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002|回复: 1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7 08: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我们再来继续律篇。

一个家庭,夫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因为夫妻必须要共同建立家庭,所以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时时启示说一对夫妻譬如“同命鸟”。就是说一只鸟同一个身体,但是两个头,叫做同命之鸟。那么要是这样想,就可以了解佛陀说家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







在玉耶女经中,佛陀也有提出一个女人要怎样才能产生五种美德?第一就是做一个“母妇”,为人的太太者用像母亲疼爱儿女的心去爱自己的丈夫,也就像母亲在照顾孩子的心去照顾自己的丈夫,事事必须要体贴,像是为人的母亲非常忍辱。你们想看看,孩子这样吵妈妈,这样烦妈妈,可是妈妈她都不会发脾气,很有耐性的爱惜这个孩子。所以为人妻子,若是以疼惜子女的心来对待丈夫,那么这个家庭绝对非常的和乐,所以佛陀说做人的妻子,一定要具足像一个母妇,像是母亲照顾子女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先生。

第二做一位“妹妇”,用妹妹恭敬哥哥那样的态度来恭敬自己的丈夫,相礼相让。现在很多人还未结婚之前,彼此都互相恭敬,保持一个距离,等到结婚之后,就随兴了,一随兴之后,产生了时时刻刻的磨擦。我们人都要保持一个空间距离,才不会磨擦,太近的话,手都会打架,保持一个距离才比较不会打架,这是实际的事情。所以做人的太太若是可以对先生像妹妹敬重哥哥这样的态度,那么这个家庭一定相当的和乐。因为妹妹会尊重哥哥,做哥哥的也会疼惜妹妹,互相礼让。

第三做一位“臣妇”,“臣”也就是说像我们过去帝国时代,身为人臣者必须要陪伴君主。君就是皇帝,以臣子对待国王那种谨慎的态度来对待丈夫,不要跟自己的丈夫为了一点小事来争高争下,争长争短,这种都没好处。人最好是争真理,千万不要为了不应该的事情互相来争斗磨擦,夫妻之间千万不要开玩笑过份,有的人开玩笑过份,稍动一下就要离婚,我看你讨厌,我最讨厌你啦!实际上心里不是这样想,但是这个嘴巴就是爱讲话,虽然表面没事情,但是一个人耳朵听进去之后,他还没达到这个境界,不晓得耳朵听进去只是精神跟物质而已,他有一个我,产生了一种嗔恨的心,这嗔恨心里面有一种报复的心态很强。一个人见面的动机很重要,见面的动机如果内心上坏印象,一点小事,他就会想到坏的地方,要是好印象,坏事情他也会想到好的事情去,这是很重要的事。所以夫妻当中千万不要为了一点小事情,就随兴,争高争低,争长争短,惹出不应该的后遗症,因为他有报复的嗔恨心,如果遇到事情之后,他就会藉机会报复,那么这个家庭就产生纠纷,夫妻就磨擦,磨擦之后就影响整个家庭了。

第四做一位“婢妇”。婢妇就是说像侍女,侍女就是婢女。以婢女恭敬主人那样的服务,那样的尊重,那样的接待自己的丈夫,维护丈夫的尊严。一个人平常他的面子都很大,所以有时候先生和太太一起出门的时候,在朋友当中,或者是大众场合,做太太的人要觉察,语言方面对先生的尊重、爱敬等等,我们都一定要做到、注意到,不要太大意,太过大意的话就产生后遗症,往往在前面觉得没什么,说不定事情发生之后,先生记恨在心,记在心里。那么先生记在心里以后,慢慢遇到事情之后他就会有报复的心态,所以一定要像为人婢女一样的尊敬主人,侍奉主人,一心对待自己的丈夫,维护丈夫的尊严。

第五做一位夫妇,也就是说像一对夫妻,彼此相敬相爱,患难与共。遇到困难的时候,夫妻彼此都不要放弃,遇到了艰难,我们一定要冷静,要更加和合,共同讨论来突破这个困难。不要遇到困难之后,譬如说:先生事业失败(人在这个世间有成功跟失败,失败其实可以让我们得到经验,所以失败是难免的事情,不要认为在失败之后,我们心情就不好),然后做太太的就离家出走,放弃这个家庭,置家庭于不顾,这样我们就不能遇到困难共同来解决。既然一个家庭是互相结合起来的,夫妻共同结合的,不要因一点小事就怕艰苫、怕波折,就远离先生,那么这样就不行。先生有困难,太太一定要患难与共,太太有困难,先生要患难与共,家庭有困难,事业有困难,一定要冷静同心合力去突破。







社会很多都为了一点小事,先生本来事业做得很好,等到有一天事业失败了,或者是一时走错路,事业走下坡,太太就离家出走了。常听到人家这样说,这样不好,夫妻有因缘才会来结合,既然有因缘来结合,遇到事情一定要相护相依,福祸相依,遇到困难合力来突破。生意成功的话有福同享,有难就来同当,这才是真正佛陀教我们的。这样夫妻才能真正永久。夫妻是共命鸟,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千万不可为了小事情家中不和乐,家中不和乐不只是夫妻的事情而已,简单说人与人之间就都需要互相,何况说来做一对夫妻呢?

夫妻每天要一起生活,一起建立家庭,一起教育家庭,这是一个相当密切的关系,密切到什么样子呢?就像人有身体就有眼睛,不可以有身体没有眼睛,否则就没办法看前面目标,走路就危险了,所以夫妻的关系很重要,因此佛陀才开示,夫妻就像是一对共命之鸟,一个身体两个头的共命之鸟。夫妻如果可以和乐,生活过得就轻安,我们如果过得快乐的时候,家中不染,我们心中才能安住,才能往向上、向善、向解脱的路去走。在佛经里面时常看到佛陀将夫妻譬喻成共命鸟,实在比喻得很圆满,很贴切。夫妻如果不和,如同一个身体两个头,方向不同,那么家庭就痛苦,这个家庭就产生祸端,产生痛苦,产生磨擦。简单说人来世间就已经有很多苦了,何苦还互相争斗呢?

内心的痛苦是超越身体痛苦的,如果是工作上的疲劳痛苦,躺着睡一下,休息一下,有充足的时间让我们休息,那么我们身体的疲劳就会好起来。要是心里的痛苦呢?那真正坐不住,吃不下,对世间的任何一切都不会产生兴趣,甚至没有坚定意志的人,他就走上自蔱这条路。自蔱实在很不应该,父母生育我们,社会教育我们,社会的人付出很多,才可以培养我们社会的经验、学问跟佛法出世断除烦恼的智慧,那么我们还没用这个色身来为社会服务,哇!你就将它怎样?将它糟塌掉了(自蔱)。要自蔱不如我们来尽心服务社会、回馈社会,这样不是比自蔱还好吗?是不是这样呢?所以很多人看不开就想要自蔱。再艰苦也都会过去,不会说今天艰苦,时间就留下不会过了,在我的感觉,无论再怎么难过,时间都在过,不论较快活、较快乐,时间也都在过,所以我们不要遇到波折,不要认为环境影响了我们的心,也不要认为社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看到社会的现状内心不平衡。我们就消极,走逃避的路,这种都不行,这种都是没办法承担的人。

过去在印度的时候,有一种鸟,它有一个身体,但是有两个头。我们现在社会,生出来的小孩,也有两个连在一起的,我们报上都曾经看过,再经过我们发达的医学来进行分割。在过去几年前,有一个“忠仁跟忠义”那件事情,出生后身体连在一起而来分割,现在都已经在读书,而且读得很棒了,以后他们也能回馈社会,来为社会服务。你想想看。他们有坚定的意志,且将波折一一突破,所以不要遇到一点小事就消极,人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做人才会成功,做人才有价值。因为它两个头连在身上,所以这两个头一定要相应互相体贴、互相协调、互相了解、意志相同,相亲相爱,否则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这样你想想看,这只鸟从早到晚吵架就好了,醒来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意见不合,那么两个磨擦的痛苦,影响到这个身体。







夫妻之间也一样,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理念不合就影响这个家庭的发展。假如先生跟太太的理念不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冷静来研究,冷静来思考,了解是先生的理念较对,还是太太的理念较对,这样才能互相沟通,理念一致,按照这个理念来走。若是两个人的理念不同,又同一个身体,天天就你争我夺,这实在很可怜,那么麻烦就大了。一个家庭,先生走一路,太太走一路,理想不同,这个家庭不能说很幸福,他的事业也不能说很成功。夫妻就像这种一个身体两个头的共命鸟,除了要相爱相亲之外,还须彼此了解,彼此原谅,互相协调、互相体让、有事共同来处理,福祸相依,如事业的成就,家中的快乐同享,遇到了波折,事业波折,一定要共同来突破。以上曾经说过,不要遇到一点小事就来离开,更加伤害这个家庭,伤害彼此。

来世间未成佛道,我们要广结善缘,我们要有理性、有智慧,千万不要再结恶因。因为人来世间未到究竟涅槃解脱之时,这期的生命会感招来世,这期生命所做的会感招来世,这是因果的问题,千万一定要建立。若是没有建立因果,这个社会就会乱了,家庭就不会和乐了,所以若是大家可以共患难,互相和乐,家庭才会安乐,才可以维持一生。譬如说家庭夫妻不和合,就像两个头一个身体的共命鸟,一个向善、一个向恶,两个的理念不同,一个想要飞东,一个想要飞西,就时常产生斗争,也如同一辆马车,无论是两匹马也好,四匹马也好,如果马一致向前拖,这辆马车就可以载重。假如马两匹分两个方向或四匹分做四个方向,马匹的方向不同,那么这些马非但不能拖运载重,彼此的体力更互相耗尽,而这辆马车也仍然不能前进,一个要拉东,一个要拉西,结果受苦也是马本身,那辆马车本身没有影响。

但是一个家庭夫妻如果不能意志相同,反而影响这个家庭,家庭当中上有父母,下有子女,都受到夫妻的意见不合而影响,情绪不好又影响社会,所以社会跟家庭有相当关系,一个家庭如果建立圆满,走入社会就会圆满,这是很重要的。

像现在社会离婚的机率很高,也曾经听过离婚最速件的,结婚一个礼拜之后就离婚的也有,每天都有太多人在离婚,那夫妻不合,离婚后困难痛苦的就是什么呢?就是那些无辜的子女,和无辜的父母,跟无辜的兄弟亲戚,虽然你们赌一时之气来离婚,但赌一时之气离婚之后遗症呢?留下来的呢?不是离婚就算了,我们拥有自己生下来子女的关系,父母亲为了我们的离婚心情痛苦烦恼,那么我们要怎么孝顺父母呢?双方的家庭父母烦恼,我们的亲戚朋友,左右邻居……等等,为了这件事情产生困扰,他们的烦恼是我们引起的。我们的慈悲在哪里呢?所以夫妻一定要像共命之鸟,互相意志相同,千万不要像马车一个拖东,一个拖西,这样影响了家庭的大小成员,影响他们的情绪就会影响社会环境情绪。所以我们结婚之前一定要慎思、慎思,了解彼此理念是否相同?以后共同建立家庭会圆满吗?以后结婚了我们就不要嫌不好了。

结婚后一定要互相包涵,互相忍辱,俗话说:懦弱的马也有一步踢。无论再怎么差,也能互相照顾,互有优点。我们要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世间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让我们使用,看你用什么角度来做。譬如说有一种毒,这种毒我们吃下去会死,譬如说DDT,现在听说DDT不能喷,很毒,DDT我们人吃会死,但是可以帮忙我们人杀一些害虫。东西好坏是由我们如何转用的,如何将它转化、如何调配的。所以既然结婚之后,我们一定要和乐,共命之鸟如果可以和乐,那共命之鸟也可以活得很快乐啊!自在啊!假使说有一只鸟两个头,甲乙不和,那产生出来的后遗症也就很多、很多了。







我们再来讲一只鸟甲乙不合的故事。有一只鸟它有一个身体两个头,这头我们将它分为甲乙,但是甲乙本身就不合,有一天,这个甲在睡觉的时候,这个乙就看见旁边有好吃的东西;这时它没有等甲醒来时才吃,它就自私,就想说趁甲在睡觉的时候,才不会跟我抢东西吃,趁这个机会它就自己享受,自己吃了,那么吃了以后,因为它虽然头不同,但是身体相同,东西吃了,肚子会饱饱,这个甲睡醒的时候,就说,唉!我在睡觉,没有吃东西我的肚子怎么会饱饱呢?咦?喔!它就马上知道既然在睡觉没吃东西,为什么肚子会饱饱呢?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甲在睡觉时乙偷吃,那么内心就不高兴,不高兴就抗争、抱怨。于是,甲就跟乙说:“你啊!趁着我在睡觉的时候,你偷吃什么东西?我们是同一个身体两个头而已,为什么有好吃的东西,你不等我醒了再吃呢?你就是自私嘛!”意见不合就冲突起来了,两个头意见不合,甲说一句,乙说一句,结果就吵了起来,彼此都互相折损,互相刺激,都没有得到好处。

事情过去了,虽然表面上过去了,其实没有过去,怎么没有过去呢?当然这个甲就会记恨,记恨这个乙自私,吃东西没等我醒了再吃,甲就记恨,这个嗔恨记存起来之后,事情过了好几天,这个甲就逮到一个好机会,什么好机会呢?因为它们栖息在一个地方,那时刚好乙在睡觉。乙在睡觉的时候,甲就想说:“今天报复的时间到了,这个地方旁边刚好有一种毒草,我就来吃这个毒草,吃一吃等你爬起来让你肚子痛,让你痛苦。”于是这甲就开始吃毒草,甲吃完毒草后,乙醒来觉得肚子怎么怪怪的很难耐,没多久的时间就开始呻吟了,怎么呻吟呢?痛苦啊!这个甲看见乙在呻吟,就说:“你今天吃到苦头了吧!我报复到了。”才刚说完,那剧毒也发作起来,因为是两个头同一个身体,甲也觉得剧毒攻心,非常的痛苦,因为甲的身体跟乙是共同的。忍不住!甲和乙都在那里挣扎,痛苦呻吟没多久,一个身体中毒两个头都死亡了。由于这个甲的嗔恨心念头一起,做了如此的报复,却没想到虽然两个头,但却是同一个身体,这毒草吃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连自己也要损伤啊!有时夫妻在吵架也没有考虑到那么多,只恨不得说你快点去死而已,恨不得说你快点有恶运让我看,这样嗔恨报复的心实在很恐怖。所以佛陀跟我们讲,修行就是要对治嗔恨心,我们如果能将嗔恨熄灭,社会就安和利乐,否则,这嗔恨就如无明火会烧功德林,这嗔恨心很恐怖,夫妻之间先生没考虑到太太,太太没有考虑到先生,互相残杀,结果就像这只共命鸟。

如果不按照佛陀所说的夫妻相处之道,互相来结合,来经营这个家庭,来建立这个家庭,那么家庭要怎么安和乐利呢?有一些家庭,也像是这只意见不合的共命鸟,当时还没结婚的时候,你爱我、我爱你的,爱得要死,结婚没多久,大家吵得要死。何必呢?这样何必?双方都痛苦。为了一点小事就互相报复,希望看见对方痛苦才会高兴,结果下场呢?害别人也害自己,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毁人自毁啊!







既然夫妻是共命鸟应该相爱相敬,互相扶助,千万不可互相勾心斗角,否则这个家庭就不能圆满,就不能和乐了。彼此心中的痛苦,就是因为不能互相了解,勾心斗角,起了一个怨恨嫉妒报复的心,不让别人占便宜,其实我们让别人占便宜,实际上是没有让别人占到便宜。而我们去占人家便宜,实际上却是我们吃亏。怎么讲呢?有因果关系,总是有还他人的时候。被人占便宜,若不是我们欠人家的,总有一天他会还给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这种心态去对待,不然在这世上生活,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人心在变,不能挂无事牌的。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8-7 08: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

续-《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

摘自《大愿法师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佛陀也曾遭遇很大的波折!什么波折呢?我们以最简单的来说,当时佛陀离家出走为了要悟正法出家修行,遇到很多波折,修苦行,找不到门路,甚至断食,还险些被水冲走,身旁五个比丘误会离开,然后弘法的时候,受到外道婆罗门及其他宗教的种种的排斥、毁谤等等。毁谤之外还想尽办法要害死他,包括提婆达多用酒把象灌醉,要踏死佛陀,甚至在山顶上推石头想将佛压死,结果压到佛陀的脚,脚流血,波折很多喔!别以为成佛之后都没有事情,都一样的,最后年纪大了以后,佛陀唯一的孩子罗?罗,也比佛陀早死,佛陀左右手的弟子,也就是目?连和舍利弗,两个人都是佛陀的左右手,也都一一往生了。你想想看,佛陀本身有没有波折?有!佛陀的波折很多,但是佛陀他了解这个波折的原理,就是我们已经有自我产生了,所以他的心没有被波折痛苦影响,虽然外在波折很多,但是他的内心还是安稳的、自在的。

我们修行的目标也就是这样,不是遇到事情就害怕!不用怕,事情总是会过去的,痛苦也会过去。所以夫妻当中一定要有爱,有慈悲的包容心,才可以得到爱,如果不用慈悲包容心,我们就不能得到别人相对的慈悲包容。就像我们的手往桌子上打,越用力打,你就越痛,你用小力就不会痛,何况说我们爱人家是应该,善待别人是应该的,不要勉强别人回报我们。若是活在世间,时时存有想让人回报的心,活得会很痛苦,我有经验过。该我们做的我们就去做,对人能付出多少就尽量付出多少,何况夫妻当中一定要有慈爱包容慈悲的心,这种才能得到别人的爱,你如果用恨来对待,只有增长恨,简单说就是以爱对待别人,以慈悲喜舍对待别人,那么别人对我们就会增长慈悲、增长喜舍、增长爱我们,你用恨对待人家,最后只有增长恨,到头来自毁毁人。







我来说一个故事,就是琉璃王的事情,琉璃王的父亲当初想要娶一个释迦族的女子,由于琉璃王他父亲这个国家兵多将广,甚为强大。而净饭王就是释迦族,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的领土比较小,虽然他的文化比较高,但是兵力却比较弱,如果以强势来讲,释迦族这边比较弱,琉璃王的父亲比较强。那么琉璃王的父亲希望娶一名释迦女子为妻,可是释迦族当时并不同意将释迦族女子嫁过去,一方面又怕对方攻打过来,于是里面一个大臣就出了一个主意说:没关系我来处理。他家刚好有一个奴婢,生得很可爱很清秀,看起来很像释迦族,那么他就为她沐浴装扮,坐上了一辆高贵的马车,就出发了,就说这是我们释迦族的贵族,送给琉璃王的父亲做老婆,以后就生了琉璃王。

琉璃王出生做太子的时候,琉璃王的父亲想说释迦族的文化素养比较高,当时在印度分很多国,释迦族的文化比较高,于是就将琉璃王送到释迦族学习,这个琉璃王小时候就很霸道,孩子时就当孩子王。有一天去一间类似现在图书馆、休闲中心的房舍,那地方刚盖好,希望邀请佛陀回去剪彩,庆祝一番,并且在那边讲法给释迦族人听。琉璃王当时就在外面和释迦族的孩子玩,看见了这地方觉得很漂亮,就进去,看见了一张椅子,这张椅子原本是要给佛陀坐的,那么他就自称王,爬到上面去坐,跟释迦族的孩子说,他是国王,跟底下的孩子发号施令。然后被释迦族的长老看见,很不高兴,心想说:你这个孩子又不是释迦族,而且那椅子又是要让佛陀讲经坐的。这个时候就从上面把他抓下来,骂他说:你不是释迦族的孩子,你是释迦族奴婢的孩子而已。当时还是孩子的琉璃王太子,被人羞辱、嘲讽、挨骂之后就记在心里。那时太子出门在外都有派人照顾,都有一位婆罗门,琉璃王做太子时嗔恨心很重,就跟旁边照顾他的人说:你帮我记着,将来我要是登基当王的时候,这件被污辱的事你要提醒我,别让我忘记,你要帮我记着。这嗔恨心琉璃王就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太子慢慢长大,做了琉璃王的时候,那位婆罗门就提醒他当时被释迦族污辱的过程,哦!这个琉璃王的心禁不起别人每天讲,肚子一股怒气就上来,便一心一意想要报复,要去灭释迦族。嗔恨心一起,就带着他精锐的战士去讨伐释迦族。佛陀知道这件事,就带着所有的比丘在路上打坐,阻止军队的前进。琉璃王就问说:佛陀啊!树林里很清幽,树林也很宽阔,环境很好,为何带你的弟子在路边坐呢?佛陀知道琉璃王要去攻打释迦族,他说:“不忍心看见自己的释迦亲族被人残杀”等等。”于是跟琉璃王开示,琉璃王听了之后,就不敢过去,带领着他的兵马调头回去了,所以头一次阻止琉璃王残杀释迦族。然而这个琉璃王他并不是这样嗔恨就算了,都还记得!有一天又想说,佛陀离开这个附近,到别的地方去弘法,离得很远了,假使再赶来也没办法阻止这场战争了。于是又出兵去攻打释迦族,一到释迦族,破了城门开始大屠杀。

在大屠杀的过程中,有一位在家居士修得很好,这名居士叫做摩诃男。这个摩诃男怎么呢?在经典上常看见摩诃男跟佛陀请法。摩诃男也是一位释迦族,但是他是在家居士。他在社会上人际关系很好,事业做很大,所以很多人都对他很好,摩诃男看到释迦族被残杀的情形,内心产生了一种慈悲心,就跟琉璃王说:“看在我们的交情,看在你也是释迦族一分子的情面上,你能不能几分钟时间给我。”琉璃王说:“怎样?”“我跳到前面这水池里,等我浮上来的时候,你再残杀好不好,我实在很不忍心看你残杀释迦族无辜的老幼。”琉璃王就说:“哎呀!你跳到池里时间能多久呢?让你最会撑也两三分钟而已,允准你,达成你的心愿。”就下令暂停屠杀,摩诃男就噗通一声!跳了下去,跳到这池中,琉璃王就在上面等,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一直过去,咦!二十分钟过去,半小时了,怎么没有爬上来,就怀疑是不是下面有什么古怪,还是有什么特殊的逃走秘道?他的部下就噗通!跳下去看,上来说:“大王!这个摩诃男为了救释迦族免遭残杀,将他的头发绑在下面的石头上,已经自杀了。”琉璃王听了这话之后,他那种杀戮的心,残忍的心就这样柔和降了下来,于是就停止残杀释迦族。你想想看,嗔恨引发这么严重的伤亡,难怪过去人家说,无明火会烧尽功德林。







所以这个嗔恨影响夫妻,影响家庭,影响社会。社会很多都是因嗔恨报复的心,嫉妒的心,惹出很多的纠纷,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慈悲包容才可以得到对方的爱,如果用嗔恨,只有增长嗔恨而已,到最后就像释迦族被琉璃王残杀那样,不知杀死多少生灵,不知造多少恶业!所以夫妻和合,家庭美满,我们才能行善培福,夫妻家庭不能美满,每天都在那里烦恼,情绪不好,怎么有心去行善呢?怎么有心去修行呢?家庭和合才能行善培福,家庭如果不和合要行善培福是不可能。家庭夫妻不和合,无精打采,心事重重,每天都情绪不好,要怎么去利益别人?无法行善培福,怎么进一步的去修行,离苦得乐,灭生老病死的大苦集呢?何况佛法又是甚深的教理!

社会上的宗教全都是好的,除非他是骗人的,除非他是邪教义的,除非他是不修心的,否则宗教都是好的。我们不能在宗教当中互相排斥,唉呀!基督教不好,天主教不好,其他教不好,不可说其他宗教的是非,因为各个宗教能够生存,当然有它的优点。信仰任何宗教的人,都有他与该宗教的因缘,我们不要去勉强别人一定要信什么教,我们也不要排斥别的宗教,宗教与宗教互相排斥就不算宗教了,因为宗教各具其宗旨教义,每一个宗教有它的宗旨,有它的教义。宗教推广它的宗旨教义来利益社会、来净化人心,佛教也推广它的教义净化人心。宗教各以自己的宗旨、教义来净化人心,所以都是好的。除非是邪教。什么是邪教呢?没宗没旨,包括都劝人作坏危害社会,这种宗教除外。

各人有各人的宗教目标和理想,我们不能勉强别人不要去讲,也不能左右别人一定要这样讲,也无法左右别人要怎么做。各人有各人的业力,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各人有各人的目标,随顺他的理想目标去进修他的兴趣,这是因缘的问题。所以不仅是夫妻,还包括社会、包括宗教等等,都应该要这么做,否则随时都在你争我斗,哪有心情去静思,思惟真正缘起缘灭甚深的教义呢?这不可能!所以从家庭的和乐演变到社会,就像是一串念珠一样,一粒接一粒,都有连带关系,小到大,大到小,像一串念珠,一粒接一粒串在一起挂在手上,你如果掉了一粒,断了,全都掉光了,所以不要轻忽一个家庭,小小一个家庭就足以引起社会的问题,这是事实呀!

所以夫妻要圆满,时时刻刻一定要相敬,内心如果还没到境界,当起了一个嗔恨心的时候,马上我们要提醒自己,用慈悲来对治嗔恨,如果没办法就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学他的慈悲,来化解我们的嗔恨。因为大家都知道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若我们没办法达到内观的境界,那就来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可以净化我们的嗔恨心,那么我们就能家庭和乐、社会和乐、世界和乐,大家就很自在很快乐。人间净土就生出来了,然后再更加精进向上追求缘起甚深的教义,断灭生老病死的大苦集。







我们再来看佛陀对师徒之间相处的说法如何?佛陀教我们说:为人师者和徒弟,像老师和学生,到底要如何才能达到圆满,达到理想。做人徒弟,或做人学生者必须要以五事对待师长。佛陀说:徒弟应以五项来对待师长,也就等于说学生要对待老师依五项:

第一、在师长前必须起立:

也就是说我们当学生的,看到老师在那里我们要起立,老师没坐我们不可坐,看到老师来要站起来,看到师父来我们要站起来,老师叫学生坐,学生才可以坐,师父如果来,我们为人弟子要站起来,这是一个礼貌,如果有客人来,我们也站起来这也是一种礼貌。我们尊敬别人,别人就尊敬我们,我们对人有礼貌,别人就对我们有礼貌,所以佛陀说的并不仅限于师徒关系,应包括人与人,你对我谦虚礼让,我当然就对你谦虚礼让,互相谦虚礼让,那么这个社会处处就和乐,处处就能互相关爱了嘛!

第二、亲近侍奉:

就是为人学生有因缘机会一定要亲近师长为他服务,奉侍师长是做弟子的责任。人说世间的第一福一定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这在十六观经里有说,如此这样就是人间第一福。福是靠自己培养来的,不是去求来的,也不是用钱买来的,是靠自己培养起来的,真正的培养是没有离开心,做一切事情都没有离开身,所以奉侍师长是做弟子的责任。

第三、若闻思语:

就是说师父在开示的时候,做弟子的一定要专注听师父开示,思惟师父开示的意思是什么,不要师父在开示,做弟子的一句来、一句去,没礼貌,不了解师父所讲的意思是什么,就跟师父争辩,做弟子的一定要了解,等师父开示完后有疑问才举手发问,师父再解释。不要人家在讲话,你从中间就插话进去,这也是我的一个毛病,十多年前认为别人在讲话,我们静静的听,等到他说完我们再讲,可是毛病是有时候人家讲到一半,觉得没道理,我就插话下去,他还没讲完,我就从中插话,这就是我自己的修养不够。我们内观要觉察,当学生的,老师在教我们,我们要注意听,专心听。听听看老师在教我们什么?专心听完后,如果有疑问才跟老师发问,千万不要“近庙忌神”。认为我们隔壁那间庙不兴,要跑到很远去拜拜才会兴旺,现在社会上师徒的关系往往会这样,相处一久就觉得这位师父没什么,“近庙忌神”,这个老师教我们一久,就觉得这老师没什么,其实他不了解。佛陀在长老偈有讲:不管他是做你的老师还是师父,至少他的经验比你丰富,不然他走的路也比你远,可以用他的经验来让我们做参考,是不是这样?何况说你用互相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弱点,世间绝对没有十全十美的,除非说学到跟佛陀一样,在因地修行当中,都还有习性,何况说阿罗汉也还有习性,只是阿罗汉他的习性是善的,不是恶的习性而已,所以我们听师父在开示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千万不可有散乱的心,不可没礼貌。

第四、尊重师长,对于师长要有感恩的心: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没办法感恩,对自己的老师没办法感恩,对长辈没办法感恩,那么这样要怎么面对社会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感恩、惜缘、惜福,时时刻刻尊重师长。

第五、凡所教诲,悉皆持:

也就是说老师教我们的,或是师长开示所教我们的,必须要记住。谨慎思惟老师在讲什么,了解他的意思,还要依师长的教导去奉行,依师长的教导去做、去经验,有疑问再去请教师长,那么这样我们才会进步,不可自己我慢自高。看轻师长,看轻老师。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弟子必须应该要对老师、对师长行五件事。今天时间又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乐,吉祥如意。感恩!再见!





入道发心为首务,修行急务立愿先,忘失菩提修善法,依然还在轮回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4 02:22 , Processed in 0.0370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