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207|回复: 2

[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永明延寿大师至圆至顿的最高成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21 19: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永明延寿大师至圆至顿的最高成佛论——殊胜超绝的最高成佛法门(净善)
永明延寿大师至圆至顿的最高成佛论——殊胜超绝的最高成佛法门
  作者:净善2007年9月21日
  目录
  一、诸宗融汇——圆满成佛论
  二、修心为宗——顿修成佛论
  三、“信愿”念佛——他力成佛论
  四、持戒积德——万善助缘论
  五、撮其旨要——八字成佛论
  永明延寿大师(904-975)为法眼宗第三代祖师,集大乘佛法为一身,融通各宗、会归净土,持律精严,欣求往生。以吾人灵明妙心为万法之本源,以西方净土为最终归宿,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其多闻、见地、文才,千余年以来历代大师大德难与伦比。
  深通禅宗的清雍正帝高推他为“六祖以后古今第一大善知识”、“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震旦(华夏)第一导师”,称赞其编集的《宗镜录》一书为“震旦(华夏)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实非过誉。据书称:永明大师乃阿弥陀佛示现,又被净土宗奉为六祖。现今阿弥陀佛圣诞日乃以永明大师的出生日为准。
  一、诸宗融汇——圆满成佛论
  大善知识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说:“延寿以禅宗命家,属法眼血脉,但其弘扬范围之广、内容之杂,为此前禅宗诸家之所未有。禅教合一,禅诵无碍,禅净并修,禅戒均重,内省与外求兼行,是他所宗禅法的特点,为后来禅宗向佛教全体的整合,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资料,并作了成功的示范。”
  这一评价,可谓基本准确。延寿生当禅宗五家于极盛中产生诸多弊端的时代,他做的工作,主要是顺应诸宗融合、三教融合的趋势,通过整合中国禅宗与印度经论及诸教宗,针治禅宗因强调“教外别传”而造成的种种弊病,为中国佛教开辟出一条不离释迦牟尼教法、又能应时契机承传不绝的道路。永明延寿大师主张“悟修双行、性(心)命双修、福慧双修、禅净双修”殊胜圆满的成佛之道。
  相传释迦牟尼教法在当初并不分宗分派,只是传入中国后,一些先觉者才按着自己见悟而创立各宗各派。这一倾向虽利于师徒传承、拜师传法,方便入门,一门深入,但又可能造成各宗派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壁垒、各执己见、偏执其一、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以偏盖全、失之偏颇。这一现象如同“盲人摸象”的道理一样:如一个盲人摸到大象鼻子如管子,就误认为大象的全身如同一根管子,便称“管子宗”;如一个盲人摸到大象一条腿如柱子,就误说大象全身如同一根柱子,便称“柱子宗”;如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如绳子,就误说大象全身如同一根绳子,便称“绳子宗”;------如果让这些盲人按照各自的“一孔之见”来画一个完整的大象,他们就可能把大象画成“一根管子或一根柱子或一根绳子”的形状。显而易见,每个盲人所摸到的只不过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大象的全身;再如果让这些盲人来雕塑一个完整的大象全身,他们就可能把大象雕塑成“一根管子或一根柱子或一根绳子”的形状,这岂不是非常幼稚而荒唐可笑吗?
  呜呼!同理可见,如果把“摸象”比喻为悟道、把“雕塑大象”比喻为修道成佛,我们假如在悟道、修道中犯了“盲人摸象”的大毛病,则必然容易出现宗派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壁垒、各执己见、偏执其一、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以偏盖全、失之偏颇的“偏悟、偏修”倾向;而所修之佛也非福慧圆满之佛果。
  名言偈云:法无高下,贵在契机;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这里显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说悟道成佛可以根据各自根器因缘从不同的法门悟道入门,这如同“盲人摸象”的道理一样,开始可以从鼻子、象腿、象尾等各个部位开始摸(悟道入门),显然,从某个部位开始摸(悟道入门)是不分高下贵贱的,也是可由任何一门进入的;二是由任何一门进入开始摸象,不能浅尝辙止,还要摸清大象全身(圆满觉悟),才能雕塑成功一个完整的大象全身(圆满成佛),这便是归元(圆满成佛)无二路之理。
  延寿借引用华严宗澄观的话,指出当时佛教界的两种偏执其一、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以偏盖全、失之偏颇的“偏悟、偏修”倾向:
  一、有些禅宗僧人因为片面强调“见性”,仅修持“理行”,不注重事的修行,认为人人生来就具有成佛的本性(成佛的可能性、佛性、本觉性),它常清净,只要“休心绝念”,“无作无修”,做到断除世俗情欲,便可使本性具有的与无差别、无障碍境界相契合的佛的最高智慧和功能显现出来。
  二、依据经论立宗的“教门”诸宗,只重视事行,即唯注重从事各种有阶次、有形相的修行和功德事业,向外求佛求法,希望依靠佛的神威加持,使自己达到解脱,而忽略旨在自悟自性的理行。
  延寿认为,上述禅僧只是片面相信自性具有的本觉之智,排斥通过各种具体修行体现的事行。如果按照华严宗(称圆宗)的教理,不仅需要断绝妄情,使真如清净本性显现,而且要通过修持种种积功累德的修行(六度万行),使自己获得佛的至上无碍的智慧和功德圆满的境界。延寿据此认为两者应当结合,既然理事无碍,何妨理事双修,这样可使修行者达到“理备行周”的完美境界。他比喻说,相信并依靠自性的本觉之智好像是发现金矿,修持理行好像是去掉矿石使金显现,修持事行如同制作金器的劳动,追求佛的无碍之智如同作成精美的金的器皿,前后各种环节皆有自己的价值,不应废弃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总之,延寿认为“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地?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万善同归集》卷一)其佛学,“领天台、贤首而深谈唯识,率折三宗之异议而要于一源。”(惠洪《题宗镜录》)“举一心为宗”,糅合禅、教、净之学而发挥之。
  二、修心为宗——顿修成佛论
  大德论述:[在延寿的著作中最引人兴趣的,是对众生契悟真如自性“一念成佛”的论述。他虽然主张禅教会通,禅僧不仅应修持“理行”,还应修持种种“事行”,但同时发挥华严宗“圆融”顿教思想,认为一旦领悟真如自性,便可当即觉悟解脱,“悟心成祖”、“一念成佛”。他说:
  是故今从十住(按:华严四十一菩萨阶位中最初的“十住”位)初位(按:发菩提心),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何须数劫(按:劫,可概释为极长时间),渐渐而修,多劫积修三祇(按:三阿僧祇,不可计量的时间)至果。心缘劫量,见障何休?诸佛法门,本非时摄。计时立劫,非是佛乘。
  悟心成祖,先圣相传。故达磨大师云:明佛心宗。了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是谓发起成佛之念,即与真如佛性之体相应,烦恼空寂,贪嗔痴无体,一切不过是真如之体的作用,随即成佛。一念与真如之心相应,一念成佛;一日与真如之心相应,一日成佛。从一实佛乘来说,成佛与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岂可说经过无量时间才能成佛?
  性绝无明,即是佛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何若死要三僧祇?但了三界业,能空业处,任运接生,即是佛也。
  永明延寿大师主张“立心为宗”,认为万法唯心,“心净则佛土净”,因此“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 他也援引《维摩经》的话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以大力推崇“单刀直入”——直接修心的顿修成佛论。
  为何修心可以顿修成佛?这要从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与成佛正因上寻找答案!
  (一)、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生死唯由心所作
  何为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六祖慧能说: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学法作佛莫向外求。自性悟,众生是佛;自性迷。佛即众生。
  凡圣一如,生佛等同,迷之则生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
  《法句经·爱欲品》云:“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生长出生死流转的苦果。 《法句譬喻经》:佛告长者:‘贪欲、嗔恚世之常病,愚痴无智患害之门,三界、五道由此堕渊,展转生死无央数劫,受苦万端由尚不悔,岂况愚人能得识此!贪欲之毒,灭身、灭族害及众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大乘起信论》云:“以心生则种种法生,以心灭则种种法灭”。
  《百法论》云:“一切法中,识用殊胜,推识为主,故首心法”。
  陈兵居士:心这个东西,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的东西。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大,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有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
  陈兵.著《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第六章.(心识与轮回 )对这一问题之论述相当深刻精辟,此敬录其如下高论与读者分享:
  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于如实认识自心;------众生为什么落入既定的生命形类?为什么各自有不同的形貌、寿数、习性、际遇?为什么会生了死、死了又生,对此类问题,佛教的回答十分明确:这一切既------非天地、山川、社会等外缘决定,亦非偶然,而是由众生自心所造作。《杂阿含经》卷十载佛言:众生心之复杂,过于那斑色鸟色彩斑驳的羽毛,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各种动物形类之别,唯是它们心之差别所致,心是生命形类状貌的造作者,就像画师们用彩色的颜料,随意画作种种形相。这个比喻见于多种佛经,以《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中的一首偈子流传最广:“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不仅众生的身心,就是众生所依存的整个世界或经验世界,都是“心”这个技艺高明的画师的作品。《五苦章句经》载佛言:“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谓众生流转于六道中,受不同的形貌,皆是自心所取、所造。《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说众生之生死轮回,相续不尽,完全是由内在的主体心识为因,由心识所决定,非由外在条件,这是说“万法唯识”的重要理由。心怎样造三界六道、种种世间?答曰:由心起业,由业感果,落入了业力因果律所编定的自然程序,由此而有五蕴、业果、三界六道。《正法念处经》云:“心业画师,业作众生”,“心业画师,自业画作业果地分,种种异心,他处受苦。”众生及其生死轮回,是心这个画师用业画成的作品。《华严经·十回向品》偈言:“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莫不皆由业力成。”这是佛家诸乘诸宗共同宣说的“业感缘起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呜呼哉!生死唯由心所作——是为佛家生死轮回说的理论基石!
  (二)、成佛的根本正因在于自净其意——修心
  禪诗云:只个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刚心?此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作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依佛修行,决定成佛。胜如读诵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自心流出,无穷无尽,不坏不杂,故名金刚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与众生心性一般,只因修与不修、信与不信,所以有成佛有众生也!”
  书载释迦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开悟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为何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禅理如是:各界众生的心性如水、冰、雪、霜、水蒸汽的差别一样,水之柔、冰之坚、汽之虚,其物理性的差别极大,但其水性却不变不差(类似各界众生的差别极大而身中佛性却相同);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水、冰、雪却能相互转化(类似各界众生的生死轮回,然而身中佛性未曾生死,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假若比喻人心为水、佛心为水蒸汽,水通过加热到一定程度则变为水蒸汽,而人通过修行到一定程度则能成为佛矣!由此可见众生与佛在佛性上是平等的,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虽然人人皆具佛性,但因人往往只重视自己的身体,平常要照顾衣食住行一切所需,更要追逐尘世的功名利禄,反而忽略了自我的真心,忽视了修心,忽视了养心,任心在那里造业、妄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说一切心,能生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以修行的主要工作,在于修心!
  正所谓:三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千途异说终归一法,万法唯归一心;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古今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
  正如反映“济公大师”的电视主题歌中所唱到的那样,“东拜佛、西拜佛---你找佛、他找佛,到底哪里有佛陀?心净自成佛!心净自成佛!”
  妙善大师在<成佛之道系列讲座>中开释:
  何为“外道”?心外求法称为外道,并非有些人误解的歪门邪道。即使你是在修佛法,只要尚未从心上修,都可称为外道。
  内外虽是修行的不同阶段,无好坏之别,但要识得真我,回归本性,只有内求修心,别无二路。许多修行者不明此理,长期停留在心外求法上,执着于一些跑山、跑庙、烧香、磕头、放生、捐钱、印经书等方面。虽可积累一些功德福报,但仍是外围功勋。它的作用是正修前的一种熏陶,这个过程起着对佛与佛法初信的作用,虽不可缺,但又不可停留于此。众生本来皆有佛性,多生多劫以来,在欲界凡尘中待的时间长了,迷失了本性,但由于那个佛种的程序还保留在阿赖耶识中,因此,生生世世总在找一条回归之路。由于生生世世已经养成了向外寻找的习气,因此,总以外求为道,反而背道。形成了回归本性的障碍,欲求反已离道远。这就是内求自心与心外求法之别。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21 19: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永明延寿大师至圆至顿的最高成

续-《●[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永明延寿大师至圆至顿的最高成佛论——殊胜超绝的最高成佛法门(净善)》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修行者既然承认“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之理,就不要把时间耽误在外求上,“即心是佛”的内在超越才是无上大法。整个修炼过程就是觉醒和转变自己的心,以及以心对应所表现出来的习气。心若能转,境自然转。那么所谓的开悟、解脱、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心若外求,虽也心诚,却被开悟、解脱、成佛的假名表象所转,终难成就。
  无论哪一个修行宗门,都是以修心为要,来转化物质世界,转变你生存的环境,以及最终使你脱离六道这一生死环境。
  佛法认为“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在佛法的“唯识论”中讲到:“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正是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如果是上根器的人,仅一个“心物辩证法”就可使你顿悟,就可使你成就。成佛得道不正是心和物的转化作用吗?因此可以说,“心物辩证法”就是顿悟之法。
  心可以转境,境也可以转心,就看你如何把握。
  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是修行或不修行的分界线。不修行的人则心随境转,随波逐流,追逐物质利益,生命层次趋于下旋。而修行者则是把心定在本性上,身虽入境,但心不受物质利益所诱惑,心却不被境转。心若能定则境随心转。生命层次和生存环境皆趋于上旋。这正是千门万法修心为要的根本原理。
  当你认认真真地把“宇宙生命层次概况表”看完之后,你会发现,该表中有两项是十法界的共同特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既是“心”。所有的法界以及你在六道里的生存环境,都是随着你的心识所转化出来的。不同的心转化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法界,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正报和依报。因此,修行必须修心。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心能转境,否则,心必被境所转。我们想脱离苦海,不就是想转苦海为极乐之境吗?我们想脱离六道,不就是想超越轮回之境吗?觉者为佛,不觉者为凡夫,“觉”是心的“觉悟”,而不是身和境的觉悟。这就为我们修行点明了回归本性的奥秘,修行必须修心。
  纵观六道及十法界的成因,瞋恚心对应地狱道;贪心对应恶鬼道;愚痴心对应畜牲道;良心对应人道;傲慢心对应修罗道;善心对应天道;慈悲心对应菩萨道;清静平等心对应佛道。各法界对应的都是一个“心”字。(笔者注:人今生 “心”的根本习性——根本心性决定来世投生的去向!)
  几年以前,我曾对一些执着跑山拜庙的修行人讲:“不要到处乱跑,越跑心越乱,应在家里修清静心,清静入定之后才能开悟,开悟之后才刚刚开始修行”。但当时听不进去,跑了几年毫无长进,这才承认我没有骗他。这一个小小的障碍就障碍了三年。每个人都有无数的障碍,如尘沙之多。如果每个障碍都需要三年才能认识和突破,一生才能突破多少障碍?如果无人点化,有时一个小小的障碍就会障碍你一辈子。因此,修行的过程是漫长的,需多生多劫才能成就。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需要多生多劫才能成就。任何事情都是有捷径的,那就是必须真正地回到修心的本源上。许多人正是由于执着外求,在外圈转得时间太长了,才误了自己的修行进程。如果你不从修心入手,即使修上千万劫也难成就。——妙善《成佛之道系列讲座》
  (三)、成佛的根本正因与根本助缘的关系——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佛教的宗旨, 是佛教之“根”,由此而演化生出的禅宗、法相宗、律宗等则为佛教的“枝叶”。“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人天共道,亦为世界各大宗教修行之共道。但对于佛教脱离生死轮回的成佛来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持戒与积德,只是根本助缘,而非根本正因,成佛的根本正因是“自净其意——修心”,这正是佛教的殊胜之处。六祖坛经云:佛向性(心)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心)迷,即是众生;自性(心)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禅理如是:这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丝毫不差的道理一样,种子(心)——正因;而为了收成好,又需要经常施肥、浇水(持戒与积德)——助缘。种子(心)决定得什么果(如人、天人、佛),而施肥、浇水(持戒与积德)只是影响果实的大小(如人道富贵贫贱之差悬殊、佛道亦可分九品等)。可见对于成佛来说,正因(修心)与助缘(持戒与积德)各是各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不可或缺。正所谓:乐善好施得福报;修心养性成佛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大善知识杨曾文教授作《永明延寿的心性论》一文,此选编其中如下著名论断:
  [延寿是最早提出“明心”这个概念的。在他那里,“明心”与“见性”、“明宗”、“达性”是一个意思,都是体悟自性(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认识佛在自心。他认为禅僧不仅应修持“理行”,还应修持种种“事行”,但同时发挥华严宗“圆融”顿教思想,认为一旦领悟真如自性,便可当即觉悟解脱,“悟心成祖”、“一念成佛”。然而延寿还著眼于现实性,认为达到解脱还应当修持六度万行,经历浅深阶位。这是以往禅宗没有提到的。
  延寿在《宗镜录》的序中说“心”是本来清净,空寂无相的,它随缘形成世界万有和有情众生。众生因心性受“无明贪爱”掩覆,轮回于三界生死之流。然而人们如能“反境观心”,体悟本有的清净真心,便可达到觉悟解脱。他说这一观心见性的道理,所谓:“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是“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鹄林(按:佛陀逝世于娑罗双树林称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意为不仅禅宗以此为根本宗旨,历代相传,就是记载佛的言教的众多经典也讲述这个道理,依此宗旨修行可以修得万善,得到一切智慧。
  延寿编撰《宗镜录》百卷,在自序中称“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延寿的“以心为宗”,也就是以心为“尊”,为“体”,为“智”。对全部佛法、菩提解脱之道等做出清晰的认识和判断,故喻之为“照万法如镜”。
  真心与妄心从根本上是相即不二的。如果将真心比做是水,那么妄心就是波,水与波是不可分离的。延寿引经指出,众生对于妄心所依据的“真心性净明体”不了解,只是迷执妄心,所以不能超脱生死轮回。
  真心和妄心虽意义不同,但二者又相即不二,统称“一心”。说“凡圣二法,染净二门,无非一心”。延寿在对《华严经》、《十地经论》中所说的“三界虚妄,但是心作”、“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的解释中,从性相、体用、本末等不同角度对三界唯心进行说明。
  他说,由于清净的真如(真心)法界随于“染缘”,便形成“十法界”中的“六凡法界”: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而随于“净缘”,便形成“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此十法界虽成因层次不同,但皆以“一真法界”为本源。
  体现“真”的佛与处于“妄”的众生也本来没有差别,从根本(佛性)上来说,“当凡心而是佛心”,佛即众生,众生即佛。然而从现实性上来说,如同真与妄有区别一样,佛与众生也有差别,关键在于能否体悟心性的道理,悟则为佛,迷则为众生,所谓“若顿见真性,即一念成佛”。
  根据以上所引,在延寿那里,“明心”与“见性”、“明宗”、“达性”是一个意思,都是说觉悟自性的意思,即认识佛在自心,应具有成佛的自信。
  延寿在自己的著作《宗镜录》等中,虽以论述禅教一致和禅教会通为重点,但却奉禅宗为基本宗旨。他在介绍奉菩提达磨为祖师的禅宗宗旨时,使用了以下的说法:
  西天释迦文佛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此土初祖达磨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则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释迦文佛,开众生心,成佛知见。达磨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问:从上宗乘,唯令绝学,单刀直入,教外别传……。
  答:……发菩提之者,不生断灭之心,若能直了自心,即是单刀直入,最为省要。以一解千从,摄法无余故,亦是教别传,离此无别奇特。]
  正如成佛明言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信愿”念佛——他力成佛论
  永明延寿大师又从内外的角度说:“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而内故,诸佛解脱,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云何不信外益耶?夫因缘之道,进修之门,皆众缘所成,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譬如世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解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牵曳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他之力,方能移动。”在延寿看来,成佛只靠自力而否定他力,或只靠他力而否定自力,都是不圆满的,“皆滞隔执,未入圆成”,只有自力和他力相结合、才是最高的成佛之道。对行道念佛,更引偈“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事业常如此,西方自然成。”来说明行念佛的功德亦不可限量!
  为更好地阐述这一问题,特选编大善知识吕有祥在《永明延寿禅师的念佛论》中的著名论断如下:
  [万法唯心、理事并修、万行齐兴,是延寿全部佛学的理论基础,是他倡导念佛的理论依据。《万善同归集》开篇明义说:
  “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若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其道在中。”
  延寿认为,一切万法皆由心生,一切万行皆由心作,一切境界皆由心现,“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有情无情,凡圣境界,虚空万象,悉为其本”,心是万善之源、万行之本,所以要以种种善法修心。“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以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不可无修,也不可拘于坐禅一门,以滞真修,要“广行诸度”“万行齐兴”。这里,延寿一开头就提出“不可守愚空坐”要“万行齐兴”,表明他著《万善同归集》的目的,主要是要革除当时禅门空心枯坐的弊端,同时为他提倡念佛作论证。
  延寿认为,理事并修,必须“万行齐兴”。因此,他从不同角度论说“万行齐兴”的必要性。
  首先,他从众生心体净染的角度说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他说:“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垢染。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心虽即佛,久翳尘劳,故以万行增修,令其莹彻”(《万善同归集》卷一)
  其次,他从顿悟与渐修关系的角度说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他说:“何不一法顿悟,万行自圆,而迂回渐径,勤劳小善乎?答:顿如种子已包,渐似芽茎旋发。又如见九层之台,则可顿见,要须蹑阶,而后得升。顿了心性,即心是佛,无性不具,而须积功,遍修万行。又如磨镜,一时遍磨,明镜有渐,万行顿修,悟则渐胜。……是以彻果该因,从微至著。故九层之台,成于始篑。千里之程,托于初步。滔滔之水,起于滥觞。森林之树,生于毫末……故一句染神历劫不朽,一善入心,万世匪忘。”(《万善同归集》卷三)
  延寿虽然属于南宗禅系统的禅师,但他在净染、顿渐关系上,实际上是北宗禅的主张,同时搀杂了自己的解释,即强调众生心染的一面、强调顿悟必须渐修。以此说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
  再次,他以扑鸟、治国、入城为比喻,说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而为罗。治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以为国。是以众行具备,万行齐修,一行归源,千门自正。……大论云: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有禅定而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光明触身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门,入处各别,至处不异。”(《万善同归集》卷三)虽然修行某一法门,可以契真如得解脱,但是由于众生各自的情况不同,修行得道的方法因之而异,因此不能以一种法门代替全部法门,不能执著某一法门而否定排斥其他法门,“诸佛法门,亦不一向”,“进修之门,皆众缘所成”,必须理事并修、万行齐兴,方能达到契真如得解脱之目的。
  总之,延寿认为“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地?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万善同归集》卷一)
  延寿不仅是理事并修、万行齐兴的理论倡导者,也是身体力行者。《智觉禅师自行录》说,延寿日行百件事为常课,其中重要者:念佛、礼佛、忏悔、诵经、持咒、坐禅、说法,,每夜于旷野施食于鬼神。又是据《佛祖统记》说,延寿日念弥陀佛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山念佛,随从唱有数百人,清宵月朗之夜,旁人时闻螺贝之声。由此可见,念佛是延寿用心最多的日课。
  称名念佛,功德无量。为了说明念佛之作用,延寿广引经论,陈述念佛功德。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险拔难,珍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觉海。故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庙塔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经云:受持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宝积经》云:高声念佛,魔军退散。《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佛国。《智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得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以用施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称佛一声,其福过彼。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业报三昧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皆悉断灭。《大集经》云: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余业,志心念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又《般若经》云:…能以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万善同归集》卷二)
  要之,称名念佛,能灭罪拔苦、退魔灭障、息心入定、见佛成佛、往生佛国,功德无量。延寿对此深信不疑,说“志心归者,灵感昭然”。
  念佛与禅定。禅定以息念入定发慧为旨趣,念佛以唱念佛号为特征,二者有念与无念之别;禅定靠自力向内心用功夫,念佛赖他力向外求佛护念,二者又有自他内外之别。但延寿认为念佛与禅定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念佛不仅不妨碍禅定,而且有助于禅定,力倡二者一致,禅净双修。
  首先关于念与无念,他说:“离念而无念,尚未得真无念,况念、无念而无隔乎!又无念但是行之一,……何得空腹高心,以少为足,拟欲蛙嫌海量,萤掩日光乎!”(《万善同归集》卷二)念与无念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无念只是众多修行之一,不能以偏概全,拘于一隅。进而他说:
  或因念佛而证三昧,或从坐禅而发慧门,或专诵经而见法身,或单行道而入圣境,但以得道为意,终不取定一门。”(《万善同归集》卷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21 19: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永明延寿大师至圆至顿的最高成

续-《●[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永明延寿大师至圆至顿的最高成佛论——殊胜超绝的最高成佛法门(净善)》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延寿又从自他内外的角度说:“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而内故,诸佛解脱,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云何不信外益耶?夫因缘之道,进修之门,皆众缘所成,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譬如世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解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牵曳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他之力,方能移动。”(《万善同归集》卷一)佛教的解脱法门多种多样,不是单一的,可以依靠自力解脱,也可以依靠他力解脱,如果靠自力不能解脱的人,那就需要借助诸佛护念,自力和他力相结合,才能得到解脱。在延寿看来,只靠自力而否定他力,或只靠他力而否定自力,都是不圆满的,“皆滞隔执,未入圆成”,只有自力和他力相结合,亦即禅定与念佛结合,禅净双修,才是最好最圆满的修行方法,他的著名的“念佛四料简偈”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其偈云: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在延寿看来,有禅无净土,如前面所说“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易被妄境界所牵引,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相反,念阿弥陀佛,感阿弥陀佛加被,“何愁不开悟”。]
  在《禅净双修,乃是汉传佛教二千年来教理发展的最高境界》一文中,大善知识——和尚坡主对“独禅”、“独念”的弊端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此特选编其高论如下:
  [独禅危险——这是很重要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大乘入门的地方,一切大乘法,都是以这个为最根本的保障。还有我们讲禅是这么好的法,但是如果你一个人单纯地参禅,那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如果你不念佛,不求生佛的净土,就一心参禅,尤其是用古老的方法参话头啊死命打坐啊之类,会非常困难,除非你是佛的化身再来。为什么呢?首先你开悟就很难,所以禅宗有这句话啊:历史上参禅没有开悟枉死在庙里的人、如麻如粟,就因为这个方法太难了;第二点,即使你开悟了,种子库还在啊!如果种子消得不够就死掉了,八识里超大种子库没有清净,就中途折戟、比如遇到大的刚猛的种子成熟------(致死性车祸等),一样要重堕轮回。历史上开悟以后禅师重堕轮回的案例,也很多!我们知道很有名的秦侩、苏东坡等,都是例子啊,有很多这种例子。不靠念佛求生西方,单纯参禅,那是很危险的!所以明代的莲池大师曾说拒绝念佛求生西方的人,肯定是没有开悟,那就是为了避免大家再堕入这陷阱。所以单纯参禅,我们不主张。但是禅宗确实历来就有这个习惯,比如说“念佛一句,罚洗禅堂三天”,你在我这禅堂里念佛,就罚你扫地,这个教法就太过险峻。有些人他们根器不够好,开不了悟,或者开悟以后他做不了事情,种子消得不够,命终就重堕轮回。
  埋头念佛——还有一种就是净宗里的埋头念佛,什么叫埋头念佛呢?就是我们把什么六波罗密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等大乘根本全部拒绝通通不要,只死咬一句佛号就好了,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都不管了,甚至可以不上班,什么都不做,就是这么一句佛号,死命在搞,把这个房子的门用木板钉死,拼死念佛,希望可以速出轮回,实际上这个修法它已经把大乘的净宗转成小乘来修了。佛讲得很清楚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实际上发菩提心,就已经指示了你要明心见性,因为菩提心包括慈悲心、空性见在里面,有这两个条件你就已经是开悟的人了,开悟后的人求生西方,自然是容易得多。
  所以,如果你是埋头念佛、埋头打坐或者埋头练功什么都不管的人,一心磨砖作镜猛钻到牛角尖里去,都是一样的,因为你的心没有悟。《圆觉经》上佛讲修行的理障、事障,理障要先除,理障不除,先除事障的方法,都是一样的:磨砖作镜,实际上成功率就很低啦。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有些人他就这样埋头猛念佛而且成功西去了?象以前民国时虚云老和尚的弟子、那个具行比丘,他经三年猛念佛就往生西方。还是一样的道理啊,你只看见他在坛子里取钱取宝珠(参考佛经里《坛里取珠》故事,也可参考《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密法部分略说》),你没有看到他在以前无量前世所做过的事情曾下过的海量苦功,故误认为他生西仅仅只是靠这一世的三年猛念就修成了正果。如果你一个人,不断这样埋头打坐或不断埋头念佛,死后重投胎下一世又来、下一世又来、下一世又来……累积久了一样的,佛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反过来以“多善根福德因缘”就可以得生彼国。你不断累积道力,当然这过程中不能做坏事,比如说诽谤圣贤这种事情千万不能做,然后到累积够的时候也可以生西。但是一般人这样用小乘方法修就很难成功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净宗里讲埋头念佛成功西去的,讲来讲去,就总是那几个人啊?对我们普通大众用这方法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李炳南老菩萨讲过:我们现在念佛的人,一万个念佛人里面能有一两个、两三个往生,那就不错了。为什么呢?原因就在这里:没有发菩提心,你就不能走大乘路线、你就不能快速以几何级数消除自己的种子,你死命念佛不顾其余,实际上速度反而慢了,欲速反不达。若在大范围内只鼓励提倡埋头念佛修法,实际上就把大乘正宗的净土宗拖入了小乘,那么你转入了小乘道,大乘法变成小乘来修,按佛所讲实际上就已经是着魔了!因为你把这个佛法重要宗派给卡死了,使它越走越窄最后趋于灭亡。所以埋头念佛呢,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实际上是把大乘佛法小乘化了。一个法是大乘还是小乘,并不是单纯讲修法,而是看你的发心,有持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个基础的,就是大乘法,不管你是修什么善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虽然你是修大乘宗派、密法、禅宗、净宗的方法,一样是小乘,关键在这个地方。]
  总之,可见禅、净二者,单修险、双修安、单修偏、双修圆;若单修净土者,也应至少具足信、愿、行(念佛、持戒积德广行万善)的往生净土三资粮,缺一则不可圆满成佛。
  四、持戒积德——万善助缘论
  永明延寿大师认为“ 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池。”认为万善诸行皆为菩萨入道之资粮,成就般若之助缘。般若如慧目,万善如行足。无万善行足,有般若慧目亦不能到达清凉地。故知修行佛道,不可入空舍有,应悲智双运,目足两具。正如成佛明言偈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陈荣富大德在《永明延寿与中国佛教新趋向的形成》一文中强调:
  [禅者片面强调“善恶莫思”,否认佛教的根本信条:“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禅宗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宁静,追求自在超脱,认为“善恶同源,是非一旨”,强调不问是非,不加分别,不谈善恶。延寿指出,制恶行善,大悲度人,积累福德,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诸佛不断性恶,能现地狱之身;阐提不断性善,常具佛果之体”;“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延寿认为对于国家来说,行善则国家兴盛;对于家庭来说,行善则家业发达,并引书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行善降之百祥,为恶降之百殃”。
  延寿所讲的“万善”,其中最重要的是持戒。他认为:“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戒能开发菩提心”,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也“与禽兽无异”。其次“万善”包括“济急利时”,例如,植树造林、打井修厕、建造桥梁、平治坑堑、开通道路、造立船筏、建造亭台等公益事业,以及施食、给浆、病缘汤药、给住处、衣服等慈善行为。此外,“万善”还包括“博爱济生”、“止杀兴哀”、“放生赎命”。根据佛教的业报轮回说:“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故必须“永断杀业”。延寿引《正法念经》云:“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万善”中被称为“第一福田”的是“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
  大善知识陈兵在《中国佛学的第二位集大成者——永明延寿》一文中强调指出:
  [禅宗因高唱“一悟即至佛地”,唯重明心见性之“一大事”,难免产生忽视甚至取消修持的弊端,或认为一悟即一了百了,放任不修;或只管自利,消极遁世,“才被人知隐栖处,更移茅屋向深居”,堕于小乘行径;或执着无相、无念、无修无证、无善无恶,只管做个“无心道人”,废弃礼佛、诵经、持戒、布施、度人等一切修为。这些倾向,使禅宗表现出一种消极退缩的风格,背离了大乘福智双修、自利利他的积极进取精神,日本学者以“教在大乘而行在小乘”为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主要应归咎于禅宗的弊端。严重者甚至以“不断烦恼而证涅槃”为借口,肆意毁犯禁戒。针对此类弊病,延寿以一心之理、事圆融为理论基础,强调戒乘俱急、万善齐修。他所撰《万善统归集》三卷,即以此为主题,该书卷二云:
  大凡诸佛菩萨进修之门,有正有助,有实有权,理事齐修,戒乘兼急,悲智双运,内外相资。若定立一宗,是魔王之种;或亡泯一切,成己见之愚。
  并引证《华严经论》说,偏修理则滞寂,偏修智则无悲,偏修悲则染习便增,但发愿则有为情起,“故菩萨以法融通,不去不取。”应以明了一心般若智慧平衡理、智、悲、愿,圆修万行。
  悟与修,是禅宗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宗镜录》卷四引用宗密关于悟与修的四句料简,说明渐修顿悟、顿修渐悟、渐修渐悟、顿悟顿修前四句,多约证悟而言,惟顿悟渐修约解悟,如日顿出,霜露渐消。《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然后登地,次第修证,即是此意。延寿认为:惟此顿悟渐修,既合佛乘,不违圆旨。]
  大师十分强调悟与修的统一,反对当时禅宗的“守愚空坐”,提倡修禅行人回到修诸善行的实处,大师认为“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
  五、撮其旨要——八字成佛论
  综上所述,可见永明延寿大师倡道至圆、至顿的最高成佛论,其殊胜超绝的成佛法门可谓是佛法“三藏十二部”与“六度万行”的高度“结晶”。而“撮其旨要、举其宏纲”可简单概括为“八字成佛往生极乐”——修心、念佛、持戒、积德。其中:修心——修不贪不嗔的清净心、仁爱慈悲的慈悲心(清净为心皆弥陀,慈悲济物即观音——太虚大师);念佛——深信、切愿、“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圣号;持戒——诸恶莫作、主要持守佛教十戒;积德——众善奉行、主要力行佛教十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28 10:18 , Processed in 0.0340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