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773|回复: 3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复制链接]
何处惹尘埃! 发表于 2012-6-25 17: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时间: 2006-12-03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学习佛法我们常常要谈到行菩萨道。菩萨走的路同我们一般人走的路有什么区别呢?菩萨所走的路名为菩提道。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成佛。菩萨修行、发心、行菩萨道,其目的也是为了要成佛。那么,我们要学佛、成佛,首先要学当菩萨,就是菩萨怎么做的,我们也跟着怎么做。菩萨怎么修行的,我们也跟着怎么修行。菩萨发菩提心,我们也跟着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好发,菩萨道也不好修,就是因为不好学、不好修、不好发心。所以我们要慢慢学、慢慢修,慢慢学发心:一点一滴去学,一步一个脚印去学,一天一天去学。所以到佛门里面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学习这些内容。常常谈到“如理修行”:根据佛的道理,佛陀告诉我们的道理去修行,而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所理解的道理;根据我们自己所理解的道理来修行,困难会很多,问题也很多。因为我们自己对佛教道理的体会还不够,很肤浅。甚至常常还会有偏差,有错误。那么只有根据佛陀告诉我们的道理才是正确的、圆满的。过去在西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阿底峡尊者非常了不起,他在西藏成就很高。当时的菩提光迎请阿底峡尊者的时候,就希望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很系统、很完整的佛法来利益西藏那个地方的众生。当时阿底峡尊者就作了《菩提道炬论》。
  这部论就是告诉人们如何来修行,如何来学行菩萨道的一些道理。为什么那个时候这部论典在西藏影响那么大?原因就是当时的西藏经过了灭佛——郎达玛灭佛。在这个灭佛的过程中,差不多有整百年的时间没有出家人、也没有佛经、佛像。只有少数的人还俗,少数的居士口口相传,传授一些咒语。但咒语比较简短。西藏发生郎达玛灭佛的时候,相当于我们唐朝的唐武灭佛的时期。汉地发生唐武灭佛之后,禅宗很盛行。也就是因为很多经典被消灭了,出家人、居士们看不到佛经,只能在山里打坐。藏地也是一样。很多佛教徒看不到佛经,只能天天念咒。但在念咒的过程中,掺杂了很多不是佛教的内容。所以,阿底峡尊者到的时候,作了这个论来校正当时西藏佛教的很多问题。阿底峡尊者一生非常注重修行,注重这种显教佛法的弘扬。比如刚才我跟大家谈到的《道炬论》,就是一部很好的论典。我们对菩萨道的修行,目的就是要破除我们内在的烦恼、内心的烦恼。内心的烦恼怎么来破呢?只有靠智慧。那么如何来认识增长我们的智慧?就需要学习佛法。
  学习佛法,一个方面根据经律论的文字来学。学习经律论的经文、文字,就为了要领会经律论、经文里面的意思、内涵。但是我们的基础条件不太够,需要跟善知识、出家的法师们学习。出家的法师因为学得时间比较久、比较长,对经文的体会比较深刻,理解起来比较能够准确、深刻。刚刚学的时候,我们的理解会容易不够。所以我们在庙里头,听到学佛比较久的法师、同行善友,他们讲的话很简单,但意思很深刻。因为此时此刻,这句话对你来讲很有用、很有帮助。不是说一些跟你自己当下的问题不相干的话。如果我们讲的话,同你眼前的实际情况不相干,那么这个简单的话也就变成很简单,甚至很没有意义。反过来说,如果能够用很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佛法的内涵,我们就比较容易领会了。也就是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语言、文字都是载道的工具。
  现在更是如此,语言非常丰富。我们也需要借助这些语言、文字来传授佛法、弘扬佛法。透过这个语言的文字,我们能够达到心灵交流的目的,大家才能够体会出家法师内心对佛法体会的一种境界、感受和智慧。如果没有透过语言,我们刚开始学的人,就很难学习。所以我们来到寺庙里,一个方面要跟出家的法师、同行善友学;另一个方面要根据经论学。两者都是不可以偏废的。就是为了要破除我们内在的无明烦恼,增长我们的智慧,增长内在戒、定、慧的功夫。寺庙里,我们常常要做一些日常性的工作。比如大家在这里当义工、做清洁卫生。但是我们在寺庙里清扫卫生,不同于街上那些清洁工、那些扫马路的人。扫马路的人,他仅仅是在乎工钱,或者给你承包了一个路段,每天到时间要把垃圾清除,他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要得到工钱。
  我们寺庙里清扫垃圾,这个垃圾是外在的垃圾,更主要的是,我们透过清扫外在的垃圾,来达到清扫我们内心的垃圾,内心无明尘垢的目的。我们内心无明尘垢就是种种的烦恼、种种的我爱执著,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贪着。比如我们很主观,对世间上的很多事很迷惑,很留恋,很贪着,非常有兴趣等等。这些都是执著的一种表现。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就是要不断来解除这些执著、困扰。我们有那么多的痛苦,就是因为我们那么多的执著、想不开、放不下,所追求的都是一个同世间的我有关系的一些境界、一些事情。这些都是生死轮回的一些现象而已。我们今天虽然获得了人身,是因为我们过去造了得到人身的业,所以能够感到一个果报身。我们得到了一个果报身,名为人。一生当中如何做人,怎么去做,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人都是无可奈何的状态,看到别人怎么过,我也就怎么过;看到过去的人怎么过,那我们也跟着怎么过;看到社会上面时髦的人怎么过,我们也跟着怎么过。
  那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就不同了,必须要去跟最有成就、最有作为、最有智慧的人,作为自己做人的标准,学习模仿的对象。反过来说,我们要以怎样的一种人作为我们一生一世学习、追随的目标,这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和认识到,在世间上什么人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人。因为生活不同,答案可能也会有一千种一万种。如果是对一个佛教徒来讲,出家人就是最重要的。我们佛教徒就是为了要学习佛法,为了要成佛,这是我们的目标。出家人是照佛法去实践的人,一生一世,整个身心完全来实践佛法。出家人对我们来讲就是最重要的人。所以我们要去皈依了,如果我们不去皈依的话,我们就不容易学到佛法。我们皈依以后,出家的法师对我们来讲就是我们的贵人,对我们最有作用的人。以出家的法师、以僧团作为我们学习、追随的榜样和目标。
  然后,要看出家的法师怎么做,我们也跟着怎么做;出家的法师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去做。那我们学习佛法,时时刻刻都是不能离开佛法。也就是要时时刻刻用佛法来净化我们的内心,以佛法来指导我们的身、语、意的造作。我们内心当中有了佛法,才是真正的我们学到了佛法。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没有佛法,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作所为,不能体现佛法,跟佛法不相干,我们就是没有学到佛法。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就是要当下——此时此刻,发心、发愿,要去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我自己应该怎么学习、行持,才能把佛法学的越来越好。我们一天一天学的越来越好,一天一天在进步,自然而然我们今生今世的成就就会很高,进步就会很大。后生后世的果报、暇满就会更好、更殊胜。如果说,我们把一生一世,非常难得的人身,依然还是用在世间上面轮回,我们自己不知不觉还会聚集在埋头造业,不断受苦。不仅仅现在受苦,未来还会受苦,今生今世受苦;来生来世还会受苦。如果我们对这个命题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佛法就不能离开自己的生命。

  佛法不能离开自己的生命,我们生命已经完全接受了佛法,佛法已经融会到自己的心。心里头有了佛法,有了佛法的作用,我们的所作所为,一言一动,都是能够体现佛法。在论语里面有讲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行焉,天何言哉。”(原话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育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苍天不说话,通过春夏秋冬的四季的变化,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万事万物就能够得到生长。那么苍天也没有说自己的功劳和的作用有多大。如果没有天的话,人、物、草木都不能存在。我们整个的世界都是在苍天之下,在天的包容与保护之下存在。
  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我们的所作所为为什么能感到有力量,感到快乐,原因就是得到了佛菩萨的饶益。佛菩萨就犹如苍天一样,我们业障深重看不到这种作用,我们能够感受得到;三宝殊胜的功德,寺庙的清静庄严,我们能够感受得到,体会得到。但是我们要去体会,要很用心体会与领纳。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有智慧的人能够善于了解别人,有仁义的人能够爱护众人。他不仅仅爱护自己的亲戚朋友,对所有的人都是爱护和了解的。喜欢去了解、、帮助。只有对别人的了解,你才知道别人的需求、问题、困难和烦恼是什么,才能够去帮助别人。了解人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漫长的过程。我们平常总是在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总是觉得我们自己的许许多多的行为别人不知道,总是把被别人误会。总是认为“我们对别人的事情都是能够很了解,对别人的为人处世,对别人的学修工夫都很了解。”事实上,我们对一个人很了解的话,就不会有问题的发生。
  假如我们对人很了解,就知道“什么时候给他讲什么,什么时候怎么去帮助对方”。我们应该要让对方很好地来学习佛法、护持三宝、发心。就犹如我们在这个讲堂当中。我们对这个讲堂很了解,自己走进来的时候,香放在什么地方,蜡烛放在什么地方,电灯的开关在什么地方,门在什么地方,窗户在什么地方,我们从哪里进来,从哪里出去,就会井然有序。这个只是对环境的了解,对物品的功用、性能的了解。我们对人的了解,对人心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对业果的了解等等,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会不会有那么大的心胸去了解别人呢?我们住在一个庙里边,或者说在一个单位里,可能几年下来,我们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都是有可能的。
  住在公寓里头,可能住几十年都不知道,我们楼上楼下住的什么人。而现在人也不希望别人来了解自己,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个就是我们时代的一些特点,或者说一些的问题。我们学习佛法,想得到佛法的利益,一个方面要从佛菩萨那里得到经验、得到加持;同时要在众生分上得到,就是说我们通过佛法来实践的过程中,很多的人因为我们的努力、发心和造业,得到佛法的利益。这些众生就是我们弘法、发心、利益的对象。如果没有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们要行菩萨道,就很困难,很不容易。也就是说,比较有问题、有困难、烦恼重、痛苦多的人,恰恰是我们发心利益、行菩萨道的对象,是当下我们要去努力帮助的对象。这个时间对我们来讲,就是第一时间,最重要的时间,最好的机会。我们有时候在帮助人、利益人的过程当中,常常会听到一句说:“好人没有好报嘛”。那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做好事怎么会没有好报?原因就是你帮助他,而对方不接受、不领情,对方不听你这一套。我们要怎么办呢?它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去帮别人的时候,没有效果,达不到目的,这原因是对方吗?我觉得这是一个我们发心要去检讨的地方。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慈悲还不够,智慧还不够,善巧还不够,也就是我们的功力还不够,我们利益众生的心还不够,所以就帮助不过来。就犹如一个人生病一样,他病得很严重。我们的医术和药的质量还不够,很难把眼前的这个病人治好。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这些境界,不等于说,“我们学了佛法以后,遇到的人全部都是好人,遇到的人都是我们自己看得惯、符合我们自己兴趣的人”。我们在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依然还会遇到许许多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以及人和事,甚至会遇到许许多多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去培养我们认识烦恼、对治烦恼的能力。人在烦恼的时候,粗猛的烦恼比较容易看得到,比如一个人骂人、打人、发脾气,容易被察觉。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烦恼很细微,就很难体会得到,就看不到、体察不出来,而实际上还是一种烦恼。举例来说,我们在寺庙里边做事情,可能只会做某一方面的事情,或者只喜欢做某一方面的事情。但法师们又要让我们去做另外一种事情,这时候我们内心就很不顺畅,甚至很不满意。遇到自己不喜欢做的,别人又让我们去做,这就是要去认识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社会上、在家里,这种习性是很重的,自己不喜欢做的肯定不会去做。在庙里边,就不一样了。自己不喜欢做的要不要去做呢?这个是面对自己习气的一个好时候。如果我们依然还是顺着我们自己的一种习气,在做人、做事时,这种习气就会不断得到增长;如果我们要违逆这种习气,就是对治这种习气,是很痛苦的事情,也很不容易的事情。同时,又是增长我们另外一方面能力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去认识,就是一个不同的发心。但是,我们常常会认为“别人不了解我们,别人安排的事情不合理,别人让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是很如理、很如法”等等。所有这些,我们来到庙里边,都要很用心去体会。所谓如理不是说自己对佛法所理解的那种道理,符合不符合自己的行为叫做如理。这个佛说的道理,我们自己对佛法道理的体会还是很肤浅的。我们可能对方、其他的法师他为我们讲的这个道理,做的这个决定,也有可能不是非常圆满的,但是会比我们准确、深刻,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如果相信了“这个法师们的理解总体上面来讲,比我们要准确”,那我们去做就不会错。从根本上面来讲,比我们理解要准确,我们照着去做就不会错。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学了佛法以后,弄不好还会麻烦更大。因为我们就很容易用佛法的名词和一些道理把自己包装起来。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讲出一大通的道理。同我们此时此刻内心的状态或境界是两回事。好说道理的人,常常是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不能在我们内心的境界上面,去突破这种困局,在内心的这种境界上面去做功夫。而是遇到外缘、外境的时候,我们讲出另外的一套道理为自己作说明、解释。这样,就不是一种很正确的学佛的态度。这一点是非常非常的微细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要有良师益友,原因就是在这里。平时,大家可能没有事的时候可以拿着经论来读诵、研讨、谈体会等等,这些当然也是很好的,但是毕竟是坐而论道。因为你坐在这里论和真正去实践又是一回事。
  要把这些佛法真正实践、体现出来,长时间没有间断地去实践。“任运无间饶益有情”,这就是要有真正的功夫。没有真正的功夫,肯定做不到。不要说“任运无间饶益有情”。我们做一件事情,做完了我们都累得不得了,下次要不要再做还要考虑考虑。我们参加了一个法会、两个法会,听课听了一次、两次,还会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意乐有没有那么强,都是不一定的。刚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可能觉得很新鲜,寺庙的环境也很新鲜。这些法师、同行道友,大家彼此之间很陌生,都是一些新的朋友,很客气。时间长了,彼此之间认识了,熟悉了,他心里面就是另外一种状态,就是无所谓的这种心理又出来。我们原来未学佛以前、未皈依以前的那种状态又出来了,觉得“这些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在庙里边做事情跟家里做事情也差不多,甚至还不如”等等,诸如此类的解释都会出来。这些都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今生今世,哪些人对我们来讲是最重要的?哪些事对我们来讲是最重要的?我们当下要去做什么事情?”如果当下都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没有实际去造作,那你当下在空过。每一个当下都在空过,就是你每天都在空过,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就是要非常清楚“我们要做什么事,我们要跟谁一起去做什么事情,我们怎么去做这些事情”。内心里面非常的笃定。“什么叫做正见,什么叫做正思惟”,我们把这个事情认识清楚了,就照着去思考、去做。把它做出来,把它做好,这是非常关键的。
  不等于说我们学佛学了多少年,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学了多少年,只是代表一个时间。不等于说我们的成绩有多么好,那是两回事的。也就是说,在世间上面一个人可能活了七十岁、八十岁,不等于说他很有智慧的。当然他也有很多自己的经验,跟别人的经验来比,跟一个有大成就、大智慧的人的经验来比,跟佛菩萨、跟祖师大德们的经验来比,那是不能比的,不是一个档次,不具有可比性的。我们学习,就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去学习,才能够成长。如果我们去比的话,那本身就是不对的。那地上的泥土怎么可以跟黄金去比呀?它本身材料就绝对是不一样。那我们凡夫,只有认识到“我们自己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们要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发心?怎么去培养动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非常的重要。
  缘起法,是佛教的根本。缘起法的特点就是“和合”。人与人和合,事与事和合,物与物和合,就是所有的规范。比如一个佛堂,这个佛像、供桌、拜垫,怎么摆,才是最合适的、最规范的,那么这个是物与物和合。还有人还要跟物和合的,人要排得整齐,前后左右都是对齐的,一排一排等等。那我们做的事情也要和合,我们请师、唱赞、请圣、忏悔等等,在佛堂里面就是念经、闻法、礼拜,谈一些跟佛法相关的事情。在佛堂里面做的事情,就跟这个场地符合了。如果我们在佛堂里边做别的事情,就不和合了,比如在里面聊天、打电话,这都不和合了。缘起的法的和合,怎么样去体会?体会到它的和合?怎么样子叫做缘起法?这个法又是什么呢?要怎么去体会?我们大家都知道,人都是有感受的、有感觉的。感受有三种:一种是痛苦的感受,就是我们常常所讲到的“苦苦”;一种是快乐的感受,就是我们常常所谈到的“坏苦”,这个快乐会过去;一种是不苦不乐的感受——舍受,叫做“行苦”。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感受、一切的痛苦,无非这三种,苦受、乐受、舍受,苦乐舍三受都是痛苦,诸受皆苦,它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那么诸受皆苦,一切的感受都是痛苦,跟缘起法的关系就是,“我们哪些行为的造作会引发诸受皆苦?我们哪些行为的造作,哪些行为的和合,才能够消除这些痛苦,达到快乐”。不一样的。就是两种缘起,清净法的缘起,染污法的缘起,是不一样的。学习佛法目的就是要让染污法的缘起,变成清净法的缘起。染污法的缘起,跟清净法的缘起的关键点在于人的发心、心态以及内心对佛法的成就,从这方面来衡量和看待的。比如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跟一个心理有疾病的人,这是不一样的两种人。心理健康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很乐观,心理有疾病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就是悲观的、消极的,不同的认识。因为心理有毛病,自然而然,认知的结果也就是负面的;心理很健康,对外在事物的认识也就是比较乐观、正面。用佛法的观点来讲,无论你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还是心理有疾病的人,这些都算世间法、世间善法。世间善法还是导致我们的生死轮回,不能解脱。唯有把世间善法变成出世间善法、无漏善法,才是有希望,才是殊胜最好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要把世间善法变成无漏善法,肯定要靠修行,靠对治烦恼,调伏烦恼,才有办法转变过来。也就是说,假如我们是以一颗带着烦恼心去做事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世间善法。
  不是因为你是佛教徒,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佛法,不是这么一回事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所作所为的这些善法,是成佛的资粮,是在菩提道上面的累积,是资粮的积聚”。我们的所作所为才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我们做的一切的事情要跟自己的生命的方向、归宿、目标、终极的信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忘记了,自然而然,这个动力就差了,方向就会有问题。不等于说,我们今天记起来的时候,就符合佛法,那明天也符合佛法、后天也符合佛法。因为今天我们记起来的时候,今天佛法能够在内心出现,是非常好的、非常正确的。我们出了佛堂、庙门,回到家里,回到单位,佛法又忘记掉了。我们跟人相处、工作的时候,原来世间的这种心态又会复原,那佛法又会回到庙里头去了。那个是不一样的。这个过程,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熏习,不断去提醒自己做事情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庙里边,常常做事情以前,都需要做前行,就要提醒大家,“我们做事情干什么,来到庙里面要做什么”,让大家不要忘记“我们做的事情是为了要给成佛积聚资粮”,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


  所以我们大家来皈依,寻找心灵的依靠,寻找生命当中最需要帮助我们的人,寻找我们生命的方向和归宿。我们不能把皈依法会、意义等同一般的事情来看待。今天同大家讲的这些内容,可能有些初学的人听起来比较费劲,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怎么能够把今天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刻?一个方面,大家皈依以后,还要精进深入地去思考今天所讲的这些佛法的意思。同时,要对我过去前几节课所谈的内容结合起来。因为我今天讲的这些,是顺着前几次的开示下来,是一节课一节课的。如果我们前面的课程如果不了解的话,今天的课你就很不容易领会。但是,我们学佛法,最关键的是“听了以后能不能接受,接受了以后能不能去做”。你真正接受了,照着去做,才是有用的。所以大家听了以后,就要发这个心,认真去实践佛法。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的利益。以此祝愿大家。

忏悔罪业 发表于 2013-12-10 08: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忏悔罪业 发表于 2014-4-18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心修法 发表于 2015-2-7 10: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7 12:14 , Processed in 0.0253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