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884|回复: 2

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一五二卷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6-19 15: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二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一五二卷)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鲜少世界苦灭圣谛第五句看起:

  【或名分别尽。】

  『分别尽』,就是无分别,这个意思很明显,很好懂。分别是妄心不是真心,大乘经上佛说得很多,真心离念。这也是教导我们很简单的方法,辨别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用真心就对了,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用妄心就是凡夫。妄心能够完全遵守佛菩萨的教诲,随顺经论里面的道理、方法、境界,这个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如果不顺从佛菩萨教诲,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与经论所说的相违背,这就叫六道凡夫,那你完全是随顺妄心造业。所以十法界都是用妄心,用的不一样,四圣法界能够随顺佛菩萨教训,六道就违背了,这差别在此地。

  虽然随顺,它是妄心不是真心,怎样能够转妄成真?那就是「分别尽」。分别真正尽了,究竟圆满的尽了,这就是诸佛如来。我们在大乘经里面读过,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也就是说他还有很微细的分别没有尽,如来果地才尽。所以「分别尽」是灭谛的名称。我们知道究竟果地上是这么一个样子,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知道尽量的少分别,分别愈轻愈好,愈淡愈好。能做到不分别,你的智慧就现前。为什么?分别总离不开妄想执着。离妄想执着,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起作用,我们一般人讲智慧开了。

  智慧怎么开的?每个人都有智慧,大家的智慧都相等,跟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就是因为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把你的智慧变成烦恼,把你甚深的智慧变成习气。几时你不分别了,烦恼习气又恢复正常,正常就是般若智慧,就是无量德能。这么一部大部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在讲,这部经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世尊为我们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明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一点差别都没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后头有一句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一部《华严》,这一句最重要,你如果从这一句觉悟了,这《华严经》你就圆满了,你统统就得到了。你晓得我是因为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舍弃妄想分别执着,不就证得了吗?就这么一回事。

  凡夫成佛一念之间,这《华严经》上讲的,「念劫圆融」。你不会,你修无量劫;你要会,一念之间。问题是你肯不肯放下?你肯不肯舍掉?你果然能把妄想分别执着一刀两断,舍掉了,你立刻就成佛,你眼前的境界马上就变了,现在这是什么境界?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就是。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不能舍?这就是一般讲的,你业障太重,习气太重。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个虚妄是不觉,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是不觉,不觉本无,本来没有。本觉就是如来智慧德相,本有。这两句话懂不懂?如果真懂了,信心具足,本有,哪有不能证得的道理,本无,哪有断不了的道理;本无当然可以断,本有当然可以证得。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德相是本来有的,现在六道轮回,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本来无的。所以佛在《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本来无的这个境界是什么?梦幻泡影。可以说我们迷了,迷了本性,迷了本有,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在梦幻泡影里面打转流转,是这么回事情。

  佛法,你说多,无量无边;你说简单,就一、两句。这一、两句真的明了、通达了,无量无边的佛法,你全都明了,全都得到。所以分别决不是好事情,分别是错误。你分别这个善,分别那个恶,其实善未必是善,恶未必真恶。为什么?善恶都是梦幻泡影,善恶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大般若经》上说的。你要通达明了,就是诸法实相你明白了,你见到善不会分别,见到恶也不会分别。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天堂也好,地狱也好,你的心是平等的,你的心是清净的,一丝毫不染着。无论什么境界不会动你的心,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真的如如不动。《金刚经》上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是真心,那就是自性,那就是本来面目。

  凡夫迷了,迷得太久,沦落在六道、在三途,好象是大起大落,迷的人看到这个相,大起大落;觉悟的人看了什么?觉悟人看了没动,这个境界我们就不懂了,为什么同样一个境界两个人看法不一样?譬如观潮,潮水,我们凡夫看潮水大起大落,很好看,很壮观;佛菩萨看潮水如如不动,这个道理我们不懂。是不是感受不同?不是,确实不同。为什么这个境界不一样?佛菩萨心清净的,心没有动,境界怎么会动,凡夫心在动,所以外头境界就在动。外面境界说老实话也没有动,也没有不动,这东西很深很难懂。

  禅宗里头,六祖惠能听印宗法师讲经,就是现在的广州光孝寺。那个旗杆还在,旗杆上悬的幡,风吹着幡在动。有一个人说幡动。另外一个人说风动,哪里是幡动,风动。他们两个人在争,谁也不肯让谁。惠能大师在旁边看到,告诉他两个: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句话把两个人惊醒,他高明。印宗法师听到了,知道这个人不是凡人,讲完经下座,就向他请教,问他从哪里来的,你怎么能说出这个话来?这个话连印宗都说不出来。听说,这多年前听说,五祖忍和尚把法传给第六代祖惠能行者(因为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居士),他说是不是你?惠能这时承认了。承认,大家看衣钵,衣钵是证据,他就把衣钵打开给大家看。你要懂得这个意思,我刚才讲的这个话,你就不会怀疑了。

  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是你的心在动。凡夫心在动,看潮水起伏;佛菩萨心不动,看海水平静,不起波浪,这就叫做「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楞严经》上说的。我们会不会转?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如不动,你才看到外面境界的真相,确实不动,不动就是一真法界。这一动就是十法界,大动就是六道轮回,惊涛骇浪那就是三恶道。无量无边的境界说穿了还是一个境界。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净,法界是清净的;心平等,法界是平等的;心善良,法界是善良的。所以佛菩萨住一真法界,我们住六道、住三途。说实话,一真、三途都没有,是你自己觉迷变现出来的。觉就现一真,迷就现六道三途,就这么回事情。

  人为什么不向上?为什么要起分别执着?我们想,想不通。诸佛菩萨不想,不想就通了,想就不通,不想就通了。这个里头有很深的道理,不想没事,真通。你想,那个想还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怎么能破分别执着?所以永远不能离分别执着,迷不能破迷,觉才能破迷,这个道理要懂。然后在你这一生修学过程当中,你的功夫才会得力。也就是说,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万缘放得下;放得下之后,你才提得起。

  提得起是为别人,放得下是为自己。提起,放下,放下,提起,决定不妨碍。提起不碍放下,放下不碍提起,得大自在。为众生要提起,大慈大悲像千手观音眼到手到,看到了,听到了,立刻就要帮助,为什么?机会不能错过。这个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了,我碰到了,我要不尽心尽力帮助他,我对不起他。对不起他,就是对不起自己,自他不二。缘没有成熟,别找麻烦,那是愈找愈麻烦,为什么?他不能接受,他没有意思求。观机是智慧,观机这里头也没有分别执着,这就叫随缘,有分别执着就不是随缘;我要想怎样怎样,不是随缘。所以是水到渠成,缘到了,他这个境界现前,好办。缘不到怎么样?等待。等待,没有等待的念头,有等待的念头就有烦恼,等了一年,等了两年,怎么还等不到。你那个等待里头也是妄想分别执着,总没有离开,离妄想分别执着,等待的念头没有了。没有这个念头,等待的时间再长,好象一剎那,这是佛法真实受用。

  从前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没有得到人生最高享受,你叫白学了,你不会学。不会学的人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生烦恼,一天到晚造业。你造业,感召果报。这个果报里头有人的果报,有事的果报,有物的果报,麻烦透了。

  世间人所说的,「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我看现代人生跟从前不一样,从前的人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现在的人生,一生当中不如意事恐怕是百分之九十九,不是十之八九。应该是百分之九十九,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你要问为什么?现在人的妄想分别执着比从前人严重。如果你继续再问这什么原因?从前人从小接受过圣人的教诲,所以在一生当中懂得收敛,这个收敛就是少分别,少打妄想,少执着,烦恼就少了。现在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现在人接受什么教诲?接受电视教诲,哪个人不看电视?天天看;接受报纸杂志的教诲。这些东西内容是什么?几乎都离不开暴力,离不开色情,离不开三途,全是一片染污。你天天接近这个东西,天天接受这个东西教诲,受这样的熏习,所以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我敢说达到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你这一生当中,哪有如意的事情。

  佛法里面讲的轻安,教你轻松自在,今天这一些名词,这一些术语里面真正的意思,你不懂,为什么不懂?你一生都没有过这个境界,一生没有轻安的境界,你怎么会懂轻安?一生没有快乐的一天,你怎么懂得快乐什么意思?现在的人心麻痹了,中国人讲的麻木不仁。麻木不仁没有知觉,像身上某一块地方麻木不仁,这一块生病了,神经系统起了故障没有知觉,这个人可不可怜?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完全违背经论的教诲,完全违背圣人的教诲。经论跟圣人的教诲就是你自性的性德,换句话说,完全违背了性德,就是违背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圣人教诲,经论里面所有的,就是自己本性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相好,不是自性外面的东西,自性外头没东西,所以佛法中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善导大师讲,一切众生有没有成就,有多大的成就,「总在遇缘不同」,这一句话讲得太好了。遇到的缘殊胜,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看起,三千年来,世世代代真正求法的人(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亲近善知识,有一生不离开的,老师不在世了,还守住老师的坟墓,守住老师的灵骨塔,令人敬佩;有一些跟老师一世,老师往生了,他才离开。古人!你要问为什么?他受的恩泽厚,感恩,舍不得离开。跟着老师,帮助老师教学,做老师的助教,跟老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很平常,太多太多了。实在说,至少十年,没有十年你学不到东西。三年五载那是什么?那是天才,那不是普通人。总而言之一句话,自己没有学到东西,是决定不会离开的,这是个最高的原则,学到什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到这个境界,不可能离开,这个境界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换句话说,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已经契入一真法界,这个时候可以离开。你不离开,老师也叫你离开,为什么?你有资格参学,你必须离开,弘法利生,提升自己境界。

  大彻大悟之后还不肯离开,还要住个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或者等到老师往生,那什么原因,老师也没赶他走?自己跟老师都知道,缘不成熟。你到外面去讲经说法,没人听你,没人请你,缘不成熟。法缘好的,法缘成熟的,老师就叫你赶快去,为他为自。什么时候为自己,什么时候该为他,什么时候自他两利,老师清楚,自己也清楚,一点都不迷惑。缘在什么地方,哪个地方缘先成熟,哪个地方缘后成熟,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就是一丝毫的分别执着都没有,无非随缘。所以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长,法喜充满。这样的日子,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佛菩萨的生活。

  实在说,他们的生活境界,我们凡夫不能了解,为什么?凡夫只能看到眼前那个迹象,不能突破空间维次,我们看到他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看到有一群人在这听讲,鬼神在这里听讲,我们看不到;天龙八部在这里听讲,我们看不到;他方世界的声闻、缘觉、菩萨来听讲,我们看不到,这是不同维次空间。可不可能九法界众生都来听讲?可能,大有可能。这是什么?缘。所以法师法缘殊胜,缘要去结,你不去结缘,缘哪来?你要欢欢喜喜广结善缘。不但与人要结缘,与一切动物结缘,与一切植物结缘,与山川大地结缘,山川大地,《华严经》上讲得很多,山神,土地神,花神,树神,草木神,海神,江神,河神,连井水都有神,你念念不忘这些,这些神明。神明种类之多,数量之多,跟我们人间社会几乎没有差别,常常放在心上,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常常回向给他们。

  心确确实实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起心动念遍法界虚空界,那么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众生跟你都有缘。你讲经说法用的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就起感应。这个心是遍法界虚空界的,大乘教里面常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心就周遍法界,所以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你起感应道交。你没有这个心,好象我们发射的电波一样,它就达不到,它就收不到。你有这个心,心量这么大,你这里一发射,它那里统统收到,生活的空间扩大了,这个里头其乐无穷。人不知道好歹,没有关系,佛菩萨知道,神明知道,所以一天到晚欢欢喜喜,真的自在快乐。这种境界,你要契入你才会知道,你不契入,怎么跟你讲也没有用处。你从来没有经验过,从来没有体会到过,你怎么会晓得。

  今天你没有这个受用,不要怪别人,怪你自己妄想分别执着,你把无尽无量无边空间维次,一个维次都不能突破,妄想分别执着把自己圈,圈的这么一个小圈圈里头,跳不出去。古德常常用比喻说,这个妄想分别执着好象是蚕丝,自己做个茧,把自己捆在里面,牢牢的系缚,永远不能出头。外面的天地,外面的境界,永远隔离,一无所知。世尊在《华严经》上给我们透露了不少他方诸佛剎土,他方世界,那是如来境界。好比我们居住在自己家乡,这一生从来没有出过门,诸佛菩萨就好象在世界各地去旅游回来了,讲一些见闻来给我们听。我们懂得很多新奇的事情,新奇到什么程度不知道,不是自己亲证的境界!佛教导我们不是到此为止,这个要懂得,教导我们是劝你,得闲你也去观光旅游,去看看嘛!看看是亲证。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6-19 15: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一五二卷

续-《●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二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所以诸佛如来教学的目的,就是劝你要亲证这个境界。亲证才是自己的,听别人讲不是自己的,自己得不到受用。如何才能亲证?「分别尽」就能亲证。分别深广无际,要分分尽,这是中下根性的人;上上根人那就利害了,他能在一念之间,或者能在短时间,几天之间,几个月之间,一、两年之间,统统放下,上上根人,那不是普通人。普通人那慢慢来。这个地方我们要懂,放不下,不肯舍,原因在哪里?原因总在执着「我」。所以前面讲,无我,无自性,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知道真正无我,一切法确确实实无自性,这个「分别」放下去不难!

  人会那么样坚固执着,妄想分别执着不肯放下、不能放下,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佛法教学,知难行易,了解事实真相,了解无我,了解无自性是真难。劳累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就是把这个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至于修行,那就是放下,放下真的一念之间,你放不下,就是你没有了解。这桩事情,五十多年前章嘉大师教我的,我向他老人家请教「解行」。佛家常讲,行解相应。他老人家给我细说,解难行容易。解是属于看破,行是属于放下,看破难,放下容易。你之所以不能够放下,就是你没有看破,你没有真正明了。真正明了,你就一切放下,就像诸佛如来一样,「分别尽」。解尽圆满了,分别就尽了,这是如来果地。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苦灭圣谛第六句:

  【或名安乐住。】

  这个名号也是灭谛的名称。佛法中常说,除了大般涅槃之外,决定没有『安乐住』。不但六道里面没有,四圣法界里头是相似,不是真实。经论里头有个比喻很有意思,佛把六道这里面的人比喻统统都在旅行,在路途当中。从前旅行跟现在旅行不一样,现在旅行很舒服,有旅社,有餐馆,只要带着钱,你旅游可以过得很舒服。从前不是的,从前没有旅社也没有餐馆,旅行的人很辛苦,自己要带干粮,否则的话,你吃就成问题。所以自己要带水,带干粮。这种日子,我还过过。

  抗战期间,我们做学生(流亡学生)常常旅行,旅行靠走路,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带米,米是用什么?用一个布袋,这个布袋是个圆筒的,长的,缝这个布袋里面装米,装满之后把两头打个结背在身上。大概那种布袋,现在你们人没有看见过,像什么样?好象现在我看到雨伞,雨伞前面有个套子,就像那个一样。雨伞套子它这一头大一头小,米袋是两头一样大,大概就跟装雨伞那个袋子差不多。装满一袋,两头打个结套在身上,带米。还要带水,再找个小瓶子装一瓶水,带水,你路上渴的时候,有水喝。喝完水在哪里取?实在讲,在那个时代河里水、小溪的水就能吃,真的是到处有水源的地方,我们就把水装满。现在人看到好象不卫生,但是那个时候喝了也没生病。溪水里面可以洗澡,可以煮饭,拿来就可以喝。晚上住,到哪里住?有的时候找不到地方,真的找个树底下。好在中国乡村里头还有些破庙,真的没人住的,通常要饭的叫化多半住在这些没人的破庙,有的时候我们找不到,也在那个地方住一晚上,过那样的生活。

  佛把六道众生比喻是这个情形,六道轮回没有安稳。那真正得到安稳是什么?四圣法界,证到阿罗汉,出了六道轮回,就像什么?这下到了大都市了。大都市里头有客栈,就是有旅社,在那里可以休息几天,养养身体,养养精神。住个十天、八天,有的时候也能住上一、两个月,两、三个月再走,到家才真正休息。哪是家?一真法界是家,安乐住!

  十法界里头,四圣法界那是真正的旅社,暂时得到安乐,不像旅途里头那么样的辛苦;六道是旅途,很辛苦。三善道算是不错,你走的这个路很平坦,一路上生活所需都不缺乏,都能够得到;三恶道,那就像很崎岖的道路,走到荒山野岭,走到沙漠,没有水源,找不到东西吃,野生的东西都找不到,三恶道,苦了。尤其走到沙漠地方,树木草原都没有,晚上睡觉睡在沙里头。我们知道沙漠有风暴,一个不小心风暴来了,把人就埋在里头,许多人就死在这个里头,被沙漠埋起来了,非常危险。所以佛经这个比喻,我们容易体会,经历过这样遭遇的人,体会就很深。现在人出去旅游,除非像到西藏那边去,到新疆,大沙漠,到这边去,而且你要徒步旅行,你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如果你要是坐车,你就体会不到。徒步旅行能够体会佛在经上这样的比喻。

  三界没有安乐住,四圣法界临时的安乐住,不是永久的,临时的。一真法界,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真的安乐住,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如来果地上境界是究竟圆满的安乐住,那要怎么样?无明破尽,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破了,这才是究竟圆满的安乐住。初住以上的菩萨,我们称法身菩萨,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他们真的得安乐住,但是不是究竟圆满。什么原因?无明没有断尽。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明了这一桩事,那就晓得我们生生世世要做的是什么?断烦恼而已矣!既然要断烦恼,你就不能再生烦恼。天天生烦恼,你烦恼怎么能断得了?你要想减少烦恼,古大德有一个经验之谈,可以提供你做参考。他说「知事多时,烦恼多」,古圣先贤修行经验之谈。所以从前修道的人为什么都把道场建立在深山里面,交通非常不方便,你要到道场去参学,那真的是要吃苦头。东天目山齐素萍居士上个星期到我们这边来参学,她那个地方我去过两次,从山下到山上十里路。如果是走路,走上去要多少时间?一般平常的速度,三个小时,年岁如果稍微大一点,体力差一点,四、五个小时。从山下走到寺庙,四个小时是正常的,你走一段要休息一下,所以一般人不会去,这个环境就清净。住在这个山上与外界隔绝了,外面发生什么事情,没有人知道,山上没人知道,除非山下有人来告诉你山下发生什么事情,否则的话不知道。「知事少时,烦恼少」。

  现在人烦恼多了,比从前人增加一百倍都不止,什么原因?知道事太多了,天天看电视。电视的新闻报导,本地新闻,国际新闻,还有什么许许多多新闻,我都不知道。我已经三、四十年没有看电视了,我也不看报纸,也不看杂志,什么原因?希望减少烦恼,对于事情是知道愈少愈好。我也不愿意听别人告诉我什么事情,尤其是是非,你要来跟我讲是非,你讲个一句、两句,我一听,下头不要讲了,我一定会制止。我们印象当中,总是记住一切众生最好的这一面;一切众生不善的那一面,不听。不听,不看,不把它记在心上,这是修清净心、修善心的秘诀。你常常听到这个东西,那些众生人事物不善的常常放在心上,你的麻烦就大了。你的心慢慢就变成不善,天天熏习,一天熏一点,一天熏一点,三年五载,要是三十年、四十年,麻烦大了,你心里头这些骯脏的东西,不善的东西,这些垃圾,你怎么样能把它清除掉?很难。

  所以那是最大的幸运,是你觉悟的早。我不接受这些,不接触这些,天天读经,天天看善书,所接收都是善,这个样子几十年下来,境界转过来了。我搞了五十年,不是那么容易事情。五十年,虽然在这个花花世界,我接触的面很窄,我认识的人不多,我知道的事情很少,所以才能保持清净心,保持一个善意。这个事情要靠自己,别人没有法子帮助你,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更不能打听别人的事情。这个世间有很多人专门打听别人的事情,专门想知道别人的事情,这是最糟糕的,这样的人,他的一生道业是肯定不能成就的。

  喜欢交际应酬,都是对道业有妨碍的。我们外面有一些交际应酬,那是不得已的。只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关系道场,不能不应酬,另外一种是关系社会安定和平,没人去做;如果有人去做,我决定不做。早年,我们道场有韩馆长管理,所以关于道场这一方面的应酬,我就很少参加,她去管就行了。她走了之后,我也不管道场,我们住在新加坡,住在居士林。那边道场,关系道场事情,李木源居士去应酬。我在那边只参加一个多元文化,团结宗教,团结族群,有助于社会安定和平,这个事情他去张罗,我参加。办佛学讲座,办培训班,他办的不是我办的;学生,他招的,我只是担任教学上课而已,这个行,学生人数不多,所以我接触的面还是非常窄小。要知道学业、道业都是从清净心当中成就的,决定不能把自己搞乱了。

  早年,每一年也有个两、三次这顶多,至少有一次回到中国大陆观光旅游,度假,看看故乡的父老,看看以前的老同学、老朋友,没有别的事情。早年赵朴老在世,我们是同乡,他对我非常好,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谈了四个多小时,请我在佛协吃饭,他跟他夫人在一起,这一番乡情。所以以后每次回到中国,我一定去看他,我们见过很多次的面。他老人家每次见面都会提到:净空法师,落叶归根!我很受他的感动,我说缘成熟了,我一定回来。

  出家人当中,茗山老和尚,大家都知道他对我非常好,彼此了解,真正爱护、护持。现在这两位老人都走了。在中国了解我的人不多,护持的更少了。所以看看现在的情形,我这个想法要修正,早年一直想着落叶归根,现在想到落叶归根不可能,我也不再有这个希望,这个希望是个妄想。现在?现在我改变的是落地生根,我到澳洲来落地生根。身体还可以的时候,有短期假期,我回到中国去旅游,看看老朋友,也欢迎老朋友到澳洲来访问。在国外,缘还不错,七月间我们访问泰国,在泰国结了很好的缘。上个月我们访问印尼,在印尼也有很好的缘,都可以落地生根。所以现在不是落叶归根了,落地生根。

  佛一切经论里头教导我们,随缘不攀缘,随缘就自在,攀缘就苦恼。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心要清净、要善良。修行要掌握原则,要掌握纲领,愈简单愈好,不能搞复杂,不能搞乱。古人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有大道理,经验之谈。修学,确实只有一门,你的心专一,念专一,行专一,你得清凉自在。这是我们现前安乐住,住在哪里?住在经教上。现在我发心希望把这一部《华严》讲圆满,我的身心都住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上,一天到晚,除了念佛,就是想经里面的教义,这样才能有稍许的契入,契入就有安乐。你要是不能契入,安乐就得不到。

  所以这个安乐,在一般讲也是因果,你身心不安,哪来的乐?安是因,乐是果。怎样能得到安?世出世法里头常常说,平安。换句话说,你心不平,你就得不到安,心平就安了。怎样能得到平?公平,大公无私。所以说把自私自利放下,公才能现前。如果自私自利放不下,你哪里来的公?所以公是因,平是果;平是因,安是果;安是因,乐是果。真正要达到公平,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

  这些年来,我常常劝勉大家,一定要放下对世出世间法人事物控制的念头,要放下,占有的念头要放下。放下控制的念头,你就不迷惑,你就觉了;放下占有的念头,你不造业,你再不过问世间一切人事物的琐碎事,那叫做积功累德。这最明显的不要去过问别人的事情,生活的事情也好,工作的事情也好,处事待人接物的事情也好,一概不必理。「我要跟他交朋友,我要多了解一些」,用不着。为什么?那是用妄心。对人对事对物,诸佛菩萨只用一个真诚心。

  如果真的要学佛,那你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也就是要肯定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人都是善人。你要想作佛,那你得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就很容易成佛。即使是个恶人,无恶不作,五逆十恶,他的性本善,他有佛性,他也是本来成佛。为什么有些人恶?恶是习性,遇到缘不好,染上这些习性。这习性是假的,不是真的,本性本有,习性本无。你明白这个大道理,就不必再问了,你的心真的平等,真的清净。你要还去打听,你的心怎么能清净,你不叫自找麻烦吗?你不叫自寻烦恼?用我们佛法说的,你自己找染污,你自己在找垃圾,把这些垃圾放你自己心里,你的心变成垃圾桶,专门收集别人垃圾,你的亏吃大了,别人没有吃亏,你的亏吃大了。

  如果知道别人私事太多,别人有一些不善,你知道他太多了,你的麻烦更大,为什么?别人怕你泄漏他的秘密,要想办法陷害你,杀人灭口,你不是自找杀身之祸吗?由此可知,你要想得安乐住,别打听别人私事。为什么?别人不会害你,你不妨碍他,他就不会妨碍你。这是从前老师教我们的,现代人没有人教你了。从前父母教,老师教,老师有义务教导你,你能够尊重老师,接受老师教诲,老师会教你。真的「知事多时,烦恼多」,现在不但烦恼多,现在应该把这个话改一改,「知事多时,祸害多」,怎么能干这个事情。

  「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了,在一起都是张家长,李家短,谈些什么?是非人我。这是非人我,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在这里面给人结了冤仇自己不晓得。古人讲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病怎么得来的?饮食不小心,暴饮暴食,这糟蹋你身体,就得病。祸是什么?言语不谨慎,你说一句好话,态度不好,好话就变成坏话。别人委托你办个事情,给你交代了,「你的话,我还能不听吗?」这一句话,你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你知道吗?别人听到这个,你傲慢,态度傲慢,下一次敢不敢再托你,不敢。为什么?这个话觉得好勉强,不是很乐意来接受。显示什么?你对对方没有丝毫的尊重。对方很熟的人,很熟的人,这是玩笑,开个玩笑,没有关系。佛法忌讳开玩笑,开玩笑在佛法叫戏论。

  历史上许许多多灾祸,原因都是开玩笑开出来的。所以佛把戏论放在戒律上有道理,不可以开玩笑。尤其在大庭广众之中,言语不谨慎,伤人,真的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孔子教学,言语放在第二个科目,你就想他多重视。夫子教学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言语是学会说话,和颜悦色,言语柔软。平常在这上要多加修养,就是养成自己真诚清净慈悲,自自然然就不会有这种粗暴的行为。所以从你的言语态度,能够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人家愿不愿意把他的事情付托给你,要看你的修养,看你的德行。你没有德行,没有修养,别人一些事业不敢委托给你。尤其是利益社会的事,利益大众的事业,正法久住的事业,敢托付给你吗?

  所以一个人德行修养从哪里看?从你的言语,从你的态度,你在生活当中,一举一动点点滴滴,在这个地方看到你的教养,你受的是什么教育。你的修养,你的德行,不能瞒人,装不出来。装模作样,没几天就被人看穿了,看破了,所以要学。大圣大贤,天天都在虚心学习,永远没有中断。我们读《论语》,你看看孔老夫子自己说,这是圣人善根深厚,十五岁有志于学,立志求学。古人立志求学,不是学别的,学做圣人,学做贤人,学做君子,用现在的话说,学做好人,这笼统的讲。不是求升官发财,是学做好人,学做个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这是求学真正的目标,跟现在人求学的念头完全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6-19 15: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一五二卷

续-《●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二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夫子求学成绩卓著,我们可以学,因为看他的近程,在佛门里面讲中下根性,适合我们,我们能学得到。像释迦牟尼佛,那个我们没有法子学,他真的叫天才。释迦牟尼佛的觉悟,十九岁真正发心,舍弃了家庭到外面去寻师访道;三十岁,菩提树下证等正觉,示现成佛。成佛之后,第一部就是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境界不是中下根性人能理解的,所以听讲经的人都是法身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这个我们学不到,孔老夫子可以学。

  孔老夫子你看他这个近程,三十而立,这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就是三十岁成就;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成为佛陀,孔老夫子三十岁才成为圣人。往后他的进步状况,四十而不惑,也就是四十岁他不受外面境界迷惑,在我们讲是定慧达到一定的程度,不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四十而不惑,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五十知天命,这个知天命就是现在讲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证实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这知天命。六十耳顺,这个耳顺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什么都好,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违逆的,善的好,恶的也好,入这个境界,这是什么?平等心现前。法相唯识里面所讲的,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转过来了,六十岁。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无障碍的境界。

  所以夫子是从觉悟之后,十年十年向上提升,这是渐修,我们做得到。像释迦牟尼佛那一步登天,我们做不到。释迦牟尼佛一证,三十岁,你看《华严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夫子从三十岁契入,到七十岁才入这个境界。这种修学在我们这个境界里面讲,安乐住,住在学里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就是安乐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有朋是志同道合,都是求学、求道的。求学、求道决定是把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下,这个放下就安乐了。你为什么不安乐?你有这些东西。你自私自利的念头重,你就患得患失,没有得来,想方法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你那个心永远不安,你怎么会有安乐!

  生在现代这个社会,现代的社会动乱,许许多多人我们知道,生活在恐怖当中。不要说安乐,先讲安稳,哪来的乐?哪个地方比较安全一点、灾难少一点?到哪里去找?找不到。为什么?业力造成的。现在我们学佛,我们明白了,生活环境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我们的念头不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感得的业报哪来的善?哪里会有安乐?这才是正理,世间人讲的真理。那求安乐到哪里求?佛告诉我们,你把这个心行转过来,心善,念头善,言善,行为善,你居住在任何环境里面都善,你才得安稳,你才能得快乐。这是你现前这一生,你只要能改变,你就能得到。真正究竟安稳,给你说西方极乐世界那才是究竟安稳,真正安乐住。好,现在时间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6 02:36 , Processed in 0.0387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