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265|回复: 0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卷)-一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5 13: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卷)  1998/5/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02
  「大方广佛华严经」,今天我们先介绍经题。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有很长的玄谈,玄谈就是在未讲经文之前,将全经的大意做一个介绍,介绍得非常详细,当然也有相当的深度。古时候听经的人,老同修都是喜欢听玄谈,所谓的是谈玄说妙;这一部分多半是法师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确确实实可以提供给后学做为重要的参考。但是这一部分如果对於初学的人来讲,他没有读过全经,对全经大意未能够接触,听了之后反而感到茫然,因此近代讲经的一些大德,都把这一部分舍弃掉。除了华严宗为了自己的家风,还有一些人遵循「十门开启」的方式。可是绝大多数讲全经大意多半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五重比十门就省一半,简单多了。可是五重玄义对於现代人来讲,依旧是很难令人接受,所以今人讲经不但十门开启不谈,五重玄义也不说,只说一个讲经的因缘,然后就开始讲经题,接著就入经文。这固然是一种方便,也适合於现代人的要求,所以我们今天也采取这个方式。将这部经的玄义,我们计划放在全经讲完之后,大家把《华严经》从头到尾听过了,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来谈这个玄义,再谈玄说妙那就很有趣味了。这是预先给诸位同修申明的。
  这部经的题目虽然只有七个字,七个字里面所含的义趣是无尽的深广;这个无尽不是一种夸张,不是虚说,是真实的,实实在在无有穷尽。世尊在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也就是这个事实的真相。清凉大师解释经题,他把它分作六对。第一对就是「经」这个字,跟上面「大方广佛华严」称之为一对。「经」是教学的统称,佛的教学,这个教学教的是什么?内容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六个字是意思、义,这就是「教义一对」;这个义是义理。第二对就是经题里面的「严」字,庄严的严,这是说别题,「大方广佛华」这五个字是别说,「严」是总说,这就是「总别一对」。第三,我们都从下面往上面看,「华」这个字,华是能庄严,「大方广佛」这是所庄严的,有能严、有所严,「能所一对」。
  「佛」这个字,佛是人,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庄严的这个人,而「大方广」是能庄严的法。由此可知,什么才叫真正的庄严?世俗的谚语所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佛像要庄严一定要贴金,人要穿华服,华丽的服装,戴上珍宝璎珞以这个为庄严,而在佛法里面把这种形相用来表法,这个只是形相上的庄严,实质上是什么?实质上是「大方广」。你如果明了「大方广」,通达大方广,入大方广,那是真的庄严,那是真实的庄严,这个就是「人法一对」。世尊是我们修行成就的一个好样子,他做出样子让我们学习,我们如何能够得到他这样圆满的果报;在佛法里面讲果德,说果德现在人很难听得懂,说果报大家比较容易明了。怎样才能够获得像如来果地上这样究竟圆满的果报?你一定要懂得修学的方法,修学究竟圆满的方法就是「大方广」三个字。这部经自始至终,给诸位说,就是讲「大方广佛华严」六个字。文如其题,题如其文,这部大经就是讲这六个字。佛修因证果,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向佛陀学习,都应当知道修因,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佛门常说的「无上菩提」。所以这是人法一对。
  第五「广」这个字,「广」是讲作用,前面两个字「大」跟「方」都是讲本体,宇宙一切万法的理体跟现相。「大」是说体,「方」是讲现相,有体一定有相,相离不开体,体也离不开相,体跟相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古德对於这桩事情,为了让听众容易明白契机,所以常常用比喻说;比喻里面最常用的是用金跟器,这是世间人之所爱好,都欢喜黄金。黄金是体,黄金做出来的这些首饰那就叫器。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手镯,这个镯是器,我们用黄金做一个项炼,这个项炼是器。金是器之体,器是金的相状。如果我们用黄金造一尊佛像,这尊佛的现相这是属於器;仔细看看它的体,体是黄金。从这个比喻上,不难懂得体跟相的关系是决定分不开。如果说我只要黄金,我不要这些形相,不要相,说实在话金也没有了。你把这个金熔化成一块,它有一块的相,捏成一坨有一坨的相,你说我相都不要,相都不要那金就没有了。所以现相跟性体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体的作用是现相,体能现种种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自性是本体、理体)所现出来的。这一切现相的作用,相的作用是变化,所以我们讲用,有体之用,有相之用。「广」这个字是体之用、相之用统统都包括在里面,它的作用就广大无边。这个就是「体跟作用一对」,这是第五对。
  第六对这是讲「方」这个字。刚才讲,「方」是现相,「大」是自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能现、能变,所有一切现相是所现、是所变。这六个字就将整个宇宙人生理事、现相、作用就统统说尽了。佛虽然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我们听了之后依旧感到非常的茫然,只得到一个含糊笼统的轮廓,正是所谓「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要想深究其所以然,那就全经所说,全经所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之所以然,说明它所以然的道理。因此这七个字,每个字里面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六个字,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从这个题里面, 你就看到《华严经》上所讲「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不思议,普贤菩萨契入这个境界,末后一品叫「入法界品」,四十经里面经题意思很圆满、很明显,「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多无碍,一多不二,就是无障碍的法界,你能够契入,深深的契入,你就入「大方广佛华严」,这个时候应该称你叫普贤菩萨;你不是普通菩萨,你入这个境界你就是普贤菩萨。用什么方法入?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能入,「大方广佛华严」是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能所不二。
  因此,如果说「大」,七个字都大;说「方」,七个字都方。譬如我们讲大,「大」这个字,是「体大」,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诸位要知道,大小之大是相对的;相对的大,不大。这个「大」是不思议境界,没法子说,不得已用这个字来形容它、来赞叹它。所以这个「大」是赞叹的意思、是形容的意思,不能够落在数量上;大小是个量,落在量上就错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大而无碍。世尊在《楞严经》上说了一个比喻,我们的心性,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真心本性,这个才是自己,禅宗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自性也叫做本性,那才是真正的自己,有多大?佛把它比喻作虚空。我们现在感官里最大的,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是虚空,虚空很大。世尊把我们的心性比作虚空,而把现在我们感官里面最大的太虚空比作一片云彩,云彩在太虚空里面,诸位想想,哪个大?整个虚空法界在我们自性里面就像虚空里头一片云彩一样,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包太虚,给诸位说,是理,要从这上面来讲是体、是相。我们的心包太虚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诸佛如来心包太虚,我们每个人的心也包太虚。所以佛看到一切众生合掌恭敬,为什么?你也是佛!我是佛,你也是佛,佛跟佛彼此很客气、很恭敬。我们今天哪一样不如佛?量不如佛,他量周沙界,我们那个量很小,两个人还要吵嘴打架,都容纳不下。今天我们要学的,如何把这个量放大;心没有问题,那是理上的,那跟佛是平等的,心真包太虚。我们是不知道自己心包太虚,不知道没有关系,不知道也包太虚,知道不知道都无所谓。要紧的是量太小,这个不行,量要大,我们的受用就自在,你就得大的受用,得大的果德。所以「大」是讲性体,「方」是讲现相。
  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也就是心量大的人,真正到心包太虚,有那么大的心量,所现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一开头有六品,十二卷经文,讲毗卢遮那佛他的生活状况,他的福德庄严,那是什么?那是觉悟了、明白了,心量拓开了,所感得的福报,证明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句话,「依报随著正报转」,一点都不错。依报是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随我们自己心来转变,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决定不能够怪罪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好。不好的原因在哪里?是我们的心量太小,换句话说,我们用心不善,感得依报环境不好。如果我们用心要是善,什么叫善?什么叫不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就善,与「大方广佛华严」不相应就不善。「大方广佛华严」距离我们很远很远,很远不要紧,再远都不怕,只要我们方向对准就算善。这个意思诸位要细细听、要听懂,方向对准就是善,如果方向错掉、偏差就不善。如果方向跟它是一百八十度正好相反,那是最不善。
  我们再举个比喻,方向完全对准确是菩萨,这个人就叫菩萨;他只要循著这个路走,他一定达到。方向稍微偏一点点,偏的幅度还不大是辟支佛;又偏一点,那就是阿罗汉。如果偏到四十五度,往这边来的,那是六道轮回;偏到一百八十度,正好跟它相反,阿鼻地狱!我用这个方法来说,你们好懂,你们容易懂,确确实实如此。所以我们跟佛距离遥远不要紧,凡夫没有关系,凡夫可以学《华严》,凡夫可以契入「大方广」的境界,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明白告诉我们的。昨天跟诸位报告过,大心凡夫,什么叫大心?方向很准确,对准「大方广佛华严」,这是真正对准了。对准极乐世界,对准阿弥陀佛,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方向角度一丝毫都不能差错,真的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的方向目标决定准确!如果这部经纵然用上三年、四年的时间,我们在此地学习圆满,我们三、四年的时间把我们的方向调整,调整得一丝毫都不差,成功了,这一段光阴没有白费。也是我们这次讲这部经的目的,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帮助每一位同修调整方向,对准「大方广佛华严」就相应。相应,相就大,用就大了,作用就大了。
  「佛」这个字,佛是果报,修行证果,「果大」;究竟圆满的果报,我们称之为佛果。「华」这个字,是代表「因大」,这是我们佛法里面用这个作表法。植物先开花后结果,所以用果代表我们性德;就是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一切的无量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的,真正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一点都不错。可是我们无始劫来起了无明烦恼,把我们本有的性德障碍住,性德虽然有,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我们享受不到,所享受的是完全变了质的性德。大家能懂吗?无量的智慧(自性般若智慧)变成无量的烦恼。大家要晓得,烦恼就是菩提!烦恼无量无边不怕,转过来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烦恼没有了,智慧也没有了,那还得了!它是转变。为什么把智慧转变成烦恼?迷了,迷了就是迷失了自性。今天哪一个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心包太虚,谁知道?没有人知道,那你就是迷。你要是肯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自己这个心确实是包太虚空,你就觉悟了;你自性里头的烦恼慢慢慢慢它又转变,又转变成智慧了。一念觉就是佛菩萨,一念迷就是凡夫,凡夫跟佛没有差别,就是迷悟不同。佛对我们的恩德、对我们的教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迷,你感的果报是苦,你的生活状况苦不堪言。十法界里头,从上往下,愈往下愈苦,地狱是最苦。你觉悟了,境界转过来,你就向上提升。悟得愈大,悟得愈深,你的转变逐渐就恢复「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是一真法界,迷失了就变成十法界,迷悟不二。「华」是代表修因,通常把它归纳成一个纲领,这个纲领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六波罗蜜」,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六个原则。
  「严」,庄严这个严,是表「智大」,自性般若圆满的现前。你有修因,后来一定证果,由此可知,「佛」是一个能证果的人,「严」是你所证之法,果法。「严」是果法,「佛」是果人。修学这个人则称之为菩萨。我们刚才讲,他的目标方向跟「大方广佛华严」完全相应,这个人虽然是凡夫,也是菩萨,大心凡夫。大心凡夫,给诸位说,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因为这个经自始至终就是像《无量寿经》上所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丝毫不差与「大方广佛华严」完全相应。我们这个心一发,方向目标就准确,就正,这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诸位听到这几句话,也许你的心就发了,你现在就是初发心的菩萨了。可是佛常常在经上讲「初发心的菩萨多」,佛在经上比喻像鱼子一样,可是真正能长成的没几个。为什么?出了大门就退心,就退转了。在这里听的时候发心,出去就忘掉,就退心了,就难成就!如果你能保持初心永不退转,你跟善财童子一样,你这一生成佛了。为什么?不退转!不退转,一生就成佛。为什么佛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要无量阿僧只劫?实在说就是形容你非常容易退转,退转,那就这么难;要是不退转,很容易,一点都不难。所以发心能够保持你的发心,这是不容易的事情,这真正是高度的智慧,《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你真正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发心之后不退转,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一个人发心不退转,那个相貌、相状能看得出来,法喜充满,清凉自在,智慧增长,一定是这个样子,业障习气自自然然就消除。在本经用「严」来代表,代表究竟圆满的智慧,智大。
  「经」,就是「教大」,教学。学校的教育,我们今天讲大学,大学大不大?不大,大学不大。为什么?他学的东西很窄小,无量无边的法门他只修学一个法门、二个法门。我们讲现在学校,无量无边的科系、学术,他只学一个科系,只学一个专门,所以它不大,大学不大。可是佛经是大,那真大,它里面无所不包,尽虚空遍法界点点滴滴一些事理是应有尽有,一法不漏!所以这个教就大了。这种教,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社会教育」,所以佛的教学是社会教育,特别我们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里明显的显示给我们看。五十三参前面的三位善知识,是代表佛法教学的内容,佛、法、僧三宝。佛教给人什么?佛教给人三宝。我们学佛的人一入佛门先受三皈,就是把这三宝传授给你,这叫传授三皈,它代表整个佛法教学的内容。三宝就是觉、正、净,是性德,也是修德,性修不二。第四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的,弥伽长者,这是一位在家居士。他做什么工作?他就是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此地讲的教大。佛教是社会教育,他教学的对象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教学的内容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包,这个教大了;世出世间没有任何教学能够跟它相比较的。这七个字,如果说「大」,七个字都大。这是略略的先把题的大意给诸位报告出来,还得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大」是体大。这个大的意思是什么?古德跟我们讲,体具足两个意思:一个是常义,一个是遍义。常是永恒不变,我们真心本性永恒不变,这是常的意思,超越时间。遍是广博,像我们刚才讲的心包太虚,这是讲广大,从空间上讲。空间上讲,没有边际;从时间上讲,没有始终。无始终、无边际,这是大的意思。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即使体会得不深,稍稍能体会一分、二分,我们的受用就无尽。知道自己有个真心,真心比虚空法界还大,真心是自己。我们现在这个身是真心变现出来的色身,这个色身是什么?若就佛菩萨来说叫应化身,应化不是真身。我们今天这个身也是应化身,虽然跟佛菩萨都是应化身,应化的意思不一样;佛菩萨是愿力、智慧、功德的应化身,而我们是业障、烦恼、无明的应化身,这就不相同,所以起的作用就不一样。佛菩萨的应化身自在,我们这个应化身不自在,追究根源还是在觉与迷。佛菩萨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他明白,所以他应化自在。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理论与事实完全迷惑,一点都不知道,所以应化就不自在,我们叫业报身,随业流转,随业受生,就苦不堪言。虽然我很苦,我们大家都很苦,看到这个世界上几十亿人都很苦,我们在这些苦人当中还挺幸运,幸运在哪里?遇到佛法,尤其遇到不可思议的《华严》大法,佛法里面第一大教。我们有机缘遇到,有机缘接触到,有机缘听到,有机缘学习,正是《弥陀经》上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把后面一句话换一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遭遇此经」,不容易!有缘遇到这部经,如果自己有善根,善根是什么?能信、能解,我相信,我在这里听经我能听得懂,我读经我能念得明白,这是善根。明白之后能够发心依教修行,我们要把如来的大教变成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你就能契入「大方广」,你就能证得「佛华严」,你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心凡夫。佛在这个经上不是随顺众生说,完全是顺著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华严经》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为了帮助众生悟入,这才大慈大悲为我们演说这部经典。这是体大的意思。
  第二个字「方」,方是相大。自性本体本具无量的智慧、德能,我们通常讲这叫性德,性德就是相大。古德说「方」字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正的意思,一个是法的意思。什么叫「正」?就像我刚才举的比喻,我们的方向目标对准大方广这是正,一丝毫偏差都没有,这就是菩萨。二乘法声闻、缘觉都有一点偏差,这个偏差给诸位说不能得到正果,这是一定的道理,他必须修正他的偏差才能得到正果。所以诸大乘经里面,世尊对於二乘人的呵斥、责备,这种经文我们常常看到;看到这些经文,我们应当知道警惕,不能走偏差的道路。第二个字是法,「法」是方法,什么方法?成佛的方法,修行证果的方法。这个方法就像一条轨道一样,我们循著这个轨道,依照这个方法,决定可以契入「大方广」。我们叫契入「大方广」,如果在禅宗来说就叫明心见性。诸位要记住,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就是此地所说的契入「大方广」。入就是证、证入,《华严经》末后一品「入法界品」,这入了,入就是证的意思。你能够契入「大方广」,你就证得「佛华严」;「大方广」是理,明心见性;「佛华严」是事,就是一真法界。「佛」是一真法界的正报,「华严」是一真法界的依报,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这个法,你想想看多么重要!
  在本经,清凉大师分为四分∶信、解、行、证。首先,这是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今天再提一提也不碍事,我看看今天也有一些同修昨天没来的。如来说法的善巧我们要学习,如来是第一个先把果报端出来,让大家看一看,让你相信!那个果不好,你怎么说,人家的信心都生不起来。譬如我们种瓜、种果种得非常好,我们有方法,这收成,把收成展现在大家面前,开一个展览会让大家来欣赏;看到这么好的果实,他就想要来跟你学,你是怎么种的!所以佛是先将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展现出来给你看。同样一个道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他本身就示现的果报。如果这个果报不殊胜,人家看到释迦牟尼佛掉头就去,谁愿意跟你学?诸位晓得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天天到外面去托钵,过这种生活。一天吃一餐,世间一般人三餐都不够,吃五餐;佛跟这些学生们一天吃一餐,吃得那么简单,而营养那么好。我们在经上看到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在来讲是美男子,人人看到人人喜欢,都愿意亲近他,舍不得离开他。他这果报端出来给你看,所以讲经说法有那么多人来听。我们今天一坐上讲台,面孔瘦瘦的、干巴巴的,人家一看到的时候,信心完全没有了,说得再好也没有人相信。
  我们要想利益众生,用什么方法?先把自己修好。连世俗人都说「相随心转」,第一个我们要把相貌转过来。我学佛了,学了半年、学了一年、二年,相貌跟一、二年之前决定不一样。人家一看到你,你的相貌愈来愈好,愈来愈年轻,你是怎么保养?我是念阿弥陀佛保养的。大家不都念佛了吗?你不拿出个样子给人看,那怎么行?体质,身体健康长寿,我们常讲不生病,不老、不病,这是世间最令人羡慕的,特别是中年以上,他最羡慕的就是不衰老、不生病、健康长寿,有钱都买不到。天天去找医生,天天去吃补品,愈补愈坏、愈糟糕。我们能够把这个样子、形相转变过来,你就能影响许许多多人,佛法才能兴隆,才能够普遍在这个世间弘扬。我们自己转不过来,说法谁听?由此可知,这个法门自己要真干,从自己做起。我们先不能要求别人,先要要求自己,我们自己能不能跟大方广相应。
  所以我们这次讲经,我们的总题目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想想这八个字,我们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表率、做榜样?凡是不能的,立刻要修正,凡是可以的,那就认真保持,这才能自度度他,才能帮助社会,才能够利益众生。经不是空谈,一定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到,说到做到、读到做到、听到做到。希望我们在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当中,我们这样不间断的薰习,真正能把自己的命运改变,我们也得到《华严》的真实受用。这是讲的法,这个法太妙、太好了。
  第三个字「广」,广是用大。刚才说了,用如其体,无不周遍。它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包,一个是能遍;能包就是刚才所说心包太虚,能遍就是量周沙界。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称体之相、称体之用就周遍法界。但是,哪一个现相、哪一个作用不称体?没有!决定找不到。诸佛菩萨他们觉悟了,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称性,都跟性体一样周遍法界。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即使恶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他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给诸位说,也是周遍法界。不能说悟了周遍法界,迷了就不是周遍法界,那这个事无障碍讲不通,性德的圆满也讲不通。迷、悟都周遍,一个是自己知道周遍,一个是自己不知道周遍。过去未曾听人讲过,也没有读过这种大经,这是不思议的大经。今天我们读到了、听到了,然后才晓得我们的起心动念,一个善念周遍法界,一个恶念也周遍法界,怎能不谨慎?断恶修善是我们眼前最重要的修学科目。与自性体、相、作用(就是大方广)相应,这是至善,止於至善。
  如果你要是不会,也有个变通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对於事实真相、这些道理是一点都不晓得,只要你专心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一个杂念都没有,也是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怎么讲法?念佛将来一定见佛,《楞严经》上说得好,「忆佛念佛」,忆是想。有同修常常告诉我:妄想太多、杂念太多。问我:怎么办?你想,我怎么办?这个事情你问佛,佛也没办法,问题在你自己!佛说得很好,你打妄想,打妄想不怕,你把那个妄想转变一下,想佛,这就好!不要想别的,想佛!把你那个想的境界,你所想的境界换一换,换成阿弥陀佛。我们曾经印很多小的佛像,卡片的佛像,就是希望自己常常带在身上,一打一个妄想赶紧拿出来看看佛像,想佛!经念得很熟,想经!想佛在经上讲的话,你想这些就好!不叫你断妄想,妄想是断不掉的,换一个对象,这是个好办法。你常常想佛,常常念佛,这个「念」是心上有佛,不一定挂在口上。口里头阿弥陀佛,心里头还打妄想,那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口里不念佛,心里想著佛,想著佛的教训,那叫真正念佛,那是真念佛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见到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就引你入「大方广」,就帮助你证「佛华严」,这是一条近路。妄想多,不要害怕!怕,愈怕愈糟糕,愈怕妄想愈多,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把妄想换成阿弥陀佛,这样就好。这是说到「广」的意思,作用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1 00:47 , Processed in 0.0428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