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991|回复: 5

卍续藏第31册No.0607法华经科注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28 17: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No. 607-A 妙法莲华经新注叙

  法华之王诸经也。孩提之童。亦能言之。至于说其所以为王。则虽大才宏智。亦弗能也。其故何也。盖法华者佛乘也。佛乘者佛知见也。佛知见者佛境界也。以凡智说佛境界宜乎。弗能也。震旦诸师。释之者数十家。惟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大师者灵山同闻众。而所谓降德为如来所使者也。夫得其说。不亦宜乎。大师之后。采摘其疏者亦多。惟若一如新注。则略而取之。引而伸之。于其折中。颇得宜当矣。一如号一庵。明永乐中。为僧录司。住上天竺。尝奉敕探讨大藏。撰三藏法数。我应永之间。奉使来于本朝。时与津绝海游。和应制三山诗。其人品可知耳。余尝得新注一本。把玩不已。自惜不与人俱。遂弗顾固陋。窃训其傍。授剞劂氏。夫一心之妙。散而为语言。结而为文字。语言及文字。祗是一心之妙焉耳矣。上机乃神而解之。下根乃信而入之。但如中智与愚者。则觉知而分别之。若夫神解与信入者。不取语言文字之相。直闻经文。亦可领焉。至乎觉知分别者。非疏愈惑。非训难导。倘或寻之文义。偶发一句解。生一念信。而染其神。则其利益不可量。是吾流通之志也。

  旹
宽文丁未季秋之谷僧不可思议书于霞谷兰若之西庵

  No. 607-B 重刻法华经科注序

  夫铅锥凿井。井在高原。非唯理水。而艰得现前。即至湿泥。而尚复悬远。何如利钁斫地。直透金刚磐石无前。而法泉溢涌。昔在耆阇。说经八载。结集西竺。八里连绵。传来震旦。而译为七卷。则真实理味。隐在重山。而六朝诸师。竟为注疏。屈指可数七十余家。求其理诣辞长。则光宅为最。岂高原凿井乎。铅锥弗铦乎。迨乎智者一出。玄义敷敡。先破光宅云公。余者望风而退。其利钁斫地乎。法泉溢涌乎。然而世人。徒知乎流长末茂。而未原乎源远根深。盖我智者。昔在灵山。预会亲闻。思大同听。的承印记。大苏道场。圆证三昧。纵无碍辩。称性宣敡。矧复章安结集。非撰述之足拟。荆溪记释。有文献之可徴。然则先贤既尔服从。后学何烦措意。不犹爝火之争光二曜。蹄涔之拟酌四溟。多见其不知量也。须知智者法华之妙。在于玄义。文句次之。若夫今之科注。又其次也。学者或先科注。而后文句。文句而后玄义。其犹观水于河于江于海。不免望洋向若而叹。若先玄义而后文句。文句而后科注。其犹伐木于根于茎于枝。可谓拔茅连茹而征。上天竺一庵如法师。国朝洪武时人也。是板刻于留都。年久板废。余先得梵夹印本于四明。复廉觅之。得翻刻之板于闽之寿宁。后因学者求之不便。乃命四明会首宝峰高公。而募刻之。今存武林龙树庵者是也。迩日东瓯玄孙灵(操荣)虑。梵夹赍持不便。细书老眼难观。改为方册。稍大书之。募资剞劂。以广流通。为法?虔。可谓勤矣。复命刻余所述玄义辑略于前。庶令学者虽未能广目义海。亦先使其染指知味。事竣问言于余。故不辞芜秽。勉为之序云。

  旹
皇明天启七年。岁在疆圉单阏。坐夏之七旬五日。传天台教观七十四老僧传灯。书于楞严坛之东方不瞬堂。

  No. 607-C 法华经科注疏序

  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虽五时四教。而意极于圆。故华严属兼。般若犹带。惟至法华。直舍方便。单说无上。是以殷勤称叹。为经中王。良以此也。教流东夏。弘华严若贤首。弘般若如禅宗者。犹如恒沙。而弘法华者。止天台十余代耳。此其故何哉。盖偏权易受。圆实难肩。彼无情之旨。性恶之谈。虽迦叶尊者。犹疑魔说。况金容掩色。欲举当时天人所惊疑者。而直领之。岂不如凤毛麟趾之希遘哉。余于是益信弘法华难也。诸佛出世。不值大根。有不说法华而入涅槃者。则机器之难遇也。光宅首唱河北。继者数十家。权实本迹之义。至智者始定。则四依之难逢也。自台岭集成。至五季四百余年耳。中国已无有能举其义者。求于高句丽而始得之。则传习之难继也。宋朝迄明。妙旨再绝。隆万间。妙峰法师振起之。一传无尽灯公。再传幻由路公。圆乘独??彼狭小偏秘之流。怨嫉载道。则特立之难坚也。由此观之。则手把虚空。足蹑须弥。犹为易事。而单提圆上。不堕通别。而其难为更陪也。路公之孙操师荣师者。慨佛种之难纯。于是举科注而更定之。与同志明宇王君葵赤张君振扬陈君知默邓君季黄马君祯甫姜君迎华陈君仰峰林君道如盖君国进龚君应华高君汝化叶君等。谋寿诸梓。夫法华以文句为入门。玄义为堂宇。摩诃止观为奥室。科注者文句之略也。不知科注而弘法华。即温陵要解犹然兼带。而况妄解经文。单伸臆说。其为法华也。犹北辙矣。  师精玄义止观。岂不能创为新异。而谨守妄传者。正以自智者之外。皆杂通别。但揽辔白牛。于羊鹿交驰之世。已自横绝。何必强作解事。而蒙不知之诮哉。此又雪竹师之难也。余于是风告诸方。因科注而玄义。因玄义而止观。至法华藏深固幽远者。可以径造。慎毋堕落通别。而夹杂圆种也。则如来为其厚幸矣。是为叙。

  赐进士第
钦差行人司行人永嘉邵建?薰沐合十书

  No. 607-D 新注法华经序

  经云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若然岂言说可能跂及者哉此即
释迦世尊于三七日中所说华严法界无二无别虽智如鹙子未免惊疑况余众乎此实难信难解不可思议大解脱法门也陈隋间天台
智者大师顗公灵山亲承大苏妙悟证法华三昧获旋陀罗尼既而居江陵为章安等弟子开玄义十卷惟释经题所谓九旬谈妙者也后居瓦官寺复为章安等以权实本迹开显之旨别释经文名曰文句亦十卷先是光宅所注其中不免讹谬大师悉去之以正其说至唐荆溪尊者又推广大师之说撰释签十卷释玄义妙乐十卷释文句则一经之妙大备而无余蕴矣然而文辞浩博义理深玄自非老于座主之学者弗能入也于是元之慧愚谷者一以大师成言注于句下以使初学启发蒙昧惜乎岁久板刻不存前住上天竺一庵如法师乃前高僧具庵法师之弟子也得其正传博通教义讲说熟闲于今两测一人而已间居南京大报恩寺念祖道之荒凉大教之将坠于是亦一以大师成言注述斯经不敢妄加己见混肴其说疑误后学比慧愚谷者加详编为七卷吴中顾道珍缮写极为严整道珍与同学佛人管叔纯冯觉成顾道升顾禧然姜孟圭等共募众缘为之刊梓流通一日叔纯等怀香过予徴予序引予时年八十四岁抱病在家焉能措笔然睹兹盛德之事亦当为之助喜若以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岂可以言说跂及者哉姑摭一二为序以弁其端当知此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上足以答君亲之厚恩下足以济飞潜之幽趣如太虚空岂有量哉故为序后之览者当求言外之意云。

  永乐十六年正月十五日资善大夫
太子少师吴郡姚广孝序

  No. 607

  妙法莲华经科注卷第一

  上天竺讲寺住山比丘 一如 集注

  妙法莲华经者本地甚深之奥藏也乃一化之根源五时之极唱如来出世意欲即说此经开示众生本源觉藏究竟直指见性成佛故经曰诸佛惟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其奈小机未堪此闻闻则生谤堕苦故经曰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谤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如来不得已而为实施权先以华严大教拟宜小乘之人既不能信受是以不动寂场游化鹿苑为其说三藏教而又保证真空故须方等弹斥令其耻小慕大虽复慕大而执真之情未忘乃寄空生身子为之转教广谭空慧之法而淘汰之执情破已然犹以实覆权权掩于实未开二乘根败作佛未显如来成佛久本于是高会鹫峰剧谈秘要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故经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其为教也三乘咸会一乘九界同归佛界长远寿量至此方彰出世本怀于今始畅夫是之谓妙法莲华经也。

  ○此经凡二十八品所谈妙法不出权实本迹权谓九界三乘实谓佛界圆乘本谓久远成佛迹谓果后施化前十四品是迹门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本门开迹显本然迹本二门开显由机分利钝故有三周七喻不同三周者初法说周为上根人作三乘一乘说舍利弗一人得悟即方便品中所谈是也二譬说周为中根人作三车一车说迦叶等四大弟子领解即譬谕品中所说是也三因缘周为下根人作宿世因缘说千二百声闻得记即化城喻品中所明是也迹门施化终于三周周者终也终必对始故上根始于鹿苑禀小终于法华得记中根例知下根始于大通下种终于因缘开会故云三周也七喻者一火宅喻喻三界不安隐如譬喻品中所明是也二穷子喻喻小乘无大乘功德法财如信解品中所明是也三药草喻喻有漏诸善皆能除恶而无漏之善为最如药草喻品中所明是也四化城喻喻二乘真空涅槃能防见思之非御生死之敌如化城喻品中所明是也五衣珠喻喻王子结缘下一乘智宝之种即了因种如五百弟子受记品中所明是也六髻珠喻喻中道实相极果所宗如安乐行品中所明是也已上六喻皆喻迹门开权显实也七医子喻喻佛如大医王遍疗一切众生之病如寿量品中所明此一喻喻本门开迹显本也。

  ○初释首题明五重玄义一法喻为名二实相为体三一乘因果为宗四断疑生信为用五无上醍醐为教相法喻为名者法即妙法喻谓莲华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乃褒美之辞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本迹之法也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莲华则华果同时妙法则权实一体故有迹门三喻本门三喻迹门三喻者一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二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本门三喻者一为莲故华喻从本垂迹二华开莲现喻开迹显本三华落莲成喻废迹立本此首题中莲华一喻乃总喻也若经文中火宅等七喻是别喻也故妙玄云七譬是别莲华是总举总摄别故冠篇首总别虽殊莫非为显权实本迹之法耳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轨之为法三世不易谓之常故以法喻为此经之名也实相为体者谓十界十如之法一一离虚妄相名为实相故龙树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然此妙体在迹门谓之诸法实相在本门谓之非如非异本迹虽殊妙体是一故以实相为此经之体也一乘因果为宗者宗即要义所谓佛自行因果为宗也云何为要无量众善言因则摄无量证得言果则摄故以一乘因果为此经之宗也断疑生信为用者用即力用也迹门开显断权疑生实信本门开显断近疑生远信故以断疑生信为此经之用也无上醍醐为教相者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此经纯圆异乎偏少之教喻如醍醐上味不同乳酪生熟酥味故以无上醍醐为此经之教相也然此五重玄义皆是经中所诠之旨祖师预取解释首题者欲令受持读诵之人即于首题能了一经之大旨故也。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经题五字如前释弘传序者弘广也大也传转也亦流传也序即次序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注云所以别内外也谓见墙别宅舍之内外观序知一经之由致也律师序述此经之大猷盖欲广传后代展转流通而不绝也。

  终南山释道宣述

  终南山名距长安八十里在扶风武功县东接骊山太华西连太白陇山其山北来势终于南故云终南关中记云终南一名中南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释者梵语具云释迦此云能仁佛之姓也故凡投佛出家者皆以释为姓阿含经云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皆名为释是也律师讳道宣生京兆钱氏父吏部尚书母梦月轮贯怀而孕又梦梵僧语之曰所孕者梁之祐律师也及长师日严頵(于伦切)公出家落??年二十依首师进具又从学律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徙居终南纻麻兰若制行事钞尝行般舟三昧前后总二十会常感天人送馔侍卫后在西明寺行道中夜临砌足蹶且仆有少年介胄拥卫之律师问汝为谁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张琼也以师戒德故来给卫耳因以佛牙授师夜捧行道昼藏地穴唯弟子文纲知之又授以饵药修合之方即今天王补心丸是也师问以世尊在世及灭后时事琼一一为言随问随录集为感天侍应传一卷高宗干封二年丁卯冬十月三日入灭众闻天人同声请师归弥勒内院穆宗赞曰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人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坠佛日东举稽首皈依肇律宗主懿宗朝谥澄照述者著述也述者之谓贤作者之谓圣儒典云述而不作律师自谦故云述也。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统(他综切)总也降灵犹降神也致趣也诸佛皆从兜率降神出现于世其本怀之致趣莫不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后已今经开显既开众生佛之知见授记作佛则总纪诸佛出世之意故云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

  蕴积也蕴结即结集也大夏即竺国之美称如来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既入灭弟子阿难辈于是始结集大小经律论藏至东汉明帝永平七年计一千余年故曰出彼千龄龄即年也是年帝梦金人长大项有日光飞至殿庭旦问群臣太学闻人傅毅奏曰周昭王时西域有佛出世其形长一丈六尺而黄金色陛下所梦将非是乎博士王遵推周书异记佐之帝遂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等一十八人使西域求佛法蔡愔等至天竺邻境月氏国遇梵僧摩腾法兰二人奉佛经像来震旦遂同东还永平十年入阙献经像帝大悦帝于雍门外立寺腾兰居之以白马?经而来遂名白马寺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费叔才褚善信等忌之斥言虚伪腾兰白于帝曰吾佛出世法水火不能坏请与方士验之帝敕叔才等尽出所有奇经秘诀与腾兰所持来经像就焚之正月十五日火作而腾兰诸经完然不烬方士稽首钦服帝益异之由是腾兰习汉言久之译四十二章经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五经佛法自此始流东土故曰东传震旦震旦或曰真丹琳法师云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华严音义翻为汉地楼炭经云葱河以东名为震旦以初日出耀于东隅故得名也据此则震旦非梵语矣自汉永平七年至献帝合一百五十五年归魏魏五主合四十五年归西晋西晋四主合五十二年至东晋安帝义熙二年罗什译此经时合八十九年总计三百四十一年故曰三百余载载年也尔雅云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也。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西晋武皇帝司马氏讳炎字安世文帝昭之子也受魏禅即帝位乙酉改元泰始国号晋都洛阳故曰西晋始自武帝次惠帝次怀帝终于愍帝惠帝讳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庚戌四月即位改元永熙继改元康庚申又改永康止一年长安古称咸阳汉高祖改名长安青门在长安城东即邵平种瓜处也炖煌即今甘肃沙州路古流沙地禹贡雍州之域也汉为炖煌郡阳关玉门关洼水在焉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月氏国人究三十六国道术兼通其语泰始二年丙戌自天竺达于玉门因居炖煌世号炖煌菩萨后入长安居青门大周目录云太康七年译正法华今谓太康乃武帝年号序既云惠帝当以永康为正也。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丘慈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28 17: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31册No.0607法华经科注

续-《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东晋司马氏都建康始于元帝终于恭帝禅于宋凡十一主合一百三年元帝讳睿琅玡王觐之子宣帝曾孙也年十五嗣封琅玡王后为安东将军镇建康西晋愍帝建兴四年丙子诏王摄万几明年即王位改元建武又明年戊寅始即帝位改元大兴鸠摩罗什译经于后秦境内序必先书东晋者存正统也第十主安帝讳德宗孝武太子丙申继孝武即帝位次年丁酉改元隆安凡五年又改元兴凡三年又改义熙凡十四年后秦姓姚名苌字景茂赤亭羌人当晋孝武皇帝太元八年癸未前秦符坚攻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后又以为司马讨慕容泓等苌军大败惧奔时渭北马牧等紏扇羌豪率其户口归苌者五万余家推苌为盟主晋太元丙戌四月苌自陕西等路入长安即帝位改年建初国号大秦史以后秦别之苌遣将吴忠执坚于五将坚子丕立为冯该所害南安王符登立晋太元十八年癸巳十二月苌卒子兴立率众伐前秦秦主登大败次年甲午兴即帝位改年皇初凡五年又改弘始当晋隆安三年己亥也丘慈与龟兹同国名在焉耆西南沙门此云勤息谓勤修众善止息诸恶也鸠摩罗什此云童寿龟兹国人前秦符坚遣骁骑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伐龟兹国取什当晋太元七年壬午岁光与什俱还至凉州闻坚已殁光遂据凉州即三河王位国号大凉改年太安当晋太元十一年也及光卒子绍立为太原公吕纂所害纂立又为吕超所废立吕隆后秦姚兴弘始三年遣师伐隆隆上表隆兴遂迎什至长安当晋隆安五年辛丑也弘始八年什于草堂寺译出今经为七卷当晋义熙二年丙午也序文律师言隆安年中者乃是什始至长安之年非什译此经之年也法华文句云鸠摩罗什以伪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于长安逍遥园译大品经竟至八年夏于草堂寺译此妙法莲华经什少时日诵三万二千言随母出家遍游西域淹贯群籍尤善大乘在龟兹日诸王会同每请师说法必跪伏而听后居秦国大阐经论所译出者三百八十卷秦主以师礼事之优宠特甚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入灭寿七十岁当晋义熙九年癸丑也。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隋高祖文皇帝姓杨名坚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十四代孙初宇文秦仕魏封周公至子觉受魏禅国号周坚父忠尝事周有功官至太傅隋国公坚袭封焉陈大建十三年辛丑坚受周禅都长安国号隋自文帝至恭帝三主合三十七年今以国称故云隋氏仁寿文帝年号也名义云天竺之称异议紏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此云月盖以其土贤圣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故也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今云北天竺者即五天竺国之一也阇那笈多二法师名阇那具云阇那崛多此云志德北天竺人刹帝利种游涉行化来达此境笈多具云达摩笈多此云法密南天竺人序不云者缺也按添品经序云大隋仁寿元年辛酉普曜寺沙门上行请阇那崛多达摩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译此经为八卷名曰添品妙法莲华故知阇那笈多是二人也升师目录云言添品者谓于晋秦两译经内添合改移有五一于晋秦译本添普门品后偈颂二于秦译药王品后补日光喻之全文三合天授品于宝塔品内四移嘱累品于普贤品后五回陀罗尼品于神力品后又唐不空译法华轨仪全与添品法华改易是同甚违什师按品次第。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一经三译故云重沓文词旨趣交互陈述如十如是晋译则无秦译则有又药草喻后半品之文晋隋两译则有秦译则无又嘱累品秦译置二十二隋译则置之卷末故云文旨互陈也宗尊也尚高也此经虽更三译然古今所尊尚者唯传弘什师所译之本。

  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三译之外如名义云达摩摩提于齐武永平年中译出提婆达多品经一卷又东晋祗密帝译出普门品经一卷此师名义不载支分各异故曰支品又阇那崛多于西川益州龙渊寺译出普门品重颂偈一卷故曰别偈如是品偈虽支别不同莫不各有源流具如彼经本序纪其所自故今所不述也又流即流类如云品类相从目之为品是也历象也又通作历又一解余饶也饶即多之义也盖言秦本之内自多支品别偈其品偈之源流流类备如各品各偈之中已自序历可见故今所以不陈述也私谓前解独指普门品重颂为别偈者固是若细详之文意似不特言别译达多普门二品为支品盖言一经之内诸品为支品也且律师作序正为序于秦本安得滥及别译之品哉读者审之。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灵岳降灵者此借用儒典维岳降灵生申及甫之意盖言灵山所化之机皆蕴英灵之秀而降生者自非吾佛大圣神通骇动智辨宣扬则何由开导而化度之此言应称于机也适化所及者适当也亦称适也谓佛虽大圣不能化无缘之人如灵山所化之机昔皆于大通佛世听王子覆讲法华之时已下一乘之种中间退大渐次调停以至于今方得妙悟自非宿昔有缘种者则无因开导其心此言机称于应也。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大小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

  梵语婆罗痆(女黠切)斯旧曰波罗柰或翻江绕城或以群鹿所居亦名鹿苑以古仙所居亦名仙苑告成者如来六年苦行之后于菩提树下而成正觉也佛既成道必说法被机机有利钝则大小不同如初华严大隔于小鹿苑小隔于大方等大小同闻是也此二句言应必被机也梵语?剌拏伐底河此云有金河是产阎浮金处河畔有娑罗林在拘尸城外顾命者儒典尚书有顾命篇郑玄注云临终出命故谓之顾顾将去意也佛将入灭而垂言教说涅槃之经如成王将终作顾命之书也涅槃追说四教事同方等藏为半字教通别圆为满字教故曰道殊半满之科科等也此二句言机必禀教也初言仙苑后言金河者盖举一化之初后以摄中间方等般若之二时故总结云教被乘时等如华严被大机乘时为说圆满修多罗教鹿苑被小机乘时为说藏教方等被大小机乘时为说藏通别圆之四教乃至涅槃亦复如是上之四时设教虽则被机乘时约部言之皆属于权并不足以考核其实如法华之高会唯谭一实也法华功高一化理冠群经已今当说最为第一律师之言足可徴矣。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方便品初如来既叹诸佛权实二智甚深无量难解难入舍利弗即腾疑致请及如来诫许为说五千人等便乃越席而去如来即斥言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又云退亦佳矣虽曰斥他意在?进在座有增上慢者不生退席之心也富楼那等五百弟子本是深位菩萨今内秘外现迹示声闻至法华会上复授与成佛之记者盖崇其密示辅佛行化之迹也崇高也犹迹高本下之义也。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

  序品中言如来说无量义经已入定放白毫光具现六瑞故使弥勒怀疑以请文殊决答是知放光现瑞乃开发起启请说教之本源也。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方便品如来从三昧安详而起赞扬诸佛权实二智之德意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则佛慧之宏远方略方乃通畅也二智佛之知见皆佛慧之异名耳。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

  譬喻品初以三车诱引诸子及出火宅后乃等赐大车以喻鹿苑初为声闻等权说谛缘度三乘之法令其修习出于三界逗至法华开权显实唯谈一乘圆实之法咸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经云如来初以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譬天下大治之时书同文车同轨约法则同圆教一实之文约喻则同大车一乘之轨岂非朽故火宅之喻乃是引小向大之说故云通入大之文轨。

  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化城者无而倏有名化防非御敌曰城以喻小乘真空涅槃防见思之非御生死之歒也化城喻品初为疲极之众化作一城以为止息然后令至宝所以譬如来昔为王子之时为其下大乘之种中间退大向小如止化城今至法华复为说大授记作佛岂非化城之喻是导引宿昔之缘之不坠失也。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五百弟子授记品陈如等得记之后悔过自责乃以系珠为喻以陈领解珠譬实相之理乃大乘缘种也盖佛昔于大通佛世尝以大法教令发心为下一乘之种多劫废忘不知不觉今得授记方知缘种不失理性常在譬人至亲友家亲友以珠系其衣内其人醉卧不觉及后亲友复为示之即知衣内之珠不失以喻理性之常在也。

  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法师品佛说譬如有人渴乏须水穿凿高原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其心决定知水必近以喻在家出家之人若未闻解思惟修习此经是人去阿耨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此经必知是人得近阿耨菩提佛以种种方便教化方乃悟入故云示悟之多方。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文词义理宛然符合加以如上种种比喻敷陈则一经之旨独惟幽远也。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众生滞着诸有没溺爱河此等之流自非如来兴大哀怜广为津济安能拔其生死之苦令得涅槃之乐又众生为无明所覆昏惑迷倒自非如来等一至极悲愍之心安能拯其昏迷之暗令复本性之明也。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自汉永平十年佛教始流东土至东晋合三百五十二年又宋五十九年又齐二十三年又梁五十五年又陈三十三年又隋三十七年又唐高祖至高宗干封二年律师入灭合五十年总计六百九年故云六百余载但莫考律师于唐代何年作此序耳六百余载之内总经译出诸经卷目虽有四千余轴之多今昔受持之盛者莫出什师所译之法华也。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绩。

  机教相扣者机即所化之机教即能被之教扣击也谓机必禀教教必被机机教互相击动也且禀教之机并昔从大通智胜佛所同下一乘种子其上根利智者于初中间已得道竟其钝根者中间退大以来佛为节节调停至今王城亦得道竟后之受持此经者将非昔同下种最钝之人乎望前之多比今之少有若遗尘故云智胜之遗尘又若闻此经信敬不疑谤者乃是威音王佛所不轻为下大乘缘种之余功故也。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

  辄专也综即机缕之持丝制经者律师专于此经之首述为序文综括一经之大旨庶使诵持者知义意之有归法喻之相显譬若机缕之持丝制经令其条然有绪而不紊乱也。

  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此谓诵持之人苟知一经之大旨念念从闻思修依解立行自然获得六根清净则能见佛常在耆山如隋智者大师行法华三昧诵经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即豁然大悟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故经云若有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山等或云慈尊指弥勒也普贤劝发品云若有受持读诵解其义趣乃至云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二说俱通速成四德者谓常乐我净也不迁不变谓之常离二死苦谓之乐八大自在谓之我三惑净尽谓之净既成就四德必得往生极乐国土故经云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趣向也猷道也道即能通之义谓因此玄妙之道即能通至净邦也。

  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赞助也贻遗也律师作序之意盖欲赞助此经永遗后代冀展转流通无穷无尽也或问法华本迹二门律师何但序迹而不言本今为答曰若知从本垂迹即知因迹显本故荆溪尊者云若解迹妙本妙非遥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终)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序义有三谓次也由也述也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发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序述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品者梵语?渠此翻为品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唯药王菩萨本事品是佛亲唱余或结集者所置或译人添足诸品之始故言第一然有通序别序从如是去至却坐一面是通序以诸经初同有如是等五事故从尔时世尊去至品尽是别序以别序一经故。

  △次释经文二初迹次本法华文句章安祖师云天台智者大师分文为三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权显实本迹各序正流通初品为序方便讫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正法师讫安乐行为流通涌出讫弥勒已问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从佛告阿逸多下讫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名正此后尽经为流通今记从前三消文也初迹门三初一品序分二初通序六初所闻法体。

  如是。

  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也不异名如无非曰是如于三谛之是故曰如是若约教释者诸经不同如是亦异若佛明俗谛有文字真谛无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不异故名如因此俗文会真谛理故名是此则三藏经初如是也佛明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异为如即事而真为是阿难传佛能诠之文不异为如能诠即所诠为是此则通教经初如是也佛明生死是有涅槃是无出生死有入涅槃无出涅槃无入于中道阿难传此出有入无出无入中与佛说不异为如从浅至深无非曰是此则别教经初如是也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真如法界实性实际遍一切处无非佛法阿难传此与佛说无异故名如如如不动故名是文如理是究竟成就此则圆教经初如是即今经之如是也大论云佛将涅槃阿难问佛一切经首当作何语佛言应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与某大众俱此即通序亦名破邪序对破外道阿沤故亦名证信序为令闻者不疑故。

  △二能持之人。

  我闻。

  我闻者谓如是之法阿难从佛而闻也大论云阿难与听众述佛遗旨亲承不谬故曰我闻。

  △三闻持和合。

  一时。

  一时者闻持和合非异时也又感应因缘合一之时也。

  △四时从佛闻。

  佛。

  梵语佛陀此云知者知过去现在未来众生非众生数常无常等一切诸法故名佛陀又云觉者觉有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即名妙觉故华严经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若约教释者于道场树下知觉世间出世间觉世即苦集觉出世即道灭亦能觉他三十四心正习俱尽现丈六身为三乘人说谛缘度法即三藏教佛也现带劣胜应身树下一念相应断余残习者即通教佛也单现尊特相坐莲华台受佛职者即别教佛也隐前三相惟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即圆教佛也今经正彰开显开前三教果头之佛即是圆教法身之佛如云垢衣内身实是璎珞长者故三十二相相相无边即是尊特亦即法身所以龙女赞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净名疏云四处现尊特唯法华最胜。

  △五闻持之所。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住者能住住所住能住即是首楞严三昧所住即是忍土王城王舍城者驳足王与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为大国故云王舍城因缘出大论耆阇崛此云灵鹫亦云鹫头山峰似鹫故名亦云狼迹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灭后罗汉住法灭后支佛鬼神住既是圣灵所居因呼为灵鹫山佛说此经凡三会中会在多宝塔内前后二会皆在此山中者佛居中道今处山中说中道也。

  △六闻持之伴二初列众三初声闻众二初比丘众二初多知识六初举类。

  与大比丘众。

  与者共义大者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比丘者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故言除馑言无翻者名含三义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既能破恶摩罗念言其既出界复化余人俱出三界乖于魔意魔乃愁惧故名怖魔夫在家人三种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养身命出家之人佛不许此惟乞食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众者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也。

  △二明数。

  万二千人俱。

  △三明位。

  皆是阿罗汉。

  梵语阿罗汉旧翻无著不生应供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生死果报故云不生断九十八使烦恼尽故名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云应供。

  △四叹德。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28 17: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31册No.0607法华经科注

续-《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此两句叹上杀贼漏者三漏也一欲漏谓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二有漏谓上二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无明漏谓三界无明无明即痴也成论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人造业开诸漏门毗昙云漏落生死成论义通因果律专在因毗昙唯果由惑造业致生死苦亡法身失慧命丧重宝皆是贼义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九十八使也烦恼是能润漏业是所润能所既尽是杀贼义逮得己利一句是叹应供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应供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此两句是叹不生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也结即二十五有生因也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因尽果亡即是不生心得自在者定具足名心自在慧具足名慧自在慧自在未必心自在心自在必慧自在今言心自在即是定慧具足也。

  △五列名。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

  阿若者名也此翻无知无知者非无所知乃知无耳若依二谛即是知真以无生智为名也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命族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暗不生烧则物不生故以不生为姓也或称之为释摩男者以其闻法得道最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前如云佛最长子即陈如也。

  摩诃迦叶。

  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名大龟氏时人多以姓召之其名毕钵罗父母祷树神而生故亦云饮光以其身光能映余光使不现故亦云光波以其身光炎涌故佛弟子中多名迦叶如十力三迦叶等于同姓中最长故曰摩诃迦叶梵语摩诃含大多胜三义即五种不翻中多含不翻也如来灭后以法付之令法久住乃传金缕大僧伽黎住鸡足山至未来弥勒出世付法授衣竟然后入灭。

  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

  迦叶如前释优楼频罗此云木瓜林伽耶此云城那提此云河此三人昔于毗婆尸佛时共树刹柱以是因缘报为兄弟兄为瓶沙王师有五百弟子两弟亦各有二百五十皆行兄法不肯归佛佛因作十种神变谓龙毒不中龙火不烧恒水不溺等兄及二弟师徒皆伏投佛出家具出瑞应经。

  舍利弗。

  舍利此云鹙(七由切)鹭水鸟也弗此云子大论云婆陀罗王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即名此女为舍利以其是舍利所生故名舍利弗又翻身子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增一阿含经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

  大目犍连。

  目犍连婆罗门姓也此云赞诵名拘律陀拘律陀树名祷此树神而生故文殊问经翻莱茯根真谛云勿伽罗翻胡豆二物皆古仙嗜食因以命族正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采菽氏菽亦豆也增一阿含经云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大目连第一。

  摩诃迦旃延。

  迦旃延婆罗门姓也此云文饰善论义故阿含经云善分别义敷演道教者迦旃延第一。

  阿?楼?。

  或云阿那律陀此云无贫或云阿泥卢豆此云如意即名也昔于饥世以稗饭施辟支佛获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乐故名如意尔来无所乏少故名无贫及禀佛出家由精进故七日七夜眼睫不交遂丧精失肉眼已佛令求天眼系念在缘四大净色半头而发内外通彻明暗悉睹见大千世界如观掌果增一阿含经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比丘第一。

  劫宾那。

  此云房宿以因父母祷房星而生故以名之又初出家时因往见佛夜值雨寄宿淘师房以草为座后一比丘亦来寄宿劫宾那即推草与之至中夜后来比丘问何所往答曰我欲见佛后比丘遂为说法豁然得道后比丘即佛也以共佛宿淘师房从得道处为名故言房宿又善占星宿明识图像从解得名阿含经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宾那比丘第一。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亦曰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余报未除唼唼常嚼故时人称为牛呞避人笑故恒居天上不知佛灭迦叶集千罗汉遣下座僧使追憍梵憍梵问佛使答云佛已入灭即言佛出我出佛住我住佛灭我灭遂入灭阿含经云乐在天上不乐人间牛迹比丘第一。

  离婆多。

  亦云离越此翻星宿父母从星辰乞子因星作名虽得出家犹随本字阿含经云坐禅入定心不倒乱离越比丘第一。

  毕陵伽婆蹉(七何切)。

  此云余习五百世为婆罗门余气犹贡高过恒水叱河神云小婢驻流河神分为两派其神被叱遂往诉佛佛令忏谢即合掌言小婢莫嗔大众笑之河神云忏而更骂佛言本习如此实无高心。

  薄拘罗。

  此云善容容貌端正故年一百六十岁无病无夭由昔持不杀戒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诃梨勒果故身常无病增一阿含曰寿命极长终不中夭常乐闲居不处众中薄拘罗第一。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膝骨粗大故乃舍利弗舅与姊舍利论议不如拘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即弃家往南天竺读十八经时人笑之累世难通一生非冀乃叹曰在家为姊所胜在外为他所轻誓读不休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后投佛出家得法眼净。

  难陀。

  亦云放牛难陀此云善欢喜妙乐云从初慕道为名欢喜中胜故云善也。

  孙陀罗难陀。

  孙陀罗此名好爱妻名也难陀此云欢喜己号也拣异放牛难陀故标妻名也。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富楼那翻满愿是父名弥多罗翻慈是母名尼者天竺女人通名也从父母得名故名满慈子阿含经云我父名满我母名慈诸梵行人遂呼我为满慈子。

  须菩提。

  此云空生亦云善吉亦云善业其生之日家中库藏一切皆空故字空生库藏空故父母惊异以问占者占者言吉因名善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是以常能将护物心故名善业佛从忉利天下率土辐凑争先顶礼惟须菩提端坐石室念诸法空豁然悟道故为解空第一。

  阿难。

  此云欢喜或云庆喜或云无染佛成道日生举国欣庆故名欢喜亦名庆喜阿难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天人龙女心无染着故名无染佛灭度后迦叶大众赞曰面如净满月目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其入灭时于恒河中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分一与天上一与龙宫一毗舍离国一阿阇世王增一阿含经云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阿难第一。

  罗睺罗。

  此云覆障是佛亲子往昔因塞鼠穴又不看婆罗门六日故处胎六年因名覆障初佛为太子时求出家父王不许乃曰汝若有子听汝出家太子即以指指妃腹曰却后六年汝当生男太子既出家已耶输有娠诸释咸瞋疑其非正耶输遂设火坑誓曰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真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坑变为池莲华捧体王及国人始复不疑于是父王喜曰虽失其子而获其孙孙为金轮吾亦何恨后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将上高楼目连飞空取之佛度出家为舍利弗弟子密行第一。

  △六结句。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结多知识众也言知识者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或见形为知见心为识知识者多故曰众所知识。

  △二少知识。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学无学者前之三果研真断惑名为学第四阿罗汉果真穷惑尽名曰无学此但举位明数而不叹德故名为少知识众耳圣与凡绝交亦不分别多识少识特以希高慕远者以多识引之藏名隐德退让者以少识引之然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本也。

  △二比丘尼。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

  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云众主以有智故方能爱道故名大爱道为尼众之主故名众主乃佛之姨母也会正记云佛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阿难为陈三请佛令阿难传八敬法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能行遂度出家八敬者一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迎拜请坐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于僧中求受大戒五若犯僧残罪应半月向僧中行摩那埵六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夏讫诣僧中求自恣人。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亦曰名闻然在家为菩萨之妻天人知识出家为尼众之主位居无学即名闻也十二游经出三夫人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未曾有及瑞应经皆云罗睺是瞿夷子涅槃及法华皆云是耶输子二义云何通或可彼经举大母此经举所生释论云瞿毗陀是宝女不孕即是瞿夷翻明女故知是耶输子也。

  △二菩萨众六初气类。

  菩萨摩诃萨。

  具足应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今略提埵二字菩提此云道萨埵此云心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化他故。

  △二大数。

  八万人。

  余经集众菩萨甚多此经何少或是语其大数或譬王论密事不可率土同谋且言八万耳。

  △三阶位。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师云阿翻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也等也遍也菩提翻觉梵语阿鞞?致地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华严明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具三不退若以不次寄次第说者则七信名位不退八信已去名行不退初住已去名念不退又入空名位不退入假名行不退入中名念不退今言初住分具三德名三不退般若是位不退离二死故解脱是行不退诸行具故法身是念不退证实境故此不退转一句即具两意成上即是明位起后即是叹德今以不退转至下能度百千众生凡十三句作横竖消文一竖约十地义便二横约初住义便不退转者竖论即是叹初欢喜地喜其不退堕二边入于中道获三不退故知叹初地也横论即是叹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出过二边革凡超圣住于中道其心念念寂灭故言得不退转。

  △四叹德。

  皆得陀罗尼。

  陀罗尼此云总持又云遮持竖论即是叹第二地此地名离垢亦名离达离遮诸恶达持众善即陀罗义故知欢第二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遮离取相无知无明等障持达般若解脱法身等德故言得陀罗尼。

  乐说辩才。

  乐说辩才即四无碍辩之一也竖论即是叹第三发光地亦名明地内智明外说辩欲知智在说故说有种种乐说最胜故知叹第三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十信似解尚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何况初住真解口密功德故言乐说辩才。

  转不退转**。

  不退转如向释轮有转义摧碾义盖转**即能摧破众生惑业故也竖论即是叹第四??慧地??能破暗又能焦炷转**自害己惑如焦炷破他迷如除暗故知叹第四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能分身百世界作佛以能说法教化故言能转不退**。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

  竖论即是叹第五难胜地此地得深禅定用神通力难胜难及于一念顷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故知叹第五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得不思议神力遍能承事法界诸佛故言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也。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

  竖论即是叹第六现前地由得禅定能供养诸佛福资种智种智现前智是德本如种植于地故知叹第六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得实相本能植众德也。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竖论即是叹第七远行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故知叹第七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开佛知见知见己法与诸佛同故为诸佛之所称叹。

  以慈修身。

  竖论即是叹第八不动地正智不动不出三界但以慈熏身应入五道熏口为说法熏心为设方便正法华具熏三业故知叹第八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以无缘慈普现色身遍应法界故言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

  竖论即是叹第九善慧地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此名义最合故知叹第九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入秘密藏故言善入佛慧。

  通达大智。

  竖论即是叹第十法云地法身如虚空禅定如大云智慧如大雨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法名智故知叹第十地也横论即是叹初住一心三智无能障碍故云通达大智。

  到于彼岸。

  竖论即是叹第十地内德到三谛之彼岸因中说果又到在不久也横论即是叹初住事理分究竟故言到于彼岸。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

  竖论即是叹第十地外德由内德深广致令声名普闻内外相称也十地后若开等觉位者以上到于彼岸及今名称普闻无量世界二句拟之横论即是叹初住圆德真实与名相称故言名称普闻无量世界。

  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竖论即是叹第十地余地度人或一界至九界不名能度此第十地胜前故称能度须知诸地悉具如上功德而今出没释者为人情好异故依十地名便又竖义易解故作此一途消文横论即是叹初住能为十法界而作依止安立救护故言能度百千众生圆叹初住何德不摄略言十三句耳初住尚尔况后位耶众生者劫初男女众共生世又五阴众共而生又处处受生故名众生。

  △五列名。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思益经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西域记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首楞严经云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作佛号龙种上尊王佛央掘经云现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牟尼宝积佛慈恩上生经云未来成佛名曰普现。

  观世音菩萨。

  梵语婆娄吉低税此云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是所观之境也万像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悲华经云若有众生受苦称我名念我者为我天耳天眼所见闻不得免苦不取正觉尔时宝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今当字汝为观世音至本品详释。

  得大势菩萨。

  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今当字汝为大势至。

  常精进菩萨。

  宝积经云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精进故名常精进。

  不休息菩萨。

  思益经云恒河沙劫为一日夜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受记心不休息故名不休息。

  宝掌菩萨。

  宝积经云以何义故名为宝掌谓彼菩萨于诸佛土化众生时欲以右手遍扪若干诸佛世界即随所欲而能成办从其手出佛法僧声乃至慈悲喜舍之声又大论云宝掌菩萨七宝从其手出给施一切众生又令欢喜得至涅槃故名宝掌。

  药王菩萨。

  观经云昔名星光从尊者日藏闻说佛慧以雪山上药供养众僧愿于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二病举世欢喜号为药王后当作佛名曰楼至如来。

  勇施菩萨(至)越三界菩萨。

  此七菩萨疏文欠释补注略出其义云出世法宝遍施众生而无疲厌故名勇施所证三谛可尊如宝能证三智圆照如月故名宝月圆妙三智能除昏烦热恼犹如月光清凉破暗故名月光三智圆明无有缺减犹如满月故名满月境智冥合有大力用故名大力以大力用遍应众缘遍拔众苦故名无量力超越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故名越三界也。

  ?陀婆罗菩萨。

  ?陀婆罗此云善守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故也。

  弥勒菩萨。

  西域记云梅哩丽耶此云慈氏姓也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氏思益经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名慈氏又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

  宝积菩萨。

  什师注净名经云积聚智慧宝故名宝积也。

  导师菩萨。

  思益经云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

  △六结句。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三八部众八初欲界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

  释提桓因因陀罗此云能作能作忉利天主故也璎珞经云过贤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号无著世尊。

  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

  此三天子是帝释内臣如卿相即三光天子也名月是宝吉祥月天子普香是明星天子宝光是宝意日天子。

  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28 17: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31册No.0607法华经科注

续-《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四大天王是帝释外臣如武将居须弥山腹四面东提头赖吒此云持国护持国土故亦云安民居黄金埵领乾闼婆富单那南毗留勒叉此云增长令他善根增长故居琉璃埵领薜荔多鸠槃茶西毗留博叉此云广目亦云杂语能作种种语言故居白银埵领毒龙毗舍阇北毗沙门此云多闻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水精埵领罗刹夜叉此四天王各领二鬼不令恼人故称护世次此上有忉利夜摩兜率三天而不列者文略耳。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自在即第五化乐天于五欲境变化自娱乐故大自在即第六他化自在天欲得五欲境时余天为化假他所作以成己乐故即魔王也。

  △二色界天众。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至)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娑婆正云索诃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净名疏云梵是西音此翻离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尸弃此翻顶髻经标梵王后举尸弃似如两人依释论正以尸弃为王梵王是举位尸弃是显名恐目一人耳此天居于初禅中间内有觉观外有言说故得主领为王毗昙论云二禅已上无言语法不得为王若涅槃疏言摩醯首罗居色界顶主大千者乃取尊极为王若曰有言语号令能统上冠下只是尸弃为王光明即二禅天等即等于三禅四禅天也。

  △三龙王等众。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难陀龙王。

  难陀此云欢喜?此云善此兄弟二龙常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以报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即目连所降者也。

  娑伽罗龙王。

  娑伽罗此云咸海从居海受名。

  和修吉龙王。

  和修吉此云多头亦云宝称。

  德叉迦龙王。

  德叉迦此云现毒亦云多舌。

  阿那婆达多龙王。

  亦云阿耨达此翻无恼阿含经云雪山有池名阿耨达池中有五柱堂龙常处此从池得名。

  摩那斯龙王。

  摩那斯此云大身亦云大力修罗排海水淹善见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

  优钵罗龙王。

  亦云沤钵罗此翻黛色莲华龙依此住从池得名。

  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四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紧那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乃天帝法乐之神也居十宝山若身有异相即上奏乐佛说法时诸天弦歌而颂法门即此神也旧云法紧奏四谛妙紧奏十二因缘大紧奏六度持紧总奏前三今言奏四教法门也本住不可思议迹寄弦管歌咏十力也。

  △五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乾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乃天帝俗乐之神也乐者缘幢倒掷之伎也乐音者鼓节弦管也美者幢倒中之胜者也美音者弦管中之胜者也。

  △六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正云阿素洛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故又云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邻次诸天而非天故又云无酒四天下采华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瞋妒誓断故言无酒有二种鬼道摄者居大海边畜生道摄者居大海底婆稚正云?稚迦此翻团圆与天帝战时被缚因誓得脱故以名焉佉罗骞?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即涌海水者毗摩质多罗此云净心亦名种种疑即舍脂父也罗睺罗此云障持障持日月者也以日光照眼不能见遂举手障日世人因言日蚀月亦如是。

  △七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其翅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颈有如意珠以龙为食大威德者威胜群辈又威摄诸龙故大身者身大群辈故大满者所啖之龙恒充足己意故如意者颈有此珠故。

  △八人王民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韦提希此云思惟阇王母也阿阇世此云未生怨十六观经疏云未生之日相师占之此儿生已定当害父故名未生怨妙乐云母怀之日已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名未生怨或呼婆罗留支此云无指妙乐云初生相者云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内人将护呼为善见普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叱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

  △二总结。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二别序五初众集序二初众集威仪。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

  尔时者欲现六瑞之时也梵语路迦那他此翻世尊成论云具上九号为物钦重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故曰世尊四众者旧谓出家在家各二合为四众此名局意狭今约一众更开为四谓发起当机影响结缘发起者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办利益名发起众当机者宿植德本缘合时熟闻即得道名当机众影响者古往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极匡辅法王如形之有影谷之有响虽无为作而有巨益名影响众结缘者结谓结构立机之始缘即缘助能成其终既无击动之能亦无镇严之用而过去根浅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名结缘众比丘众既尔余三众亦然合十六众围绕者行旋威仪也。

  △二众集供养。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供养者通论三业皆是供养别论施其依报名供养卑谨虔礼名恭敬至念专注名尊重发言称美名赞叹。

  △二现瑞序二初此土六瑞六初说法。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说大乘经者善戒经有七大一法大谓十二部毗佛略也二心大谓求菩提三解大谓解菩萨藏四净大谓见道净心五庄严大谓福德智慧六时大谓三僧祇行行七具足大谓以相好自严得菩提也前六是因大第七是果大大因大果合为大乘经乘以运载为义运归三德秘藏故也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谓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从此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果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得为无量法入一义处作序譬如算师从一算下诸算除诸算归一算由下故除下为除本从一派诸收诸归一开为合序亦复如是故无量义经谓之从一出多今经谓之收多归一是以无量义经为法华之序也教菩萨法者无量义处用教菩萨义处即谛理也佛所护念者无量义处是佛自所证得是故如来之所护念经云佛自住大乘是也妙乐云无生死相故言无相涅槃亦无故言不相二法即顿渐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支佛菩萨佛。

  △二入定。

  佛说此经已(至)身心不动。

  结加趺坐者禅门云若半加以左压右若全加更?右以压左如龙蟠结古往诸佛及弟子众尽行此法又加趺起恶觉尚生他敬心况入深境界而不适悦天人耶又非世受用法不与外道共能破魔军烦恼故三昧此云调直定又云正定亦云正受佛说无量义经已复入无量义处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须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说法说此无量义经竟而更入者是为法华作序耳身心不动者三昧之法持于身心故不动也。

  △三雨华。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曼殊沙此云柔软又云赤华雨此四华者表其当获佛因佛因者住行向地圆因也小白表习种性十住开佛知见也大白表性种性十行示佛知见也小赤表道种性十回向悟佛知见也大赤表圣种性十地入佛知见也因有趣果之义故云而散佛上。

  △四地动。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光明记云六种者动起踊三种是形震吼击三种是声妙乐云此六种者若约事释新旧不同新云动涌震击吼爆今且用旧摇飏不安名动自下升高名起??垄凹凸名涌隐隐有声名震砰(披耕切)磕(克合切)发响名吼令物觉悟名觉经论略标多云震动即于形声各标一也于六种中又各有三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下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余五亦如是合十八种动若约法者表净十八界也今经言六种动即表住行向地等妙六番破无明无明盘礴未曾侵毁方将破坏故动地以表之无明若转即变为明故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也六种中光记云击今疏云觉击打搏也爆火声也。

  △五众喜。

  尔时会中比丘(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比丘比丘尼出家二众也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二众也优婆塞正云邬婆索迦此翻近事男优婆夷正云邬婆斯迦此翻近事女言近事者亲承近事诸佛法故梵语提婆此云天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天即欲界等诸天也梵语那伽此云龙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者夜叉正音药叉此云捷疾亦云勇揵亦云暴恶乾闼婆等如前释摩睺罗伽亦云摩呼罗伽此云大腹行什曰是地龙而腹行也人非人者八部中有人鬼畜故以人非人等总结也龙鬼等得预法会者以其乘急戒缓故由乘急得闻法由戒缓堕龙鬼也轮王者阿含经云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独治南洲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治东南二洲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治东西南三洲增至八万岁时金轮王出治四天下有金轮宝忽现在前王曰可向东方如法而转轮即东转王将四兵随其后往巡行诸国南西北方亦复如是故曰转轮圣王众见雨华地动瑞相非常知甘露将降欣跃内充表大机当发感于胜应是故欢喜合掌一心观佛也。

  △六放光。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靡不周遍。

  白毫者观佛海三昧经云佛初生时牵长五尺苦行时长一丈四尺得佛时长一丈五尺其毫中表俱空如白琉璃筒内外清净从初疑心中间行行种种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毫在二眉之间即表中道常德也其相柔软表乐德卷舒自在表我德白表净德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觉觉他照东方者东是四方之初表十住是诸位之始也万八千者约十八界论百法界千性相即有一万八千此等境界佛慧未开今应当开故以数表之耳迹门说法生身菩萨朗然见理入于十住乃至十地本门说法法身菩萨增道损生亦四位增长故云靡不周遍。

  △二他土六瑞六初见六趣众生。

  下至阿鼻地狱(至)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阿鼻此云无间成论明趣果受苦时命及形五皆无间也地狱者辅行云从义立名谓地下之狱名为地狱故婆沙论云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乃有其狱阿迦尼吒此云质碍究竟即色究竟天也六趣者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也趣是向义谓随所作业向六道受生也。

  △二见彼土诸佛。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是现彼佛为五浊故出现于世与此土佛出世意同也。

  △三闻诸佛说法。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是现彼佛初从无相一法非顿而顿与此土佛初说华严意同也。

  △四见四众得道。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至)诸修行得道者。

  是现彼佛非渐而渐与此土佛次说三藏意同也诸修行者三乘修谛缘度之行也得道者得见道修道也。

  △五见菩萨行行。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至)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是现彼佛说方等般若众经与此土佛三藏之后所说意同也种种因缘者昔种善为因今禀教为缘菩萨通乎四教故云种种因缘四教各有四门即种种相貌故知因缘相貌种别无量皆是彼与此同妙乐云因缘谓感应差别信解谓能感不同相貌谓信后行异有此不同故云种种虽复殊途不逾二味。

  △六见诸佛涅槃。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是现彼佛般若之后开权显实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唱入涅槃息化起塔与此土佛说法华涅槃意同也般涅槃者梵音略也具足应云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即三德秘藏也舍利或云室利罗亦云设利罗他翻灵骨或翻骨身梵语塔婆或云窣堵波此翻方坟或翻圆冢亦翻高显谓安置身骨处也起塔之相虽表二经法华之相仍隐若于所见中亦见授记声闻及说寿长远已泄正宗之意则不成序今虽见涅槃一相乃含于法华故疏云开权等也。

  △三疑念序二初弥勒疑念三初正念六瑞。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以何因缘而有此瑞。

  神变者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内慧变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法王法力超益一切弥勒不测外变亦不知内慧故兴疑念又弥勒值佛植善既多何容不仿佛知应须隐明示暗权言不知耳。

  △二念问谁答。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至)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三念问文殊。

  复作此念(至)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二大众疑念二初念六瑞。

  尔时比丘比丘尼(至)是佛光明神通之相。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曰神通。

  △二念问谁答。

  今当问谁。

  △四发问序二初长行二初经家述二初述自疑。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

  △二述他疑。

  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至)众会之心。

  △二正发问二初问此土。

  而问文殊师利言(至)放大光明。

  △二问他土。

  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二偈颂二初颂上问二初颂问此土六瑞。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西域记云旧曰偈梵本略也或曰偈他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此翻颂长行之后复有偈颂者龙树毗婆沙云一随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如此土序后铭也二随乐欲不同有乐散说或乐章句三随生解不同或于散说得解或于章句得解四随利钝不同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方悟又表佛殷勤重说又为众集前后故有偈也。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至)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初一行颂放光瑞导师谓佛也良以说法入定能导于人故称导师次一行半颂雨华瑞梵语旃檀或曰此方无故不翻或云义翻与药能除病故旃檀香风者风本无香而香为奇特香本属华华香如檀故曰旃檀香风夫天华至妙岂有色而无香此表因运至果如华之有香风华既集地地则严净此表因若趣果果则严净也次半行颂地动瑞次一行颂众喜瑞也。

  △二颂问他土六瑞六初问六趣众生。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至)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众生是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处善恶业缘是能趣之因受报或好或丑是所趣之果也。

  △二颂彼佛说法。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至)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此四行偈谓彼佛说顿教逗大根性也圣主者圣即是主主谓主伴是诸菩萨伴中之主故云圣主梵语邬波僧诃此云师子又云狻猊大经云师子发声震吼为坏诈师子为欲试自力等喻佛能摧伏魔军示众十力等故云圣主师子又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前两教主非师子吼说非决定不谈真实第一义故演说经法微妙第一者即如此土先照高山说华严教也虽云兼别最初纯大故云第一前之两教犹杂烦恼故非清净赴机未遍不名柔软以彼说别圆二教故名清净柔软也教诸菩萨者即如此土七处等会无声闻也别圆并诠中道故云梵音深妙称理当机故云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者一者以万八千为各二者主伴不同为各别圆二教各有四门名为种种等照明佛法开悟众生者即如此土始见我身入如来慧也妙乐云无三乘事故言佛法。

  △三问他土四众三初开声闻小乘。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此颂具明四谛若人遭苦苦含因果即苦集二谛厌老病死即道谛为说涅槃即灭谛若人遭苦而造恶业苦不得尽若人遭苦而造善业苦亦不尽若人遭苦于外道法中而求解脱但增见长非苦亦不尽若人遭苦厌苦复厌集感佛说涅槃者此人则能尽诸苦际也涅槃者肇法师涅槃论曰此云灭度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乃小乘真空涅槃也。

  △二开缘觉中乘。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若人有福者声闻三生种福支佛百劫种福形彼声闻故言有福此是修福多也曾供养佛是供佛多也志求胜法者谓深求缘起胜妙之理是闻法多也梵语辟支迦罗此云缘觉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别行记云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观缘起久种三多福慧既隆预侵二习故居声闻上。

  △三开六度大乘。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28 17: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31册No.0607法华经科注

续-《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以真慈悲能绍佛种故言佛子修于六度故言种种行志求佛道故言无上慧六度中无六蔽如药中无病故言净道非毕竟净也妙乐云修种种行及无上慧诸教共有今形凡小亦得种种及无上名非毕竟者且约三藏六度言之药中无病名为净耳。

  △四结前并开后。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至)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见闻若斯者又见佛子等即见也演说经典及为说等即闻也大纲略足故云若斯此是结前也及千亿事等即是开后也开后者续后而说故云今当略说。

  △五问修菩萨行三初总略问。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妙乐云恒沙者恒即恒河亦云殑伽河阿耨达池四面各出一河东银牛口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马口出缚刍河北颇胝迦师子口出徙多河各绕池一匝流入四海惟殑伽沙细而多外人所计以为福河入洗灭罪佛亦顺俗故常指之又佛说法多近此河故以为喻。

  △二次第问六初问檀那三初问舍财。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至)栏楯华盖轩饰布施。

  轩大夫以上车也以物饰轩故曰轩饰。

  △二问舍身。

  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身肉等是内身妻子等是外身。

  △三问舍命。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舍头目即舍命而不言法者让后般若也。

  △二问尸罗。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至)剃除须??而被法服。

  诸王剃除须??而科云问戒者正约比丘论持戒也在家施易戒难出家施难戒易故约比丘明戒也妙乐云往诣等者表往非余故指佛所所问尊极云无上道所弃不轻故云乐土身心俱离故云剃除法服者即袈裟也璎珞经云若天龙八部斗诤念此袈裟生慈悲心意令比丘安可不忍又龙得一缕金翅不吞具明如僧祇律。

  △三问忍辱。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忍有三种闲林邃谷恶人恶兽忍耐无瞋即生忍自节守志即苦行忍为求佛道即第一义忍又而作比丘即苦行忍独处闲静即生忍乐诵经典即第一义忍也。

  △四问精进。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夫深山可畏非窳怯者所居唯勇进者能安之傍若无物思修实相念念不休进求佛道也。

  △五问禅定二初问根本禅。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离欲者藏通二教修根本背舍亦修不净等观离欲界欲别教兼离二乘欲圆教又离顺道法爱欲深修禅定者发初禅一品此定未深乃至九品传传为深此定转变自在能发诸通凡夫但五通二乘具六别教菩萨让佛分有无漏亦但称五通也圆教约理初后皆具六通若从实说初住已去亦但分得无漏通耳六通者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身如意六漏尽今言得五神通者未得究竟漏尽通也二乘断见思尽虽云具六若望菩萨亦但五也别圆无明未尽分证无漏故亦但称五也。

  △二问出世禅。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此是别圆之禅静散不相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如修罗琴不拊而韵无缘无念有感则形故能安禅赞佛也。

  △六问般若二初问自行。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

  智深者慧穷理本也志固者誓愿广大也此即二种庄严能问能持也。

  △二问化他。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至)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定慧具足者别圆地住方乃具足无量喻者即是种种方便诸教之中引无量譬类助显第一义也破魔兵众者空观破四魔假观次第破八魔中观圆破八魔梵语魔罗此云能夺命死魔实能夺命余烦恼魔五阴魔天主魔能作夺命因缘又能夺智慧命故四魔皆云能夺命也又翻为障能为修道者作障碍故前三魔可知天主魔者垂裕记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他化天摄既破魔已应转**而云击法鼓者初发心住便成正觉百佛世界作佛以真妙梵音警悟众生即是圆击梵轮法鼓辅行云八魔者谓阴等四及无常等四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

  △三不次问七初问禅定二初问入舍禅。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不以为喜即舍禅妙乐云舍禅者第四禅也亦可别圆忘怀之舍忘彼禅故名之为舍。

  △二问入悲禅。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婆沙论云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舍易此中悲禅既云化他岂独初禅故知一一禅皆应云慈乃至喜舍。

  △三问精进。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未尝睡眠即是般舟念佛等法门也睡眠者止观云心神昏昏为睡六识暗塞四大倚放为眠。

  △三问尸罗。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威仪无缺即是初不缺戒净如宝珠即是第十究竟戒但举初后中间可解大论明十戒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杂五随道六无著七智所赞八自在九随定十具足即究竟也今十始终悉是菩萨故皆求佛道。

  △四问忍辱。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至)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忍辱者法界次第云内心能安忍外所辱故名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生忍有二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着则不生憍逸二于瞋骂打害及蚊蚋等能忍则不生瞋恼是为生忍法忍亦二一者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二者心法谓瞋忧欲慢诸邪见等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力者阿含经云力有六种小儿啼为力女人瞋为力国王憍为力罗汉进为力诸佛悲为力比丘忍为力遗教经云若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妙乐云初半行能忍人次半行所忍境下半行用忍意。

  △五更问禅。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至)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离戏笑是却掉悔盖离痴眷属是除瞋盖亲近智者是除疑盖一心除乱是却贪盖摄念山林是除睡盖妙乐云初一行半明所离次半行明离意以诸教禅皆离五盖意在佛道如宝积经中迦叶云有四法急走舍离百由旬外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四同住多戏笑或瞋斗等。

  △六问檀那二初四事施。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至)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妙乐云初一行二事谓饮食汤药次一行衣服次二行卧具房舍等肴??也膳美食也。

  △二结成施。

  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七问般若三初不可说而说般若。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

  至理寂灭本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诏尔雅训导。

  △二不可观而观般若。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诸法性空本不可观顺性而修故可观也。

  △三而说而观论般若。

  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心无所著即是心行处灭心不着故必离言说即是言语道断言语道断泯前初行不可说而说心行处灭泯前次行不可观而观虽复双泯而说而照。

  △六问佛般涅槃六初标佛灭起塔。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

  △二问塔数多少。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

  △三明塔量纵广。

  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

  △四明塔相庄严。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

  幔(莫羊切)幕也交谓交结露谓显露。

  △五明供养众具。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

  △六结供养塔庙。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至)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天树王者即忉利天波利质多罗树此云圆生大经云树高百由旬根深五由旬枝叶布五十由旬其华香遍五十由旬光照八十由旬。

  △二颂请答二初举疑述请三初举见此土事。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

  △二举见他土事。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

  初二句叹光本本即神力智慧言诸佛者举诸显一正指释迦希有者正叹尔前不然故云希有第三句叹光体由二事故其光乃净第四句叹光用即所照国也过万八千方云无量故前立数且从所表。

  △三请答决众疑。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见此者见二土瑞也与一化异故云未曾诸佛子等疑事不轻故重启之非专为己故云众也。

  △二释四伏难二初正释。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至)及见诸佛此非小缘。

  此四行偈释伏难也言伏难者文殊内心构难不肯时答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仓卒轻尔有判二智众如海谦光推高三靳固前却生众渴仰故以伏难潜而拒之弥勒彰灼释难意亦有三一瑞大疑大若不为释忧兕在怀妨闻正说二众海乃多机在仁者三阖众瞻仁故知注诚殷重所以彰言释难请令时答初伏难者因正请生请云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文殊仍此起初伏难汝云众疑众未曾疑若疑应问众既不疑我何所决弥勒即以第一偈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及我欲令我问瞻仁欲得仁答文殊因此起第二难众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然后决疑弥勒即用第二偈释若有疑在怀忧兕不泰应以时答复知如来何时定起故言佛子时答决疑令喜文殊因此起第三难我与仁者同居学地欲测佛意微共筹量独令我答于理不可弥勒即以第三偈释我亦微心下思踟蹰两楹为说妙法为当授记故言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文殊因此起第四难若如汝说即是释疑何烦我答弥勒即以第四偈释安得以我犹豫之心而判大事故言示诸佛土此非小缘文殊伏难既穷谦光亦止此发问序中文殊伏乎四难则是潜也弥勒释之四偈则是显也文殊为宾弥勒为主此四伏难光宅受于次师次师受于江北钊师既是先贤文外巧思天台承用若下答问序中弥勒伏乎四疑则是潜也文殊释之四偈则是显也弥勒为宾文殊为主此亦文外巧思出自天台非传他疏也。

  △二结请。

  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五答问序二初长行四初自惟忖答二初标章。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如我惟忖。

  惟者思惟忖者筹量惟今如昔忖昔如今然文殊古佛岂应不知迹示思惟也。

  △二正惟忖。

  今佛世尊欲说大法(至)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欲说大法者惟昔诸佛说无量义经后则开权显实收无量以归一忖于今佛既说无量义已亦应开权显实会无量以归一一者即大法也雨大法雨者惟昔诸佛天雨四华之后一雨所润普入圆因住行向地忖于今佛雨华之后亦应一雨所润皆成佛因住行向地故言雨大法雨也吹大法螺者吹螺改号惟昔四众见瑞欢喜障除机动即改人教行理皆一忖今众喜亦应障除机动改人教行理皆一所改既深故言吹大法螺也击大法鼓者严鼓诫兵譬破无明惟昔地动已后即有六番破无明贼忖于今佛地动已后亦应六番破无明贼声教极妙故言击大法鼓也演大法义者惟昔诸佛放白毫光后即说法华忖于今佛放光已后亦应即说法华故言演大法义也如是五句悉是惟昔判今忖今类昔也。

  △二略曾见答。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至)故现斯瑞。

  初以己智惟忖今以略曾见答欲令众生咸得闻知者闻即闻慧知即思慧收无量归一改三乘教理六番破无明等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言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也。

  △三广曾见答三初引最初一佛同三初时节。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梵语阿僧祇劫此云无数时。

  △二标名。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至)天人师佛世尊。

  日月灯明是别号如来等是通号佛佛应身皆具此十故名通号此十号义若总略释者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此十号名经论开合不同大经释为十一句大论第三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一句世尊为第十句璎珞经云一者如来乃至十者佛陀具足十号名世中尊。

  △三说法三初明初说顿教同。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至)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初中后三善者即是顿教序正流通三段名为时节善其义深远即是顿教了义之理二乘不测其边底故言深远名为义善其语巧妙即是顿教之文八音所吐会理直说悦菩萨心名为语善纯一无杂不与二乘共即是顿教独一善具足者具明界内界外满字之法即是顿教圆满善清白无二边瑕秽即是顿教调柔善梵行之相者即是顿教无缘慈善此文殊引古佛顿教七善与今佛顿说七善同也。

  △二顿后开渐教同。

  为求声闻者(至)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

  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苦集灭道四皆审实不虚故名四谛止观云苦则三相迁移(生异灭)集则四心流动(贪嗔痴等分)道则对治易夺(菩提烦恼更互相倾)灭则灭有还无(灭二十五有还无余涅槃)涅槃者即小乘真空涅槃也上问若人遭苦为说涅槃今文殊引古佛次顿之后亦开此声闻乘以答斯问也梵语辟支迦罗此云缘觉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过去一切烦恼)二行(造作名行即过去业也)三识(既有惑业意识妄念投托母胎名之为识)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质)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根有入尘之义故名为入)六触(出胎已后由根对尘是名为触)七受(因六尘触六根即领纳前境名之为受)八爱(贪于五欲名之为爱)九取(于五尘境生取着心名之为取)十有(体即是业如过去行由善恶业当生三有故名为有)十一生(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为生)十二老死(从生五众之身熟坏是名为死)无明行等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故名十二因缘也上问若人有福志求胜法今文殊引古佛次顿之后亦开此中乘以答斯问也六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由修此六度能到涅槃故也亦云事究竟菩萨为众生遍修一切事行满足故也上问佛子修种种行今文殊引古佛次顿之后亦开六度菩萨乘以答斯问也如上三乘皆明古佛顿后说渐与今佛说渐同也。

  △三顿渐后显实同。

  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者观音玄义云能于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能知能解名一切种智即佛智也。

  △二引中二万佛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初引一佛备举顿渐说法与今佛同中引二万佛但举说顿与今佛同故言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后引一佛但举开渐与今佛同故言说大乘经名无量义等所以然者文殊见时皆具五味但文殊巧说为避繁文指初一佛可知故中后引同但互举耳颇罗堕此云捷疾亦云利根。

  △三引最后一佛同三初曾见事与今已同。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至)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数虽不等并出同居之土俱示有子一八赴缘别有所表生一子表一道清净生八子表八正道其数虽异今取有子事同也言发大乘意者秪是四弘誓也梵行者慈悲喜舍因中化他之行也。

  △二曾见事与今今同二初现相同二初明此土六瑞。

  是时日月灯明佛(至)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

  此明昔佛自土六瑞悉与今同初至佛所护念是说法同二从说是经已至身心不动是入定同三从是时至及诸大众是雨华同四普佛世界六种震动是地动同五从尔时会中至一心观佛是众喜同六从尔时如来至靡不周遍是放光同。

  △二明他土六瑞。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总云如今所见则知昔佛他土六瑞亦与今同。

  △二疑念同。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至)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昔佛会中疑念与今弥勒疑念是同也。

  △二曾见事与今当同六初因人同。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4-1-28 17: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31册No.0607法华经科注

续-《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31 册 No. 0607 法华经科注》
  昔佛定起因妙光说经今佛定起因身子说经正是所因人同昔佛八子师于妙光如来定起对告妙光又付托妙光今佛子罗云亦师身子佛定起亦对告身子迹门竟又付托身子是故同也疑者云妙光是菩萨身子是声闻云何是同昔事已彰称为菩萨今事未发且言声闻比及发迹身子是大菩萨非同何谓昔妙光垂迹何必不作声闻特是文殊巧说方便隐显耳弟子者净名疏云夫师有匠成之能学者有资禀之德资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师之谦让处之如弟。

  △二说法同。

  是时日月灯明佛(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三时节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至)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昔佛说经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今佛说经五十小劫谓如半日即是时节同也妙乐云六十与五十食顷与半日数似小异皆即长而短故云同也须信六十小劫经文非虚闻法之志加以佛威一坐经时忘其久耳梵语劫簸此云分别时节以劫初人寿十岁时子年倍父年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后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如是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成住坏空各二十番增减为一大劫空劫亦言二十番增减者且约住劫数量言之今释迦出现于世正当二十小劫中第九减劫也。

  △三唱灭同。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至)当入无余涅槃。

  昔佛说法华即唱入灭亦如迦叶佛以土净故于法华唱灭即入灭也今佛说宝塔品中明如来不久当入涅槃化道已足唱灭事齐也梵魔等者梵即色界主亦三界主魔为欲界主沙门此云勤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故婆罗门者此云净行外道中出家云净行种也。

  △五授记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至)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授记者圣言说与曰授果与心期曰记昔佛授德藏菩萨记今经授声闻记岂得是同昔化事已成故言授菩萨记正是会三归一声闻得记也若说昔授声闻记者佛从定起更何所论文殊巧谈故不说授声闻记耳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十号中略举三号也。

  △六灭后通经同五初明时节。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同缘出世薪尽火灭乃究竟涅槃也。

  △二出其人。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

  △三明久远。

  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

  △四明所化二初正明八子行成久已得佛。

  日月灯明佛八子(至)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

  所以引此八子八百者近则释疑密开寿量释疑者或谓弥勒补处为大文殊非补处为小小不应答大不应问故举弥勒是昔八百之一八百既是妙光弟子宜应有问妙光昔亲对佛先复为师故应释今弥勒六瑞之疑密开寿量者妙光是释迦九世祖师孙今成佛祖师为弟子师弟无定将密显生非生灭非灭之意也妙乐云若论八子皆师妙光则八子皆以妙光而为父师既云八子展转授记虽同师妙光应先记长子余者次第展转为师故得妙光居八代之首八子最后名曰然灯然灯既为释迦之师是故妙光为释迦九代祖也生非生等者既师弟更互当知师弟生实非生尔前曾灭灭亦非灭然灯者大论云太子生时一切身边光如灯故故云然灯以至成佛亦名然灯释尊修行名儒童时二僧祇满遇然灯佛得受记莂。

  △二八百之一方成今住补处。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五会古今。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至)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四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二偈颂三初颂广曾见等同。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至)令入佛智慧。

  △二颂最后佛三同三初颂曾与己同。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二颂曾与今同二初颂此彼六瑞同二初颂此土六瑞。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至)现诸希有事。

  初一行颂说法次一行颂入定次二句颂雨华长出天鼓自鸣表无问自说也次半行颂众喜次半行颂地动次一句颂放光现诸希有事者即总颂诸瑞也。

  △二颂他土六瑞五初颂见六趣众生同。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至)各供养其佛。

  初半行重明总瑞次一句正举六趣故云一切次一句中总明生死因果及处生死两字总标也业明生死之因报明生死之果处即二十五有次一行明所依土前长行文及问答中皆不云光色至此方云者前岂应无玻璃或云塞颇胝迦此云水玉琉璃具云吠琉璃此云青色宝亦翻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山出此宝因以名焉次一行明诸趣供养虽云供养意表机成当知前亦非无也。

  △二颂见彼土诸佛同。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至)内现真金像。

  自然成佛道者方便道则加心修习发真道即是自然任运与理合也自然成佛道是报身琉璃是法身本净金像是应物现形。

  △三颂闻佛说顿教同。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此则将法约人法既深玄当知必逗大机开顿教也此颂上纯一无杂七善之文妙乐云言将法约人者但云深法不语菩萨约法须之。

  △四颂见声闻等三乘即是昔佛开渐教法同。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至)斯由佛光照。

  此即将人约法人既二乘必知开三藏说也初一行颂上为声闻人说应四谛等也虽不颂出缘觉兼摄在中次二行颂上六度大乘也行施忍辱等等余禅慧二度耳而以比丘为六度菩萨者前发问偈中既云又见菩萨而作比丘于此名比丘为菩萨义亦无妨妙乐云言将人约法者但云声闻不云四谛约人须之亦可从或有诸比丘去至说法求佛道四行总颂菩萨即六度义足以第三行是禅第四行是智。

  △五颂见菩萨种种因缘即是开方等般若教同。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至)说法求佛道。

  △二颂四众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至)是事何因缘。

  △三颂曾与当同六初颂因人同。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至)令妙光欢喜。

  世间者隔别名世间差名间世间眼者言菩萨为世间出世间之眼目化导于人也。

  △二颂说法同。

  说是法华经。

  △三颂时节同。

  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至)悉皆能受持。

  妙光奉持昔佛之法亦如身子受今佛付嘱也。

  △四颂唱灭同。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至)当入于涅槃。

  此是昔佛唱灭与今佛同寻继也。

  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此是昔佛嘱累亦与今佛同如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我灭度后当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如贫得宝等。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

  此时众闻佛入灭而生悲泣亦与今佛同如大经云涕泣盈目遍体血现如波罗奢华此即重法慕人之志也。

  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

  此昔佛慰谕时众亦与今佛同如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二劫会亦应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五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至)亦度无量众。

  无漏实相谓圆妙三谛之法也无漏者收摄三谛无漏失也实相者离虚妄分别之相名为实相即无相之相也。

  △六颂灭后通经同五初颂灭后时节众益。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至)以求无上道。

  如薪尽火灭者小乘佛以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慧依报身身灭智亡故云薪尽火灭大乘以机为薪逗应为火众生机尽应形亦灭故云薪尽火灭。

  △二颂能弘经人名号。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

  △三颂行经时节久近。

  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

  △四颂所益弟子果满二初颂已成弟子。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至)度脱无量众。

  天中天者涅槃经明四种天一者世间天如诸国王二者生天从四天王至非非想天三者净天谓四果支佛四者义天谓十住菩萨以见一切法是空义故今佛超出四天名天中天。

  △二颂当成弟子。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至)其数无有量。

  释师子者华严经云譬如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健一切禽兽远避窜伏佛师子吼诸菩萨等若闻赞叹菩提心声长养法身妄见众生惭伏退散今以师子喻释迦佛故云释师子也。

  △五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三颂分明判答三初颂说大乘经。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二颂教菩萨法。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至)充足求道者。

  上之六句但明欲说之由诫众令生渴慕耳下二句正颂上教菩萨法。

  △三颂佛所护念。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是佛所护故为断疑故此一行是颂佛所护念又从我见灯明佛至此凡四行即是约行五章但缺教相初一偈是妙法为名第二偈是实相为体第三偈是一乘因果为宗第四偈是断疑生信为用天台大师约五义申释首题盖本于此前弥勒释四伏难令文殊必定有答此中是文殊断四伏疑使弥勒莫复更问初第一疑因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故弥勒潜疑欲问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必如此文殊即以第一偈断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此断其疑名之问也弥勒因此又疑自有名同义同自有名同义异此名何所显召文殊即以第二偈断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此断其疑体之问也弥勒因此又疑实相无相何人会之文殊即以第三偈断云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此断其疑宗之问也弥勒因此又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萨亦润二乘文殊即以第四偈断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此即断其疑用之问也弥勒联翩构疑文殊频烦为断既事穷理尽即得之于怀可谓善于问答具二庄严光宅但知述于钊师释四种伏难使文殊必答显弥勒之美不见文殊释四伏疑令弥勒不问抑妙德之能此义出自天台非传他疏。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方便有三一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善用偏法逗会众生即前三教方便也此义可释他经非今品意二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经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此义可释他经非今品意三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之珠与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如经云惟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以秘释方以妙释便正是今品之意故言方便品也。

  △二八品正说文句云从此品讫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或至偈后现在四信弟子文尽名为正说分若作两正说从此下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正说今且逐近就迹门正说更为两初方便品初略开三显一二初开三显一二初长行并十七行半偈叹二智二初长行二初寄言叹二智二初明诸佛权实三初双叹二初经家提起。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尔时者即指文殊答问竟时也佛常在定何故言起此有所示往古诸佛说此经时必前入无量义定今佛亦尔入定缘理安心实相出定令他亦安心实相内安实相方起化他故言安详而起也告舍利弗者其小乘中智慧第一将欲因其破小智显大智故先告之以动群辈耳。

  △二叹智二初叹实智。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非三教化他权实故言诸佛显自行之实故言智慧此智慧体即一心三智甚深无量者即称叹之辞也明佛实智竖彻如理之底故言甚深横穷法界之边故言无量无量甚深竖高横广譬如根深则条茂源远则流长实智既然权智例尔。

  △二叹权智。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从门入到道中道中称实道前为权也难解难入者叹权智之辞也不谋而了无方大用七种方便不能测度十住始解解即开也十地为入举初与后中间难示难悟可知而别举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者执重故别破之耳华严顿照聋哑瞽聩故云不知方等弹斥保住草庵故言不知般若转教无心希取一餐之意故言不知今大机启发放光动地彼此今古诸佛道同由怀疑惑故言不知利根菩萨节节能知钝同二乘是亦不知也又智慧门者自有方便智慧为门得入佛智慧如璎珞经云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谛是也自有佛智慧为门得入佛智慧即是今经所叹其智慧门是也妙乐云此中须以十地为道前妙觉为道中证后为道后故知文意在因之位除真如外凡有修入皆属于权惟以果位真如究满为清凉池此约自行因果相望以释若通约事理等释之此则不然岂以道前而无实岂以道后而无权耶故难解难入略叹道前因位始末耳。

  △二双释二初释实智。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尽行诸佛无量道法。

  所以者何者双冠二智何故实智甚深良由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故实智甚深复由内行纯厚尽行道法故实智无量无量则释横广甚深则释竖高。

  △二释权智。

  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良由勇猛精进能入难入之门既入门已泽被无疆物钦胜德故名称普闻亦可勇猛精进能入法门即释权智深名称普闻即释权智广观上叹权智文无深广之语例实智此义则成。

  △三双结二初结实智。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称理究竟故言成就到彼岸底故言甚深昔所未说故未曾有此结成实智也。

  △二结权智。

  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称机适会故言随宜非七方便所知故言难解此结成权智也。

  △二明释迦权实三初双叹二初叹实智。

  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

  若实智不圆佛道不成既云成佛一成一切成此叹实智也。

  △二叹权智。

  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至)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四十余年以三种化他权实逗会众生故言种种因缘也譬喻者小乘中以芭蕉水沫为譬大乘中以干城镜幻等为譬广演者能于一法出无量义也无数方便者即七种方便也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者说散十善离三途着说静十善离欲界着说三藏离见思着说菩萨法离涅槃着说佛法离顺道法爱着。

  △二双释。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如来即是释实智从真如实相中来而得成佛道故名如来方便即是释权智由于方便善巧故能种种因缘说也知见波罗蜜者即是双举权实知见也一切种智名实知佛眼名实见道种智名权知法眼名权见悉到事理边底故悉名波罗蜜言皆已具足者权实悉究竟也。

  △三双结二初结实智。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如来知见如前说广大明横深远明竖如此实智非横非竖寄言往叹论其横竖照无限极如函大盖大也妙乐云无限故非横无极故非竖如函大等者用不二智称不二理也。

  △二结权智。

  无量无碍力无所畏(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9 02:11 , Processed in 0.1275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