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380|回复: 0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四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29 11: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八识。随缘成立诸义类故。四。顿教。总不说法相。唯
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无渐次故。五。圆教。统
该前四。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
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纲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
尽故。以上详如华严玄中。恐烦不叙。言顿教摄者。
如后义理中辩。亦通前后者。通前终教。以一切众
生念佛。定当成佛。即定性阐提皆作佛故。通后圆
教者。亦义理中辩
○三分摄
  分者。十二分教。如修多罗祗夜等。今此经者。修多罗。
  优陀那。二分摄故
分者。分齐。以一代时教。别其分齐。各有所属也。祗
夜。此云重颂。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十二部。恐烦
不叙。言二分摄者。一。修多罗摄。以是契经故。二。优
陀那摄。以不待请问。自告身子故
○三义理深广(三)  初摄顿二分圆三旁通
○初摄顿
  巳知此经摄于顿教。少于属圆。未知所具义理。当复
  云何。先明此经摄于顿者。盖谓持名即生。疾超速证。
  无迂曲故。正属于顿
正属顿义者。以博地凡地。欲登圣地。其事甚难。其
道甚远。今但持名。即得往生。即往生巳。即得不退。
可谓弹指圆成。一生取办。如将宝位。直授凡庸。不
历阶级。非渐教迂回屈曲之比。故属顿义
  或难。顿教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五法三自性皆空。八
  识二无我俱遣。今持名念佛。是为有念。云何名顿。答。
  以一心不乱。正谓无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
  心。何法不寂
五法者。谓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三自
性者。名。相。是妄计性。妄想。是缘赶快生。正智。如如。是
圆成性。八识者。赖耶。末那。及眼等六。合之成八。二
无我者。人无我。法无我。以上亦皆入五法中。详见
入楞伽诸经。悉空悉遣。所谓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者。顿教之旨也。今言念佛。则
所称佛号属名。所对佛身属相。忆念彼佛属妄想。
纵使净念相继。入三摩地。亦属正智如如。而复分
别是佛。属识情。能念所念。属人法。尚未遣有我。况
无我亦遣耶。彼教所空所遣紫皆有之。以 有念。
故难非顿。正谓无念者。良繇一心不乱。则不以有
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
非无心念。离此四句。更有何念。虽名念佛。盖无念
之念也。念而无念。是名一心。如是之心。心无其心。
强名曰。一尚无一相。安求所谓五者三者八者二
者。然则一心不乱。不异一念不生。焉得非顿
○二分圆
  分属圆教者。圆之为义。谓四法界中。前三通于诸教。
  后一独擅乎圆。今此经者。圆全摄此。此分摄圆。得圆
  少分。分属圆故
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
此三诸教所有。四。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有
之。名为别教一乘。以事理无碍。同顿同终。事事无
碍。不同彼二。拣乎同教一乘。故名为别。非藏通别
圆之别也。今谓分摄乎圆者。以华严全圆。今得少
分。略说有十。一。华严器界尘毛。形无形物。皆悉演
出妙法言音。此则水鸟树林。咸宣根力觉道诸法
门故。二。华严一微尘中。具足十方法界。无尽庄严。
此则如大本云。于宝树中。见十方佛刹。犹如镜像
故。三华严不动寂场。遍周法界故云体相如本无
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此则如大本云。 乐陀佛
常在西方。而亦遍十方故。四。华严喻药王树。若有
见者。眼得清净。乃至耳鼻六根无不清净。众生见
佛。亦复如是。以见圆觉佛。闻普门法。神力乃尔。此
则阿弥陀佛道场宝树。见者闻者。六根清净故。五。
华严。八难超十地之阶。此则地狱鬼畜。但念佛者。
悉往生故。六。华严一即一切故。如来能于一身现
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头。一一头出尔所舌。一一舌
出尔所音声。乃至文字句义。充满法界。此则如大
本云。彼国无量宝华。一一华中。出三十六亿那由
他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出三十六亿好由他百千
佛普为十方说一切法故。七。华严舍那释迦。双垂
两相。此则如观经云。阿弥陀佛现六十万亿那由
他恒河沙由旬之身。而又见丈六之身。于池水上
故。八。华严以卢舍那佛为教主。此则如清凉云。阿
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故。九。华严名大不思议。净
名诸经名小不思议。此则亦名不可思议功德故。
十。华严为教。即凡夫心。便成诸佛不动智。此则不
越称名。佛现前故。是则齐等净名诸经。同为华严
流类。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以少分义。故
名分圆也
○三旁通(二)  初观经二诸经
○初观经
  行象通观经者。有言十六观门。名为定善。执持名号。
  名为散善。今为通之。于中有二。一总。二别。先明总者。
  彼经妙观。宗乎一心。此经一心。正符彼意。一心作观。
  一心称名。何得同归一心。扬彼抑此。详如净觉疏中说
旁通者。不别顿圆。但取诸大乘经义理相通。以十
六观。是净土专经。故先举也。定散者。孤山判十六
观为定善。此经持名为散善。今谓一心不乱。有事
有理。即事一心。巳非全散。何况理一。正符彼意者。
彼经三观。即空即假即中。超乎次第。是为一心。今
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则能持包持。了不可得。是
名空观。正当空时。能所历然。是名假观。非假非空。
常空常假。不可思议。是名中观。良以单寺号。直
下一心。有何次第。正三观圆修之义也。是则彼经
以心观为宗。此经以心念为宗。观即念也。念即观
也。两经所说。既同一心。何独此经抑之为散。故此
法门名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诸诸佛现前
三昧。亦名般若三昧。亦名普等三昧。三昧之言定
也。既通多种三昧。何得为散。大要观想若非一心。
观亦成散。持名若得一心。持即成定。不在观想持
名。而在一心。兴不一心也。如净觉疏者。疏云。智者
大师于观经。以三种净业属散。十六妙观属定。未
闻以持名为散也。孤山判此经为散善。予不韪彼
产。且普门品疏。释一心称名。有事有理。存念观音。
无有间断。名事一心。若达此心。四性不生。兴空慧
相应。名理一心。普门无不乱二字。智者尚作空慧
释之。今云一心不乱。何得贬为散善。愚按智者入
灭。唱三宝名。章安临终。变称弥陀。及二大士。彼师
资自行如斯。必不散判称名。于是益信
  次明别者。或谓此经但闻佛名。或谓此经佛是劣应。
  或谓此经华局车轮。或谓此经五逆不生。或谓此经
  止属下品。不知二经实一义故。不知此经尤独要故
但名者。或谓观经教想彼佛相好。此经但持四字
空名。则不见佛身。故名散善。然经云。经弥陀佛。兴
诸圣众。现在其前。既佛现。则宁无相好。况兴众。则
主伴齐彰。盖彼以作观见佛。此以持名见佛。为因
不同。见佛则一。劣应者。或谓观经方佛身高六十
万亿好由他恒河沙由旬。此经不说。疑是劣应。故
名散善。然大本云。尔时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普照
一切世界。阿难见佛。容体巍巍。如黄金山。高出一
切诸世界上。则观经所说。犹一世界。今言一切世
界。则更为高大。何得方劣。又大本言。阿弥陀佛道
场宝树。纯以众宝。自然合成。则非木菩提树下之
身。何得言劣。又观经言。彼佛或现丈六八尺。或现
大身。满虚空中。则随机所见。大小无定。故古谓即
劣即胜。生法不二。而况今经。不出大小。何得定指
为劣。华局车轮者。或谓观经华大十二由旬。此经
车轮。华局于小。故名散善。不知车轮这义。大小无
定。大本车轮大至百千由旬。何止十二。详如后文
中辩。五逆不生者。或谓观经言五逆得生。大本唯
除五逆。则济度功狭。故名散善。不知唯除五逆下。
    有诽谤正法四字。五逆而兼谤法。乃在所除。虽具
五逆。不谤法者。未必不生也。良繇谤则不信。不信
不生。故所谓疑则华不开是也。观经不言谤法。如
兼谤者。变不生也。又观经下下品五逆文中。谓其
人十声称名。遂得往生。则观想未成。唯资十念。五
逆之生。正称名得生耳。况大本云。地狱鬼畜生。亦
生我刹中。堕地狱者。非五逆人而何。止属下品者。
或谓观经下之三品。初言智者教令合掌叉手。称
南无阿弥陀佛。三言善友教云。汝若不能念彼佛
者。应称名号。则持名往生。似唯下品。不知持有事
理。理复浅深。今下生者。仅是事善。若成理观。则兴
彼经三观圆修。冥契不二。何虑品位之不高也。况
下品文中。乃指恶人愚人。非谓善人智人持名。亦
居下品也。故知二经。其义一也。独要者。略有三意。
一者。观经所明佛身。虽云 报即法。而那由恒沙。
不无数计。生身尊特。犹特辩疑。此经但曰光明无
量。寿命无量。则不属诸数。直指法身。独要一也。二
者。十六妙门。虽云即观即心。而先日。次水。次地。次
树。次座。方入佛观。则不无次第。犹觉繁长。此经不
修余业。单事持名。[条-木+火]尔一心。便得佛现。独要二也。
三者。上三品生。乃能游历十方。承事诸佛。中下二
品。皆无此文。今持名往生。便得供佛诸方。食时还
国。独要三也。闻说一义。尚恐生疑。更闻独要。必致
深骇。故云难信之法。又云不可思议功德经也
○二诸经
  复明通诸经者。兴诸大乘经意义相通。如净名法华
  等。旁通如是。乃知此经。义理所该。深邃广远。不应视
  同浅近。自取愆尤
净名法华等者。此一心持名。得生彼国。即随其心
净。则佛土净。是净名义。又此一心持名。即以深心
念佛。乃至独入他家。一心念佛。乞食无侣。一心念
佛。一称南无佛。皆巳成佛道。是法华义。等者。略举
余经。如文殊所云。一行三昧。大品所云。若人散心
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是般若义。如经三七日。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是圆觉义。如五百长者子。称
七佛名。遂得见金色之身。成阿罗汉。是观佛三昧
善。如菩萨六念。念佛第一。又云。系念思惟因缘力
故。得断烦恼。是涅槃义。如佛告父王。汝今汝念西
方信乐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得佛道。又云。
十心向往。命终必生彼佛国土。是宝积义。至如华
严圆义相通。巳见前文。念佛之义。不可胜举。如上
且就一经大旨而言。泛论经义。则维摩丈室。容八
万四千师子之座。今此净土。十方往生。犹如雨点。
皆生七宝池中。曾无窄隘。即净名义。如来神力品。
释迦兴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乃至梵天。为赞
叹法华故。今此六方赞叹亦复如是。即法华义。略
举少分。通诸大乘。余不繁叙。又起信因缘分疏。明
信位初心。有四种机。以礼忏灭罪被初机。以修习
止观被中机。以求生净土被上机。初谓业障众生。
中谓凡夫二乘。则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义
理所该。总结上文。愆尤者。轻毁此经。即轻毁大乘。
获罪无量故
○四所被阶品(二)  初料简二总收
○初料简
  巳知此经。文略义丰。言近旨远。未委被何根器。有何
  阶等。先明料简。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
  反是皆器
先明根器。有是有非。次别阶等。有胜有劣。欲令舍
非从是。弃劣取胜也。信。谓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
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经所云。汝等皆汝信受
我语。是也。愿。谓信非从信。如子忆母。瞻依向慕。必
欲往生故。如经所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也。行。
谓愿非虚愿。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故。如
经所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也。此之三事。号为
资粮。资粮不充。冈克臆进。又复此三。如鼎三足。或
俱无。或具一缺二。或具二缺一。皆不可也。又以喻
明。譬之五谷。其无信者。不信即种是谷。栽培此种。
定得成谷者也。信而无愿者。虽知佳种。无心求谷
者也。愿而无行者。虽望得谷。不事耕耨者也。俱无
互缺。准上可知。此三者。皆羸劣破漏之器。不堪承
受甘露法味。故名非器。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
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
信行愿。亦名为器。反是皆器。如下所明
  于是器中。辈之品之。成三成九。九之又九。三之又三。
  又细分之。复应无量。如二部中说
次明阶等也。辈者。大本三辈。品者。观经九品。故曰
三九。三辈之中。复三辈之。则成九辈。九品之中。复
九品之。则成八十一品。辈之无穷。品之不巳。则成
百千万亿辈品。故曰复应无量。所以然者。均名念
佛。同一往生。而修有事理。功有勤惰。随因感果。地
位自别。故涅槃说十二因缘。曾无二法。而下智观
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
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是则诸天共
器。食有精粗。三兽同河。渡分深浅。焉可诬也。傥其
自负利根。闻说念佛若将浼焉。宁知辈品天渊。存
乎其人而巳。终不念佛钝置汝也。好奇负胜之士。
幸平气而思之
○二总收
  总收者。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
  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槿毁。知有彼佛。更成善根。多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1 12:01 , Processed in 0.0735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