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445|回复: 3

《诸法缘生--答北大学子》红格尔多吉上师的精彩开示

[复制链接]
福报金刚 发表于 2009-2-6 13: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法缘生--答北大学子》


冠以藏传佛教宗教人士之名的果洛弘格尔多吉写于美国西部洛杉矶市
--------------------------------------------------------------------------------

    一般而言,所谓的宗教就是从意识形态中的某种认可或信心而产生出来的,是承认有鬼神、相信有前生后世的存在、用来区分善恶行为的一种传统。但是宗教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有很多不同的类别,在此要说的是佛教。

    那么佛教是怎样的呢?那是一个持缘起的见地与舍弃伤害众生行为的一种宗教。这个世界与其他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依靠各自的特殊因缘而形成的,也是依靠特殊因缘而显现的。正是因为一切事物不靠因缘而无法显现,所以在做任何一个事情的时候都应想到其因缘。

    比如说,你们为自己未来的美好前途,现在就要在学校里学习,因此,如果学习不努力,就不会获得一个好的成绩。正如此例,要想获得一个很好的结果,必须经过因缘的有序成熟排列,从而具备一切必要条件。

    一切都是因缘合和的,因此我们佛教对神灵的认识与其他宗教有很大差异。有的宗教宣扬世界万物都由神创造并且被神主宰,认为神自始以来就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统领天地万物的能力,诸如此类的种种观点。

    佛教最主要尊奉的是释迦牟尼佛,而当释迦牟尼降生印度为王子时,他体悟到了缘起的观点和舍弃伤害众生行为的传统。依靠此传统,他以惊人的毅力与勤奋不懈的努力,清除了内心的不净,获得了遍知一切的智慧,生起了对一切众生平等观照、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从而成就了佛陀果位。

    一切众生的心识本来具有成佛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存在的因缘,这个观点也就是缘起观的主旨。

    正如在大地中必定埋藏有金子,但若要获取这个藏金,必须要清除其它土石杂物。同理,要想显现存在于内心深处的佛性,必须要清除内心中的其它障碍杂染。

    如何认识众生内心中的如来藏-智慧德性呢?众生的内心是来去无有任何阻碍的一个空性,如果要观察这个空性,如用手在虚空中抓物,了不可得。这就是内心本具成佛因素的一个特质。但是此空并非如空室中空无一物的单空,而是俱生有诸多功德,众生的内心明朗觉照,能够真实无误的认知对境就是内心中的如来藏佛性,内心中的爱与慈悲等情感也是如来藏佛性的表现,如此等等。

    众生的内心本具很多成佛的因素,正因为这样一个缘起,哪一个众生若是能对此精勤修行,必定会获得无尽的成果!这就是内道佛教所提出的一个不共的观点。

    因缘合和的规律遍及所有的事物,所以众生一切苦乐的感受也都缘自各自不同的因缘。

    果有苦乐两种感受,因则有善恶之别。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舍弃十不善的因,则能生出乐果!这是各种不同传承均承许和重视的观点。

    十不善因第一个是\"杀生\"。从大的方面说,杀害任何人类、动物、具有气息的生灵都是杀生的不善业。杀害人的后果是不言自明的,而杀害其他众生的恶果是将会感受多病、短命、衰减容颜等痛苦。

    第二个是\"不与取\"。不与取就是指偷盗,如果对别人的财物因贪恋而偷盗的话,必定会感生自己的财物丢失或陷入他人之手等痛苦。

    第三是\"邪淫\"。是指与他人的妻子或他人可信赖的女友发生性关系,以及强奸乱伦等行为。对他人之妻行淫,他人必定仇恨报复于你,而且也是受到世间法律约束的。由此会使得你无法遇见中意的伴侣或自己中意的人对你没有情意等,会产生如此的痛苦。

    第四是\"妄语\"。就是让他人陷入圈套或使人蒙蔽在迷乱状态而说的花言巧语。说谎的恶果必定会招致众人对你的不信任,且他人有可能说你的坏话,减少眷属朋友等。

    第五是\"两舌\"。说破坏人与人情谊的话语,以此搅乱他人的感情。这样做的恶果是自己陷入坏人的行列,行事不走运,缺乏可信赖的朋友等。

    第六是\"恶语\"。指说他人很难入耳或使人生气的尖酸刻薄的话语。使人生气的结果是他人也对你攻击,揭你的短处,也不重视你,让你心灰意冷等。

    第七是\"绮语\"。说各种高低贵贱之人的事情或谈天说地、虚度光阴的废话等无稽之谈为绮语。说绮语使得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及没有产生任何人生的价值。也使自己有陷入官司、争执的危险,造成邪见与毁谤之因,而且他人会鄙视自己。

    第八是\"贪心\"。贪图他人财物美色之心为贪心。贪心使自心紊乱,导致偷盗抢劫等不当行为,而被他人所斥骂。

    第九是\"嗔心\"。是指希望他人或动物等遭受一个难以承受的事情的发心。嗔心使得自己事与愿违,丧失内心的宁静,丧失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基础,被他人视为残暴之人等。

    第十是\"邪见\"。对真理持相反的观点为邪见。邪见使人迷乱因果规律,不明利害关系。果报是使你陷入谬误的深渊,无善恶之分而倍受痛苦的煎熬。

    舍弃十不善就是十善,行持十善的结果是使你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并会得到很多成功的机遇。

    不仅要对缘起的观点有一定的认识和了悟,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行为与缘起法理相应或做到见行双运的境界,这就是佛教的基本观点,也是精华所在。

    缘起的观点与舍弃伤害众生行为的这个认识,不仅是一种宗教的观念与要求,而且也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的法则,是国家和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缘起这个观念的理解和体验越深,其理论的深度及层次越深。

    从一般较粗略的层次上讲,如果能遵守十善法的善因,将会享有今生的幸福及来世转生为天人的福果。

    从较细致的缘起因果道理讲,佛陀开示了四谛法,分别揭示了轮回与各自涅槃的因缘关系:佛陀承认作为果的轮回是痛苦的本性,四谛也是由因果及缘起的特性而构成,所以说四谛也在缘起观念的范畴之内。正因如此,应当坚信四谛的至理,且正确无误的行持四谛法。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扩展缘起的法理而构成了轮回与涅槃,如果舍弃了轮回之因,则必有涅槃之果的产生,这就是行持四谛的关系。

    根据轮回是由因缘合和而构成的特性,佛陀说\"此为苦谛\"。在此特指的苦,是指以自相续以及暂时依存的本俱身为主的五蕴作为对境,而生起的执着实有的感受。

    五近取蕴之所以本质是痛苦的,也是根据三种痛苦的特性而定的:年老且被疾病所折磨,这就是苦苦;年轻气盛者也可能变成病夫,也会衰老直至死亡,渐次变化,这就是变苦;世间的幸福是有限的,都是依靠辛勤劳作而得来的,所以是行苦。

    比如欢乐不可能是永久的,它是有漏的;再比如男欢女爱以及两性的喜乐都是暂时的,而与此相关联的种种痛苦却接二连三,所以说一切事物本质上都是痛苦。

    此三者乃为苦之根本。以苦为特性既有欢乐又有痛苦的世间,依此,产生了这样的一个世间,佛陀说\"此为集谛\",这里特指业及烦恼。

    与自己在任何一种时空里相等齐的诸心识,其对象产生能动和启动作用的诸心识称为业。以此心识为能动和聚合作用留下的任何迹象也都在业的范畴之内。

    结合动机与行为而产生的,能够很快产生行为结果的一切种子也可称作为业。如此恶业、善业以及不善不恶的无记业只能导致苦、乐和不苦不乐三种不同的结果,而不可能导致交错的结果,这种现象就叫业力。

    业可以分为很多类别,但从成熟业果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三类:造某一业的结果在此生成熟现前,叫顺现法受业;造某一业的结果在来生成熟,叫顺次生受业;造某一业的结果在来生或更远的一世才成熟,叫顺后受业。

    比如一个人从小遵守因果规律,但常会面临很多不情愿的事情,此类应当是顺次生受法或者顺后受生。再如,一个人平时不遵守因果规律,然而事事顺利如愿,这就是前生的善业结果。从众生多数被烦恼所影响的角度来讲,这些众生所造的业多属恶业范畴,所以其果自然并非是可喜的。

    身心无法平静而造作起伏紊乱的一切心续称为烦恼。烦恼虽可分为很多种类,但实际上指:对因果缘起的存在持相反的观点,且对各种所学知识均呈似是而非的无明状态;以及对某一个对象产生喜悦爱恋心而无法脱离的贪欲;在任何的因缘下,对所面临的对象以极大的嗔恨心妄图施以残酷的虐待手段;因学问或各种大小所得而自高自大,把他人视为低劣或目中无人的我慢;对他人的幸福难以忍受,且心存竞争攀比之心的嫉妒心。这五种情况统称为五毒,是诸烦恼最主要的因素。

    所以在因果缘起规律的觉悟层次上建立了十二因缘的理论。每个因产生下一因,这样相续不断就叫做轮回。

    如此集合业及烦恼的种子和具有缘之性的十二因缘作用下,产生的众生可分为六类或七类,其处所或道路亦有六道或七道。

    此六类众生及其六道,也都是源自缘起因果作用下的身心五毒烦恼业力的结果。

    无明或痴迷的意识,对本体内部的缘起不明了而沦为中有;对客体外部的缘起不明了而生为畜生;以吝啬为主因的贪欲意识生为饿鬼;对妙欲生起贪求为主因生为人类;嗔恨心很大为主因生至地狱;我慢意识强烈为主因生为天神;嫉妒心重为主因生为阿修罗。从因果不虚、缘起显现的角度来说,以每一烦恼五毒为主因的身语意恶行必然会流转到此七道。所有的业及烦恼也因众生的习气而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对缘起见范畴内的业及烦恼的力量、作用、结果进行体悟和了解,哪一因素对哪一因素产生利益或造成不利的结果,以正观的智慧阻断从缘起之力而来的十二因缘的轮回,从而渡脱到寂静涅槃的境界。

    释迦牟尼佛正是从这个角度说\"此即灭谛\"。如此特指此即灭谛的成因:因为对治力的存在,使得业及烦恼的前一相续已被阻断,而后一相续尚未生起。灭谛因大小和深度可分为很多种,但主要是这个补特迦罗及聚集在这个补特迦罗上的诸因素,亲见其自始不执持的特性-无我的境界。

    把五蕴中的每一项及五蕴合和执著为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就是我执;把脱离开因缘合和就遍寻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我,称为无我。亲证无我之境并体悟其境是极其寂静、极其美妙的,它超越了痛苦,脱离了疾病,阻断了各种苦流,而被称为灭谛。

    就缘起见细微法则的结果而言,成立灭谛所需的那些因缘被释迦牟尼佛称之为道谛。

    \"此为道谛\"在此特指的是方便与智慧摄持下各种心态的增长,使心相续的烦恼及业力均被斩断而趋向寂静平和的道路。这样的一个道路虽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但总的来说是指越来越接近无我的境界,直至最后与无我境界完全融合的资粮道等五道。

    从因果缘起的次序上释迦牟尼佛作了二谛的区分,根据轮回与涅槃的现象和本质的区别,阐释了明空无别的深广见地。

    从缘起现象无谬显现的方面来说是世俗谛;无谬的这个现象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显现,而是在觉受者内心无法独自成立此现象,通过对各因缘的分析最终成为如同虚空般的一个存在,所以说现空双运是法性的胜义谛。

    比如我们说一个杯子,在世俗显现上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是我们通过胜义的分析,它不过是由构成杯子的诸物质因素,具有\"杯子\"的一个功用,以及人们所赋予的一个名相而已。

    为了能够渐次成熟地理解现空双运的法理,需要正确思考缘起现象无谬的一面。为了证得究竟的智慧,释迦牟尼佛开示了六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的发心、四无量心等甚深修行法要。

    从佛法及世间繁荣昌盛的因缘角度佛陀开示了布施度。不拘多少地赠与他人财物,保护他人的生命,使其从危险及不情愿的状况中解脱等都是布施度,布施是今生来世均能增长财富、名誉、福德等的等流因。

    从身语保持安稳,且内心处于轻松状态的缘起因果角度开示了持戒度。根本舍弃十恶及对他人构成危害的行为,守持一定的行为规范而努力增长善行,对他人正确讲解什么是失德行为等都是持戒的范畴。持戒能使身语意之行为远离狡诈欺诳,心地诚实,有始有终,得到亲友眷属信赖,享有荣华富贵等。

    以不使自己成为性情暴躁之人的因果缘起开示了忍辱度。把他人对自己的害行和制造矛盾麻烦等言行置之不理,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爱恋的东西因失去而引起的痛苦能够忍受;为行持某一善业能忍受各种苦行等都是忍辱。忍辱能使自己和亲友和睦相处,并感得众人友好善待自己;不需依靠外境的变化而能保持平和幸福的心境;受到朋友及他人赞颂、喜爱等。

    根据佛法的修行者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获得圆满果位的缘起,开示了精进波罗蜜。对自己与他人的善行以大欢喜之心精进,且不使所有善事断流;对自己不生轻视心和散漫心,这些都是精进。精进能使人不陷入混沌和昏沉的状态,能将所从事的事情坚持到底,可以增长学识,是一切功德的无上基础。

    为了不使各种纷起的妄念将自己带入狂乱状态,而使内心处于平和稳定且敏锐状态的缘起,开示了禅定度。对某一所缘境阻止内心的妄念流动,而使思维处于安稳清晰自然的状态为禅定。禅定能产生特别的智慧,比如:能回忆前生、预言未来等,是能够彻底理解缘起的等流因。

    为了能够如实地看到事物的本质且不迷于因果秩序等的缘起,开示了智慧波罗蜜。

    对所学事物能够敏锐的思维,能够不颠倒的看出事物的性质及区别,觉悟无我及空性,不执迷于因果关系,对各种知识有广博的了解等都是智慧。智慧能区别善恶,能获得他人的赞美,对任何事不生懊恼之心而始终具有清晰的认识。

    智慧的敏锐性越增长,对缘起的理解就越深刻,就越接近诸法的本质,而且对诸法究竟含义的理解和阐释的程度也就达到最深最广的境地。

    但是仅靠智慧是无法满足自他最终愿望的。为了圆满自利利他的最终愿望,需要方便与智慧交相辉映。还是根据这个方便与智慧双运的缘起根本法理,才开示了大乘佛教的发心及四无量心等广大方便法门。

    在自己的心境中把无边的众生容纳下来,发愿希望一切众生获得无上安乐的境界,生起这样一个广大的心愿就叫做发心。

    有近似的果,必定存在一个无始以来的近似因。从这个角度而言,众生能够得以转生,也是由于存在各自所属类别相等的因缘,反之不会如此。

    我们众生相续中的神识并不是一种自然界的能量或大脑的能量,也不是在形成肉体的同时新形成的,而且并非随着肉体消亡而消失。而是今生的神识与前生的神识之间存在着不可脱离的关系,这就是佛教特别殊胜的缘起观。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不少能回忆起前世的人,他们能够说出前世的出生地、父母的姓名、生活的状况、死亡的原因等,而且这些都是能够经过核实,证明真实存在的。甚至还可找到没有大脑的人,他们并非愚笨或残废之人,也都具备人的特性,而且其中有的对算术还非常精通。据说第六世**喇嘛途经藏南时,曾被一普通人家邀请,他看见了一个得了重病且断头后已这样生活了三年的病人,此人也有冷热饥饿的苦乐感。

    这些真实的事件证明众生相续中的神识与自然界、与大脑的能量、与肉体的关系等,从而证明了前生后世的存在,甚至以无头之人的感受无可辩驳的证明了缘起观的无谬真理。

    因轮回无始无边故,我们曾转生为各种生灵,也即转生为各道众生的身体,这也是业及烦恼统治下因果缘起不可违抗的事实。

    因为曾转生为各道众生的身体,所以与各道众生均有过母子关系。也即可理解为自身既曾成为所有众生的子女,亦曾成为所有众生的母亲,相信这个理解是不会错谬的,这一点也可以从观察缘起的各种现象而得以肯定。

    根据能够理解自己与众生之间曾有母子关系的观点,从而产生了大乘的发心。对于这个观点需要进行反复的思考,而且能够自然轻松地处于这种思索状态,这时你的心将会趋向善良,慈悲也将慢慢地增长。

    从世俗的角度看,母亲往往是最关爱自己的人,所以常常会忆起她的温情与慈爱。我们努力将这样一种心态扩展,就叫做发大乘心。

    根据与大乘发心紧密相连且相辅相成的缘起,佛陀开示了修学慈心、悲心、喜心、舍心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并非仅仅是想利益自己亲朋好友的那种心态,而是应该对所有的众生生起慈爱心;并非只希望自己今生的父母子女离开疾病等痛苦,而是应该对所有的众生生起无限的悲心;并非只想到这些人外表美妙英俊、有能力、有财势等心意外驰,而是应该对所有的众生生起无限的大喜心;并非只因国家、宗教、民族的不同生起分别心,而是应该怀有所有众生无二无别的大平等心。

    另外以缘起的细微定解,能够了悟烦恼等诸法的自性是空,对自性如何是空有了相当的领悟之后,就能够逐渐的消除烦恼。

    关于消除业障,虽然开示了很多对治方便道修,但除障七支供及四力等是最为迅猛有力的方法。

    以缘起的甚深观察力对诸法进行分析,在对最细微的因素进行彻底的解析后,仍然无法找到任何一个独立自成的法,只剩下名相而已。 也因为没有一个建立在这个载体上真实的自性,所以说诸法是被妄念所创造出来的。而且这个所谓能创造诸法的妄念本身也是依赖于其他因缘、心念的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以及能所关系的形成而存在。也就是说,依靠这个精细的缘起智慧,才能了悟空性的妙理。比如对于一个肉食者来说,肉是很可口的美味,而对于素食者而言则不以为然。但是对肉的本质上来说,并无有任何的区别,只不过是人们的妄念而已。如此,一切诸法皆如梦如幻,以众生的妄念分别而显现。

    结合对空性的理解,把积累资粮和消除障碍、方便与智慧双运修习。运用现象和本质双运的缘起慧剑,斩断障碍智慧的烦恼铁索,进入远离习气束缚的无上寂静喜苑,这就是善说缘起见地者的最高智慧宫殿。

    能够任运宣说缘起的世尊释迦牟尼开示道:\"比丘或者诸智者,如同炼金烧截磨,善作观察我所言,如此可取非为礼。\"

    这就是说\"我\"所说的这个法你觉得有道理吗?能引起你的兴趣吗?如此鼓励你去细细的体会观察,屏弃在行为、见地上不经观察而为所欲为、随波逐流;或尾随名望尊贵者,或追逐潮流。这些都是在修法前就应该了解的具有导向性的观念。

    另外佛经中还开示道:\"我乃我之主宰者,他者焉能为我主,辨别善恶之行为,我亦我之作证者。\"众生应该对因果规律慎重取舍,舍弃伤害他人等不善行,从而使自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反之,自己对各种不善行不加取舍,而去追求所谓的上帝或天神的保佑,这就是一个根本的错误。

    这个能够根本细微的指示善恶之道的佛法,如果你去修持,也只有自己鼓励自己,且自己做自己的证人。如果你对某种宗教有信仰,而希望因此天神能把你带到天堂,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佛陀还说:我为你们指明了解脱之路,然而能否得到解脱就取决于你们自己!佛陀开示了缘起见和谨慎取舍因果双运的基道果解脱之路,然而能否得到解脱完全取决于各人的精进与智慧。正因如此,不应使自己的所思与所行相互脱离,且应该永远依靠智慧与精进,这是所有问题的关键。

    对藏传佛教发生浓厚兴趣的一些北京大学研究生,希望我阐述一些佛法的知识,为此冠以藏传佛教宗教人士之名的果洛弘格尔多吉写于美国西部洛杉矶市。

    愿吉祥!
光明 发表于 2009-2-6 15: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t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心静 发表于 2011-10-3 08: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swwn 发表于 2012-10-24 15: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0-31 14:22 , Processed in 0.0650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