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592|回复: 0

卍续藏第61册No.1162净土资粮全集-二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10-20 14: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62 净土资粮全集》
  
  又曰。参禅大悟。遂脱生死轮回。固为上矣。然至此者。百无二三。若修西方。则直出轮回。而生死自如。万不漏一。若不修西方。不免随业缘去。虽如青草堂。戒禅师。真如喆。惠古。皆汩没轮回。诚可畏也。
  
  考证
  
  唯心净土
  
  净土指归曰。欲达唯心净土。先了诸法互融。世人不解。遂执方寸之心为净土。以经中佛说国土庄严。悉是表显。皆无实法。自招谤法之咎。须知心外无法。故曰唯心。经云。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十方诸佛。九界众生。色心依正。至于一尘一毛。随举一法。皆百千灯中之一灯也。行人一念如在东一灯。弥陀净土。如在西一灯。以其光遍满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此即事之理。唯心净土也。以无坏无杂故。此灯彼灯。不相混乱。心自是心。佛自是佛。净土自是净土。即此土众生。念彼土之佛。而求往生。此即理之事。西方净土也。虽分事理。实非两途。若局于西方。而不达唯心。则得事失理。虽未能称理。佛神力故。亦得往生。虽居下品。亦无退转。若局自心。而不求西方。则事理俱失。以不求生。故不得往生。此失事也。以不知心外无法故。定执此方寸为心。昧心法圆融之旨。此失理也。
  
  青草堂
  
  龙舒净土文云。宋时青草堂。年九十余。有曾家妇人。常为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与夫人作儿子。一日此妇生子。使人看青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鲁公也。以前世为僧。尝修福慧。故少年登高科。其后作宰相。虽然如此。亦误矣。不生西方。见佛了生死。乃念区区恩惠。为人作子。则不脱贪爱。永在轮回。失计甚矣。
  
  戒禅师
  
  又云。五祖戒禅师。乃东坡前身。此亦大误也。若前为僧。参禅兼修西方。则必往生净土。何至生此世界。多受苦恼哉。闻东坡南行。唯带阿弥陀佛一轴。人问其故。答云。此轼生西方公据也。东坡至此。方为得计。亦以宿植善根。明达过人。方悟此理也。
  
  真如喆
  
  又云。有喆老者。坐禅四十年不睡。精苦如此。若修西方。必作不退转地菩萨。即生死自如矣。不知修此。乃生大富贵处。一生多受苦恼。可哀也哉。或云。喆老之精修。今生多受忧苦。何也。答云。佛言假令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永嘉大师亦云。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喆老若生西方。则宿债不须还也。
  
  惠古
  
  又云。有惠古长老。亦名行尊宿也。死而生于宰相家。后生登高科。世固以为荣矣。然亦甚失计也。何则。楞伽经谓世间修行人。如澄浊水。澄之虽清。未去浊脚。搅之复浊。古老之谓也。如生西方。见佛得道。复来生此世间。则刷去浊脚。纯为清水。虽搅之不复浊矣。今生富贵家。后生登高科。譬如大象入泥。一步深如一步。奈之何哉。故虽名行尊宿。亦不可不修西方。古老足以鉴矣。
  
  汩没
  
  列子云。与赍俱入。与汩俱出○赍。水脐也。从上入下而没。汩。水泡也。从下泛上而出。故云汩没。
  
  又
  
  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学仙者岂止千万。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岂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秘而不传。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是其慈悲广大。未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还)谨按往生集云。后魏昙鸾。从陶隐居得仙。经十卷。欣然自得。以为神仙必可致也。后遇僧菩提留支。问云。佛道有长生乎。能却老为不死乎。支云。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观经与之。汝可诵此。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弯深信之。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一日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西向叩头而亡。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来。良久乃止。莲师赞曰。黄冠者恒言曰。释氏有死。神仙长生。今支公谓佛有长生。仙无长生。此论痛快简当。高出千古。鸾法师舍伪归真。如脱敝屣。岂非宿有正因者哉。不特此也。又按明宗集云。吕洞宾初参黄龙。言下顿契。乃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呜呼。洞宾已得仙道者。而其言尚如此。则仙道之不如佛道。益可知矣。而今人犹不能舍仙求佛。如鸾法师焉。谓之何哉。
  
  考证
  
  金仙氏
  
  或问。释迦佛成道记云。金轮作王。注云。金轮王统治四天下。由是凌虚。周游四天。一切国土。见金轮飞至。皆自臣伏。以此得名金仙。然欤。否欤。答。恐不重在此。还以法身金刚不坏。故名金仙。虽然。诸佛皆金刚不坏者。何独以金仙归之释迦佛。或者有取于金轮。亦未可知也。
  
  三界六道
  
  三界者。自阿鼻大地狱。至他化自在天。皆名欲界。以有情欲也。上有色界。止有色身。无男女之形。又上有无色界。亦无色身。止有魂识如鬼神。总名三界也○须弥山四傍。谓之四天王天。又上。则谓之帝释天。又上云层四重天。总名欲界也。又上云层十八重天。总名色界也。又上空层四重天。总名无色界也。诸天详于后○龙舒居士曰。欲明六道。先明十二缘。
  
  十二缘
  
  初门曰。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缘。出大集经中○又曰。因缘者。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也。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二十五有。生死俱息。是为出世之要术也。
  
  十二缘之图
  
  
  
  因情生此十二缘。造成三界六道轮回之业。不得断绝。往西方。则情灭而性现。故永劫无轮回。
  
  初门。
  
  一无明
  
  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即是无明。
  
  二行
  
  为爱造业。即名为行。
  
  三识
  
  至心专念。故名为识。
  
  四名色
  
  识其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处生贪。是名六入。
  
  六触
  
  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受
  
  贪着心。名之为受。
  
  八爱
  
  缠绵不舍。名之为爱。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为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断。名之为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断故。名之为死。
  
  龙舒居士曰。无明。谓暗昧真性。行。谓动作。识。谓魂识。名。谓受想行识。色。谓色身。六入。谓六根。触。谓触六根者。因暗昧真性故。不能寂然不动。乃生魂识。因有名色。遂有六入。因六入。故有触。因触。故受。因受。故爱。因爱。故取。因取。故常有之。因此复受生。因生。故有老死。相牵不断。故名十二缘。
  
  三界六道之图
  
  
  
  有十二缘之业。造成三界六道轮回之报。不得解脱。生西方。则业断而报空。故永无坠堕。
  
  六道
  
  又名六趣。趣者到也。言我所作之业。运到彼处也。
  
  一地狱道
  
  四教仪曰。又名泥犁。而言地狱者。此处在地之下。谓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中最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其最重者。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作上品十恶五逆者。感此道身○佛祖统纪曰。四洲地狱者。南洲有正有边。东西洲有边无正。北洲边正俱无。正狱在地下二万由旬。边者。在地上铁围山间。三洲人造业。皆来南洲正狱。及东西南洲边狱。受其苦报。又云。地狱有三种。热狱八。受烧恼苦。寒狱八。受寒冻苦。三边狱。受别业报。名轻系。亦名孤独○五无间狱。在热地狱第八者是也。造十恶五逆。堕此狱耳。趣苦无间。舍身生报故。受苦无间。中无乐故。时无间。定一劫故。命无间。中不绝故。形无间。一人多人皆满故。
  
  二畜生道
  
  四教仪曰。此道遍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受苦无穷。作中品十恶五逆者。感此道身○僧肇曰。痴慢遍重。多堕畜生。
  
  三饿鬼道
  
  四教仪曰。此道亦遍诸处。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华严疏曰。有三种。重者。饥火节烂。不闻水浆之名。中者。伺求荡涤脓血粪秽。轻者。时薄一饱。僧肇曰。悭贪无福。多堕饿鬼。
  
  四阿修罗道
  
  四教仪曰。此翻无酒。或在海岸海底。宫殿严饰。常好战斗。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法数云。有四类。鬼畜人天也。鬼者。居大海边。胎生。天中降德贬坠。人趣摄。畜者。居大海边。卵生。护法乘通行空。鬼趣摄。人者。为人慢强无德。湿生。下劣生海水心。畜趣摄。天者。居半须弥山岩窟。化生。执得世界力无畏。天趣摄。
  
  五人道
  
  四教仪曰。四洲不同。东弗婆提。寿二百五十岁。南阎浮提。寿一百岁。西瞿耶尼。寿五百岁。北郁单越。寿一千岁。命无中夭。圣人不生其中。皆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长水云。人四生者。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生者。常人也。湿生。即奈女从庵罗树湿气而生。化生。即劫初之人。二禅福将尽。下生赡部州。是也。旁生具四者。如地行罗刹。及鬼子母。皆是胎生。故知有胎生鬼。余皆化生也。
  
  六天道
  
  二十八天不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也。初欲界六天者。一四王天。居须弥山腹。二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三天。盖四方各有八天。四八三十二天。帝释善法堂天。总帅三十二天。共三十三天。总名忉利天也。已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禅未到定。得生其中。次色界十八天者。分为四禅。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也。二禅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也。三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也。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已上三天。凡夫住处。修上品十善坐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已上五天。第三果居处。上之九天离欲初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坐得禅定。故得禅名。三无色界四天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已上四天。只有四阴。而无色蕴。故得名也。上来所释。从地狱至非非想天。虽然苦乐不同。未免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生死。
  
  劫石
  
  佛祖统纪曰。兜率铢衣拂青石○注云。石广一由旬。厚半由旬。兜率天人过百年。以六铢衣一拂。至石消尽。乃为一大劫。非辘轳小劫也。
  
  河沙
  
  恒河沙。恒河。亦云殑伽河。阿耨达池。四面各出一河。东银牛口。出殑伽河。南北西各出水流入海。惟恒河沙。极细而多。故以此喻寿数之多也。
  
  永明寿禅师戒人勿轻净土文
  
  设问曰。但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净土。答曰。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存龟鉴以破多惑。诸仁者当观自己行解。见性悟道。受如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昔贤。恭禀佛来。定不谬误也。仍往生传所载。古今高士事迹。显著非一。宜观览以自照知。又当自度。临命终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无始来。恶业重障。定不现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途恶道。异类中行。出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寄托。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沦。自失善利。将复谁尤。呜呼哀哉。何嗟及矣。
  
  考证
  
  贡高
  
  净名经曰。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僧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萨现力士伏贡高心。然后润以法水。
  
  丞相郑清之劝修净土文
  
  人皆谓修净土不如禅教律。余独谓禅教律法门。莫如修净土。夫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尘幻境。相与沦胥。生死轮回。穷劫不断。故释氏以禅教律假说方便。使之从门而入。俱得超悟。惟无量寿佛独出一门。曰修行净土。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截。一念之专。即到彼岸。不问缁白。皆可奉行。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其实则成佛道捷径之途。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则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则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则未免自缠缚之苦。总而观之。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所归。则戒定慧。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净土之一门乎。方念佛时。口诵心惟。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缠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八功德水。金莲华台。又何必疑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1 19:52 , Processed in 0.0320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