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欢迎访问金刚萨垛佛网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2759|回复: 0

安乐集讲记:《安乐集》讲记 第十九集

[复制链接]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6-18 18: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乐集》讲记 第十九集 - 安乐集讲记
《安乐集》讲记 第十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九集
录音记录:明忻
这二十分钟的时间,我们还来学习道绰禅师的《安乐集》,以使大家对净土法门有一个体系性的认识。我们来遵循着他的思路来观察。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无字宝箧经》(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睺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辈,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这一段文字实际它的焦点在“佛所觉”这个法则上来作抉择。大家接触净土法门要知道净土法门有一个最基础的说法,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是一个果地回施的教言,非众生渐次积累的善德,这是它与普通修法有一个不共的下手处。
看他的文字: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无字宝箧经》(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睺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
罗睺罗,我们知道,是佛之亲子,把此法嘱累与罗睺罗。我们是佛子,就要把佛所觉、佛的知见、佛所证得的真实不可思议的无上正等正觉的真义,能清净地守护、延续。
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
不单单是此土菩萨,是十方菩萨。
『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
能如实守护诸佛所觉的法门。
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
这一段文字归结到还是临命终之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不来不去、无生无灭、无增无减的法则的守护、佛所觉的这种清净的、不一不异的心智,我们要作守护,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其圣众自然现前,接引我等往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这是什么说法呢?为什么说若有善男子持此法则,就能荷负菩提,就能辩才不断呢?善能清净诸佛世界呢?这真是应该深思、应该观察的问题。因为佛所觉就是菩提之觉,所谓正觉之功德,我们若能守护、观察、实践、爱乐,这样的人必然得无边的辩才,不需修持的,这辩才非修持得,非践习得。何以故?从根本心智中得,从佛所觉的加持中得。
许许多多人认为我们学佛,可能有些讲法要去训练,要去日积月累,假如以佛所觉这种正觉之智来观察世间,会出无尽如法之妙言辞利益世间有情,开众生之菩提道,令众生除疑,得以心开意解。何以故?此正觉心智是一切众生本具有,但以此守护,即得心开意解。
自有中下之辈,未能破相,
佛所觉非修证,非取相非不取相,与相无缘,不是相不相的问题,不取生与不生,那么得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何以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然会现前,接引此人令生无量寿佛国,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其心智与无碍光相应故,与佛陀的愿望相应故,此人在念诸佛圣功德故,是真正的求生故。
你说“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不增不减,不来不去,怎么是真正地求生呢?”求生阿弥陀佛国土,阿弥陀佛国土就是无来无去之国土、十方无所障碍的国土,你守护着这样的心智,随顺着这样的心智,不增减这样的心智,本身就是求生阿弥陀佛国土。
你说是不是我喊着“我求生阿弥陀佛国土”就是求生呢?现在世间比较流行口号式的念佛或者发愿的一种模式,但他们这种不来不去真正求生的心智中没发起广大的愿望、真实的愿望、决定的这种随顺。
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摄化十方有情令生彼国成就菩提,就是无因无缘。何以故?一切众生多以现前因缘作为真实,而不知无因无缘的真实啊。在这里多生恐动,所以后面才生出来“中下之辈,未能破相”。
要依信佛因缘,
这地方是启因缘法,非是果地觉法。要以果地觉念佛,你是以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心智而称念阿弥陀佛,或者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地发生正修行之路。取相之有情以佛因缘导归极乐,这样亦得往生。
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
相土问题,是个很大的焦点问题。依善导大师的提示,“一切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皆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得以往生,皆生于报土。”诸位善知识要是有因缘,能读一读善导大师的文字,五部九卷的文字,(编注: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指明西方极乐是报土。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可能对教言有一个相应的认知。
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
我们所有一切因缘,直接来回归到本自的心智中,也是无法可得的。这是一个提问。
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这是回答,以二谛来说,不妨西方有极乐世界,不妨心外有法。所以心外之法实际还是随顺说,所有的言词都是一个名字,但为除众生疑惑,各个安立,无有实质的。所以心外心内皆是假设,但为众生生信,是为方便。
二、问答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答曰:依《智度论》(卷二九、六七意)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卷六一、六六意)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密,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密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
二、问答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你说这“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士不堪”,有没有什么经典、经论来证实呢?
答曰:依《智度论》(卷二九、六七意)云:
就是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
「新发意菩萨,
开始证实“中下不堪”之说,
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
这在《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也有此说,初发意菩萨多有畏惧,愿生有佛之国土,以成就菩提善巧增上。
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
他举这个例子,就比较容易让我们感知得到,象这些初发意菩萨犹如婴儿一样,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照顾,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细细地观察,这些智者、圣功德成就者,他们所有的言说是不虚的。初发意菩萨多有畏惧、多有难缘,若没有佛菩萨的加持,是极难迅速地使自己的法身得以健康地成长,法身若要增长,来自运用得力不得力,有得力不得力之说。
又彼《论》(卷六一、六六意)云:
这地方龙树菩萨举了很多例子,又举了一个例子。
「譬如鸟子,翅翮未成,
就是翅膀还没有长丰满的意思。
不可逼令高翔,
你要让它飞高、飞远一点,它就没有那个力量。去年安居的时候,我在上面住,有好几窝弥陀鸟,父母带小鸟开始飞,从这个枝飞到那个枝上,又停下来了,它们的母亲父亲就去捉虫子,然后再来喂它,它再去一点一点跑,这样跑来跑去,没有高翔之力量。
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
这个例子就举得比较简单一些,看得就很清晰。飞翔之力,虽然有初发意、初发心这样的机遇,但是一到业力这种空泛的空中,往往力气不济。很多人在山林中,或者在专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会得相似的利益,(但)一到热恼的社会中去走动的时候,很快就被淹没迷惑掉了。道业不纯熟,未入圣果位之时,退转之力是十分强大的,这进一退九的业缘也一直伴随着你,这个地方是很现实的说法,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周边的因缘。
他这是对初发意菩萨讲的,为了证实“中下不能堪入”的无相法则,来证实这一点。要是真正的念佛人,过去人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真是无得无失直直念去,这样的人甚为稀有,不是观音就是势至之类的。你说,念佛这么简单,就直直地念去——很少人能直直念去,很少人得见,无挂无碍,不计得失,这样的菩萨是很少很少的,多数是探头探脑,回头回脑的。
新发意菩萨亦尔,
为什么不说发心,说发意菩萨呢?说发意菩萨比较相应一些,因为发心菩萨已经得见自性妙用,那就无疑无悔,不会有疑虑了。初发意,有感知分,就是对菩提心乃至对诸佛所证的心智只是有感知罢了,从识心中感知到“哦,这样是佛的发心,是佛的果德,这样是佛的愿望,是佛的成就”,只是一个法义的感知,而没在心智上生起决定。
先须乘愿求生佛前,
愿力是不可思议的,若是业力现前,以愿力为导,能走出业力的缠缚。真是希望大家在愿力上要多多去思维。为什么佛、菩萨多以愿力标示自己的生命与功德呢?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佛,不管哪个佛应世都有自己的愿望,都有自己的因地之愿,依愿修行,愿满酬因,以果酬因,这时候以修德成就报身佛,彰显性德安乐,令十方众生彻底回归。所以愿力能导引众生出离业力缠缚。
愿力能畅明众生心智不入黑暗业流。我们无始以来无量无边的无明业海淹没了我们光明的心智,若是标立一个愿力,标立一个愿望,就能突破无穷无尽、无始以来的黑暗遮蔽。这个愿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定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愿心。愿心能使不可见之自心而得以畅明,一切众生心不可见,诸佛心亦不可见。不可见中诸佛如来的清净安住,众生因此而迷失。以愿标心是为方便,尤为方便。
法身成长,随感赴益。
这文字是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中的文字。
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密,在何处说?』
佛所觉者、佛所证者,就是佛的心智,在何处说呢?
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
我们都知道念佛法门,若人信顺阿弥陀佛的愿力,称念佛名,必得阿毗跋致,住不退转。《阿弥陀经》一直在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及《阿弥陀经》,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抉择呢?实际净土教言就是阿毗跋致的教言。
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密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
刚刚发心,对佛教有个感知,有个期盼,有个信顺,一闻到无得无失、无挂无碍、无有来去、多有生起平庸愚昧想。这样以妄想测度波罗密智,是不能成就的,会泯灭他们的善根。
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
在净土教言中,往往希望大家在往生的决定、往生的愿望决定上生起无畏,在无畏的抉择中得到无造无作、无来无去的心智的自然彰显,就是法性的自然坦露,于佛法得到不退转。
你一旦死心了,决定心了,踏实心了,归命心了,那现前法性自然就会表露出来,法性会自然表露,很自然就会随顺着你的这个发心,你就有一个清净的感知。
这一段文字所谓心外法的问题,他来评判一个无相取相的问题,把佛所觉的无来无去、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的佛陀的觉性,也就是如来的随顺觉性。此类法则不与初发心说,不与中下根性菩萨说,只与最上乘菩萨说。
这个地方让你感觉到象常规法则所设是一样的。善导大师他就把这个地方剥脱开来——凡圣同修。在近代印光法师的地方也作出了抉择,就是一切众生皆依佛力,即依他力而往生,非自力修持,不管是利根钝根,咸成菩提,同得往生,等蒙摄住,咸得往生。
我感觉到道绰禅师在这地方没有真正地把净土法门的圆满教义彻底剥脱出来,他还是在得遇善知识、根有利钝,在利钝的根性中用功夫了,作了一个表述。
阿弥陀佛这种平等的回施是不论凡圣的,不论发心久远,不论你利根钝根,所以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是《无量寿经》之宣化。以《无量寿经》教言,是以佛广大愿力普摄十方有情同生彼国,不论根钝根利。
道绰禅师在这一段文字中还没有真正把净土一法的教言与常规修行的教言剥离开来。他举这个例子,当然用圣道的修持来说是极为正常的;要是用净土一法的说法,反而有一些令人陷入困顿。就是圣道所言是对的,是决定无丝毫的过失与迷惑的,但这种判上士与中下士之说,反而与净土法门平等摄化的根本教义有不相通融处。这地方还是希望大家善于观察来作抉择吧。
今天时间又到了,明天我们继续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刚萨垛佛网 |

GMT+8, 2024-11-27 06:05 , Processed in 0.0406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