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371|回复: 1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一五一集)2001/3/29新加坡淨宗学会档名:19-14-151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7-10 14: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五一集)  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51

  诸位同学,大家好!「止观」的意思深广无际,经典上说,「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大乘经裡头我们常常看到「寂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由此可知,止跟观是一桩事情。「照而常寂」,观即是止;「寂而常照」,止就是观。由此可知,止观是修行功夫裡面的一体两面。过去僧肇大师说过:「繫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在十善业道上来说,缘就是十善业,我们念念不离十善业,这是止,儒家所谓「止于至善」。

  孔孟的大道,实在说就是《大学》裡面的三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孔孟大道的总纲领,他们一生自行化他都不离开这个原则。「明明德」是观;「亲民」、「止于至善」,这是止。所以他说「知止而后有定」,「定」就是清淨心现前,禅定境界现前。我们的心为什麽这麽乱?为什麽定不下来?我们不知止,不晓得应该止在哪裡。儒家的学者他们有定功,他们虽然没有接触过、也没有学过禅定,定功从哪裡来?他知止,他知道止于至善。那个「至善」就是「明明德」,「明明德」跟我们佛法裡面讲的「明心见性」非常接近。

  我们的修学,我们应该止在什麽地方?一般同修们都说,我们应当止于弥陀圣号。这个说法有没有错?没错。圆不圆满?不圆满。何以说不圆满?因为你对于弥陀名号了解得不清楚,所以不圆满。如果你对弥陀圣号了解透彻,止于弥陀名号是大圆满。这个话怎麽说法?我们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说过,弥陀名号是第十八愿,四十八愿裡头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它圆圆满满包含了其他的四十七愿,少一愿,第十八愿就不圆满。今天从日本传来「本愿念佛」,只执着第十八愿,其他的四十七愿都不要了,第十八愿落空了。就像盖房子一样,房子最重要是屋顶,没屋顶哪成房子?屋顶要多少柱子、多少樑把它架起来,柱子、樑都不要了,单单要个屋顶,行吗?错了,他不懂这个道理。再说四十八愿,它的基础是什麽?是全部的《大乘无量寿经》;换句话说,离开《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也落空了。全部《无量寿经》的架构在哪裡?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然后你才知道,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一句名号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我说你执持名号不圆满,道理就在此地。

  执持名号,最低限度你要落实在十善业道,断十恶业、修十善业,念佛才会产生作用;若不能断恶修善,这个佛号白念了,古大德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麽有人念佛有效果,有人念佛念一辈子还是随业流转?这个关键在会跟不会。会,实在讲很简单,也不难;处事待人接物完全用十善,认真去修十善,决定要断十恶,我们这一句名号肯定往生,你就成功了。

  诸位一定要了解、要明白,阿弥陀佛是世出世间第一大善人;这个话也不是我说的,释迦牟尼佛说的,就在《无量寿经》上;他讚歎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就是世出世间第一大善人。释迦牟尼佛这样讚歎,实际上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共同讚歎。我们的心行不善,怎麽能跟阿弥陀佛相应?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相应,所以你念得没有效果。那些念得有效果的人,你仔细去观察,他都是心地、行为善良的,这才能往生。

  念佛有没有真功夫,最后一招完全显露出来了。你活在世间,你用种种善巧方便去隐瞒人、欺骗人,人家称你一个善人,你得到好的名誉,不见得是真的,看你怎麽死法;那一招不能骗人,真正功夫在这裡看。你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潇洒,你是真功夫;你走的时候有痛苦,走的时候很难受,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这一招做不得假,不能骗人。所以我们对于无论出家、在家,你的修行功夫到最后一招全部都显露出来,一生可以蒙蔽人,最后一招不能骗人。

  所以现在在这个时代,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我有这个感触,黄念祖老居士感触更深。他讲,末法整个颠倒过来了。在古时候,学佛人当中的成就,成就得多、成就得高,那个排列顺序是出家男众第一;这是成就高、成就人数多,出家男众第一,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第四,这是在古时候。可是在现代全颠倒了,念佛往生,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真正有成就的,在家女众第一,人数最多,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出家女众,出家男众是最后。为什麽会有这种现象?我们要反省,我们到底错在哪裡?不难看出:自私自利,争名夺利,嫉妒障碍,其他的我就不要说了。就这三条,就是地狱的业因。所以古德说「袈裟之下失人身」,这一句话讲得非常悲痛。失人身,你的结果到三恶道去了,你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你这一生修的是什麽?

  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记住一个大原则、大前提,如理如法。理,「法性寂然」,「法性常照」,这两句话就是说明我们的自性。法性是我们的自性,具足圆满的智慧;常照是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常照。寂然是本定,《愣严经》裡面讲的「首愣严大定」,这是性定不是修来的,你自性裡头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真理。自性本定,现在为什麽不定?现在不是自性作主。谁做了主宰?无明做了主。我们讲「妄心作主」,妄心是什麽?无明,无明就是煳涂,不了解事实真相;分别心作主,执着作主。妄想、分别、执着是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烦恼作主。可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烦恼是虚妄的,烦恼不是真的,法性裡头没有烦恼。

  佛看一切众生,看一切众生的本性,所以佛对一切众生尊敬。为什麽?众生的本性跟佛的本性无二无别。《华严》、《圆觉》裡,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佛?在佛眼睛裡看是佛,确实是佛,一点都不假。从哪裡看?从你六根根性,六根根性是真的。你现在为什麽会变成这个样子?六识把你变成这个样子。识是假的,性是真的;真的永恆不变,永远不灭。「不生不灭」,《中观论》裡面讲的「八不」都是形容真性,「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真性,一切众生个个具足,是我们今天要修的。

  怎麽个修法?实在讲,佛教我们用真性不要用妄识,会这一套功夫,做这个转变,你是上上根人,你是圆顿根人,不必经过许多层次,一下就证法身大士了。这个道理、方法是世尊在《愣严经》上说的。所以交光法师难得!交光法师注解《愣严经》还有段故事。他寿命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他生病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他向阿弥陀佛说,《愣严经》传到中国来,自古以来这些注解都没有真正把佛的意思显示出来,所以他想重新做个注解,向阿弥陀佛请假,等把这部经注完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同意,佛就走了。经上序文裡头有这麽一段故事。他给《愣严经》写个注解,叫《愣严经正脉》。
 楼主|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3-7-10 14: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五一集)  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51》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确实他提出修行的方法跟古大德讲的不一样,他直截主张「捨识用根」,这个方法高!一下就转过来了;换句话说,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要用八识,直接用根性。我们眼见用见性见色性,用闻性闻声性,立刻就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从凡夫地一提升就是法身大士,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这方法是高,没错,是佛在愣严会上说的真正的意思,但是没有人能够修得成功;说得是很好,做不到!问题是「捨识」识捨不掉,「用根」不会用,所以你就成不了法身大士。

  古来大德注《愣严经》,是受智者大师的影响,《愣严经》的序文裡都有记载。《愣严经》没有到中国来之前,印度有一些高僧大德们到天台山访问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专攻《法华》,发明一套修行的方法,三止三观,这是天台大师发明的;他这个着作也非常了不起,天台家讲「三种止观」,就是天台大师他老人家说的。第一种「渐次止观」,像爬楼梯,一阶一阶往前上;他老人家说《禅波罗蜜》十卷,就是讲渐次止观。第二个「不定止观」,顿渐不定,他讲了一卷《六妙门》,就是《小止观六妙门》。第三种「圆顿止观」,就是他讲的《摩诃止观》,一共有十卷。这是天台家修行的方法。他对于止观这些注疏,总共有二十馀种。他还是用心意识,所以对于我们修学比较容易。「捨识用根」在理论上说得没错,我们修行有一定程度的困难。《愣严经》古注的代表是长水大师,宋朝人。交光大师还算新的。有新、旧两派。交光是明朝时候人,跟莲池大师同时代。「止观」这一条我们就讲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5-1-15 20:52 , Processed in 0.0358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