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596|回复: 1

卍续藏第25册No.0471金刚经宗通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25 15: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 第 25 册 No. 0471 金刚经宗通》

卍续藏 第 25 册 No. 0471 金刚经宗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卷六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此疑从前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而来。如义者。如如不动义也。即是无为法。既言无为法身是佛。何以成就相好亦名为佛。此约法身疑色身也。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傅大士颂曰。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通曰。傅大士本弥勒化身。应此方机。颂出金刚般若甚深义。实此经之鐍钥也。诸相非相之旨。言之不啻再三。岂至重出而无意味。缘须菩提已得人空。故知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明得法身边事。至此又空其法。故知非相是名为相。明得法身向上事。所谓人法两俱遣也。明得非相。已弃色矣。明得非非相。又弃心矣。所谓色心齐一弃也。人法俱空。色心齐弃。所以证于菩提。非空非色。非一非异。说法身非是色身。而色身未尝不是法身。法身固不可以相见。而亦不可以离相见。相而无相。无相而相。其斯为至妙至妙者乎。

  功德施论曰。法身毕竟非色身。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色身也。法身毕竟非法相。如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具足十身灵相。皆法相也。

  弥勒菩萨偈曰。法身毕竟体。非彼相好身。以非相成就。非彼法身故。

  所以经云。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也。然此相好二种。亦非不佛。此二不离法身故。如金毕竟非师子。亦非无金。以师子不离于金故。

  弥勒菩萨偈曰。不离于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说成就。亦无二及有。

  所以经云。是名具足色身。是名诸相具足也。依第一义不应以色相见于法身。故说非身。依世俗言说。即于色相而见法身。故说具足。亦得言无。亦得言有。故曰亦无二及有也。无而不无。是谓真无。有而不有。是谓妙有。非具甚深般若智。固难了此。

  黄檗云。十方诸佛。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祇是一心。实无异相。亦无光彩。亦无胜负。无胜故无佛相。无负故无众生相。

  僧云。心既无相。岂得全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众生耶。檗云。三十二相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十种好属色。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黄檗此语。单明非句。令人直下见性。

  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雪窦颂云。金乌急。玉兔速。善应何曾有轻触。展事投机见洞山。跛鳖盲龟入空谷。华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咦。僧问智门。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门云。华簇簇。锦簇簇。会么。僧云。不会。智门云。南地竹兮北地木。僧回举似洞山。山云。我不为汝说。我为大众说。遂上堂云。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又陆亘大夫久参南泉。泉迁化。亘入寺下祭。却呵呵大笑。院主云。先师与大夫有师资之义。何不哭。大夫云。道得即哭。院主无语。亘大哭云。苍天苍天。先师去世远矣。后来长庆闻云。大夫合笑不令哭。雪窦牵合成此一颂。后下一咦字。却与洞山相见。于此明得。方知所谓麻三斤云者。是相。是非相。是可见佛。是不可见佛。当别具一只眼。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此疑从上身相不可得见而来。若第一义佛境界。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亦必离身相而说法也。声不自声。依色而发。既无所依之色。何以有能依之声。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下段魏译)。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唐长庆二年。释灵幽暴亡。见阎罗天子。问幽。习何行业。幽对曰。常持金刚般若经。天子合掌赐坐。命幽朗诵一遍。天子曰。念此经中而少一章。如贯华之线。中有不续。真本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可往查对。遍告人间。幽既还魂。奏闻其事。增入此段)。

  通曰。如来不可以身相见。亦不可以离身相见。非身而身。是为妙身。如佛法亦然。佛法不可以言说显。亦不可以离言说显。无说而说。是为妙说。前谓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法无定法。犹带法在。说无定说。犹带说在。不能无说。焉可无身。既已无身。将谁说法。至此一法也无。本无可说。身即无身之身。说即无说之说。非上圣之资。固难信也。

  刊定记曰。汝勿谓如来有所说法。法身无为。实无能说之者。犹如空谷响答。实无作响之者。凡有所说法。必先作是念。佛虽说法。而无说法之心。犹如谷虽应声。而无应声之念。能说所说二种差别。皆无所有。汝莫作是念。谓如来有所说法也。以何义故莫作是念耶。如来本际。不离于法界。法界平等。语即默。默即语。说无自相。即本无说。若谓如来有所说法者。即谤佛也。不能解我无说之说故。夫说法者。当如法说。名真说法。法本离一切名相分别。不见少有真实体性而可说者。说既无体。将何为说。若称此说。是如法说。故名说法也。

  弥勒菩萨偈曰。如佛法亦然。所说二差别。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

  法身既不离法界。所说之法亦复不离法身。故成非有。夫说法如是。何尝有所说哉。须菩提解空第一。以慧为命。闻说是法。信心不逆。未足为难。故问未来众生。正法日远。颇有闻是言说。而生信心者乎。世尊则以众生非一定是众生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安知其无能信者。故谓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言彼能信者。原有圣体。非是众生。然未离凡品。非不是众生也。以何义故说非众生又名众生耶。众生众生云者。如来说非众生。以第一义中。即五蕴异五蕴。推求其体。悉不可得。故说非众生也。云何非不众生。以俗谛言说。依于五蕴业果相应施设。故说是名众生也。是则名众生实不众生。众生具有圣性。能为信之根本。何患其不能信此甚深法界耶。

  弥勒菩萨偈曰。所说说者深。非无能信者。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

  谓非众生之众生。不可谓圣。未尝不可为圣也。能如是观于众生。即众生离众生。又何疑于无说之说哉。须菩提尊者在岩中宴坐。诸天雨华赞叹。者曰。空中雨华赞叹。复是何人。云何赞叹。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说般若。者曰。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汝云何赞叹。天曰。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

  又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天童颂云。曼殊问疾老毗耶。不二门开看作家。泯表粹中谁赏鉴。忘前失后莫咨嗟。区区投璞兮楚庭膑士。璨璨报珠兮隋城断蛇。休点破。绝玼瑕。俗气浑无却较些。然则无说之说。诸佛菩萨皆然。又何疑于世尊。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

  此疑从前十二.十三疑中无法得阿耨菩提而来。

  功德施论曰。若第一义佛境界。色身.言说身皆不可得。曾无有法是所觉知者。云何离于正知次第而名无上正等觉耶。既无法体。其谁修证。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唐译云。复次善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

  傅大士颂曰。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岂亲疏。自他分别遣。高下识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通曰。前十二.十三疑中。如来说实无有法得无上菩提。须菩提岂不信其无。第恐未来众生。以非身非说一切皆无。遂谓法身亦无。故问佛得无上菩提为无得耶。其所云无得者良是。非谓其无得而遂无无上菩提也。故曰是名无上正等菩提。有少法在。即有高下。惟一法也无。故一切平等。以平等故。圣凡一体。以此自证。即无身相可得。以此度生。即无言说相可得。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盖以此也。

  秦译云。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云无有少法。此云修一切善法。前云无得。此云则得。觉语意相戾。唐译云。以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此于菩提。但言名而不言得。一切善法。但言证而不言修。似于向上一路。更为精切。

  刊定记曰。前文中皆言无法得菩提。若如来不得一法。云何转舍二障。转得二果。既若转得菩提。岂是不得一法。佛答有三。一答无法可得为正觉。二答平等为正觉。三答正助修善为正觉。初答如文可见。无有少法可得者。即菩提处也。无有少法可证菩提。即无有少法能过之者。故名无上。此以无法为正觉也。复次须菩提下四句。以平等为正觉也。如来清净法身平等无差别故。其法无不齐等。无有少增。故名无上。在圣不增故无高。居凡不减故无下。一切平等。本来不失。更何有得。

  弥勒菩萨偈曰。彼处无少法。知菩提无上。法界不增减。净平等自相。

  然虽无法。然虽平等。非谓不修得成正觉。又复其法是无我等相。远离诸相。即是平等。又彼法无我。自体真实。竟无一法可得。故名无上。又复于诸方便。亦是无上。所有善法皆圆满故。名为无上。云何善法有体可得。而能证无所得理。法不相似。岂得成因。所言善法者。如来说为非法。由有漏性不能持故。说名非善。由无漏性决定能持。是善性故。彼漏非是净法。此离于漏法。即是清净法。故曰彼法。若有漏法故。名非善法。以无有漏法故。是故名为善法。以决定无漏善法故。犹云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弥勒菩萨偈曰。有无上方便。及离于漏法。是故非净法。即是清净法。

  故修证平等性者。虽非净法。然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即无有少法可得。故谓之曰清净也。

  沩山一日指田问仰山曰。这丘田。那头高。这头低。仰曰。却是这头高。那头低。沩曰。你若不信。向中间立。看两头。仰曰。不必立中间。亦莫住两头。沩曰。若如是。着水看。水能平物。仰曰。水亦无定。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沩便休。甚矣证平等之难也。住两头则不平。立中间则不平。以水能平。物则不平。乃至无有少法则平。高也平。低也平。惟如是见得。足知自他同一涅槃性海也。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此疑从上修善法而来。如云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者。是善法摄。非无记摄也。若前所云持说四句偈等。但以名句文三者无记性摄。无记性法中无因果故。岂有能得菩提之理耶。为遣此碍故经云。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傅大士颂曰。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瞋。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通曰。较量宝施何啻再三。而此又举之。以破无记非因之疑。谓修一切善法。不著于相。是为菩提因。固矣。然佛所说法。皆自无漏善性中流出。离言说相。而持说者。实能示菩提之因。此可见般若之妙。不但一切善法。以离相故而证菩提。虽文字无记性法。亦以无相故而证菩提也。此岂宝施如沙成有漏因者可及哉。故佛举三千大千世界。一世界中有一须弥山王。高广无量。而七宝聚积。与之齐等。有人持此布施。福德可谓多矣。若人以此无相无住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以之受持。自利也。以之演说。利他也。此于经中于诠真理。因之悟解起行。能趣菩提。由非离此。能得菩提。故知藉斯菩提方契。故此宣说法宝量等虚空。不可思议。于前无数宝施福德。不啻千百万亿倍。算数譬喻皆不能及。

  弥勒菩萨偈曰。虽言无记法。而说示彼因。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数力无似胜。无似因亦然。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

  谓是算势类因四种差别。无有其喻能比况者。一者数胜。乃至算数所不能及。二者势胜。如强弱力不相并。三者类胜。如贵贱人不相似。四者因胜。言彼不可与此为因。持说之功德若是。可不益勤精进勇猛心哉。

  昔香至王施无价宝珠于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祖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非尊者道力。执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以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辨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如来正法眼付之。后六祖亦曰。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宝。是二祖师。深明法宝。非世宝可及。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

  此疑从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来。

  功德施论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无众生可度。若如来说非众生者。云何不与余教相违。如有经言。无量众生以得我为善知识故。生等诸苦。并皆解脱。既度众生。即有高下。何为平等。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通曰。此疑虽以平等而疑度生。实以度生而显平等也。

  弥勒菩萨偈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

  夫一真法界之中。五蕴皆空。圣名凡号。一无所有。众生待蕴而成。既无五蕴。即无众生。众生名且无。何从而度之。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真证平等法界性也。

  刊定记曰。于意云何五句。遮其错解也。何以故二句。示其正见也。征意云。以何义故。令不作是念。释意云。以实无众生为如来所度故。一真法界。原自平等。佛是极证之人。已全是法界。众生虽未得证。然缘生无体。亦同法界。岂可将法界度于法界。故无众生如来度也。若实有众生异于如来为所度者。此则不如法界。不了缘生。便有我人众生寿者等相。尔??未忘。名为我取。如来无是也。

  弥勒菩萨偈曰。取我度为过。以取彼法是。取度众生故。不取彼应知。

  彼即指上四相也。如来何以无我取耶。如来所说有我者。无体性义。即为非我。本自无我。又安所取。故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无体可得故。若如来取有众生为我度者。此即是取相之过。以着彼五阴法是众生故。即与我执过同。欲令众生得解脱者。有如是相。故不应取。既无我执。何用更言不取耶。以诸凡夫颠倒妄取。执为有我。不能解脱。故说妄取有我。是凡夫之人。未为圣者。不能生圣法。故名凡夫也。彼凡夫各封于我。差别而生。名凡夫生。然第一义中。更无凡夫可得。但以世俗言说。名凡夫生耳。以上展转拂迹。谓如来本来无我。但凡夫执之为我。故说无我法以度凡夫。究竟凡夫亦本无我。不但无我。且无凡夫。如梦人见虎。虎与梦人皆不可得。何处更有众生可度耶。

  前后四处。皆说度而无度。最初令离我度生。十一疑能度者是我。十四疑无我而谁度。此疑真界平等。不合度生。至是发明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极详且着矣。

  沩山喂鸦生饭。回头见仰山。曰。今日为伊上堂一上。仰曰。某甲随例得闻。沩曰。闻底事作么生。仰曰。鸦作鸦鸣。鹊作鹊噪。沩曰。争奈声色何。仰曰。和尚适来道甚么。沩曰。我祇道为伊上堂一上。仰曰。为甚么唤作声色。沩曰。虽然如此。验过也无妨。仰曰。大事因缘。又作么生验。沩竖起拳。仰曰。终是指东画西。沩曰。子适来问甚么。仰曰。问和尚大事因缘。沩曰。为甚么唤作指东画西。仰曰。为着声色故。某甲所以问过。沩曰。并未晓了此事。仰曰。如何得晓了此事。沩曰。寂子声色。老僧东西。仰曰。一月千江。体不分水。沩曰。应须与么始得。仰曰。如金与金。终无异色。岂有异名。沩曰。作么生是无异名底道理。仰曰。瓶盘钗钏倦盂盆。沩曰。寂子说禅。如师子吼。惊散狐狼野干之属。于此明得无异名底道理。方知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是最上第一义。

  ○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

  此疑从第十七疑中如来不应以色身诸相见而来。前文云即非具足色身。又云是名具足色身。既云即非诸相具足。又云是名诸相具足。彼中意者。法身毕竟非相好。相好亦非不佛。由无相故现相。不离法身。所以疑云。既无相故。方能现相。则但见于相。便知无相也。法身既不离于色相。则知法身为福相成就。似可比类而知。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唐译云。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善现。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曰。

  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傅大士颂曰。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齐名八自在。独我最灵长。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即形彰。

  通曰。上言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之谓也。如来说凡夫即非凡夫。已无众生相可得。虽无众生。岂无如来乎。然诸相即如来所现。所谓无相而相也。诸相即不离法身。所谓相而无相也。既可以无相显相。亦可以相显无相。比类而观。似可以相知佛。不知诸相无性。非真实法体。故不可有比观。而真实法性。不但离于声色。亦且远于知见。将何从而观之。故知所谓我者。即涅槃四德之我。本非所识。识且不能。安见其有。此并其度众生之我而无之也。秦译偈四句。但离声色之我耳。唐译后四句。乃离知见之法身也。合而观之。其义始足。又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与前所答相左。不知唐译省之为是。

  刊定记曰。于意云何二句。谓可以相比观无相法身如来否。须菩提言三句。谓法身既流出相身。即由此相知佛证得无相法身。佛言三句。难圣凡不分也。谓轮王亦有此相。应是如来。则色身相不可比知如来矣。且轮王与佛。色相虽同。相之所依。二各有异。佛相即法身所现。王相依业因而生。凡圣云泥。复何准的。

  弥勒菩萨偈曰。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来。诸佛唯法身。转轮王非佛。非相好果报。依福德成就。而得真法身。方便异相故。

  须菩提白佛言四句。悟佛不可以相见也。意云。缘闻依真现假。假不离真。及乎约假求真。真不由假。彼依福德而成就者。是果报身。非真法身。由此言之。福德力但能成是相。而福德力不能得大菩提。佛固不可以相见也。尔时世尊五句。即见闻所不能及也。真如法身。非是识境。离一切相及言说故。但是真智之境。乃能证知。所以色见声求者。不知佛也。

  华严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又云。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即此谓也。

  弥勒菩萨偈曰。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识境故。

  功德施论曰。以色见我等。其义云何。谓有见光明相好。言见于佛。及有听受经等文字。言我随逐而得如来。彼于相好身。及言说身。攀缘修习。为除此见。故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色及文字性非真实。于中取着。是邪道故。行于此道。何能见佛。云何见耶。

  经云。如来法为身。但应观法性。法性者。所谓空性。无自性。无生性等。此即诸佛第一义身。若见于此。名为见佛。攀缘法性将非取着。以净智心。了知法性。法性岂是所了知耶。是故经言。法性非所见。彼亦不能知。如有经言。一切法性。犹如虚空等。与众物为所依止。而其体性。非是有物。亦非无物。能于中寂然无知。名为了知。故名为知者。但随世俗言说故。功德施解后四句极详。最宜玩味。

  昔马祖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南岳让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祖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祖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祖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祖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若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祖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祖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祖曰。有成坏否。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成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祖蒙开悟。心意超然。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25 15: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卍续藏 第 25 册 No. 0471 金刚经宗通》

摘自《卍续藏 第 25 册 No. 0471 金刚经宗通》

  云门垂语云。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么生是诸人光明。自代云。厨库三门。又云。好事不如无。雪窦云。自照列孤明。为君通一线。华谢树无影。看时谁不见。见不见。倒骑牛兮入佛殿。合二则观之。无相三昧。虽以心地法眼能见。然见而不见。如倒骑牛。乃可观于如来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0 10:38 , Processed in 0.0416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