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257|回复: 2

圣者与凡夫

[复制链接]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3-7-4 12: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世间只有两类东西,一类叫有情,一类叫非有情。对于人类有情而言,只存在两种人,一种叫圣者,一种叫凡夫。圣者是指超凡脱俗,已经远离世间五欲之人,凡夫则是浑浑噩噩,依然耽乐于世间五欲之人。有人可能不会同意这种分法,他们认为这世间的两种人应分为男人和女人,更多的分法还有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其实,男人和女人并无分别。因为,站在究竟真实法立场,男女都由同样的名色法构成,唯一的不同之处,只是性根色的不同。此根色为极其细微的色聚粒子,存在于每个人类的肉体当中。根据《阿毗达摩论》,有女根色与男根色两种,这两根各自的特相是女性与男性。它们各自的作用是显示‘她是女性’及‘他是男性’;各自的现起是女与男特有的色身、特征、行为及工作之因。它们的近因是同一粒色聚里的业生四大元素。所以,男人和女人的唯一区别,仅仅是肉眼所看不见的性根色之不同,我们大可不必去执着于异性之间的贪欲,因为在究竟法上,我们的肉身都是一样的东西——四大种色及二十四种所造色。至于婴幼、儿童、青年、中老年等的分类则更无必要,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将经历的过程,不分男女人人都能体会得到。因此,人的分类就只剩下了圣者与凡夫的区别。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堪称为圣者呢?就现代社会的世俗观念看来,人们常常将过去的古贤学人、古哲智者尊称为圣者,譬如东方的老子、孔子、穆罕默德,西方的基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问题是,这样的圣者称法确切吗?是否有些模糊与笼统?我们先来看看佛法对圣者的定义和称谓,看看是否与世俗观念有所不同。
佛陀在巴利经藏《相应部》之《预流相应经》中谈到:“诸比丘!圣弟子如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于此有圣弟子,于佛…于法…于僧成就证净,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秽,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舍利弗!八支圣道为流,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成就此八支圣道者,名之为须陀洹。”须陀意为流,即指圣者之流;‘洹’意为进入。因此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即进入圣者之流的人。也就是说,一位拥有四不坏净素质,已透彻了知四圣谛、成就八支圣道的有情,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圣者。须陀洹是四类圣者当中的第一类,所以被称为初果圣者。巴利三藏经典解释:培育了须陀洹道之后而断除身见、疑、戒禁取,他成为了须陀洹。他已脱离了恶道轮回,最多再投生七次便达至彻底解脱,成为四果阿罗汉。这即是佛法对于圣者的精确定义。一位初果圣者与凡夫的最大不同,便是已断身见、疑、戒禁取三结,而凡夫还未断这三结烦恼。因此,我们可以把所有未断三结者称之为凡夫,不管他是过去的古贤圣哲,还是近代、现代、当代的名流伟人,这些人都只是凡夫。因为,他们跟其他普通凡夫一样,都必须历经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都必须无数次的投生于六道轮回。即使他们得以投生至欲界六天、色界天,乃至四无色界天,只要三结烦恼未断,他们依旧还是一名凡夫。就像佛陀时期,全印度非常出名的阿私陀智者一样。他是释迦国净饭王的国师,全印有名的先知;他在修行上已达到非想非非想处的无色界高深证悟。然而,他还是一位凡夫,并知道自己无缘亲见到悉达多太子成佛,无缘在佛前悟证须陀洹圣者,因此他很悲伤。他悲伤自己不久于人世且往生无色界天,这样他就无法获益于觉者超人的智慧而证悟初果,如此一来,不知还要在生死六道中去轮回多少次。很明显,作为一名未曾悟过果的凡夫,其命运都是非常悲惨的。因为生死轮回太漫长、太黑暗,且遥遥无期。有情众生漫无目的地辗转于生死苦海,不知伤了多少心,不知流过多少泪。正如佛陀在《相应部泪水经》 中说的那样:“诸比丘,长久以来,你们都在为经历父母、子女与亲人之死而悲伤,也为失去财富及患上疾病而伤痛。而在这漫长的旅途里为这一切伤痛、与厌恶者相会及与亲爱者别离时,你们痛哭泪流之水确实已比四大洋之水来得更多。诸比丘,这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蒙蔽、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轮回起点是不可知的。所以长久以来你们都在受尽折磨与厄难,把坟场都给填满了,的确长久得足以令你们对一切都感到厌倦,长久得足以令你们舍离一切,以获取解脱。”这就是人类生命的实相,这就是每个人无奈的归宿——今生死亡,下世投生,下世死亡,下下世投生,再死再投生。。。只要未证须陀洹道,成为一名初果圣者,那这样的生死轮转就会一直地持续下去,无穷无尽,了无止境。朋友,你是愿成为一名必脱轮回的圣者呢,还是愿成为一名饱受轮回苦的凡夫?若你有些许智慧,你可能会选择做一位圣者,因为你知道重复一件无趣的事,是令人厌烦的。就像一年365天,每天要吃同一道菜肴,任它做得如何的色、香、味俱全,若天天吃它,照样会倒味口。生死轮回正是这样,也许你的今生很美好、很曲折、很灿烂、很出色,然而,当同样美好出色的人生被重复一千次、一万次,你还有兴趣再过下去吗?如果你成为了一名初果圣者,这些忧烦困惑将离你而去。因为最多七次,同样的生、老、病、死最多被重复七次,你将彻底离开生死轮回,迈入清凉、寂静的涅磐境,不再投生于枯燥无趣的六道轮回。
以上可以看出圣者的妙处及凡夫的无奈,作为凡夫的我们,是否该为自己的未来稍作打算?是否应考虑走入圣者之道?放眼自己的周围,多数都是耽乐世间五欲的凡夫,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着,不曾停下脚步去思索生命的意义,不曾将目光投向无量的未来世。更有甚者,他们不相信业果法则,不相信生死轮回的存在,悲哀的认为人只能活一世?这种愚痴的错见,不知令多少善良的人类有情造下诸多恶业。这些被唯物邪见所毒害的无辜众生,在‘人类只能活一世’之错见的驱使下,为了尽情享受这短暂的一世,不惜昧着良心说出许多欺言慌语,不惜情绪冲动的做下荒唐错事,不惜麻着胆子犯下许多不该犯的罪。这样值得吗?仅仅只为感官享受而造下无数恶业,令自身的未来坠落恶道几万世?稍有智慧者不会步入此路,他们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他们会思索社会道德,会明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自己带来的好处。于是他想到要向古贤智者们学习,去获得觉悟者已明悟的智慧,于是他接近佛法,接近普世公认的伟大觉悟者释迦牟尼佛。然而,远古的圣者们早已逝去,我们无缘亲近到活生生的佛陀,只能把心放飞于悠远的年代,去忆念世尊的功德、佛法的甘甜及圣僧枷戒德的芬芳。然而,佛陀在《大般涅盘经》里说:阿难,你们当中若有人作如此思维:‘导师的教导已经完毕,我们无复有导师。实非如此,不应该作如是观。阿难,我为你们所建立的法与律,于我去世后应当作为你们的导师。’同时,世尊在《律藏》中提到:‘只要诸比丘仍然正道而活,世上就不会少了阿罗汉。’意即后世依然会有正法正律存在,只要遵循佛陀指引的正道而活,世间仍有四果圣者驻世。于是我们知道,觉者的智慧并未离我们而去,圣僧枷的遗风依然保留,我们可以去找寻圣者的足迹,依世尊定立的律、法为本去寻觅和亲近圣者,这是每个凡夫当做之事。我们不能向凡夫学习,因为这无益于自己的智慧。凡夫们的目标都只是这个世间而已,他们不能了解无量的过去生,也不会照向无尽的未来世,他们不具备这样的佛法观智与洞彻能力。而圣者们的目标是出世间,他们斩断低俗的欲乐,舍离对世间的一切执着,以智能洞见过去和未来,他们的智慧已远远超出耽乐于五欲的凡夫。天上的星星是数不清的,而太阳和月亮只会有一个。圣者是白天的太阳,他们以自身的光辉温暖着迷途的大地众生,圣者也是晚上的月亮,在那宛若黑夜般漫长的轮回苦海中,圣者如一轮高悬的明月,把灭烦断苦之路照得通明透亮。
愿我们找到圣者、亲近圣者、顶礼圣者;以圣者为良师益友,不断学习、精进效仿;与圣者同行,只做贤德赞叹之事,不作德者非议之为。愿诸凡夫远离愚痴,靠近圣者,做追寻智慧的不凡之人。

cfcl 发表于 2015-6-5 08: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师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进修持 发表于 2015-9-4 10: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3 17:20 , Processed in 0.0344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