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154|回复: 1

亲见本尊,见到什么?——竹庆本乐仁波切开示

[复制链接]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15 16: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你要做的就只是放轻松,去感受,然后放下
执着,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在学习莲师教法的过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相,无论是快乐的、痛苦的,或是中性的相,各种的体验,都是我们自身共业和不共业的显现。这些显相,如果我们仅是感受它,从相的本质上来说,并不会带来什么问题。
那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造成,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举例来说,如果你走进植物园,你可能会看到很多热带的植物、花朵;花,它的本身没有问题,在你看到花、感受到花,而还没有给它任何的概念或标签之前,也不会有问题,纯粹只是种很美妙的体验。
那么,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我们的贪欲和执着,我们的心总是想要执着它、得到它或占有它。就像看到一款新推出的电脑,具有许多新的功能和零组件,在看到电脑的这个当下并没有问题,但看到之后,你的心就会开始起心动念,开始执着它。执着的苦,并不在于执着的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对所执着的人、事、物生起了占有的贪欲,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所有的概念,各种的妄念分别或贪执,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就像一整排美丽的花,即使你只是想拥有其中的一株,但当想到将它带回家照料的麻烦,就可能会产生痛苦。我曾经种过一盆很漂亮的兰花,还将它摆在房间,为了维持它生意盎然的样子,每天帮它浇水,但后来花却死了。自从拥有的那一刻起,就是你头痛问题的开始!要如何维持花朵的新鲜、令它长久绽放如初次见到它的那种姿态?如果想要每分每秒都尽情享受到这朵花所带来的喜悦,应该怎么做?可惜的是不管你再怎么尽力、费心照料,花总有一天会枯萎,并带给你更多的痛苦。

在偈文的前段提到:
「就让它显现吧!就是单纯的显现。让它安住在无我、无有我执的当中。」
(情器世间诸法虽显现,令其安住遍寻无我处。)
这并不是叫我们闭上眼睛或躲到一个黑洞里去,来逃避或想办法阻止这一切相的显现;相反的,是要教导我们:享受吧!就让这些显相自由生起、任意展现──显相的目的就是要显现。
所谓的「虽显现」,就是指我们在感受事物的那一刻,它所显现的状态,这是指外在的对境。而「遍寻无我处」则是要我们将自己总是在执取、感知外境的心,安住在无有我执的自性中。其实,你要做的就只是放轻松,去感受,然后放下,让所有的显相及心念起伏来去自由,不要将它们占为己有。「令其安住遍寻无我处」就是说在这整个过程里,你丝毫没有执着的心,也不曾有过「这是我的」的想法。不必在理论上或是字义上花时间推敲思考,而是应该透过自己的经验去感受、体会,从而理解其中的意涵。我们六识的对境,一切事物的显相,就让它呈现出其本来的相貌。以赤裸裸的心,去体验这一切相,不要试着去阻止它、改变它、抓住它或占有它。就算你想把每一样看到的东西都带回家,试问你能够带得了多少呢?家里的空间毕竟有限。心也一样,如果你可以轻松的安住在这样一个无有执着的心境当中,享受这种自在的体验,那么世界当下就是属于你的了。

心不执着境,境就无法干扰你的心。
帝洛巴大师曾经说过:
我的儿啊,
任何的显相都没有办法
捆缚住我们,
唯一能捆缚住我们的,
是我们的贪欲和执着。
所以那洛巴啊,
你要断除你的贪执。

从佛法的层面来解读,这偈子中谈到了「无我」,即没有这么一个「我」。在对境中,任何事物都是无我的,没有所谓的「自性」。我们要能够认知外境是心的显现,它是没有实质、是无我的,所有一切的本质,都是空性。关于对空性的见解,我们需要透过学习逐步的去厘清,同时,也可以藉由例如「缘起」等的方式去观察空性。什么叫做互为缘起呢?意思是彼此是相互牵动的,会观待而生、依缘而起。当没有一个「对境」的时候,就无法持着一个「能够认知对境的心」;同样的,当没有一个「能持的心」的时候,也就无法生起一个「所持的境」、一个能够被认知或被执取的境。
任何事物,都是互为缘起,互相依存的,无法自己独立生成。很多时候,就算是一个很单纯、剎那的念头或心识,都需要依靠因缘和合才能够产生,无法自己独立发生。例如,我们的眼识,我们能够看到眼前的花,除了是因为我们有眼球及各种的感受神经,也因为有了光线这样的助缘,就像我的眼镜,没有了它我就什么也看不到。
再举个例,假设你走进超市,付了钱,买了一颗苹果,你会不会以为这一颗苹果都是凭自己的力量得到的呢?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简单,这其中有无尽的、不同的因缘。要得到一颗苹果,首先要有这个超市,还要有售货员,他也必须将苹果上架我们才买得到。再那之前,还得要请人开货车甚至是利用航空货甙岩幌湎涮O果从产地咚偷戒N售点,更别提果农种植苹果了,气候、人为、大环境等种种因素都必须考量。而说到种植苹果,最基本的种子,也是因缘聚合才能够产生的。所以瞧瞧你手上拿着的这颗苹果,它并不简单,因为它是很多的因缘聚合的杰作。

当事物互为缘起而产生时,就是空性了。
想要更详细深入了解的话,可以透过修习堪布 竹清仁波切的空性五次第教法《空,大自在的微笑》(张老师文化出版),及阅读创古仁波切撰写的《开启进入空性之门》(英文版,暂名),你会对空性充满完全的了解与信心。在那之前,先来唱一首讲解空性的道歌──密勒日巴大师的〈中观真实描绘〉:
若就胜义真实言,一切诸佛亦空无,
无有能修无所修,无有地道无修证。
无有佛果无佛身,无有智慧无般若,
因此涅槃不可得,无非名言假立耳。
宇宙三界所有法,或现坚实或变动,
本来无生无有实,本体亦不可得故。
何有俱生之智慧,更无业力及业果,
是故轮回名亦无,究竟之义如是耳。

嗟呼若无有众生,何来十方三世佛,
无因则果不成故,世俗谛中一切有。
轮涅诸法皆建立,能仁训示如是云,
有法诸物之显现,空无法性之虚寂。

此二体性本一味,无有丝毫之差别,
自他同义不可得,一切双融遍法界。
证悟如是境界者,不见心识见智慧,
不见众生见佛陀,不见法相见法性。

由见如是真理故,大悲之心油然生,
神力自在无畏法,诸陀罗尼法尔成。
诸佛所有众功德,如摩尼宝自涌出,
此我老密证悟也。

藉由禅修回观自己内心:还有「我」吗?
这是密勒日巴道歌中,一首非常棒、解释有关「中观」见地的道歌。

当我们的心处在迷惑之中时,会以为很多事物它是真实存在、实有的。透过原子科学,我们才知道,这个我们曾以为无限广大的宇宙,在未成形之前,不过只是一颗非常细小的粒子。而不仅是宇宙,一切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粒子所组成的,再细究,粒子又是由夸克(Quark)所组成的。科学家们透过现代物理学,不断的在证实这世间显相的虚有。只是显相与空性这二者都是空,你没有办法把它们分开,就像我们眼前的这朵花,只要你曾经体验过、感受过它,它的显现就已经是空性了。没有人能够说出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什么,也没有任何真尩拇嬖谛浴
当你试着去分析或观察外在的任何事物时,绝对找不到任何实有的东西,如果以同样的办法,向内去观察你的自心,也会发觉其实并没有所谓「单一、独立、永恒」存在的、实有的心。再者,如果要将六识逐一的细解来看,甚至会发现什么识都找不到。我们常说要相信自己,但不时也会觉得茫然,怀疑自己「我到底是谁?」要如何定义自己?十年前的你觉得自己很聪明,但十年后的今天你回头看,可能会觉得当时真是愚蠢。人的一生中,就是不断的在定义自己,同时却又因为找不到一个实有的自己而无法真正的去定义。虽然念头总是不断的在生起、在改变,但藉由禅修,我们可以回观自己的内心,轻松的安住在无有我执的心境之中。还有这个「我」吗?你很难找到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提起不同的本尊,例如某个本尊祂的法相很庄严等等,你在心里可能会幻想:那位本尊一定是很神圣又充满力量。但事实上,讲白一点,本尊不过就只是明空不二的一个显相而已。所以密乘就特别强调,千万不要将所观修的本尊误以为是一个有相的、实有的本尊身,因为如此的观修不仅无法帮助我们成就佛果,反而会种下投生到下三道的业因。
莲师说「能所二元悉皆净化时,即本尊身明空不二也」,其中的「二元」指的是所取之境和能执之心;当这二者都是清净的,而能令我们安住在无执性中,单纯的、真实的去体验一切的显相,身在其中而不起贪执,就叫做「能所二元悉皆净化时」。这时候的本尊身,即明空不二的本尊身,也是本尊身最真实的本质。我们若能透过无所执的心来观修本尊,就是最究竟也最真实的「生起次第」的观修了。
为了让心得到完全的解脱,我们也可以向莲师祈请:「贪欲已自解脱之上师,邬金贝玛尊内我祈请」。贪欲的意思是当「能执的心」接触到「所执境」、能够被执持的境时,在那个当下,你生起了执着,想要去占有,这就叫做贪欲。例如透过你的眼识,你会贪着色法,透过你的耳识,你会贪着声音等。在此,主要谈的是看到的色法,即「如是眼所照见」,强调的是眼睛所看到的相。我们内心的贪着,大多是我们对于外在色法上的执着,也因此我们必须向莲师祈请,祈求祂的加持。透过虔盏钠碚垼玫缴弾荧跎畹慕虒c口诀,令我们的心能从贪执当中解脱,这种解脱是自然的,所以也叫做「自解脱」。莲师本身就是从贪欲当中自解脱的,所以向莲师祈请,追随祂的弟子们也都可以从贪欲当中自然解脱。当你没有了执着,此时一切的相,就都是本尊明空不二之相了。

问答时间
问1:仁波切刚提到,本尊是明空不二的,那为什么过去很多祖师们能够「亲见本尊」?他们是真的看到了本尊吗?
答:我们会听到过去的大成就者提到他「亲见本尊」,这是指他确实亲眼见到了真实的本尊显现在自己的面前,也就是他亲见了本尊「明空不二」或「显空不二」的本质。这种本质是空性,不是你可以去触碰到、感受到的,也因为如此,本尊可以化现成不同的法相来利益众生。
之前在解释「能所二元悉皆净化时,即本尊身明空不二也」时,曾说到本尊身并不是指有颜色、形体或持有法器的实有形象,而「能所二元悉皆净化时」指的就是见到空性—─不仅观见到外境事物空性的本质,同时也体认到自心无我的心性本质。本尊的法界体性就是空性,所以当我们观见空性的当下,其实就是见到了本尊、见到了佛。我们都能够透过任何本尊的观修,如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或是时轮金刚等,亲眼见到这种明空不二、显空不二的本质。

问2:仁波切讲到去除贪念,感觉像是得道高僧才做得到。因为我们都只是凡夫俗子,我们什么东西都要争。在社会上要争,在家里面要争,甚至连男朋友也要争,什么东西都会爱,不是吗?如果身为一个佛教徒,如果都不争的话,不会觉得有些懦弱吗?
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你说的情况都是很切实的。当我还在纽约市的学校就学时,我每天都要搭地铁,纽约地铁的人潮是非常拥挤的,尤其是上下班时间,每个人都是拚了命的在挤。我当时是穿著红色的僧袍,其实没有什么人想要接近我或根本都没留意到我,但后来我才发现,在纽约的地铁上你不应该去注目别人。刚开始我还试着问候身边路人,甚至是面带微笑的望着地铁中的每一个人,最后却发现打招呼的对象都尽量在避开我。直到一个朋友告诉我:「你不应该那么直接的去注目他人。」我不看他们,那我要看那里?朋友说,你可以看地上,看你手中的纸张,或看地铁上的广告。
的确就像你说的,人都是要争的。我们第一个要争的就是在路上,因为要赶时间,以前我也常常迟到,赶着搭地铁、赶着上车是每天的例行公事。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我们的教室是在楼上,所以还要跟别人争电梯上楼。这样不断周而复始,天天都在争、在赶,甚至会起争执。我初到纽约时,面对每一个人,都是面带笑容,试着问候对方,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直到有一天,我在校园搭电梯时,本来是要搭电梯到楼上,但在二楼的时候,电梯门开了,走进来一位穿著庄重、面带笑容的老婆婆。看到她对着我露出灿烂的微笑,剎那,我心中生起的第一个念头却是:「她想要从我身上得到什么?」想到这儿,我马上就不笑了,也没有回应她。那一刻,我仿佛真的就变成纽约人了。但也因这一念的生起,我突然自我反省,认知到错的不是这个老婆婆,而是我自己,是我的心变得越来越糟糕了。虽然这一路上我不停的在争、努力在争,但结果只是让自己的心变得更糟。当下我决定要转变,离开纽约,搬到西岸去。
争,在某些层面上确实是需要的,但它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答案。就像如果你的手被蚊虫叮咬后,忍不住拚命去抓,虽然会暂时缓解瘙痒的感觉,但却也有可能因为抓太大力破皮而使伤口溃烂感染,变得更严重。美国就是个例子,即使他们派军队到世界各地去,但却无法只靠着武器或侵略的行为而完成任务。唯有透过真心、招呐c慈悲,以非暴力的、和平的办法,才有可能在最终赢得胜利。
你可以用各种形容词来形容一个佛教徒,说他懦弱等等,但身为佛教徒,他就是比较开心。因为他懂得发自内心的去祈请,每天朴实简单的生活,就算有天寺庙被毁掉了,也能够乐观面对。他不会想要去侵略他人或者去争夺什么,甚至是要去伤害其他的宗教。

一个佛教徒,最终,他就是快乐的。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慢慢发现,能够训练、调伏一切的最好武器、秘诀,就是慈悲与关爱。

问3:有时候我会因为身为一个佛教徒,却必须去争名夺利而充满罪恶感,怎么办呢?
答:就算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业深重的人,在生起忏悔之心的当下,就都不是问题了。身为一个佛教徒,最重要的就是忏悔,在忏悔完之后就不要再后悔了,就要放下,不要活在过去。我们可能没有办法马上做到,但没有关系,可以慢慢来。佛陀曾经说过,持诵《心经》是能帮助我们忏悔、净除罪障最好的方式。此外,也要修持「空性五次第」,精进空性与无我的禅修。
因为我们是以歌唱来传承的,最后,就用道歌来表达在修行旅途上,对佛法及道友的正确认知:
〈一切色相〉
一切显空不二色相,
如同彩虹光彩闪亮,
在显空不二的广境中,
放下我心到无心处。
种种声音声空不二,
如同回音缭绕不停,
在声空不二的广境中,
放下我心到无心处。
种种觉受乐空不二,
超越笔墨所能形容,
在乐空不二的广境中,
放下我心到无心处。
一切觉空不二觉性,
超越概念所能明了,
在觉空不二的广境中,
放下觉性到无心处。

〈朋友〉
朋友即是空相,犹如水中月,
设若执以为实,徒令痛苦增。
若知皆是空相,犹如水中月,
如幻三昧离执,悲心将增长。
无焦点见增长,离执修增长,
远离能作所作,行持将增长。
一切奇迹之中,最大之奇迹,
一切美妙之中,无上之美妙。
hbfdz1 发表于 2012-12-3 15: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0 14:24 , Processed in 0.0819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