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362|回复: 0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一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1-5 13: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  袾宏  述

此经疏钞。大文分三。初通序大意。二开章释文。三
结释咒意。为顺诸经序正流通三分。亦顺净业信
行愿故
○初通序大意(五)  初明性二赞经三感时四述
意五请加
○初明性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
  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
通序经意。大文分五。自初明性。乃至五请加。今初
明性。此经盖全彰自性。又诸经皆不离自性。故首
标也。灵者灵觉。明者明显。日月虽明。不得称灵。今
惟至明之中。神解不测。明不足以尽之。故曰灵明。
彻者通也。洞者彻之极也。日月虽遍。不照覆盆。是
彻而未彻。今此明。辉天地。透金石。四维上下。曾
无障碍。盖洞然之彻。靡所不彻。非对隔说通之彻。
云洞彻也。湛者不染。寂者不摇。大地虽寂。不得称
湛。今惟至寂之中。莹净无滓。寂不足以尽之。故曰
湛寂。恒者久也。常者恒之极也。大地虽坚。难逃坏
劫。是恒而未恒。今此湛寂。推之无始。引之无终。亘
古亘今。曾无变易。盖常然之恒。无恒不恒。非对暂
说久之恒。云常恒也。非浊者。云有则不受一尘。非
清者。云无则不舍一法。无背者。纵之则无所从去。
无向者。迎之则无所从来。言即此灵明湛寂者。不
可以清浊向背求也。举清浊向背。意该善恶圣凡
有无生灭增减一异等。大哉二句。赞辞。大者当体
得名。具遍常二义。以横满十方。竖极三际。更无有
法可兴为比。非对小言大之大也。真者不妄。以三
界虚伪。唯此真实。所谓非幻不灭。不可破坏。故云
真也。体者。尽万法不出一心之体。体该丁用。总而
名之曰真体也。不可思议者。如上明而复寂。寂而
复明。清浊不形。向背莫得。则心言路绝。无容思议
者矣。不可思者。所谓法无相想。思则乱生。经云。汝
暂举心。尘劳先起。是也。又法无相想。思亦徒劳。经
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是也。故曰心欲缘
而臣亡也。不可思议者。所谓理圆言偏。方生理丧。经
云。凡有言说。皆成戏论。是也。又理圆言偏。言不能
尽。经云。一一身具无量口。一一口出无量音。如善
天女。穷劫而说。终莫能尽。是也。故曰口欲谈而词
丧也。又此经原名不可思议。故用此四字总赞前
文。盖是至理之极名也。末句结归。言如是不可思
议者。当是何物。惟自性乃尔。言性有二。兼无情分
中。谓之法性。独有情分中。谓之佛性。今云自性。且
指佛性而言也。性而曰自。法尔如然。非作得故。是
我自巳。非属他故。此之自性。盖有多名。亦名本心。
亦名本觉。亦名真知。亦名真识。亦名真如。种种无
尽。统而言之。即当人灵知灵觉本具之一心也。今
明不可思议者。惟此心耳。更无余物有此不思议
体兴心同也。若就当经。初句即无量光。洞彻无碍
故。二句即无量寿。常恒不变故。三四句即灵心绝
待。光寿交融。一切功德皆无量故。五句总赞。即经
云。如我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末句结归。
言阿弥陀佛全体是当人自性也。又初句明无不
照。即用大。二句静无不含。即相大。三四句回绝二
边。即体大。五句总赞。所谓即三即一。双泯双存。辞
丧虑亡。不可思议。末句亦结归自性也。又初句言
照。即解脱德。二句言寂。即般若德。三四句言寂照
不二。即法身德。五句总赞。末句结归。例上可知。又
以四法界会之。则清浊向背。是事法界。灵明湛寂。
是理法界。灵明湛寂而不变随缘。清浊向背而随
缘不变。是理事无碍法界。不可思议。是事事无碍
法界。以此经分摄于圆。亦得少分事事无碍故。末
言自性。亦是结属四法界归一心也
○二赞经(二)  初总赞二别赞
○初总赞
  澄浊而清。返青而向。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
上言灵明湛寂之体。本无清浊向背。毕竟平等。惟
是一心。今谓约生灭门。以不如实如真知法一故。
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则无明所覆。失本流末。浑乱
真体。故名曰浊。如澄泥沙。复使净洁。斯之谓清。即
指转五浊而成清泰也。无明所引。弃觉逐尘。违远
真体。故名曰背。返其去路。复使归还。斯之谓向。即
指背娑婆而向极乐也。然此且就众生一期从迷
得悟而言。似有澄之返之之迹。而于自性。实无得
失。变无增损。是故时浊时清。水非生。忽背忽向。
人无二身。所谓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也。三祗
者。三阿僧祗劫也。僧祗解见后文。言三者。以释迦
成道。从古释迦至尸弃。历七万五千佛。从尸弃至
燃灯。历七万六千佛。从烯灯至毗婆尸。历七万七
千佛。云三祗也。备经多劫。远之又远。而今 越一
念。疾超生死。一念者。妈能念阿弥陀佛之一念也。
诸圣者。佛及菩萨也。自凡望圣。隔之又隔。而今不
出片言。直登不退。片言者。即所念阿弥陀佛之片
言也。至哉二句。赞辞。至。极也。至极而无以加也。妙
者。即上四句总明妙义。用者。用也。夫垢心难净。
混若黄河。妄想难收。逸如奔马。历恒沙无数量之
劫。轮转未休。攻三藏十二部之文。觉路弥远。而能
使浊者清。背者向。一念顿超。片言即证。力用之妙。
何可思议。用从体相而出。故止言妙用也。末句结
归。言如是妙用当是何经。惟佛说阿弥陀经。足以
当之。或问小乘且置。只如诸大乘经。广如山积。云
何妙用偏赞此经。答。修多罗中虽具有此义。未有
如此经之明且简者。故夫称性而谈。正直而说。非
不圆顿。而澄浊返背。方便未彰。其余法门。或浩博
而难持。或幽深而冈措。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
既得往生。直至成佛。即方便而成圆顿。神功胜力。
不归此经。将谁归乎。又前是性德。今是修德。前是
自性清净。今是离垢清净。乃至性尽障尽等。互融
不二。如教中说
○二别赞(四)  初先出说经所以二统论净土功
德三特示持名为要四广显持名所被
○初先出说经所以
  故我世尊。乍说三乘。终归一实。等颁珍赐。更锡殊恩
承上。此经具有如是不可思议功德。故佛说此经。
良有以也。乍者暂也。暂时之说。非究竟也。三乘者。
乘本无三。权说有三。谓声闻缘觉菩萨也。终干对
乍而言。实者对权而言。言世尊始成正。演大华
严。大教难投。随众生根。说三乘法。后乃会权归实。
悉。兴大车。故曰颁珍赐。此如来一代时教之大
致也。而于其中。复出念佛一门。不论大根小根。但
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但
往生者。即得不退。喻如不次之擢。荫序之官。恩出
非常。名殊恩也。又殊恩复含二义。一者念佛是恩
中之殊。二者持名念佛。又殊恩中之殊也
○二统论净土功德
  指四十八之愿门。开一十六之观法。愿愿归乎普度。
  观观宗乎妙心
上赞净土法门之胜。今于净土。先出余经。然后较
量此经更为殊胜。愿门。观法。具在二经。言从初愿
以至愿终。无非尽摄众生同生净土。自初观以至
观末。悉是空假中道圆极一心。繇此一心。出生大
愿而成正觉。即以本愿还度众生。而归一心净土
法门。二经大罗。意盖如此
○三特示持名为要(二)  初较论要约二究明利益
○初罗论要约
  又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玄。尤应守约。知先
  则务生彼国。守约则惟事持名。举其名兮。兼众德而
  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
即前大本观经。罗而论之。知持名尤为要约也。广
大者。以四十八愿。涵包幽显。统括圣凡。广大恢宏。
茫无畔岸。入之必有繇渐。故责知 。传曰。知所先
后。由近道矣。深玄者。以门分十六。事匪一端。而复
妙观精微。初心靡及。操之必得其要。故应守约。轲
氏曰。守约而篱博地。善道也。云何知先。繇生彼国。
近事如来。如是大愿。庶可希冀。但得见弥陀。何愁
不开悟。故以求愿往生为先务之意也。云何守约。
良以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佛虽至极。惟心即是。今
闻佛名。一心执持。可谓至简至易。功不系施。而万
法惟心。心清净故。何事不办。刹那运想。依正宛然。
举念欲生。便登彼国。是则难成之观。不习而成。故
以持名念佛。所守尤为要约也。天如谓大圣悲怜。
直劝专持名号是也。举名者。佛有地钽德。今但四
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
德。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各
万名。皆此一名摄无不尽。专持者。众生学佛。亦有
无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该之。以持名即是
持此一心。心该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
沙微尘一切行门摄无不尽。故名守约
○二究明利益(三)  初因成二果证三总结
○初因成
  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
不念佛前。念仿尘劳。所谓一刹那间。九百生灭。生
住异灭。分齐头我量无边。天眼莫覤。名万虑也。
此万虑者。甲灭则乙生。俄去则[条-木+火]返。百计除之。终
莫能得。今以持名之力。正念才举。娴想自除。喻如
师子出窟。百兽潜踪。杲日照霜。千林失白。名咸休
也。故永明谓有人数息。觉观不休。念佛称名。即破
觉观。此其验也。休之又休。穷其源本。故云究极。至
于一心不乱。是为成就念佛三昧
○二果证
  乃知匪虽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
  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兴庶
  鸟偕音。琼院共茆堂并彩
既得一心不乱。始知莲华行树。种种庄严。并百戊
外。何必耳听金言。方是弥陀说法。娑婆印坏。始名
净土文成者哉。然则珍禽庶鸟。琼院茆堂。何劣何
优。何净何秽。故曰西方在目前也
○三总结
  盖繇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
  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
  唯心净土
承上殊因妙果。正繇念佛至于一心。则念极而空。
无念之念。谓之真仿。双念体本空。念实无念。名真
念也。生无生者。达生体不可得。则生而不生。不生
而生。是名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如后教起中辩。故
知终日念佛。终日念心。炽然往生。寂然无往矣。心
佛众生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盖心即
是佛。佛即是生。诸佛心内众生。念佛生心中诸佛
也。故云一体。中流两岸者。娑婆喻此。极乐喻彼。始
焉厌苦欣乐。既焉苦乐双亡终焉亦不住于非苦
非乐。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也。自性弥陀。唯心
净土。意盖如是。是则禅宗净土。殊途同归。以不离
自心。即是佛故。即是禅故。彼执禅而谤净土。是谤
自本心也。是谤佛也。是自谤其禅也。亦弗思而巳矣
○四广显持名所被
  此则理之一心。全归小智。亦复通乎事相。曲为钝根
理理一心。详见后文。今谓自性唯心。正指经中理
一心不乱言耳。上智乃克承当。钝根未能领荷。故
此一心。不专主理而亦通事。以事一心。人皆可行。
所谓夫妇之愚不肖。而兴知兴能者也。如天普盖。
似地普擎。大造之中。无弃物故
○三感时(三)  初总叹二别叹二结叹
○初总叹
  奈何守愚之辈。著事而理无闻。小慧之流。执理而事
  遂废。著事而迷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而遣事。
  比贫土获豪家之券
上言佛慈双被智愚。今言众生不体佛意。有善教。
无善学。故可叹也。守愚者。愚而甘愚。小慧者。慧而
不慧。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资。不可偏
废。著此执彼。劂弊等耳。蒙童喻全愚。昏沉未开。仅
能读文。了不解义。所谓终日念旨。不知佛念者也。
贫土喻小慧。昔有窘人。路获遗券。见其所载田园
宫室。金帛米杰。种种数目。大喜过望。自云巨富。不
知数他人宝。于巳何涉。所谓虽知即佛即心。判然
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约理则无可念。约事。则无可
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无念。故理事双修。即本智
而求佛智。夫然后谓之大智也
○二别叹
  然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
  明。反受落空之祸
上文双揭二病。今于二病。别举其尤。谓著事而信
心不切。固无足论。假使专持名号。念念相继。无有
间断。虽或不明谛理。巳能成就净身。品位纵卑。往
生必矣。所谓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恶。但恐榜上
无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执理而心实了明。
亦不必论。假使骋狂慧。耽著顽虚。于自本心。曾
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
    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问。何故不咎
钝人。反抑利者。答。利者恃才高举。常谓远胜钝人。
今为此说。使知画虎弗就。反落一筹。冀彼知非。
心念佛。非曰抑之。实惜之耳
○三结叹
  遂使垂手徒勤。倚门空望。上孤佛化。下负巳灵。今生
  以及多生。一误而成百误。甘心苦趣。束手死门。无救
  无归。可悲可痛
垂手者。古云。嫂溺摇之以手。倚门者。王孙买母云。
汝朝出而不还。则吾倚门而望。今谓众生没于苦
摄。佛授之如垂手深渊。众生背觉合尘。佛念之如
倚门望子。援这虽殷。念之虽切。深沉不起。远逝无
还。是孤佛化也。下负者。凡厥有心。定当作佛。故佛
教持名。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而漠然不信。宁
不负巳灵乎。今生多生者。生生堕落。无有穷巳也。
一误百误者。此生蹉过。多劫难逢也。入苦趣。似蝇
蛆饫于厕中。赴死门。灰牛羊就乎屠肆。莫为救拔。
无可归凭。岂不哀哉
○四述意(三)  初愧巳不德二明巳所尚三原巳释经
○初愧巳不德
  袾宏。末法下凡。穷陬晚学。冈通玄理。素鄙空谈。画饼
  何益饥肠。燕石难诬买目
上明念佛获如是益。不念佛招哪是损。故述巳意。
惟崇念佛。今初先以钝根自理也。末法。则生之不
时。下凡。则报之不胜。穷陬。则见之不广。晚学。则智
之不深。事且未能。况复知理。明所言不足取信于
人也。素鄙者。自知浅劣。愧鄙空谈。所谓耻其言而
过其行也。画饼可知。喻空谈也。燕石者。似玉而非
玉者也。买胡者。西域买人善别宝者。也昔有得燕
石者。自谓瑜瑾。骄眩俗目。冀得重售。以示买胡。曰。
石也。大惭而返。喻依稀见道。彷佛不真。明眼人前。
堪作一笑
○二明巳所尚
  祗承先敕。笃奉斯经。望乐国为家。乡。仰慈尊如怙恃
既揣钝根。事必师古。祗者。敬也。世主玉音。法王金
口。均名曰敕。笃奉者。奉之至也。乐国言这乡者。寂
灭净土。乃当人安身立命处。而舍离故里。飘泊他
乡。游子伶仃。唯有思归一念而巳。慈尊言怙恃者。
父曰吾怙。母曰吾恃。佛以大慈大悲。接引众生。是
怀我以圣胎。饲我以法乳。即今内外身心。莫不荷
其恩力而得成立。劬劳之德。吴天冈极。而乃叛弃
本生。螟蛉异姓。惟应怀慕终身。左右无方。定省不
违而巳
○三原巳释经
  仍以心怀兼利。道贵弘通。慨古疏[甚*少]见其全。惟数解
  仅行于世。辞虽切而太简。理微露而不彰。不极论其
  宏功。俦发起乎真信。顿忘肤见。既竭心思。总收部类
  五经。直据文殊一行。而复会归玄旨。则分入杂华。贯
  穿诸门。则博综群典。典一不消归自巳。有愿皆回向
  菩提。展此精诚。乞求加被
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故不忍独善其
身。心怀兼利也。兼利之道。弘法为先。而此经注疏。
今多泯没。稽古无繇。唯一三仅存。略举大端。未畅
厥旨。宏功者。即不可思议功德也。不知此经具有
如是功德。则疑而不信。信亦不真。疏钞之作。不容
巳也。肤见者。肌肤在表。所入不深。喻浅见也。浅见
奚能测佛深义。而以救世心殷。顿忘其陋也。心思
者。心之官则思。尧舜之圣。尚竭心思。我何人斯。庸
可忽也。部类者。专谈极乐大本等五经也。文殊者。
文殊般若经。专称名字一行三昧也。杂华者。以华
严性海为宗。明教非权浅也。群典者。引诸经论以
证明。言非臆见也。详如义理部类二门。及后经文
中辩。消归自巳者。明不专事相。究其归著。悉缘消
化融会。归于我之本性。良繇出恨世间。无一法出
于心外。净土所有依报正报。一一皆是本觉妙明。
譬之瓶环钗钏。器器唯金。溪涧江河。流流入海。无
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回向菩提者。
凡所修为。咸愿往生。是名回向。而向无他向。回向
西方者。回向自性也。末二句。摄前起后。欲兴善事。
必仗佛加。菩萨且然。况复凡吕。精者无二。诚者不
虚。古谓精诚之极。鬼神兴通。而况三宝大慈。悯念
众生。犹如赤子。但有利于众生。精诚求这。宁不加被
○五请加
  归命娑婆说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不可思议佛护
  经。吉利文殊诸圣者。二士六方偏尘刹。过去见在及
  当来。无尽三宝咸证知。惟愿慈悲摄受我。我今妄以
  秽土见。蠡测如来清净心。仰承三宝大威神。加被凡
  愚成胜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迩益含灵。见闻
  随喜悉往生。同证寂光无上果
归命。如波罗密例。倒语法也。归义有二。一者归投
义。言世人至重者身命。举身命而归依。诚敬之至。
无二心也。二者归元义。举身命而归依。即是总摄
六根还归一心也。娑婆言释迦。西方言弥陀。先释
迦者。教所繇兴也。孺子封俟。尚不背本。凡夫入圣。
岂得辜恩。古有临终焚香先供养释迦者。正此意
也。说法主者。说法度生。一土之中。无二佛故。接引
者。众生念佛。佛垂接引。喻如行路。弱者接而济之。
迷者引而导之也。复有二久。见生接引。则资其道
心。临终接引。则摄其神识。大慈尊者。如母忆子。名
之曰慈。慈无以加。名之曰大。尊即主义。交互言之。
亦可释迦此土之尊。弥陀彼土之主也。兼二如来。
是谓佛宝。不可思议佛护念经。此经愿名也。是谓
法宝。舍利文殊等。闻经众也。是谓僧宝。称之为宝。
略有六义。一希有义。二离垢离。三势力义。四庄严
义。五最胜义。六不[日*ㄆ]义。具如要集中说。推而极之。
极乐娑婆二土。四维上下十方。以至微尘佛刹。则
遍一切处。过现未来。则遍一切时。于中三宝。横该
竖彻。无穷尽也。又三宝者。复分事理。有别有同。如
后文辨。今是内外自他悉归命也。古云佛灭度后。
凡诸弟子。所有著述。皆归三宝。良繇圣境高玄。佛
言微妙。而欲以凡夫毫末之智。冈自评量。是乃用
蠡测海。持管窥天。漫自疲劳。所得几何。故必归命
三宝。冥希加被。威神者。如经言佛力不可思议。法
力不可思议。坚圣力不可思议。仗三宝力。能使愚
衷。忽成胜智。凡口所述。冥通圣心也。遐迩者。兼处
兴时。处则繇一隅以至周遍十方。时则系刹那以
至尽未来际。皆名自迩及遐也。含灵者。拣非木石。
谓一切有情也。见闻随喜者。但于此经。目览耳听。
以至暂尔随顺生欢喜者。皆植善根。同生彼国也。
寂光者。如来真净土。生彼国巳。见佛闻法。悟无生
忍。得自本心。寂照不二。名常寂光。无上果者。佛证
圆满大觉。超越二乘及诸菩萨。此果之上更无过
者。名无上果。是证佛一切种智也。经云。皆得不退
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知但得往生。毕竟
成佛。故云同证寂光无上果也。乞求加被。意盖如
此。以上通序一经大意竟
○二开章释文(二)  初略标二详释
○初略标
  将释此经。总启十门。一教起所因。二藏教等摄。三义
  理深广。四所被阶品。五能诠体性。六宗趣旨趣。七部
  类差别。八译释诵持。九持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此例华严疏旨。略为十门。前八义门。后二正释。又
此兴天台五重玄义。大同小异。盖开之成十。束之
成五。稍有详略云尔
○二详释(十)  初教起所因(至)十别解文义
○初教起所因(二)    初总二别
○初总
  先明总明。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
  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
  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大事因缘者。引法结经文。彼经以如来出世。本欲
度诸众生。悉皆成佛。不得巳故。权说三乘。后至机
熟。会三归一。方酬本意。故知华严以后。法华以前。
虽有种种法门。浅深不一。无非为此大事因缘。除
此一大事外。更无二事。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
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
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二别
  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
  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
  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
  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
  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
  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
  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释见下文。而生起有序。喻如钩锁。初以众生迷溺。
为作津梁。二所以能为津梁者。为有最胜方便故。
三何名最胜方便。以能直度凡夫故。四岂独凡夫。
亦度二乘圣人故。五岂独二乘。亦度菩萨故。六岂
独人中。亦普度一切众生故。七岂独平处度生。偏
度障难故。八虽云度生如是广大。实不离众生一
念得入无念故。九既即念得无念。亦即生得无生
故。十通该前九。知此持名念佛。径中之径故。又繇
是径中之径。乃能津梁末法故。则后先次第。终始
循环。故云钩锁
  初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巳当浊世。
  况今末法。正入斗争。转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赖此经
  神力。救拔余生。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
巳当浊世者。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释迦出时。
人寿百岁。久经浊世。巳为可悯。正入斗争者。前五
百年。解脱坚固。渐次五百。禅定多闻而及塔寺。今
当斗争坚固之时。更为可悯。后之又后者。乃至法
灭。倍更可悯。故佛说此经。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
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
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
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伸缩。佛灭法存。但有信
者。速超生死。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
大本言。佛灭久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
住世度生。最后方灭。则知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
夜方沈。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
譬之慈父。忧念后昆。心无尽故。置为生计。能使远
裔残支。至于家破身贫。犹堪资藉。故曰至极悲心。
预垂济度
  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者。入道多门。本无拣择。
  险夷曲直。难易攸分。则无量门中。念佛一门。最为方
  便。略陈有四。一不值佛世。得常见佛方便。二不断惑
  业。得出轮回方便。三不修余行。得波罗密方便。四不
  轻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法门者。道体幽玄。从门始入。为门不同。故云无量。
权巧接引。令得入门。名为方便。而言胜者。方便中
方便也。即观经所谓异也。多门者。或谓门门可以
入道。何必念佛往生。而有易有难。不妨无拣择中
而说拣择。险者崎岖难行。曲者纡回难到。喻余门
也。夷坦则易地。喻念佛人皆可为。直捷则易到。喻
念佛速超生死。如韦提希。亦遍观十方世界。而惟
愿生极乐也。得常见佛者。起信论既示真如三昧。
及二门止观竟。复云。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以娑
婆不常值佛。惧谓信瓦难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
信心。谓专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见于佛。如修多罗
说。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终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5 18:34 , Processed in 0.0402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