会徒增烦恼而已。
生活就是要能如此感受生命的存在!修行人并非不能接触大自然,否则为何所有丛林几乎都盖在山郊野外,古来的名山古刹不都位于风景优美之处吗?那就是要展现其生命力啊!修行人难道要每天戴着安全帽、口罩修行吗?与外界接触,本身就要有拣择能力。既然有那么好的环境,内心就必须开展,否则和豪宅里的贵宾狗无异,终难体会环境的殊胜。
智与境应该合一,然而现在你为何无法合一?这里都用对立法来谈。它首先说「心性是一」,那为何所见境界有种种差别?他用心性与境界的对立作为总说;其次以「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这种对立作第二次阐述;第三举「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的例子,说明实际对立的情况,从智慧和觉悟之间,体会到性起、缘起两者到底是圆融抑或对立?它从这个地方提出问题来让我们了解。以上是从智慧面来看的,以下则从觉悟面来看。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6-29 16:54 , Processed in 0.0366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