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172|回复: 0

大正藏第34册No.1723妙法莲华经玄赞-二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29 11: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大正藏第 34 册 No. 1723 妙法莲华经玄赞》

  解妨难者问论解七喻及十无上。皆云雨喻。何故题品云药草喻。不言雨喻品。答论说能滋之法以显所喻故。以雨喻为名。经取能喻之体以破彼疑。故标药草。倒者以乘无别为病。破者以机有别为破。故假所润药草。以况所滋根性。由此不标雨为譬喻。亦不双举雨草二性为品。问此品亦言二木。何故不标草木品。答据实而言理应双举。但以正法之设本破生病。生有乘同之疾。故以草异破之。无上显体尊高。未是破于生病故以药草为品。不以木等标名。草宽木狭草小木大。显通三乘不唯于大。显润生长不唯成熟故有解云。药者是雨。法药能滋。草者是机。所滋生性。以药喻法以草喻机。二既双彰便无难矣。文虽不然理亦何爽。又前譬喻品有所厌火宅.所欣三车。二合譬喻但可总言。此以所润机殊破彼执一之病。故唯以药草为喻。

  经。尔时世尊(至)说不能尽。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三。初赞印。次迦叶当知下陈述。后品末二颂结成说实为授记之渐。此初也。先赞印。后更叹讶。言合理故善哉义契真故印。显彼所言尚未穷德故。更自叹佛同长者。以小可喻于大。汝同穷子圣德微亦许同故。赞且印。诚信也敬也。信如所言敬如说故。佛德难思说之叵尽。

  经。迦叶当知(至)不虚也。

  赞曰。下陈述。分二。初长行。后偈颂。初文有二。一陈说二结成。将临偈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下是。初中有三。一法述。二喻述。三合述。法中有四。初佛兴于世。二法利群生。三受道有殊。四不能自达此初也。于法自在所说不虚故。兴于世导利含蠢。

  经。于一切法(至)一切智地。

  赞曰。二法利群生。以大悲智方便善巧离名相法。能善说之以利群生。所说之理亦契至于佛智境地说合证故。到者至合之义或教顺于理理顺于行。行顺于果。故言到于佛果地也。以此普滋所应化故。

  经。如来观知(至)通达无碍。

  赞曰。三受道有殊。由识空有法之所归究竟真性。及知众生心行所趣。故能令彼各得生长。无垢称经云有。无所趣意乐所归。故所归趣即是三性。究竟归趣故即真如。心所趣者即是所欣遍趣之行。于理智中达之无碍。或由佛达法.及众生心.行。故能受道令三乘别。

  经。又于诸法(至)一切智慧。

  赞曰。四不能自达。佛于诸法能究竟尽。故能识根性。初与三乘。后示众生佛之智慧。众生不尔何理能知自性他性。下喻及合皆有此势。故作四科。又有释言。法述有二。初总明于法自在所说不虚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下别显不虚别显不虚中有四。一能开菩提.涅槃二体。开晓众生之心。以智方便而演说等是。二能显真如以示众生。法之所归是。三能悟菩提智故。以悟众生通达无碍是。四自曾能入亦令他入。示一切智慧是。虽作此解顺上一乘观此下文乃成别意。又别显不虚。四者。一穷法实性。二能知空有三知生心乐四能示权实。以智方便等者法实亡言。以言显说名智方便。此智方便所说之法虽非即真。然与佛智所证之法亦复无别。地者依止。佛智所观依止之处。真境名地。意言佛说真.俗谛理。合契到于佛智境地。体无异故合实法故。或教能顺理理能顺行。行能顺果故到佛地。一切智者是佛智故。如来观知等者。此能知空.有诸法所归。谓遍计所执.依他.圆成三性法也。或所归趣者。即真如理诸法究竟所归处故。亦知众生深心所行者。谓知心行及彼深心之所乐行。即是众生心.及所遍趣行达之无碍。又于诸法等者。既达诸法究竟明了。故能显示众生智慧。三权一实。令生欣证。此上意言。所说契智境识法空.有性解生心行所应学道。故能示众生佛之智慧令其归入。由此四义所说不虚。所说不虚故佛智无边。汝何能说。佛知诸法识众生心故。能初权后说实法。众生禀之成五乘别。众生无是功德智慧。不识法体及众生心。云何能知法之权实而执三乘无有差别。

  经。迦叶譬如(至)名色各异。

  赞曰。下喻说。中分二。初总喻。后别喻。此初也。土地已前喻能有所生。已下喻所有。三千大千彰所依器。一佛化境。于中有四。一山。玉篇艮为山山产也。宣气散生万物。二川。贯穿通流水也。三溪。尔雅水注川曰溪。四谷古鹿反。玉篇亦余玉反。水注溪曰谷。说文泉之通川曰谷。喻大千中有四生类。此等土地所有之中。卉即三草。木即二木。卉音许贵反。百草总名亦众也。卉及木皆有藂.林。意显草木各有众多。此虽众多就中世出世善法种子喻于药草。五乘种子体类各别如种类若干。相用有殊如名.色各异。色者形貌亦色类义。

  经。密云弥布(至)大千世界。

  赞曰。下别喻。有四。一法王出世喻。二说教普滋喻三。禀润各异喻。四不自觉知喻。密云弥布是初喻也。遍覆以下是第二喻。化身隐实八相渐现。潜为广利如云密而弥布。非卒暴云不为灾故。云有十德。颂中自释。一化佛化三千大千同时出现。声亦遍彼。故言遍满大千世界。

  经。一时等澍(至)及诸药草。

  赞曰。下第三段禀润各异喻有二。初一雨所滋。后禀润各异。初文有三。一总标。二横滋。三竖长。此初也。一时者应机熟故。等澍者一音演说各随解故。澍音之戍时遇二反。时雨也。今从初反。其泽普洽利滋同故。洽音候交反沾也。遍彻也。调和遍洒之义卉木林藂喻如前释。药草喻善根。

  经。小根小茎(至)大枝大叶。

  赞曰。此横滋也。三乘性异破乘同病。根性有三。故分三种。涅槃经云。譬如病人有其三种。一若遇良医及以不遇。决定可差。即此大草。二若遇即差。不遇不差。即此中草。三若遇不遇定不可差即此小草。此三乘中各有禀教.理.行.果四而生长者。故皆说有根茎枝叶。依教证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如根茎等生次第故又依胜劣果.行.理.教如次配之又解此三之中皆有四法。一种性。二发心。三修行。四得果。此四通三。如次配之。横名三乘。竖名四类。类依性有故说为横。亦有说四。即是胜解.见.修.无学。此义不遍小草中有。故不取之。

  经。诸树大小(至)各有所受。

  赞曰。此竖长也。论唯说大木不离我身。是种子无上义。大草中分大小树。不退位前名为小树。不退位后名为大树。此有二义。一云七地以前名为小树。八地已上名为大树具四不退故。准下颂文。但于二木分上中下。故合二木以分三品。谓五地已前名下。创得三摩跋提乐意生身故。六七八地为中。得觉法自性意生身故。九十二地名上。得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故。有义不然。初地已前是何品摄岂非小木。若依此义初地已前名下纯有漏修故。初七地名中有漏.无漏二杂修故。八地已后名上纯无漏修故。二云初地已前名小树。初地已上名大树证不退故。大小二树各有下中上者。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小树三。十信即是初发心住摄。四决择分善根即第十回向摄。由此华严但说三十位不说十信。发心住中成八相故。亦不说四善根。法界无量回向中住四观故。但说舍利弗修道经六十劫退。即是至第六住满。未入第七不退住中。故知十信更无别位。由此但说三十三阿僧祇。地前为三不说四故。对法等说初劫满已修四善根。不说时长别劫修故。故四善根十回向摄。大树三者。初二三地名下相同世间故。四五六地名中方同出世故。七八九十地名上超过世间二乘道故。若说三草皆有下中上者。小草之中。说人为下。欲天为中色天为上。中草三者。七方便为下。圣有学为中。无学名上。前是横贯三乘。今乃竖通三位。

  经。一云所雨(至)华果敷实。

  赞曰。禀润各异也。能滋教一。所滋卉木各有差别。生喻初心长喻后习。华敷喻闻教修行。果实喻证理得果。敷音抚夫反开也陈也。由各受润随其种性生长华果各各不同。以教对理而忘其机。或以教对后不定性等成熟之根名为一雨。亦名一音所说理法唯一相故。退性究竟并作佛故。以教对机忘其理法。或对初机未成熟位。而有所运名为三乘。亦名三车。随彼机宜初傍引法说而有三。故以教含行名为三藏。诠戒.定.慧行差别故。若以教含理。对机而说名为二藏。谓菩萨声闻藏。阿阇世王经亦名三藏。谓菩萨.独觉.声闻藏也。今以教对理及后机一名一云雨。滋彼三机称其种性名为三乘。现理有所对之机明乘有异。教对机.理以明摄义立其藏名。将显理之教。以运载机。立其乘称。是二差别。

  经。虽一地所生(至)各有差别。

  赞曰。下第四不自觉知喻。三乘种性依一真理一地所生。依一佛教一雨所润。如诸草木禀润虽别。不自觉知。亦不知他禀润生长。此解似疏。寻合当悉。

  经。迦叶当知(至)如大云起。

  赞曰。下第三合述。亦四。一一有二。初皆举法后皆喻合。此合法王出世也。

  经。以大音声(至)大千国土。

  赞曰。此第二合说教普滋。不但身遍声亦遍故。

  经。于大众中(至)佛世尊。

  赞曰。下第三合禀润各异。有二。初法说。后喻合。初中有四。一自标召集。二他闻普至。三佛应导利。四生闻获益。初中有二。初自标唱。后召他集。标唱有三。一唱德号。二唱利用。三唱知见。此初也。

  经。未度者(至)令得涅槃。

  赞曰。此唱利用能满四愿。度者离越义。解者断修义。一未离苦者愿令离苦。二未断恶修善者愿断恶修善。三未得安乐者愿得安乐。四未成佛得涅槃者愿成佛得涅槃。璎珞经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为四弘愿。亦即是此。此中四种苦.集.道.灭如次配之。

  经。今世后世(至)说道者。

  赞曰。此唱知见。有三。一唱三明。二唱二智。三唱三法。知今后世唱三明也。已见名今。现去皆今故。一切知是真智。一切见是俗智。或初是二智。后是五眼知开说者知诸境开诸行说诸果。知正邪开善恶说断修。又知大乘开独觉说声闻。又异生有学无学。又邪正不定三聚三根三科三世三宝三毒三德三界三漏等。又识生死示邪正说通塞。又悟知诸道。能略开能广说。如次配之道有一种。谓一乘一道有二道善恶趣世间出世间。乃至十业道等皆如理知。

  经。汝等天人(至)为听法故。

  赞曰。上标唱。此召集。

  经。尔时无数(至)而听法。

  赞曰。第二他闻普至。

  经。如来于时(至)快得善利。

  赞曰。第三佛应导利。为利说大乘为钝说二乘。为利说二草为钝说小草。为精进说修行为懈怠说十念生西方等。

  经。是诸众生(至)渐得入道。

  赞曰。第四生闻获益有二果。一世间果现世安稳后生善处。如法以理受于果报。不行非法。名以道受乐。二出世果离障入道。或无种性令得前果。有种性者令得后果。又菩萨道有二。一增上生道。二决定胜道。随次应知。断二障故任力得道。

  经。如彼大云(至)各得生长。

  赞曰。此合前法禀润各异。

  经。如来说法(至)不自觉知。

  赞曰。下第四合有二。初法后喻。法中初标后释。此标也。初佛说后生闻。一相者无异相故无相相故。大般若七十三说。诸法皆同一相所谓无相。无量义经云。常说诸法不生不灭无此无彼一相无相。一味者一无漏味。胜资益味。无别体故。胜鬘经云。一相一味。谓明.解脱味。虽说种种诸法不同究竟皆归一真如相一无漏味。归实性故。何者是一相一味之体。谓解脱惑.业.苦相。离所知障分别之相。不同无漏有为起尽体寂灭相。所说诸法究竟不离涅槃智性。能达此者。竟究至于一切种智得菩提故。又佛所说理唯一相。究竟顺契中道智故。众生闻之随顺受持。读诵修行得成三草二木差别。不自觉知。

  经。所以者何(至)种相体性。

  赞曰。下释前标。有三。初明总知。次明别知。后结佛知众生不知。此初也。种相有为类别。体性无为理本。又心行作用为种相。心法体性名体性。

  经。念何事(至)得何法。

  赞曰。此明别知。有四。一三慧所缘。二三慧行相。三三慧体。四以何行得何果。以何教得何理。此四类法皆佛所知。但说药草故唯说此不说知余。

  经。众生住于(至)明了无碍。

  赞曰。此结佛知众生不知。地谓种子。或是心等行相体性总名为地。不同前地。彼谓一真。彼说佛教名为一雨。一真法界名为一地。其中四生名卉木等。三乘五乘有性无性。佛悉知之众生不知。

  经。如彼卉木(至)上中下性。

  赞曰。举第四喻。合成前法。

  经。如来知是(至)一切种智。

  赞曰。陈述有二。上陈说讫下结成前。有二。初明佛知深为生浅说。后赞成迦叶能解深义。此初也。终归于空已前。明佛知深空之性故。体即真如非空不空。观众生心已后。为生浅说能契深理。二障双圆便成种智。将护彼意不即为说一切种智。且说二乘。故佛与声闻由此成异。

  经。汝等迦叶(至)难解难知。

  赞曰。此赞成迦叶能解深义。初标。后释。

  经。尔时世尊(至)说种种法。

  赞曰。下颂合有五十四颂半。其五十二颂半重颂前义。后之二颂入品第三段结成说实为授记之渐。初中分二。初五十一颂颂前陈述。后一颂半颂前结成陈述之中。复分为三。初四颂颂前法述。次十颂半颂前喻述。后三十六颂半颂前合述。初中有二。初三颂颂前第一佛兴于世。是诸法之王所说不虚。后之一颂颂第四不能自达。初中有三。一标法王所说不虚。二明如来说法希有。三重成前说。此初也。破有者能破一有谓三界。为一业有之所有故。或破二有本有.中有。或破三有即是三界。或破四有谓生有.死有.中有.本有。新翻经论名前时有。或破五有。即是五趣。或破七有。谓五趣.业有.中有。或破九有谓即九地九有情居。或破二十五有。颂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6 00:30 , Processed in 0.0453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