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238|回复: 2

大正藏第39册No.1803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26 12: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大正藏第 39 册 No. 1803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803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疏并释真言义卷下

  上都大圣千福法华寺内供奉翻经证义讲论大德沙门法崇述

 归依毗卢遮那佛  大乘法藏陀罗尼
 文殊普贤诸圣僧  我今顶礼故稽首
 凡愚识浅不能了  随文赞叹实惭惧
 愿与加护借威光  今得总持皆解脱

  夫群迷不一。识性万差。各随封滞之门。不遇正真之路。故使沉沦苦海胜福无以得主。履霜坚冰积祸因兹不灭。遂乃文殊感激波利。却取于此经。震境愿成。海内咸闻。而翳赖先王至圣翻译晖于丹墀。??记胜幢福乃资于皇都。其佛顶尊胜者。盖是秘密陀罗尼藏之流出也。五天盛学。此地近传。百千瑜伽。三密观智。内证外护。神力加持。一一修行。从师指授。契印仪轨。灌顶法门。祈愿各殊。内外护摩。亦依五轮。所谓地水火风空也。求四种事速疾成就。所谓北白息灾。东黄增益。南黑降伏。西赤敬爱。灭生死苦。证大菩提。不历僧祇。获成就法十种。佛顶中此之一也。故佛顶经云十种者。所谓金轮.辨事.遍照.白伞.光聚.摧碎.高.佛顶.尊胜等矣。惟巨唐大历十载宝应元圣文武皇帝。宣慈育物。气穆时和。讽诵真言。须流国界。故使昏昏迷类皆蒙金偈之因。蠢蠢凡愚并获总持之句。崇才寡识浅。以管窥天。辄翻梵偈之文。以着唐言之释。其间微言密意功用不测。自古不翻。则非愚之所能述。敢不??疑尔。释此真言十门科判。第一归敬尊德门。第二章表法身门。第三净除恶趣门。第四善明灌顶门。第五神力加持门。第六寿命增长门。第七定慧相应门。第八金刚供养门。第九普证清净门。第十成就涅槃门。

  第一归敬尊德门

  尔时世尊知帝释意之所念乐闻佛说是陀罗尼法即说咒曰者。

  述曰。此大节第四。佛答深词也。于中有二。初佛知心念。二正答咒词。此之初也。于中言陀罗尼。

  曩谟

  唐云归命也。解曰。归命者稽首之称。稽者至也。首者头也。世尊敬礼也。以头至地故云稽首。通三业敬。意显福田摧我慢故。敬跪之极令物生善故。又曩谟者敬礼之名。归命者依投义。归还本源。依令证实。

  婆誐缚帝

  唐言世尊也。世尊者十号之中一称名也。菩萨围绕。天人敬仰。世间无比。故号尊也。能对治世故云世尊矣。次出体者。此三业礼。身语二业色声二处二界所摄。意业礼者行蕴法处法界小分为性。亦通后得智五蕴为性。定道无表亦此摄。故虔恭曰敬。轨仪称礼。总以二十二法。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并意为性。言遍行五者。即作意.触.受.想.思为五也。言别境五者。即欲.胜解.念.定.慧为五也。善有十一者。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舍.不害为十一也。又三业礼者。意显大师有天眼故身业礼。以可见故。若在暗处以语业礼。以可闻故。若眼耳俱失以意业礼。不能闻见故。又三轮为因故。身业礼者。神境轮为因。语业礼者。教诫轮为因。意业礼者。记心轮为因。故涅槃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常者法则真如涅槃体矣。菩萨能归修证断惑。佛亦所归依。即是持业释也。且如凡夫地前菩萨。三业皆是有漏。若登地上菩萨七地已前本质身语唯是有漏。若后得智变起色声即无漏性。若八地以上菩萨本质亦唯有漏。以第八识由有漏。故所变相分非无漏摄。若影像色声第六识聚唯无漏故变身语亦唯无漏。若真言行人修持三密。觉悟一心。归赴本源。依命修证。速疾承事一切如来。舍身奉献。初礼东方阿閦佛。全身委地以心礼。金刚合掌舒顶上。由此真言身印故即得圆满菩提心。次应敬礼南方宝生佛。为奉灌顶供养故。金刚合掌下当心。以额着地。为献此身妙请故不久当为三界主。为求供养转琺輪。次应敬礼西方无量寿佛。金刚合掌置顶上。以口着地奉其身。由献此身诚请故。当同救世转琺輪。后当敬礼北方不空成就。为求供养羯磨故。则金刚合掌当心上。用顶着地。而奉献。由是献身方便故便能示现种种身。又此四方礼。当方皆有真言契印。于瑜伽阿阇梨处学习应悉周备也。

  怛??路枳也

  唐云三世。亦云三界也。解曰。三世者。三时分位假立其名。念念迁流对冶为世。三界者。界别不同即有三界。欲色无色九有情居。欲禅四空趣生有异。受报差别粗细不同。唯佛特尊故超三界。世相轮转生灭不停。体若虚空宁居幻境。

  钵啰底尾始瑟吒野

  唐言最殊胜也。解曰。三贤十圣分位修因。德行未圆不名最胜。唯佛上上无比特尊。因果具圆故名最殊胜。

  没驮野

  唐云大觉也。解曰。佛者觉也。我法既空名曰大也。声闻自觉菩萨觉他诸佛觉圆名曰大觉。又此真言体成法界无所不遍故名大觉。问大觉广遍唯佛穷源。凡何得知与佛齐证。答凡圣名别。心色不殊。以妄隔情即生二见。今从意密谛观瑜伽。本尊真如无生无灭。从觉向觉不间修持。一念相应凡圣同也。

  婆誐缚帝

  唐云世尊也。解曰。世尊者。具足称言六种义自在炽盛与端严等。又薄伽云破。嚩帝云人。如人接战善解军谋对敌无遗。故云能破。是故降伏四魔。具大势力。坐菩提树。名婆誐缚帝也。

  第二章表法身门

  怛你也他

  唐云所谓之义。亦云即说之义也。

  唵

  唐云三身义。亦云一切法不生。亦云无见顶相也。解曰。唵字者秘密不可翻也。以声明意连带解释有三身义。一阿声一切法不生二邬声流注分别。三么声慈化等义。又云。空义此三声连合故曰唵也。所谓一切法不生者本是法身。所谓分别者报身也。慈者化身义也。故云无见顶相义也。又三身义者如金光明说。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也。佛地论说。法性之身体常不变。非假所立非如余身合集所成。大功德法之处依止故。十力四无畏等名为法性。身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法性即身持业释也。报身者。明受用身能令他受用种种大法乐故。成唯识说。自受用身将自受用广大法乐。他受用身为十地众现通说法。决众疑网令他受用。其化身者。利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转换旧形变无现有。化化多异神境胜化。名为变化事也。又解。修行愿满不待时处。随众生类现五趣身。是名化身。又永断惑障能现应身。业障净故能现法身。依空出电依电出光。依法身故出应身。依应身故出化身。问。三身既然。土义如何。答。法性土者。非色所摄。不可说其形量大小。然依事相无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其报土之中又分二土。自受用土者。十地菩萨生大自在天宫。有十种果相。现大宝莲华座。周围如千阿僧祇百千万三千大千世界尘数量出。第十地菩萨坐登正觉既成佛土。众生庄严随法性土量亦无边。其受用土量亦无边。其受用土随十地菩萨所安而现大小。初地菩萨坐百叶莲华。悟百法明门。百佛刹土王一佛国土三千世界。二地菩萨坐千叶莲华。乃至十地见佛极大数微尘数莲华登坐。其他受用土处所不定。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在西方无边等处。又法性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自受用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余二佛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同时同处。各变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转为增长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为现神通。说法饶益。如此土众生。宜闻释迦弥陀之化。即共变之。为诸有情无始时来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是故真言行者。唵字加持深入瑜伽。齐修三密。即等多身。名毗卢遮那三身义也。又解。唵字者是灌顶义。如刹利浇头王。欲登王位。取四大海水。香华七宝严饰灌顶。方号浇头王。今此佛顶是一切如来灌顶之法。含无量义。一切鬼神龙天梵王帝释闻者咸悉归依。离诸灾难。皆发善心。乐闻正法。问曰。陀罗尼密句自古不翻。何得今云有此解释。答曰。梵音微妙。通语极宽。欲界色天。龙神八部。阎浮北郁眷属等洲异类。天仙闻皆领会递互相资。有漏诸天倍生欢喜。如翻此句杂语诵持。局在一方诸天领悟。以兹佛敕密化群迷。摄受加持专心梵诵。今但翻义句令物生解。诵持梵语不可辄移。谓此真言法尔成就第一义谛。仰生深信勿译异。音犹如日轮唯假光明。而取照用。不可驻暗。专心领视也。

  第三净除恶趣门

  尾戍驮野

  唐云清净也。解曰。净除者。迷因二障苦果无穷。持此真言者深依必遣。

  娑么三满多缚婆娑

  唐言普遍照曜也。

  娑颇罗拏

  唐言舒遍也。解曰。唵字加持已净除二障烦恼所知。神力光明照曜舒遍。根本后得缘俗缘真。六趣稠林一切皆照。只为有情业重不遇真言。流浪三途不闻斯句。因粗果重出路无由。若得真言阿阇梨教照曜舒遍。必净苦源。又解。舒遍者。以此陀罗尼光无有障碍。触斯光者皆得净除。若有先亡所在之处净土一把。诵此真言二十一遍。散其亡者人身骨之体。即得离苦。具如下疏文解。平等照曜染净不差。名言性空空何可得。照曜光发愚冥皆除。刹土现身所作无滞。

  誐底誐贺曩

  唐言其义甚深。亦云六趣稠林也。解曰。甚深有二也。一者理甚深。所谓佛顶真言。二者事甚深。所谓六趣稠林。染净因果。漏无漏殊。真俗二深。唯佛穷备。言六趣稠林者。一是人趣。居四天下。南瞻部洲三边各二千逾缮那。南边三百逾缮那。半北俱卢洲四面各二千。东弗毗提洲三边各二千。东边三百五十。西拘耶尼洲经二千五百由旬。周围此三倍。天趣所居。欲界地居共有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四天。身异想异。翻此身想差别不同。如起世俱舍。修罗趣者有其三别。一天趣形。二鬼形。三畜趣形。虽是一异熟报差。贫富傲慢猛利劣弱一一不同。如起世。畜趣差别。多分身横住无上方。水陆空等。饿鬼趣者。宿因悭贪喜盗他物。心多怯弱。形瘦貌丑。身心轻躁故名饿鬼。地狱者。此下过二万逾缮那有阿鼻旨。深广同前。余七地狱在无间上。一一各有四增。煻煨.粪屎.刀刃.烈河等。八寒地狱。如其次第绕四洲轮围山外。极冥黑暗。若谤贤圣招如是苦。诸余孤露地狱别业招者。或近江河山间旷野。或在地下。十六别处各有异名。迷因起业感此稠林。事理未明。不能离缚。诸佛观智速疾真言。六趣稠林净除皆尽也。

  娑嚩婆嚩尾秫弟

  唐云自然清净也。解曰。瑜伽普照。事理分明。习气永除。自然清净也。

  第四善明灌顶门

  阿鼻诜左??

  唐云引灌顶我也。解曰。所谓灌顶者有其五种。一光明灌顶。谓诸佛菩萨放光加持。二者甘露灌顶。谓以部主真言加持香水。三者种子灌顶。谓部主真言想布字门遍身分。四者智印灌顶。谓部主所执契印加持。五者句义灌顶。谓部尊真言及思中义运用加持。若初修道入真言门。先访师主大阿阇梨。建立道场求灌顶法。入修三密愿证瑜伽。犹如世间轮王太子欲绍王位以承国祚。用七宝瓶盛四大海水。浇头灌顶方承王位。如是真教入秘密门。同彼轨仪故号佛子。十方佛会五智成身。从灌顶为初闻瑜伽教。若先发心东方成就金刚智。创见道时超三贤位。名出到菩提。南方成就宝印智。修证十地平等功德。名灌顶位。西方成就莲华智。转妙琺輪恒住观察。名无量寿。北方成就业用智。住现化身大圆所作。总名灌顶相也。

  素誐多

  唐云善逝。解曰。善逝者。十号之中一名称也。能引众生皆归净土故名善逝也。

  嚩啰嚩左曩

  唐云殊胜教也。解曰。三乘之外别显总持。显密不同故曰殊胜也。

  阿蜜?多鼻晒罽

  唐云甘露灌顶。亦称云不死句。不死句者。解脱法身也。解曰。药中最上者无过甘露。着毒之者服乃必除。阐提不信谤法尤深。灌顶加持定当不死。以真言甘露尘累清净。执遣界空名为解脱。离缚得脱即显法身。悲智双修名不死句也。又解。天降甘雨草木生芽。灌顶润身亦成证也。

  阿贺罗阿贺罗

  唐云唯愿摄授唯愿摄授。又云遍攘灾难脱诸苦恼也。解曰。重言摄受者。至诚发愿恳切之辞。为是真言行者持诵策勤。祈愿加持速云摄受。诸佛慈念救护攘灾得脱苦因名攘灾也。又解。凡夫二念真妄参差。念诵持心功微力浅。若本尊摄受得入瑜伽。二心恬然。名曰攘灾摄授也。

  阿欲散驮啰抳

  唐云坚住持寿命。解曰。诸佛既以摄受寿命即是住持。又解。报力住持唯是第八诸佛摄受乃得延龄。又解。持此真言延命增寿。不被诸魔夺其命根。如善住天子受持之力。其命转增远记菩提成无上果。

  第五神力加持门

  戍驮野戍驮野誐誐曩尾秫第

  唐云如虚空清净也。解曰。详观此意。法谕双彰二因涤除净若空界。贤圣分位修证不同。唯有佛身如虚空净。又解。一切诸法体性空寂。诸佛妙智依空而转。所有建立及不建立。空与不空智相常住犹如虚空。然此虚空体虚非实。唯有妙智功用不穷。故假谕云虚空清净也。

  乌瑟抳洒

  唐云佛顶。解曰。如叙释也。

  尾惹野尾秫弟

  唐云。最胜清净也。解曰。虚空宽广体喻法身。佛顶最高名为报应。

  娑贺娑罗啰湿茗

  唐云千光明。解曰。千光明者谕化身。准此显句释三身密字之中。先以广辨。若以虚空清净持业释云佛即虚空谬之甚也。

  散祖你帝

  唐云惊觉。解曰。既蒙光触惊觉身心。恳切归依有此来意。又解。光从顶发遍照刹尘。其光却收还入佛顶。发起行者。持诵心开光触有缘。故云惊觉也。

  萨嚩怛他誐多地瑟姹曩地瑟耻多

  唐云一切如来神力加持。解曰。一切诸佛神力难思。潜护加持必获成就。觉性菩提四智心品。觉相如幻恒观月轮。以菩提心大悲方便示教利喜。惊觉有情。名神力加持也。

  母捺?

  唐云契印。解曰。契印者。诸佛如来契约印信。契即是发。印即是验。所谓身印百千威仪语印无量真言心印。尘沙观智一一指归全刚秘决。于阿阇梨伏膺受训。当自明了之。

  嚩日啰迦野僧贺多曩尾秫弟

  唐云金刚钩锁身清净也。解曰。凡夫不防多有漏失。纵有少慎不出二乘。岂同殊胜秘密真言。若受得金刚钩锁契印而有妄失。岂不坚固耶。故身清净犹若金刚。钩锁永牢而无有失。又解。欲令有情具无碍智。于空不滞。于有体虚。以五智相屈曲如钩。能钩众生出牢有海。能钩圣智入众生心。若有菩萨作佛事时。布身钩锁。及持此钩印。钩于十方界诸佛菩萨。如风疾至。加持此身即成钩锁也。

  萨嚩嚩啰拏尾秫弟

  唐云一切障清净。解曰。一切障清净者。二障因缘轮回不息。受诸逼迫。累业难除。今遇加持真言清净神力。能护苦报自消。又解。佛顶真言能除三恶。自性无染。如摩尼珠虽处污泥而不受染。所求皆遂成就无疑。又解。内外观察。心色一如。障体幻空。缘生非有。亦谓声闻欣寂。外道恶求执有执无各生异见。唯有真言菩萨。智慧善巧建立种种微妙相。用入佛境界。得佛加持。于百千三昧出入无碍。不动不没入众生界教化无尽。而其身心不着不碍无有间断。即于此生满足佛地。一切障碍皆得清净也。

  第六寿命增长门

  钵啰底??袜多野阿欲秫弟

  唐云寿命皆得清净也。解曰。真言力大持即报深。寿命延长故得清净。又解。命欲将终还得增寿。纵生恶处恶灭善增。如大悲经云。说所生恶处有十五种。一者不被饥饿困苦死。二者不被囚禁楚杖死。三者不被怨家酬对死。四者不被军陈相杀死。五者不为虎狼残害死。六者不为毒蛇蝎所中死。七者不为水火焚漂死。八者不为毒药所中死。九者不为毒害迷心死。十者不为狂乱失念死。十一者不为山岸坠落死。十二者不为恶人厌魅死。十三者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十四者不为恶病缠身死。十五者不为非分自害死。复得十五种善报。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国。三者常值好时。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清净。六者道心纯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属恩义和顺。九者资具衣食具足。十者恒得他人扶接。十一者所有财宝无人劫夺。十二者意欲所求皆得称遂。十三者善神卫护。十四者所生之处见佛闻法。十五者所闻正法悟甚深义。命欲将终生恶处等。以慈持念。其寿转增恶境消灭。又妄念欲生。善念欲灭。是人临终识性昏昧。被魔所惑也。而以陀罗尼力忽得回识也。

  三摩耶地瑟耻帝

  唐云誓愿加持也。解曰。誓愿加持者。劝发进修普愿成佛。转凡成圣故名誓愿加持。又解。真言行者修瑜伽时。无散动时。密念诵时。寂静证得时。布金刚坛上正谛观时。如来誓愿潜护加持也。

  么抳么抳

  唐云世宝。亦云法宝也。解曰。世宝者福德之因。法宝者智慧之果。由福因故进修万行。由智慧故得大涅槃。又解。重言么抳么抳者唐云心意。第八识能含藏故名曰心也。第七识染污故名曰意也。今遇诸佛灌顶加持。妙观平等现前镜智弃染有漏无漏。劣心不生等遍虚空。故重呼之也。故云世宝法宝也。

  第七定慧相应门

  怛闼多部多句致跛哩秫弟

  唐云遍净也。又云真实。即是遍满清净也。解曰。人天福行皆有限量。杂业为因。皆招虚幻。岂同密教神力加持真实普缘皆遍清净也。又解。怛闼者如如也。二心不生分别情息。真言智证名相皆如。心如色如。故重呼之也。又解。真实遍满清净者。此明心之实性非内非外随薰习力似内外现。即迷心外执缘生法。妄成遍计空华梦等。如观铜体不遍镜外之像。以镜外无像不可执其实有。以心之实性不碍缘生智鉴照然。故云遍满清净也。问曰。体自如如。云何妄想。答曰。匠成于器而非匠名。而器不能自成必有为器主。匠虽非器岂无为匠之功。成于器功归于匠。妄心既谢还归清净也。

  尾娑普吒没地秫弟

  唐云显现智慧也。解曰。无明壳破。业累消亡。真实普缘。智慧显现。又解。如莲华开。如萌芽发。既除我法。觉梦知虚。实相朗然。即智慧显现也。

  惹野惹野尾惹野尾惹野

  唐云最胜最胜。即是殊胜即是真俗二谛法门也。解曰。重言最胜最胜者。前云显现即是真如也。此明二门。根本智后得智。为后得达俗根本证真自利利他。故言最胜。又解真言行者修此观门事理加持故言最胜。缘此佛顶能摧四魔得免诸灾。故言最胜。如经所说。却后七日必当命终。应生不生应死不死。即蕴死二魔现成超也。修持不间。魔境不侵烦恼顿除。复超后二也。

  娑么啰娑么啰

  唐云念持定慧相应也。解曰。念者明记为性。持者不失为义。念持定慧与理相应。专注瑜伽心一境性。定以动摇。慧以拔离。浮沉平等不著有无。本尊常照持念增修。定慧相应故呼之也。又解。二乘乐寂压离五尘。真言瑜伽智用无碍。于色常为佛色不碍有为。于心常为佛心不住无念。故定慧相应也。

  第八金刚供养门

  萨嚩没驮地瑟耻多秫弟

  唐云一切诸佛加持清净也。解曰。一切诸佛者是十方诸佛也。为修瑜伽观行三密齐修念诵功成身心清净。诸佛欢喜云集道场。摩顶此人。故曰加持也。

  嚩日?

  唐云金刚也。解曰。三乘行位。显教具明五种菩提。彼以聊简。今此明者。最上菩提万德之源。众行之本。性相清净。圆满月轮。坚若金刚。永无退转。谓此真言加持有情。无碍神用起大悲心入一切智。名金刚菩提也。

  嚩日啰蘖陛

  唐云金刚藏也。解曰。金刚藏者。此是金刚顶瑜伽教也。谓从初发心精勤不退。积集万行所证菩提。诸佛加持慈悲护念。事理坚密成金刚藏也。所谓金刚戒.金刚定.金刚慧.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锁.金刚铃.金刚杵。一一金刚尘沙供具。金刚香云.华鬘.歌舞等。金刚无间金刚解脱。登金刚座。成金刚菩提。总成金刚藏。以此真言加持有情令最坚牢。故名不坏坚固密藏也。

  嚩曰囕婆嚩都

  唐云愿成如金刚也。解曰。真言念诵发起悉地。志诚希愿菩提。如金刚藏。前念后念一一金刚。我及有情皆愿成就也。

  么么

  唐云是我之义也。解曰。若自诵持。自称名字。若为他人诵称彼人名字。为一切诸法皆从想生。念想连持称名不间。一一获福自利利他。故称名字也。

  第九普证清净门

  萨嚩萨怛嚩难左迦野尾秫弟

  唐云一切有情身得清净也。解曰。前称名字念诵加持自利利他。悲智成就相承便有此文来。一切有情愿皆清净也。

  萨嚩誐底跛哩秫弟

  唐云一切趣皆清净也。解曰。一切有情身既清净。即正报圆满自利也。

  萨嚩怛他誐多三么湿嚩娑地瑟耻帝

  唐云一切如来安慰令得加持也。解曰。持诵称名意愿极广。非但要身清净。亦愿六趣悉皆清净。若无外护而相摄授。云何自身能得成就。是以。诸佛一切如来同共加持。方有覆护。如人怖畏假势乃安。亦如善住空中闻声惊怖当来具申帝释。帝释速往转问世尊。佛以慈悲冥加法力真言持诵诸苦悉除也。

  没地野没地野

  唐云所觉所觉也。解曰。重云所觉所觉者。觉我觉法。我法二执也。凡夫沦溺不觉不知。于法有迷于我不了。惛惛造业受苦无穷。菩萨修行方悟所觉。有不著于有。无不著于无。所觉之法得其本源。所觉之心不执我法。重言所觉意在如斯。又解。所觉者有其二种。一者明灯。二者众色。所觉明灯既能破暗。所觉众色因此得彰。亦知我法如幻如空。所觉真如能遍能广矣。

  冒驮野冒驮野

  唐云能令觉悟。能令有情速得觉悟也。解曰。重呼能令觉悟者。此有二种。一者能觉事陀罗尼。二者能觉理陀罗尼。所言事者俗谛轨仪。所言理者实相真谛。事则百千仪轨。理则一道真如。以此二法事理圆融觉悟悉通。名重呼也。事之与理依主持业释也(云云)。

  三满多跛理秫弟

  唐云普遍清净也。解曰。普遍清净者。根本后得智。事理互缘自利利他。普皆清净。又解。真言三昧令心等持。心境两亡能所俱息。声闻执境。缘觉舍心。不了所缘即生二妄。若悟总持修瑜伽观。俱遣其执妄缘永断。所执不生了本还源。是法平等。菩提烦恼生死涅槃。无始已来体本清净。无缚无解由若虚空。持诵真言普皆清净也。

  萨嚩怛他誐多地瑟??曩地瑟耻多

  唐云一切如来神力所持也。解曰。演释同前不异。所以不再释也。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26 12: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正藏第 39 册 No. 1803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摘自《大正藏第 39 册 No. 1803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摩诃母捺?

  唐云即大印也。解曰。所谓大印。由入毗卢遮那曼荼罗受灌顶已。从师受得本尊瑜伽三摩地五智契印。相应身心。则同即大毗卢舍那佛身及大菩萨身。能现八相成道。名大印也。

  第十成就涅槃门

  娑嚩贺

  又密句不译。唐亦说云吉祥句也。

  佛顶尊胜大心真言曰。

  唵阿密哩多钵罗陛微布择蘖陛钵罗菩提摩诃蘖陛都鲁都鲁娑嚩贺

  尊胜小心真言曰。

  唵阿密里多谛惹缚底娑嚩贺

  尊胜心中心真言曰。

  唵萨婆悉底鸡输陀尼娑嚩贺

  兴善寺大广智三藏和尚以**曰。娑嚩贺者是涅槃义。所谓四种涅槃。敌对显句。言四种涅槃。一者有余依涅槃。二者无余依涅槃。三者无住处涅槃。四者自性清净涅槃。是为四种涅槃也。标释令知少分。若字一字密句解释。皆实相胜义。般若波罗蜜义。无量三摩地门相应。仍总释一切世间一切佛法。具三身功德四智菩提故。所谓大圆镜智平等妙观成所作智等绻诵忆持。及尘影沾身皆得灭罪。延寿增福不堕恶趣。获得人天净妙佛刹。若依法则受持念诵。一切灾祸皆得消除。所求世间果报亦成就。证无上菩提。又解我。诵此一切如来心心所持大印。印我身心。所有罪障皆得消灭。如是智印。由如智火一发之后草木俱焚。触斯光者。罪无不灭。如经所说。罪从心生。还从心灭。火从木生。还从木灭。持诵功力福智无边悉地皆成。名为娑嚩贺矣。地持论云。有四种陀罗尼者。一法二义三忍四咒也。言法者。文句中摄无量法。言义者教所诠义。于一义中摄无量义也。言忍者证忍真俗智也。以能证忍一切真俗也。言咒者述也。密语之言。大智度论云。如来有三种密。一身密。二口密。三意密。言身密者。或见如金。或见如银。或见如杂宝色。或见长三尺。或见长丈六。或见长一里。或见长十里。或见百里。或见千里。或见万亿。或见无边虚空身。或见百千契印。名为身密。言口密者。所出音声。或大或小。或一念广开。或多闻遍满虚空。尽法界四生六趣一时普闻。是名曰口密百千陀罗尼也。言意密者。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百千三摩地。今此陀罗尼者。即是如来密意中说。为摄多功德故。所以除灾却障也。又解。陀罗尼略有三门分别。一名义。二体性。三问答。陀罗尼翻为总持。总持有其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忍。忍亦名闻。法者为名。义者为理。咒者为词。忍者为智。初三当体得名。由持法持义持咒故也。后一若当体得名。忍即是慧。为无生忍。般若为体。若云闻者方便得名。因闻故得。第二体性者。上古诸师三皆不同。一以定为体故。智度论云。由禅定力故得大智慧。二云以念为体故。智度论云。由念力故得命不失。三以慧为体故。智度论云。在菩萨心中名为般若。在妄人心中名陀罗尼。真谛三藏云。以慧为体。其闻取舍如理应思。第三问答者。问。此陀罗尼品类有几。答。依庄严论。有其三意。一报得。由先世业力得故。二习得。由现在闻持力故。三修得。由依定力故。问。此陀罗尼有何业因。答。持法为立闻。持义为释相。持咒为除障。持忍为入理。持法成法无碍。持义成义无碍。持咒成词无碍。持忍成乐说无碍。问。此陀罗尼具几因缘。答。地持论云。具四功德乃能得之。一不习爱欲。多欲心惛故不习爱欲。二不嫉彼胜。嫉有其二种。嫉贵则贱。嫉富则贫。嫉智则愚。愚则无智。三等施无悔。施食得辨。施法得智云云。四乐法深厚。地持论云。持法义之陀罗尼菩萨度初僧祇入净心地。得因此法义修习三昧。因发善愿得后辞忍二陀罗尼。诸余问答如玄枢述。

  尔时佛告帝释此咒名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能除一切罪业等障能破一切秽恶道苦者。

  述曰。第五重显神功也。此大节中有八段经文。第一显名示德。第二多佛受持。第三如来智印。第四能破三途。第五救生死难。第六转报受乐。第七灭恶业苦。第八标功总结。是即第一显名示德。文中有其三意。一标名。二除障。三坏苦。此即总显陀罗尼威也。

  天帝此陀罗尼八十八殑伽沙俱低百千诸佛同共宣说随喜受持者。

  述曰。第二多佛受持。言殑伽者是河神名。依俱舍说。略而论之。从赡部洲北度九重黑山北有大雪山。高二十五由旬。积雪所成故名雪山。雪山直北复有香醉山。山高五十由旬。众生闻香惛醉故名香醉山也。立世阿毗昙论云。有七种畜生王。于中止住。香山南雪山北有阿耨达池。纵广正等五十逾缮那。八功德水遍满其中。云何名八功德水。一者轻。二清。三濡。四冷。五香。六美。七饮时不损喉。八者腹不成病。其水有此八功德故。故名八功德水。亦云最胜也。自非得道之人余者不得到此池中。池中有大龙王。名曰阿那婆达多龙王。止住其中。此云无热恼池也。大智度论云。是七地菩萨也。俱舍论云。此池四面流出四种大河。一者殑伽河。二者信度河。三者博叉河。四者徙多河。初殑伽河者。从池东面有金象口流出。二者信度河者。从池南面有银牛口流出。三者博叉河。从池西面有吠琉璃马口流出。四者徙多河。从池北面有颇胝迦师子口流出。其四面水各右绕其池一匝。当面入海。真谛三藏云。此四大河初出口如肘方一由旬。满中细沙与水同流。凡夫二乘不知其数慧知其量。诸佛菩萨乃知其数。大唐三藏云。多举殑河谕者。有其五义。一者由砂多。二者由世人共为福水入中洗浴灭罪生天。三者虽经劫不坏名字常在。四者佛常近其侧宣说妙法。五者众人共委知。是故经中多引为谕。故言殑伽河也。言俱低者。是西方之数也。俱舍论云有六十大数是也。今略述之。论云始无初故名为一。从一至十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一俱低。此是西方大数名。无量诸佛同共宣说。随喜受持。

  如来大智印印之为破一切众生秽恶道义故者。

  述曰。第三如来智印。此彰决定之德。

  为破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众生得解脱故者。

  述曰。第四能破三途。文中有其三意。一破地狱。二破阎罗王界。三破畜生。阎摩路伽者。准楼炭经述。此阎浮提下有阎罗王大城。纵广正等二十四万里。有七重城壁七重行树。门户堂殿皆以七宝庄严。其阎罗王每日三度受苦。时于其中有大猛火柱赫奕自然化出。王即恐怖闷绝躄地。狱卒罗刹以钳开口。灌以洋铜。五脏燋烂。如是日夜三时受罪。余时依法治罚罪人。死至彼王前。五度勘问。问已讫方始受苦。言此陀罗尼悉能破故等皆解脱。

  临急苦难堕生死海中众生得解脱故者。

  述曰。第五救生死难。俱舍论云。生死者譬之于海。由彼众生沉溺于中。是故如海。

  短命薄福无救护众生者。

  述曰。第六转报受乐。言此陀罗尼能转现世之苦。

  乐造杂染恶业众生故说者。

  述曰。第七灭恶业苦也。

  又此陀罗尼于赡部洲任持力故能令地狱恶道众生种种流转生死薄福众生不信善恶业失正道众生等得解脱义故。

  述曰。第八标功总结。上来虽有八段不同。总是第五重显神功竟。

  佛告天帝我说此陀罗尼付嘱于汝汝当授与善住天子者。

  述曰。第六专念授与。此大节中有五段经文。第一付嘱传授。第二重诫令持。第三广传瞻部。第四宣示诸天。第五殷勤付嘱。此第一付嘱传授。文中有二意。初付嘱天帝。后付嘱善住。

  复当受持读诵思惟爱乐忆念供养者。

  述曰。此第二重诫令持。敕令修学。有其六意。一受持。二读诵。三思惟。四爱乐。五忆念。六供养。受是从他闻。持是自力读诵书写。齐一系心名为思惟。不舍恋著名之为爱乐。在心不忘名之为忆念。此五种能具五相应消息之。言供养者。依地持论说。有其三种。一者财供养。二者恭敬供养。三者行供养也。

  于瞻部洲一切众生广为宣说此陀罗尼者。

  述曰。第三广传瞻部。

  亦为一切诸天子故说此陀罗尼印付嘱于汝者。

  述曰。第四宣示诸天。

  天帝汝当善持守护勿令忘失者。

  述曰。第五殷勤付嘱。诫令不忘也。上来虽有五段不同。总是第六专令授与天帝竟。

  佛告天帝若人须臾得闻此陀罗尼千劫已来积造恶业重障者。

  述曰。第七广陈多福。此大节文中有其十七段经文。第一闻咒灭罪。第二不堕三途。第三舍鬼神身。第四转畜生身。第五得生胜处。第六倍胜前生。第七举后证果。第八重显胜名。第九摩尼赞德。第十净金为谕。第十一广显流通。第十二能破恶趣。第十三安置处所。第十四显能敬人。第十五尘影沾身。第十六广除多苦。第十七总结授记。此即第一闻咒灭罪。

  应受种种流转生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者。

  述曰。第二能破三途。文中有四意。一破生死。二破地狱。三破饿鬼。四破畜生。显陀罗尼神力能破此三途苦也。

  阿修罗身夜叉罗刹鬼神布单那羯吒布单那阿婆娑摩罗者。

  述曰。第三舍鬼神身。文有六意。一阿素洛。二夜叉。三罗刹。四布单那。五羯吒布单那。六阿跋娑摩罗。言阿素洛者。经文所说多有不同。瑜伽论及佛地论说。天趣所摄。正法念经有二种。一鬼二畜生。如罗睺师子种也。依婆娑论言。修罗者(此云不端正也)为男则丑。为女则端正。以就男为名也。故名阿修罗也。今依伽陀楼炭经述之。伽陀经云。有天有鬼有畜三种不同。其修罗有五处。一在其地上诸山于中势力最下。二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曰华鬘。华鬘向下过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曰毗摩质多罗。各各统领无量阿修罗也。言毗摩质多罗王者。母是二禅中光音天种。为劫初之时。与诸天女于大海中洗浴。水触其身遂失精气。入于海中成一肉卵。经八千岁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头。头有千眼。有九十九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犹如猛焰。有二十四手。有九百九十脚。号为劣天。此游于浮水精入腹生肉卵。经八千岁生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有九头。头有千眼。口中出火。有九百九十九手。唯有六脚。其形四倍大须弥山。纯食淤泥及以藕根。多共诸天斗诤。华严经云。如其不如。即入藕丝孔中以避其难。若据此说。即在大海之下。若依楼炭经云。在须弥山北海深四万里。有阿修罗王。名沙多尸利。其城纵广三百三十万里。城有四门。一一门边有三百阿修罗国。一一国亦有四门。一一门边复有三十阿修罗小国。一切城壁七宝所成。有四种风持之。一者不可坏风。二者坚风。三者树风。四者上风。此四种风持于城壁寄于水上。由如浮囊。此小不同。可更释之。言夜叉者。此云轻捷。亦名勇健。言罗刹者。此云可畏。亦云暴恶。若是男名罗刹婆。若是女名罗刹你。布单那者。此云臭恶。亦云热病鬼。羯吒布单那者。此云奇臭。言阿跋娑摩罗者。此云颠病鬼。亦名形影。亦云转筋。鬼神等身者总结其类也。言此陀罗尼者。有如是业皆悉消灭。

  蚊虻龟狗蟒蛇一切诸鸟及诸猛兽一切蠢动含灵乃至蚁子之身更不重受者。

  述曰。第四转畜生报也。

  即得转生诸佛如来一生补处菩萨同会处生或得大姓婆罗门家生或得大姓刹利种家生或得豪贵最胜家生者。

  述曰。第五得生胜处。文中有三意。一明同受生。二明胜族生。三显生因力。日照三藏翻云。恒与诸佛俱。或生菩萨胜族。或生婆罗门大姓刹利大姓。刹利婆罗门称为上族。刹利贵姓。婆罗门净行姓也。不食辛秽。旃陀罗不得亲近。

  天帝此人身得如上贵处生者皆由闻此陀罗尼故转所生处皆得清净者。

  述曰。第六倍胜前生。十方净妙佛国土也。

  天帝乃至得到菩提道场之处皆由赞美此陀罗尼功德如是者。

  述曰。第七举后证果。言菩提道场者。即摩竭提国寂灭道场。俱舍论云。于此洲中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皆于此座起金刚定。

  天帝此陀罗尼名为吉祥能净一切恶道者。

  述曰。第八重显胜名。美其德也。

  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犹如日藏摩尼之宝净无瑕秽净等虚空光焰照彻无不周遍若诸众生持此陀罗尼亦复如是者。

  述曰。第九摩尼赞德也言日藏摩尼之宝者。亦云摩尼珠。亦云无价神珠。真谛三藏云。宝珠有其三种。一者如意珠。二者水精珠。三者吐金珠。一言如意珠者。所求皆得谕于佛宝。二水精珠者。谕于法宝。三吐金珠者。谕于僧宝。就此吐金谕又有三品。上中下也。下者投一两得千倍。中者投一两得万倍。上者投一两金得无量倍。谕声闻缘觉菩萨僧也。言日藏摩尼之珠者。有其三品。复下中上。下者能雨宝满半阎浮提。中者能雨宝满一阎浮提。上者能雨宝满一四天下。今用日藏摩尼之宝以为谕。为更无过上也。言宝者有六义。一难得。二清净。三威德。四庄严。五最胜。六不变。又大智度论云。宝又有三种。一者人宝。二者天宝。三者菩萨宝。言人宝者。得清净光。得除毒除病除渴除饥除寒除热除种种之苦。言天宝者。常逐天身轻而不重。与身不舍离。常与法语。言菩萨宝者。胜于天宝。今所说是菩萨之宝也。能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由如明镜见其面像。故以此宝为喻焉。

  亦如阎浮檀金明净柔软令人喜见不为秽恶之所染着天帝若有众生持此陀罗尼亦复如是乘斯善净得生善道者。

  述曰。第十净金为谕。言阎浮檀金者。大智度论云。金有多种。一切现在金不如佛在世金。一切佛在世金不如阎浮檀金。故以此金赞其德也。又说。其金在于水底光彻于外。轮王出世此金方现。

  天帝此陀罗尼所在之处若能书写流通受持读诵听闻供养能如是者一切恶觉皆得清净者。

  述曰。第十一广显流通。文中有六意。一书写。二流通。三受持。四读诵。五听闻。六供养。又依无上依经云。有十种受持。一书写。二供养。三流传。四谛听。五自读。六忆持。七自诵。八广说。九思惟。十修行。前七得文。后两得义。第八广说通得文义。此有三人。前七是能持人。第八是能说人。后二能行人。能行但自利。能说但利他。能持通二种。前八是福德道。第九加行道。第十治障道也。

  一切地狱诸苦悉皆消灭者。

  述曰。第十二能破恶趣也。言能如是书写流通者。一切恶趣悉皆消灭。

  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者。

  述曰。第十三安置处所有其四处。一幢上。二山上。三楼上。四窣堵波中。安置此四处。有其二意。一高显。二清净。

  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者。

  述曰。第十四显能敬人。有其六种。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五族姓男。六族姓女。有此六种。修行陀罗尼。

  于幢等上或见或与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上尘落在身上者。

  述曰。第十五尘影沾身。言如是等人乃至影沾身。所有诸罪皆悉消灭也。

  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消灭不为罪垢之所染污者。

  述曰。第十六广除多苦。所有如此恶业。若彼尘影沾身者。一切罪垢皆悉消灭。不能染污。

  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述曰。第十七总明授记。言不退转者。成就深心故名不退。依深心起胜进故名不转。问曰。不退便足。何故更云不转。答曰。不退者永断胜障。身见等烦恼根本尽。故于修道中灭根本无明。不退者成就方便。不转者成就般若。不退者成就十力。不转者成就四无畏。不退者得初地菩提心不失因故。不转者二地已上修行增长。是名不退转差别。言阿耨多罗者无上。三者正藐者遍。三菩提者名觉。长耳三藏云。菩提有五种。一者发心菩提。二者伏心菩提。三者明心菩提。四者出到菩提。五者无上菩提。言发心菩提者。初发心于无量生死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从十信初心乃至十住。名发心菩提。言伏心菩提者。为断分别烦恼降伏其心。行般若波罗蜜。从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贤位名伏心菩提。言明心菩提者。为观三界平等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从初地已上乃至七地。名为明心菩提。言出到菩提者。为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灭一切烦恼。见十方诸佛。得无量忍出过到萨般若海。从八地已上乃至十地。名出到菩提。言无上菩提者。为坐道场成等正觉。从十地乃至等觉妙觉。名为无上菩提。长耳三藏云。习种性已前名发心位。次三十心名伏心位。入初地至七地明心位。入后三地名出到位。无明种除名无上位。诸门分别如玄枢述。上来虽有十七段文不同。总是第七广陈多福竟。

  天帝何况更以多诸供具华鬘涂香末香宝幢幡盖衣服璎珞作诸庄严于四衢道造窣都波者。

  述曰。第八建塔尊人。此大节中有六段经文。第一持供造塔。第二安置神咒。第三呈恭修供。第四标人显德。第五佛子住持。第六全身宝塔。此即第一持供造塔。文有三种意。一持供。二示处。三造塔。持供者。即华鬘璎珞涂香末香宝幢幡盖也。言示处者。即是四衢道中也。尔雅曰。一路谓之道。二路谓之旁。三路谓之逵。四路谓之衢。此即四达之道也。言造塔者。即于此处可建塔也。

  安置陀罗尼者。

  述曰。第二安置神咒也。

  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者。

  述曰。第三呈恭修供。文中有六意。一合掌。二恭敬。三旋绕。四行道。五归依。六礼拜。言礼拜者。大智度论云。有其三种。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言下品礼者但合掌。中品礼者?跪。上品礼者五体着地。此修敬之至也。

  天帝彼人能如是供养者名摩诃萨埵者。

  述曰。第四标人显德。若人能如是名摩诃萨埵也。此云大有情也。

  真是佛子持法栋梁者。

  述曰。第五佛子住持。言真是佛子者。为能绍隆圣种故名佛子也。梁朝摄论云。佛子有其五义。一以大乘为种。二以般若为母。三以定为胎。四以大悲为乳。五以诸佛为父。所以名为佛子。真谛三藏云。成众生身必须五事。一父二母三种子四胎五乳。若有父无母亦不得。若有父母无种子亦不得。若有父母种子无胎藏亦不得。若有父母种子胎藏无乳母亦不得生。要须具此五缘方始成子。今者佛子亦复如是。

  又是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者。

  述曰。第六全身宝塔。言舍利者。此云身也。窣堵波者是真塔。依涅槃经云。造塔有其四种。一轮王。二声闻。三辟支佛。四如来。如此四种人应为起塔。又真谛三藏云。因缘说。明八种人应为起塔。一佛。二菩萨。三辟支佛。四阿罗汉。五须陀洹。六斯陀含。七阿那含。八轮王。言轮王塔者。一露盘见之不得礼拜。何以故。非圣塔故。须陀洹二露盘。斯陀含三露盘。阿那含四露盘。阿罗汉五露盘。辟支佛六露盘。菩萨七露盘。如来八露盘。问曰。何为造塔有此差别。答曰。有三意故。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为报恩。佛者无上慈父。能生一切众生二种身故。一者肉身。二者法身。肉身形像。法身智慧。言塔者坟墓也。安之在处。言父母者。但是寄生也。梵云设利罗。此云体也。即是舍利之体。今此塔中不须更安舍利。即是其舍利之塔也。与法华经供养塔无异也。上来虽有六段不同。总是第八建塔尊人竟。

  尔时阎罗法王于时夜分来诣佛所到已以种种天衣妙华涂香末香庄严供养佛已者。

  述曰。第九静息护持。此大节中有五段经文。第一静息严供。第二修敬归依。第三述词称赞。第四随逐守护。第五叹人护念。此即第一静息严供。以种种天衣妙华种种供养也。问曰。既是鬼主。云何得衣以为供养。答曰。大智度论云。由方便见敬物皆言天衣。为此妙衣故名天衣。又云。为佛说法。诸天雨衣散华供养如来。所以一切众及诸鬼神皆悉得之。既得衣已还用献佛。故言种种天衣而以供养。

  绕佛七匝顶礼佛足者。

  述曰。第二修敬归依。文中有二意。一行道。二礼拜。言行道者。即绕佛七匝也。提谓经曰。行道七匝者。以应七觉分度七世父母也。礼拜者。有其三品。如上所述。

  而作是言我闻如来演说赞持大力陀罗尼者。

  述曰。第三述词称赞也。

  我常随逐守护不令持者堕于地狱者。

  述曰。第四随逐守护也。

  以彼随顺如来言教而护念之者。

  述曰。第五叹人护念。上来虽有五段不同。总是第九静息护持竟。

  尔时护世四天王绕佛三匝者。

  述曰。第十天王更请。此大节中有其两段经文。第一天王修敬。初标天。后修敬。言标天者。即是四天王也。俱舍云。在须弥山第四层级。亦云住持双山须上。其四天王在须弥山四面而住。楼炭经曰。须弥山东面有提头赖吒天王城。以七宝庄严。七重城壁。七重行树。其城四面有七宝池。此天身量长五百尺。寿命五百岁。人间五十年当彼天一日一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如是寿命五百岁。修中下品十善得生其中。其提头赖吒天王管二部鬼神。东弗婆提不令鬼神损害。言二部者。一乾闼婆。二毗舍阇。须弥山南面有毗楼勒叉天王城。亦以七宝。亦有七重城壁七重行树。其城四面亦有七宝池。此天身量长五百尺。寿命同前。修中下品十善得生彼天。其二部众者。一鸠槃荼。二薜荔多。其毗楼勒叉管此二众。于南赡部洲不令鬼神侵损。须弥山西面有毗楼博叉天王宫。亦以七宝所成。池树城壁亦复如是。修中下品十善得生此中。亦管二部鬼神众。拥护西衢那尼不令鬼神侵害。二部者。一龙。二富单那。北方毗沙门者。城壁身量寿命日月岁数并同。亦管领二部鬼神。拥护北郁单不令鬼神侵害众生。言二部者。一夜叉。二罗刹。言修敬者。即是绕佛三匝也。提谓经云。三匝者。应三界灭三世罪。除三毒应三业也。

  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广说持陀罗尼法者。

  述曰。第二请宣持法。上来虽有两段不同。总是天王更请文竟。

  尔时佛告四天王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宣说受持此陀罗尼法者。

  述曰。第十一如来正答。即此大节中文有六段经文。第一如来许说。第二显短命位。第三洁净克时。第四明诵神咒。第五增寿除病。第六灭障坏苦。此即是第一如来许说。

  亦为短命诸众生说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26 12: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正藏第 39 册 No. 1803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摘自《大正藏第 39 册 No. 1803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述曰。第二显短命位者。有其三种。一慧命。二戒命。三寿命。言慧命者。般若经云。有为无漏圣慧修空不绝。以慧为命由不放逸生。十地论云。修空圣智生。戒命者。亦名净命。胜天王般若经云。离四邪命故名净戒。净戒者由不破戒故。言寿命者。为识所持故名寿命。

  当先洗浴着新净衣白月圆满十五日时者。

  述曰。第三洁净克时。

  持齐诵此陀罗尼满其千遍者。

  述曰。第四明诵神咒。

  令短命众生还得增寿永离病苦者。

  述曰。第五增寿除病。

  一切业障悉皆消灭者。

  述曰。第六灭障除苦。上来虽有六段经文不同。总是第十一如来答说竟。

  一切地狱诸苦亦得解脱诸飞鸟畜生含灵之类闻此陀罗尼一经于耳尽此一身更不复受者。

  述曰。第十二略显威严。此大节中有十七段经文不同。第一舍畜生身。第二现病得除。第三当病消灭。第四不堕恶道。第五得生净土。第六不受胞胎。第七莲华化生。第八常识宿命。第九咒土遗骸。第十诵持消供。第十一得生极乐。第十二证大涅槃。第十三延命受乐。第十四生十方国。第十五奉觐如来。第十六得餐妙义。第十七蒙尊受记。此则第一闻咒。舍畜生身也。即显陀罗尼大神力也。

  佛言告天帝若遇大恶病闻此陀罗尼即得永离者。

  述曰。第二现病得除。

  一切诸病亦得消灭者。

  述曰。第三当病消灭。

  应堕恶道亦得除断者。

  述曰。第四不堕恶道。

  即得往生寂静世界者。

  述曰。第五得生净土。

  从此身已后更不受胞胎之身者。

  述曰。第六不受胞胎之身。

  所生之处莲华化生者。

  述曰。第七莲华化生也。以陀罗尼力故得清净化生之身。问曰。若化生者。何故后身菩萨而受胎生。答曰。为大利益而受胎生命。一切寂灭智菩萨是轮王种故。又为导引释种令住正法故。又令一切众生心起敬慕。舍邪归正来趣佛道。亦令众生起增上身。彼既是人我亦应尔。云何而不能得如是佛身修正法邪。若无姓族。众生咸疑将为幻术为鬼为天不可知也。如外道矫言。过百劫后有大幻出食啖世间。是故菩萨息诸邪谤而受胎生也。又余师说。为留身分故而受胎生。若受化生。才生即灭。即无如灯焰灭无所见。是故受胎遗形令其供养。若作此释恐将不当。何故契经说有化生金翅鸟取化生龙食之而充饥也。又云。此鸟取已唯有心存。大如人体云有遗形。应更详之。食化生龙时由不死暂充饥也。

  一切生处忆持不忘常识宿命者。

  述曰。第八常识宿命。此陀罗尼一闻已后。生生之中常识宿命也。

  佛言若人先造一切极重罪业遂即命终乘斯恶业应堕地狱或堕畜生阎罗王界或堕饿鬼乃至堕大阿鼻地狱或生水中或生禽兽异类之身取其亡者随身分骨以土一把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散亡者骨上即得生天者。

  述曰。第九咒土遗骸。初标恶因。后显恶果。恶因极重。准萨遮尼乾子经云。为破塔坏寺。焚烧经像。费用三宝财物。谤三乘法言非圣法。障碍留难隐蔽覆藏。临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若无戒持戒破戒打骂诃责。说其过恶禁闭牢狱。或脱袈裟逼令还俗。策役驱使断其命根。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起大邪见谤无因果。长时当行十不善业云云。至贪瞋等污父母比丘尼。污僧迦蓝。破齐戒。饮酒食肉。恼乱众生。轻毁三宝。此等诸罪后轻初重。从初为因总说重名。讲者详之。恶果之中不越三趣。地狱饿鬼及与傍生。轻重虽殊同名恶果。翻此生天。持咒修善也。

  佛言若人能日日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应消一切世间广大供养者。

  述曰。第十诵持消供。真谛三藏解云。若无戒定慧而受他供养者名劫夺食。若有戒而无定慧名举债食。由须还他。若有戒定无慧者名听许食。具三学者名家法食。又解脱论云。四种受用。一盗受用。谓犯戒人。二负债受用。谓邪命人。三家财受用。谓精进人。四主受用。谓圣人受用。今持神咒人。每日读陀罗尼二十一遍。应消一切世间广大供养。如圣人受用堪为胜因也。

  舍身往生极乐世界者。

  述曰。第十一得生极乐世界也。其极乐国者。即是阿弥陀佛国也。或云安养。或云安乐。其国乃地莹七珍。池通八德。风摇树响与天乐而齐鸣。水激波清将法音而同韵。是以十方调御金口赞扬。三世如来留心护念。总斯多义。因以为名。故名极乐国也。观经曰。欲生极乐要须十念。求见弥陀修其三行。今者但有众生。得闻此咒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然弥陀佛国有其二种。一为地前凡夫二乘人现变化净土。二为地上菩萨现他受用报身净土。此二种涅槃之后皆补处也。鼓音王经云。阿弥陀佛国寿命无量八十亿劫当入涅槃。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有观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号曰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十号具足。国土如上。鼓音经云。阿弥陀佛有无量声闻。国名清泰。纵广十千由旬。父是轮王名月上。母名殊胜妙严。魔王名无胜。提婆达多名寂殆。侍者弟子名无垢称。即明极乐国也。由斯入灭有观音补处也。

  若常诵念得大涅槃者。

  述曰。第十二证大涅槃显功殊胜也。文有六种。一证大涅槃。二增寿快乐。三生诸佛国。四奉会胜人。五得餐妙义。六蒙授尊记。初明证大涅槃者。或云泥洹。翻云寂灭。或云静息。真谛亦云大成就乐。慈恩三藏云。波利??嚩喃。此云圆寂。究竟离生障死嚣尘动故云圆寂。问云。涅槃以何为体。答曰。涅槃经说。一者性净。二者方便。又唯识第十云。有四种涅槃。一者自性清净涅槃。二者有余依。三者无余依。四者无住处。皆依真如离障建立二增寿快乐易见云云。三若常念诵此陀罗尼。命终之后生诸净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一切佛刹作大光明。四者常与佛俱。五者诸佛赞育。六者而与授记。此文通讲上下。罽宾国经文详之。

  复增寿命受胜快乐者。

  述曰。第十三延命受乐也。

  舍此身已即得往生种种微妙诸佛刹土者。

  述曰。第十四生十方国也。前者直生极乐。今者更显得生十方净土。

  常与诸佛俱会一处者。

  述曰。第十五奉觐如来也。

  一切如来恒为演说微妙之义者。

  述曰。第十六得餐妙义。

  一切世尊即授其记身光照曜一切佛刹土者。

  述曰。第十七蒙尊授记。上来虽有十七段不同。总是第十二略显威严竟。

  佛言若诵此陀罗尼法于其佛前先取净土作坛随其大小方四角作以种种草华散于坛上烧众名香者。

  述曰。第十三示轨令持。此大节中有九段经文。第一示轨立坛。第二一心念佛。第三作母陀罗尼。第四明诵神咒。第五坛中雨华。第六能供多佛。第七如来赞叹。第八得证三昧。第九总结其仪。此即初也。文中有三。一标人。二示处。三供养。

  右膝着地?跪合掌一心念佛者。

  述曰。第二一心念佛。显三业齐修。言右膝着地者身业也。一心者意业也。念佛者语业也。解如三密。观佛三昧经云。若人念佛必得见佛。又涅槃经云。假使有人开王库藏一月布施须者与之。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如有人一口念佛。增一阿含经曰。假使有以饮食汤药以衣服卧具供养一切众生经一百年功德无量无边。不如一口念佛功德所如此辟之。又观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法华经云。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能持净戒故。又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今檀中心常念佛灭罪胜法。略而不述之。

  作慕陀罗尼印屈其头指以大母指压合掌当其心上者。

  述曰。第三作母陀罗尼。此云印也。此身密门中百千契印此之一也。以如经文。

  诵此陀罗尼一百八遍讫者。

  述曰。第四明诵神咒。或七遍。或二七遍。或三七遍。乃至一百八遍。此语密门中陀罗尼也。法如抄说。

  于其坛中如云雨华者。

  述曰。第五坛中雨华也。崛多三藏云。神咒陀罗尼集云。有散华印香水印。若作散华印而雨华者。此华能随意所至供养十方世界。

  能遍供养八十八俱胝殑迦沙那庾多百千诸佛者。

  述曰。第六能供养多佛。此处大数也。诸佛乃知凡夫不可测。言那庾多者是其大数也。俱舍论云。始一无初故名为一。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千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一俱低。十俱低为一末陀。十末陀为一那庾多。诵咒雨华。悉能供养如是诸佛也。

  彼佛世尊咸共赞言善哉希有真是佛子者。

  述曰。第七如来赞叹也。能绍隆大乘种性故名佛子也。

  即得无障碍智三昧得大菩提心庄严三昧者。

  述曰。第八得证三昧。言无障碍智者。即无漏正体。亲证理时周遍法界。故云无障碍智。其三昧者古译。新翻云三摩地。此云等持。不沈不举专注一境即是三昧。言菩提者此云觉。四智为性。成唯识论云。菩提即是四智相应心品为体。有集生之德故云大菩提心庄严。又华严经云。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能生一切诸法故。则为净眼。悉能睹见邪正道故。则为胜宅一切众生所归依故。则为慈母增长一切诸菩萨故。则为大王。胜诸声闻缘觉心故。则为大海。悉能容受诸功德故。则为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则为善种钳。拔出一切烦恼刺故。则为利颖。能刺一切烦恼贼故。则为斤斧。能伐无智诸苦树故。则为善友。能度无量生死难故。则为法鼓。觉悟长夜寝众生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解脱药。终不横死。菩萨摩诃萨得菩提心妙智慧药。生死过患终不能害。善男子。譬如有执翳身药。一切众生所不能见。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翳身药者。一切诸魔所不能见。善男子。如琉璃宝。于百千岁处不净中不为所染。菩提心珠亦复如是。于百千岁住欲界中。不为五欲所染。以其性净故。善男子。譬如一两诃罗沙药。变千两铜以为真金。于彼药分无所损减。菩提心药亦复如是。除灭一切烦恼业障。得一切法同萨般若。烦恼恶业不能损减。譬如有人学大伎术。虽未究竟。诸余工巧所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学菩提心虽未究竟。声闻缘觉所不能及。善男子。譬如太子生已即为大臣之所尊重。菩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已即为一切声闻缘觉所共尊重。为大悲故。譬如王子年虽幼少一切大臣皆悉敬礼。菩萨亦复如是。譬如金刚。虽破小令一切众宝犹不能及。菩提心亦复如是。虽小懈怠声闻缘觉诸功德宝所不能及。譬如金刚犹能除灭诸贫穷苦。菩提之心亦复如是。虽小失威仪。犹能除此贫穷之苦。譬如金刚非常人之可得。菩提之心亦复如是。非小心众生之所能及故。云得菩提心庄严三昧。

  持此陀罗尼法应如是者。

  述曰。第九总结其义。上来虽有九段不同。总是第十三示轨令持竟。

  佛告天帝我以此方便一切众生应堕地狱道令得解脱者。

  述曰。第十四标功授与。此大节中有五段经文不同。第一总结功能。第二恶趣清净。第三现增寿命。第四付嘱天帝。第五授与善住。此即第一总结功能。文中有三。一除地狱。二除饿鬼。三除畜生罪。

  一切恶道亦得清净者。

  述曰。第二恶趣清净也。

  复令持者增益寿命者。

  述曰。第三现增寿命也。

  天帝汝去将我陀罗尼者。

  述曰。第四付嘱天帝也。

  授与善住天子满其七日汝与善住俱来见我者。

  述曰。第五授与善住。上来虽有五段不同。总是第十四标功授与竟。上来虽有一十四段经文不同。总明第二圣教所说正宗分竟。

  尔时天帝于世尊所受此陀罗尼法奉持还于本天者。

  述曰。此是第三依教奉行流通分。此大节中有十一段经。曰第一天帝释还宫。第二授与善住。第三奉持愿满。第四解脱众苦。第五住道增寿。第六赞其神力。第七持供报德。第八欢喜听法。第九如来授记。第十正显经名。第十一大众流通。此则第一还宫也。

  授与善住天子尔时善住天子授此陀罗尼已者。

  述曰。第二授与善住也。

  满六日六夜依法受持一切愿满者。

  述曰。第三受持愿满也。

  应受一切恶道等苦即得解脱者。

  述曰。第四解脱众苦也。

  住菩提道增寿无量者。

  述曰。第五住菩提道增寿。

  甚大欢喜高声叹言希有如来希有妙法希有明验甚为难得令我解脱者。

  述曰。第六叹其神力。

  尔时帝释至第七日与善住天子将诸天众严持华鬘涂香末香宝幢幡盖天衣璎珞微妙庄严往诣佛所设大供养以妙天衣及诸璎珞供养世尊绕百千匝者。

  述曰。第七持供报恩。文中有二意。一持供。二旋绕。提谓经云。行道有其三品。谓上中下。上者百匝。中者三十匝。下者十匝。以应百年。

  于佛前立踊跃欢喜坐而听法者。

  述曰。第八欢喜听法也。

  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善住天子顶而为说法授菩提记者。

  述曰。第九如来授记也。

  佛言此经名净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汝当受持者。

  述曰。第十正显经名也。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者。

  述曰。第十一大众流通也。良为调御弘宣人天信受故得深心。欢喜顶礼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0 09:18 , Processed in 0.0474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