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598|回复: 0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五讲下篇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6-18 10: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五讲 下篇
师父开示百法第十五讲要点笔记(下篇)

甲三、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之共学学处
    昨天我们讲到广论里头的三种应该学的,三种不应该学的,我们今天再往下看。翻到109页,昨天学的是三种遮止,三种修行。遮止应学,修行应学。今天我们要讲“共学”,109页第二段,共学。所谓共学,前面的就是别学,别别的,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分开,共学是三宝合在一起,一个完整的概念,合在一起。前面,三种遮止,三种修行,对佛应该怎么遮止、应该怎么修行,对法应该怎么遮止、应该怎么修行,对僧应该怎么遮止、应该怎么修行,这个是别学,三种遮止、三种修行,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本身就是修行,修行进止。现在这一科谈的是共学,三宝合在一起,佛法僧合在一起。

    乙一、分别解说六种共学
共学分六。
◇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者”。这个分成六科,第一科是“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随念三宝功德差别”,三宝是一个完整的概念,随时随刻我们都要忆念三宝的功德和差别。数数皈依,就是我们要常常皈依三宝,忆念三宝的功德。“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并其功德。”前面所说内外差别,佛法与外道的差别,以及三宝中互相的差别和其功德,这些我们都要随念,皈依。我们只有念三宝有功德,才会去皈依,如果我们对三宝的功德忘记掉了,记不起来,或者三宝的功德很陌生,我们就不会有皈依心。你说三宝离我们很远,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怎么会去皈依?只有三宝有恩、有德、有功,我们才有办法去培养一颗皈依的心。

◇第二种,“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啖之先亦当供养”。三宝对我们有大恩,恒常是永远,勤是精进。供养,做到什么程度呢?“嚼啖之先亦当供养”,就是我们要吃饭之前、喝水之前,都要先供养,供养三宝。就是时时刻刻把三宝放在心里,时时刻刻都忆念三宝的恩德,时时刻刻都需要有对三宝的皈依心。

◇(第三种,)再翻到113页,“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皈依”。“随念悲故”,大悲心,“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我们懂了三宝的功德,懂了我们该皈依、供养,那么因为三宝的悲愍,三宝的智慧,福德因缘,我们应该“安立诸余有情令受皈依”,三宝对我们个人的生命、人生有如此重大的影响,有如此重大的作用,能够得到这样一种功德,殊胜的功德,我们也应该让更多的众生皈投三宝、皈依三宝。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佛、三宝,所缘的所有的众生,大悲心,我们安立诸余有情令受皈依,这就是学习了佛的悲功德,佛陀大悲的功德。法,昨天谈到,不损恼有情,我们今天还要让有情得到法的殊胜的利益,这是皈依。

◇第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就是说我们没学佛以前,没皈依以前,我们做的事,特别是我们有求的东西,有需要的东西,都是世间法,我们学佛法,就不一样了,做的事、需要的东西,首先和三宝联系起来,供养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要做事,我们要“求”得到的东西,如果同三宝联系在一起,就是三宝的事业,都是三宝功德的体现,一切时中都能够做到至心皈凭三宝,内心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就会清净、轻安,人的思维就会正确,人的见解就会正确,就不会有很多世俗的观念,慢慢这些世俗的观念就没有掉了,世俗原有的这些分别心就没有掉了。
    这些都是对治,不是说我做事一定要给佛说,要给什么人说。我们对佛、对三宝启白的话,肯定都是好的事情。这里边谈到说我们吃饭,我们做事,都要启白三宝、供养三宝、皈依三宝,我们需要的东西,也报告三宝,这些都是非常好下手的法门,这些就是我们佛法的实践,这样去实践,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你说“我们天天做,你烦不烦?”那证明你的心态有问题。如果没有这种心态,我们烦恼去不掉。就犹如你在家里吃饭,你吃饭,首先要想到父母有没有回来,父母没回来不能吃,要等一等,你如果没有这个作意的话,还得了?你肚子饿你就吃,吃完你就跑,你在家里肯定不好,肯定对父母不孝顺,是不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么我们学佛,“啊,我们先供养,供养完我们再吃”,这个心就不一样。对父母也是如此,你在单位也一样,单位领导请客,领导没有来,你吃完就跑,两天就让你回家去。我们对三宝也是如此,这个就是修行,就应该这么做才是正确的,不这么做,就会有问题。

◇第五种,“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摄分所出胜利,教授所出胜利。”我们皈依三宝有殊胜的利益,勤修皈依,具体怎么修,下面有一大段我们可以学,总之要知道三宝的意义,“昼三夜三”,昼三时、夜三时都要勤修皈依。这个“昼三夜三”,也不是我们一天修六次就可以,他是代表我们一天到头都应该有皈依心。我们修皈依法门,就是要让我们皈依心不断,恒勤、恒常、精进,永不间断,我们才有皈依心,不是我们想不开的时候才要来皈依,你说“哎呀,菩萨,我没什么方法,救救我”,那不行。“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了,只有去找法师”,那也不行。你自己要想方法去解决,你去找法师,法师也要找你们,一样,对不对?你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了。
    那为什么解决不了呢?我不听你的,你又不听我的,你说怎么做我也不照你的做,你说了我也不照你做,我说了你也不好好做,就违背了行政的伦理,一定要去找一个比我们这些人更大的、上位的、当官的人出来才可以,这就不对的,这不是佛法的用心。佛法学得好,这个事做不成,你会知道是哪个人在捣乱,你心里有数。你不要说“你在捣乱”,你跟那个人关系好一点,他就不捣乱了,这很简单。你说“你怎么在捣乱呢?”“你说我捣乱,那我就捣乱吧”,就越来越乱,这个就是缘起法。就象刚才我们这个扩音器有毛病,你不能去说“为什么有毛病呢?”你不能跟他说的,你随便哪里碰一下就好了,他本身有毛病,你说他有毛病他一样有毛病。有毛病,你把他修理好,就没毛病了。人也一样,他有毛病,你把他修理一下,就没有毛病了。你不修理一下,他毛病去不掉,你说对不对?说还是不管用的,你要去办,把他毛病去掉,事情就好办。弄这个扩音器,不一定要什么法师,什么人去,你只要懂就可以了,就能解决。做事情也一样,不一定要上面,你只要懂这个方法,通达这个缘起法,你都能去做。你现在弄了一个,大家想不开,愁眉苦脸,那么可能来了一个小孩,来了一个小沙弥,他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问题可能就没了。
    这些都是人的情绪,都是人的烦恼,我们的心被烦恼控制了,然后我们的行为又被我们的心贼控制,这都没办法,你只有去转烦恼,把烦恼转过来,那心就正常;心转过来,行为就不会有问题。所以人的行为有问题,是因为人的心有问题;人的心有问题,是因为人的烦恼在起作用,病毒在起作用。电脑的病毒在起作用,要消毒、杀毒,同一个道理,有障碍,你就把这个障碍去掉。

◇我们对皈依三宝的心要达到什么程度呢?115页,倒数第二段,“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下至戏笑”,你都不能开玩笑说自己要舍皈依、要舍三宝,这种玩笑都不能这么说,“乃至命缘”,乃至死命的因缘,乃至死了,我们也不舍皈依、不舍三宝,这个是从最低程度到最高标准,最高就是死,如果人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对不对?他都不怕死,他死都不怕。乃至最小的,就是一个戏笑,“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身命受用,定当舍离”,我们人的身体,人的寿命,我们这一生当中,虽然可以受用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寿命,但是都是要舍离的,都会死的,“若为此故”,如果为我们的生命、身体、我们的寿命弃舍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你生生世世都在轮回,都在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能舍弃皈依。“作是念已”,我们这么想以后,“数起誓愿”,常常发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我们常常发愿说,乃至戏笑到死命,我们都要皈依三宝。“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过去的祖师大德,过去有人这么说,怎么说呢?“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这个是说,皈依某一尊佛,或者皈依某一些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只是皈依某某佛,某某僧团,这种皈依的解释是没有见到根据的。
    前面谈到六种共同学处,“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是《道炬论》中谈到的共同的学处,“各别学处初三种者,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各别学处,初三种者,初三种,就是三种遮止,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就是修行应学,出于《皈依六支论》。宗大师说,我这个六种共学出自《道炬论》;各别学处里头,初三种遮止在经典里面有说,后三种修行应学是出自于《皈依六支论》说。

乙二、破除党执
    这里面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皈依是皈依十方三宝,这是很关键的,皈依十方三宝,我们功德才大。如果我们一直在分党分派分执,我们这个学习就会有毛病。因为我们在世间党执,这一帮那一伙,最后你对佛也分党执,那还得了?你这个佛皈,那个佛不皈,这都是不对的。皈依本身就是皈依三宝,三宝就是概括一切的。成佛,佛佛道同,悟的道理都是一样,所以我们修皈依,对三宝的功德,我们不能去分割,他本来是完整的功德,我们自己去把它切成一块一块,这个是不对的,也划不来。这都是我们学的过程当中的毛病,非常大的毛病。
    这些毛病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的心造成的,因为我们的心没办法那么大,没有那么大的一种广大心,但是至少我们不能去作意说,我只皈依某某佛,只皈依某某人,那你的功德就很小。我们看到任何的三宝,(都要同样的恭敬。)比如,我皈依释迦牟尼佛,那你看到释迦牟尼佛像,就很恭敬尊重,你看到弥勒菩萨像,你说弥勒菩萨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可以把他扔掉,这可以吗?不行的事情。你说我皈依某某法师,这个袈裟是这位法师穿的,我要恭敬;这个袈裟是另一位法师的,跟我没什么关系,这个袈裟也没什么用,都是如此。你不能说,我们现在这本论,《广论》,我们要恭恭敬敬,你看到《华严经》——“我们又没有共修《华严经》,就可以不恭敬。”不行的,这都是毛病。
    皈依是要让我们的心对所有的三宝都有恭敬心,不能说我们对什么经、什么佛、什么法我才恭敬,对什么就可以不恭敬,你这样会养成很坏的等流,你会有非常大的麻烦。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的我执和法执混合在一起的一种体现。世间杂染,你会认为说杂染当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们认为自己需要的是好的,这个是法执;法执的前提,是我执,我执法执在一起。学佛以后,我们会把这种等流不知不觉带到庙里来,带到佛教里来,带到佛法里来。
    佛法告诉我们的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世间都是痛苦、轮回、迷茫、烦恼,出世间都是清净、解脱、圆满,所以我们对这些境界如何来用心,就是修行。我们对照这些清净圆满的境界,都应该有恭敬心、希求心、诚恳的心,我们才有办法悟道。
    举一个例子来讲,在僧团当中,你说我们这个班导法师管我们,我们一定要对他恭敬,别的法师不管我们,我们对他恭敬干什么?居士也是一样,你是哪个组的,那个组长,你对他客气一点,以后他好照顾我,别的组的组长跟我有什么关系?你的心都有毛病。不管组长不组长,法师不法师,都是三宝、师法友。师法友的概念不是随便说的,你自己随便乱安立,一切都是非理作意,都是虚妄分别,都是颠倒,都是邪见,最后自己搞得很苦,别人看了也苦,别人看到你这么苦,别人看到也难受。你天天很快乐,天天很开心,别人看了也高兴。所以,佛法一定要学懂,不能学得糊里糊涂,越学越执着,世间的执着没有去掉,把佛法的执着又加上去,那很麻烦。
    好,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6 01:37 , Processed in 0.0561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