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789|回复: 0

[中观宗文集]中观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10-3 09: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中观宗文集]中观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中观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中观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较早出现的重要派别。大乘思想在酝酿了百年左右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全面的体系,龙树从佛教的根本精神出发,在批判地吸收各种学说的基础上,对当时已有的大乘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全面地组织起一个完整的大乘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不着有、无二边的“中观”说,中观学派也因此得名。由于该学派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皆空”,因而又被称为大乘空宗。
  中观学派主要阐发般若类经典的思想。以《大品般若经》与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以及龙树弟子提婆的《百论》等为基本理论经典,中观学派提出了“三是偈”、“八不”、“二谛”和“实相涅槃”等说法,在理论上把性空与方便统一起来,在认识和方法上把名言与实相、俗谛与真谛统一起来,在宗教实践上把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涅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假有性空”、不着有无的中道立场。
  “空”是中观学派的核心范畴,概括了其基本思想。《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被认为是中观学派对中道空观的经典性概括。“众因缘生法”,指的是缘起。缘起之法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无自性,“我说即是空”。这个空存在于认识中,以言说表现出来,所以说“我说”,而“法”即事物本身,无所谓空与不空。如果仅仅说空,就否定了现象界的千差万别,也不符合人们的经验常识。所以第二,还应明白诸法是一种“假名”有,即“亦为是假名”,这里的“假”是“施设”、“假设”的意思,指的是语言文字所形成的概念符号。对缘起法,不仅要看到无自性(性空),还要看到假施设(假有),二者相互联系,因无自性才有种种假施设,因假设才显其性空。用这种方法来看待缘起法就是“般若中观”,也就是“中道观”。
  为了进一步说明万法性空的道理,中观学派还提出了“八不中道(八不缘起)”、真俗二谛,以及实相涅槃说。《中论》开头有一首著名的“八不”诵:“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世间万法,单从因果相望的角度来说,不外乎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等,在龙树看来,上述八个方面都不能执著。“八不说”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双否定(遮)来达到肯定(表)的方法,亦即所谓“破邪显正”的方法,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它肯定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对的,刹那变化的,并从普遍的相对性中看到了否定的作用,反对用概念来说明世界的真实性,这些都反映了中观学“一切皆空”的基本立场。中观学派的“二谛”说指的是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包括俗谛与真谛。俗谛指一般常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或世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真谛本来是无法用名言概念表达的,因为凡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俗谛,但为了使人把握真理,又必须“依俗谛而说真谛”,或“为真谛而说俗谛”。佛就是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众生以俗谛为阶梯,由俗入真,证得真谛,因此真俗二谛既是根本对立的.又是统一不离的,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例如,从俗谛来说万法是有,从真谛来看万法是空,但世俗有即毕竟空,毕竟空存在于世俗有之中。只有既看到假有,又看到性空    有无相即,真俗不二,才是中道。由此所观察到的诸法实相,与涅槃本来不一不异,这就是“实相涅槃”。既然世问诸法的实相就是性空——世间生死的流传毕竟以空为实相,也就是涅槃的内容,因此,世间与出世间就没有什么分别,也不必脱离世问去追求出世间的涅槃,关键在于掌握中道的立场破除各种执著。这种理论为大乘佛教深人世俗社会进行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根据。
  中观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龙树是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不仅通晓婆罗门教的经典,而且对天文、地理、各种道术也很有研究。龙树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誉。他的弟子提婆也是南天竺人,以博学雄辩闻名于世。提婆的后继者有罗喉罗跋陀罗,罗喉罗系传至佛护与清辨时,由于对中观的理解不同而分裂为两个派系。佛护一系集成了龙树、提婆的传统,其特点是“就敌论随言出过”,从论敌的表述出发,推论其错误,而不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因此归谬论证的方法,被称为应成派,也称“必过空性派”。后继者有月称、护法、伽耶提婆、寂天、萨婆那密多罗等。清辩一系在后来唯识学的知识论如日中天的情况下,认为像佛护那样仍然依靠传统破而不立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十分注重因明学的运用,直接论证中观的义理。因此自立论证的方法,被称为自续派,也称“自意立宗派”。其重要传人相继有寂护、莲花戒与狮子贤等。
  中观学派的学说传人中国后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臣大。特别是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在5世纪经鸠摩罗什译介后,在中国汉族地区形成了专弘中观学说的三论宗,同时,也成为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立论的重要依据。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1 09:29 , Processed in 0.0462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