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184|回复: 3

三皈五戒开示

[复制链接]
liaotuo999 发表于 2011-11-20 15: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照这次活动的安排,今天下午是传授三皈依和五戒。这个活动是一个很严肃的活动,所以在讲三皈依或者五戒的时候,我们全体可以参加听一听;正式要授三皈依的时候,就要根据个人的意愿,根据个人对佛法认同的程度、追求的程度来作决定。可能有一些营员已经向往佛法有很长的时间,也有要求皈依的这种意愿,那么在正式授三皈依的时候就可以参加。也许还有一些营员,在来参加夏令营以前,对佛教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暂时也没有要求加入佛教、皈依三宝的这样一个要求,那么就可以不参加授三皈依这个仪式。等你一旦因缘成熟了,真正有这种意愿,那么我们再来受也还来得及。所以今天先跟各位做这么一个说明。
  下面,我想讲一讲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居士,或者说我们怎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皈依三宝的这样的要求。大家知道,在其他各个宗教,要加入这个教团,成为某一个宗教教团的一个成员,是要经过一定的阶段。比如说像基督教,你要成为一个基督徒,从你发起这个心一直到你受洗,至少是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慕道,第二个阶段是望道,第三个阶段才是受洗。所以说,这种方法也值得我们很好的来借鉴,至少它要发展一个教徒,不是匆匆忙忙,不是稀里糊涂的就吸收一个人成为基督徒。从我们佛教来讲,应该说也是有很严格的次第。不过,在我们当前佛教界,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在家居士,在做法上,这种阶段性不是很明确。往往由于要求加入佛教的人心情很迫切,加上僧团对一个不信教的人,一旦发起了这个心要信教,他们也很迫切地希望成就你,所以也没有注意这个阶段性。
  我想,加入佛教这个阶段性也应该是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起信,你对佛教发起了信心;第二个阶段叫发心,你起了信,由信而产生一种动力,你就有一种对佛教的追求;第三个阶段才是皈依。在起信这个阶段,应该包括如何地来理解佛教、了解佛教、认同佛教,至少要包括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从发心来说,也应该包括在认同佛教以后如何亲近三宝,如何培养对三宝的信心,就是要信仰三宝。然后又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三宝有所表示,所谓供养三宝。这个供养三宝,是不是说这个庙里总在向要加入佛教的人要钱呢?我觉得,我们一个在家信徒不能作如是想。作如是想,那么我们首先对三宝就有一种距离感。要知道,教团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教团的成员来资助的。因为教团本身没有企业,没有工厂,也没有田地,它没有任何收入,就是靠认同这个教团的人、认同这个教团的成员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来供养,这样才能够使这个教团有一定的经济力量来办各种活动,来宏扬佛法。所以供养三宝是我们成为一个教徒必须有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个阶段,皈依也要包括三个方面。我自己有了发心了,希望能够皈依三宝,但是我也必须选择一个皈依三宝的见证人,这是所谓的拜一个师傅。大家要从思想上认识这个问题,怎么认识呢?选择一个依止师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一个你皈依时候的见证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并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而是皈依整个的僧团。这个僧团里边有一个人来代表,作为摄受大众的一个代表人、见证人,这就要我们选择师傅,这个师傅包括整个僧团的形象在内。我们往往有一些人发心皈依三宝,在如何选择见证人这个方面缺乏必要的常识。从佛教戒律的规定来说,皈依三宝的“三宝”是指佛、法、僧。特别是在僧这个问题上不是指某一个个人,而是指四人以上的比丘僧团,四人以上的比丘僧团才可以做最起码的传授三皈五戒这样的一种羯磨。如果不是一个四人以上的僧团,你即使皈依了,应该说你的这种意愿不能实现,因为它是不合法的,不合佛教的仪规,不合佛教的戒法。所以,你在择师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是不是皈依了一个僧团,这个地方具不具备摄受在家二众的这种能力。如果不是一个僧团,他就不具备摄受在家二众的能力和条件。所以在择师的时候,包括选择哪个依止师和选择哪个僧团。选择了僧团以后,我们要进行忏悔。忏悔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深刻的反省。由于我们每个人在没有皈依佛教以前,肯定有许多不符合三宝的教诲的这些言行,不符合因果法则的言行,不符合觉悟、慈悲这样一些原则的言行,所以我们要进行反省,进行忏悔。忏悔可以是礼拜,也可以是打坐。通过反省、忏悔以后,再正式受持三皈,这样就是如法的。
  这样就有一个阶段性,思想有一个预备阶段,所以我们皈依了佛教,就能够逐步地来稳定我们的信仰,提升我们的信心,使我们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对佛教的教规教义依教奉行的在家佛弟子。这就是讲,我们在入教的时候,要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准备,然后才正式进入一个在家教徒修学佛法的生活。
  我有一年仔细地考虑了一下,作为一个在家信徒究竟应该怎么做?应该按怎么一个次第来进行修行?我根据佛陀的教导、历代大师的教导,结合我们当今的生活节奏,提出了“居士六法”这样的一个构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在家的佛弟子,必须从六个方面来要求,这样才能是一个真正的在家佛弟子,一个名符其实的在家佛弟子。
  第一法是具足正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没有信心,没有正确的信仰,要想进入佛法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信仰也存在着误区,而且这个误区我们随时都会掉进去。那么,在具足正信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们究竟应该从那几个方面做呢?从三个方面,首先是要正信三宝,然后要正信因果,最后要正信解脱。我想,我们说你信佛,信什么?信佛、法、僧三宝;信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因果律的支配;信我们人生,要转变我们这种迷失的人生,成为一个觉悟的人生,那必须要正信解脱。
  第二法就是要皈依三宝,因为正信以后才能够皈依。为什么一定要皈依呢?因为只有从我们的思想上认准了我们追求的目标、信赖的目标,你才能够真正有一个精神支柱在那里。皈依三宝首先是皈依佛,然后皈依法,皈依僧。佛好象是医生一样,所谓佛为大医王,我们有病的人能够找到一个好医生,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医生,我们就有恢复健康的可能性。佛对自己有一个很客观的定位,他没有把他定位成能够拯救一切人,只是把他定位成一个医生。他能够告诉你,你生了什么病,然后又告诉你,你的病可以吃什么药。药是什么?药就是法,法为药。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的烦恼,佛有八万四千的法门,法门就是八万四千味药。医生只能指出你的病,你的病要好,那必须要吃药。不吃药,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所以我们要皈依法。第三还要皈依僧。僧是什么?僧就是四人以上的僧团,或者说,僧就是一切的圣贤僧和追求解脱、持戒清净的凡夫僧。我这里有个前提,凡夫僧要持戒清净,向往解脱,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我们皈依的对象。尽管他没有成佛,也没有成罗汉,但是他是在追求解脱,这就是指凡夫僧,就像净慧这样的人,凡夫僧。以僧为友,僧是你的朋友,就好像医院里的护士一样,她告诉你这个药应该怎么吃,应该按时按量来吃与你的病相应的药。所以以佛作为医生,以法为药,以僧为友,这就是皈依三宝。从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皈依三宝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又是一件多么切合实际、平平常常的事,并不是那么神秘。我想我们每个人一定会承认自己多多少少有一点病吧?有什么病呢?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你就恼火了,说一句好听的话你就高兴了,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病态的表现。因为你没有平常心,你会随着外面的境界来变化你的心态,严格的讲,这就是病,要用佛法的药来治疗。
  第三法要受持五戒。作为一个在家教徒,必须要持五戒,持五戒是落实我们信仰的一个道德规范。佛教的一切,首先表现在我们对法的认同,再就要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是道德伦理的要求,这个五戒实际上就是伦理道德上的要求。伦理道德上的要求和我们对法的认同是一致的,我们不能说我只认同这个法,我当下就是佛嘛,佛与众生是平等的。这些道理是对的,但是如何体现在一个实际生活当中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符合佛与众生是平等的这样一个事实,那就必须一步一步地去落实它,就是从五戒做起,从很具体、很一般的生活来要求我们,去落实信仰。在家的五戒就是讲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这个五戒的道理,前面有几位法师都对各位进行了很好的开示,我在这里就不多重复。
  第四法就是要行四摄法。我们在生活当中会与他人发生关系,这个人际关系我们如何处理,如何的沟通,佛教告诉我们有四个方法,叫四摄法,就是搞好关系的四个方法。第一要布施,第二要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
  为什么一讲就讲到布施呢?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现代社会,就是说人际关系当中,有一种所谓的润滑油。那么,我们从一个正确的目标来修布施,对于我们一个佛弟子落实信仰、摄受大众,那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个布施不仅仅是指的财物的布施。所谓布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同喜施,包括这四个方面。有一些施是要花钱的,但是有三种施不要花一分钱,也能够随时随地做好。比如说我们夏令营结束了,大家一起有的回北京,有的回石家庄,有一个同修上车,买票差一块钱,你怎么办呢?我们同行的是不是马上给他一块钱,使我们在这七天当中结下的友谊,用这一块钱把它进一步地巩固下来。看起来是一件很小的事,实际上很有意义。如果说他要回石家庄,一分钱也没有,我们旁边有一个人还有二、三十块钱。他没有办法买票,你应该拿出来布施,因为到石家庄只有六块钱的车票,这就是你随时随地做布施、结缘。这就能够体现我们佛弟子彼此之间的关怀、彼此之间的友谊。这是讲财施,还有法施。法施可以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布施。出世间法当然是指的佛法;世间法,给人家指一条路,给人家教授一个什么技术、工作方法,都是一种布施。你欢欢喜喜地告诉他一件事,只要是对自他都有利,这样的事就是善事。如果对自他有损,那就不是善事,不是善事的事我们不要去做。布施是要布施善法。还有一种叫无畏施。比如有一个盲人,走在十字街头迷路了,你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帮助他,使他解除恐怖。比如在路上碰到一个小孩子,他找不到他的爸爸妈妈了,你怎么办?你也应该随喜地帮助他,或者把他交给警察,或者送他回家,免得他出问题,这就是使这个小孩子由于你的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所谓无畏施,就是使人能够获得安全感。最后一条叫同喜施。你有了好事我来分享,我们大家都来分享,都来祝贺。比如说三个人同时考学,两个人没有考上,另一个人考上了,没考上的怎么办呢?你如果说这家伙他考上了我没考上,那你就不是同喜,你就是一种嫉妒,一种障碍。你应该怎么样呢?--啊,你考上了,我们同时考的,终于有一个人考上了,你考上了就像我考上了一样。来分享他的这种喜悦和高兴,这一点非常重要。尽管不花一分钱,但是它可以考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量,考验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事当前是想到大家还是只想到自己。这个同喜的布施,你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去体验,看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够有这种同喜的布施。
  第二是爱语,见人要直言爱语,不要说难听的话,要说发自内心的一种关怀的话。也不要虚伪,虚伪那不是爱,虚伪那是伪君子。这个爱就是慈悲,佛教讲的爱就是慈悲,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具有慈悲心的那种语言,那就是爱语。这种话人家听起来喜悦、高兴,能够解除烦恼。第三是利行,做对他人、同事有利益的行为。第四,就是要与我们在一起的人共同地来完成某一件事。不要有一个人在完成某一件事,我们在旁边袖手旁观。要发扬我们社会上早年提倡的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样的一种精神,这就是同事。
  第五法就是要勤修六度。六度也离不开布施,所以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最后一法就是要读颂十经。我们印有一本书《在家教徒必读经典》,汇集了十部经典。这十部经分为两类,前面的五部经是叫初机的五经。就是说,作为我们初学佛的人具有可操作性的有五本经,就是《随念三宝经》、《八大人觉经》、《吉祥经》、《善生经》、《优婆塞戒经》。然后有五本经,是叫受持五经,就是你经常要受持读诵的,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这是我们经常要来受持的五种经典。
  根据上面这六法,如果我们每一法都能做到,都能够到位,那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如法的在家佛弟子。我们希望,我们所有的在家佛弟子逐步地按照这个六法来要求我们的信仰生活,落实我们的信仰生活,那么才不至于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佛弟子。我们希望每一个佛弟子有名又有实,而且做到实至名归。这样,我们佛法就有希望,我们学佛就能够落到实处。
本文转载者佛教网原文地址:http://www.liaotuo.org/nf/nf.asp
常忆师恩 发表于 2013-4-19 12: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喜欢拜佛 发表于 2013-4-20 06: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bwn 发表于 2015-5-22 11: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4 08:51 , Processed in 0.0947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