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3366|回复: 4

这32字,一定要记到心里去!

[复制链接]
法界度母 发表于 2009-3-16 16: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另附: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出离心——脱离轮回的门径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在宣讲出离心之前,首先宣说修持出离心的意义,亦即为什么要修出离心。

前面也提到过,有些人虽然生活过得很富裕,却时常会感到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因而也会有修行的愿望;而另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却会不以为然地认为:我有一辈子用之不竭的钱财,住别墅、开名车,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没有任何压力与负担,已经过得很好了,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去考虑那么多呢?

虽然你的确是过得很开心、很舒适,但你能避免生老病死的威胁,能躲过生命轮回的种种厄难吗?业力的判官会放过你吗?你能不能阻止生命的轮回延续呢?决不可能!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世间任何一个学科,在试图推翻生命轮回存在的可能性时,终会败下阵来。既然没有任何一种学说、任何一个教派,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否定生命轮回的存在,你为什么还那么目光短浅、头脑简单,不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呢?虽然在眼前的几十年间,你该有的都有了,但你的未来有保障吗?如果没有保障,你又凭什么不作准备呢?

所以,本论当中就此说道: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如果没有清净的出离心,就无法消除贪着世间安乐的念头,而一味地去寻求三有轮回的快乐享受,这样就不能找到获得解脱的方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要转变这种贪恋世间享乐的念头,就必须要有出离心,否则,就不能消除这些贪恋与执着,如果有了这样的贪执,就会让我们生生世世流转轮回,永远也不能获得解脱。

如同上述,使我们流转轮回的,不是上帝等别的东西,谁也不能将我们束缚在轮回之中,比如说,即使把一个人关押在戒备森严的监狱里,也只能关住他的肉体,不能控制他的思想,操纵他的心灵,更不能主宰他来世的解脱或去向。无论他来世去往天堂、地狱还是极乐世界,都管不着。任何一个监狱,任何一种法律都是如此。

但有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执着。它不但影响了这一生,而且还破坏了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正是这个潜伏得极其隐蔽的恶魔,将我们紧紧地约束在轮回之中。既然这个贪执恶魔如此十恶不赦,所以,我们这些因贪执世间而遭受束缚的众生,应当将寻求出离作为首要之举。

既然出离心如此重要,大家都愿意修出离心,那么又该如何修持出离心呢?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修持四个外加行当中的第一个——暇满难得,与第二个——寿命无常,最终的结果或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可以削弱或减少对今生的贪执。当然,在尚未彻底证悟空性之前,我们还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但至少可以控制住一些贪执了。此时我们就可以明白,自己以前并不在乎的暇满人身是很难获得的,既然自己获得了这样的人身,就要百般珍惜,而不能碌碌无为地混过,这样就可以促使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不会盲目虚度人生。人是有思维的生命,我们不能让这种思维的能力白白闲置,而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思维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当中,都始终挂念着吃吃喝喝、衣食饱暖的低级问题,那就跟畜生没有什么差别了。

通过这样的思维,我们就会寻找到答案,并终究意识到:如果有一个办法不但能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之苦,同时还能救助其他众生摆脱生老病死的折磨,那么,寻找该方法并按照该方法去做,一定是最有意义的。

如果有了这样的感觉,就会情不自禁地开始修行。这就是修持暇满难得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又会思维到:虽然暇满人身来之不易,但这样的人身却不是恒常的,失去人身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当我们知道人身易失难得的道理后,就会加倍努力地修行。

出离心所要求的第一点,就是不过度地留恋世间的生活。为什么要说“不过度地留恋”呢?因为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不可能做到根本不留恋,而只能做到不过度地留恋世间。

什么叫做“过度”呢?过度与不过度的界限在哪里呢?如果我们将生命的一切,都投入到短暂几十年间的吃喝玩乐当中,全身心地为之奋斗,至于解脱不解脱、净化不净化、轮回不轮回都不去考虑,只顾及到自己眼前的狭隘利益,就叫做过度。如果过度地执着、过度地贪恋,人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决不能过度地贪恋世间。

在修持暇满难得与死亡无常之后,我们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会发现生命的意义,会更加勤奋地去发挥人生的价值。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修持因果无欺与轮回痛苦,则可以断除对后世的贪执。

因果规律是一种自然的法则,虽然我们看不见因果之间的关系,但谁也无法否认因果的存在。比如说,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 射线等电磁波,也是肉眼看不见,双手摸不到的东西,但我们能抹杀移动电话的功能,能无视收音机、电视机的作用,能放弃它们在通讯、遥感、空间控测、军事应用、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吗?不能。由此可知,有些看不见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感觉不到而已,但并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同样,虽然薄地凡夫看不到因果之间的关联,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却是千真万确、永不改变的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任何评价的影响,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一点。如果能相信这一点,我们的行为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规范,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会偷偷去造作杀盗淫妄等伤天害理之事了。

虽然世间的法律可以规范我们的表面行为,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一般不会明目张胆地去做违法的事情,但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我们能保证自己丝毫也不去做非法之事吗?这就很难说了。之所以我们胆敢如此,就是不相信因果所导致的。如果相信因果,则无论人前人后,我们都不敢去造作恶业的。

在相信因果,畏惧因果之后,就要修持轮回痛苦。

关于轮回的痛苦,在以前的《慧灯之光》当中已经讲过,以后在讲具体修法的时候也会再次讲述,所以此处不必重复。

在修习轮回痛苦之后,就可以断除对来世的贪恋。为什么可以断除呢?因为,在没有观修轮回痛苦之前,我们往往不会认识到轮回的痛苦,甚至会有“如果我来世可以变成天人,那该多好啊” “如果我来世可以变成有钱人,那该多好啊”的观念,但在修习轮回痛苦之后,这些观念就会彻底消失,我们就会清醒地知道:虽然相对来说,轮回当中也有比较好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轮回三界六道都充满了痛苦,即使得到一个天人的身体,也没有多大意思,也终究会面临死堕之苦,仍然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所以我必须超越六道轮回。此时此刻,我们的出离心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

以上所讲,就是修持出离心的方法。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宗喀巴大师在此告诉我们: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在修好上述四个外加行以后,即使在刹那之间,也不会对世间凡夫最想望、最欣羡的名利、享乐等各种轮回福德生起羡慕之心,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只是生存的方法而已。

作为修行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法都可以,我们不需要为了证明自己是舍弃世间的修行人,而强迫自己去接受缺吃少穿、沿街行乞等自己身心都不愿承受的折磨。既可以过得舒适一些,也可以过得俭朴一点,无论过得好坏都没有太大问题,但必须明白的是:即使过得再好,也终究会如同梦境般一去不复返,无论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任何价值,最后不会留下什么好的东西;反之,如果过得简单一点、朴素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可以避免浪费,可以把节约下来的很多东西用来帮助别人解决燃眉之急,这样不是更好、更有意义吗?所以,这只是生存的方法,而不是生存的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修行。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过分地羡慕他人,而只会关注自己的修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生活十分奢侈的时候,不但不会羡慕他,而且会对他生起同情的感觉:虽然他过得这么好,但却在这方面投入了毕生的精力。这些别墅、名车等等是他花费了无数心血,浪费了大量时间所换得的。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却只能换来微乎其微的回报,他是多么的可怜啊!我不能选择这样的生活,名车、名房有也可以,没有也不在乎,即使过得平淡一点,只要没有被逼到穷困潦倒的地步,我一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如果能有这样的心态,就不会羡慕这些东西。

不羡慕并不意味着消极,我们不能因为不想有名车、名房等等,就既不工作,也不作任何事情,整天无所事事、懈怠懒惰,漫无目的地过一天算一天,而是要树立起更远大、更崇高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不断努力。

这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究竟是什么呢?本论就此讲到:
“日夜欲求得解脱”,日日夜夜都专心专意地盼望着能获得解脱。这并不是说,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所有念头,都只是向往解脱、希求解脱,任何与解脱无关的事都不能涉及,这样谁都做不到。但所有重大、关键的选择,都必须围绕在解脱周围,以解脱为中心。时时刻刻都向往解脱,而不去羡慕世俗人所追求的名利等等。

如果能有这样的境界,即使只修了几天的外加行,也算是达到标准,获得了修习外加行的结果;如果没有这样的效果,哪怕修了十年、二十年,外加行也没有达到预计的标准,所以也不能算是修完了。

以后我们不需要去询问别人“我的外加行修完了吗?”,只需问问我们自己,我是否还在羡慕和追求世间的安乐与圆满?我的生活与事业重点是否放在了寻求解脱方面?我是否还将重点放在现世生活上面?我是否还在把生存方式当成生存目标?根据这些答案,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尚处于什么阶段。如果能很明确地回答道:虽然我的肉体还不能脱离世俗红尘,但我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我不再沉湎于世俗的生活方式,而是一心一意地期盼解脱。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已经修好了外加行。

“尔时已生出离心”在那个时候,就算是已经生起了出离之心。
我在《慧灯之光》当中也讲过,在“出”和“离”当中,必须包含两个要点:第一个,不追求世间的圆满;第二个,是寻求解脱。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追求世间圆满只是出离心的一半,而不是出离心的整体。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出离心。如果仅仅不追求世间圆满,但在其他方面也没有任何追求,终日游手好闲、苟且偷生,那有什么意义呢?本来以前在工作、生活方面都很积极、很努力,如今连这些也放弃了,不但不能通过修行来获取解脱、度化他众,连自己的生活来源都没有保证,这不是消极、颓废的表现吗?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些消极的东西错当成出离心。

佛教对积极与消极的诠释与世间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世间人往往以为自己是积极的,但佛教却认为他们很消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努力的方向,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至于未来的长远利益,生命与心灵的净化与提升,他们却没有作任何计划、准备、努力,所以说他们是消极的;而佛教徒却与此截然相反,我们有了更崇高的长远计划,有了更光明的远景目标,就是自度度他——在利益自己的同时救度他众,并为此而不惜一切代价。在此当中,没有丝毫的消极成分,其中所有的,都是积极向上、高尚无我的利他行为,这难道不是更积极的吗?只要我们按照这种要求去做,我们的人生就是积极奋发的人生。

现在有很多人做事很极端,有的人根本不去想解脱不解脱的问题,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物质生活当中;而有的人恰恰相反,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根本协调不好工作、生活与修行的关系,将工作、生活与修行视为完全对立的矛盾体,一旦二者发生冲突,就会感情冲动而辞去工作、拆散家庭,到寺院出家或专职修行,最后又因思想准备不足而后悔。这样意气用事的结果,就会让家人、同事、朋友乃至其他人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印象,破坏佛教徒的形象,让世人对佛教徒看不顺眼,因此,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好世间与出世间的关系。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出家或专职学佛。如果真的有菩提心,有正知正见,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能选择出家当然是最好的,作为家人与社会也应该予以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自己认为某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就可以勇敢地去做,谁也不能对此加以阻拦。
从一般佛教徒的角度而言,世间与出世间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工作、家务、事业与学佛之间并没有矛盾。如果发生了冲突,也只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没有协调好其间的关系,而不是佛教的原因,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制定在家人必须放弃世间去学佛的要求;对于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高层修行人来说,世间与出世间才是相互对立的,这样的修行人不会参与世间的事务,只能纯粹地去修行。如果从这种高度来要求,就不能去做世间的工作,但我们属于这种层次的修行人吗?我想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吧!

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他的弟子当中也有很多公务繁忙、俗事缠身的国王、大臣、商人等等,释迦牟尼佛为他们安排了相应的法门,让他们在管理天下、经营买卖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兼顾修行,双方都没有受到影响。既然在修行的同时都能治理好一个大国的国政,一个小小的家庭又怎么会处理不好呢?肯定可以处理好!因此,在出离心方面,我们不能有这样的误解,不能够走极端。

当出离心慢慢修出来以后,如果真的不想再参与世俗事务,也可以考虑出家,但还是要与亲友商议,最好是在父母家人同意的前提下,毫无后顾之忧地出家。现在有些人的出家,给父母、家人以及朋友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打击,虽然他们自己从此可以无牵无挂地修行了,但对他人却是很残忍的事情。作为修行人,我们还是要将这些事情安排好。

总而言之,作为学佛人,就是要稳稳重重、脚踏实地去作,只有这样,才有成功的把握 。

这几句话特别重要。时常有人会问:我已经修了多少多少遍加行,算不算过关了呢?修习加行究竟怎么样才算达标呢?加行合格的标准,不是以修习时间的长短和次数多少来界定的,无论修持几个月也好,修持几年也好,只要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就可以算是合格了。那么,这个标准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精进修持 发表于 2009-3-16 18: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32字,一定要记到心里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光明 发表于 2009-3-17 04: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32字,一定要记到心里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修心1 发表于 2013-3-17 12: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n123 发表于 2015-3-10 08: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7 01:06 , Processed in 0.0331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