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274|回复: 4

佛陀的一生

[复制链接]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3-7-4 12: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印度,一般把佛教的创始者称为Buddha(佛陀),佛陀一词成为佛教的专有名词,意为觉悟的人(觉者),显示出佛教是一个智能的宗教。

佛教把阿罗汉用来表示弟子的开悟,而且佛陀成为专门对释尊的称呼。此外还有牟尼、世尊等许多语汇。


本书决定用释尊表示佛陀。释尊为释迦牟尼(释迦族出身的圣者)的简称;释尊出身释迦族,姓瞿昙(Gotama),出家前的名字为悉达多。

释迦族为位于今尼泊尔和印度邻国附近的小部族,首都迦毗罗城,属武士(剎帝利)阶级的部族,从事以稻米为主的农耕。

虽然据说释迦族是武士出身,但是内部似乎没有四种姓的区别,他们既不能确证是阿利安人,也不能断定为亚细亚系的民族。

首长依轮替制推选,称为王,国政是由剎帝利组成的寡头贵族制。释迦族虽然被承认为自治国家,但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南方拘舍罗国的臣属国。

最近有很多学者称释尊为乔答摩佛陀,但乔答摩是姓,所以就意味着另外还有不同姓的佛,如迦叶佛陀、弥勒佛陀。本书以释尊来称呼佛陀,这是自古就有的称呼。

释尊的父亲为净饭王,是首长之一。母亲摩耶夫人,生下释尊七日后便亡故。之后,由她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瞿昙弥)养育。

难陀是释尊的同父异母之弟。传说当摩耶夫人临盆前归故乡天臂城,途经蓝毗尼园时生下释尊。

之后,阿育王参拜圣迹时曾到此地,建塔和石柱,玄奘西游时亦曾实际见闻。其石柱于一八九六年发现,经解读碑文后,确证此处为佛陀诞生地。

传说释尊出生后,有来自喜马拉雅山的阿私陀仙人为王子占相,预言:此婴儿之未来唯二:若在家继承王位,则将成为统一世界之转轮圣王;若出家修道则成佛陀。

释尊的出生年代 有关释尊的诞生年代,自古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是难题之一。因为据说世尊是八十岁入灭,所以必须决定其殁年。

佛灭年代的有力说法,一是根据锡兰(斯里兰卡)的《岛史》、《大史》的说法佛灭于公元前四八三年,因此佛陀的生存年代为公元前五六三。

同样也是南传佛教的传承、随《善见律毗婆沙》翻译后传来中国的《众圣点记》,说法也大致吻合。

据《历代三宝纪》记载,至齐永明七年庚午年为止,得九七五点,则释尊入灭为公元前四八五年。虽然锡兰传以诸王在位年数来确定的算法有若干出入,不过几乎都是四八○年左右,有不少学者赞成此说。

另外也有根据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传说所得的资料,修改锡兰传来推算,提出佛灭年代为公元前四七七年,这是Max Myller等人所主张的。

但古传书(布罗那论)主要包含世界开辟与神、王室系谱、神话、传说等十八种,类似史书。和耆那教里异说很多,从中选取近于锡兰传的说法而作成此结论,故最近已不受支持。

相对于此,宇井伯寿博士根据北传,认为阿育王距离佛灭有一一六年,由此成立了佛灭于公元前三八六年的说法。根据此说,推算出佛陀住世时间为公元前四六六。

先前提及的锡兰传以佛灭至阿育王即位间为二一八年,南北两传约有百年之差,目前还不可能会通众说,得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论。

锡兰传之优点在于历代王名和在位年数都有具体的记载。北传似乎有只说佛入灭至阿育王为百余年,没有具体地记载年代的缺点。

但是,锡兰传说佛灭到阿育王即位间只有五位锡兰王相承,佛教的遗法相承也只有五代(北传为大迦叶、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婆笈多,锡兰南传为优婆离、达索加、苏那拘、私伽婆、目犍连子)。

且根据锡兰传,阿育王时,佛教已分裂成许多部派,然据阿育王碑文看来,这时代并没有部派佛教兴盛的迹象。

而且在桑其、鹿野苑、乔赏弥等当时佛教重要的据点,发现有劝诫僧伽分裂的法敕,表示当时的佛教教团有大规模的纷争,如果将之视为十事之诤应该极为合理。

释尊幼年时,过着优裕自在的生活,长大后娶耶输陀罗为妻,育有一子名罗侯罗。然深深困惑于人生问题,乃于二十九岁舍离家人而出家,投身于游行者的行列。

释尊性好禅思,据说出家前随父王参加农耕祭时,曾远离众人于树下禅坐,达到初禅。或是见农夫掘起的土中,被翻出的虫子为飞鸟所啄食后,深感生物间互相残杀的悲哀。

人嫌厌丑陋的老人,而自身亦不能免于衰老;不愿受生病的痛苦及秽恶,但无可免于患病;畏死,不愿死,然而却必有一死。

当年轻的释尊心中潜藏着这些生老病死的恐惧时,原本朝气蓬勃的生命就失去一切快乐。据后世传说,释尊从父王的宫殿出城游观,初次遇见老人,

第二次遇见病人,第三次遇见死人,怏然不乐而返;第四次出游时,见沙门行止安然,乃坚固其出家之决心。这就是所谓四门出游的传说。

总之,释尊于年轻时违背父母的心意出家了,据说于深夜乘爱马犍陟,随御者车匿出城。《长部.大般涅盘经》记载,佛陀‘为寻善而出家’。

释尊出家后,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成为一位游行者,向南方新兴的摩竭陀国前进,也许是因为这个地方汇集了优秀的宗教家。

当时的公路,从舍卫城起,向东到迦毗罗城,再往东,逐渐南回,经拘舍罗、毗舍离到达恒河,再渡过恒河进入摩竭陀国,抵达王舍城;这一条公路线称为北路。

释尊大概沿此公路到摩竭陀。当释尊于王舍城乞食,频毗沙罗王看到后,希望他成为自己的臣下,要封他为家臣,想让他打消出家的念头,但为释尊拒绝。

其后,释尊随当时有名的修行者阿罗逻.伽罗摩修行,他是位禅定的实修者,教导释尊修学无所有处定。

释尊并不满足于此,再随郁陀.罗摩子修学,到达更深妙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入此微妙禅定,心完全寂静,如与‘不动真理’合一,但出定后,又回复日常动摇之心;

因此,并不能光靠禅定把心静下来,就可以获致真理,禅定是从心理上来锻练心,而真理则具逻辑性,应该用智能获得。

因此释尊觉知只有修习禅定不能解脱生死,便辞别而去。前面所说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为原始佛教教理中的四无色定,不能确定是否为阿罗逻和郁陀所发明的。但是依禅定(瑜伽)静心的修行方法,早在佛教以前就存在了。

有些学者认为,印度文明的挖掘物中已有修行禅定的迹象,阿罗逻和郁陀也许就是修习禅定的修行者。

佛教宣说戒、定、慧三学,定之上还立有慧,意味着只有禅定不能发现真理。禅定是锻练内心,所以本身就是盲点,唯有加上智能之眼才能实现真理。

之后释尊进入森林中,开始独自修行。据载,他认为摩竭陀乌卢尾螺的西那村的尼连禅河附近很适合修行,于是便在此修苦行;这里便是「苦行林」。

谈到释尊的苦行,举其中几项:例如一直都要紧闭牙齿,舌抵上颚,以坚强的意志来克服其中的痛苦。

或是停止呼吸,集中精神来禅坐,遮断口或鼻的出、入息,据说这样做之后,空气就会由耳朵进出,但是最后连耳朵的呼吸也要遮断。

以非凡的努力来忍受这种痛苦,确立正念,使痛苦不停留在心中。释尊由于修习这种止息禅,陷入濒临死亡的状态。

或者有绝食的修行,持续几天的时间断绝一切食物;或是慢慢节食,一直到断食。由于长时间断食,四肢变细,皮肤松弛,毛发脱落,承受着剧烈的痛苦。

苦行就是要克服这些痛苦,锻练坚强的意志,希望自痛苦中使心达到独立。在森林中独自行苦行,忍受痛苦之际,就产生了执着于生命的种种迷惑。

进而有了在家欲乐生活的诱惑,或是开始怀疑:这真的是正确的修行方法吗?此外,在森林中,野兽及鸟类横行的暗夜也十分可怕。

这些迷惑及恐怖就以化作恶魔波旬的形式诱惑释尊来被描写。据说恶魔跟随了释尊七年,始终无机可乘。

要克服痛苦、恐怖、怀疑和爱欲等,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苦行能锻炼坚强的意志,故心便自痛苦中独立出来;

然而光凭这样,心无法得到自由。况且意志变强和正智生起是两回事;据载,释尊忍受常人不堪忍的痛苦,同时心也住于正念,但并不能获得超越常人的圣智。

是时,忆起年轻时随父王参加农耕祭时,于树下坐禅而达到初禅一事,于是他想,‘也许那才是正觉之道’,于是舍弃了苦行生涯。

舍弃苦行的释尊,思索以此极度瘦弱的身体,难以得到初禅之乐,便食用固体食物及乳糜来强化身体;当时供养乳糜者据说是牧女苏佳达。

尔后,释尊入尼连禅河洗净积垢,饮用河水。曾经追随释尊的五位修行者见状便说,‘沙门乔达摩陷于享乐,舍弃努力精进’,起身离去。

释尊由于食用固体食物及乳糜后,恢复了体力,于附近森林阿湿婆陀树下敷座修禅观,终于在此树下开悟,成为‘佛陀’。

此一开悟又称为正觉,而佛陀则意味着‘觉悟者’。阿湿婆陀树是无花果树的一种,之后就逐渐被称为菩提树。

而且开悟的地点,被称为‘菩提伽耶’,后来建有佛塔,成为佛教徒必定参拜的圣地之一。

释尊开悟之日,据南传佛教所载,是在卫塞卡月(四月至五月)的满月夜。日本则以十二月八日为释尊成道日。

根据古代传说,释尊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之后游行教化四十五年后,于八十岁入灭。佛陀成道时证悟了什么?这是极重要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阿含经》有种种说明,宇井博士提出当中的十五种不同说法,其中大多是以依四谛说开悟、依悟十二因缘成佛,

以及依四禅、三明而开悟等说法。但四谛说具有针对其它方面说法的形式,似乎难以将之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始形态。

其次的十二因缘是缘起说的完成形式,其它还有更为简朴的缘起说,因此应该不是原始的说法;但要注意的是,这个说法已经具备了成道内观的形态了。

正如宇井博士所说,第三的四禅、三明是成立较晚的教说;而且三明(三种智能)最后的漏尽明和四谛说的内容相同。

并且可以看出,缘起说与四谛说的思想具有共通点。亦即四谛、十二缘起、三明的内容有共通性。

此外,在其它的说法中说,佛陀‘悟了法’。佛陀开悟后,曾于树下作如是思惟:‘无可尊敬者,无可恭敬者,是苦。

然观此世间,于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无有胜我者,是故我宁于自所悟法,尊敬、恭敬而安住。’(SN. vol. I, p.139)。

按其意义,四谛和缘起都是‘法’;此‘法’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可以从整个原始佛教的教理去探究、理解。

因此似乎可以说,佛陀开悟的内容,可以从检讨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来推断。也就是说,佛陀悟了法,其内容可以从整个原始经典去推测得知。

关于佛陀的开悟,有些学者很重视他出身于释迦族的乔达摩家族一事。佛陀确实是出身于特定的种姓,但是追随他教法的人,也有出身中印度部族者。

佛陀入灭之际,分摊其遗骨、竖立佛塔者,也是中印度的八个部族。从这个角度来看,佛陀的宗教似乎可以说是各部族所信奉的特殊宗教。

而且不可忽略的是,佛教虽然最初只流布于极为狭小的地区,但之后扩及全印,并越过国界,遍及全亚洲。

与佛教同时代兴起的耆那教,和佛教教理极为相近,但是并没有越过国界而广为流布,仅限于印度国内。

此外势力更为广大的印度教,也只不过传播到印度以外的部分南亚地区。由此可知,佛教拥有超越民族界限的世界宗教的性质。

但是此一世界宗教方面的性质,似乎已具备于佛陀的开悟之中。如果佛陀的开悟是部族宗教的性质,那么之后将之改观为世界宗教者,似乎才应该是佛教的创始者。

但是我们无法自佛教史的历史中找到这个人,这显示出,佛陀这位创始者的宗教之中,已经包含了超越部族、超越民族、解答人类一般苦恼等要素,

我认为,佛陀所悟的‘苦灭’的教说,也应该从这个方向来理解。但是,这个开悟的智能到底如何从心理层面来实现呢?

简而言之,佛陀是在禅定之光中开悟的。这也表示,佛陀是在四禅、三明之中开悟的。亦即可以视为,佛陀在四禅之中开悟。

但是‘四禅’本身并不等于开悟,禅是瞑想的一种,正如坐禅被誉为是安乐法门一般,

它的方法是结跏趺坐、令身体安乐后,作瞑想;统一精神,从初禅顺次深入至二禅、三禅、四禅。禅译为‘静虑’,意为使心平静。

此外,在瞑想时,有瑜伽(yoga)的修行方式,这是经由集中精神而令心静止的‘心集中’行法。

静止(心灭)是瑜伽的特色,所以一般都说瑜伽会产生神秘之智。瑜伽学派成立之后,被描述为可以自瑜伽中获得神秘的智能。

相对于此,‘禅’也是集中精神,然而这是极具变动性的,是有如帮助智能自由活动的集中心念,显示出开悟是如实知见(如实地理解)。

心本来具有叡智的性质,以思维为本性,是故心静止、统一下来,心的集中性加强的话,自然便会从中产生出卓越智能的作用。

也就是说,禅和瑜伽都是产生智能的根源。但是心集中的性质不同的话,从中所产生的智能的性质,似乎便有相异之处。

自禅生出的开悟智能,是‘见法’的智能;可以说,在佛陀长期的修行期间,与生俱来的瞑想天分,由于阿罗逻及郁陀迦的指导,

以及修苦行时所习得的正念等助益后,此一从初禅渐次深入到四禅的‘心集中’的形式,便自然而然地发挥了出来。

‘禅’意为瞑想,自奥义书以来便被使用,四禅也许可以视为是佛教的新发挥。四禅活泼生动地集中心,从中产生的智能并非神秘性的直观,而是自由、理性地如实知见。

以智能体悟真理,与真理合而为一后,成为坚定不移的状态,不为恐怖、苦痛、乃至爱欲所挠乱,这便是‘开悟’。

这种心自烦恼的束缚解放的状态,称为‘解脱’;以此解脱的心觉悟的真理,便是‘涅盘’。

据载,佛陀开悟后,深陷于寂静中。在菩提树下进入三昧(心的统一)而度过七天,之后再到别棵树下,静坐玩味解脱之乐。

这段期间,塔普萨、巴利卡两位商人供养佛陀蜜丸,成为信者。就这样过了五个星期,都没有自树下起座。

而且他思维,因为自己所悟之‘法’(dhamma  真理)十分深奥,即使说出来,或许别人也听不懂,所以较倾向于不宣说教法。

这似乎表现出那种达成‘大事’后,心中的空虚感。因为如果达成了人生的最高目标,那么就再也很难找到生存的意义了。

但是释尊从达成‘自利’大事后那种虚无深渊中重新站起来,将心转向济度众生的‘利他’活动;这就表现为‘说法的决心’。

在树下寂思五周,以及其间‘说法踌躇’,这段期间的心理活动,就以梵天劝请的神话来表示。因此某些学者认为‘梵天劝请’之中,含有很深的宗教意味。

完成大事之后的‘虚无感’,事实上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佛弟子中,也有很多人开悟后,实际体验到这种虚无感。

因此释尊开悟之后,似乎也有说出‘想要直接入涅盘’这种受诱惑的话。过去的佛陀中,必定也有在此时就直接入涅盘的佛陀,

这被解释为生起‘辟支佛’的想法,而且之后也逐渐被认为是‘辟支佛乘’。所谓辟支佛,是虽然开悟了,却没有回心利他,就此直接入寂的佛陀。

不过,也有学者往佛陀时代独自修行的圣仙的宗教状态,去寻求辟支佛的起源。释尊决意说法后,首先想到,要说给谁听呢?

于是想起要说给苦行时代,一起修苦行的五位修行者(五比丘)听。因为释尊认为,他们会理解自己所悟之法。他们在西方波罗奈的鹿野苑。

鹿野苑在今Sarnath,成为佛陀初转法-轮的遗迹。该处有阿育王所立的石柱,带有法-轮的狮子柱头雕刻强而有力,成为印度独立后的徽章。

佛陀说法称为‘转动法-轮’。佛陀在波罗奈对五行者说离苦、乐两极端的中道,与苦、集、灭、道四圣谛。

憍陈如首先悟入正法,成为释尊第一位弟子;其它四人也次第悟解,成为释尊的弟子。佛教的教团(僧伽)从此成立。

其后,佛陀更说‘五蕴无我’的教说,五人皆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灭尽烦恼的人,为弟子中最高的果位。

从烦恼的消灭来说,佛陀也和弟子一样是阿罗汉;但是佛陀所悟的智能至为高深,所以不称这些阿罗汉弟子为佛陀。

佛教中的出家修行者称为比丘(bhikkhu 乞士),意为依乞食维生,专心于修行的出家者。

释尊最初的弟子是憍陈如等五比丘一事,应该没错。根据古《佛传》,佛陀其后在波罗奈教化长者子耶舍,其父母及妻子均成为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

其后,耶舍之友又先后有四人及五十人出家,也都成为阿罗汉。释尊曾告诫弟子,要游行弘化,利济众生:

“比丘们,去游化吧!为了爱愍众生,为了安乐众生,为了爱世间,为了人类与诸天的利乐。切勿两人同行。宣说那初、中、后皆完善的正法吧!”

此中显示出,佛陀想要将真理多传达给一些人的悲怀。随后,释尊再回到摩竭陀国,得到许多弟子,

特别是与当时有名的宗教家优留毗罗迦叶的法战中获得胜利,使他成为自己的弟子。他的两个弟弟以及徒众也都成为佛陀的弟子,佛陀在摩竭陀一时声名大噪。

释尊率弟子入王舍城,频毗沙罗王归依,成为在家信徒。王布施竹园作为僧伽住处,这里便成为教团的根据地,而频毗沙罗王成为僧伽的外护者。

散若夷的弟子舍利弗与大目犍连,也在这时候转入释尊门下。舍利弗先闻五比丘之一的马胜比丘说:

‘诸法因缘生,如来说其因,诸法灭亦然,是大沙门说’的教法后,便悟了法,偕目犍连同归释尊座下。

据载,佛陀见两人逐渐走近,便说,他们将在我弟子的僧团中,成为一双上首。正如佛陀所说,这两个人之后果然帮助佛陀,在拓展佛陀教法上功绩卓著。

大迦叶于多子塔前遇佛,而成为佛弟子;他是一位精严之头陀行者,为佛灭后集合僧团、结集释尊遗教之大功臣。

释尊的在家弟子中,名列第一的须达多,到王舍城于寒林中求见、归依佛陀。他是一位居住在舍卫城的富商,由于好施济贫孤而被称为‘给孤独长者’。

因经商来王舍城,听说‘佛陀来了’,天末亮便赶往寒林求见佛陀;归依后,邀请释尊莅临舍卫城弘化。

至于僧伽的住处,给孤独长者向舍卫城祇多太子,买下祇多林来构筑精舍后,布施给僧伽。

传说祇园精舍三个月便完成,可见最初的精舍可能盖得很简朴,也许是木造建筑。称得上是在家信女代表的毗舍佉鹿子母,也住在舍卫城,经常布施僧伽。

释尊虽然经常住在舍卫城,但舍卫城的波斯匿王却很晚才归依,而且还是由于末利夫人的助成。

释尊成道数年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城,与父王及王妃重逢。此时,释尊让罗侯罗出家,因为他还是小孩子,所以出家为沙弥,以舍利弗为师,加以指导。

许多释迦族青年随佛出家,包括堂弟提婆达多、阿难,以及异母弟难陀等。担任释迦贵族理发师的优婆离也在其中,他后来精通戒律,成为教团中的重要人物。

佛陀成道后到入灭的四十五年间,游化于以摩竭陀国和拘舍罗国为中心的中印度地区,为人说法。

从东南的王舍城北上,通过那烂陀到华氏城(今巴特那,当时为小村),由此渡恒河到北岸的毗舍离,入离车族国境,更北过拘舍罗,折向西方而抵迦毗罗城,转西南入舍卫城。

自舍卫城南下,经旷野国,接着入乔赏弥,由此向东,过波罗奈到达王舍城。释尊在王舍城除了竹林精舍外,也常驻足于灵鹫山及杖林。

此外,第一结集所在的七叶窟也在王舍城。毗舍离有著名的大林重阁讲堂。乔赏弥有著名的瞿师罗园,为瞿师罗长者所布施。

但佛在世时,精舍可能没有如后世所见的豪华壮丽。因为古代木材充裕,故精舍大概是木造建筑。据律藏所记,王室的城池也是木造。

根据华氏城的挖掘可知,古代的城阁、佛塔的栏杆等,都是木造的。但后来木材渐少,建筑物改用石造;现存的佛塔等都是石造的。

乔赏弥是跋蹉国优延陀王的都城,王妃差摩婆帝归依佛陀,由于她的劝导,国王也归皈佛陀。

继许多释族青年出家之后,释尊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也想要出家,连同许多释迦族女,请求随佛陀出家,但是释尊总是不许。

再三请求后,由于阿难的祈请才勉强答应。这便是女性出家者——比丘尼教团的成立。

但是,比丘、比丘尼僧团必须持守禁欲生活而修行,释尊顾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两者的往来设立严格的限制,规定比丘尼终生要遵守‘八敬法’。

不过,因为佛陀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所以也教育出许多优秀的比丘尼,如差摩比丘尼及法授比丘尼,皆智能过人,经常对男众说法。

莲华色比丘尼神通第一,翅色憍达弥比丘尼开悟甚深等,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知名的比丘尼。

在家信众中,质多居士深解佛法,毗舍离的郁伽居士和释迦族的摩诃那摩是有名的施主。此外,盗贼如指鬘外道,也为佛陀所教化,成为弟子;

一偈都无法忆持的周利盘特加,也因释尊的教导而开悟。还有富楼那、大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等许多著名的弟子。

大迦旃延从中印到僻远的‘南路’阿盘提国布教而有名,富楼那则到西海岸的输那国布教。

此外,《经集》的古诗句《彼岸道品》中记载:住在南印度德干地区的婆罗门跋婆犁的十六位弟子,远至中印聆听释尊的教法后,回去传讲。

这似乎是佛教流传到南印度后产生的故事。他们从德干的波提塔那出发,经过阿盘提国的邬阇衍那、卑地写,

再经乔赏弥、沙计多等,到达舍卫城。这条从德干到舍卫城的信道,称为‘南路’,是自古的通商道路。

但是,当时释尊不在舍卫城,所以他们又经‘北路’到达王舍城,在王舍城见佛闻法,成为佛弟子。

在这十六个婆罗门青年中,有阿逸多(Ajita)和弥帝隶,有人推测阿逸多,是后来的弥勒菩萨。

佛陀入灭:佛法在中印度的流布,大体上可说是相当顺利。当时有许多宗教家,其中为后世所知的宗教中,除佛教外,还有耆那教及邪命外道等。

阿育王及其孙十车王曾在巴兰巴尔山丘,布施窟院给邪命外道教团,可见这个教派直到这时候都还存在。

佛陀晚年时,提婆达多图谋分裂教团;摩竭陀国王子阿阇世弒父频毗沙罗王,自立为王之后,提婆达多受阿阇世归依,名声远播,因此起了统理僧伽的野心。

但因为这项提议为佛陀拒绝,便想置佛陀于死地,于是放醉象,并自山顶投石而伤了佛足,出佛身血。

还进一步主张禁欲式规定的‘五事’,拉拢初学比丘,然后带领他们出走,另立教团。但由于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努力,这项企图终归失败。

提婆达多的党羽中较出名的有高迦离迦、迦留陀提舍等。国王阿阇世,后来后悔弒父的罪行,归依了佛陀。

在拘舍罗国,波斯匿王死后,王子毗琉璃即位,他曾受辱于释迦族,因此一即位就为了要雪恨而消灭释迦族。这也是发生于佛陀晚年的事。

但拘舍罗国后来也为阿阇世王所灭。阿阇世王更企图征服恒河北岸的跋耆族,这时释尊正从王舍城出发,步上最后的游行路程。

渡恒河入毗舍离,于此处教化游女奄婆罗,接受其所布施的园林。随后与阿难单独度过雨安居时,已然病重。

传说魔王出现,劝释尊入灭,释尊乃预言三个月后即将入灭。之后佛陀再从毗舍离出发,经过许多村落,到达巴瓦村,

接受铁匠纯陀之施食,病转剧,腹痛痢血。据说这时释尊所吃的是‘旃檀茸’,一般认为是一种柔软的猪肉,或是一种菇。

其后释尊抱病游行,抵拘舍罗城,然后于娑罗树下入涅盘。据《大般涅盘经》所载,佛陀入灭前似乎留下种种遗教。

例如,对于老师死后,教团的未来,他说:“僧伽于我有何期待?我说法内外无差别,如来教法于弟子无所隐讳”。

表明即使佛陀也不是僧伽的统治者,僧伽是共同体,并没有特定的统治者。虽然有些经典叙述佛灭后,有大迦叶、阿难、末田地等传法相承,但这只表示教法相传的系谱,并非意味他们是僧伽的统率者。

此外,释尊也嘱弟子:‘以自己为明灯(岛),以自己为归依处;以法为明灯(岛),以法为归依处’。

再者,释尊也交待自己死后,出家弟子勿为佛陀遗体(舍利)费心,当为‘最高善’而努力。

还有,佛陀死后,‘汝等勿谓失师主,我涅盘后,所说法、律是汝师也。’最后并问了三次,‘还有任何问题吗?’

因为大家都沉默,所以释尊就说,‘一切存在皆有灭,当勤精进勿放逸!’然后入深定,随后入涅盘。

释尊灭后,遗体由拘舍罗的末罗人处理,以香、花、伎乐等尊敬、供养后火葬。遗骨(舍利)为中印度八部族分领,各建塔供奉。

还有人得到装舍利之瓶而建瓶塔供养,而得灰烬者建灰塔供养。公元一八九八年,佩佩在释迦族的故地毗普拉哈瓦挖掘故塔时,

发现了贮藏遗骨的壶,上面有阿育王的碑文,或是比此更早的古字,记载着:‘这是由释迦族所奉祀的释尊遗骨’。

这被承认是释尊真正的遗骨,赠送给泰国国王,一部份也分送给日本名古屋觉王山日泰寺来奉祀,而其舍利瓶为加尔各答博物馆保管。

一九五八年从毗舍离故地所掘出的舍利瓶上没有碑文,但仍被判定是佛陀遗骨。可见《大般涅盘经》‘八王分骨’的记载是历史的事实。

于是这些舍利塔受仰慕佛陀的人所礼拜,为后来佛塔信仰盛行的滥觞。近代的考古学家,再次调查佩佩在公元一八九八年挖掘的塔。

在佩佩发现舍利壶更深之处,亦发现了几个舍利壶。也许这些舍利壶,比佩佩挖掘到的舍利壶更古老。

精进修持 发表于 2013-10-18 12: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ydz 发表于 2014-6-9 15: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swwn 发表于 2015-5-13 10: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心静 发表于 2015-8-1 12: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0-30 14:11 , Processed in 0.0422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