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楼主: 福报金刚

生根活佛 打坐禅修

[复制链接]
 楼主|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1
密宗打坐时的几个注意事项作者:生根活佛
一、 接受灌顶:无论你想修炼密宗的任何一法,首先都要接受灌顶 ...

禅定和禅定度的区别
                           
作者 生根活佛

      
禅定可分为世间和出世间禅定,大乘和小乘禅定,内道和外道禅定等。但禅定度是内道禅定,出世间禅定、是大乘佛法的禅定,要具备四种特点:散乱等不顺面消失,证法无我无分别,所欲圆满和成熟三种种姓(声闻种姓、独觉种姓和大乘种姓)。一般大乘经典里禅定度被称为“静虑度”,禅定四种特点法叫做静虑四法,也称为定度。禅定度指的“定”就是具备四种特点,于所缘境专注一致之心及其相应之善种子,调伏散乱之心。


   
一般我们散心时看到的问题和在定中看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收心、专注、安住与禅定都是集中精力、思想达到高度集中的最佳状态,这也是非常难练的。住心是修定的基础,诸禅的功德均生于住心。修住心的理法,在辛饶弥沃的《菩提九论》中有详细的介绍。心定不下来哪里来的禅?一切功德都产生于住心,密宗里有更多善巧的修住心的方法,是积极的住心方法。消极住心和积极住心有区别,消极的办法是什么也不想,积极的办法是把思想积极地引导到一个目标上,然后心自然就定了,密宗定是积极的住心方法。


   
《戒律总结论》言:“真实非摇权威静。”菩萨道乘中的静虑度可分三种:真实静虑,非动摇静虑,权威静虑。1、真实静虑:指远离了执空对治之心,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等持之中。2、非动摇静虑:就是不动禅定,一切坐禅之时,身之要诀依毗卢五法,眼之要诀依看式等十分重要,即我们所谓的身直则脉直,脉直则风直,风直则心正。身体端正、意识不作任何分别,于不执著一切之中入定,即为静虑度之本体。3、权威静虑:即远离了觉受的耽著,虽未受禅定之味,入定自由自主,缘真如静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1
禅定和禅定度的区别                           
作者 生根活佛
      

                                                            大圆满与禅宗的区别
                                                                作者 生根活佛
   
昨天有一位网友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全文如下:“活佛,理论渊博,证悟高深,说理透彻,佩服,顶礼!请活佛开示禅和大圆满的区别吧。”对于这位博友的请求,我这里简单地回答,但每个人的观点和思想境界不一样,所以很多读者与高僧大德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我这里所写的都是自己理解和证悟到的真理。希望博友和同修们心愿满足。

   
大圆满和禅宗都属于大智慧法门,所以知识渊博,奥道妙法,博大精深,一般人无法了解。大圆满和禅宗二法皆属于顿悟法门,也属于反观自心,明心见性,立即成佛法门。大圆满和禅宗来自不同教派有不同地说法,依雍仲苯教来讲,禅宗属于静虑顿悟法,就是入灭定心证悟之法。大圆满法属于立断超越顿悟之法。大圆满和禅修都是释迦牟尼没有出生之前就象雄和吐蕃圣地上存在的。但很多印度佛教徒认为,禅宗来源于印度;莲花生没有进入之前的大圆满法是非佛法,莲花生大士传教的大圆满是正法,这些都是偏见的话题,因为,谁也没有说出来,苯教大圆满以外的大圆满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苯教不同的地方,或者苯教经典里没有的特殊的正见。只是盲目的批评苯教,这样不讲道理,谁也说不过,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他人承认佛法,佛法就是佛法,魔法就是魔法,如果有慧根、慧眼、慧观的自然就明白,跟愚痴的人讲也听不去,跟偏见的人讲也不接受,所以没有必要争辩和强迫性。现在很多人认为禅宗就是释迦牟尼传教而来的,这方面我觉得应该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因为禅宗是个宗派,在过去象雄、印度、波斯国等地也有禅修禅坐的人,但目前为止没人提起。现在大家知道的是中国内地佛教的禅宗,这是后来的一个宗派,这方面下次再谈。


   
实际上,大圆满和禅修本身属于雍仲苯教的库藏之法,后来印度佛教也有了禅宗,西藏宁玛教派有了大圆满,所以,大圆满变为象雄佛教和宁玛教两个教派的库藏之法。我在这里禅宗和大圆满的区别详细解释一下。禅宗和大圆满两个宗派在传教方式、教法、证悟、方便、智慧、正见、成就等七个方面有区别。


   
1、传教方式:所诠的大圆满(意义)没有传承,因为一切都圆满。能诠的大圆满(法门)有表示传承,因为,能诠的大圆满为了读者而传教,所以有传承,传承可分三种:口传、耳传、心传。现在通行之表示传承,首先拜师,接受灌顶,然后诵念经书,最后应用圆镜等法器和讲解以作表示而传授之。都要按前辈传下来正式仪轨,遵守传统的教法和传法,实际上,大圆满口传是方便传承,不属于大圆满正传,大圆满耳传和心传才是正传,也是顿悟心传;禅宗没有大圆满那样仪式的传承,也没有一定之表示物。那么禅宗没有传承吗?也不是,因为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说明禅宗也有传承,应该是心印传。但达摩大师给第二祖神光,赐送衣钵,这不是传承,这是继承禅宗一种方式,因为,神光和同时还有几位后学传人,他们也都得到传承,但得不到衣钵。禅宗的师傅,必以证德传承之法,弟子亦必以证德受之,无有一定之表示物。
大圆满的上师如未证得,不足以授弟子;而弟子当时如未证得,不能得dao大法。大圆满因有一定仪轨,上师如有传承无证德,仍可依文宣科传下去。这是禅宗和大圆满传承的区别。

  
2、教法:大圆满的教法分为两种,其一,藏语叫做“彻且”,就是立断,属于心部和空部之法;其二,藏语叫做“脱噶”,就是顿超证悟,属于诀窍部;但禅宗没有这样说法,禅宗只是说大机大用,就是,一法不立,只是死水中鳖;一法不废,方是活水里龙。识末后者,必起大机;行向上者,定发大用。禅宗真正超然物外、特立独行处,一在入门之不拘一格,更在末后、向上所起之机用。


  
3、证悟:大圆满讲万法是心的现象,心的本性原始清净,任运成就,无所不显,所以万法也是原始清净,任运成就,无所不显,这样特殊三见只有大圆满法门;禅宗等大圆满以下所有的次第乘根本没有闻到原始清净,任运成就,无所不显等的说法,也没有证悟到这些。大圆满和禅宗都讲明心见性,禅宗明心见性为主旨,大圆满明心见性为方便法。大圆满所讲的明心见性不是般若教学方法来见性,而是超越般若教学的方法,是自然智慧和自悟智慧无二的明慧见本性的;禅宗的明心见性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所以有区别。大圆满和禅宗证悟最大的区别,比如遇到妄想时,禅宗止念头,看念头而证悟;大圆满不止念头,要解脱念头,也不看念头,监督看念头者而证悟。


   
4、方便:禅宗提倡“参话头” “起疑情”、“透三关”,作为禅宗的教授方法,为禅宗的不二法门,遂使禅宗在修为的流弊上,走向默照(沉思静默)、止静的境界,成为唯一的方法;大圆满基道果三种法和五大解脱作为大圆满的教授方法,大圆满不是走向沉思静默和止静的境界,而是走向解脱和证悟,解脱和证悟成为大圆满唯一的方法。


   
5、智慧:大圆满和禅宗都讲无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无净无垢,但禅宗明心见性的智慧为主;大圆满认为有“见”不是正见,无见才是正见,所以明心见性是修炼和证悟的方法,大圆满主要讲自显自明自我解脱,自见自面的自然智慧为主。禅宗沉思静默和空性的智慧为主;大圆满自然的智慧为主。


  
6、正见:大圆满的观点是万法无始以来本来就没有什么本质的物体,本来就是空,自性也是空,没有什么边际,也没有什么一和异的区别,所以大圆满讲本来解脱,自我解脱,裸露解脱,边际解脱,唯一解脱,而且大圆满讲万法本来清净,和自心无二,自心本来任运成就,无所不显,所显的诸法本性就是空,空是无见的,无修的,无行的,无果的;但禅宗不讲上述的五个解脱方法,禅宗的观点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也是禅宗的正见。大圆满得传承而修习彻且、脱噶,觉悟而成就佛;然而禅宗如未正式开悟,不许有闻思上之盲修。所谓“不破初关不闭关,不破重关不住山”。往往十年八年到处参访,而不能开悟。而一经开悟者单提正令,一生受用不尽。神通变化,如陷峰倒立,普化飞升等的说法。


   
7、成就:大圆满依彻切法门,立断一切妄念而清净自心,有妥噶方法使身躯化为虹光而获得三身佛。脱噶初期,利用日月外光,渐次引入自体,开发自性本有的光,内外光明交困,母子相会,这样一来,既身既世成就虹化身是较易较稳,因为大圆满法是佛法的精髓。大圆满除普通之“脱噶法”外,别有七日成佛之最高方便,尤为殊胜法门;禅宗主讲明心见性,立即成佛。或者放下自我,顿悟成佛,禅宗承认开悟的当下成就佛,但没有虹光而获得三身佛的说法。我这里简单地写了一点,以后机缘成熟再细节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2
大圆满与禅宗的区别
                   ...

禅定九住阶位
作者 生根活佛

   
   
禅定九住阶位又叫做九住心,
九住心是禅定之前的阶位,我们平时心思这么散乱,是因为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吸收外界的影响,第六意识去吸收的东西好与坏,对与错等分别,内心立刻生起一种合心意、或不合心意的感受。遇到合心意的感受,马上生起“能不能再给我一点”的念头?所以就有贪欲;如果遇到不合心意的感受,马上生起“能不能马上消失与毁灭”的念头?所以就有嗔恨;合意和不合意分不清楚,是非颠倒,黑白分不明,心生开始生起愚痴心;自己得到合意的感受就高兴而产生傲慢心;自己想要的感受没有得到,别人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心里开始生起嫉妒心。意识就跟着末那识,接触到我执、我见等的妄想,加上六根一直向外追求,心才开始散乱起来,一直向外贪求所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味到的、触到的,想到的,所以内心没有平静与安静的时间。在日常生活里头,六根受第七意识的影响而贪求外界,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日日追求成了习惯,因此内心动不动就现起妄念。要能够降伏这种妄念,最根本、最彻底的方法就是用“无常、无我、无相”,或“我空观”,透过“诸法无我”来破除第七末那识。
  
但诸法无我的见解还是依靠禅定,禅定依靠静心,静心依靠持戒。我们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不得已只好先从现象界、事相上来用功。也就是先用种种方法来收摄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用这种持戒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少看、少听、少讲、少做、少心向外散、少妄想,烦恼自然就少了。烦恼越少,心就越静,这样才能心可以入定与禅定,才能明白诸法无我与空性。我们有空就五支坐法而打坐,把心意集中在所缘境上,少起分别,少生烦恼,这样子禅定才容易修习成就。我们在修禅定时使心不散乱并且住于一境有九个阶段,这九个阶段有不同的分法和不同的名字。这里按古老佛法雍仲苯教的经典而讲,禅定九住心:内住心、续住心、安住心、近住心、伏住心、静住心、灭住心、性住心、平住心。


内住心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温暖的归属,没有归属的人叫流浪,这个归属叫家,我们的心就像外面流浪的人,没有人管理,也没有归属,因为,我们的心跟随眼耳鼻舌身意识向外散,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头。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驰,这就叫做“放心”,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一般,而且吸收外境,所以心就无法定下来,所以我们要控制六识,就像把鸡犬关在小房一般,不让它们向外跑,我们的心也一样不让向外散,不让吸收外界的影响,更不让跟随外界跑。心外散叫做“放心”,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应该要“安心”,要把心收回来,这叫做“收心”,“收心”就像外面流浪的孩子带回家。


  
在传说之中,从前,在佛教圣地象雄地方,有一位王子,他八岁的时候,看到一匹小马,很喜欢它,就追着小马跑出皇宫,最后小马跑了,自己也迷路了,流离失所二十多年后,有一天他去拉萨的路上遇到一位商人,那个商人询问他一些事情后坚定地说:“你是我们的王子,走失二十多年了,你应该回家了,江山社稷还要依靠你。”王子这才知道自己有个家,而且自己是象雄国王的继承人,商人把它带回家,王子才找到自己的家,后来当上了皇帝,我们的心就像流亡的象雄王子一样向外散,而且我们的心在外界因素、习气和行为约束的影响下,会执着、思考、欲求、暴怒、分割。心在不停地改变、摇动和移动,就象风口的灯火,吹来吹去,无法稳定。我们在心的作用下,混乱、迷惑、没有规律、不停地变化与生死,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收回与带回家。


   
我们如何收心呢?我们的心过去经常都在外境之上,从今天起,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收回来,安住在内境之上,或者选择一个所缘境,比如,大圆满里观“啊”字一般,自己选择一个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就像野马拴在木桩上,不让它向外跑。我们要修止自己的心,修止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内心所缘境上来,不让他向外跑。所缘境上面已经讲过,比如,一朵花也可以做所缘境,我们的心不外散,安住在花上,花就是自心的所缘境,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做所缘境,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心”。“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总的来说,过去我们的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就是心固定在一个位置之上。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有些经书称为“最初住”,但苯教经典称为“内住心”。刚开始禅定与打坐时,坐一会就腿痛,腰痛,这样情况下,打坐也心不静,腿痛了就将腿伸开,摇摇晃晃,把脚和腰摩擦一下就好了。只有不怕吃苦坚持修行,有时出现身体发热,有时发冷,有时发抖,有时恶心,有时想吐,有时不想离开所缘境等的感觉,这些都是正常,但不能执著,也不能恐惧,自然放下,心安住在所缘境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3
禅定九住阶位作者 生根活佛
   
   

修禅与参禅的区别
作者生根活佛
   
古老佛法实修禅定则是要我们修行时,必须同时“持戒、修定、观慧”,一般经典里云:“戒律如树根,禅定如树叶,观慧如结果”指的是没有戒律的树根,永不生起禅定的树叶,没有戒律的树根和禅定的树叶,永不生观慧的结果。所以三者相辅相成,原则上以持戒为先。


  
《四句法-轮》注释云:“戒生定,定生慧,慧生佛”意思,定是由戒而生,由定才能发慧,所以戒定慧是三无漏学。能持戒也可得到无漏,能修定也可得到无漏,能发慧也可得到无漏。想要得定,先要持戒。如何做呢?所有的恶业放下与消除,大家专心做善。戒就是心里的杂念戒掉,戒掉恶心,培养善心,能够不侵犯别人,心里头就不会有后悔、懊恼、惭愧、担忧、恐惧、内疚、热恼的心情,所以就容易入定。这就是为什么修禅定要先持戒的原因。相反的,如果用心的修持禅定,也会使我们的心里头不会激动,不容易冲动,所以行为上自然如法,合乎戒律。而且有了定力就能克制内心的烦恼,所以行为上可以很清净。


   
有了禅力与定力以后,心自然就清净,很少起心动念,那时候,智慧的光明显现出来,观照无蕴皆空,消除一切的烦恼,清净的心出来,明亮的灵慧普照一切诸法的本性,明心见性。若是起心动念也,心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是善或恶,是清净或杂染,更可以对烦恼防微杜渐,所以就容易生慧。这就是为什么观慧要先修禅定的原因。相反的,如果明心的修持观慧,也会使我们的心里头不会迷惑,不起烦恼,不起妄念,所以观点上不会出现妄想,自然就心定,合乎修定。


   
而且有了智慧就能净化起心动念,所以观点上心很清静与稳定。戒生定,定生慧是修行的过程与次第而讲的,真正实修人来说,禅定和观慧都不要执迷不信,不要执著说定慧是分别两个的。要知定慧是一体,定就是慧,慧就是定,虽有两个名相,但它本体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怎样讲呢?定是慧的本体,而慧是定的运用。由定能发出智慧来。在智慧现前之时,定就在智慧里包著。在禅定之时慧就在定里。所以若能认识这个道理——定慧一体,但用途各殊,这就是定慧平等,定慧同体。实际上,不要说先要有定才发出智慧,或是先要有智慧才发出定力,而说定慧有所分别。心若存此种见解,就会以为定慧是两个的。若嘴里尽说好话,但内却心存不善,尽是嫉妒人、我慢人、邪知邪见、贪嗔痴——像这样定慧,只是空谈。若内心和口里所说的都是善,内外一样,表里一致,心口如一,这就是定慧均等。古老佛法修禅必要依 “九住心”修炼而禅定的。


   
中国佛教的禅宗不管是禅堂的设备、每天作息时段的安排、或者运作方式都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它的修持方法与参禅和古老佛法所指的实修禅定的方法,在层次上是不太一样的。古老佛法所教的禅定是先持戒,然后禅定,禅定要前行六法,正行依靠九住心法等层次与按次第禅定的方法;


  
中国佛教的禅宗则是要当下就认识本来面目,当下就能知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禅宗所教的参禅方法比较高超。禅宗要求不管是初学或老参,都是同一个目标: 就是“当下”。对初学者来说,当下就要知道本来的面目就在“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时候,实在不容易,严格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要修到入定,修到能够“不思善、不思恶”,也是有次第的。参禅的关键不在于打不打坐,而在于你怎样去修心,只有心先行进入禅的境界,人才可能修成禅。佛经里“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心是一切的基础,要想修行,必须先从修心开始的。修禅和参禅都是修心的。


   
一般古老佛法的禅定不提倡顿悟,禅宗经常提倡顿悟。古老禅定提倡前行六法和正行九住心,但禅宗不提倡那些。禅宗经常提倡当下,但古老禅定不提倡当下,所以有区别。现在很多学佛人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参禅还是在修定,也不明白自己修禅定的进度,老是说当下顿悟,没有人指点与引导,自己看几本书,乱参乱定乱修乱打坐,最后神经叨叨的,这些都是没有认识实修禅定和参禅区别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4
修禅与参禅的区别作者生根活佛   
古老佛法实修禅定则是要我们修行时,必须同时“持戒、修定、观慧”, ...

禅定和禅宗的区别
作者 生根活佛

      
禅定是一种修炼的方法,是一种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完全平静下来的方便法。禅就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专心地想一件事;内心安宁不散乱,什么都不想就是定,所以禅和定有区别的。入定是指在修行的过程中,身体静止不动,并且心也不动。使意识定在某一状态。比如观想莲花,那么脑子里只有一朵莲花,把所有的意识都集中在这一朵莲花上。不去感受,听闻一切,意识高度集之中。

   
禅定不是邪法、也不是外道、宗教、佛教、哲学,更不是科学和民间传统文明,因为,有些邪法也讲禅定,外道、宗教、佛教、哲学、科学、民间传统都讲禅定和禅定类似的话,简单来说,我们经常讲的“冷静”这个字也很相近禅定,冷静就是不要冲动、耐心、心静下来的意思,禅定就是不让我们的心冲动与摇动,安心下来,静心下来的方法。但冷静和禅定之间有深与浅的区别,因果的关系,冷静比较俗话,禅定比较贤语。总的来说禅定是一种修心养身的方法。外道、宗教、佛教等对禅定的要求与修法有不同的解释。

   
禅宗是个宗派,在过去象雄、印度、波斯国等地也有禅宗,但目前为止没人提起。现在大家知道的是中国内地佛教的禅宗。中国禅宗是在南北朝
时期,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创立了禅宗,但有些经典认为菩提达摩是象雄人,和虹化身达摩菩提一个人,这些说法我们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法门。为禅宗认为解脱不在身外,也无须借助经典的指导。解脱之道就在人的内心,只要能够放下执着,放下自我,便是解脱。达摩菩提也同样提倡“不立文字,不立演讲,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放下自我,顿悟成佛”。根据禅宗传说,菩提达摩为东土(中国)的禅宗初祖,其后师徒次第相传,直到传到五祖弘忍时,禅宗发生分裂,神秀、惠能各号六祖,这两个传承分别被称为北宗和南宗。经历了一系列的辩论交锋最终以惠能之徒神会在滑台大会中辩论胜利为标志性事件,以惠能为六祖的南宗后来居上成为了禅宗的主流,并发展到五家七宗的规模,蔚为大观。
   
自唐以降,禅宗在中国的发展非常兴旺,禅宗思想本身也经历了很大的发展,并对中国的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传入日本、朝鲜
等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4
禅定和禅宗的区别作者 生根活佛
      
禅定是一种修炼的方法,是一种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完全平静下 ...

禅定的种类
作者 生根活佛
   
禅定一般来说有很多种类,但这里可分两种:世间禅和出世界禅。


     
1.世间禅:一般来说,禅定的修持是属于方便法门,是修持福报的部份,不像大圆满一样修持智慧的,因为禅定修到最后如果没有修四念处,没有配合三法印的思考,一般人修禅定也许可以让定力更深,但所入的定不能称为正定,世间禅定的力量超越不了三界,世间禅定最高达到无色界的境界,这种禅定叫做“世间禅”。
世间禅的好处如下:

   
一般佛经讲未入根本定,就是指初禅,初禅能消除欲借界六种烦恼,所以人可以生到欲界天。入根本定以后,要看定力的深浅来决定生到初禅天,初禅的定力具备了,能够消除欲界和初禅天的烦恼,能生到二禅天;
二禅的定力具备了,能够消除二禅天的烦恼,能生到三禅天;三禅的定力具备了,能够消除三禅天的烦恼,能生到四禅天;四禅定力具备了,能够消除四禅天的烦恼,能生到无色界,这都是享受福报的部分,属于福德门。入第四禅的根本定以后可以修神通,但如果不配合四法印、四念处、观照般若等的正念来修,那么所修的禅定也都是属于世间福德法门。

   
2.出世间禅:我们禅定时候,如果皈依三宝,配合“四法印”、四念处,观照般若来修禅定,这才是正定,能够超越三界六道,出世间的禅能够达到阿罗汉果、菩萨和佛,这种禅定叫做“出世间禅”。出世间禅的好处如下:一方面容易去除五欲;二方面容易生起智慧。


   
第一,因为平时观“诸行无常”,所以容易去除五欲。五欲就是我们身体的五官对外界六尘的种种贪恋、执著,也就是俗称的“财、色、名、食、睡”。如果先以“无常观”做为所缘,看淡世间而无所求,心情自然能够平静下来,恶念自然就戒了,那时候,很容易入定。


   
进一步再观“诸受痛苦”,容易对轮回产生厌心和出离心,看淡世间法,放下对世间法的执著和恋爱,心情自然能够平静下来,妄念和追求的思念自然就戒了,那时候,很容易入定。


   
进一步再观“诸法无我”来修,对五欲就更容易克制、降伏了,认识诸法的本质和自然的本来面目,无我的智慧就显露出来。以这种正念入定以后,平时的行为差不多都很清净,能够持戒不犯,烦恼也几乎不再现起,能够把习气逐渐消除,而且观点上有变化,以前我执的观念自然去除,自然明显无执着、无分别、无著相,这样的入定才是属于“正定”。得到正定以后,再不断的运用观照的智慧。


   
进一步再观“涅槃寂静”来修,对烦恼、习气、思念都静止,在“止”与“观”就是在静“止”的禅定之中“观”缘起性空、观涅槃寂静、观诸法皆空,再一次的入定以后就称为“证果”。


  
第二,去除五欲之后内心清净的,那时候,无牵无挂,无取无得,内心自然生起无执着、无分别、无著相,这是八正道的第一个“正见”,就是依照因缘和合而来,因缘不和而散的道理来观察世间,知道它有生灭的现象。了解世间现象的无常性、无我性以后,更深一层的发现世间的万法总是不断地生生灭灭、虚妄不实,因而体悟出世间相的本性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以这种智慧来得到正定,即属于智慧法门。

  
   
从开始修禅定到入定为止,这是属于“修止”,也是“修定”。依定力来观察缘起性空法,则是属于“修慧”与“修观”。两个相互配合,内心里时常保任“无常、无我、我空”的思想,修定的时候心就容易安静下来。以无我的智慧来帮助修定,以定来引发“涅槃寂静”这种空寂性的无漏智慧。这样相辅相成,就叫作“定慧双修”、“止观双修”。


   
古老佛法讲的清楚,如果你在持戒、或修定与观慧时,追求人天福报,或者神通等世间法而修的话,都是属于福报法门;若与“四法印、四念处、般若智慧”等出世间法而修的话,都是属于智慧法门。修禅定不一定是修福报,也有修智慧的禅定。


  
总的来说,世间禅定是没有出离心与慈悲心的所有定,即虽无出离心、无我智慧,但让心平静、稳定,甚至紧紧抓住心不放,反正就是让心定下来了。如今大部分的打坐,皆处于其状态,拼命的定,不让生烦恼。外道的禅定都属于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是在出离心、慈悲心、四法印、无我智慧的正见为基础上的定,它对心的理解、认证、对万物的见地与世间禅定大不一样的。


  
古人说禅有三种:即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若依观一切受用欲界妙欲为过患,静虑为妙乐,以证得上界功德、得有所治已坏之喜及轻安乐而次第而修,最终生于色、无色界中,是“世界禅”;若依蕴处界三科、四谛等法修习,厌三界苦,欣涅槃乐,破人我执,断烦恼障,出世解脱,得离系果者,是“出世间禅”;若依万法进行修习,所谓缘广大境,具平等智,将整个身心安住在不增不减、不取不舍、自他普度,破法我执,又能断烦恼和所知障,更能证菩提涅槃二果,是“出世间上上禅”。


   
有些经典禅可分有五种: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外道据常见和断见,或者观空而禅定,亦可证无色界四处,但永不解脱。外道观空和佛教观空根本不一致。外道观的空是兔角一般什么都没有,佛教观的空是非空非有。凡夫禅指的是,进入佛门,但没有进入佛道之人静修安定之禅,比如欲界人身上,实修初禅定等,亦可证色界、无色界四处,也可解脱。小乘禅是小乘的禅定,大乘禅就是菩萨禅,最上乘禅是密宗和大圆满禅,后三禅是已解脱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5
禅定的种类作者 生根活佛   
禅定一般来说有很多种类,但这里可分两种:世间禅和出世界禅。

出世间禅定种类
                           
                                                                    作者 生根活佛

   
据《般若注释》经中出世间的禅定可分二种:一者是小乘禅。二者是大乘禅。一、小乘禅: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科,修九住心,证四禅八定,观苦集灭道等四谛等法修习,厌三界苦,欣涅槃乐,破人我执,断烦恼障,出世解脱,得阿罗汉果的定。


   
二、大乘禅:若依万法皆空进行修习,所谓缘广大境,修九住心止息,具平等智,将整个身心安住在不增不减、不取不舍、不净不垢,自他普度,破法我执,又能断烦恼和所知障,更能证得菩提涅槃二果的定。大乘定如虚空定,名金刚定,名勇士定。正定,后得定,什么叫后得定?禅修出定后于四时行、住、坐与卧,皆不忘失佛法行仪安稳内心清明。


   
大乘禅定就是六度之中禅定度,禅定度是修心的最佳、最妙之方法,所谓禅定是心稳定下来,不散于他处,禅定是让心静下来的妙法,通过禅定让心静下来,然后慢慢悟自己的心性,就是观察自心的最妙之法。就像吃糖一样,吃糖先放在嘴里,然后慢慢的享受甜味,一个道理,禅定度也一步又一步进深而稳定,禅定度有不同的层次,据《戒律结论》禅定度分为积德禅定、不动禅定、自在禅定三者。


   
积德禅定:禅定一般来说需要很多条件,在喧闹繁杂的城市里,比较困难一些。但是,城市里的人大部分都有自己安静的住处,或者别墅之类,在自己的住处可以打坐和专修,但比不上静处,或寺院山里。在自己禅坐的地方需要具备一个比较清静整洁的环境,前面不能摆很多很重要东西,比如另人爱不释手的物品,或者亲近爱人的照片等等。不然的话我们会看着它,又要想入非非了。


  
比如城市里的人,静坐的世间可多了,早晚可以静坐,但他们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或者出去喝酒、喝茶、聊天,有些人去玩吧与酒吧等,浪费时间,另外,周六周日有时间静坐,他们总是想着我们明天要去哪哪玩呢?或许会想起今天他怎么这么说我呢……,很多事情就会连续而来。积累恶业以外没有积累善德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把这个环境弄得比较干净一点,没有太多的东西,要比较整洁。


  
修习禅定最好有一个舒服的坐垫,因为坐垫不好身体就会不自然,坐着不舒服,老是腿疼,心就静不下去,心就会乱。所以,禅定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很舒服的坐垫,身体放松了,我们的心也会慢慢相对静一些。禅定时身体姿势、座垫很重要。
《经部》云:“坐垫舒服,则会身体安乐;身体安乐,则会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则会得到禅定。”故此,铺好的垫子,选好的环境,不受他人的干扰就行。身体的姿势要毗卢七法:以毗卢七法的姿势为进入禅定,即两足跏趺、手结定印、脊椎正值、颈部微俯、眼观鼻尖、舌尖抵。有些经典讲五支坐法,实际上一样。真正禅定的时候,我们的心不让散于他处,不起心动念,让自己完全平静下来,平静下来当然不容易。


  
因为我们的心就像瀑布流水一般,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所以我们禅定时候,首先让自己的思想聚集起来,因为忙碌而散乱的思想会去思考很多问题,难有片刻的宁静。我们寻找一些所缘境,比如佛像等,我们可以看着一尊佛像,或者一个水晶,或者一朵花,就看着它,让我们的眼睛完全注视着它,心观着佛像。不要用我们习惯的思想去观察,比如,这个佛像是什么佛,是铜的,还是金,它是什么样子等;看水晶也一样,是什么颜色、是圆的、是方的;看花也一样,是什么花,是红的,是白的,都不要想。我们就看着它们,完全把我们的思想定住在这上面,不让它走开,不让它胡思乱想。经常忽然出现的各种意念,都是干扰。我们平常的习气使我们很难收起来。因此,我们首先要定下来,完全的定下来。不吸收外界的影响,放下对外的思念,心自然就定下来,从而能够积修行善功德,所以叫做“积德禅定”。在大圆满里这种禅定叫做“定住心”。


   
不动禅定:好不容易我们的心定下来,身心也放松了,但不一定一点摇动也没有,因为,我们还是有动力活泼的凡人,比如,瀑布的水从山顶流到谷地时,非常急剧下降,但流通谷地时,还是有流动性,瀑布水流到谷地没有流动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禅定也一样,一入定就入不敷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打坐入定时,心有时侯向外散,故叫做掉举;或者内收昏沉,那么,掉举和昏沉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先修一段时间定,然后,再放松。我建议,最好七天之内都修定。


   
第二个七天时,修定和放松,互相更替。比如先定十分钟、再放松一小会,它们两个一起修。什么叫做昏沉呢?在禅定时,困惑,沉闷,昏迷,睡眠,思维不太清晰。怎么办?精神昏沉、模糊、混乱时,吃地清淡一点,少穿衣服,呆在山顶等清静之地,放松心情。什么叫做掉举呢?在禅定时,自心专注不够,思想很难驾驭总是向外跑走,定不下来。怎么办?心散于他处的时候,吃点油之类,多穿衣服,呆在卧室低的地方,让心静下来。以如此的方法来调节心态,整理情绪。心态调节是很重要,如果心态混乱等不正常的话,心就定不下来,导致功亏一篑。以外的障碍是,我们放松的状态修得不好,因此,我还是很紧张、疑惑、僵硬时,心态要调整,往好的方面转变,然后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进行放松、安静、入定三个阶段的训练,最后,我们获得自然安静,自然就消除了一切昏沉与掉举。然后是对外在不执取,比如,我们眼睛看见什么,耳朵听到什么,马上产生反应。不执取是什么呢?我对这些眼睛看到的,或者耳朵听到的这些东西,都不要产生一个对它概念的认识,不要让他马上产生反应,而是随他去,听也随他、看也随他。


   
我们看见什么都可以,不要产生我的概念去分析它,不要去想那是谁啊他在说什么呢?否则我们又随念头跑掉了。随他去、随他看、随他听。因此,这叫对外在的不执取,这样一来,我们的心自然就不动了,就像谷地里的水随波逐流,慢慢流到大地,最后流到大海里,水自然就不像山谷那样急流,而是静流,最后就不流了,我们的心就不动了,就像瀑布水流到大海,再也不流般,这种禅定叫做不动禅定。总的来说,不动禅定是如此平静的心态下不动杂念,处于清静透明之状态,就是积德禅定成长的成果。正处于平静状态时,没有大的外在影响,他就不会动摇。在大圆满里这种禅定叫做“破住心”。


   
自在禅定:我们经常放松、安静、入定三个阶段的训练,消除昏沉、掉举、紧张、疑惑、僵硬,自心逐渐稳定,安定,那时候,我们对外界贪欲放下了,再也不执取,所以我们将不再对外在事物产生特殊的看法,也不会产生意念、观点、概念。因此,这就是不二的实相。二是二元对立,静静地安注在不二的实相那个境界当中,那时候非常自在,也自由。
就像瀑布水流到大海里,从此再也不流动,另外瀑布水自然及自由普遍大海。


  
当我们没有更多地去观察外在,不执取也不造作,我们也没有在自己的思想上,又造作出了一个禅定、一种态度。它将自然呈现出来。我不再去执取外在时,就自然会呈现出一个安住的状态,这就是离于二元对立的一个现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词,因此你们要记住,不断地去思考。真正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才会变成我们的现实,才能领悟,变成我们真正平静的状态,才能发觉到这个状态。就像瀑布水融通大海,那时候,没有大海水和瀑布水的分别和概念,都融通一直,到这个境界时,没有定与不定观点和概念,如如不动,自由自在,所以叫做“自在禅定”。总的来说,自在禅定是不动禅定成长的成果,已得到来去自如、随心所欲的禅定,非常自在。在大圆满里这种禅定叫做“养住心”。

 
   
自在禅定的阶段,我们可以把定、松变成合一,不要刻意地去定,也不要刻意地松,让它变成合二为一。我们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与培养在合二为一的状态,让它持续一段时间。我们修定和松需要的时间要根据个人的修行情况。只有打好前面的基础,再去修习第三个阶段:定、松合一之中培养住心。最终,通过修习我们发现了什么呢,我们排除掉了昏沉与掉举等的心思。才能领悟、清静、自在、透明,明明郎朗的智慧出现了,明朗的心灵开始见到自己的本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5
出世间禅定种类                           
                                                       ...


打坐禅修“阿字观”

                              
                           


                                            
藏文“阿”字

依据《耳传》记载,打坐禅修“阿字观”是修炼大圆满禅修初步法门,也是大圆满象雄耳传禅修的第一步。团体打坐禅修 “阿字观”的话,入团之前先要洗手、漱口、清净身心入场。如果个人打坐禅修的话,同样洗手、漱口、清净身心而打坐。然后向上师和自己的本尊恭敬合掌三拜,双手做金刚合掌手印,就是两掌相合,十指初分相交,古称为金刚合掌。诚心祈祷诸佛和上师,诵念诸佛加持咒(啊嗡吽,荣扎。),或者上师祈祷文和发愿经文等。然后姿势上述讲的五支坐法,正确安然入坐。

    根本上师就按大圆满打坐禅修阿字观的仪轨,赐送的藏文“阿”字,阿字是大圆满打坐禅修的初步吉祥物,同时给你带来诸佛和上师的加持。同修们按着上师的口诀去打坐禅修“观阿字”。如何修呢?带上师赐送的吉祥礼物“阿”字到很安静的地方,铺设坐住。然后,诚心祈祷,将上师赠送的阿字竖立面前,高低合宜。五支坐法视阿字,贡者大师等云:“睁眼视阿字会无取境。闭眼视阿字会错沉。不能东看西望。一心一意的视阿如射箭一样视阿,目不转睛的看阿字”。视阿时,不动眼睫毛,也不动身,不吞口水,任口水、眼泪、鼻涕自然流出来也不用在意。心里观想阿字,眼睛不动而视阿,心不跳而自然安静、安心、放松,即达到禅定,自然就明显灵魂。

   
眼睛视阿时,心坚定不移,也无思无念,断除前事后寻,好坏、长短、取舍等的追查,心随眼观阿字,一心一意观想阿,不出五分钟心里就会出现其他的念头,那该怎么办呢?心不能跟着念头跑,也不能追查来源和去向,更不能追求念头的结果。心观阿字时候出现念头,必须要监督自己的心,不让它胡思乱想,新的思维转移到观想阿的上面。心思不散乱,妄念不沾染,不能改动,也不能追查过去,不希求未来,目不转睛的视阿字。这样反复地禅修,最后出定时,向上师和本尊合掌礼拜,诵念回向文,若不会念回向的话,心里发愿及回向也可以,如何回向呢?我今天打坐禅修“阿字观”的功德都布施给一切众生,愿望十方世界的众生获得我的善根,消除业障,自心清净,证悟佛性,往生极乐世界。然后自己出堂与休息。      


  
观阿字的功德:按照象雄耳传经书里讲,观阿的功德,脱离寻思的罪障,能见深奥诸法的本性空。另外,修行者的心如野马,“阿”字如木桩,“观阿字”如野马拴在木桩一般让我们的心自然安静下来。每个人的心思动荡如野马,修行者必须心定下来,假如心思动荡如野马,能禅定吗?所以观阿字是非常重要。让贪、嗔、痴等所有烦恼心思动荡都依靠观阿字来安静,放松。


  
观阿字的象征:我们都一样刚开始心观阿,眼视阿时,眼泪不停地流下来,同时心一点也定不下来,心里出现很多往事回忆,未来梦想,眼前也出现各种显象,怎么办呢?眼视阿的时间改一改,第一天视阿的时间十分钟就休息,反复多次修炼,第二天,二十分钟,同样反复多次修炼,第三天半小时就休息,同样反复多数修。然后心观阿,眼视阿的时间越来越长,心就越来越安定下来。禅坐的时间越来越长,离见到佛性的时间也越来越近。“自心监督自心”对禅定来说是很重要的法,我每次视阿时自己的心监督自己的心,不然它向外面发信息,这是大圆满禅定的根本。


   
心观阿,眼视阿有什么象征呢?上根天资(很聪明的人)的人观阿字的第一天就出现象征;中根天资(中等人)第三天;下根天资(不聪明的人)七天就出现象征。大部分人三天就出现现象。现象有很多种,与个人的根基和修行有关系。比如我自己打坐禅修观阿字有个故事,我观阿字的时间六天过去了,我的同修们都到上师跟前,说打坐禅修观阿字时出现的现象,他们都开始往前进一步禅修,但我一个人还在观阿字,没有出现任何的现象,我非常着急,心越着急越定不下来,差一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时同修的老和尚知道我的心情,就说:“耐心是圆满成功的源头,冲动是禅定的障碍”。我才知道我一直冲动地去修,肯定不会有现象出现的,于是我的心安定下来,耐心地去修,第八天我正在视阿,突然我的眼前白纸中发出光,光线上有很种阿字冲我过来。我觉得不对,为什么阿字冲我过来,而空白纸出现阿字(上师给每一位同修发了一张有阿字的纸,但轮到我时却是一张白纸,上师于是让我对着白纸观阿字),当时我想,可能是我眼花了,继续用心地视阿,但我禅定一坐眼前就会出现这种现象,连续三天都是这样,我就跟上师从头到尾地讲清楚自己观阿的过程。


   
上师严肃地问我一个问题:“你观阿字究竟为了什么,为了象征?还是为了神通?”我恍然大悟了。我们观阿字追求的目标不是神通、更不是象征。象征只是达到一种境界的标志,并非目的。现象和神通只是对自己起信的作用,解决不了生与死的问题,更解决不了觉悟自心的问题。大圆满法彻底觉悟心的本性和诸法的空性,观想“阿”之目的在于杜绝贪、嗔、痴、慢、疑、嫉妒等烦恼动荡,让自心安静下来。


   
观阿字禅定出现的象征有很多种,个人的根基有关系;打坐禅修“阿字观”一定会产生现象的,现象大约可分二种:内现象和外现象。一、内现象:观阿字禅定时不知离开阿字,不停地观阿字;或全身发抖;心知空性,开始身与心抖动;减少烦恼;外界的因素动荡不了自心;遇到金山也不贪,见到仇人也不恨,遇到妖魔也不恐惧;其二,外现象:不想动、想哭、想笑、想跑、脸色变、口眼闭不上、身体发麻等种种象征。不懂禅修的人也许怀疑,这些都是神经病的现象,实际上,这些都是观阿字禅定出现的正常现象。



   
假如没有出现现象,必须要重新修习九加行,接受上师的灌顶,求受大圆满禅修的口诀。行者们必须要知道一件事,不要以为一打坐、一观阿、就开始寻求出现象征,那是错误的观点,大圆满禅修的象征并不是求来的,更不是著相而来的,如果执著与寻求现象的话,那不是大圆满禅修的修法。大圆满禅修以来的象征是自然的现象,内心清净的现象,实际上,大圆满禅修以来的象征都是在修行大圆满过程中达到一种境界的标志,对自己起到提示警醒的作用,启示自己修炼达成的果效。我们必需要分清楚大圆满禅修证悟和象征的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7
打坐禅修“阿字观”

                              

清静与求静
作者:生根活佛
   
静坐分两种:一种是清静,一种是求静。清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求静是一种造作的状态。清静和求静都是修行与修身的必然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清静能开发智慧、明心见性,求静能身康体健、却病延年。因为一切生命的能量都是从“静”中获取的, 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在自然界中,任何动植物以及矿物的成长,都是从“静”中汲取能量的。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植物的种子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在静态中生长、在动态中凋谢的。我们人的生命也是从“静”中生长、在动静交替之中成长的,人们白天活动与工作,晚上必须要睡眠与休息,如果晚上不睡不休息,人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就会不正常。所以人是必须休息的。休息是一种惯性和必要的行为,人的体力和精力都是要靠休息来充沛的,就像手机的电源一样,电量用完了,就必须要重新充电。人也要靠充分的休息而获得生机。而打坐静修正是最能补充能量的休息。

在我们静坐修行的过程中,有些人认为思想和情绪都是念头,觉得不能有,因此特意地去克制它,控制它,想阻止所有的念头,这种修法就是求静、是一种控制的静坐,其实更难静下来,因为你在控制的时候,“想控制”本身就是念头,你的心根本就无法静下来。控制静坐是并不可取的,因为大海有波浪,太阳有光线,心有思想,这些都是很自然的正常现象。


那么,我们怎样得静才最好呢?自然静就是最好的静,就是本来的清静,如何得静呢?比喻,大海的波浪不会干扰大海,因为波浪是大海的本性。波浪从大海里产生,最后还要归回到大海之中,与大海融合为一体。光线从太阳之中发射出来,光线根本不会干扰太阳,光最后还是归回太阳之中,和太阳变为一体。同理,思想是心性的表现,从心中生起,最后也会自然归回到心性之中,与心性变为一体。这里所讲的“变”不是改变,而是自然的回归。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念头,到底怎么去安住呢?过去的思想已经停止了,未来的思想还未生起时,当中就有个间隙,我们的心就要在这个间隙之中安住下来,就是当下要清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法之修始于当下。我们就抓住这个“当下”让自己如如不动地“静”下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12-4-7 20:48
清静与求静作者:生根活佛   
静坐分两种:一种是清静,一种是求静。清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求静是一种造 ...

打坐静修的功效
作者:生根活佛

打坐静修的功效是很大的,也是不可思议的,按才翁仁孜大师的《耳传》法来讲,打坐静修共有七个功效:

第一、身体强健:
如果你能按照上述所讲的方法去打坐静修的话,不仅能使脉络打通,血气通畅,还能排除体内的毒素,令身体自然强壮,打坐静修是最佳的养身方法,也是最好的养心方法。经常打坐静修的人,皮肤会逐渐变得细嫩白净,人也会越来越年轻。
第二,治疗疾病:
打坐静修能够调整体内的四大性(土、水、火、风),令身躯的脉络平缓、五脏六腑的脉络打通,经络和血管都通畅无阻,身体的肌肉得到舒缓,血气平流,这样一来,自然就能够治疗很多种疾病。另外,打坐静修还能够治疗神经与精神方面的疾病,因为,打坐能够打通身体所有的脉络和经络,静修能够使我们的情绪安然稳定,思维静止,打坐静修是一种最佳的休息,也是一种能够自我调节身体的最佳方法。而且打坐静修还能够防止、延缓或至少能够控制一些慢性的疾病如心脏病、爱滋病、癌症等等。像忧郁症、儿童多动症和注意力短缺症等心理疾病也可以通过静坐而纠正过来。
第三,静心养身:
如果你能专心地打坐静修,凝神静气、气定神怡,你的心境就会日趋开朗愉悦,自心自然喜悦安乐,也能够增强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最后自然能战胜各种病魔,使身心康健强壮。另外,静坐对于抗压或降压也十分有效。静坐还可以训练我们的心灵、甚至改变我们的脑部结构。 通过最精密的仪器显像技术,已经证实了静坐的确会使脑部产生微妙的变化,例如,可以疏通血管预防血栓,使脑部的血液循环正常。血液运行平缓的话,身体就轻松自在,内心放松,这样才能达到更沉静、更快乐的境界。 总之,打坐静修者,不但身体会产生微妙变化,脑部也如此。
第四,增添福慧:
打坐静修是培福及培慧的最好办法,因为通过打坐静修来消除孽障,净化烦恼,清净业障,改变习气,福报自然就能提高。另外,一级一级阶梯式地往上修习,烦恼自然就会消除,清净心自然显现出来,这样才能增长智慧,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耳传》经云:“认真地修习打坐静修,久而久之必然智慧开发,福运当前”。
第五,改变命运:
通过打坐静修不仅能够提高生命的质量,同时也能改变运气,增添自己的能量。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消耗能量、减少寿命、消受福报、浪费人生与生命。现代人最大的苦恼之一就是精力不济、力不从心,为什么呢?因为入不敷出。很多人吃不了苦,就是不肯打坐静修,白白错过了能使自己的人生得以升华的好机会。如果你想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坐静修。
第六,生活助益:
若能每天练习静坐,就可以更认识自己、更加自信,找到自己生命真正的价值,对生活会有不可思议的助益。换句话说,静坐就是你与“内在的自己”交朋友,使你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当你能掌控自己内在心灵世界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潜移默化地趋向了良性的循环、循序渐进地走上了通往佛国的康庄大道。
第七,证悟真谛:
如果将打坐静修运用到证悟空性上面的话,打坐能够打通中脉,就相当于打开了一个窗口一样,能够将开发智慧的脉络打通。静坐还能够净化脉络之中的染垢与习气,使烦恼的心态自然改变为清静愉快,这样才能将明亮与透明的智慧显现出来,才能见到佛性与诸法的本质空性,空性就是诸法的真谛。
第八,获得正果:
这里讲的正果就是佛果,这方面我们在“五支坐法”时也曾讲过,这里再简单地重述一下:
盘坐能够消除痴心,自然就得到“法界性智”,获得法身佛。
双手入定手印能够消除贪心,自然就出现“妙观察智慧”,获得报身佛。
脊直肩张能够消除瞋心,自然就得到“大圆镜智慧”,获得化身佛。
领压喉结的坐法能够消除傲慢之心,自然生起“平等性智”,获得菩提法身佛。
眼视鼻尖的坐法能够消除嫉妒之心,自然就出现“成所作智”,获得无变金刚佛。
按雍仲本教的史书来讲,打坐静修并不完全是宗教行为,它是一门有着数万年以上历史的养身医学,也是心灵科学。现在很多人一听到打坐静修,就误认为是宗教信仰,或迷信活动,那是还没有真正了解打坐静修的错误观点。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定时定量地静坐,绝无不见收益的道理。如果人们不想把自己局限于外在有限的事物之中,就可以通过静坐禅修来探索自己内在的无限宝藏,让心灵得以扩展、智慧得以增添、心包太虚、包容万物,最终证得圆满的佛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2-20 00:46 , Processed in 0.04066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