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411|回复: 1

[居士文章]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39集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30 15: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学佛网文章集锦》

●[居士文章]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39集
第39集



发布:忏悔 [转载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72.html]   日期:2011-11-14 14:13:00   收藏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上一节课进入「余力学文」的部分,而学习首重「立志」,所以我们回去以后,一定要首先做个好儿子、好女儿。再来,还要做到哪些目标?诸位同修,还有什么目标要达成?好学生,做佛菩萨、古圣先贤的好学生。还有?好公民,我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社会大众的好榜样。
  再来?好媳妇。太好了!这位同修抓到了一个学习的很重要的关键,学要从最难克的地方克下去,一克下去,平等心就现前。因为我也曾经遇过同修说到:老师,孝顺父母可以,但是婆婆…。其实能够有缘在同一个屋檐下都是希有难逢,只要我们放下分别执着,能够提起一种恭敬孝心,相信婆婆也会非常能够接受;甚至于因为你的表现,她说不定这一生还能够学佛,因为她说:我媳妇学佛以后变了一个人,所以佛法很好,我也应该来学。有一个老师她学了以后,回去每次都跟她婆婆问好、敬礼,有一次婆婆正要唠叨一下,她刚好顺手夹了菜给婆婆吃,婆婆那句话刚好吞回去,然后接着说:你学得不错!因为她常常跟婆婆鞠躬,她的孩子才一岁三个月,现在最会的动作就是鞠躬。她没有教他,所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还有什么样的目标要达成?好父母。还有没有?为什么「好先生」、「好太太」都排在最后?好,我们立定这个志向,勇猛精进去落实、去力行。第一句提到: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我们都知道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我们一般都会觉得贪、瞋、痴很厉害,其实在修道的路途当中,这个「慢」也很有杀伤性,诸位同修有没有感觉?它好像不知不觉就出来。我们也想到汉朝时期有一则公案,当时晁错建议景帝,要能削弱这些诸侯的封地,结果诸侯群起叛乱,造成「七国之乱」。而晁错确实念念是为国家,他是「善谋国,不善谋生」,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七国就以要讨伐晁错的名义,要把他杀了,其实重点是要夺取国家的权利。那时候袁盎就建议汉景帝,只要把晁错杀了,问题就解决了,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景帝迫于无奈把晁错杀了。所以,晁错跟袁盎的冤仇结上了。
  袁盎之后,下一辈子是高僧,而且累世都是高僧,几百年后就是悟达国师。这悟达国师因为德行很好,所以皇帝赐给他一个沈香木做的宝座。修行那么高,得到这个沈香木的宝座,起了一念贡高我慢心,马上晁错的冤魂就跑到了他的腿上,长了一个人面疮。后来因为很严重,悟达国师想起了当初他年轻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很可怜的老人,身上有些地方腐烂了,悟达国师还亲自帮他疗伤,也都不会嫌他脏。这个老人告诉他,假如你的人生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你可以回到这个地方来找我。所以悟达国师又到这个地方去寻找这个长者,而这个长者就是迦诺迦尊者。迦诺迦尊者就带悟达国师去一个溪边,打算用这个水把它洗一洗,应该就可以痊愈。当要洗这个伤口的时候,突然这个人面疮就说话了,说到他就是晁错。所以这个冤仇结了几百年,怨气没消。
  诸位同修,从这个故事当中,给了我们相当多的警惕。第一个,当然要「广结善缘」,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才有助缘进来,可以逢凶化吉;再来,也要警觉到,恶缘不可结,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迦诺迦尊者就同时跟他们说法,晁错也放下了执着,不再互相这样酬偿了。当然悟达国师会遭这个难,起因在哪?也是有一念的傲慢,所以对治傲慢的习气,我们也时时要观照自己的念头。当别人给我们建议,跟我们的想法不同的时候,我们要察觉是不是有不耐烦的心起来,其实那都是傲慢的因子在里面。这个时候赶快调整自己的态度,要广纳雅言,自己才会得利益。
  所以唐太宗做皇帝的时候,有个臣子来给他谏言,谏言完以后退朝,旁边的臣子就说:皇上,刚刚他谏言的,根本很多都是不实的事件,你为什么都没有反驳他,都没有纠正他?唐太宗就说到:假如我反驳他,假如我制止他,这个消息传出去,人家都会说皇上不接受谏言,到时候这个进谏的风气被隔断了,我、还有国家就会有损失了。所以,纵使别人给我们的建议、批评可能有太过,甚至不实,我们也能够虚心包容,把确实提醒我们的缺点我们好好的去对治、去改正。
  我也曾经问过小朋友:大学毕业有没有文化?诸位同修,大学毕业有没有文化?不一定,有没有学佛差很多,诸位同修都知道不一定。我接着问学生: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没有。那大学毕业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当然也没有。一般人的认知,会觉得学历高叫有文化,这是不正确的认知。文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道德、伦理,当不孝顺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伦理道德,怎么可能会有文化!所以现在学历愈高,只代表他对某项专业特别懂而已,大学以上是知识技能的传习所。
  我们也看到一些现象,现在高学历高离婚率。学历愈高,可能所产生的傲慢跟所知障会更深,所以跟太太、跟亲人无法相处得好。这也难怪,他们可能常常都是面对计算机,计算机很听话,叫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但是人不一样,人需要沟通、需要交流、需要包容才行。有个朋友他是研究所毕业,有一天他母亲叫他帮忙做些家事。就在做家事当中,可能把一个东西弄不好,他的母亲就说到:这个事情这么简单,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怎么这么笨!这位朋友一听妈妈骂他笨,马上很生气,就说到:我都已经研究所毕业了,你还骂我笨?诸位同修,研究所给他什么?给他傲慢,这么一点小事做不好,我们应该虚心学习才对。所以卢叔叔都说: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是我的晚辈,绝对不让他一读就读到博士。一读到博士,眼睛都长到哪里?头顶上。大学毕业先出来好好磨炼,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对。
  所以真正学问绝对不是「记问之学」,一定要了解到,知到、悟到、做到,才能得到,就像我们修行也有信、解、行、证的境界提升。虽然说知到、悟到、做到、得到,而真正知到的人一定是体悟到了,体悟到的人一定会付诸行动,他就会去印证这个真相。诸位同修,当我们真正落实《弟子规》,我们也才了解到,为什么圣贤人这么重视根基的落实,当有根基的时候,我们整个道德、学问才会站得稳固。
  所以也有朋友反应到,他说:本来以前都读大乘经,在读的当中心里不踏实,后来开始学习《弟子规》,每天早晚念一遍,心里觉得很踏实;而且每一句每天都在对照,都在提升境界。所以很重要的信、解、行、证,当我们的「信解行」都融成一体,那才是真正能够契入境界。我们一般可能会回答「这个我知道了」,当我们根本没有做的时候,这个还差得太远。所以「不力行,但学文」,这样会「长浮华,成何人」,往后我们面对每一句经文一定是观照自己落实的程度。
  诸位同修,我们学习一定要长时熏修,现在诸位一天《弟子规》念几遍?我感觉大家勇猛精进,饭前也要念一遍,好像睡前也都快念一遍了。一定回去以后一天最少要念两遍,早上念的时候,提醒自己今天一定要把所学落实,你这样去做,警觉性就特别高。晚上回来观照一下,今天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有没有做?假如没有做的,要反省一下,明天再努力;早上提醒一次,晚上反省一次,一天两次。诸位同修,这帖药是中药,治标又治本,我在海口有个老师真的念了三个月,三个月以后她就出来,回故乡教书了。下一句;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我们可能知道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不够,随顺自己的认知去做,又没有好好听善知识讲经,很有可能就『任己见,昧理真』。比方说我们提到孝顺,很多人可能觉得什么都顺,那就误解了。当他能够读经典深入,又能听讲,他就了解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所以能听善知识讲经,我们才不会依文解义,那三世佛都喊冤枉。
  我们也常常听到教诲里面说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也听到「佛不度无缘之人」,诸位同修,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佛氏门中确实不舍一人,而诸佛菩萨都是众生的增上缘,缘有深有浅,所以虽是不舍一人,也要观机而行。当无缘的时候怎么办?当然要赶快结缘,有缘要让它增长,缘成熟了要帮助他成就。其实佛不度无缘之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广结善缘。我回台湾,因为比较有有机的食品,我就带了几包有机的饼干到了海口,很多家长是第一次来,我们就请他吃东西。吃人家的嘴软,最重要是修布施,让他生欢喜心,当他生欢喜心,自然缘就加深了。所以我们念念是要如何成就因缘,绝对不是去退缩。
  经典里面也有提到「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但是又听到「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两句有没有矛盾?所以听善知识讲经很重要,因为师长一定会把它开显、圆融,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学当中有很多不明白,可能做就会有偏颇。「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最重要是要让人求学有恭敬之心,这样他才会得到利益。假如这个朋友确实对于诸佛菩萨、古圣先贤已经有恭敬心,但是他又不知道从何问起,而我们已经体会到他的恭敬、他的需要,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主动「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所以凡事要观机而行。当我们能够时时熏习,对于道理的理解,还有如何通权达变,就能够不断提升境界。
  《弟子规》每一句经文都有境界高下,我们之前也提到孟夫子的一段开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就有四个不同的境界,我们当然是往屹立不摇、往通权达变去迈进。比方说「凡出言,信为先」,所以不可以说谎。今天假如你遇到一个猎人,刚好之前跑过一只兔子,往东边去了。猎人气呼呼的跑过来,问你:兔子往哪里走?你要怎么说?西边!「凡出言,信为先」,你们已经过关了,往西边。很多人就会觉得,那我这样对这个猎人是不是结恶缘?其实刚好相反,结善缘。确实事事无碍,只要我们是从真诚心出来的,统统圆满。对兔子来讲,逃过一命;对这个猎人来讲,少造一个杀业;对我们来讲,我们的真诚、慈悲心都留住了,那是皆大欢喜!诸位同修,有佛法就有办法,而这个办法都是圆满,只是我们的境界还没到那里,但是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努力。为什么戒律里面有开遮持犯?就是让我们懂得通权达变。
  孔夫子有一次也是刚好离开魏国,要前往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看到一个魏国的大臣正在那里大兴兵工厂,要制作一些叛乱的武器。夫子一看到马上就联想到,假如他们叛乱会有什么结果?一定是民不聊生。这个叛臣看到夫子已经发现了,就把夫子包围起来,不让他走。他就对夫子讲,他说:你要对天立誓,不把我的事情说出去,我才放你走。夫子就说:好,我答应你。军队就撤掉了。撤掉以后,夫子马上对学生说:走,回魏国,告诉他的国君。子路就说:夫子,你怎么可以言而无信?夫子就跟子路说:在威胁之下的信用,可以不用遵守,而且纵使我去通告,我个人的信誉毁坏没有关系,只要千千万万的人民不免于灾难就好。所以夫子可以舍外在虚幻的东西,而去成就人民真实的利益,这都是懂得如何去通权达变。所以我们学《弟子规》,每一句也都要不断把境界向上提升。
  之前在「泛爱众」,我们也学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那每个人从今以后嘴巴都贴住了。话该说的时候也得说,我们只要抓住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在共同决策对团体重要的一些决定的时候,应该要把很多情况都反应出来,让这个决策能够做对,这也是懂得要权变。当我们是抱持着共同去完成这件事情,这分为公的心,这分真诚的心,相信对方纵使讲到他一些过失,他也能够接受。当离开会议以后,绝对不能再互相批评,而且离开以后,我们也要用平常心,你不要下次看到他就怪怪的,你怪怪的,他也会怪怪的。我们先把心平了,到时候有吃的、有喝的,第一个拿给谁?就拿给他。他就觉得你确实是为公,而不是为私在挑他的毛病。所以,这里处处我们也要懂得伺机而动去转化。
  在「入则孝」里面,我们也说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但是假如你爸爸拿起来是这么粗的木棍的时候,怎么办?赶快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都是通权达变。我们看下一句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读书法』,这是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所以读书、读经典,甚至于听经,很重要的一定要专注,专注才能定得下来,因定也才能开慧。老和尚常说,我们不打妄想,静下心来读佛经,就是在修戒定慧三学,能够不散乱,能够句句分明。当然不只读佛经,我们在念《弟子规》、在念圣贤经典也都能信守这个原则,也都在修戒定慧。而小孩学习的态度一定要从小就是正确的,当他读经的时候,头会摇来摇去,看来看去,这不专心形成,往后就麻烦了。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坐不坐得住?坐不住,这个根源在家长没有一开始就把正确的读书态度、方法告诉孩子。
  我们也很少看到父母带头念书,大半大学毕业,书都再见了,很可悲!这就是学习得不到乐趣,得不到成长,都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反而对学习有距离感。人生只要不学习,那可麻烦!真正需要学习,往往都是大学毕业踏出社会的时候,那是更需要学习。所以孩子,我们要带头跟他一起读书,养成好的习惯,有不正确的态度、姿势要赶快修正、制止。诸位同修,修正、制止,我们也可以多多鼓励他,他有好的部分我们赶快称赞他,他就往这个好的部分来发展。
  早上就有同修问到:假如弟弟常常会欺负姐姐,对姐姐很凶,应该怎么办?诸位同修,应该怎么办?治家如治国,治国要怎么样?也要赏罚分明。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假如没有皇上的宠幸,他敢这么造次吗?所以我们要从源头开始下手。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想到「郑濂碎梨」,郑濂把两颗水梨砸碎了。所以治家最重要的要平等对待,孩子才不会恃宠而骄。
  当然现在已经出现状况了,我们要去根治、对治,其中有一点最重要,先要「见和同解」。没有家规当然没有遵循的法度,这个时候赶快全家一起吃饱饭,七点半,来,统统坐好,开始《弟子规》念五遍。念熟了,情况一发生马上,「读书法」,他就接「有三到」。你给他「凡是人」,他什么?「皆须爱」;「财物轻」,什么?「怨何生」,你看效果都出来了!一来,一定要见和同解,这是团体能不能够安和乐利一个根本原因。再来,有状况出现,我们就要机会教育。当弟弟表现出有友爱的行为,我们马上鼓励他;当他又对姐姐无礼,马上制止,要处罚。你不能两个人都处罚,两个人都处罚公不公平?不公平;两个都处罚,那姐姐搞不清楚对错,这个拿捏分寸很重要。
  很多行为的形成,也都必须要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们读经教室,这些孩子也来自非常多的家庭,有些一开始念,这个脚都已经踏到前面同学的椅子上面;还有些在念的时候,比方说读经,「读书法,有三到」,看起来确实满专心的,结果两条腿在那里晃来晃去。这个都不专心,我们都要给他导正。当然一开始要让他先对经典、对书本恭敬,不可怠慢。虽然经本是送的,但是我们会告诉他,这是杨淑芬老师亲笔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杨老师是四十多年书法的经验积累,所以我们要感谢。再来,是很多善心人士捐款来印,还要有印刷公司,还要远渡重洋几千里运过来,才到我们的手上;而且这又是几千年来圣哲人传承给我们的智慧,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惜这本书。当有引导,态度就会不一样。刚好一个同学走过去,把另外一个同学的《弟子规》弄掉下去,另外那个同学捡起来,马上拍干净,「你怎么把我弄掉下去」,也可以看出孩子他对这个书本很珍惜。
  在读诵过程,我们就提醒他要心在、眼在、口在,还有耳也要在。在念的时候,我们也教导孩子,手要指着念的地方,这样子会专心,而且你指在那个字上,那个印象一次一次在加深当中。有时候学生他背起来以后,他就不指、不看课本,当这样去念,假如他起了傲慢心,念到最后会是有口无心;念得很快,一行一行接一行,其实并没有深入内心里面。所以我们都告诉孩子,念书就是滴水穿石,做学问就是如此,这只手一点一滴的指清楚、指明白,就在提升学问。所以这只手叫做滴水穿石手,工夫到,滞塞就通。
  「信皆要」,我们在专注的领受圣贤教诲,信心特别重要,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也提到「六信」,要信己可以成佛,信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绝无虚言;也要信,也要深入了解西方极乐世界的理事因果。当我们了解了这个信心清净,效果就很好,所以《金刚经》也说到,「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我们真的很坚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您的依报一定会转得很快,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
  当初我到海口去了两个月左右,打电话回家,也打给一些朋友,这些朋友也非常关心我,第一句话问什么?「你在那里好吗?」因为一般对海口的印象都觉得是蛮荒之地,以前都是流放用的。所以我见到我们中心一些很有心的老师,一开始我也跟他们说到:恭喜大家,我们在海口相见,这代表我们过去生都是被流放来的忠臣,今天才有因缘又相会,不是忠臣还放不出来!所以当我打电话回去,这些以前的朋友会关心我,我就跟他提到,我说:我用三句话来回答你的问题,第一句,德不孤,必有邻;第二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就说,那你应该混得不错);第三句话,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这是我在那里两个月非常深刻的感受。所以经典所说都是真实不虚,而感应的深与浅决定在我们的信心问题,真信者必切愿,切愿者必真行,信愿行是一不是三。
  诸位同修,我们现在有没有信心?我们现在要对什么有信心?第一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因为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我们后台老板很硬,你们尽量去开分公司没有关系,只要能见和同解,阿弥陀佛的资源一定会源源不绝;而且我们的师长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智慧跟福报,来成就我们这些学生。杨老师带着我到大陆去,能够做得这么顺利,最重要还是师长在中国大陆的威德,我们才能得到这么多的助力。
  还要对什么有信心?要对经典、对《弟子规》有信心。再来?自己,对!你们真的是学通了,对自己有信心。再来?对他人有信心,人之初,性本善,假如我们对人无信心,自己就障碍自己。还有没有?对小孩有信心,要对家长有信心。因为我们也遇到一些老师,一开头都说:孩子可以沟通,大人一定很难。这样都是预设立场,因为老师跟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现在缺乏了解,缺乏沟通而已。还有没有?我们在大陆也会告诉他们说:要对「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有信心,要对「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有信心。因为我们刚开始去的时候,演讲都免费的,他们都觉得是不是另有目的,很怕我们做一下就跑掉了。所以诸位同修,我们是同舟共济,也欢迎大家常常可以上大方广文化公益网,儒、释、道三教的教诲,我们会不断挂到网站上去,我们在网站都是同参道友。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30 15: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居士文章]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39集》

摘自《学佛网文章集锦》
  下一句,『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其实读书的态度,除了专注,也要一门深入,「方读此,勿慕彼」就是一门深入,一定把这本经学通了,再学第二部,我们不贪多。当然,你在学《弟子规》可不可以去翻《大学》?可不可以去翻《中庸》?可以!刚好相应的,我们在讲课当中有提到的,就去把这本书这个经句找出来,我们就可以把它完全融会贯通。但是这一门一定要掌握住,而这一门一定是要能够掌握圣贤教诲的纲领,因为纲举才能目张。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掌握纲领,深入,诸位同修,如何深入?怎么样才能深入?关键在解行相应,解帮助行,行又解得更深,这样解行相应才能不断加深我们对于经典的领悟。所以一开头就讲到,「力行」加「学文」就是解行相应。所以在第一次讲《弟子规》和第五次讲《弟子规》,感受一不一样?截然不同,随着自己的领会,这个经文的深度跟广度都会加深加广,所以一定要落实才行。后来也有一种深刻感受,《弟子规》每一句经文只要我们消归自性,都是从性起修。诸位同修,「父母呼,应勿缓」修什么?修孝心,修恭敬心,修真诚心。你每一句时时从念头上去观照,就能够消归自性。「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们是修什么?修「礼敬诸佛」,修真正的恭敬之心,这样才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透过我们去解行才能够深入。
  长时熏修,这个「长」是指时时要提起,读经的时候是提起,处事待人的时候,也是要时时提起来观照,这样才能达到历事炼心。在历事炼心的过程,我们时时「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要怕境界,只要常常能提起觉照,提起佛号,提起正思惟,就能够在境界当中长时熏修。而「修」是修正的意思,修正行为,在哪些行为当中修正?在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当中去观照,其实就是身口意三业不断往纯净、纯善的方向迈进。所以「方读此,勿慕彼」,一定要把这一门好好学扎实。
  在学习的过程有两个忌讳,第一个贪快,第二个贪多,当我们顾此失彼的时候就是贪多。在宋朝初年的时候,有个宰相叫赵普,有一天晚上,赵匡胤来找他,他在看《论语》,皇帝就跟他说:你看的这个是我们小时候在学的东西。但是赵普回答皇上:我是用半部《论语》帮你得天下,往后我要用另外半部《论语》帮你治天下。所以我们不可小看一本经典,因为这一本就已经掌握所有圣学的纲领,只要深入了这一门,就能够真正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先生也提到,「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所以学习不可以杂,但是心上要时时把这些教诲能够提起来。
  我们也会给孩子看些有意义的戏剧,还是卡通。我拿了一套戏剧叫做《牵手人生》,这是大陆拍出来的一个戏剧,拍得相当好。它是叙述到有个残疾之人,他完全没有办法行走,得了一个先天肌肉的问题。但是因为他很好学,又很希望当老师,所以他克服很多的困难,自己办起学校来。而且确实他的真诚心感动了他的太太,他的太太还从千里之外跑来嫁给他,而且他的太太每天背着他上课、下课,所有的生活细节都是他太太在帮忙。我看完那一片也真的感受到,诸佛菩萨确实在各行各业之中示现。
  因为他这么样的重视教育,也教出很多本来很坏的孩子,后来还有当医生的,还有在很多各行各业很杰出的。那个当医生的,当初是整个村落里面最会打人的孩子,后来被他感化以后,他就想:老师生病,我假如有能力医治他,不知道有多好!所以这个片子,我们就希望能给孩子熏习这种立志,这种决心,还有利益大众的悲心。刚好我要拿给他们看的时候,这个孩子正在看,他们晚上已经固定在看一个片子,当我们拿给他的时候,小孩就说了:老师,「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我们也很受教,你看孩子很会用。
  『宽为限,紧为功,工夫到,滞塞通』,学习要有耐性,要依教奉行。所以师长给我们开出来的两年打基础,我们一定要放在心上,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过去,所谓「行远必自迩」。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9 19:44 , Processed in 0.0440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