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232|回复: 0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五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29 11: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多生。俱蒙解脱
高下地得。以下品即登彼岸。下品犹胜天宫。则品位
虽殊。皆得不退故。圣凡者。以具缚凡夫。但得往生。
即兴诸大菩萨俱会一处。则终当成圣故。此专举
其顺者。下言信疑赞毁。则兼违顺。无不获益也。问。
信赞应尔。云何疑毁亦曰善根。答。答不轻授记诸
人。皆当作佛。人疑不信。乃至打骂。因堕地狱。从地
狱出。终得成道。岂非骂打从疑而生。疑从知生。知
从闻生。闻知有佛。然后生疑。曾未闻知。疑从何发。
因闻知故。佛之一字。巳蕴识田。投种土中。雨露忽
滋。终有生日。彼毁佛者。义亦如是。故曰但知有佛。
皆成善根。毕竟解脱。不闻不知。则不成种
○五能诠体性(四)  初随相二唯识三归性四无

○初随相
  巳和右此经被机普遍。未知能诠。何为体性。依古展转
  十门推本。约之成四。先明随相。于中复二。一谓声名
  句文。二谓所诠义。以文兴义。皆属相故
十门展转。详见华严玄义。圭峰复于中约而束之。
遂为四门。初声名句文者。据大小乘教。或以声为
教体。或以名句文身而为教体。今依清凉大师。通
收四者。以声为教主。名者次第行列。诠法自性。句
者次第安布。诠法差别。文者次第联合。上二所依。
此名句文三者。屈曲为声上诠表。唯声。则不能诠
义。唯句句文。则无自体。兼此四事。是谓教体。以假
实体用兼资也。二拟一义者。此声名句文。若无所
诠之义。则同乎篇韵。殊无意况。若徒从无文。妙理
凭何而得显示。良以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
资。乃成教体。故今此经。从如是我闻。至作礼而退。
是声名句文体。而其中担忧说依正垢报。信愿往生
等。是所诠义也。以是二者。交相随故。而为教体
  又若据法所显义。则无非佛事。如香饭光明等。当知
  法法皆为教体
法能显义。则法法自彰。不俟文字。如华严云台宝
纲。毛孔光明。皆能说法。净名云。有佛世界。以香饭
而作佛事。有佛世界。以光明而作佛事。乃至一色
一香。一举一动。无有一法而非佛事等。今此经者。
水鸟树林。咸宣妙法。则随举一法。皆成教体
○二唯识
  唯识者。此文此义。皆识所变。而有本影四句
四句者。一唯本无影。即小乘教。不知教法皆唯识
现。谓如来实有说法故。二亦本亦影。即始教。以佛
自宣说。若文若义。皆从妙观察智净识所现。名本
质教。闻者识上所变文义。名影像教。诸佛众生互
为增上故。三唯影无本。即终教。以离众生心。更无
有佛。唯大悲大智为增上缘。令彼根熟众生。心中
现佛说法。是故佛教全是众生心中影像。四非本
非影。即顿教。非唯心外无佛。众生心中影像亦空。
以必本绝言。即不教之教。所谓尊者无说。我乃无
闻。说听皆无。唯识而巳。是以识为教体也。今此经
者。且约终顿二教。则众生心乐出离。自于心中见
佛为说极乐依正。信愿往生。而实无说无听。故识
为教体
○三归性
  归性者。前以所变之万增。摄归能变之八识。今以所
  现之八识。复摄归能现之一心。则性为教体
一心者。即真如自体也。从此真如。流出教法。故会
相归性。则所谓重颂如。授记如。十二分教。一切皆
如。以上展转推展真实之理极至于此。譬之物不
离梦。梦不离人。圆觉疏云。知法本无。一切唯识。识
如幻梦。但是一心。则以自心为教体也。今此经者。
依正信愿等法。若文。若义。究极皆归一心真如。故
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印。为轻教体。此经
一心不乱。即是实相。即是真如。则合前二种。会归
一心。而为教体
○四无碍
  无碍者。心境理事。本自交彻。境及事者。是名随相。心
  者唯识。理者归性。俱交彻故
次彻者。以一心原有真如生灭二门。真如即是生
灭。故理不碍事境心。生灭即时具如。故事境心不
碍理。今此经者。心即是土。则一念无为。而不妨池
楼鸟树昭布森列。众生信乐。随愿往生。土即是心。
则七宝庄严。而不妨全体空寂。不立一尘。实无众
生生彼国者。则心境理事。互相融摄。而为教体也
○六宗趣旨归(三)  初总陈二异解三正意
○初总陈
  巳知此经能诠之体。如是该罗。未审所宗。当在何者。
  夫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而有通别。通论佛
  教因缘为宗。别则依古十门。自我法俱有。至圆融具
  德。后后前前。次第深浅。是故诸经。各有宗趣
尚得崇也。圣人立教。一部语言。何所崇尚。所崇尚
者。名之曰宗。归者至也。立此为宗。为求何事。究所
归至。名之曰趣。因缘者。拣异无因邪因。一代时教。
不出因缘。如所谓因缘故生灭。因缘故即空。因缘
故即假。因缘故即中。佛教所宗。因缘摄尽。故云通
也。十门者第一我法俱有宗。内执有我。外执有法。
名为附佛法外道。第二法有我无宗。则异外道。繇
是从前至后。繇浅入深。乃至第十圆融具德。十门
分别。详具华严玄谈。若约之为五。不出有空法相
法性圆融。今此经者。宗乎法性。以净土依正信愿
等。皆归一心。一心不乱。即法性故
○二异解
  今明此经。古有多解。有谓信愿为宗。有谓超过三界
  二种清净为宗。令诸众生得不退转为趣
信愿为宗者。诸解多同。以经中屡言。若有信者。应
当发愿。生彼国土故。二种清净者。论言极乐世界。
依正二报。清净庄严。非三界所及。故以为宗。而要
其所归。为令众生。生彼清净极乐国土。生彼国巳。
即不退转。以此为趣
○三正意(二)  初总举二别明
○初总举
  此经宗乎法性。于法性中。复分总别。总而合之。谓是
  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
取前二说兼合言之。总为宗趣。以前说不该依正。
后说未详信愿。故须兼合。始得无遗。良繇依正信
愿。兼备交资而得往生。皆不出自心故。其总为宗
趣者。如华严例。彼经亦兼众说。总因果缘起理实
法界以为宗趣故。若欲分上。上句为宗。下句为趣。
义亦自明。若欲加之。彼经加不思议。今经亦尔
○二别明
  又别明之。则成五对。一教义。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
  五寂用。以为宗趣
一教义一对者。以教为宗。令达义为趣。言崇尚此
念佛性生之教。其意云何。正欲晓会经中所说阿
弥陀佛正报依报清净庄严。信之愿之。则生彼国
教中有如是义。是其趣也。不徒为语言文字而巳。
二事理一对者。以事辚宗。令显理为趣。承上一经
言教。俱约所诠之义。而义中复有事理。言崇尚此
依正信愿等事。其意云何。正欲显发事中所具至
理。是其趣也。不徒为事缘之迹而巳。三境行一对
者。以境为宗。令起行为趣。境即是所观之理。对能
观之智。故名为境。言崇尚此理。其意云 。既知弥
陀自性。净土唯心。正欲即此以为真境。而起观行。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趣也。不徒为晓达此理
而巳。四行寂一对者。以行为宗。令至寂为趣。言财富
尚此念佛观行。其意云何。良繇心虽本寂。多生习
染。触境生心。若不修观行。纵令强抑妄心。终非定
慧平等。今依正观。执持名号。至于一心。则复还空
寂之体。是其趣也。不徒为有作妄计而巳。五寂用
一对者。以寂为宗。 发用为趣。言财富尚此寂。其意
云何。良繇妄想执著。无繇解脱。妄尽心一。则净极
光通。喻如尘尽镜明。无像不现。所谓发生本国。得
无生忍巳。还入生死。以无数方便。大作佛事。度脱
众生。妙用恒沙。是其趣也。不徒为沈空滞寂而巳。
如是十门。展转生起。以为宗趣
○七部类差别(三)  初明部二明类三非部非类
○初明部
  巳知此经。宗趣冲深。未审当部等类。为有几种。初先
  明部者。部有二种。一谓大本。二谓此经
部者。以是总归一部。而有详略。详为大本。略为此
经。大本有六。一名无量平等清净觉经。后汉支娄
    迦谶译。二名无量寿经。曹魏康僧恺译。三名阿弥
陀经。兴今经同名。吴支谦译。四名无量寿庄严经。
宋法贤译。五出宝积第十八经。名无量寿如来会。
元魏菩提流志译。六名佛说大阿弥陀经。宋龙舒
居士王日休者。总取前之四译。参而会之。唯除宝
积。彼所未及。然上五译。互有异同。汉吴二译。四十
八愿。止存其半。为二十四。其余文中。大同小异。王
氏所会。罗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
但其不繇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若以梵本重
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
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
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
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
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住生要旨。乃反略
之。故云未尽。然今疏钞所引。义则兼收五译。语则
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余五间取。
而[既/木]以大本标之。故上六种皆名大本。今此经者。
名为小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二明类
  二明类者。自有三种。一观经。二鼓音王经。三后出阿陀佗偈经
类者。不同其部。而同其类。如从昆弟。虽不同父。而
同其祖。亦名上经肩。相为等夷。故曰同类。观经者。观
无量寿佛经。具谈十六妙门。一心三观。详本疏钞。
鼓音王经者。佛在赡波大城。伽伽灵池。兴比丘百
人说。中云。若有四众。受持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
时。佛兴圣众。接引往生等。后出偈经者。始终唯偈。
是伽陀部。中云。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愿止存
半。兴汉吴二译同。而四十八愿。自古及今。传扬巳
久。二十四者。或梵本缺略。未可知也。或问鼓音亦
说持名。云何不兴今经同部。答。以有咒故。彼经虽
说持名。重持咒故
○三非部非类
  三明非部类者。带说净土。如华严法华。及起信等。又
  非部类。而中说专持名号。如文殊般若
带说者。诸同部同类之外。复有诸经。虽不专谈净
土。其中带及劝赞往生也。华严。如行愿品。既明十
大愿王。而未言以此十愿导归极乐是也。法华。如
云诵斯经者。命终当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也。
起信。如前教起中所明是也。等者。如观佛三昧。十
住断结诸经。带说净土。层叠非一。详如后释文中
杂引。文殊般若。详后执持名号文中
○八译释诵持(五)  初明译二明释三明诵四明持五结劝
○初明译
  巳知此经。为部为类。详略同别。未委译自何时。凡有
  几译。以至注释阐扬。读诵受持。有何灵验。初明译者
  有二。一名佛说阿弥陀经。即今经。姚秦三藏法师鸠
  摩罗什译
姚秦者。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今言姚者。
拣非余秦也。三藏者。通经律论。兼善华梵故。法师
者。佛法所属。演扬诲众。为表范故。鸠摩罗什者。梵
语具云鸠摩罗耆婆什。上五字。此云童寿。什者。深
善此方文字之什。华梵合举。称罗什也。译者。易也。
易梵成华也。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北方曰
译。今经自西来。而言译者。汉之北官。兼善西语。摩
腾始至。遂称为译。今仍之也。按本传。师。中天竺国
人。父名鸠摩罗琰。家世相国。弃荣出游。龟兹王以
妹妻之。生师。师生而神灵。七岁随母入寺。见铁钵。
试取加顶。俄念此钵甚重。我何能举。即不胜得。遂
悟万法惟法。博学强记。人莫能及。以冲年高德。故
云童寿。既通三藏。东游龟兹。王设金狮子座处之。
苻坚据秦。将事四讨。适太史奏异星现于西域分
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云。朕闻龟兹有罗
什者。得非此耶。遣将吕光。临发。谓曰。朕非贪地用
兵。闻罗什深解法相。为后学宗。若克龟北。即宜驰
驿送什。及破龟兹。载什以归。中道闻坚巳为姚苌
所害。遂止不返。什师因不至秦。后苌亦闻师名。要
请。而光不允。苌亡。子兴复请。说不允。遣兵伐光。
光侄降秦。方得迎师入关。奉为国师。师阅旧经。义
多纰僻。不兴梵本相应。乃集沙门肇睿入百余
人。新译经论三百九十余卷。并畅神源。发挥幽致。
师未终少日。集众谓曰。愿所宣译。传之后世。咸共
流通。今于从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
之后。舌不焦烂。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
长安。阇维薪灭形尽。舌根俨然。今此经者。译于什
师。而舌根不坏。兴诸佛出广长舌。赞叹此经。合而
观之。佛语不虚。于是益信
  二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三藏法师玄装译。二经
  联此。小异大同。时所宗同。尚弘秦本
玄奘法师者。唐洛州缑氏人。姓陈氏。少罗患难。随
兄长腱法师。出家于净住寺。年十一。诵维摩法华
卓然自立。不偶时流。年二十一。讲心论。不窥文相。
涌注不穷。时号神人。贞观三年。往西域取经。备经
险难。历百五十国。遂至舍卫。取经六百余部。贞观
十九年还京。于玉华台翻译经论。总一千三百三
十卷。既卧疾。见在白莲华。及佛相。右胁累足而逝。
两月。色貌如生。先是西行之日。抚灵岩寺松而作
誓言。吾西去。汝西长。吾东归。汝东向。师去。松西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6 00:50 , Processed in 0.0442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