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5057|回复: 1

法-王晋美彭措传 -多世中的化身

[复制链接]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10-30 17: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王在多生累劫中示现了种种不同的形相利益有情。根据历史记载:法-王曾是普贤王如来于密严刹土法界宫殿中转无上光明大圆满法-轮时的结集者――金刚藏菩萨;三十三天大圆满教主天王之子――德瓦桑炯;金刚持尊前结集密宗者--智藏菩萨;大圆满十二本师前结集三内密续的金刚藏菩萨;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姨母--众生主母;大持明者嘎绕多吉降临人间弘扬大圆满时的母亲--德丹旺母;阿阇黎蒋花西宁的首座弟子--如意贤婆罗门;莲花生大士在世时,于印度八大尸林传无上密法,其继承者法太子--释迦莫扎,尼泊尔的哲纳麦扎,藏地二十五大弟子之一的降魔金刚;后弘时期克什米尔的措普大译师;大持明者郭吉得澈坚(北伏藏之始祖仁增果登)、乐旦多吉;阿革旺波(语自在);伏藏大师班玛陈列;伏藏大师列绕朗巴。为了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弘扬各宗各派的教法,法-王曾在印藏化现为各大宗派的教主。法界金刚大师的伏藏品中授记:
  昔日印度罗汉萨革拉,
  莲师座下降魔金刚尊,
  萨迦派法-王根嘎嘉村,
  格鲁派中给洛华桑尊,
  木纳地方根索秋扎等。
  明确地指出法-王曾是印度阿罗汉萨革拉(《花鬘论》的作者);藏地阿阇黎邬金第二佛莲师座下的持明者降魔金刚;文殊菩萨的化身萨迦法-王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格鲁派教主宗喀巴大师二大弟子之一给洛华桑(克主杰);木纳地方的根索秋扎(《入行论大疏》的作者)。又据伏藏大师离垢觉性金刚的伏藏品记载:“尊者昔日是帕思巴法-王、明朗教主(敏卓林德达林巴)、道孚大智者拉龙华多、列绕朗巴等,列绕朗巴再过五世成为时轮金刚军队的主帅,统领五万眷属降临人间消灭外道,凡与之结缘者均可往生香巴拉刹土。”《门措上师传记》
三百年前,法-王如意宝曾转生为明朗伏藏大师,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转生为明朗伏藏大师的女儿门觉华珍。据《明朗传》记载,明朗大师三、四岁时无勤通达藏文读写、念诵开光等仪轨;十三岁时能将《大幻化网续》、《宝性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如意宝藏论》传讲于别人;二十一岁时,成为第五世嘉瓦喇嘛的经师,开取了无数伏藏品。在宁玛的传承、仪轨等各方面教法接近隐没时,大师输入了新的血液,如今完整的宁玛传承全是依明朗大师恩德而来。明朗大师还亲自培养了女儿门觉华珍,明朗大师的空行母说:“别人家都是重视儿子,唯有我们家是重视女儿。”

明朗大师将一切教法传予了女儿,亲自印证了女儿的修行境界。明朗大师圆寂后,女儿继承了父亲的法位,成为大师教法的绍圣者。法-王如意宝的前一世就是名闻藏地的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尊者,而至尊门措上师正是列绕朗巴大师的空行母——布姆(门杰华珍转世),布姆常年闭关修行,一生中念诵观音心咒13亿遍。前世的显现仿佛在今生重演,法-王如意宝今生的弘法利生事业也有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一直相伴随。法-王在世时,多次在大经堂讲课时说:“我和美珠、门措一家三口从来没有分开过,不管是前世、今生还是来世,我们都在一起,永远也不分开。”

降魔转世有净千主母
获得五格丰饶秘密库
顶礼依怙持明果登尊
传付伏藏不断敬祈请

多杰札寺的教法基础是建立在所谓的北藏「强迭」传承上,而所谓的北岩传法是指由莲花生大士所留下的上部伏藏而言,北藏是由取藏者仁增果登(Rigdzin Gokyi Demtru Chen,1337-1408,仁增指持明者,果登指鹰羽)所取出。

莲师授记的百位伏藏大师的娘热尼玛沃瑟(左)和咕噜却旺(右),与怙主仁增果登并称三大伏藏法-王
传统上,这和五大伏藏法-王中第一位岩传法-王「娘热尼玛沃瑟」(Nyangral Nyima Ozer,1136-1204)与第二位岩传法-王「法之自在者─咕噜却旺」(又叫卓止汪竹Guru Chowang,1212-1270)所取出的南藏「索迭」有所分别(六大寺中的敏珠林寺与白玉寺即是以南藏为主,而南藏索迭的传承是以噶陀寺五位黄金法台为主)。 而这三位掘藏大师,在西藏佛教传统上被认做是莲花生大士的身,口,意的三化身。
仁增果登于1337年藏历的一月初十日出生于娘域,出生后取名为额珠嘉称。其出生有大异兆。他的父亲是一位善修普巴金刚的宁玛瑜珈士,仁增果登年轻时就从其父学习这些教法,八岁时能圆满普巴法的禅定。于十一岁时,他的头顶长出三根像是鹰羽的羽毛,二十三岁时,又长出两根,因此,他被又被称做果吉登楚坚(Gokyi Demtru Chen,头长有鹰羽的人)。 之后,也有人称尊者为仁增切莫(Rigdzin Chenpo,大持明),这个称号之后也成为历代转世的头衔。 1364年,一位名叫孟拉桑波札巴(mang-lambzang-pogrags-pa)的喇嘛在将由波龙(gyangyo-po-lung)这个地方取出了一些伏藏,其中有八件伏藏是指引有关如何取出另一些埋藏在桑桑拉札(Zangzang Lhadrak)的伏藏指引(即岩库标题)。 1365年的新年,桑波札巴将这些指引交给顿巴索南旺秋(ston-pabsod-namsdbang-phyug)与两位随从,嘱咐他们在桑桑山的东面将这些文件交给一位“手持佛像及念珠的瑜珈士”。 一个星期以后,当这三个人在札龙寺(brag-lung此寺即在桑桑山旁)的河边吃饭时,仁增果登手里分别拿着念珠与普巴金刚的佛像由远方走来。
经过一番交谈,此三人认定仁增果登符合一切的授记预言,就将所有的伏藏指引交给他。
仁增果登回到拿孟隆后,他预言说当木星进入鬼宿时(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出生于此时,是大吉兆)即是取出伏藏之钥的时辰。 1366年六月八日的黎明,一道白光射中札桑山的山顶,显示出一块为薄雪覆盖的地方。在此山之山顶,一块被三个石碑所环绕的白岩石之下,仁增果登取出了七卷岩库标题,指示如何取出下一步伏藏的纸卷。


两个月后,1366年八月初四日,仁增果登正给予其弟子们普巴金刚的灌顶。当正要引领弟子进入坛城时,仁增果登却又带领大家进入附近一座看起来像是毒蛇蟠聚的山(dugsbrulspung'dra)中。依记载,当他们到达那里时,空气中充满着的香气与虹光。随后,一行人到达山的西南面,那时已经是黄昏,遍空充满着夕阳的红宝石色彩。他们爬到一座山洞,留下两位弟子守住洞口,仁增果登进入山洞,并且开始祈请。当太阳下山以后,整个山洞开始震动,代表取出该伏藏的法主已经来到此地。
午夜,顺着油灯的灯光,他们爬到一块有自在金刚形象的岩石边,当仁增果登用他原先所取出的标题纸卷向金刚像压下时,出现了一道门,通入一个三角型的小室,在此小室中,有着一条浅蓝色黄腹的蛇(应是石蛇,非真蛇,是护法守护岩传法),大约有人的手臂这么粗。蛇身蟠踞,头向着东南方的一块深蓝色方形石头,石头上有类似九块银色指甲纹路,排在一起如同龟甲。此蛇的蟠踞之型,像是一块八面宝石,在它的心中,有三块特别的突起,从这三块突起处中,仁增果登取出了一个纸卷与一颗象征性宝石。蛇所蟠踞的中央,放着一个栗色的皮盒,其内有五个小贮藏室,分别是北藏的五支伏藏法本。
由中央深红色的小室中,仁增果登取出了三支丝绸包裹的普巴杵,以及四本阿底瑜珈部的普巴金刚法本—“直指普贤心意”(kunbzangdgongspazangthal这是西藏佛法上宁玛巴最著名的阿底瑜珈法本之一。这法本很特特殊不像其他的北藏法本,主要是以手抄本传世,这套经典以后曾被刻印过至少两次以广传)。 同时,仁增果登也在此小室中取出了莲花生大士的头发舍利等加持圣物,以及用蓝丝绸所包裹的三十个纸卷。

在东方小室中,仁增果登取出了名为“遮止因果”(rgyu'brellaldogpa)的法本,名为“心意如虚空法”(dgongspanammkha'dangmnyampa'ichos)的教法,以及名为“本净自生自显”(kadagrang'byungrangshar)的密续。在南方小室中,仁增果登取出了许多仪轨法本,如“四支修习成就”(snyensgrubrnampabzhi'ichos),“忿怒黑噜嘎自生自显”(bka'brgyaddragporangbyungrangshar)等等。同时,此室中也发现了岩传普巴金刚九面十八臂形象的法本。在西方小室中,仁增果登取出了“七支缘起法”(rten'brelchosbdun),“轮涅总聚”('khor'dasdbangsdud)等等各种法本。在北方小室中,雷钦贵登取出了许多诛法法本,医药法本,以及指导如何做“垛”(mdos可能是指多瑪)的法本。取出此“五藏”后,仁增果登将每一部又分为一百零一个部分,并以四方空行母的种子字予以标示。然后,他将这些伏藏传授给适当根器的弟子,开始北岩传的传承。
仁增果登同时以发现七个莲花生大士预言中的”秘境”(sbasyul)而闻名。在伏藏的传统中,“秘境”乃是在西藏遇到危难或迫害,莲花生大士指引西藏人可以躲藏的地方,一般是山谷或大山洞,通常经过有一条秘道才能进去。最为有名的秘境,就是现今位于西藏,尼泊尔,缅甸三处交界的“贝玛轨”,也时常有修行人、瑜珈士在闭关。1389年,仁增果登成为贡塘王的上师。他于1408年圆寂。之后,北藏分为母,子,弟子三个主要的传承。



pglzhht 发表于 2014-6-1 18: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7 00:35 , Processed in 0.0322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