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楼主: wlxg20130220

录影-南怀瑾居士-显密文库佛教文集分享到

[复制链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7-3 20: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录影-南怀瑾居士-显密文库佛教文集分享到

续-《●录影 - 南怀瑾居士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论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晦堂问黄山谷:“闻木樨花香么?”黄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黄即有省。后来死心新禅师问黄山谷:“新长老死,学士死,烧作两堆灰,问什么处想见?”黄不能答。要见吗?放下即可见。提起也有消息。(杨管北插嘴说:“非见是见。”刘居士随着说:“生死本分上没有见与不见。”)
黄山谷在贬黔南途中,有一天白天睡觉,睡醒后忽然悟了,悟个什么?杨、刘两居士所答具是口头禅。《华严经》:“华严果海,信为能入。”不是信别人,是自己信得过自己,信得过便到家。两位大居士说了,我也说一句:这件事是“水中盐味,色里胶青。”试检点看。上座。
注意呀!参!放下便是,管他那么多。
(杨管老说:“不见也罢!”)
师即曰:一定要见。
(一点五十五分坐第六枝香。二点二十七分下座。)
《楞严经》上说:“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放下!色壳子内外都一概放下,“踏破毗庐顶上行”,此身不管,看他是个什么东西?不要昏沉,身体要端正。你太昏沉了,眼睛要睁开一下(指坐中一人)。正是这个时候,道昏迷不昏迷,道清净不清净,你那个清清明明在哪里?如水中的咸味,到处都有,只要温度增高,盐提出来,水又是淡的了。“羚羊挂角无踪迹,一任东风满太虚。”会吗?
(三点坐第七枝香,三点半下坐。)
腿子刚刚收好,就是这一下,当下即是。这一下过后,有个求定的心起来了,又不是了。这个当下即是,要认定它,但不是道。参!
这一枝香大都昏沉,原因是午饭吃得太饱了,五脏气脉不通。
(下午点行香)
“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放下!放下即是。《楞严经》上说;印度有个疯子,一天早起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头很漂亮,自己的头看不到,便疯了,到处找头,后来找到了,就不疯了。
佛证道时说:“奇哉!一切众生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证道后欲入涅槃,帝释跪请住世,佛曰:“止!止!我法妙难思。”
要见本来面目吗?谁见过了?人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动物,连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能看到。想看到吗?妄想放下来,“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又说:“外其身而后身存。”一、要能公而忘私。二、功夫上讲则是充塞宇宙之间,天地与你合一,法身圆满遍一切处。如何办呢?放下!休息去!大休大歇去!你早就做到了。只是有一个修道的心把你捆住了,求希奇,求玄妙,一切放下!本来面目就见到了。鼻子不要牵在别人手里。参!唐宋以前的禅,就是这样的禅,平平实实,又有些大手眼,所谓要有杀人之刀,活人之剑,五祖演“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的手法,临济祖师:有时夺人不夺境(世人喜戴高帽子)。有时夺境不夺人(境界不对),有时人境两俱夺(置之不理),有时人境俱不夺(由他去)。”方便接引人,没有定法,如珠之走盘,是个活的,只是使人狂性自歇,真正得道者,死去生来,绝对自由。
(四点三十四分坐第八枝香。五点四分下座。)
放下!“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云:“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何谓众生?社会也。人我众生三相为空间的,寿者相为时间的。《金刚经》主要的是让你空四相,去三心,如何办到“三际脱空,过去等三心不可得,不要收回来,也不要放出去。祖师云:“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这一段空要看好。有定力的人永远清明,不会昏头昏脑(顽空)。前念已过,后念未生时,中间有一段空,要认清这一段空。(老师敲香板一下曰:)过去心不可得。上座。
(下午五点半坐第九枝香。六点整下座。)
三际脱空,当下即是。把持不住,是什么道理?见到这个理,起心动念,保任这三际脱空,心如明镜一样。久而久之,任运自在,活活泼泼。道家叫做“养”,佛家叫做“修”,见性以后才起修。五祖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心不黏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时都在定中)。”《孟子》尽心章末段就是讲“养气”:“可欲之谓善(以禅定为乐),有诸己之谓信(无中生有,清明在躬),充实之谓美(气脉精神都很充沛),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宇宙与我一体,到了化境)。《楞严经》:“理则顿悟,事非顿除。”慢慢保任,不要慌,不要着急。所以古人悟道以后,都依止老师十年二十年,然后出山。道济云:“两岸桃花红正英,夹堤杨柳绿绿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五月西湖冰凉似秋,芰荷初动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不要贪图学问,把这个养好,一切妙镜妙文随口而来。
(晚上七点行香。)
今天所讲的追盛唐的禅宗,也就参。不知道有没有三际脱空,泊然而往的人?如此谓之见道。见道的时候并无所见。见道易尚,修道很难。祖师云:“从缘入者,永不退失。”――如果见地不真,明理不透,要到热闹场中去磨炼。到富贵中去。大隐入朝,小隐入市,孤隐方入山林。富贵热门场中,处处是障碍,你能泊然而定,别人也看不出你有道,古人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究竟如何磨炼,明天再讲,走。
天下最倒楣的是“为人师”,百丈禅师最野狐精,狐曰:“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答以不落因果,堕野狐身五百世矣。后来百丈开示野狐精曰:不昧因果。野狐精因而得解脱。成佛亦不昧因果,寂灭清净为因,菩提涅槃为果。
(七点半坐第十枝香。八点整下座。)
今天的腿部最难熬,痛苦阶段过去以后,都是舒服的了,学佛修行不肯下功夫都是空话。认清楚这三心不可得,不可得中就是那么得。
百丈禅师所创丛林制度,影响当代社会很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人若勤劳则善心生。某日一僧闻鼓声,举钁头大笑而回。百丈指曰:“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百丈回寺后,询其见什么道理。僧答肚子饿了,听到鼓声,回来吃饭。百丈就笑了,平平实实是道,不要求个玄妙,当下即是。
(八点坐第十一枝香,九点下座。)
小参――晚上九点十五分开始
夏医官:今天腿子还是疼,妄想稍好一点了。
林同学:今天很少乱想,晚上腿疼了乱想就多起来了。
文光:每堂上座就睡觉,快睡醒了,老师的引磬就快响了。
程局长:今天老师让我们放下,话头仍不敢放下,妄想稍少一些了。
张同学:早晨很少妄念,午饭后腿子疼,吃了老师的药反而头昏, 想回家,腿部臀部都疼,可是很舒服,一身大汗,头部好像脱离了身体。
鲁居士:无可奉告。
刘老居士:今天没有参话头,只是静坐。
师云:你十几年来见到的境界很多,都是光影幻象,气不能归元,五阴磨荡就发光影,本应罚你洗禅堂。能见光影的不在光影上,再继续参。……乐由精生,明由气生,无念由神生。心注于眼,眼注于空,空无所注。
刘居士:周身骨节肌肉都酸疼,晚饭后稍好些,手有些发胀,早上第一座,看到我自己在面前。
师云:用心太过,精神分散,你那个无念还是不对,把那个也要放下。
孙先生:在腰酸腿疼的时候,话头不能参,放也放不下,似乎应该改良。
师云:今天晚上再照你的老路子试试看。
傅太太:今天还是和昨天一样。
汤小姐:今天参话头,下午就不参了,只是跟腿打架。有时昏睡,晚上头很疼。
陈小姐:今天放下话头不参了,下午能忘掉身体,香板一打,到达无念。过了一会儿念头又来了,不知道无念的那一刹那,是否就是那个?
杨太太:话头很自然地就放下了,腿子也不疼了,但是还没有降服我的心。
萧先生:今天觉得很清净,平常功夫用得太少了,今天下决心想克服它。
傅居士:今天老师又与昨天不同了,听的很起劲,但是腿子没办法。
金先生:我个人以为开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将来待人处世可能改善一点,今天坐的时候有两次浑然无我。一片白光,很舒服。人也悬起来了,又有两次一片红光,也很舒服,一听到场声音,就打断了。
杨管老:早上第一枝香很好,以后都腿胀。
师云:腿胀是好现象的过程。
谢教授:静下来全身发热,舒服得很,杂念很少。我对老师绝对地信仰、服从。今早身体有一次大的震动,到了忘我的境界,认识了真我。香板一拍我又回来了。
师云:继续参“我”又怎样回来了。
巫居士:早上喜欢听见鸟叫,身心都很舒服,发热发胀时,妄想没有了。

第三天――农历正月初四
(早上六点二十六分,坐第一枝香。六点五十六分下座。)
这个七会今天第三天了,今天我想略讲道家密宗各派修持法门。各位修持不得力有两个理由:一、理不透。二、方法不对。今天我全部说出来,各位捡需要的酌加采用好了。
释迦佛说法几十年,大体上是讲“空”。唯识宗讲“有”。宇宙万有之本体谓之如来藏,即万有之总名。我们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根,如来藏含藏一切精神物理的种子,如果如来藏清净了,就谓之真如。譬如太极图,半阴半阳,阳面即真如,阴面即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谓含藏一切种子,如大海水,波浪如山河大地,水泡如一切众生。第七识是我执(如海水之中有一个水泡),为俱生我执。眼耳鼻舌身五识。第六识是我们后天所生,即分别妄想。现量境――五根与五尘相接,不起分别(没动念)。比量境――起意识分别。非量境――幻境、邪思。现量境如能扩而充之,即此用,离此用,即可达到真如。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孔子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什么叫空。坐起来清清明明,这就是现识空。坐下来以后为什么看到各种光影?意根习气引发阿赖耶识种子呈现的缘故。
(早上八点三分坐第一枝香)
般若讲空,空一切相也。
在藏密而言释迦佛涅槃八年(或说五年)又来人间,即莲花生大师。初唐时入西藏,建立密教,又称藏密。除了念咒子观想外尚有调身的方法,色身障碍不调理好,空不了。又有调气的方法。生命靠气,靠后天的呼吸引起来。无火谓之炁,呼吸停止以后,炁就充满了。用现代语比喻就是能。炁从何来?从神而来,打坐好了,神能生炁,炁能生精,有无穷快乐,得无比清净。又有修脉,修明点、修灵能,即精炁神。《楞严经》:“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修心如使杯中污泥澄清,然后取出污泥,最后打破杯子,真正修行越年轻越容易,身体没有败坏,习染渣子也少。生命根子在海底,修道的人可以使海底动了,两腿发胀,有六十四根气脉可以打通。老了以后就差了,气机发动先向两腿钻,钻不通就发生欲念。如钻通了要经过一大段痛苦,如不能调柔此段气脉功夫,不能即身成就。
(九点三分坐第三枝香。九点三十五分下座)
佛家讲一个“舍”字,有不怕死的精神,学佛修道无有不成者。气脉通了以后,昼夜长明。但是吃多了会昏沉。气脉搞不通,气机不来,不能得定,色身障碍故。最直捷的修定方法,是把识空了,或闭起来而舍眼根,照着它,自然无念,海底生命之源会动起来,然后气脉就通了,一百天以后包你有消息。但要真明了其理,修行得力才行。
(十点一刻坐第四枝香。十点三刻下座。)
当下即是。戒呀!定呀!慧呀!精呀!炁呀!神呀!都在这儿。学佛学道要向上看,无量法门誓愿学,真正智慧通达了,方法懂得了,真可以造化在手,生命由我。下决心专修,其心放下来,无有不成者。但是明师难遇。佛法难闻,老子曾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然后一阳来复。一切万物只有六变,第七变又是另一开始。一阳来复后,先有气机发动,发大乐,然后放下,身体如溶化了,是谓乐、明、无念,性命可以做主了。然后在起心动念处历炼。全波是水,全水是波。一般修道的人,多半停留在“空”上,殊不知波浪就是海水,妄念就是心的用。
净土宗就是利用正念修行,妙到极点。念到气机发动,佛号断了,乐明无念,明到净土现量。如要花开见佛,翻一层就成。都是阿赖耶识所变,所以说万法唯心。不过修行容易,做人难,一定要在起心动念处历炼,才能成为一个完人。
(下午一点半行香)
有些道理平时要留意。《易经》讲太极,太极生两仪,为宇宙本体体用的符号;犹如佛说的如来藏。佛说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百千万亿化身。儒家说的道,指形而上的,把形而下的叫做器。又径路谓之道,指做人的法则。老子说:“道生一”,“一”是什么东西?“一生二”,“二”是什么东西?“二生三”,“三”又是什么东西?“三生万物”。天地有道,一生神,譬如太阳系里的太阳。“谷神不死,玄牝之门。”谷神指空空洞洞的,有回声的,空气光线不流通。玄牝之门指生万物之母。道在目前,先把目光定住,含蓄内照,自然内视。神只是空空洞洞的,清清净净的。神照久了就会生炁,再照久了就会生精,譬如太阳照大地能生长万物,久了如鸡孵卵。不论男人女人都具备生机,不向外流溢,慢慢会就会有成就。
修道的人如果觉得闷了,要把身心放松了,天晴之后必阴,天阴之后必晴。除非大解脱了,可以则你,一切由你做主,遇到顺逆境界都能心情平静,就到家了。《参同契》云:“内照形躯”,就是用神来照。禅宗说“一念回机”,“一念回光”。又说“我有正法眼藏”,要用相而不着相。(啪!)
香板声听到了吗?空空洞洞,“谷神不死,玄牝之门”。只是打坐而不修行,不会有成就。如何修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两点十分坐第五枝香。两点四十分下座。)
养神之道,开眼闭眼,并无二致,开眼也能神不外露,与天地之光合一。神要会养,不能久用,化腐朽为神奇,最高的从最肮脏的里边出来的。我们的身体是全体的一部分,不可毁伤,自杀是犯了大戒,密宗更把身体看得重要。神就是清净法身(扩而充之之谓神),气就是圆满报身(生命之源),精就是百千万亿化身(菩萨内触妙乐),主人是灵明,宾客是乐明无念,永嘉大师《证道歌》“降龙体、解虎锡,两股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心念与神譬诸龙,精气譬诸虎,故应将神气二者调伏,龙变化莫测。木纳祖师说:“得心风(即炁)自在者,自然可以得神通自在。”真正会参学的人,一句话抓住了就是宝贝。化腐朽为神奇,易经讲一个“变”字,佛经讲一个“无常”,无常是指变化的现象而言。道家讲“迁化”,都是此理。但要亲身磨炼修持证到。
(三点半坐第六枝香)
学佛为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有很好的善士学禅,不能成就,要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不管。祖师说:可以入佛、可以入魔,贪着禅定之乐不肯出定者,犯菩萨戒;但是你还没有禅定之乐,乱跑一气,反而说不贪禅定之乐,便是欺人之谈。
佛不能转定业,不能度无缘之人。没有得定的人,想清净下来很不容易,已经得定的人,想出定得个妄想也很不容易,这并不是妄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7-3 20: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录影-南怀瑾居士-显密文库佛教文集分享到

续-《●录影 - 南怀瑾居士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祖师说:“此事如鸡抱卵”,如微醉后,一身发热,都松了。绵绵密密地抱去,啐啄同时,石破天惊。积雪为粮,磨砖做镜,迷了几多年少?神入炁中,含光昧昧,切勿揠苗助长。守住了神,气自然调柔,连气都没有了,只有出入的感觉,谓之息。出息不随外缘,入息不随蕴界,一息即是一念,一念这间不知起到了多妄念,如能神与息凝而为一,自然气住脉停,发起大乐,天地与我溶化在一起,一身骨头都酥了软了,妄念很难出来。
不要妄想,一念清净,万法归一。一在哪里?不在内外中间,强名为一,即是在清明在躬。年轻入道,占多少便宜?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满怀都是祥和之气。
道在哪里?道家所谓命宫,密宗所谓气脉,都是阿赖耶识所造。心不清净,都是障碍,做功夫的时候,都知道那个灵明之性,无形无相无头无尾即是性。性命双修,各位拿得到,拿不到,就要看自己了。
(四点五十六分坐第七枝香)
道家用八卦代表道,天地定位,代表时间空间。山泽通气,雷风相薄,(冬春之交有地雷,以后生气才出来,农夫开始耕地。)水火不相射,要水火既济,必须要水火易位,所谓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妄念就是火,未生之精炁就是水,在海底,但无相。念息了,先天一炁,自然而起。水火既济,即可返本还元。四象五行皆藉土,以地球为中心也(戊己代表肠胃、中宫,一念清净为真土。)九宫八卦不离壬(真水性空。无形相的。)万物滋生,全靠精水。地球水多于土地。精炁神未发之能也,从海底而来,所谓自有源头活水来。一念清明,灵明自在,醍醐甘露,从上而下也。专心一致,一通百通。若搞搞这样,又搞搞那样,则一无所成。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赶快努力。万物都在放射,彼此交流,地球冬至一阳生(井水冬暖夏凉),夏至一阴生。海底热流上冲至顶,会疼,不管它,不要导引它,一念清净以后,自然降至海底。
诸位年轻朋友要立大志,从儒家做人做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问之道要融会贯通,志心于道义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心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要从艰苦朴实中来。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做人之学也,在明明德,(德包括体用,明明德即禅宗之明心见性。)在亲民(即利他),在止于至善。(至善者,中道也,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善欲人知者,便非真善。)以下讲渐修:知止而后有定,(儒家讲欲,即妄念,止于一,止于清净,止久了就有定。)定而后能静,(身心静下来,近于禅)静而后能安,(安贫乐道,不受外诱,身心安乐,颜回之乐也。)安而后能虑(方便般若),虑而后能得(得明明德也)。
小参――晚上八点四十五分开始
黄老居士:请示参话头的方法。
师云:你最好禅净双修。
夏医官:今天头很紧。
林同学:下午脸上发热。
文光:今天醒来后有一段空白。
程局长:今天下午两座很好。
张同学:背后很疼,晚饭后心情很沉重。
师云:好好打坐,智慧只有向定中求。
鲁居士:希望把下午的点心取消了,多打一次坐。
师云:要自己管理严一些,不要放松。
唐君:坐起来妄念很少,下午出外一次,还能保持这们样子,自己觉得有进步。吃了老师的药以后,大转变,眼睛没有守,气向下降,手脚都不觉得了,心非常静,灵明不昧,一切声音听得清清楚楚。下座后觉得非常爽,有点怕风。
师云:境界不要求它再来,因为境界是日新月异的。
张教授:今天第一座很好,到了忘我境界,早饭后又不好,很惭愧。下午眼睛没有守,也空下去。
刘居士:今天坐下来妄念很多,行香时听老师讲话,妄念反而没有了。
金先生:早饭后第一座手失去知觉了,下午四点钟以后,坐上背脊发热,到颈子上止住了。
傅太太:坐好的现象,四肢好象抽缩的样子,下座下不来,又继续人坐了一会儿,费了好大的力量才下座。
汤小姐:气上来头很胀疼,妄念也少了。
师云:下次头疼得厉害的时候告诉我,不要强忍。
杨太太:今天老师所讲的完全不懂,完全没用,只是能静下来。
萧先生:腿子好一点,希望多一点。
傅居士:妄想少,也没有昏沉,好象冬日阳光照耀着一样,觉得有些进步。
杨管老:早上三座都很好,两膝发胀。
谢教授:念来不续。
项教官:下午用回光返照,混陶陶,不如昨天的好。
师云:昨天近禅,今天近道。(一笑)
第四天――农历正月初五
(早上六点三十五分坐第一枝香,七点五分下座。)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初入门学佛,一直到成佛,都是做这一下功夫。人见地要真,要走大道 。众生心理好厅,不知平常就是道。学佛的人要顶门另有只眼。平常心就是道,真正的道,治心难。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佛家讲戒律,戒是规律自己身心的法度,不是颧虽人。由戒生定定和慧,应该数十年如一日。像这个七天的样子。都要从小处检点起,检点自己的身口意,不使他丝毫放逸。魔与佛的神通变化是一样的,佛魔所以不同者在心。大乘菩萨要首先去掉骄慢心,自己不用功,专求老师特别传授什么秘诀,不会有成就的。
戒定慧不够都是痴,骄慢心由知识来,道理见不清就是痴,一肚子理论证不到,就是痴,贪嗔痴慢疑这些都没有了,变成慈悲祥和,平常心是道。在禅堂里要检束身心,规律自己,不要放逸啦!不要散漫啦!“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稀奇玄妙是方法、是取巧、是化城(半路上,而不是到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用各种不同的法门诱导你,使你成佛。佛经说: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也就是孔子的循循善诱。
儒家的反省就是佛教的自净其意。慎独的功夫也产这个。大乘六度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就是检束行为。自净其意,即是内布施。持戒分戒相和戒性,外面的行为是戒相;无念时,根本无犯罪的意念是戒性。忍辱也分外忍辱(行为),内忍辱(无忍辱的意念)。
各位坐下来能定下来,一下座就不能定了。真正禅定无时而不在定中,这种程度才能生般若。修道要福慧双修,般若是慧,布施是修 福。随时随地自净其意,就是大定。
禅净双修,永明寿禅师大悟以后念佛,是个榜样。打坐时念南无阿弥陀佛,慢慢念,下句南无阿弥陀佛未念以前,空一段时间,有妄念起来再念佛,能空多久便空多久,这就是禅净双修,也就是空有双修。这外修法极高明,而道中庸,不要看不起它。
瑜珈念就是心念,出声念可以长寿。(此时师亲自示范念诵方法。)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念的得法,自然一片光明,气息也自然绵长,气要调柔归一。念的是阿弥陀佛,空的那段是自性弥陀。
(八点四十五分坐第二枝香,九点十五分下座。座中,师带大家念佛。久之,有不少人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这一堂,师忽震威严肃,大家不敢丝毫放逸。)
禅净双修念佛念久了,会流泪,那是悲心发了,空掉他,免得着悲魔。莫妄想!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林×!你心中还有事没有?(答:没有了。)
你在哪里?
(答:这里!)
答对了,可惜不是这个。
“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寂灭见真心,真心明澈通三界,外道邪魔不敢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还认不清楚呀!就是这个!这才像个打七的样子,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种种修持,种种办法,无非让你们妄心放下, 坐不知坐,行不知行,两手放开,林×不要抓得太紧。放下,连放下的也要放下。本来无一物,执著本来无一物,早黏上了。
“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睁开眼睛,清清明明,这一堂多清净啊!都在净土里了,心净则佛土净啊,还学什么佛。狂性自歇,大休大歇去!莫妄想!放下即是。走!(行香)
走是两个腿在动,心没有动啊!讲是嘴在讲啊,心没有动啊。自自然然本来清净啊!认为有一个不动的,又不对了啊!一切声,一切相、一切动静等等,都是虚妄,平常心就是道。你要找稀奇玄妙,三大阿僧祗劫去打吧!顿悟法门这个!机锋,像刀子一样;转语,你着在那里,把你转过来。一念回机,当下即是,并无奇特,就怕断章取义,整个要弄清楚。放下!放下!莫在那里打妄想。你以为有个东西有道理可得,就错了,悟了以后,待人接物,慈悲祥和,并无奇特,如果求稀奇求玄妙,那是妖怪之学。
(九点三刻坐第三枝香,十点下座。)
放下!放下!内心清净,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怎么听不进去呢?唐宋宗师,拿机锋来教,整天骂人,不将就人,唐宋以后的宗师,便婆婆妈妈了。
(老师指定聂、傅、杨三位试讲《心经》)
聂居士讲《心经》:观自在菩萨,重在一个观字(照),自在菩萨就是心,行深般若是无时不在定中,才可以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皆空,入流亡所,入流一念回机。
傅太太讲《心经》:观到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菩萨。本体里面没有六根六尘十八界,就是菩萨境界。
杨管老讲《心经》:《心经》重在“照”字,功夫在观字。第三堂我觉得很好,亦看亦听,亦不看亦不听。譬如拿手电铜筒觅食物谓之照,大太阳出来谓之观,身心皆亡,无烦恼无痛苦,度一切苦厄。但是认空即是见体而不见用,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抓住一个空的境界,那就是色(执著),再进一步有照的境界,无照的观念,就是自在了。一般人提到空,什么都没有,落于顽空,一般人认为空空洞洞是空,落于有上,常上。空是空一切相,相空而性不空,打破时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依性起修,入世以后,利世方能心无挂碍……究竟涅槃。涅槃在哪里?就在这里。见性以后方能济世利人,终日纷繁,而无动于衷。
(十一点十四分坐第四枝香)
禅宗讲解脱,是智慧解脱,无智亦无得,了无所得,空到极点了,但是只见到空,不见其有。毕竟清净以后空有圆融,心能转物,便同如来。傅大士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随四时调。”一定要在心地法门上用功夫,要融会贯通,不可断章取义。
(一点三十五分坐第五枝香。师击香板一下曰:)
此乃观音入道之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雁过长空,都无踪迹可寻,处处皆是道。学道容易,学禅实难。洛浦问夹山和尚曰:“佛魔不到处如何?”答:“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这是百魔佛不到处,你说在哪里?就是这里!我在讲话,你们在听,就是佛魔不到处,心中有佛即有佛,心中有魔即有魔。夹山和尚又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参哪!走!不要用心去参哪!不注解怎么行?
傅大士为弥勒菩萨化身,说法如云如雨,为梁武帝讲《金刚经》,刚刚上座,击桌一下,即下座。能知想能动的就是那一个。(时师击香板一下。)听到吗?能听的就是那一个,“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什么呦?如果你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见到了,有人说,此偈只是说法身边事,尚未起用。道即在平常处,道在日用中,每天从早忙到晚,心中了无一物,可是要照见五蕴皆空。寒山偈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有人说此偈只讲到体。“我心如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可比拟,明朝日出东。”听到各种声音,空亦不看,一亦不守,就那么认下去,这就是观音入道之门,不守内外中间,自然清净。
(两点四十分坐第六枝香)
文殊菩萨赞叹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世界众生耳根特别明利,依耳根法门来修,最容易成就。天地间最伟大的慈悲莫过于母爱,所以观音菩萨以女身应化。如以身体起修不易透脱,耳根能听到十方,依耳根起修,最容易使你圆融。漏尽通就是一念不生。罗汉境界余习未除,习气之难除,由此可见。“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听到一切声音,不起分别,声音你执著不住,声音过去了,一切妄念顿息,由此可入耳根圆通,观音入道之门。
(四点坐第七枝香)
一切山河大地,一切蠢动含灵,都在给你说法,你要不要着相,声尘在来去之相,能听的这个无动静二相。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明白了,体会到了,不要着相,保任他,圆融自在,法身广大,无量无边,苦海即是极乐;一着相,极乐亦是苦海。睁开眼睛,清清楚楚,一切都看到,这就是佛境界。
(五点坐第八枝香。五点四十三分下座。)
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的修法,是初入门直至成佛最直捷了当的法门。修道家法门的,如果火大了,要醍醐灌顶,从虚无中来,如能修耳根圆通,即可水火既济。此为道家不传之秘。“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喧闹场中正好修耳根圆通,受用无穷。、
(晚七点四十三分坐第九枝香。八点十三分下座。)

小参――晚上八点半开始
黄老居士:本人对于贪痴二者尚能努力克制。财色名三者已经去掉了,睡比较贪一点。以自净其意来律已对人,罪过很少了,少病少恼了,打坐酸痛很少了,惭愧的是有杂念,今天第一座比较好,午饭后的三、四座支持不住,杂念就来了,用念佛数息法对治,照老师耳根圆通法门,饭后第二座居然毫无杂念。诵大悲咒治疗臂部风湿已经得感应,以后一定照老师指示禅净双修的方法去修。
夏医官:今天已经知道用功,心里感觉闷闷的。
林同学:今天我很用心,老师在念佛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地跟着念,自己声音变了,手都麻了,杂念起不来,保持了好几座,以后就差一点了。
师云:很好,保任念佛,妄念来了也不要管他。
文光:头部有一股凉气降下来,杂念没有了,下午差一点。
程局长:上午第四座随老师念佛时控制不住流了泪,下午用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好得多了,有时眼前发生幻像,下午第三座身体有些摆动。
张同学:感谢老师硬把我拉来,上午老师念佛,我跟着念,听到哭声,忽然想起两句诗:“四海难容天下士,满堂尽是海潮声。”下午听到琴声急筝声紧,泪眼滴到菩萨衫。下午杨老伯打我一棒,金先生也打我一棒,把我的傲气平静下去了。晚上一座,清净极了,气血流通,由臀部直达脚心。
师云:很好,不要闲谈,还要努力。
刘老居士:我自己非常惭愧,学得很多,境界多,贪着。第一天参不上路,第二天不要参了,今天第一座,做我的功课,经过鲁居士香板一打,境界完全不同了,我好像是悟了,气脉刚刚一动就把它对治掉。
唐君:今天定的境界很好,气机一上来,杂念马上没有了。
孙先生:上午心神不宁,下午很好,头顶上有光来照,有时我把它丢掉,玄关发胀。
师云:不要执著它,不要引它,不要打喷嚏。不执著,外道转成正法。执著了,正法即是外道。
张教授:今天上午到达混沌状态,下午听老师所讲,没头没脑,下午非常不好,非常难过,逻辑妄念都来了。
刘居士:老师念佛,感觉很亲切,强忍悲痛,胸口发生热流直冲两臂,随着念佛,泪流下来了,老师念佛声停了,妄念也没有了,下午修耳根圆通,仍有妄念。
傅太太:今天好像很糊涂,老师念佛,心头很定静,好像有个东西想离开身体,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我好像已经明白了。
汤小姐:妄想很多。
师云:妄想是什么变的?再参!
陈小姐:上午听到念佛声,好像听到有许多天女合唱,下午坐起来很好。
聂居士:感谢教师,观音菩萨修行法门闻所未闻。今天一天都在空荡荡的,我得到寂照同时的利益,得是总觉得隐隐约约守住一个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7-3 20: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录影-南怀瑾居士-显密文库佛教文集分享到

续-《●录影 - 南怀瑾居士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杨太太:听到念佛声,觉得非常清净,也没喜,也没乐,听到哭声,稍微打了闲岔,下午没有坐好。
朱教授:今天行坐好像有个幔帐,不舒服。
傅居士:上午念佛时很清净,气都上来了,腿子很疼,下午气脉动今晚气血畅通。
金先生:老师要我来,我只学了几个月的静坐。念佛号时很清净,非常舒服,下午听到筝声,眼泪下来了,第二次筝声,更悲痛了,老师让我到佛前痛快地哭。希望大家下山以后,行为方面换一个人。
杨管老:第一座,眼睛看着,耳朵听着,非常安详。第二座没有照,现混沌境界。下午差一点。
谢教授:念佛有哭声,觉得讨厌,下午定下来了,行住坐卧都能保持清净。
师云:我今天很累,给你们今日一天的总答:“莫将闲解,埋没祖师心。”
第五天——农历正月初六
(早上六点半上香)
今天是第五天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今天大家不要闲谈,身心要收拾起来,好好用功啊!不要守在身体上,虚空就是你,你就是虚空,守个什么啊!早晨起来,清清净净没有境界,虚空与我一体。把你的学问道理丢掉,身心放下,把你肚子里的渣子都放下,不要起贪嗔痴慢。什么是慢,觉得自己了不起就是慢。不要执著我的话,莫妄想!这就对了。念念放下,目前清净亦不可着。年轻朋友更要注意,太老实的,我就叫你开放,你不听话,做人至诚就是道。当成骂人啊?那才冤枉哩!张拙秀才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大家要珍惜这个会,珍惜这段时间,什么是道?心空一念就是道。学问不可以骄慢,心性没有修养好,谈个什么学问。我的话不要听。(过一会儿——)
莫妄想,才是真话。只有两三天了,好好用功啊。(行香)抬起头来,两手甩开,心胸开放,身心放下,道在其中矣。莫妄想啊!要对得起自己啊!六祖说:“但观己过,莫论人非。”世上没有完人,取其长而舍其短,没一个人不可爱,不要专看人家的错,要时时反省自己。“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此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一天没做善事,就不应该吃世界上的饭。要抱如此的心情,来处世做人,人人都能如此,人世间就祥和了。不要再打妄想了,这个样子对不起人啊!(大喝一声)放下!
(八点十四分坐第二枝香)
坐在那里知道有个身体,就是丢不掉,就是没有魄力。“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无欢喜也无悲。一心清净,一念不生,就是忏悔。再不要悲了,要是再悲,就着魔了。看看观音菩萨的面孔,这要你去效法的,无比的慈悲,无比的祥和。
佛经上说:“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
宋朝秀才张拙见禅师,师问他姓名,他说姓张名拙,师曰:“觅巧不可得,拙自何来?”张拙因此有省。说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你懂了,你做到了吗?懂有什么用啊!“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真心无体相、无方所,“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一切皆如梦如幻,执著有个道可得,这就是魔。你到了吗?没有到,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说什么不在座上,你没有到,少说大话。“我无知人之智,而有自知之明。”期望各位立志济世利人,自己没有成道,就没有本事入世救人。方法呢,放下即是。放不下所以要管理,如果真放下了,何须管理?上座。
(八点五十四分坐第三枝香)
道还要加上德,德就是得。什么是正心诚意?“一念不生全体现”,这就是正心诚意。人一天没有人管训就会跋扈,“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天到晚自己以为了不起,有什么了不起。刚毅木讷近乎仁,语言要少,富贵功名尝过了就没有意思了。想救世救人,要从道德身心性命上来。历史都是重演。学问之道在己,“达则兼善天下”,未尝不好,但是你得从“穷则独善其身”开始。
打七讲这个做什么?古来禅宗大德都讲这个,岂是整天扭鼻子呢?听了就过去了,不要用心去把他记在心里。放下!放下!放下就到了。就是你放不下,念放不下,身心也放不下。禅宗以般若为主,修般若者如冰棱上走,如剑刃上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未悟之人,如丧考妣;已悟之人,如丧考妣。
有所得之人为什么搞掉了呢?狂妄嘛!下山以后保任下去,心头放下,就是真放松。三三两两在那里闲谈,有什么用?一切众生颠倒、痴狂。这下真醒了吧,一言惊醒梦中人了吧!
(十点四分坐第四枝香。十点三十四分下座。),
万籁寂然,清清明明,就是这个。保任这个,空灵就是你的法身,但是不要执著空灵,执著就不是诸法空相了,不要守住身体呀!“放四大,莫把捉。”守身体就是 被感觉困扰。不理他,就摆下来了。
烦恼哪里来的?妄念来的。妄念哪里来的?真如本体所现的用。无断除之心,坦然而住。骨血都化了,脱胎换骨。人还要清瘦一点,长寿的人都是瘦的,“列仙之俦,其形清癯”。气脉没有归元,修个什么道?注意啊!“一念不生全体现”,就到了。放下呀!只有两天了,快得很。“天地为炉鼎,身心为丹药。”把身体丢在那个大炉鼎里,让他受尽煎熬,这才叫做仙佛合参。心清净,一念不生,身清净,无障碍,这就是灵丹,你以为肚子里有个东西啊!那不是生癌了吗?参!
(十一点整坐第五枝香,十一点半下座。)
如何是得道的境界呢?听:“满目云山皆是乐,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不是悟了。而是身心都转变了的样子。
有一天释迦佛升座说法,文殊敲椎说:“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释迦佛就下座了。什么是法王法?一念清净即是。儒家说穷理尽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格物之理,你也懂了,物理原则你也懂了,“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命),万劫英灵难入圣”。什么是丹?神凝气聚,气住脉停。我这些话,都是对大众中笃信道家者而说。
(下午一点三十五分行香)
“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那么容易,就是办不到。气脉归元,元在哪里?无所归,即是元。住在哪里?哪里也不住。气不入中脉而得明心见性者,绝无是处。发心修道,处处都是魔障,要跳出来就难了。邪正二道,不能相容,君子道消,小人道长。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是烦恼魔。一正压百邪,大科学家对宇宙的奥秘不可知,最后只好皈依宗教。像爱因斯坦,就是一例。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要战战兢兢,培德修业,古人说:“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富贵人家,穷人都恨你,你地位高了,无位之人都是你的冤家,“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么叫魔?外面境界,内在妄想。魔从心造,妖由人兴。一念不生全体现。放下!放下!
这些都是闲话,闲话听过了就算了。眼睛要管束起来,不要东看西看。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你们悟了没有?你们不是睡了午觉了吗?没有悟就白睡了。“有不有,空不空,笊篱捞取西北风。“门前绿树无啼鸟,庭下苍苔有落花。”“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临济祖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这是修行。“长伸两脚眠一寤,起来天地还依旧。”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参!走!
(下午两点三十五分坐第六枝香。三点十六分下座。)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没有妄想,心头清净就是一念不生吗?那只是第六意识暂时停流。要放四大,把身心都放下,那才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洞山问云岩:无情会说法,谁听呢?答:无情听。问:为什么我听不到呢?云岩竖起拂子问:听到了吗?洞山答:没有。云岩说:我说法你都没听到,何况无情说法。《弥陀经》上说水鸟树林都在念佛念法念僧。洞山于是有省,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此只是解悟。后过水睹影,大悟前旨。偈曰:“切忌从他觅(向外找),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你说这是什么?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忘记了,便放下,再不要去想他。《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无所住而生其心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你说有个无所住,早已经住了,功夫与道要分开呀,不要搞在一起呀!如何是一条白练去?直待修到一条白练去,坐脱立亡则不无,对于道,还未梦见。须再参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直待到了“道已成,意已休,这个来踪处处周”才有些分。当你睡午觉时,你在哪里碰到我?我在哪里碰到你?参!
放下!一念不生全体现,在哪里现?不要打忘想,不要去推理。这个事无法用逻辑讲,所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譬如说,意识思想静止下来,这是个心理的静止状态嘛!道那么容易吗?“桶底脱落,虚空粉碎。”并非执著,是了无一物的境界,离思想意识以后,身心放下以后,要到达那个境界,才算悟道。“剑树刀山为宝座,龙潭虎穴做禅床。”“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群中也立身。”这些地方千万留意,“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美”。
(下午四点二十三分坐第七枝香。五点十二分下座。)
(师击香板一下)“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一板之下,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就是吗?下午阴生,顺着阴下去,就打妄想;逆着上去,一念清明,就有成就。
须菩提问佛:众生发无上道心的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如是如是。就是这个样子。般若的道理很简单,妄心跑掉以后就这样住就对了。初发心者即成菩提,有修有为有证的都是假的。佛又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也不能住,住了就着了佛魔了,被绳子绑住了。注意!无踪迹处莫藏身。观想和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不是以色相求吗?是的,但是那只是方法,借着他达到一念不生啊!一切放下来再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念之间,心头清净,不要打妄想。
(下午五点三刻坐第八枝香。六点一刻下座。)
法师(一比丘)问:参与禅是否为两件事?
禅,禅定也,参,参究也。要求明心见性要参。如何参?要在禅定法门中参透,当下顿悟心性之体用,禅定最高成就不过阿罗汉。你的毛病就是贪着禅定。教理上说是四禅八定的空定,把厚的习气弄薄了,但是妄念没有截断,由暖到顶到忍,到四果坐脱立亡,参禅与此不同。(法师问:既然本来无一物,何必要参?)因为你不认识本来,所以要参。
(杨管老问:为什么赵州八十犹行脚?)
因为此心体用,未能打成一片,未能不为物转,防骄慢、防走失故。(师唤法师,法师转头向师——)法师啊!就是这个!弘一大师圆寂后,律宗继起无人,我送你这个定香,希望你好自为之,弘扬律宗,立大愿,不要走小乘的路子,有莫大的功德。(鲁居士插嘴道:法师出家因缘,系为报母恩。)
师欢喜赞叹说:但愿如此。你以后打算如何修法?
法师:我还想走我的老路子,一念不生。
你打算怎样自修呢?
(法师不做答复。)
我有一首诗送你去参:“不求解脱出红尘,声色场中自在身,顶后有光还是幻,云腾脚下也非真。桃花春树年年绿,流水高山处处新,试指神通玄妙境,穿衣吃饭一忙人。”两个腿子一盘,度己乎?度人乎?
小参——晚上九点一刻开始
黄老居士:今天坐得很好,下午闻大风雨声,恐是魔境,空掉以后就没有了。
夏医官:今天坐得很好,好像有木头框子架着一样,很舒服,没有什么忘念。
文光:今天有忘念起来也不去管他,很有进步。
师云:好!跨进一步。再参一天。
张同学:上午觉得很惭愧,哭了。下午背痛,身体忘掉了,看到菩萨给我洗澡,醒来以后知道自己以泪洗面。
刘老居士:上午坐得不坏,下午累了,念准提咒,晚上听到法师跟老师的问答,我才明白了。
师云:今天你的幻相都没有了,才像样子,给你道喜。
孙先生:今天玄关胀不理他。鼻子通了,通两耳,头顶骨裂开了一道沟,出来一个肉髻,我嫌丑,不看它。身体坐在一片阳光之中,下午面前的光向上冲,特别亮,结果那座右上方强烈阳光照射,非常热,出了汗,行香时斜阳照射,定住了,又在座中没有阳光照了,头部似有虫蚁向背后爬去。
张教授:今天既惭愧,又着急,平平淡淡,毫无进步,和前两年不同,不感觉有身体的障碍了。身上突然发热几次,都空掉了。眼前现白光,也空掉了。下午腿麻了,老师让我空掉,行路吃饭时能保任住。
师云:再发热时,任他去,不要空掉他,让他烧,光也不要空掉它,你的病就会好了。
刘居士:昨晚没睡好,上午上座就睡觉,现在睡着,任他睡都晓得。午饭后没有昏沉了,腿子疼时,空掉了就不痛了。
师云:睡眠时知道有一个不睡觉的,这是善用心,你很用功!但这不是参透。
朱教授:下午坐得很好。
师云:不管善念恶念都要空掉它。
傅太太:昨晚小参后照耳根圆通法门练习,很好。今早在院子里更好,早上上座时,听到玻璃杯打破声时,更清净了,不久就没有了。
陈小姐:今天昏沉。
师云:晚上多拜拜佛。
周太太:今天比昨天好,但不如前三天好,还是参话头。
师云:希望你一直参下去,打七结束以后有什么问题可打电话问杨管老。“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要一直努力下去。真肯用功,半年后有好消息。
杨太太:今天求断意识,都没办到,下午一堂腿子麻了,老师告诉我不理他,但是没有解脱。
师云:不要求意念脱空。
聂居士:很简单,就在被窝里头得着了。今天听到心在跳,脉在动。
师云:还没有,还被被子盖住了。
杨管老:今天随时都可以找到它,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就是信不过。自问这四天没浪费,但不觉得有进步。
师云:功夫上不进步,是身体不好的关系。见地信心不够,信不过,是慧力不够。
傅居士:我想把住定境,如何定法?
师云:理上所知的,事上见了一下又跑掉的,气不入中脉办不到,中阴身的时候才成就,心物一元故。一合相不可说,凡夫贪着故。你反而须做禅定功夫,一旦气入中脉,就能成就。
谢教授:做止念功夫,第六意识让它不起。
项教官:昨晚睡了做功夫很好。
师云:睡前送诸公一偈,是古人的:“人人心上有弥陀,末法人中不信多。念念他方求佛法,不知念念是弥陀。”
第六天——农历正月初七
今天还是禁语,不准闲谈。
(早上六点三十五分坐第一枝香,七点十分下座。)
初发心即成正觉,最初的就是最后的,人从生到死,就是这个。大家如能像今早这一堂,三天就够了。外缘究竟依它而起,你不去依它,它就没奈你何。忍下去,由最初而到最后。一会儿就跑掉了,后天的聪明又出来了。你要认清楚,不要把它买来又卖去呀!把它赶快找回来保任住啊!为什么你平常抓不住它?因为你有一个想抓它的心呀!心死下来,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你怎么那么活动啊!就剩今天了!但是不要着急,放下就是。风声雨声,人的咳嗽声,分明一片闲天地,不是很清楚吗?那些佛法,那些道理,都是故纸啊!拿着它干什么呀!明明白白现前的事,千千万万不肯休,不要用力去求它,放下就是,放下!莫妄想!若是休歇不下来,我也拿你没办法!
风声雨声鸟叫声,都在念佛念法念僧,念个什么?(师击香板一下)念个本来清净圆明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7-3 20: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录影-南怀瑾居士-显密文库佛教文集分享到

续-《●录影 - 南怀瑾居士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饭也吃了,心头放下来!万缘放下,连求得定的心,什么今天第六天,明天第七天,都放下它,管它那么多!不要管人家的呀!放下,放下,什么佛呀道的!都放下!是一切诸法空相,一切相都空了,你说我还知道我在这儿呢!是知道嘛!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嘛!除了吃饭大小便以外,寸步不离禅堂,要成功,当下即是,何必一天两天。不成功,千年万世,慢慢修行去!走!(行香)
你们这些老参菩萨,怎么得了啊!努力呀!好好用功!你想鹧鸪叫多好听,不如归去,阿弥陀佛。
山林禽鸟都在念佛念法念僧,多清净!生生死死,是他的变相,随缘而变。你想把你的那个“我”也空掉,那不变成石头了吗?明明白白,就在这里,“我”在这里,怎么一回事?告诉你无我相,我还是我,常乐我净。无我相,无人相……其实我、人、众生、都有,无相,他过来过去不理他,他过去就过去了!
(早上八点十七分坐第二枝香。八点四十五分下座。)
不要求那些小乘的定,哪能够练习得到啊!昏沉的也是这个,清醒的也是这个。
年轻人身上的气脉充满了的时候,轻微的闭住一会儿气,就会有转机。菩提者,觉也。知道气脉胀了,不去理它,不是把它空掉,而是任凭它。
从朝至暮,无可奈何花落去(空),似曾相识燕归来(有),长伸两脚眠一觉。你空个什么!是诸法空相啊!好!行不知其所行,止不知其所止。好啊!勇敢啊!妻子儿女生病怎么办?诸佛菩萨应该不负苦心人啊!不要起感想,谁要你去管它;各管各的,你想空了它,你就空了它,这都是你变的,知道我来来往往,起起落落,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知道妄念是空,妄念就是般若之用,执著般若是有,般若就是妄想。走!(行香)是你起念,让他住的,住在这里,可以得定。应如是住,就住在这里。等闲得识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早上九点七分坐第三枝香。九点三十五分下座。)
定住这个,前面一片光明,开眼闭眼都是,此乃定法也。自笑犹如老母鸡,两只眼睛看东西,看那个小鸡要出来,我就把你拉出来。我的话犹如洋火,不过用我的洋火把你那个火点燃,你不点燃,总拿着我的洋火玩,干什么?为什么不认取真我,就是这个!“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你要拴住他,你就拴嘛!不拴呢?不拴你就解脱嘛!“何须认识东风面,管他妈的春不春。”这才是聪明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此日中流自在行。”这个不对,这是意念清净所现的,不过是一个境界而已。我的呢?“何须认识春风面,管他妈的春不春。”
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无常、苦、空、无我。到涅槃时又说了,常、乐、我、净,懂不懂啊?不懂啊?参去!
体露真常,不立文字,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谈空说有,鬼话连篇。好啊!外面流水,给你说法,自心清净,境也清净。自心不清净,境也不清净。持盈保泰,在你没有完的时候,先充实它!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法华经》如是说,山光水色,鸟啼花落,本自寂灭。只认寂灭以为是,也错了。不认寂灭不能悟。“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莫妄想啊!那么聪明伶俐呀!把聪明伶俐放在无用之处。心怎么那么活,不要打妄想,不要讲道理,太活了。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对了一半。我的全对的呢?等着去吧!你想等着说的,早不对了。“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你想拍掌么?心怎么那么活啊!寂灭相从哪里来呀?还有个来去吗?从你那七弦琴上来,听到高山流水曲,把身体忘了,一声声,一声声,身心皆亡,证入观音入道之门。证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才知道,动而不动,静而不静。明明白白,就是这样,再空就没有地方站了,无我“相”啊!古人忙得连揩鼻涕的时间都没有,你晓得他的忙就对了,他昼夜都有不空的。
(早上十点四十五分坐第四枝香。十一点十五分下座。座中,师请陈小姐弹古琴。)
听到琴声,心不随它去,声就帮助了你。自己弹,忘记了你自己的时候,你就入定去了。我说:“都道有声如谷响,如无谷响有何声?”有体有用,大机大用,用之于定,有百千万亿不同的定境;用之于慧,通天彻地;用之于悲欢喜乐,他就有悲欢喜乐;要他不起如何,悲欢喜乐刚过去就是啊,你说你不熟,不熟就得练习,练习久了就行啊,坐久了就有禅。“久”字抓住了就浪费了。说一个见地功夫最捷便的路子,要特别听着,(师沉默片刻),就是这个!说了那么多了!上座。
(十一点三十四分坐第五枝香。十一点五十分下座。)
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有来去,能见明见暗的那个,没有来去。
(下午一时十四分行香)
光阴迅速啊!大道难求啊!一念放下,当下便是。有上根利器的,当下不放下的也是啊!不放下的怎么办呢?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你看一切都在动静之间,一动一静,就是他。抬起头来,不要低头。
动念吗?让他去,不增不减,只有一个,灵明觉性,能知道的就是。诸可还者,自然非汝。(光明还给光明,黑暗还给黑暗,眼睛还给眼睛,鼻子、耳朵、身体、念头,还给各自的本位,知性无可归。)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还不了的,不是你的自性是什么?)懂了吗?懂了啊!恭喜你,不冤枉你上山一趟,谁懂了自己有数,真懂了,把门打开,你听外面在放鞭炮,在向你道喜!
好好地修啊,放下呀!这半天努力呀!眼睛看到前面,看到而不留意,耳朵听到声音,听到而不用心。妄想像游丝一样,不管它,慢慢地它就跑了。六根是六贼,你能用它,六贼就不是贼,变成了安邦定国之兵,都可以修定,都可以成功。声色二根则更容易修,能做主的如帝王高高在上,但是他无位。(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不汝还兮复是谁,残红落满钓鱼矶,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天目礼偈)这说的什么?我有一首偈子:“不汝还兮更是谁,儿时门巷总依稀,寻巢犹是重来燕,故傍空梁自在飞。”给你们说明白吧,为什么妄想不断?为什么要去断它?“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几年魂梦出尘寰,浊世何方乞九还,一笑抛经高卧隐,龙归沧海虎归山。”
讲些值钱的给你听!《灵源大道歌》:“我与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气住脉停,可以生死自如了),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含天容万物。”下面我已记不得了,忘了也好,都忘了更好。
如何龙归沧海虎归山?说了没有用,坐下来参!
(下午两点一分坐第六枝香。师击香板一下,曰:)
一板下去想打出一个人来,可是野鸭子又飞过去了。六天了,各位刚刚上路,成道不难,行道难,心定难吧,身定也不易呀!你想求舒服吗?什么姿势持久了都不舒服,你得定的时候就舒服了。
顿悟以后,没有不修行九年、十年的,有的访道求师三十年,长庆坐破了七个蒲团。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真到达了无智亦无得的时候,就是观自在菩萨,从这个里头打出来的比古人更难,更伟大。我的话你不要听,听了你就上当。
有些祖师是悟后起修,智者大师是修出来的悟 。不肯做功夫,只想顿悟,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有些人想清净,让他不许见人,不许看书,待七天七夜看看,不容易呀!人都怕寂寞凄凉。真心修道的,守得寂寞,耐得凄凉。
(下午三点三分坐第七枝香。三点三十分下座。)
人不找我,我不找人,守得寂寞,才谈得修道。不要自欺欺人啊!好啊,今天上午下午,大家都有进步啊!都是菩萨面孔啊,都变了相了啊!就是红眉绿眼的,也是菩萨相貌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昨天那个和尚槁木死灰,弯着腰,一塘死水,在禅门下谓之枯禅。今天下午满面祥光。他是给你们做榜样的。“定”,外道佛法通途之学:初禅念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二禅气住,三禅脉住(精炁神归元),四禅舍念清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谁在了然?我在了然,了然的无我,这不是很简单吗?
“ 勘破浮生一也无,单身只影走江湖,鸢飞鱼跃藏真趣,绿水青山是道图,大梦场中谁觉我,千峰顶上视迷途,终朝睡在鸿濛窍,一任时人牛马呼。”这是刘悟元的。
功夫到了,没有见到,不知浑然一体中,“他”并没有糊涂,放之则弥于六合,认识了这个,才是佛道双成。就差这么一点点儿,便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今天过得好快啊!为什么?因为大家功夫都上路了。
(下午四点二十二分坐第八枝香。四点五十二分下座。)
收拾起身心啊!
唐代有位隐山的和尚,知道自己福德资粮不够,悟后入山去了。一天,洞山、密师伯看到深山溪水有菜叶流出来,就知道有人高隐在山中。结果发现竟是隐山。等到第二次去时,茅屋已经没有人了,只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说:“一池荷叶衣无数,半亩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作深居。”须知行是济世之行,心存出世之心,堪当大乘根器。如果行是痴世之行,心是入世之心,就不能成就了。
我的机锋手法,你们学不得呀!有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机运上,把你的念截断,就是使你认识心念脱空。但是,三际脱空是究竟的么?不是!这样永远空下去,就是落空大阿罗汉。“荆刺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放之则弥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这是转身一关。般若成就以后,才能在别人起心动念处把他心念截断。所以自度容易度人难,不要乱学这些方便。我不成器,一切不够格。希望你们以身教,有所得者,不要只求自利。无所得者,不要乱开口。
今天傍晚的一枝香,好好收拾身心坐一下,坐着是求定啊!
(下午五点三十五分坐第九枝香)
竟日寻春不见春,如果他不芒鞋踏破岭头云,也不会有成就。心就是一股力量,与物理的力一样,它轮转不停的。自心见自心,为什么见不到呢?譬如电灯一闪一闪地太快,使你看不见,所以须要想法子,由刚强而柔软,而平静,而止定。用种种方法去调柔它,才能见到。空的这一段是心吗?这只是静的一面,动的就是它的用,但是动则易乱,易染污,所以要常常静养。须知动静皆为用,真正的体,不在动上,也不在静上,《中庸》说:“无声无臭。”易辞说:“神无方,易无体。”“体”尽虚空遍法界,不可思议;并非不能思议,能思议的那个就似它。信得过吗?一切神通妙用都由此中出,如果信不过,穿上草鞋去参访去吧!倘若真有所见,以后如何保任呢?“剑树刀山为宝座,龙潭虎穴作禅床。道人活计原如此,劫火烧来也不忙。”你要度众生,你妻室儿女也是众生之一,须要度了他们。
(七点十二分坐第十枝香。七点二十四分下座。)
小参——晚上八点二十分开始
杨管老:兄弟学佛六年,前两年老师费了很多工夫在我身上,可是不能保任,也没有深信。看书听经几年,看了高僧传,才知道高僧都是大学问家,格外坚强自己的信心。所谓信解行证,禅宗是以身心来实验。今天我总算初步地证到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兄弟每天至少打坐两小时,从未间断。今天早晨用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认得动静历然,老师打香板,身心皆亡,腿走不动,走了几步,老师把我拖到内圈坐着,手足失去知觉,血脉大胀,力量大极了,如此两个小时,感觉有些冷了,经过三个多小时,一念清净,起不起念头来,胸口有些饱闷,午饭后坐在这里发汗,一直保持下去,下午吃点心,没有走样,亲自见到动静二相,看得清清楚楚。
刘老居士:我一闭眼,境界就有了,睁眼睛就没有了。
师云:你以后要睁着眼睛打坐。
林同学:一念不生,是否即是真如本性?认得它的时候,那是不是妄念?耳朵听到是不是意识?
师云:你见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吗?答:没有见到。
师云:你见到以后再问,我再答复你。
文光:我始终没有断了妄念,胸有些闷。
唐君:我的境界也特别多,昨天早上第一堂,热气由两脚向上冲,慢慢地自己身体没有了,今天发现只剩了一半。
师云:你在观想有进步,不要执著他,见了就舍。
张同学:今天上午一直想笑,吃饭、倒茶、点香,觉得很自由自在,没有杂念。
师云:如果在下山以后保持清净心修持去,前途无量。
黄老居士:今天第二堂拙火自然发起,到了胸部就散了,下午有一堂起了心魔,悲泪不止,外魔易退,内魔难消。
夏医官:今天头胸腹各部如同木头一样,是不是摸到一点边,请老师指示。请老师多打几次七,救救那些盲修瞎炼的人。
程局长:昨天腿子已经没有酸痛,今天有一次身体有些前后摆动,老师看到了,用他的手摸我头顶,感觉师手很烫,杂念跟着少了。
师云:回家以后再动时让他不动,太厉害时可以默念……就会好的。
孙先生:今天第三座光又起来,光照顶,玄关开了,然后顶开了,心境毫无杂念,声音清清楚楚,偈曰:“心地灵明如水清,夕阳斜照透窗棂,一声香板先天现,妙有真空不必听。”
师曰:好你资质可以学学密宗。将来走禅密双修的路子也可以。
张教授:老师开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很狂妄,很定,妄念来了照住妄念,妄念很快就没有了。下午第四座胸就不疼了。今天 听了老师念诗的声音,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老师骂了我,非常惭愧。
刘居士:昨晚被老师痛骂,出了一身冷汗,今天念头时起时灭,我也不迎不拒。
师云:这是个过程,不足喜。如光说打坐姿势,你第一。
朱教授:今天我很用功,老师打了我一板子,我磕了三个头。
傅太太:今天很清净,念头也不大生,偶然有些游丝,可是人很倦,下午经过老师纠正头的姿势以后,右边不疼了。
师云:今后多打坐,少打牌。
陈小姐:今天手脚有些软了。
师云:今天气调柔了,下山不要放逸。
萧先生:这几天降服了腿子了。
傅居士:学佛三十年都在理上搞,偈:依此身与心,自作多情人,晓来风雨急,空谷听清真。年来习静都无事,只因求佛一念多,六日苦坐心方落,且看明日又如何?气降下来,心头非常清净清凉。
杨管老插话:老师香板打了我之后,老师所念的许多偈子都听到了,可是都记不下来。
萧先生插话:我有打油诗:“同是空前作劫灰,因缘凑合大奇哉,信心即佛无多事,死去生来莫浪猜,大士观音齐救苦,维摩示疾亦含哀,飘然入耳潮音唱,又到灵山一度回。”
金先生:昨天下山,好像我凌空了。今天早晨第三座,头部有电流的样子,又像有蚂蚁爬的样子,夜睡无梦。
谢教授:手心发胀,不能做功夫。
项教官:第四天我的心动摇了,老师一骂,想回去。我以为修道的人要把全部的身心交出来,否则不会得好处。希望赶快努力,不要等下次打七。
(行香)
师云:风声雨声清清楚楚,就是这个,不是这个。好好体认,一切都听到了,尽虚空,遍法界,少去摸那些稀奇玄妙,越向平淡平凡处越是。分明一片闲田地呀!你跑来跑去找主人,在哪里呀!就在这里。上座。
(十点四分坐第十一枝香)

第七天——农历正月初八
清净圆明,本自现成,向哪里去找?一切不理,放下管他有不有!这也见不到,平平常常一件事,大道平常,就在这里,为什么见不到啊?见了这个,方好修行,如何修呢?终日吃饭穿衣,终日待人接物,终日不在吃饭穿衣上,终日不在待人接物上,只见己过,莫论人非,一味慈忍,就这样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7-3 20: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录影-南怀瑾居士-显密文库佛教文集分享到

续-《●录影 - 南怀瑾居士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回家以后,要把住此心,天地就是我的大禅堂,社会就是我的禅床,没有不成功的,不要懈怠啊!心思放下!动静你都知道了,了然就是明白,就是这个!要珍惜自己啊!要珍惜佛法!要珍惜这个法会呀。对每个人,要爱他的德,不必要爱他的才。看到别人的行为,就是你们的香板,别人的过错,你要警惕,别人的善事,你要学习。
(早上六点二十四分坐第一枝香。七点二分下座。)
下山以后,“平平淡淡做人,老老实实修行”,这几个字永远记在心里。聂居士!(答:有!)有什么?离去眼耳鼻舌身意道一句来!(不答。)可惜呀!空到灵山走一回。不要在道理上去研究啊!无智亦无得。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早上八点五十六分坐第二枝香)
平平淡淡做人——谦下,柔顺。老老实实修行——慈悲,忍辱。
得了还会掉,十句话做一句讲,一句话可以不讲了。
下雨啦,慈云法雨,遍地清凉。天下事不说也罢,保养精气神,养到气机充沛,再说话做事。由凡夫见道,保持这个,扩而充之,要守这个戒多言的戒条,不这样就放逸。谁真修行,我就欢喜。今后须常常默想这个佛堂,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戒慎恐惧,小小心心,努力修定,努力参究。在这七天中,各位都有收获,深浅不同,自己心里有数,等到谁大彻大悟以后,这个香板交付给你。各自努力呀!身心放下。
随顺世缘无挂碍,这就是修行,不容易呀!一切境相,一切了然,一切清净,历历分明,这是观音入道之门。认得这个。如何是不生?不生妄想杂念,不起生灭之心而已,万缘放下,昼夜都在“不生”之中,就是无生法忍。(要做到扩而充之的功夫)不信吗?三大阿僧祗劫去找去!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沤,不认这个。
放四大,莫把捉,清净自性,即是如来法性身。

(早上九点二分坐第二枝香)
总报告——早上九点四十分开始
林同学:回去以后要好好做人。
文光:归纳起来,综合意见,回家以后,努力修行。
唐君:增加了很大的信心。
张同学:我现在像一个婴孩一样,今后一切要从头做起。
黄老居士:我参加此次禅七,有两个目的,一是求知,二是求证,第四天我已经证到自净其意。佛法是故纸,我深深体会了,不能向外驰求的。老师训示:平平淡淡做人,老老实实修行,一定遵循到底。做到寡过少扰,憎与慢已减到十之九了。净土方面我加紧去修。
夏医官:希望再多举行几次禅七。
程局长:说这个,不是这个;想那个,不是这个;不说不想更不是这个,这个?这个?
张教授:因缘殊胜,应特别珍惜。
孙先生:知道了自性本空;也体验到一点点灵明本性的眉目,非常感谢。
鲁居士:我业障重,以后打禅七我要求作侍者,管香灯,作维那来消除业障,又希望给我上香的任务。
傅太太:追随各位的精进忏悔,今后要努力学习。
陈小姐:以后要努力学习。
周太太:一定遵老师教导,努力念佛修行下去。
杨太太:这次打坐,胃疼的病好了。
傅居士:偈:“空向山中走一场,灵山说法也冤枉,早知师姑女人做,在家一样作和尚。”(大家一笑)
聂居士:今后我一定平平淡淡做人。
金先生:今后我立志不讲话,少讲话,律己较严一点。
谢教授:七天禅七,胜读五十年书。去念头如放屁一样,有屁就要放掉它,为什么要忍住它呢?放掉不就舒服了吗?
项教官:这次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了,人心死了,道心就生了,渐修是拭镜上尘,随拭随来,顿悟如打破镜子,无须再去拭它了。
杨管老:本人这几年道高魔长,我很惭愧。各位都很精进,我学到很多。老师这次抱病主七,我们应感谢,婆心太切了,希望大家学学袁了凡,努力修善。心法,求其在我,一切唯心造,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慎独功夫,就是不动恶念,要从起心动念处做功夫。
一九六三年
南师怀瑾禅七讲录汇编
时间:一九六三年元月二十六日至二月一日
农历岁次癸卯正月初二至初八
地点:台湾省阳明山新北投居士林
纪录:遨 记
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二
(上午十一时半,老师上香礼佛后开示--)
师云:今年我们大家上山反省一下,静坐经行,规矩不像上两次那么严谨,可是自己内心严格克己,像打七一样,也未尝不可以得大利益。在无定法之中,轻松和谐,总以有所成就为目的。大家各人先检讨自己一番。
萧先生:一年来打坐的功夫,没有精进,对人处事稍稍平淡一点了。
傅居士:去年打七,稍有收获,打坐时腿子已能降服。
傅太太:一年来在俗圈子里混过了,早晚都要坐。对人处世,稍有定力,嗔念一来,可以觉知。
程委员:每次打坐已由半小时增至三刻钟,打坐时手脚会暖起来,功夫甚少间断。应付世事,稍稍做到圆融一点,甚少与人争辩。只是男女一关,甚难克服。名利方面,尚能看开。
杨管老:我退步了,去年打七的境界,因出国而全都丢掉了。身体好转,打坐时念头反而多了,自觉不够精进,大是退步。
刘老居士:一年来见地没进步,做功夫时间很少,在公共汽车上,以及办公下来,或走路时,尽量保持静定,气脉有进步。身体精神也有进步。处事方面,不贪事,随遇而安。
鲁居士:虚老说:“老参难”,我就是一个老参。去年得过一度黄胆病,知道来日无多了,已开始吃素。每天早晨打坐一个小时,很轻安,像睡觉一样。过了一小时稍稍差些。默诵《金刚经》一卷后,即获轻安。在处事方面,刚强之气,仍能除,身体精神下半年较好些。
法师(一比丘):很惭愧,我学佛时间很短,自出家后,认为别人修行见地比我强,就是我的老师,并没有僧俗的隔碍。有许多的出家人,为了名利而钩心斗角,为了生活而赶经忏,很是可怜。有一次睡觉时忽觉身上有一股电流,能做主。
师云:漏丹事如何?答:和以前差不多。
文光:一年来多病为苦,做人方面希望柔和一点。可是做不到,漏丹的事和以前一样。
夏医官:每天打坐。在老师到斗六时得见一些消息后。打坐时很快即可以截断妄念,两腿热流已发动。做人方面尽量做到诸事谨慎。
张教授:打七以后,觉得非常宁静,不久就丢光了。理解方面稍有进步。在忙乱病痛之中,度过了一年,非常惭愧。
杨先生:我平时不大受人范围,最近已能保持宁静的心情。开始学打坐时,曾头痛四个月。去年曾腰痛七个月。眉间光扰恼我两年两个月。我现在已明白了“平实”二字,一切病痛都离身了。
师云:饮食男女,真正修行的人不必隐讳,要面对现实,破此难关。显教对此没有办法,真正修持的人,非解决此一问题不可。要化去淫念,才能真正解脱贪嗔痴。贪就是贪求财色名利。嗔就是不能慈悲喜舍(不能详和)。痴就是事理不能通达。一切众生由爱欲而来。所以密宗有一门方法由此下手。胎儿最初七天生督脉。次七天生眼睛及生殖器。三十七个七天出娘胎,婴儿只有爱没有欲,未破身以前没有欲。修持用功,不能得力,生理上的障碍不能解决故也。把这个化了以后,才算打好了修持基础。藏密大师们认为中脉不通,修法绝不能成功。气脉通了以后,贪嗔痴都没有了。生理的变化,也是一日一来复,生理健旺以后,持盈保泰则很难。西藏密宗讲三脉四轮。婴儿至开口说话即不通,经过如法修持,才可以打开。生命的泉源在海底部位。八十岁的人,如果海底生命之源可以唤醒,可以延年益寿,且可得神通。西洋人称“灵力”、“灵能”。藏人称“拙火”。打坐时气脉不通,不能得定。显教中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的说法。
先由脐轮发暖,到一身均暖,拙火将发之征兆也。暖后可以得热,淫念甚强,须有化去它的修持方法,不过传法不得其人,益增其恶,故密宗上师绝不轻传此一大法也。以三昧真火,锻炼精气,一片光明,顶轮开了,丹田发暖,头顶清凉,妄念自灭。忍者,气住脉停与宇宙相通矣。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心头一空,气机就会下沉。
(晚上九点半)
一天,释迦佛上座说法,文殊白椎(师敲木鱼一下)说:“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佛即下座。“谛观”就是审慎观察,法王就是佛,“如是”就是“就是这个样子”。一般学佛的人被佛法捆得好紧,木鱼打了一下,听到了吗?不打时听到了吗?声音有生有灭,能听的那个无生无灭。你们硬要找一个空,一天到晚穿衣吃饭,待人接物,什么时候不空过?
师对法师曰:你坐的姿势不对,影响成就很大。此外更要仔细参禅,《法华经》说:“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是什么道理?参!
今天一天所讲的那些话,都是权巧的说法,如果你是一个大丈夫,就管不了那么许多,也不错。
第二天――农历正月初三
四大不调,引动欲念,利用打坐,使你静下来。四大慢慢调和,气机调柔了,欲念就没有了,所谓“习定”是也。般若是悟道的智慧,由什么地方悟?就在一动一静之间去悟。觉了能动静的那个,明明了了,就是这个。身体动乱,明明了了的这个,并没有动过,一切了然,一切不相干。生命的能,充沛以后必然向外发展,坐禅以后,不使它向外发展,于是气机在身体内发动,动到极点,慢慢就化了,业力减了,气机化了。就这样坦然一定,不要求个清净。胀、痛、酸、麻、痒、热、冷,都是过程,不要怕苦,但是也不要太苦。苦过以后,就可以豁然明白了。
习定妄想断不了,不要强去断它,就是那么看着它。昏沉来了,也不要强打精神,照住昏沉。久而久之,妄想就起不来了,昏沉也不来了,不是你用心去断除它们,它们自动不来的,用功要这样用法。
(第三枝香)
法师!把头抬起来,不要挺得太厉害了,下颚向内收,后脑向后仰一点,把头脑忘掉,使心下沉,并不是沉到身体的某一部分上停住下来,而是把它放下去,放到地心以下去,放到下面无量虚空去,然后就可以定住不变了。
天气寒冷,一切都凝缩,我们这个身心也在凝缩。不过修道要反其道而行,哈出几口气来。把身心都放下。体温就会慢慢提高,不怕冷了。我们这个身体,真是娇惯不得,越是怕冷,它就越冷;满不在乎,它倒暖起来了。
心不要注意上面,一切凡夫都习惯注意上面。想像由海底下沉,沉入于九地之下,就可以大定,所谓“地藏王菩萨”是也。心沉下,纯阳之气就上升,硬是让你放下,而不是叫你放开,是很有道理的。不把心沉下去,纯阳之气就会下沉,永远不会得定。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五、六十岁的人能够经常心向下沉,真阳之气自然上升,保持健康长寿。你看一切万物皆从地上生出来,此乃生生不已,一切生命之根也。要想长寿,身心无病恼,一定要放下。密宗破瓦法,是修行向上的法门,容易往生。心向下沉,是长寿法门。
腿子痛腰酸背痛,心太紧张了,呼吸就不匀了。呼吸太松了,(如老僧入定,此中无生机,是枯禅,一点用都没有。)就要深呼吸几次,使气机充满,活活泼泼的。心境放松,不守静,不守定,不守空,不要用心去修,就是这样修下去。把身体放松,用意向下沉,沉到地心以下去。身体先调和了,百脉皆通了,自然可以得定,身心都放下,就没有障碍了。
空与有那些道理,都可容易明白,不要去思维它。“万法本闲,唯人自闹。”这是古德的两句名言,也就是“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什么定、静、空,那都是化城,都是黄叶止儿啼,你们都不去管他,就是那么一坐,什么都不管。我来帮助你们一下,(师念佛号数百声)――把心放下,空掉,自然与佛光相接,诸佛与你们灌顶。(师又念佛号数十声)你看一片光明,一片清凉。(师续念佛号数十声)这就叫“坐念”,以清净梵音来念佛,可以超度亡人,亦可以超度活人;以此清净梵音,使人心地清净也。但是自己如尚未得定,念佛度鬼,毫无是处。
(下午两点十分)
为什么中午打坐容易昏沉?因为午时一阴生,人身为一小天地,生命之根在“子”(海底,会阴),顶在“午”(头顶)。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气上顶,初觉头顶如铁箍,阳气正上顶,气脉通了,即无此痛的感觉了,阳气到海底或到头顶,到气脉大通后,即无感觉,好象昏迷,但此昏迷与衰老临死时之昏迷不同。后脑部分有内分泌(西人称生命之源)下降,刺激下面,生起淫念;如能把后脑后仰,即可醍醐灌顶,华池神水下降。水火既济,可以不漏;任督二脉,有小珠子在转动,呼吸停止,四肢酥麻,内外一片光明,慵慵然,如醉如痴,慈悲喜舍,淫念自无。
漏丹的对治方法,即……(按此法须得面授,否则不如法,会漏得更厉害,反而害人。故师嘱删之。)气脉通了以后,仍大有事在,就是身外有身,神通变化,广度有缘。
全部的佛法,两个字可以包括,就是“空““有”二字,谈空莫过于《般若经》,谈有莫过于《华严经》。妄想虽然不好,但你如能做到坚固一念,(如楞严十种仙)位于天人菩萨之间,也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真有定力也可以一念专精,净土宗的一心不乱,密宗专一瑜珈的修法,不使思想念念迁流,何尝不是由此入手。
真的智慧透了,色身生理的困扰也克服了。佛法重在慧解脱。见地透了,真的修持也到家了。现在让我们看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能观的就是自在。坐在这里,灵灵明明。能观内观外,应付一切,以能观的观所观,就是初观自在。向上他就升华,向下他就下堕。成凡夫的,成菩萨的,就是它。向外驰求,好像离开你了。达摩说:“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待人接物时,稍稍管带他一下,他就在这里,这就是“行”。久而久之,就是“行深”。“照”较“观”轻松一些了。“忙中做事要从容”――摆下来,静个两三分钟,这就是“敬”。闭关是要你在静中体会出它来,出关以后还要在动乱之中历炼。一片慈和安祥。“照”字,心境朗然,佛法不在枝末上去下功夫,下乘的方术,便等而下之了,所谓“做人容易炼心难”,气脉归元以后,此身与天地合一,法身无量,如月在中天。《华严经》云:法身清净,遍一切处。”无所在,无所不在。不要起心动念,另外造一个“观”的境界。
色不异空(凡夫境界),万事纷纭。这就是空,何以故?你把握不住啊!
空不异色(声闻境界)不要守空,或抓住清净。
色即是空(缘觉境界)。
空即是色(菩萨境界)。
般若之体――相空,是诸法空相――空一切外相,把空也要空掉。一切相空了以后,般若之体自然现前。这个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啊。相空了,就是不染污,不执着,六根还是六根,六尘还是六尘。一般人误以为见空相就是究竟,见了空相以后,还要入世,随缘度人,得体以后还要起用,所谓出世入世毫无挂碍,生死,涅槃,成佛与否都无挂碍,无修无证,不被生死所缚。自然无挂碍,无挂碍即无恐怖。
空并不是没有东西,明心见性,确有其事,所以经说“真实不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7-3 20: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录影-南怀瑾居士-显密文库佛教文集分享到

续-《●录影 - 南怀瑾居士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把般若明白了以后,才能开释《华严》。《华严》为唯识要典,本经讲十方法界只有一位毗卢遮那佛,一切诸佛均系此佛之化身,乃法身本体佛也。一切菩萨罗汉众生都是他的化身,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释迦佛初成道时所说,乃向诸天所说,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一切众生的语言都是此佛的语言,一切声音都是佛说法故。本经与其他各经不同。他经从身心(小我)修起,而后与法界合一。本经从宇宙说起,从法界起修而与身心合一。本经包括印度数千年学术思想。“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场面之伟大,文字之美妙,太壮观了。但是众生心量狭隘,接受不下来,其实众生真的心量确是那么大。一般人以为表法而已,确实真是那样,因心量太窄故不知。杜顺和尚、李长者,均是弘扬本经大德,成立华严宗。学禅的人到达一念清净时,即与毗卢佛法性之光明相触,整个虚空都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不过只是此一大身的一小部分。打破空间的错觉,一切声音,都是你的声音,一切色相都是你的色相,不过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被习气妄想所障,不敢认此广大无边的法身为我身乎!上下五千年,只是一弹指耳,纵横十万里,又有什么隔碍呢?
妙焰海天王颂佛偈曰:“佛身普遍诸大会(虚空即我,我即虚空),充满法界无穷尽(一切众生法身皆如此),寂灭无性不可取(一念清净)(不执著),为救世间而出现(一切圣贤),如来法王出世间,能然照世妙法灯(说法如云如雨),境界无边亦无尽,此自在名之所证(观自在)。佛不思议离分别(坦然而住),了相十方无所有(空间观念破掉),为世广开清净道,如是净眼能观见(非肉眼乃清净眼也)。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暗心,大慧入此深安住。
心量要尽量扩大,一念清净,就是华严观。
(晚上八点十分坐末枝香)
现在我给你们显一下华严境界看一下,但并不是耍把戏。修行人一般都在身上搞,很难超脱。现在我告诉你们一个超出身体的方法,把心念从顶轮抛出虚空,上升到无边际的高空,同时下降到无边际的下方,旁边前后左右也是无边无际,把身体的观念空掉。就是这样坐下去,身体的痛苦,知是知道,可是不去管他,痛苦自然减轻,久之可以得定。这时虚空即是我身,我身与虚空无二。我们这个身体不过无尽虚空中一个微尘。要离开这个身体去修,可是也要借着这个身体来证。这样修久了,心量自然逐渐扩大,慢慢就可以与诸佛相接了。
第三天――农历正月初四
全部佛法,就是讲的这个“觉”字,禅宗谓之明心见性。也就是宇宙全体寂然不动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净土,常寂光土。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士。念佛一心不乱,可以在临终时往生西方,在那里听经修行,花开见佛,见你真心自性之佛。末法时代《楞严经》先失传,净土密宗大行。出家以后,欲证菩提,赶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多看古德语录,走禅的路,有所证悟,再弘净土、华严。佛在菩提树下,发大愿说:“不证菩提,不起此坐。”到第七天抬头见到明星(二十几的残月)悟道,曰:“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即拟入涅槃,天人跪请住世,曰:“止!止!我法妙难思。”于是先讲《华严》,次讲小乘法,末讲大乘法。
执著恶法固是妄想,执著善法亦是妄想。永嘉云:“不见一法名如来(妄想随他来往,不着空与定),方得名为观自在”。妄念不执著,妄念亦不能留,美妙境界亦不能留,只有灵明之性要找出来。释迦诞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什么我?参!
“ 长伸两脚眠一寤,醒来天地还依旧。”睡眠是一个小生死,要向这一方面参一参。有一问题,不能解决,就要参。参一个话头:“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参出了答案,我们互相研究研究,更要发大愿,度众生,解决众生生老病死之苦。还要多培养功德。
念佛要像我昨天一样,一口气一口气地念,出声念,力气衰了的时候,就默念,心念。一面念一面参,念到念佛的声音念不出来了,三际托空,豁然一悟,就能有成就。平时不认清这个境界,到临终时,心念也提不起来了,悔之晚矣。如此情形,我生平接触过的学佛人多矣,真可慨叹。
上智中根下愚,均可修此法,“修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此李文和偈也。出家人修慧易,修福难。娑婆世界,众生煎熬,修行最易成就。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多培法缘,广结善缘,出家人修福单靠禅定是不够的。
观世音菩萨以观声音而悟道,其实,一切树林鸣鸟流水,音声都在给你说法。如何可以听到呢?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听到。不要依身,不要依心,不依亦不依。把心放开,就可以听到,(师念“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数百声曰:)文殊菩萨大智成就。欲得智慧成就,须多念文殊菩萨,求其加庇,西藏密宗大威德金刚即此菩萨。虚老和尚三步一头,拜文殊菩萨上五台山朝圣,是很有道理的。(师继念“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数十声曰:)祈求文殊菩萨加庇,使你们诸位身心清净,早得大智慧成就。
《金刚经》也是讲大智慧成就,本经的精华即是“善护念”三字。须菩提问:“应云何住?”即如何安此心也。“云何降伏其心?”佛答:“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住是什么?《华严经》说:“初发心,即成正觉。”一般行者就是初发心那一下把握不住,所以禅宗祖师说:“当下即是。”按心理学上说有正常的心理,变态的心理。真正正常的标准是什么?“正常”应是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心理,“睡起浑疑身不觉,一竿晓日半床风。”坦然而住,说不知道都知道,说知道都不清楚,慵慵然,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境界也,心里平静,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也。现代心理学突飞猛进,对这点还应该要仔细研究。
(四点整)
我们现在参一个话头,《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个话头可以商量,“法”指法性之法,尽管去想。《法华经》又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念念不可得)
憨山大师有一次正参究肇论,下了坐,揭帘立于阶前,忽然风吹庭树,飞叶满空,则了无动相,曰:“此旋风偃岳而常静也。”接着他去便溺,了无流相,曰:“此江河竞注而不流也。”此时,他对生来死去的道理,才大有悟入。这也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参!
又有一次,他在五台住茅蓬习定,定不下来,溪水吵得不得了,在溪桥上打坐,坐了好久,忽然听不到溪水声了。出定后饭已生毛。这只是一种定,与已悟未悟不相干,但与悟道有很大的关系(须知四禅八定随时可以出入)。后来憨山大师在某施主家修行,忽然一夜之间禅病大发,做诗数百首,不能停,乃躺下大睡,禅病方愈。
练腿子,身体好,一定要多走,走透了以后,筋骨会坚固,气脉可以流通,所以古德常说:“踏破草鞋,下盘才会稳固。”
憨山大师往盘山顶上参一位老修行,是一个怪人,顶礼也不理,熟了饭自己吃,也不让他,三天以后,憨师夜里出来自已经行,头顶一片光明,心清如水,以为得道,去问隐者,隐者曰:“此乃色阴境耳(生理转变现象),非是本有。”
大师在崂山海边打坐,水天化成一片大光明,谓之海印三昧。
黄老居士闭关后,身外一片光明,此身已不属己有(这也是色阴生理现象)。又一次来信说:行住坐卧均在定中,但硬是有一个东西,以为见到自性(这是识阴境界)。修行不容易,没有明师指点,很容易着魔,误入岐途。未证谓证,以盲引盲,太危险了。西藏密宗必须精研显教十几年,而且必须精通唯识法相之理,然后依止密法上师修持密法六七年,有所悟入,方许上山闭关精修,闭关谈何容易!
(晚上七点一刻经行时――)
阿弥陀佛像多半画的塑的是立像。从外型说,代表度人无休歇。立有立的样子,要像阿弥陀佛的样子,眼睛眯成一条缝。慈悲祥和,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要照这个样子用功,走着也要用功。怎么用功呢?念头坦坦然然,就这么走,比打坐都好,头要向后稍仰,眼要眯成一条缝,不要向两旁看,胳臂要摆开。尽量地摆动。头正眼正,不要放逸,莫打妄想,要象打坐时一样,坦然而住。要行而忘行,住而忘住,像阿弥陀佛一样的慈悲祥和。
你看初生的婴儿手几乎不大动的。最爱动他那两条腿子。这就活力旺盛的表现。再看那老年人,年老力衰了,先是两腿的知觉麻木不仁,最后甚至两腿瘫痪,这是活力衰退的缘故。过去一般禅堂的规矩。坐多行少,两腿运动量不够,所以气脉不能畅通,不能得定。同时要知道坐是禅,行也是禅,乃至语默动静,无一而非禅。一定要弄成林雕泥塑的样子才算禅吗?禅是活泼泼的。什么都不知道了,才算定吗?那是外道定,禅宗所不取。
那么,什么是禅呢?告诉你,圆明清净就是禅,不是麻木不仁,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外面一切声音动作清清楚楚,而此心灵灵明明,了无挂碍,毫无执着,一片祥和,一味的慈悲。把心放开,不要在身上搞,把心放下。“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生了也无碍呀!妄念来了随他来好了,不要去压制它,久而久之它就不来了。不要去修正它。昏沉来了,让它去昏沉好了,昏沉过去了,自然清明了。不要勉强提起精神来对治它。“六根才动被云遮”,动也无碍呀,那知道六根动的那个东西并没有动过呀!
第四天――农历正月初五
“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这是一句不得已的话,不得已的法门。上乘法门,就是那么坦然而住,就对了。可是坦然而住,却很不容易把持得住啊。念头怎么死得了呢?
宗师要有杀人刀、活人剑的手段,黄檗祖师说:“大唐国里无禅师”,“不道无禅,只是无师。”好好用功,自然有接引你们的办法。
你们把外形先弄正了,内心自然慢慢也会正;外形不正,内心怎么也不会正。要像昨晚那个样子;像阿弥陀佛那个样子,慈悲祥和,拿眼睛照着,心中无事,行忘其所行,外形很有关系,这才是经行。像这样庄严恭谨的经行半小时,心中无事,不成道也成道了。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如何生灭?当生的时候它就生,当灭的时候就灭,一步一步。生灭灭生,谁要你去灭它!如果百事不知,才是学佛,学木石去好了。如片云点太清里,坦然而住,生灭又有什么妨碍呢?就是这样,坦然而住。圆明清净,动静二相,一切了然,无挂无碍,你听鸡鸣狗叫,客人来叫门,听得清清楚楚,哪个挂碍你呢?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谁无念,谁无生。”无念是你,无生是你,念佛的也是你。真无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无生无不生。木石人没有灵性,不能成佛。真正体会到清净圆明,就是我,不要求无相。所谓一念清净,如何清净?没有清净之相可取。(师击香板一下)你看多清净啊,鸡鸣狗吠,清清明明,行住坐卧,都在修行。
虽然在走路,还是像打坐一样,轻轻松松,严严谨谨,不管前面有人,不管后面有人,心中无事,不要放逸,就照这样经行就对了,就是一动一静之间,走不是动吗?香板一敲,停下来不是静吗?这一动一静之间的“这个”,要看清楚。
同安察禅师有诗曰:“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谁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须知本自灵空性,将喻红炉火里莲。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火里现莲花,自性如此也。
“真不立,妄本空。”(师击香板一下,)你看到个什么?看到个“什么也没有”,认得清这个“什么也没有”就差不多了。“有无俱遣不空空”,你不求空自然空啊!你向哪里去求空啊!“第一义”在哪里呀!在第九义上!大家都被第一义捆死了,害苦了。爱昏沉时就昏沉,爱散乱时就散乱,就这样坐一枝香看。
不追寻,不修正,不调整。坦然而住。(师击香板一下――)
这是什么?清清净净的,本自具足,能生万法。就是这个,把握住这个!“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夏医官好像美钞掉了找不到那个样子。干什么!放松!
(下午两点半)
佛法本来平常,就是这么一点,无边妙用百千法门,都从这一点发出来。但是见到这一点很难。无始以来在轮回中,被尘劳烦恼遮住,透不过这一点灵光。一切智慧、神通、山河大地,都从这一点发出来。易学说:一画未生以前。数学上称之为零,不是数了,只是一个概念,代表开始未知数,也是代表无穷数。佛经上很多数理的概念,佛菩萨能通一切智,他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事万物都从一而来,累积千千万万之一而成千千万万。见到了这个一,保养这个一,久而久之,神通具足。就是不容易信得过,信得过就是信自己,就是信我,就是信三世诸佛。后来习气太深,把这个一遮障了。没有见到这个一,一切学问都是假的。见到这个一以后,要发大心,发大愿,就是如此,其他皆不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是个什么?什么都不是。
《华严经》第八十卷,入法界品。什么是法界?就是华严境界,也就是刚才所说的那一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奉命去参弥勒菩萨。一念专精,一念至诚,佛菩萨就和你光光相感。“信”――不是信佛,不是信他人,要你信你自己的心。本经经义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一个人修道缺少“信”字,心就狭隘,譬如你们都已经见到一点,因为对于佛法信心不足,虽然见到,却所得者少,所以也就“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着。”执着一个法门。“于少功德便已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境界。”“若周遍知(圆融),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体会进去),若解说,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把握住,是你的),皆悉不能。”见道以后,才修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为神。
(四点整)
截断众流固然对;不截断众流也对。不打妄想对了,打妄想也对。就怕你放也放不下,挑也挑不起。(师击香板一下)你看一切鸡鸣犬吠,清清明明的就是。这个时候啊,心中你空空洞洞的,清清楚楚,不要加上一点力,这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样子也是,中间不是;有些人样子是,中间也是。放不下,挑起来。我所说的,听不懂也好,他生来世,会一闻千悟,获大福报。般若道场,十分庄严,“唯大英雄能本色”,此事要有大魄力,乃大丈夫事。
不要用心太过,放松!空空洞洞。放四大,莫把捉(不管身体),寂灭性中随饮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由它去。)
此事,至诚至敬的人,大忠大孝的人,秉天地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便可以过来。修行者千千万万,见道者能有几人?见道而能成功者能有几人?书生最不容易入道,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没有办法。
(问法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7-3 20: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录影-南怀瑾居士-显密文库佛教文集分享到

续-《●录影 - 南怀瑾居士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和尚,心中有何疑处?修行有无进步?(答:不见好。)怎么不好?(答:心中尚不清净。)清净不是道,道不在清净上,清净亦是道,但是那个清净不是道。参禅就是要起疑情,你多少年来修行,总是求清净,求定,要放开心来参这个能清能净的东西,不要参枯禅。当你在清净的时候,那个能清净的是谁?赶快找出它来,不能入宝山空手而回。杨居士说清净心,其实清净亦无心。鲁居士爱护你,希望你成一个大宗师。你要努力去参啊。(师击香板一下――)
老子曰:“大音希声”,韩居士你想听法吗?哼!我已经说了半天了,可惜你听不到。这个世界上,找一人活死人还找不到,活死人才能大活啊!(师击香板一下――)
你看哪!就是这一下,万籁俱寂,无所谓清净,无所谓不清净,要在这上面看准了它。
(晚上七点二十分)
下午拈提《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人有诚心,天有报应,人有善心,天有感应。不起此座,可以成佛。什么办法呢?就是这样坦然而住,就可以成佛。和尚要参一个“谁”字。善恶之分只在一念之间,此心正,此理正,负尽天下人也没大患。此心不正,此理不正,作善事也有咎。
从理入者,如萧先生;从行入者,如杨管老。从理入者,就是坦坦然,没有事。此事必须要切实用功,“不遇明师莫强猜”。好好依止上师,把以前那些佛法都要丢掉,重新来过。一念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好好坐一枝香。
皇天不负苦心人,要至诚至敬,好好用功修行啊!像开玩笑样子学佛,一辈子也学不成功的。
(晚上九点整)
项教官今天如何?
项答:今早老师打香板时,忽见一片光明,身心愉快,但是很快就丢掉了。下午有一次打坐,看到很热闹的大街,又有人打麻将牌,很快就看不到了,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师云:打香板见到光明身心愉快,是光影门头。看到大街和打牌,是习气呈现,把他丢掉最好。
鲁居士今天怎样?
鲁答:今天下午行香时,刚刚绕佛一圈,腿就软了,只好下来休息,不知道怎么一回事。
师云:这是气机初动之相,你们老年人受不了,所以要坐下来养它。你几十年来学佛,跟我打七多少次,护法济贫行善,这些年所求的气脉,难以发动,只因般若不足。
韩居士今天怎么样?
韩答:今晚坐香时,两腿两手好像用绳子捆起来的样子,浑身蒸热,呼吸有些不匀,因为老师训示我们不要修整,我就没有去管他。不知怎样呼吸逐渐粗起来,好像喘息一样,竟克制不住,后来老师用手按我头顶,命令我把呼吸调匀,我就慢慢把它调匀了。后来右脚如被火烫一样,一会儿就好了。在这一段时间里,内心明明白白,外面一切声音动作清清楚楚,身体内部的变化,也非常清楚,就是妄念自然没有了。在下座开静以后老师曾问我,看到个什么?我说什么也没有。
师笑笑说:你昨天问我,怎样修行,就照这样去修行就好了。
第五天--农历正月初六
禅宗又名般若宗,也叫达摩宗。禅那就是禅定,三藏十二部经典,离不开思维修,也就是禅定。大乘六度是禅定成功才能得智慧般若;小乘也是戒定为基才能得慧。因为习定以后,气机才能发动,才能得定。古来祖师机锋转语中,很多讲的气脉,你不经验过,就不会懂。身心的修法,各宗派虽然不同,但都是讲的这个。而个人业力不同,知见不同,知识不同,身体不同,所以现象也就不同。
如何修?久坐必有禅。真正佛法并不只是“坐”,可是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要把过去一些世间知见,一切佛法道理都丢掉,硬是要“久坐”,才能有所成就。佛法要能抵得住最大的病痛穷苦,而一切知见,没有真功夫都抵挡不住最苦的磨难。
朋友之道,在规过劝善,在这个打七时间,我都是真心奉劝。我不轻易印证人,如果轻易许人,便会害了别人,自己也犯了大妄语戒。真正发了道心,为自己也好,为了生死也好,为救世也好,要好好发心,好好用功,此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将相能征服天下人,而不能征服自己这个心念。非大丈夫、非真英雄是对付不了这个心念的。各位呀!发个勇猛精进心吧!
古德说:“味到真时唯是淡”,修行亦复如是。“天向一中分造化,道于心上起经纶。”注意这个“一”字和“心”字。修道者,修此心也。修行深入后,起用,就可以神通变化。见道而不能起用,那还不是你的,一定要哄他,不离开他,久而久之,就可以起用了。
禅宗自达摩祖师以来,都主张平实。到六祖讲用功,讲境界,也非常平实。六祖以后的祖师们,怕修行人执著用功的境界,所以不讲这些,而诗偈大行。到唐末宋初以后,便以奇特(奇言妙语)为高,以四句八句为主,大家都在猜谜了。
“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黄、杨、鲁三居士近乎初禅定境,进一步可以得小果。会不会掉呢?功用境界非究竟法,当然怕掉了,但是也离不开功用境界。一般人以为打坐就是禅,其实是大错。我们也不是学禅,只是要立志学佛。立此大志,不达目的不止,要发大心,好好地坐一枝香。
外道打坐,有的也可以一坐几个钟头。但是那和见道以后的一坐几个钟头不同。外道的打坐是练出来的,与这个不同。昨天晚上有一位居士很像见道。但是据我看来并不是,只是似是而非,可是离见道也不远了。所以杨管老问我,那位是不是见道,我说不是见道。我绝不乱盖冬瓜印子的,出世间法绝不可以乱送人情的,如果我乱许可他。他自己明白,他知道我说的不对,岂不是骗了他?他不会受骗的,那么我这个金字招牌可就倒下来了。世间法有时可以送送人情,般若心印,不会乱送的。
昨天讲到见道之事,达摩祖师有两个路子,一个是理上入,行持功力没有到,容易退失。从他悟理,非是家珍。靠别人,稳不住。古人又说:“悟后起修”,也就是见道以后再加上行持。第二个是行上入,杨管老居士是行上入。如何谓之入呢?身心证验。道家的与密宗的都对(身上用功),也都不对。了无一物可得,一片光明,就是佛的路子。杨管老两次现前,但所见的理不深入,功夫还会丢掉。行上入的有好处。但是要精研教理,补其不足。萧先生昨天只是理上入,不是浑身滚进来。
近几年来,有许多人得少为足,狂傲得不得了,不求更上一层楼。又有人以为我有密法不肯传人,或偷、或抄,不光明,不是学佛学道。你不至诚恳切地问我,我只好不讲;你不懂就要问,有什么可以害羞的?肯真心问的,我就讲,我岂是有所偏爱呢?
平静的时候,妄念提都提不起来,但偶一不慎,喜怒哀乐之情发起来,更厉害,此心不能安,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修行必然的经过。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觉,到金刚喻定,破最后一品五明,才到如来果位,此渐修之路也,岂有那么容易呀?修行人要“防微杜渐”,此心不能安,是你气机没有归元,触到你的感官,所以不得安。凡夫心脉只开一脉,到八脉具开时,气机动得更厉害,佛经里都有对治法门,用之皆有效。密宗用戏曼歌舞来疏解它。禅宗修法对此不安之一念,都不用对治法门,正念一提,三际托空,心就安了。重新安了以后,功用见地,又更进一步了。
杨管老问我“没有见道以前,知道这个是道,见道以后又发生疑情,以为这就是道吗?又有些信不过,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我要用禅家的风范回你一句:“这不是道?你把道拿来给我看!”参!
你在清净圆明以后,忽然变去,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是烦恼魔。如何破去此魔?一念清净,魔既是佛。此心坦然平静,天人都不知道的乐处,何况是魔呢?不求静,不求定,要跑出去,就让他跑出去,你那个知道它跑出去的那个没有动过。
鲁居士啊!你住得远,又不好学深思,这次以后,要好好把持住,不要把它丢了。这些话都好好记着。见道以后 ,何以会变去呢,初见清净圆明,贵为黄金,过些时就跑去了,不要抓住它,有一点抓住它的心,就是后天的执著,它就跑了,不去抓它,它反而在那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清净圆明本来没有离开过你嘛!何用你去用心抓它呢!俗语说:“没有问题,请放心好了。”这放心二字,虽不是佛经里的话,但是修行的人真能放心就好了。
不要求清净,本自清净,何须更求清净。把清净也要放下,放下更放下,放到无可放处,这就是你安身立命之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就是这个道理。
你们听!风声树声,一阵阵,一声声,清清静静,都在你的心内。肇法师说:“会万物于己者,其为圣人乎。”
当我初入道时,我的老师印证我,说我明白了。平时我最怕鬼,一夜,到坟场去坐,完全不怕鬼了。眼通,耳通也经验一番过来,马上被老师打破。到峨眉闭关,也时常发生杨居士一样的问题。七月十五夜里我在山上施食度鬼,普贤菩萨大放光明,为我证明。以后出关到各地参访,乃至遍学显密等教,经常起疑。深信不疑至今,不过十五六年耳。古人说,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回,也确有道理,谈何容易。得无所得,了无所了,就是要认清此心。认识了此心清净,还是要养它,会有种种变化。如何培养此心?修禅定。“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不是比喻,真的像看电影一样,如梦如幻的呀!凡夫境界都是向外跑的,一板子之下,向里跑了,放射的电能向内收回,全宇宙的电能一起向你射来,而你心性没有通达,不易接受,所以时时会有退心。
《法华经》最重要的几句话:“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信“一心是佛,一心成佛”此外并无二事。(对杨管老说:)信心清净,便生实相。须知不明心见性,不能除去贪嗔痴。了无一物--就是本来面目,什么是本来面目?本来无面目。你参参看!
理是障道的,但是当你见道以后,就不怕理障了。
十方诸佛,皆从定中得来。如何定法?认清本来面目!气机发动了,把它由海底冲上顶去,与天地合一。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乃养气而已。当心佛法如何?
华严境界,是一真法界。真者真心也,清净圆明之心也,见着真心以后要入一真法界。“出息不随外缘,入息不居蕴界。”灵明一点。我们这个身体只不过是大宇宙中之一点而已。不要乱听啊!鲁居士还是守丹田,听呼吸。好好坐一堂啊,放心去坐,我给你们看着。
明末朱舜水先生乘海船去日本,遇到大台风,看到前面两盏红灯,据说既是海妖来覆灭船只。他立刻取纸笔大书“敬”字,焚化后投入海中,即时风平浪静。他这只是一股正气,正气亦可通灵。
此心静的时候,一念不生,充塞天地之间,与十方诸佛光光相接;此心动的时候,可以为恶为善,一念邪,则生阴气,便于鬼神相投。
一念不生全体现,空空洞洞,明明白白,道之根本在此一心。“放之则弥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怎么收?万缘放下,一念不生(道体也)。用的时候,此心一动,忠孝仁爱,用到济世度人,功德圆满,就可以神通具足,于宇宙合一,充塞于天地之间。
“不见一法名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上座。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外得。”
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是自己的,平平常常,如此而已。
圣凡俱尽,似睡非睡,有一点道心可得,都不是。经教都给你说完了,字字皆是黄金。
参要真参,悟要实悟,证要实证。
(晚九点开静后)
杨管老问:这一枝香,我一上座就好像昏沉,像是要睡觉的样子。我又听到老师说:“昏沉就随它去昏沉,散乱就随他去散乱,不要去修正它。我就没有去把清净圆明的境界用心去把持住,知道自己好像是睡着了,但是清清静静,外面一切响动,听得清清楚楚,心情非常舒服,就这样坐了一枝香。我不懂这是怎么一回事,请老师开示。”
师云:你跟我学佛五、六年,这一次总算是让你摸到了边。这两天我总是拿话来引你,不要修正啊!不要修正啊!可是你总是翻不过来,知道吗?这样才是入定的前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跟着就会一步一步到达,一切神通妙用,也要从此定中发出来。要能够随时随地,一切动作云为,行住坐卧,都不离开这个,就可以有大成就。
韩居士问:我今天在黄昏时坐一枝香,跟杨管老的情形一样。
师云:功用上是对了,见地上还没有透,还要多多努力用功,才可以到达杨管老这个境界。
师谓杨管老曰:你看你前两天,气机发动了,气机窜动,气脉不能归元,所以精彩外露,面如桃花。你今晚能够大休大歇下来,气脉初步归元,所以精华内敛,气色马上就不同了。若能再退藏于密,一切鬼神都找不到你了,就是一切天人也找不到你了。这时天地与你合一,宇宙和你一体,就可渐渐地与佛光相接了。
第六天--农历正月初七
孔子曰:穷理(参也)尽性(了自性,圆明清净一直保持下去。)以至于命(一切万法之根也)。从何来立命呢?从混沌中立。孔老夫子是个真参禅的人。只做功夫不参此理,不能透此理。一肚子佛法的人。又要赶快把它丢掉。
洛浦问:朝阳已升,夜月未现时如何?
夹山答曰:龙衔海珠,游鱼不顾。
(有人问师:“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是何境界?师答:水净沙明,一文不值。)
夹山祖师曰:“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这几句话很重要。道家《阴符经》:“机在目”、“机在心”。古德见桃花而悟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眼睛不定,心就不定。释迦佛睹明星而悟道,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神光下视,永远不能得定。像电灯的开关一样,你把它插中,就对了。
(师召某某法师对面盘膝而坐,纠正其姿势,命法师注视师之印堂部分,眼神慢慢定住。师与法师交谈时,法师二目又定不住了,师命其如前法定住:)以后说话时,行路时,看经时,一切时,一切处,均应如此定住,便有出家人的威仪了。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
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发,平常也等于在禅堂里一样精进,就容易成功了。我今天香板一打,大家停下来,都不像前两天那样定了,都因为明天要下山了,所以不像以前那样精进了。就是开静以后,休息的时候,都未免松懈了,不如不休息的好。但是,不休息又不行,好,休息一下,轻松一下,再好好坐一枝香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7-3 20: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录影-南怀瑾居士-显密文库佛教文集分享到

续-《●录影 - 南怀瑾居士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唐修雅法师听诵《法华经》。作了一首歌曰:“山色沉沉,松烟幕幕,空林之下,盘陀之石,石上有僧,结跏横锡,诵白莲经,从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迹狼迹,十片五片,异花狼藉,偶然相见,未深相识。知是古之人,今之人,是昙彦,是昙翼,我闻此经有深旨,觉帝称之真妙义,合目冥心仔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经之旨,可怜弹指及举手,不达目前今正是。大矣哉,甚奇特,空王要使群生得,光辉一万八千土,土土皆做黄金色。(心地平,大地就平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如此。其实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比极乐世界更美妙。你不能入定,看不到呀!)四生六道一光中,狂夫犹自问弥勒。我亦当年学空寂(认为空即是道),一得无心便休息,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驴乘非端的.我亦当年不出户,不欲红尘沾步武,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行行皆宝所(红尘里即是佛境界)。我亦当年爱吟咏,将谓冥搜乱禅定,今日亲闻诵此经,何妨笔研资真性。我亦当年狎儿戏,将谓光阴半虚弃,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聚沙非小事。我昔曾游山与水,将谓他山非故里,今日亲闻诵,始觉山河无寸地.我昔日猿未调伏,常将金锁虚拘束,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是心即是佛。师诵此经经一字,字字烂嚼醍醐味,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齿。只在劳生方寸里。师诵此经经一句,句句白牛亲动步,白牛之步疾如风,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一何苦,酒之肠,饭之腑,长者扬声唤不回。何异聋,何异瞽,世人之耳非不聪,耳聪特向经中聋,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经中盲。合聪不聪,合明不明,轱辘上下,浪死虚生,世人纵识师之音,谁人能识师之心,世人总识师之形,何人能识师之名,师名医王行佛令,来与众生治心病,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净,邪者正,凡者圣,如是则非但人恭敬,亦合龙赞咏,鬼赞咏,佛赞咏,岂特背觉合尘之徒,不稽首而归命。”(以上境界,若非大彻大悟,不能证得。)
(下午四点)
把初出家严肃决断的心情,永远保持下去,成佛有余。我们打七,亦复如是。为什么有的人来了七天,没有成就呢?下山以后如能永恒地细水常流,至诚精进,一定可以得大成就。释迦佛也是个人,我们也是个人,释迦佛能成佛,我们当然也能成佛。不要小看了自己,不要自暴自弃。要把自己的心量扩大。《华严经》说十方诸佛光光相通,要修华严观,证入一真法界。
根本智(明心见性)易得,差别智(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知识)难求。不要着慌,不要轻慢,要发大心,恳切发心,好好求佛菩萨加庇,好好修持。你真正大彻大悟了,便什么都明白了。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出家修行,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去骄慢之心,一定要依师。老师并不一定比学生强,但必须依一位有行持的真师,至诚恭敬。没有怕的,硬要找一个怕的,心境就严谨起来。拜佛礼佛,亦复如是。严肃、诚敬、庄严、肃静,保持这个境界,七天一定成佛。肃然起敬,就清净了,灵明心,无妄想心,全都现前。成佛成圣贤,都是由肃然起敬做起。娑婆世界里的人都是弯曲的,所以高下不平,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人都是直的,所以地是平的。
(下午五点五十分)
教给你们一套调身用的拳法罢!(师示范解说)
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至阴肃肃(如夜间山谷,有些人怕空),至阳赫赫(日光朗照)。物极必反,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一往一来之谓道,继之(阴阳)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能够发起阴阳的,是我们的自性)。显诸仁(祥和慈悲平等),仁之体(就是放下,一念不生)。藏诸用(在语默动静之间要体会)。百姓日用而不知。变通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何以谓之神?能阴能阳者,非阴阳之所能。体不可见,在用上见),源始返终,神凝气住,魂魄合一,即谓之得道,既是佛,即是仙。不能凝合,就随业流转六道。不增不减,与法界合一,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菩提)无方(不在内外中间),而易无体(说一个体,强名耳,说一个道,亦强名耳)。东西方圣人都是说这个身心。此心同,此理同,真正通达了,就无所不通。小心就是道,放心就是道,留意就是道。刹说众生说,昼夜亦然,都是法身佛对你说法,可惜你不知道。要发大心,不要小器。
第七天--农历正月初八
无论公案如何熟,机锋转语如何好,若无定力总是不成。心不定,目不凝。宋儒在理上研究,亦有所得。至于鬼神,宋儒谓“鬼神者二气之良能”。神有多种,色界大神,若无大定力则不能见。无色界什么都没有,只能心电交感不能见。神亦有生死,有如气化。鬼神在人间,天堂亦在人间。鬼神无可怕处,以其无歪曲心,最可怕者乃是人,因其后天习气而生歪心思。然人可为仙佛,亦可为鬼神。鬼属阴气,神属阳气,人具有阴阳二气,只要阴阳调和感应道交,一直定下去,自有通达之一日。
(上午九点老师评论)
杨管老(当日)功用境界,已近破参,且程度较黄老先生深,只可惜在悟境的见地都尚嫌不足。鲁居士亦出乎意料;从来说笑指他此生无望,来世再修。不料人发狠,狠必有感应,也有所得了,但可惜般若慧力不深,下山后应更加精进,修持要紧。萧先生此次特别加紧,心已入道,但尚未破了自画的界限,应更加努力。
(接着杨、鲁、萧三居士上香礼佛,谢师。)
此次本来不拟真打七,只是玩玩而已,想不到收获反大,“知有”的人反多。此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功德圆满。
(参加打七之法师在佛前发大心,为师教诲所感动,愿荷如来大法,礼佛拜师,极为虔诚。)
下山后如何修为?因常难把持,仍须多修禅定。佛法圆融无碍,任何法只要适合自己的均可用,何有宗派可言?但在世事里打滚容易走失,最好念佛。心头烦时、身体不舒服时,一念即消。
特别提到办教育,应发起爱心,应以佛菩萨心自居,见人即爱,不培养福德,不能大仁大慈,修持即有障碍,前程事业终有限量。发起爱心,以大宗教家精神从事教育,才能造就人才,前程事业才可无限,此理对人人均可适用。爱人之心且应平等,不论上至绸缎(富贵),下至葱蒜(贫贱),一视同仁祥和之气,自然充实。
(十点,师带领念佛,念已,师曰:)
此修念佛三昧,正念之时此心即与净土光光相接。什么光?无相光,常寂光。这一念即在一动一静之间,待人接物之间,亦即一念之间,用之于世法,即为世法,用之于佛法,即为佛法,此一念放下时即入大寂之境,而后起心动念,神通妙用皆由此发。下山后把持不住时,就此一念,即可调心调身。得道之人如浣垢衣,如入沐浴,一身轻快。其乐不可说,不可说,唯自知之。
(啪!)
牛头融禅师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念佛三昧,一香板之下,与密宗观想均是一样。念头生灭便是生死,醒与睡也是在生死,何必一定谈身体生死?一念回机,当下即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真能得一念彻底清静者,则无生死可了。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寂然不动,这是体。但仍须起用,应感而遂通,要在世俗中磨炼一番,在事务中,动乱中,仍保持清净。一念回机,还同本得。这才是《华严经》中大乘境界,绝不是小乘人逃避了事的。
(下座经行次--)
佛经最妙处说空,空是什么?即是大休大息,寂然不动,与天地合一,妄想截断。然灵明之心无位置,谓之无位真人。初时气充心定,气住,举身融融。次脉停,到此境界,有时出定须敲引磬,功夫熟了便不用了。依次渐修得四禅八定,由此再来观心,而知空有来去,神通妙用,皆从定发,亦皆无实意可得。如此专修,也须十多年。在入世中,功夫非一年两年可成,必须积功累行,妙用方能渐发起,方可得证理地。但绝非以年月计,亦非以今生来生计。如一心勇猛精进,好好干,今生必有所成。即如释迦如来,此生此世,亦须十数年修持功夫下去,然后才得大悟。故菩萨道必须具大愿心,慢慢来。
在此七日中有境界,是逼出来的,不算功夫。必须在下山之后,在事务中去磨炼,才是真功夫。但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具有此精神,果位终可达到。
某某法师问师:刚才坐时妄想断了,念头提也提不起来,这是不是念头将生未生之际?
师未正面作答,但云:好!观照这个。
某某法师上座良久,大众已下座,法师仍在座,师见火候已到,行至法师座前,赏一板,铿然有声,
问:现在有个什么?(自作转语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时,法师面如桃花,光采焕发,徐自定起,礼佛问师曰:“什么都没有,就是这样子?”)
师云:你以为有个什么?
师再问:你现在有个什么?真心答我。(法师答:有个我)
师问:你在哪里?(法师答:我在这里。)
师问:这是什么?(法师一弹指。)
师云:未在!
(法师礼佛拜佛,发大虔心。问:这什么都不是嘛!)
师云:这什么都是。(法师再礼佛。)
师云:此去曹溪一脉,差路千条,看你自己以后如何努力。
(法师礼拜,师还礼。)
师为法师详说《心经》,法师作偈:“色空不二,万法一如,本诸一心,如是而已。”大众均赞叹有加。
(下午)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非见所及。”各人均懂,但懂有深浅,某某法师上午发道心时,只是浮光,孤光偶露,尚难把捉,恐发狂慧,会机锋转语,样样都行,我今为他指穿,免得走入歧途。
某某法师!你是属于“伶俐衲子”之流,应深深行证,则可不致发狂慧,久久之时,再谈知见,自度度人。(时外有风声)此即众生说法,多么清净,了无一物,此即西方极乐世界,步步莲花。应久久定下去,否则狂慧一发,好讨厌,佛祖对你也没办法。过去香港有一和尚初发道心时,诸佛菩萨,诸方大德,均不在眼下,狂妄已极。真是“阿弥陀佛”!不可说,不可说。
(法会圆满)
一九六五年
奇岩精舍七日记
时间: 一九六五年二月四日至六日
农历岁次乙巳正月初三至初九
地点:台湾省北投奇岩精舍
记录:集记
(编者按:此次七会,同修用功方式,较以往数年,形式大有不同。 (一)因地方小,无足够经行活动场所。(二)参加诸人,杂有修习显、密、道家者,且大都已有多年修持经验。(三)此地乃杨管老之别墅,即管老伉俪供养同参黄老居士在此闭关三年之处。此次七会,亦为黄老居士就近参究之便。)
(前略)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何谓本色?本色者平常、本分。何谓风流?风流者如风在空中自由流动;表示豪放、潇洒、洒脱、自然,而非时下另外一种意义。你看!只有大英雄、真名士,才能才敢平常本分、洒脱自然;出言吐语、举手投足、处人行事之间不矫揉、无造作,真乃是本地风光。这两句话不就是禅、不就是道吗?
人世间一切习气习惯,凡假想的都不是;宗教家道德家们的扫除清理也不是;增加了、减少了的都不是。“五四”要打倒吃人的旧礼教,若将此用之于禅,倒是很对的。去掉虚伪的、去掉后天增加的,始为真本性。一切礼教都是人为的,只有出自本色的至诚始为真礼教。故《论语》林放问礼,孔子说:“大哉问”,这个问题太大了,告诉他,他也不懂,只好答复他后天的礼貌之礼。
唐、宋之间的禅师往往自称本色衲子,平平常常、本本分分。你说这太不神秘、太不玄奥、太稀松、太平常,难道亿万众生所梦寐以求的真理真道,就是毫不神奇、不玄妙,如此这般的稀松、平常,无意味、无价值的么?对!一切众生原都具此平平常常的东西,动植含灵等众生,无不都具有这个本地风光。
然则见道与不见道又有何别?不觉即凡夫;觉即菩提、即佛。只在此一觉与迷之隔而已。故禅宗说此乃本分下事、本地风光,明明白白。你打坐久了,腿酸否?脚麻否?当然,又酸又麻!但它是它,你是你,与你“这个”不相干。这不就分开了吗?你着急呵!想得个什么呵!废话!得个什么?什么也得不到!得个什么倒容易,不得什么才真难。故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对付人好办,对付自己不好办。故王阳明说“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从前在理工学院上课时,说到英雄与圣贤的差别只一纸之隔:圣贤愿意将一切人的烦恼痛苦由自己挑起;英雄则将自己烦恼加诸一切人的身上,建筑在千万人的枯骨上。翻过来是英雄,翻过去是圣贤,圣贤实即大英雄,故中国佛教称佛为“大雄”。学佛非大英雄不行,连英雄都不敢当,还想成佛?所谓“举足便超千圣去,百川昨夜向西流”。哼!口气好大、好狂妄。唉!狂妄就狂妄,这其中的含意是什么呢?不要看它说得这么大,这不过是文学意味的假想而已,还不就是这么回事,爱如何说,便如何说。是怎么回事?参!
话说回来。你们在座有老参菩萨(老师戏称--编者),有修持、有点见地的,只知这一半,不知那一半,翻不过去,知道这一半,唉!没什么,摆下即是!知道本性空,本来就是这个,清清楚楚,随时随地,只要保持这个,不要懂了这个,却不知那一半,那一个起用。(大起用现在不谈,大问题还未说到。)本分上的起用应该知道认得。拿个话头给你们参,从前袁老师叫我参话头,“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参了半天,突然灵光一耀,本来就是如此嘛!参它干嘛?一路到底,摆下提起,原来无事。参个什么?后世禅宗所给你参的,不就是这个话头?不就是这件事吗?
现在世界上的禅,敢说不出下面三条路子:(诸位既相信有仙佛、有鬼神,在此清净道场内,我说了是要负责的。)
一、最下愚者,拿一句话头,死死抱住。如海外某一佛教杂志上刊载一个参禅者的自述,死参用功,说可离心意识参,比你们每一个都用功,参到后来,一身如木头一般,各种境界都来,言下大有已经见道之意。我叫文光他们大家看了研究,结果没有一个中肯。试想:既然他已能离心意识参,则一切境界到来,还在心意识以外吗?凡所有相,都从“心所”上来,乃至清净圆明的境界,皆心意识的变相,忘记本来,忘记去参“能”,只在“所”上打转,大该吃棒。
二、中等的,放心自在,守个定境,已经不错,包括从前很多著名的禅人,这且不提。
三、学者文人--知识分子,将之作为禅学分析,什么公案归那一类,如:美国亦有这一套禅,作为兴趣幽默,轻松的生活调剂,或者喻之为哲学中存在主义的同流,都是不知不觉中受了日本一位学人禅的影响所致。
至于最高明的路数,认清这个。前辈中有--我说这话不仅中国,且包括全世界--但想翻过身,如我前面所讲少年时候所怀疑的那些问题,大胆地说,没有了。我说这话,当然是负责的。所以我很重视自己,必要成就它,并非有骄慢之心,乃是为了证明天地间确有此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7-3 20: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录影-南怀瑾居士-显密文库佛教文集分享到

续-《●录影 - 南怀瑾居士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现在再回到参话头,要想翻身的人注意呵!“念佛的是谁?”说穿了即无意思。因为不是你自己的功力智慧成就,到底力量不大。所幸天地间的事都可以借钱来玩。“念佛的是谁?”“就是我!”骂人的是我!穿衣吃饭的是我!拉屎撒尿的也是我,喜怒哀乐的还是我。不是我,哪会参?不是我?还是谁?这顶天立地,孤零零,肃然独立的就是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一生下地来就告诉你,一句话就说完了。噫!你这不就翻过来了吗?提起即用,放下便休。提起是它,全水即波;放下亦是它,全波即水,波平了不就见海水?真笨!参来参去,这一点都不懂!但还有人千生万劫参不透哩!如果要瞒着你,念佛的到底是谁?你看那大丛林的老和尚坐在禅堂里,庄严肃穆,煞有介事地唱着“离--心意识--参!”像唱京戏的一样,听到就生气,使人抛家弃亲,痴儿痴女走天涯,你说惨不惨?但话说回来,这是个绝大的秘密,是大密宗,说穿不好的。你们将来还是要欺人一番,这是善骗,发善心骗人用功;参,参到后来,把人的业障都参完了,参通了,身心都转过来了,然后自己跳出来的,才是真的。现在时代不同,说明了再参--“恩生于害”--这是借力给你用功的办法。
儒家说圣人即是大人,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记得我在灵岩山下来后师友皆说我明白了此事。我自己也觉得对了。果然在此后,什么都懂了。这一点是根本智、无师智。凡是什么新旧学问,疑难杂症,不懂的,到了心中,只要一念回光,什么都众流归元,就都懂了。如石头投到大海中,连个波纹都不见,提起即用,放下便休。
其时有一清末举人,当时快八十岁了,他是袁老师的朋友,某日问我:“小兄弟!悟了的人,即入圣界。我穷数十年之力,由理学入禅,见袁先生后,于禅略知一二,对于上述《易经》之理犹未悟及,请你试说看。”我当时告以人人都是圣人,大家早已到达。他说:“我可不是圣人!”我说:你的“我”正是圣人。盖所谓与天地合其德者,未将天当作地,地当作天,亦未将白天当夜晚,夜晚当白天,此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也。夏天未穿皮袍子,冬天未穿单衣褂,即与四时合其序。你知道躲飞机、避炸弹,知道趋吉避凶,见鬼就怕,见神即礼拜,岂不是与鬼神合其吉凶吗?此时日本飞机丢炸弹,大家都知道躲,并没有去用头和它硬顶,如此皆自然合其道理,平常得很,人人都有知道,能做到,岂非人人可以为尧舜,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为大人?其实《大学》、《中庸》学说的源头,一千多年来,包括宋明理学家在内,都说错了,未找到出处。《大学》中大人的观念从何而来?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即从《易经》中的乾卦卦辞来的(见前段引述《易经》的一段话)。然如何才做到大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见到如此即为大人,即为圣人,出家即为佛。中庸则从《易经》中的坤卦卦辞来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黄中通理”即谓中之庸。大学、中庸的基本根源,是从乾坤两卦的涵义而来,说天地之正气、天地之大德,大学从理入而说到行证境界;中庸从身证而说入理地境界。老先生学理学,根源都找不到,还谈什么儒学?
这是说我少年的锋芒太露,但也是因为见了这个,信得过、见得切故耳。当时重庆耆宿余叔痴老先生也在旁边,听了抓住我,乐得眼泪直流,哈哈大笑。
所以喽!话说回来,不要以为叫你拜佛是拜这个泥塑的佛,信这个、信那个,是信你那个“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天真至性的自性佛,要你认得这个就是“我”。你说见了这个“我”以后,还要修什么呢?莫胡闹,见了“我”以后正好修行哩!如何修?佛经自始至终就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谁又能做到?念念为善,孜孜为善,孜孜去不善,随时随地这个“我”能孤零零地做主。当然后面还有问题慢慢再说。
“念佛是谁?”“是我!”但可千万不能随便认可,否则真正害死人。要念得把无始业障习气一起捆拢来,捆到一句佛号之下,最好由它自己“吧!”的一声跳出来,让它来打你两个耳光,说你为何要骗他,你就可以说“善哉!善哉!”我也可以为你印证,你行了。但首先必须要忍住,才能助人,你看我忍了这多少年,机缘未到,从未说过,不想说就不说。“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笑个什么?拈花的是谁?就是我!故他笑了,拈花就拈花,有什么意思?什么意思都没有,拈花即是我的妙用,可是环顾四周,又看众人都在干瞪眼。佛陀实在多事,故迦叶笑了,佛见他笑了,这一下可抓到他了,谁叫你懂得这个意思,这个责任就放到你的头上来了。所以害得迦叶一直到现在还走不了,这是一笑找出来的麻烦,所以快嘴菩萨实在不能多事。
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天哪!西江水哪能吸尽,根本就没有这回事。龙湖禅师(唐僖宗太子)问石霜“祖师别传”之意。石霜禅师说:“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要等对面的案山点头,才向你说。其实:“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哪有点头时。”庞居士也好,龙湖禅师也好,听人如此答案,当下即悟。“祖师别传”的那个意,什么意!屁的意都没有。说有意,早错了;说无意,也不对。
大根器,自己真知道了,真知道自己了,他就成功了。若是小根器就要问,见了“我”又如何呢?你看庞居士悟后,马上舍家弃财,优哉游哉地全家去修行了。那你又要问,为何不去弘法呢?彼时他的师兄弟们都是各居一方的大德、大禅师,要他出来干什么?若是情势需要,他还是照样出来弘法的。
老参菩萨们该翻身了罢!怕你们这个“我”认得不真,拣择得不够熟,这个“我”定不住,因此却把假“我”当真“吾”,如何能定得住呢?
你们天天想空念得定,却不能空。若到绝对空,一念不起,即罗汉境界。何谓绝对空?即摆到本来不动的本来面目处,其他妄想念头不起,永远定下去,即是无漏果。但你说罗汉应有神通。乱说!谁叫你们不通教理。《大智度论》上也告诉你们罗汉有两种:一种有神通,一种无神通,达此无漏果时,要修才有神通,不修则无,与道体无关,谁说当今无有罗汉?不通经教,武断!
当然,一念不生不容易永远保持下去,但生起念头,也不失罗汉果位,若能一念专精亦是定。如何定?譬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念下去,一个杂念忘想都没有,一心不乱,这个念的不就是我?我不是在念吗?“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就是定。你说你空不了,其实叫你有,亦有不了。念不到十句后,看你妄念来不来!你说妄想妄念不好,要丢了才对。但大家不是很穷吗?黄金美钞最喜爱,现在我就叫你念念都要妄想黄金美钞,不间断,看你妄想得成功否?你若真正能妄想得成功,那我就要恭喜你这个财迷,你已经得财迷心窍世间大定了。这也是“我”的起用。所以世间有净土,有坛场(密宗术语),只是你修行不得力,见证不了耳!故永明寿禅师悟道后,提倡净土,何则?因为深知众生慧根浅,不知念佛的好。如此修持,谓之顺道。所以说你们如光想学空,只知这边事,亦只落得担板汉。若是士农工商们走入世的路,而起心动念处,念念做主,明明觉性,则是大菩萨境界,将来成就更大,作用更大。所谓“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
但是你们居士们,叫你们大亦不敢,小又不能;叫你们有既有不了,空也空不掉。悠悠岁月,歧路徘徊,无常迅速,伊于胡底。此乃见地不正,非功夫上事也,亦即理上的问题。譬如大XX法师回去,人家问你,山上和这一班居士们混了些什么?因你是亲身经过的,因此事上即能说出如此之理,理即事,事即理。你们最喜欢申辩说此乃理边上的事,唉!你们有什么理,你们所看佛经皆是佛的理,看了即迷信了,盲目了,不肯自己做功夫,切身体验修证,无此智慧穷此理,你所有的理,充其量只是“圣教量”。都是“比量”妄推而已。告诉你,你就相信了,这是迷信,不是正信,所以不能成佛。温州寿昌绝照辉禅师有偈说:“功夫未到方圆地,几度凭阑独自愁。今日是三明日四,雪霜容易上人头。”
东方的儒、道是乐观的。中国文化自周公孔子开始一变而为儒家。其实儒家可自周公开始,说现实人生。生生不已,是乐观的,与宇宙法则是相同的,生生不已。将人的生命看得很长,由祖宗至父母传子孙,如列子云“子孙者,父母之委蜕也。”子孙即父母精神之延伸。将历代下去的子孙作为生命的延续。生命存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五伦纲常,是周公孔子发展于现实人生的哲理,一切是乐观的。人生是现实的-, -当然“现实”并非现代流行之“势利”--过去的精神在现在,未来的亦在现在之中。庄子批评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即对现实人生是不加怀疑的,“春秋之义,经世之道也”,《春秋》不只是历史,乃是历史哲学,是孔子指导人生历史行为的。然所谓微言大义,当时社会亦如今日之有忌讳,好像我对你们说话,有时也不得不有所忌讳,但话又不能不说出,于是只得出之以不相干的话,但内中却是大有深意的。庄子常笑孔子,但他真对的地方还是敬他的。学术的问题太多了,说也说不完,且入正题罢。
道家更说生生不已,不管死的事。世界上一切人,除了现在的科学家,皆无此胆量触及这个问题,只有道家敢将现有生命延展至与天地同修、日月同寿。因为人的生命既然可以生出来,则为何不能将现有生命的力量反转过来,以维持现有生命?它是个科学的尝试。中国在数千年前早就发现,且作此努力了。不论其效果如何,科学精神是了不起的,其哲学理论的基础即在生的一头,不管死的事。认生命确是可以维持的,当然其所谓生命之义,不单指现有生理而言,似亦可将现有躯壳、肉体的生命留住。噫!外道理论,嗨!笑话,什么外道不外道!不懂,不能乱说。《楞严经》佛说十种仙皆可长生住世亿万年,并未批评不对,只说未得正觉,未明心见性,未大彻大悟,纵活亿万年,无济于“事”,不能证得菩提;相反的,如果他能证得菩提,那他亦是佛。你看!东方消灾延寿药师佛是长寿佛。所以通常只了解半边佛法是不行的。东方人,包括印度人,有此见识与精神,与宇宙抗衡,认为人生命的价值不只是目前这样,一方面看宇宙人生渺小得很,同时亦看出宇宙人生的伟大,生命潜在的功能,可以延展到无限,发挥到无穷。这是一个重点,我在此处却只能暂提重点,如果详细说,可以写一部大书。其实只要得根本智,稍微看看书,研究发挥一下,即可成为大学者,可见学者有如此易为者。但若无这一点根本智,不要轻视他,学问也是很难得的。
佛法,你们认为浩如烟海,真是不得了。其实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只不过是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禅八定。菩萨十地,加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总共不过五十位。架子搭好后,内加砖头、木头、水泥,修好后,内放博物馆陈渣子,新旧古董机器一起放入,看起来浩如烟海,不过如此空架子而已。这里大居士很多,不妨搬出《大藏经》,大家研究辩论,看还有什么别的没有?从前家父一句话把我吓住了:“佛经不得了,过去一位状元公在藏经楼上看了三十年还未看完!”因当年家父的这句话之激发,我在峨眉山闭关时,拚命三年全看完了。其实佛法,千点万点,不过这一点,只要这一点穷通了,横说竖说也是这一套。虽然如此,今日说佛学的,好多地方错了,这句不是骂人的话,语重心长。佛学概论不能乱印,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精。应提倡读经运动,年轻人应好好研究佛经;文字难懂,就得多多留意研究古文,且可用白话讲,少乱写,错一字,不得了,我写《楞严经》的白话解释,发抖呵!我绝不敢狂妄,每提笔前总要祈求诸佛菩萨,智慧加庇。当时写此书时,并非为了出风头,实以悲心之故,当时社会有此需要。但到现在又没有用了。
佛教已变质,不堪再变了。要知佛经即等于论文,为何不研究?至少后世大菩萨的论文,如《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这类书,应多多研究。四九年在台湾,朱老居士和我研究印佛经,那时台湾未印过一本佛经,他说钱不够,当时黄金两百多元一两,我拿了一千元给他,告诉他,不够再拿;那时我有钱,鼓励印佛经。从前杨仁山金陵印经处不做别的事,专门印佛经,是有深意的,研究经典不会错的。大家读经都有同感,就是无个入手处,我要想个办法,可以叫大家实证,把佛经重新整理,对此事我已有个蓝图,但非一人之力所能成功,必须集中人才,大规模、有系统地着手。
玄奘大师译经,永明寿禅师编《宗境录》,是集中天下各宗各派的见解,自作总裁。这是一部很好的佛学概论,当然在今日来说,有缺点,未分类,无纲要,但这也容易,将来重新编过。甚至哪部经典中如何说,哪本书又如何说,某某法师如何说,都列出来了。说唯识的,说般若的,说禅定的都有。其次,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是大止观,非小止观。)也是一部佛学概论,纲要都在上面。至于印度两大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关于修持学理全部都有,也是一部概论。另外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编的《瑜伽师地论》,也是一部佛学纲要。以上所述皆是佛学概论纲要。千万当心现代这些作者根本未得初禅,更遑论得罗汉果或能一心不乱的啦!他们自己错了尚无妨,却还要去误人,不得了!这不过是一个感想,顺便提及。
佛学这一套理论哪里来?释迦牟尼佛即印度之孔子。任何学问都有根源的……
提到这里,不禁令人想到现代大学真是糟糕之至,五四运动前,大学也都有概论,得知大概后,再深入去研究;但自五四运动后,研究概论就可得博士,马上当起教授指导学生,如此辗转相承,学问变成概论的概论的概论,渣子的渣子,结果只说概论,不向学问根上探讨。
佛固伟大,但伟大也总有个背景。再向上推究,即印度、埃及、希腊、中国等等,整个最古老文化的根源何在?还是先说近的吧!佛法之四大、五蕴、六根、十二根尘、十八界,甚至唯识等各宗派的传统,释迦对此只不过如孔子的删诗书、定礼乐一般的,重新整理一道而已,至于到底何者是他老人家自得的?以教理言,即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是菩提树下,独自证得的佛法中心。至于他所说的法,即以讨论方式,将一切经验,流水帐似的记录下来。佛经是后世弟子所记载,并非文章,文章是一篇篇的,佛经只算是讨论集。
但佛法自宋以后,即整个的到中国来了;印度现在已经没有了,他们现在所有的,是约百年前英国人从小乘诸国再传过去的。原始佛教精神,都到中国来了。大部分翻译经典都在中国保存。但西洋各国对中国佛法之所以不承认有两个原因:第一、故意打击中国的一切,是恐惧所谓“黄祸”的心理作祟。第二、不知如何研究中文藏经,而梵文经典又失落,中国人对佛经的一套看法,他们没有智慧相信。真正说起佛学,释迦牟尼早已入了中国籍,翻来复去,不过这一套。所以顾亭林说佛学没有什么谈头,两桶水,这桶倒到那桶,那桶又倒到这桶,倒来倒去的,当然他对于佛学并不了解,但是这个譬喻有时也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7-3 20: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录影-南怀瑾居士-显密文库佛教文集分享到

续-《●录影 - 南怀瑾居士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一刹那,说道:“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当时即欲入涅?,梵天帝释等恳求普度众生,佛说:“止!止!我法妙难思。”妙难思是说不可思议,不是说不能思议,是方法论,不可以现有思想意识学问方法和生活习惯来思议得之,不可用抓美钞的方式去得到它,否则,历经千生万劫也还是:两不相干。勿思!勿想!放下即是。佛这最初的一句话,就把佛法说完了。他这整个的一套是印度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如果他生为中国人,很可能会变成孔子,孔子若生于印度,也很可能会变成释迦牟尼。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历史哲学总题,朱教授特别注意,世界的发展有个共同的命运,没有人注意到:中西年代对照,例如在前后一个世纪内,希腊出了苏格拉底,中国出了孔子、老子,印度出了释迦牟尼。下一个世纪又衰落了……这是说世界人类命运变化有一必然共同趋势:西方出一思想家,东方也出一思想家。周朝时天文五星连比,出圣人孔子、老子……等;宋朝五星连比,乃有朱子、二程、周子、邵康节等;西方那边也生圣人。好多地方能发现新的问题,新的学问途径。我没有时间,只能作指导,让你们去深入研究,但你们又懒,故此我常常急得骂人,一个人又想修道,又想学问事业,哪有如此精神时间?还是修道吧!这些问题特别的,只能附带指出来。
回到本题,佛所说的中心宗旨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是说智慧成就,实相般若,摄用归体。“如如不动”是说实相般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方便般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境界般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是说的实相般若。这当下即是处,一念不生处,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无时间观念、也无空间观念。时空的观念是众生最难丢弃摆脱的习气。如何不能得神通?随时随地时间的观念把你们束缚住了,而自己不知道!一打起坐来,现在是什么时间喽!我在地球上什么地方喽!什么地点方向喽!我现在已经打坐了半个钟头喽!一个钟头喽等等这些观念,真正时空观念丢掉以后,就如脱壳乌龟飞上天,智慧神通自然就来了。真智慧,才是真神通,并非玩弄光影的神通。身见、时空的观念都是最难摆脱的,所以《金刚经》说实相般若时,要人去除身见、去除时间空间观念,不着一点相,一切有为法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的应字是方法论,如依本体论就要改一个字,“本”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作用,本来是无所住的。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中心在一卷《金刚经》,金刚经精华又在两百六十字的《心经》,《心经》精华只在四个字“真实不虚”。千真万确地告诉你,苦口婆心,谆谆地叮嘱你,是确有其“事”的!
般若说心性之体是空,是空一切的相,空一切的现象,不被现象所转,不被现象所迷,则自性的体,孤零零的光明之体即会显现。所谓无我,是说不要认生灭妄念的小我作“我”,对此生灭妄念的小我不加执著,则孤明心性之体,菩提真性的“大我”就显现了。以庄子的话来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我即是大我,此是说真空。至于“妙有”,认识万有历然之相即是有;由般若自性的体上所显现的现象即是妙有。譬如植物:稻子和麦子各有不同之性,稻子麦子之性固不在其枝叶花果上,但枝叶花果之全体也就是其性体的作用,故此不能光认一边为其用,以“空”为究竟,还要认“有”为其用。以哲学言之,佛学的形上学本体论,其心性根源所穷的理最高明,绝对没有一家能比得上。
至于这一层属于教育感化之理,若用之于人事、为政,只可作为政治哲学的大原则,很少有人能加以圆融地运用。无可讳言的,这两重修养很难同时兼备。但亦有之,即为政者有此一套圣贤的修养,起而为政,天下也就受影响,而得享太平。如《大学》所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都是以修身为最根本,然大人之学,说明德之理,在形上学而言,仍以佛学最高明。除此以外,全部佛法概括言之,与道家儒家有同样趋势,极注重人生。其人生极重日常行为,其所要求人生行为的标准,是纯美至善的,有内在道德观念,由各人内心自我的约束,自我的改造,乃至起心动念,念念反省,由此道德的涵养,到人生的解脱,即超越现实,升华到人生的另一面,故其人生观将普通人生看作是恶的(并非指人性之善恶而言),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恶的,应该彻底改正,是以现有生命是苦的,只有寂灭涅槃是真正人生小我大我依归的真谛。
佛法是绝对出世的思想,如果我们以人类现有的思想习惯来研究,它是否为绝对的真理,是否有其绝对的价值,很成问题,这是价值标准、立场观点不同之故。如佛经所说身口意三业,身业三种:杀、盗、淫;口业四种: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意业三种:贪、嗔、痴。换言之:人生开口、举步即不对,人生简直不能行动了,只能在山林闭口,默然不语去了;除非开口即说真理,动手举足即作善行。但其中行为的标准,又牵涉到价值的问题。善恶无法肯定地订下一个标准来,这是一个问题。以上所说,佛法对人生行为的看法如此,但一言以蔽之,无非心的作用。所以佛法注重了此一心,一念达到无我,对生灭妄念之小我不再执著,则自然归于圆满寂静的大我。
至于说到人生以外的宇宙,是彻底地说明此宇宙及人类心性之体,原是一体。而现在的知识,会此为二,即心与物,心物二元之争辩,盖由西方哲学观念而来,但佛学中则不分开。佛法所说三界是将宇宙的时空,三界万有,一切有情皆包括在此一心的范围内。以此标准言,人类所争辩的心与物,不过此三界中重要的两环而已。所以若以心物二元来讨论佛教的宇宙观是不够分量的。我个人赞成佛家观点。一般人见佛法说三界之宇宙观极少谈到物。而说它是唯心,殊不知三界将“物”包括进去了。在现实人类活动之地球及其以外的星球中,凡人类及其以外之一切众生,其生命基于男女(或阴阳)两性之爱欲而来者,统属于欲界之范围。超出欲界则为色界,其中只有光和色,生命的存在只是情而无爱欲,此点吾人已难于体会。超出此色界外,是既无欲又无色的精神领域里的无色界。以上为三界。
现代无论科学、哲学或宗教,主要的两个问题:时间与空间,在佛学中不成其为问题,认为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在某两个不同空间中,时间计算的标准是不同的。色界时间与欲界者不同,欲界中又分很多层。欲界之下层为地狱,上层为欲界天,其间的时间观念各异。故说时空观念在其三界观中是相对的。但三界中到底主宰者是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能为主宰者,仍为这个“我”,所以成佛成道者为天人之师。
现在来简单扼要地讨论一下,以佛学立场来看人类的“知识论”。研究知识论的价值问题:即人类的知识是否正确呢?曰:否!否!人类知识皆妄念所生,非证般若后所得之正知正觉。当然,妄想的力量与觉性的力量同样伟大,妄想思维所研究出来的知识,和佛法同样的可观,但是它不是绝对的真理。其中牵涉至为复杂,因非主题,容俟异日另行讨论,然主旨固不出此也。
从佛开始,及其后世弟子之努力,归纳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心理、生理、哲学、逻辑各种精神观察法,即唯识法相学。注意啊!何以要说唯识给你们听,有大作用,尤其是有功夫有见地者,不能不了解,否则用功知见不会透彻;但未发明心地者,我并不赞成你马上搞这一套,不然这种知见的束缚太厉害,困在知见上,来生都成问题。八识即心王,即般若所说的心,分为八部作用,然何以不说心而说识?禅宗叫人参话头,要离心意识参,这个“识”是极难解释的。前辈大菩萨分析: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学佛应依心不依识,即不依妄想分别。这句话在文字语言上的解释是够了,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满意,现在应提出来问:何谓分别?何谓不分别?
现在分析给你们听,普通经典说除精神因素外,生命中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楞严经》则说:地、水、火、风、空、见、觉七大所构成。
前面四大是生理,在宇宙说是物理;空是一大原素,它的作用非常大;见即所知、所见,当然也包括看见的见;觉指感觉、觉受。人身是七大所合成,非常科学。见、觉即是识,四大与空也都是唯识所变。例如我们打坐时感觉腿发麻,这是身识;同时还在念着“我的腿发麻呀!”这是意识的知觉。识是什么?是妄想性生灭性最强的;智是无生灭,不靠意识思维、感觉、见觉、知觉而来,是历历孤明存在的。换言之,以唯识言:心是王。将心作用分开言是八识。打坐用功者,功夫较好时,如以前五识中的眼识而言,眼睁开,意识未起分别,亦能知道,即眼识。如现在火车声过来,并未意识有此观念,但知此即是声,这是耳识。如在梦中,独影意识与耳识一结合,火车声即误为老虎声。鼻、身识皆如此。如现在你头上架着一把刀,上面有命令强制判决:三天三夜不准动,动一动就要你的命,这么一来,你腿再发麻也不敢动,身识感觉不是没有,根本是吓得忘记了,意识坚强不去配合它了。在唯识学而言,凡是呈现在前的,谓之现量境。比量者,意识起分别之谓。前五识也有三性,即善、恶、无记之性。文光问意识有三性,当然有!但何以前五识还有善、恶、无记?譬如你现在,眼睛习惯性瞪得大大的,其实并不是生气,但好像起嗔恨相,这是很微妙的,系根据意识习惯性引起的,是现量而非比量。又:前五识的善、恶、无记,乃与意识助伴作用而俱转俱变。
“三性三量通三境”:依他起性,指心意识因现象物理界而引起作用;依他起惯了,即成遍计所执性,执蓍了,变成妄想烦恼。如在依他起时,最初现量境的觉照上,觉知一念空相,不形成遍计所执,即是圆成实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体此三识,在欲、色界的禅定境中,仍起作用。鼻舌两识已不需要,只有在凡夫定中才用得着。如打坐入定者,气息已伏,鼻识不起作用。舌识亦然,因舌不触味了。欲色界任何定中,眼、耳、身三识都仍存在。身上还有暖,即身识。光明清净现前,声色圆融,即眼、耳识现量。暖、寿(命)、识三位一体,故勉强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是很难解说得完全的。识存在,即与暖、寿相关。譬如眼睛挖去了,这部分即冷却,眼根的寿命也去了,则眼识去了。现在眼睛角膜可以移植,甲的眼识可移至乙的眼识上,甲寿命可延伸到乙寿命上去。但并不是完全的移植,因为甲乙之阿赖耶识虽有相通作用,但仍有其不同点,同时必须其暖还保持,寿命才能保持。现在以科学物理方法冷冻之,保持其生命活力,暖与寿两功能存在,即以之移至乙的眼上,故乙的眼睛还能起作用。因此一个人生命老了,自腿下冷起,冷却至何部,生命即灭至何部。然勿以为发热即暖,那是发炎,是病态。暖是生命力的别称。
第六意识即思想,前五识为第六识之尖兵,第六识等于总指挥。分别意识分为两部分,一为明了意识,有善、恶、无记三种性质,譬如有时我们手拿杯子,不小心,忽然打破了,这不是善,不是恶,只是无记。(也不是中庸,更不是潜意识的作用。)明了意识即明明了了,不昏沉,清醒时,即是明了意识的作用。一般人打坐,清清明明的境界,亦是他的范围。无记只是善恶之间的刹那的一阶段,譬如人忽而呆住了,非善非恶,就是无记。如果意识中完全无记,误认为是定境,误认为就是无念,则是修行大病,反易堕入畜生道中。所以修行人,智慧不明,不如专修念佛、观想、持咒法门,训练善念专一,意识纯善坚固,必定如愿成就。意识的另一面,即是独影意识。何谓独影?即昏昏沉沉,恍惚流注,似有似无。譬如打坐时或梦中那种境界,即是独影意识。前五识并未配合作用,但自以为眼在看,耳在听,鼻、舌、身识,依稀如平常一样可以远游,甚至可以飞行变化,将白天里所见所为的经验及习惯性的想象等,七零八落拼凑起来,便成梦境。学佛学道的人,静境中许多幻相,也是独影作用,有些人把它误作神通妙境,其错何止于道里计,《楞严经》说:“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必须先在理上知见清楚。例如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已到达独影意识的范围,说得相当有道理:他说潜意识中,通常女儿爱恋自己的父亲,儿子爱恋自己的母亲。这点和佛学中阴身入胎时,爱恋男性则生为女身,爱恋女性则生为男身,道理相通。但他也只知道这一点,其他的就不透彻了,所以贻误甚大。参禅、参话头等修行人,很多在定时见到各种境界,如感觉到什么,种种皆是独影意识的作用。
我为何要叫你们注意唯识呢?就是因为古往今来多少修行人,甚至很有功夫者,将参禅,及定中的各种各样境界,认为是自性、见道、得神通。例如能看光等作用,也能说过去未来事,其实,这只是自我催眠的最高程度,自以为已得了神通,已经得到了道果,不知这只是将独影意识引发而已。或认为潜意识力量如是之大,有神通一样的作用,他却不知原子弹还不是明了意识所发明,数学上的妙理,哲学上的妙悟,都是明了意识的发现,只是很多人未充分发挥其力量,而将它用在嗑瓜子,打麻将,说笑话上面去了。实际上,自我催眠的催眠作用,第六感的灵感作用,以及西方人千里眼等,皆是独影意识的功能,而非真神通。故定中发现什么,皆此而已。许多修行人通宗不通教,故有此错误。所以修密,修禅的多半是易落此病,自以为已修到了秘密难思之境,岂非可叹!故学密宗者必须通教理及深究唯识,便是此故,如此才能分别这种境界是什么,才能入“证自证分”。否则将梦……等独影意识当作究竟,当作自性光明或神通妙用,便糟了。另外,独影意识不仅在梦中、定中起作用,且白天身心太过疲劳即会眼花,或错觉、幻觉,都是它的关系。现代心理学最多只发展到此。但不要因此而随便作批评,必须深刻了解它以后,才可以下断语。
前五识如前述是第六识的前锋,但第六意识愈用,薰习愈深,愈老愈顽固。婴儿时只有前五识和第七识、第八识;第六识是由于后天渐渐薰陶引发,分别意识始现行。第六识即阿赖耶识的妙用,千万要清楚,它是中心,它是总指挥,非常重要;而总司令则为第八识,它含藏一切种子,是一切后勤兵员补给的总仓库、总司令,而第六识总指挥则为第八识总司令的缩影。这一点极为重要,希望大家特别留心。第七识我执--末那识,此译甚为勉强,实际上非我执之意,而是意之根,它非真我,只是意识之来源,更非第八识道体上的真我。当我们打坐时,妄念分别心不起了,但“我见”真意还在,它就是第七识。第六意识起分别的功能,即从第七识根本上来。明了意识,独影意识不起时,“我”这个观念还在这儿。如打坐入定时,身体似乎忘记,其实不是真忘记,只是身体感觉轻微了,地水火风空见觉及分别起动柔软缓慢了,但“我见”还伏在根里,是即意根、我执。很多修行人,将此意根当作真我,以为认识真我。其实,这正是《楞严经》上说的:“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便是这个劣根。今日上午我所说的真我--“念佛者是谁?”“是我”的我,实际上并非此第七识的我。故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4 04:47 , Processed in 0.0685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